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achy: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8:02
十二经络图
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1)">
点击全屏观看
足少阴肾经循行语音解说
',2)">
【循行】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本经穴]涌泉(井)、然谷(荥)、太溪(输、原)、大钟(络)、水泉(郄)、照海、复溜(经)、交信、筑宾、阴谷(合)、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
(1)邪走——邪通斜。(2)然谷——穴在内踝前大骨下,即舟骨粗隆下方。“然骨”即指舟骨粗隆。【语译】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面不欲食,面如漆柴(1),咳唾则有血,喝喝(2)面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3)。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4) ,脊、骨内后廉痛,痿、厥(5),嗜卧,足上热而痛。
【注释】
(1)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黄黑无光泽。   (2)喝喝——为气喘声.   (3)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出现的证候。  (4)肠澼——澼音僻,肠间水也。此处指泄泻病证。  (5)痿厥——痿,主要指下肢痿弱;厥,逆冷。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象漆柴(炭),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象悬空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动,好象有人要捉捕一样;这还可发生为“骨”方面的深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足少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语译】
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过腰脊部。  其病症:脉气厥逆,可见心胸烦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
足少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语译】
足少阴经别,从本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与足太阳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再出来到项部,仍归入足太阳经别。
足少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1),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2)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3)之经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4),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5),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注释】(1)入足心——三字原无,据《甲乙》补。(2)足太阳——三字原文为“太阳”二字,据《太素》改。(3)太阴——此指足太阴。(4)循膂内挟脊——原作“循脊内挟膂”,据《甲乙》改。(5)痫瘛及痉——痫,音闲,癫痫;瘛音赤,同瘈,瘈疭,抽搐之义;痉,痉挛强直。
【语译】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边,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足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证,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筋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后仰。
經穴
分佈於足心、內踝後、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穴。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湧泉 踡足時,在足底第二、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又法,在足底(去趾)前1/3處,當第二、三趾骨間取穴。 益腎調便、平肝熄風 咽喉痛、舌乾、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頭頂痛、頭暈、眼花、小兒驚風、癲疾、昏厥、霍亂轉筋、足心熱 井穴
然谷 在足舟骨粗隆前下緣凹陷處取穴 益腎固泄、導赤清心 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泄瀉、胸脅脹痛、咳血、小兒臍風、口禁不開、消渴、黃疸、下肢痿痺、足跗痛 滎穴
