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喆踢哪个位置:用需求层次论解构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4:52

用需求层次论解构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

[12987] (2012-01-31)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集中上浮,社会关系趋于紧张,这是转型、发展之路上必须面对的考验和挑战。分析和化解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执政党加强执政地位的民意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如呼吸、水、食物等、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医疗与就业保障等、情感和归属需求,包括友情、爱情等、尊重的需求,包括成就、信心和被他人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马斯洛看来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他要求做到人与岗位匹配、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将人的五种需求又分为两个层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需求、利益与社会矛盾的关联※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最早启发了企业管理者如何选择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激励”说到底就是利益的支配。马克思同样认为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需求与供给的落差,导致利益无法实现从而衍生社会矛盾。辟如,你有购买商品的需求,你的利益就是不发生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和购买需求会产生矛盾。因而,需求—利益—矛盾,是一根附着因果关系的链条。

  ※需求层次论在解构社会矛盾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论在解构社会矛盾中的运用,就是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落差会产生哪些矛盾及化解这些矛盾的过程。

  结合现代社会特征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必要对马斯洛的五种需求重新划定为三个层级,其中每个层级都会产生与其相对应的矛盾。第一个层级,以物质为中心的基本保障需求,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环境、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其对应的主要矛盾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第二个层级,以人格尊重为中心的精神需求,基本诉求是社会公平、公正,人的基本权利和权益得到保护等,其对应的是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阶层冲突的矛盾。辟如,官僚特权、“官二代”与“富二代”特权的代际传递等引发的社会公平的思考;行政侵权与司法腐败、“郭美美事件”等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道德滑坡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等。第三个层级是以价值实现为中心的多元化扩散需求,就是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状态,其对应的是“个体人”与“社会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级需求及其对应的矛盾虽有递进的关系,但又相互影响和重叠。因而用需求层次论解构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旨在寻求一种思路和方法,而不可对社会需求与社会矛盾做完全的切割。

  与第一层级需求对应的经济利益矛盾最为集中和突出,要满足需求、化解矛盾,主要依靠制度保障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如建设保障性住房,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进行学前义务教育试点,开征环境税,政府切实担负起保障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职责等。这些制度和供给基本上都在进行之中,关键是要落实执行,归根结底还得依靠发展。

  第二层级的需求及其矛盾介入第一层级和第三层级之间,解决不好,它有向两头延伸和发散的可能。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要求“吃得饱”(物质需求)向“吃得好”(精神需求)的发展转变中。因此,与第二层级需求对应的人际关系或阶层冲突的矛盾正在生成和扩散,并有可能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针对第二层级的需求及其衍生的社会矛盾,有赖但不限于在以下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包容多元性】尊重人的独立思考人格、首创精神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建立不受意识形态左右的大众传媒,以不反人民、不反国家做为公民和社会团体一切言论、行为的根本大纲。

  【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推行以“一分一合”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即彻底实行党政分开(一分)同时加强党同人大的紧密联系(一合),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在人大职能的行使中彰显党的先进性。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在虚化地级市管辖权,减少行政层级后,开放地方官员全民选举,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权利。充分利用网络,探索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近日广东河源从网友中直选“两代表一委员”的作法就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改革司法制度】建立在公众和媒体监督下的独立司法,建立包括取消立案诉讼费在内的司法救济制度,重建司法道德和公众对司法的信心,营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

  【改革信访制度】加强信访与监察、司法的协同性,提高信访参与、监督上访案件落实执行能力。建立地方官员拒访、压访、不积极解决信访案件的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开通全国统一的政务投诉受理平台,对地方政府在信访案件中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心理震慑,尽量促成矛盾解决在基层,让弱势群体的维权得以实现。

  【改革收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集中上浮,社会关系趋于紧张,这是转型、发展之路上必须面对的考验和挑战。分析和化解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执政党加强执政地位的民意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如呼吸、水、食物等、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医疗与就业保障等、情感和归属需求,包括友情、爱情等、尊重的需求,包括成就、信心和被他人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马斯洛看来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他要求做到人与岗位匹配、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将人的五种需求又分为两个层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需求、利益与社会矛盾的关联※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最早启发了企业管理者如何选择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激励”说到底就是利益的支配。马克思同样认为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需求与供给的落差,导致利益无法实现从而衍生社会矛盾。辟如,你有购买商品的需求,你的利益就是不发生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和购买需求会产生矛盾。因而,需求—利益—矛盾,是一根附着因果关系的链条。

