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苏8pc版bug:我心中的偶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0:04
我心中的偶像 作者:上海牧阳人学校五《2》班  王洁                         
                             我心中的偶像  

                                    ——古华中学初一〈5〉班  殷俊
    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人,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人,可以至死不喻。因为有了精神的寄托,才值得将他奉为自己心中的偶像,努力奋斗的目标。
    五帝时代,我欣赏大禹的废私;夏商周,我欣赏姜子牙的直钩垂钓;春秋战国,我欣赏西施的沉鱼;西汉时,我欣赏韩信的忍辱;三国两晋,我欣赏诸葛亮的智慧;隋唐时期,我欣赏李白的豪迈;五代十国,我欣赏后主的优柔;宋朝,我欣赏岳飞的精忠;元朝,我欣赏文天祥的气节;明朝,我欣赏刘基的神算;清朝,我欣赏曹雪芹的博学;近代,我欣赏李敖的狂傲;现代,我欣赏苏童的洒脱。  
    一直以来,苏童都以他冷艳张扬的想象力以及飘忽的行文风格震撼着我,在没有看到他本人以前,我一直想象一个男人要有多么冷峻沧桑的面孔才能完成那样的文学。后来,我看到了一个笑容平和而温暖的人,只是目光依然锐利。
    记得我第一次看苏童的书是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躲在黑暗中看的。书的名字已经忘了,这是我至今仍然费解的地方,可是永远记住了那个枫扬树故乡,永远记住了苏童,我开始把他奉若神灵,因为他是如此神秘。
    评论家说苏童的文字里有种思想的回归。苏童常常将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夏天,烈日炎炎。苏童似乎是要故意违背那句“太阳底下没有秘密”的古话,他用他的文字在朗朗白日之下编织了太多太多的绮丽诡异的幻觉。
    苏童营造了太多的南方意象,他笔下的世界总是散发出一股南方八月湿热的氤氲。评论家说苏童像是一株南方的阔叶植物,展开着肥厚宽大的叶子,枝叶交错,自由而散漫,时常还是水淋淋的,散发着植物在夏天里辛辣的气息。而有些时候,我觉得苏童像是在夜色中开放的黑色曼佗罗,暗香涌动。南方意识,南方气质,南方氛围,这一切构成了苏童小说世界的底蕴:躁不安的生存欲望,怪异诡秘的历史与自然,自由洒脱的叙述风格。
    那天翻一本杂志,翻到了一篇文章批评了苏童的创作面狭窄,执著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描写,里面说苏童“坐井观天”。然后我又在榕树下看到一篇文章,叫《坐井观天的幸福》。于是我一下子就把两件事想到了一起,我觉得真是奇妙。
    苏童是个对细节很执著的人,有点像张爱玲。张爱玲总是不厌其烦地用大量的笔墨去描述一只留着褐色茶渍的杯子,一幅被风纠缠的窗帘,一缕妩媚晃动的烟。她心极度冷静极度客观的心态来描写这一切,让人在心里感到琐碎的同时产生不可名状的空虚和恐惧,同时怕被这种生活纠缠一生。而苏童对细节的关注却注入了太多迷幻的色彩。
    苏童不喜欢碰那些很大的题材,他的小说关注的是人内心的挣扎,可是有段时间评论界大肆抨击苏童的小说,说狭隘且单薄。于是苏童屈服了,写出了一些让我看了为他心疼的文字。但苏童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特有的叙事风格。我想他也许发现了“坐井观天的幸福”。他是个任性且有个性的人,我欣赏他。
有人说过,写字的人内心都是流离失所的。安妮是将自己放逐,而苏童更彻底,他是逃亡。由贫穷向富足逃亡,由历史向现实逃亡,由枫杨树故乡向现在水泥森林逃亡。因沉没而逃亡,因逃亡而流浪,因流浪而回归,但回归之路已断绝、迷失,那么只能继续流浪,流浪标志着无处安身,无家可归。
    可是苏童笔下的逃亡却往往形成一个环,扣成一个死结。经过支离破碎的挣扎,然而永远也敌不过宿命翻云覆雨的巨大手掌,于是回到最初,至少是与最初相似的状态。比如《米》,比如《红粉》。一切都像是众神操纵的命运转轮,一旦启动,无可更改,无法停止。
    而苏童叙述的激情不过是装饰在颓败故园上的迷离的花朵,表面的华丽与喧嚣下面,掩藏了太多的绝望。
    可是,即使苏童停顿下拉之后,他也认为自己永远是个异乡客,无法融入周围的生活,于是他用拒绝的姿态站立于苍穹之下旷野之上,他那么不可一视,继续着他的风流故事。
    那是寂寞而忧伤的影子,注定摇晃着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