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1魂弓最强御魂:‘养生必知’保健课第二讲,使你知道养生重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14:23
群友们,今天'养生必知’保健课第二讲,中医养生。        第一节,中医养生权衡阴阳。中医认为调正人的机体,要权衡阴阳。阴阳是我国古代用唯物论和辨证法的思想来概括宇宙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学说。祖国中医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变化规律,从而认清疾病的阴阳归属。这对我们日常养生有很大促进作用。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一切事物及其运动状态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阴阳的高度概括。那么阴阳具体指的什么?阴阳是一切具有对立统一的两种事物的代名词。它既事物表现具体物质 又代表事物的对立面来说明事物在矛盾中发展变化。我们通过自然界事物性质来理解。如对天地而言,天为阳,地为阴。对昼夜而言,白天为阳,夜间为阴。就四季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在人体结构上身为阳,下身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在人气血方面,气为阳,血为阴。脏腑方面,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对人体功能活动属阳,饮食营养物质属阴。人体的机能活动必须依靠营养物质作基础才能产生机能活动,反之人体的机能活动,又是生化营养物质的动力,如果没有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营养物质也不可能被吸收和利用。故有'体阴而用阳’阳根于阴,阴 根于阳'被称为阴阳互根。阴阳运动永远处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动态中。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构成阴阳双方内在联系与运动变化是有它的独特规律的。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对于指导养生保健有着重大意义。我们了解这些中医知识对今后在养生中的阴阳平衡理解有帮助。这一节讲到这。       第二节,中医养生扶阳为纲。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只有当阳气饱满且处于潜藏封固状态下,才能阴平阳秘。也只有阳气致密,无妄耗,方能固生命之本。由此可见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旺盛和饱满。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障。但阴阳平衡不是阴阳平等人体阴阳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阳气就象天上的太阳,作用很强大,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保障健康长寿,抵抗病邪的关键。假如阳气不固密必导致’'失其所’'就会得病,就会折寿。养生就是激发和养护阳气。正是阳气虚衰导致出现健康问题。  阳为阴下之主,阳气畅通,阴气无滞,身体健壮。若,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养生就是阳气。阳气就是人体中的太阳把身体中的太阳托起来,它就能照耀我们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健康。只要你在养生中注意时时顾护阳气使阳气旺盛,就可以提高免疫力,百病难侵。那么怎样顾护阳气呢? 一,’阳不患多,贵在潜藏'。如何潜藏。只有在生活中不熬夜,不暴饮暴食,不纵欲,不烦脑,不大喜大悲,不生气,不怒愤,不斤斤计较,就可以潜藏。如果把'不’字改为'大’字那就必然造成阳不固受,阳气虚衰,阳气不足而百病生。二,中庸之道调阳虚、阳盛。在调理过程中在潜藏阳气前提下做到阴平阳秘,使阴阳相对平衡才能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1,阳虚如何调补。如果中医诊断为阳虚的话,其调理原则是温补脾肾以祛寒,阳虚者关键是补阳。五脏之中肾为阳气之本,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应重补。其调养方法---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的发展,故阳气虚常表现情绪不佳易产生悲哀情绪,因此,加强精神调,养必须要善于情绪调养。如果是阳盛在精神就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有意识的控制易发怒的情绪,遇事而安,克服情感上的冲动。2,环境调养。阴虚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不耐秋冬寒冷。因此,要加强体育锻炼,重视环境调摄,多晒太阳,使阳光进入体内以提高免疫力。3,饮食调养。阳虚者多食用补阳作用大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等,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夏日三伏,每伏使用羊肉附子汤以次,配合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如果是阳盛体质,饮食方面多用滋阴降火,清淡之品,忌辛辣之品,对于狗肉、鹿肉等食品少吃,多吃蔬菜菠菜。严禁酗酒。调养时必须掌握’'阴平阳秘’'达到阴阳平衡,促使人们身体健康。这一节讲到这里。
        第三节,中医养生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在养生过程中认清人体内致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体内的御邪能力即机体抵抗力----正气,只有当人体的正气虚弱,邪气才能乘虚而入,也就是说,只有当邪气超越人体正气的御邪能力时,方能致病。邪气胜衰是致病的条件,正气强弱才是发病的依据。邪气必须通过正气弱才能发展起到作用。'’邪气之凑,其气必虚'’。          我们知道了人体发生疾病的过程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过程,当正气能战胜邪气时身体健康状况就向好的方向发展。当正气虚邪气盛时,身体出现健康问题,如过有病则向坏的方向发展。我们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扶正以却邪。通过精神调理、动静调理、饮食调理达到扶正气调平衡使邪气不能干扰人体健康。正气和邪气是一对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可以互相转化,因为正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邪气。如’'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正气的强弱精神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精神情绪的好坏对人体健康,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在养生过程中以其在治病过程中充分发挥精神积极因素,使体内正气旺,阳不衰,病邪难侵。如有病使患病的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念。只有处理好邪气和正气辩证关系,才能促进机体健康的更加健康,使有病的尽快恢复健康。      在病理上认识疾病的邪正盛衰也就是虚实辩证。因’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说'虚’指的是正气虚,'实’是指的邪气实。人之所以生病是正气虚邪气盛的结果。我们明白了虚和实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进行虚者补之,实者泄之。不能乱补。否则,就会自找疾病。      当前阳气虚是现代人的通病,阳虚的表现,如,体形肥胖、面色无华、心烦易怒、四肢彼倦、常自汗淋、阳痿滑精、小便失禁等。如是就要进行调理,如何调理,黄帝内经强调'’人是天地之生,天以气养人之阳,地以食养之阴,'’和喜怒而安居,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之视。'’说出了养生必须按自然规律环境变化,精神心理状态,动静有度持之恒,饮食多杂而有度等来调理。这第二讲就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