太谿 皮齊內踝高點、當內踝後緣與跟腱內側前緣之間凹陷處取穴 益腎納氣、培土生金 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腹脹 俞穴、原穴
大鐘 太谿穴下0.5寸,當跟腱內側前緣取穴 益腎平喘、通調二便 咳血、氣喘、癡呆、嗜臥、二便不利、月經不調、腰脊強動、足跟痛
水泉 太谿直下1寸,當跟骨結節內側上緣 益腎清熱,活血通經 月經不調、閉經痛經、陰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隙穴
照海 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當跟骨內側下緣取穴 調陰寧神、通調二陰 癇證夜發、嗜臥、驚恐不寧、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梃、陰癢、疝氣、小便頻數、咽喉乾燥、目赤腫痛、腳氣、梅核氣
復溜 太谿上2寸,當腱內側前緣處取穴 補腎益陰、通調水道 水腫、腹脹、腿腫、盜汗、泄瀉 、腸鳴、脈細無力、腰脊強痛、發熱無汗、舌乾口燥 經穴
交信 在內踝高點上2寸,當脛骨內側緣與跟腱內側之內緣之間處取穴 益腎調經、通調二陰 月經不調、崩漏、陰挺、陰癢、五淋、睪丸腫痛、瀉痢赤白、大便難、月耑內廉痛
築賓 太谿直上5寸,當腓腸肌內側腹下緣處取穴 益腎寧心、理氣止痛 癲狂、疝痛、小兒胎疝、小腿內側痛、吐舌、嘔吐涎沫 陰維之隙
陰谷 在脛骨內踝後方,屈膝,膕窩橫紋內側,當半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取穴 益腎興陽、調理前陰 陽痿、疝氣、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
橫骨 臍下5寸,旁開0.5寸,當恥骨聯合上際取穴 益腎興陽、清熱利淋 陰部痛、少腹痛、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通、疝氣、五淋
大赫 在橫骨上1寸,任脈(中極)旁開0.5寸,仰臥取穴 補腎固經、調經種子 陰部痛、陽痿、遺精、帶下
氣穴 在橫骨上2寸,任脈(關元)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益衝任、調二陰 奔豚、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脊痛、目赤內眥
四滿 在橫骨上3寸,任脈(石門)旁開0.5寸處,仰臥取之 理氣導疝、調經種子 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後惡露不淨、遺精、小腹痛、臍下積聚疝瘕、水腫
中注 在橫骨上4寸,任脈(陰交)旁0.5寸處,仰臥取之 調和月經、通調腑氣 月經不調、腰腹疼痛、大便燥結、泄瀉、痢疾
肓俞 在臍中平齊,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理氣止痛、潤燥通便 腹痛繞臍、腹脹、便秘、月經不調、疝氣
商曲 在盲俞上2寸,任脈(下脘)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健脾和胃、消積止痛 腹中積聚、腹切痛、不嗜食
石關 在盲俞上3寸,任脈(建里)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攻堅消滿、補腎種子 產後腹痛、腹脹、噦噫嘔逆、小便黃、大便不通、婦人無子、心下堅滿
陰都 在盲俞上4寸,任脈(中脘)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寬胸降逆、理氣和胃 身寒熱、心煩滿氣逆、瘧病、腸鳴、腹絞痛、大便難 衝脈、足少陰之會
腹通谷 在盲俞上5寸,任脈(上脘)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健脾和胃、寬胸寧心 腹脹、嘔吐、心痛、心悸、暴喑、目巟巟、咳喘、口渦
幽門 在盲俞上6寸,任脈(巨闕)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健脾和胃、降逆止吐 嘔吐、善噦、飲食不下、嘔沫如涎、胸脅背相引痛
步廊 在第五肋間隙中,任脈(中庭)旁開2寸處,仰臥取穴 寬胸理氣、止咳平喘 胸痛、咳嗽、氣喘、嘔吐、不嗜食、乳癰
神封 在第四肋間隙中,任脈(膻中)旁開2寸處,仰臥取穴 寬肺止咳、降逆和胃 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嘔吐、乳癰、不嗜食
靈墟 在第三肋間隙中,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疏肝寬胸、肅降肺氣 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嘔吐、乳癰
神藏 在第二肋間隙中,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寬胸順氣,降逆定喘 咳嗽、氣喘、胸痛、嘔吐、煩滿、不嗜食
彧中 在第一肋間隙中,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咳嗽、氣喘、痰壅、胸脅脹滿、不嗜食
俞府 在鎖骨下緣,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咳嗽、氣喘、胸痛、嘔吐、不嗜食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湧泉 踡足時,在足底第二、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又法,在足底(去趾)前1/3處,當第二、三趾骨間取穴。 益腎調便、平肝熄風 咽喉痛、舌乾、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頭頂痛、頭暈、眼花、小兒驚風、癲疾、昏厥、霍亂轉筋、足心熱 井穴
