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文件分布式:上海的故事(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35:10

 

寻上海小马路:摩西会堂感受上海人的宽容

  

位于提篮桥中心的“摩西会堂”,是上海七座犹太教堂中现存的两座之一。
摩西会堂系俄罗斯犹太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纪念最早俄罗斯移民之一和这个社区领袖摩西·格林伯格而建造的,故取名为摩西会堂。它可能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摩西会堂是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

摩西会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原华德路)62号。始建于1907年,1927年(犹太历5688年)迁至长阳路,原是一座供犹太人专用的会堂,二战期间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

  

当时,曾有两万余名犹太难民居住在虹口地区的长阳路、霍山路、高阳路等地方,摩西会堂成了难民经常聚会的场所,支持着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在新环境中迅速振兴。他们开设学校、医院、商店、工厂等,继续播种着生活的希望,并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坚持反法西斯斗争。上海成了他们在远东最温暖、最安全的避风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战争结束后还逗留了许多年。

  这里曾给过两万颠沛流离的犹太人最温暖的收留,这里曾见证了中国人特别是上海人的善良和宽容,“摩西会堂”已像“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等一样,一样,成了“拯救”与“避难地”的代称。对全球犹太人来说,“上海”这个单词被记录进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文化里。二战后,尽管大批犹太人迁居世界各地,但对上海“摩西会堂”的感念已深深地烙在他们心底。

 

 

  

会堂一楼保留了原样,正前方进去就是礼拜堂。整个会堂里静悄悄的,只有长长的座椅排列有序,静静地卧在会堂当中

 

 

  

摩西会堂修旧如旧

 

 

 

 

 

 

 

 

 

 

 

 

  

舟山路及霍山路的红砖尖顶传统的犹太式建筑物令人印象深刻

  

一砖一瓦,似乎仍保留着当年面貌,今日所见,虽说人面全非,住在里面的也不再是犹太人。

 

 

霍山路、舟山路犹太难民建筑群

 

 

  

霍山公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万犹太人为逃避法西斯迫害来到上海,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了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进行限制,此区域西起公平路,东至北通路,南至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

霍山公园,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父母就埋在该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