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媒体宣传方案:日本银座风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0:45:37
银座街景
东京京都物语六则     (一)京都之冬   冬日到日本东京、京都,没有雪,没有樱花。   但1月的京都,这个到处都是寺庙的古城,被一片雾色笼罩着庙顶和大地,也别有一番景象。 往京都平安神宫。在日本作家川端康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古都》中,描绘了京都的四时美景,以平安神宫写日本春天之美。最美的,莫过于三四月平安神宫一簇簇红垂樱,日本人谓除此无以代表京都的春天。可惜我们出游在冬日,不免遗憾。   平安神宫以”时代祭”和”樱花”著称,明治二十八年即1895年为纪念1000多年前桓武天皇奠京都修建,所以殿堂不显陈旧。从1938年起,历代天皇在这里祭礼,在神位前举行婚礼的也不少。大门和前殿模仿当年平安京的应天门和太极殿。右近卫府有桔林,左近卫府有樱花树,殿旁有精心修剪的松树和杉树。造型像桥的“桥殿”,即泰平阁。院内有“枯山水”庭园设计。   小径、池塘,水中飘浮着睡莲,岸边片片菖蒲叶子,一些老树皮又老又糙,长满青苔,绿意迎人。   京都的古建,往往参照了中国唐时的建筑模式,艳红翠绿宝蓝,檐角飞檐,风铃摇曳。虽然风铃由中国人发明,但似乎日本人更喜欢这个富有诗意闲情的玩意。入乡随俗,占问未来,阳光折射下,女同事的倩影投在石道上,影影绰绰出现一道道黄金带子,一片禅味……   (二)西阵手工纺织和服   从平安神宫转出来,坐车到西阵手工纺织和服会馆。夹路垂柳、白色的杨桐树,楠木林荫道,兹生蔓长的南天竹,还有不知名树木上开出的白花。沿路的店铺还保留着小格子窗这些古风,房舍低矮古旧,一片浅灰略暗的色调,但道路却很干净。 在西阵手工纺织和服会馆,二楼走道一排排古色古香的衣柜,上放中国和日本各种纺织品图录,堆满了绸缎。两鬓染霜的老公公埋头手绘设计和服花纹。樱花、雪松、乌鸦、夏萤、秋雁,四时景物,均可入画。   一位老婆婆见有访客到,微笑着打开木织机,继续织和服腰带。年老的画工、中老年的绣娘和织女,与楼下舞台和服表演SHOW中青春靓丽的女子形成极大反差。导游介绍,西阵手工纺织,代代相传,以往孩子到了三四岁,先学纺线,十一二岁便学织机,十七八岁就可以上机。如今的年轻一代,是越来越少人学传统织造了。   (三)马“物”   银座街头有一个鸪居堂,专卖文具,几千种质地和颜色的纸,折千纸鹤用的纸,还有中国的文房四宝,价格比中国内地贵几十至几千倍,但爱好书法的日本人似乎很喜欢。以前岭南画派用的山马毛笔,以马尾鬃毛特制,据说几代人用之不坏。看一看价格,吐了吐舌头,放回笔筒。买了会长期心疼。   在京都-东京新干线站的地下商场里,一位同事发现了用马油提取的润肤霜。原以为动物油脂提取的膏霜会比较混浊、制作粗糙,没想到晶莹剔透。一路过的日本老妇说此物用于冬季防手脚皲裂,极好,是中老年人的恩物。于是乎,他连扫了六七瓶。   在一些日本料理店,还有马肉刺身和马油刺身,据说生意还不错。很难想像,生马油和生马肉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又有什么特殊功效呢?闻说有一种日本良马是以前西域汗血宝马和日本关东马杂交而来,不知这些“马物”的原料,又是什么马种?哈哈,日本人对物料的利用,可谓极致。     (四)和食   虽说豆腐是中国人发明,但把豆腐滋味发扬光大的,日本人可说是第二了。在心斋桥购物回来,大伙儿在附近一间和食料理吃晚餐:一小杯虾仁炖蛋,老板关照我们用小勺趁热舀着吃;三块海鲜炸天妇罗,用薄如蝉翼的透明米纸垫着;梅子五彩味料拌米饭;拉面的甜酱油味道,让我们吃不惯。日本料理份量少,所用器皿却小而多,黑、白、青花蓝,衬出食物的本色,简洁而别致,好看却怎么也不如中国菜色香味俱全。不过冷着生吃的豆腐,即是豆腐剌身,没有一点豆腥味,不必加酱汁,清甜可口,国内吃不到。   日本人说京都是从水中生出来的,东京都是太古时代在湖底隆起的沙土堆积而成,此处湖水清冽,豆腐软糯。贪嘴的男同事多喝了一两杯梅子清酒,立时红上面庞,如偷酒的老鼠,倒也,倒也!     (五)一层厕纸   一晚,往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汇聚各种名牌的百货大楼、购物中心及现代化摩天楼的银座购物。导游田生告诉我们,这里有世界上最贵价的写字楼,据说价格约合每平方米40万元人民币,为三菱银行在东京的办公场所,面积大约20多平方米。最让我们惊讶的倒不是高房价,而是日本人的节省资源。   连日来,我们所到之处,即便是郊外的公共厕所,也保证有插手纸供应,不过手纸一律是单层的,而在中国则多数是三层的。在公共场所和酒店饭馆,少有热开水供应。酒店里供应的茶包,难寻完整的茶叶,不但份量极少,而且还是极细的粉末,方便人们连茶末末也吞进肚里。公共场所和楼堂会所使用感应电扶梯,无人时扶梯自动关闭,十分省电。洗手池是马桶的水箱盖,洗手的水又流进了马桶的水箱,水就这样被循环利用。     (六)一衣带水千年情仇   银座街头广告牌霓虹闪烁,分不清哪此是汉字哪些是“假名”(日本名字),令我们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来程时,因为是顺风,从广州白云机场到日本成田机场,只用了2小时30分,还不及广州至上海的机程远。其实日本离我们的实际距离很近,然而彼此的心理距离却很远,甚至有点抗拒。日本在近代史上的所作所为和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育,令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度有着复杂的情感。 曾几何时,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对中国文化亦步亦趋,隋唐两国关系到达顶峰,中国的茶道和禅宗传入日本,还有建筑、医学、书画和印刷造纸等。及至清朝,随着西方势力进入,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福泽谕吉(日元1万元上的人头像)的“脱亚入欧”论出炉,中日师生关系最终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   甲午战争后,西方书籍多先由日本翻译,再传入中国。现行的中国社科类词汇70%是日本创造,社会主义思想也是由日本传入中国,可以说中国接受的是日本色彩的西方思想。日本人拥有20世纪最轰动的“十大发明”——即食面、卡拉OK、随身听、电子游戏机、MD、数码相机……日本给中国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任何欧美国家都来得强烈。有人归结为民族的韧性使然。   无论如何,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认知,是首要的。这就是日本之行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