然谷 在足舟骨粗隆前下緣凹陷處取穴 益腎固泄、導赤清心 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泄瀉、胸脅脹痛、咳血、小兒臍風、口禁不開、消渴、黃疸、下肢痿痺、足跗痛 滎穴
太谿 皮齊內踝高點、當內踝後緣與跟腱內側前緣之間凹陷處取穴 益腎納氣、培土生金 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腹脹 俞穴、原穴
大鐘 太谿穴下0.5寸,當跟腱內側前緣取穴 益腎平喘、通調二便 咳血、氣喘、癡呆、嗜臥、二便不利、月經不調、腰脊強動、足跟痛
水泉 太谿直下1寸,當跟骨結節內側上緣 益腎清熱,活血通經 月經不調、閉經痛經、陰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隙穴
照海 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當跟骨內側下緣取穴 調陰寧神、通調二陰 癇證夜發、嗜臥、驚恐不寧、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梃、陰癢、疝氣、小便頻數、咽喉乾燥、目赤腫痛、腳氣、梅核氣
復溜 太谿上2寸,當腱內側前緣處取穴 補腎益陰、通調水道 水腫、腹脹、腿腫、盜汗、泄瀉 、腸鳴、脈細無力、腰脊強痛、發熱無汗、舌乾口燥 經穴
交信 在內踝高點上2寸,當脛骨內側緣與跟腱內側之內緣之間處取穴 益腎調經、通調二陰 月經不調、崩漏、陰挺、陰癢、五淋、睪丸腫痛、瀉痢赤白、大便難、月耑內廉痛
築賓 太谿直上5寸,當腓腸肌內側腹下緣處取穴 益腎寧心、理氣止痛 癲狂、疝痛、小兒胎疝、小腿內側痛、吐舌、嘔吐涎沫 陰維之隙
陰谷 在脛骨內踝後方,屈膝,膕窩橫紋內側,當半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取穴 益腎興陽、調理前陰 陽痿、疝氣、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
橫骨 臍下5寸,旁開0.5寸,當恥骨聯合上際取穴 益腎興陽、清熱利淋 陰部痛、少腹痛、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通、疝氣、五淋
大赫 在橫骨上1寸,任脈(中極)旁開0.5寸,仰臥取穴 補腎固經、調經種子 陰部痛、陽痿、遺精、帶下
氣穴 在橫骨上2寸,任脈(關元)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益衝任、調二陰 奔豚、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脊痛、目赤內眥
四滿 在橫骨上3寸,任脈(石門)旁開0.5寸處,仰臥取之 理氣導疝、調經種子 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後惡露不淨、遺精、小腹痛、臍下積聚疝瘕、水腫
中注 在橫骨上4寸,任脈(陰交)旁0.5寸處,仰臥取之 調和月經、通調腑氣 月經不調、腰腹疼痛、大便燥結、泄瀉、痢疾
肓俞 在臍中平齊,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理氣止痛、潤燥通便 腹痛繞臍、腹脹、便秘、月經不調、疝氣
商曲 在盲俞上2寸,任脈(下脘)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健脾和胃、消積止痛 腹中積聚、腹切痛、不嗜食
石關 在盲俞上3寸,任脈(建里)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攻堅消滿、補腎種子 產後腹痛、腹脹、噦噫嘔逆、小便黃、大便不通、婦人無子、心下堅滿
陰都 在盲俞上4寸,任脈(中脘)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寬胸降逆、理氣和胃 身寒熱、心煩滿氣逆、瘧病、腸鳴、腹絞痛、大便難 衝脈、足少陰之會
腹通谷 在盲俞上5寸,任脈(上脘)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健脾和胃、寬胸寧心 腹脹、嘔吐、心痛、心悸、暴喑、目巟巟、咳喘、口渦
幽門 在盲俞上6寸,任脈(巨闕)旁開0.5寸處,仰臥取穴 健脾和胃、降逆止吐 嘔吐、善噦、飲食不下、嘔沫如涎、胸脅背相引痛
步廊 在第五肋間隙中,任脈(中庭)旁開2寸處,仰臥取穴 寬胸理氣、止咳平喘 胸痛、咳嗽、氣喘、嘔吐、不嗜食、乳癰
神封 在第四肋間隙中,任脈(膻中)旁開2寸處,仰臥取穴 寬肺止咳、降逆和胃 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嘔吐、乳癰、不嗜食
靈墟 在第三肋間隙中,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疏肝寬胸、肅降肺氣 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嘔吐、乳癰
神藏 在第二肋間隙中,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寬胸順氣,降逆定喘 咳嗽、氣喘、胸痛、嘔吐、煩滿、不嗜食
彧中 在第一肋間隙中,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咳嗽、氣喘、痰壅、胸脅脹滿、不嗜食
俞府 在鎖骨下緣,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咳嗽、氣喘、胸痛、嘔吐、不嗜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