人生4大喜事:相助 The Help (20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30:45

相助 The Help (2011) 导演: 泰特·泰勒
编剧: 泰特·泰勒
主演: 艾玛·斯通 / 维奥拉·戴维斯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奥克塔维亚·斯宾瑟 / 杰西卡·查斯坦 / 艾莉森·珍妮 / 克里斯·劳威尔 / 阿娜·欧蕾利 / 安娜·坎普 / 茜茜·斯派塞克 / 尼尔森·埃利斯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印度 / 阿联酋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1-08-10(美国)
片长: 146分钟
又名: 姊妹(台) / 写出友共呜(港) / 女仆 / 帮助
 这部电影很好,非常好,看了几遍,每次看都是流着泪看完。“Courage sometimes skips a generation. Thank you for bringing it back to our family.”这句原著中本来没有的、史基特小姐母亲给她的鼓励,令我相当感动(在书里的史基特小姐,远远比电影中孤独。)
  
  但原著的固有印象太深,我是看完台版译本才看到这部片子的,所以很惊讶Casting和导演可以找到如此符合我想象中的史基特小姐、比琳、米妮、西莉亚小姐,甚至是强尼先生、康丝坦丁。他们。
  
  可惜的是,原著太厚,细节太丰富,2个多小时的电影无法尽录,作为一名忠实粉丝当然是痛心的。以现有的演员阵容,如果能将下面这些details都能一一拍出来,估计大家更能泪流成河——现在的成片,碍于时间关系,在我看来多少有点“不痛不痒”。
  
  1. 爱比琳与梅茉莉小朋友之间的“爱”很感人,包括那句经典的“KIND/SMART/IMPORTANT”,可惜相比起小说,还是略显着墨不够,以至于后来的分离让我有点进入不了状态。
  原著中,梅茉莉因为不懂在马桶解手,爱比琳被迫将其带到黑人隔离厕所“练习”,最终小孩遭到伊丽莎白教训一顿——这个细节在我看来相当有戏剧冲突。而伊丽莎白对梅茉莉的“嗤之以鼻”,片中的表现还是太少了。
  (吐槽:相比起实际情况,片中的黑人厕所还是太过“华丽”、“小清新”了……)
  
  2. 别的黑人女佣一般是在某个人家度过大半生,而爱比琳却在无数个家庭帮忙带过未懂事的小孩。爱比琳不想每个带出的小孩子在长大后变成他们"白人妈妈"般的嘴脸,所以她总是在这些孩子认清“黑白之分”之前就请辞。
  爱比琳在原著中作了更多的努力,比如向梅茉莉灌输更多关于“黑白”的概念,并勇敢指出她的老师的种族歧视错误,我相信梅茉莉长大之后,会像史基特小姐一样勇敢。
  
  3. 米妮遭到家暴的细节在片中只是略略带过,其实她在原著中不断怀孕的原因,正是因为丈夫轻易不会殴打怀孕期中的她——孩子变成了她的护身符,所以她才会选择不断地怀孕。
  我更喜欢书中的结尾,希莉小姐为了报复米妮参与《The Help》一书,命人开除了米妮的丈夫,米妮的丈夫要打死米妮,米妮逃到一个电话亭打电话向爱比琳求救(正如片中爱比琳与米妮的其中一场电话戏)。我相当记得爱比琳在电话里与米妮说的话,甚至在脑海中幻想这两位黑人演员演绎这段对白该有何等精彩。
  
  4. 很多人说米妮演得“刀子嘴豆腐心”,但其实她的“贱嘴”只表现了大概1/5。如果把她在书中的全部对白搬上大银幕,估计能笑翻更多观众。
  最后米妮鼓励史基特小姐跳出小镇、到纽约发展的那一小段对白,便尽显米妮的“得理不饶人”智慧。
  米妮传授给辍学女儿的"女佣之道",其实源自于她的母亲,这段传承也让我很感慨。
  
  5. 关于米妮与西莉亚小姐的互动,片中略嫌单薄(包括西莉亚小姐如何瞒骗丈夫自己请了女佣一事,而丈夫又要米妮反过来瞒骗西莉亚小姐让妻子以为自己不知道,这种互相瞒骗相当好玩,可惜无法在电影中得到呈现)。
  西莉亚小姐习惯性流产一段,书中描写精彩得多,米妮向来习惯了不管东家的任何事,而在西莉亚小姐家帮工,却让她逐渐学会跟白人之间的平等相处——在我看来,这个过程也是“互助”的过程。要不是米妮一直在身边扶持,出身贫寒的西莉亚小姐可能会无法忍受旁人冷眼、而选择离开强尼先生。
  还有一段西莉亚小姐为了救米妮,勇敢用武器击倒露体男的精彩情节,也很遗憾地没有拍出来。(片中加入的西莉亚小姐为米妮做了一顿饭的情节,也是跟原著有差别的,因为西莉亚小姐很明显从来没有学会过厨艺,但她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好人,也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
  妻子不是富家小姐、还无法生育,这个丈夫是真心爱着她,两夫妻从来没有歧视过黑人女佣,我为米妮有这样的雇主而感到骄傲。即使离开了酒鬼丈夫,她也可以好好地生活下去。
  
  6. 关于《The Help》这本书的写作过程,片中的呈现过于轻松了,无法体现书中的紧张感与时代感(除了巴士戒严那一小段,但也轻松带过了)。如果能将那位被打至眼瞎的男孩(爱比琳儿子的同学、某高龄女佣的孙子)一段加入,相信效果会好很多。而关于稿费一段,书中是写大家全数捐给偷戒指入狱的亚玫一对儿子当学费的,这点也相当令人感动。
  
  7. 接受《The Help》访问时,爱比琳有提到自己曾经养过一个因易服癖而被父亲殴打的白人男孩,爱比琳的观点相当新潮,可惜电影里没提到。
  至于教堂中大家为爱比琳鼓掌一段,我原本以为自己会很感动,没想到却没有想象中的感动。原来,电影中对于爱比琳为这本书做的贡献,呈现得太少了。在书中,爱比琳对《The Help》一书居功至伟,作了无数的努力,也在戒严的情况下以各种办法协助史基特小姐完成这本书。所以爱比琳并不觉得这本书只是史基特小姐的书,而是“我们的书”,她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作者。
  
  8. 史基特小姐的母亲最后痛骂希莉小姐固然是段神来之笔,可惜她没有顺便将书中对史都先生的评价也说一遍:“如果他看不到我女儿的聪明与善良,那他就滚回他的老巢”,这点更让我感动——在那样的年代,一直忧心自己的女儿是同性恋者、忧心女儿嫁不出去当老姑婆的妈妈,最后却认同女儿所做的事,认为女儿值得更好的人,我为妈妈的转变而感动。
  至于那位史都先生,在片中只有寥寥几场戏,所以无法体现出书中的细微变化,于是所有情节的转换也变得相当突兀了。
  
  9. 爱比琳在结局处的演绎掷地有声,但是电影却省略了重要的一幕感动环节:史基特小姐在去纽约之前,将莫娜小姐的专栏交托给爱比琳负责。而报社的主编也居然同意了!在当时,让黑人参与报纸的写作,是多么的不容易。
  所以爱比琳的离去是相当有底气的,她终于可以实现儿子的遗愿,让家族里出一个作家——我相信她从莫娜小姐的专栏写起,可以一直有机会写到更多更深入的题材,甚至为黑人平权运动作出贡献。
  
  10. 康斯坦丁一段,是很多人的泪点所在。可是原著中呈现的种族矛盾更为激烈,康斯坦丁产下的女儿并非黑皮肤,而是与白人“私通”之后的产物,所以每位女佣说起康斯坦丁都避而不谈——这也是为什么史基特小姐要将康斯坦丁的故事留到最后才写的原因。
  她的女儿闯入史基特母亲的重要仪式,并伪装纯种白人与主席攀谈,这才是让史基特母亲惊慌到要将康斯坦丁赶走的原因。(在书中,史基特母亲当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对康斯坦丁这样好啦。)
  至于康斯坦丁临走时用手抚摸史基特家的门、史基特与自己女儿逐年增长的身高,这真是电影中难得比原著更催泪的两个点。
  
  11. 那位纽约出版社的女编辑,在电影中俨然一坨交际花,其实她在书中也是一名深受种族隔离影响的女子,并相当严肃,是她的督促,才促使史基特小姐正面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写出了这么一本圆满了自己的书。
  
  (更多原著感受,有待补充……)
  
  忠告各位,电影是好电影,但是看完电影之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去读读原著。(据说内地版的翻译有“娃儿”之类的词,更像是在写东北帮佣,不够信达雅,不建议阅读。建议购买台版或原版英文原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