  ※需求层次论在解构社会矛盾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论在解构社会矛盾中的运用,就是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落差会产生哪些矛盾及化解这些矛盾的过程。

  结合现代社会特征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必要对马斯洛的五种需求重新划定为三个层级,其中每个层级都会产生与其相对应的矛盾。第一个层级,以物质为中心的基本保障需求,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环境、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其对应的主要矛盾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第二个层级,以人格尊重为中心的精神需求,基本诉求是社会公平、公正,人的基本权利和权益得到保护等,其对应的是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阶层冲突的矛盾。辟如,官僚特权、“官二代”与“富二代”特权的代际传递等引发的社会公平的思考;行政侵权与司法腐败、“郭美美事件”等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道德滑坡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等。第三个层级是以价值实现为中心的多元化扩散需求,就是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状态,其对应的是“个体人”与“社会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级需求及其对应的矛盾虽有递进的关系,但又相互影响和重叠。因而用需求层次论解构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旨在寻求一种思路和方法,而不可对社会需求与社会矛盾做完全的切割。

  与第一层级需求对应的经济利益矛盾最为集中和突出,要满足需求、化解矛盾,主要依靠制度保障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如建设保障性住房,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进行学前义务教育试点,开征环境税,政府切实担负起保障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职责等。这些制度和供给基本上都在进行之中,关键是要落实执行,归根结底还得依靠发展。

  第二层级的需求及其矛盾介入第一层级和第三层级之间,解决不好,它有向两头延伸和发散的可能。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要求“吃得饱”(物质需求)向“吃得好”(精神需求)的发展转变中。因此,与第二层级需求对应的人际关系或阶层冲突的矛盾正在生成和扩散,并有可能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针对第二层级的需求及其衍生的社会矛盾,有赖但不限于在以下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包容多元性】尊重人的独立思考人格、首创精神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建立不受意识形态左右的大众传媒,以不反人民、不反国家做为公民和社会团体一切言论、行为的根本大纲。

  【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推行以“一分一合”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即彻底实行党政分开(一分)同时加强党同人大的紧密联系(一合),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在人大职能的行使中彰显党的先进性。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在虚化地级市管辖权,减少行政层级后,开放地方官员全民选举,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权利。充分利用网络,探索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近日广东河源从网友中直选“两代表一委员”的作法就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改革司法制度】建立在公众和媒体监督下的独立司法,建立包括取消立案诉讼费在内的司法救济制度,重建司法道德和公众对司法的信心,营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

  【改革信访制度】加强信访与监察、司法的协同性,提高信访参与、监督上访案件落实执行能力。建立地方官员拒访、压访、不积极解决信访案件的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开通全国统一的政务投诉受理平台,对地方政府在信访案件中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心理震慑,尽量促成矛盾解决在基层,让弱势群体的维权得以实现。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大幅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履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加快开征调节贫富差距的遗产税,对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高管实行按绩效浮动的薪酬制度和上限控制。拆迁领域的矛盾多数也是基于土地升值预期而产生的利益分配的矛盾,因此有必要控制政府土地征用补偿支出与其出让金收入之间的溢价倍数,对超出倍数规定的巨幅升值差额,建立按一定比例给予失地农民进行后续再补偿的机制。

  【打破阶层边界】现阶段,农民身份的工人大量存在,工人身份的干部和干部身份的工人仍有不少。必须取消有碍建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户籍制度。工人身份、干部身份等身份制度同样有严重的歧视性并加重了“官本位”思想。取消这些身份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让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能够看到由社会底层向上层流动的希望,以利于加强阶层合作从而减少冲突。

  总之,在化解第二层级的矛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核心,以人的基本权利和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为根本,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让每一个人真实地感受到“主人翁”地位从而更加有尊严地活着。

  第三层级需求是一种理想化的、无法完全实现的需求。因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要完全实现自我价值,除受内因制约外,还要受到外部多重因素的制约。正如中国有近14亿人,适合当总理的人很多,但总理的位置只有一个。因而“社会人”只能在相对合理的体制、机制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否则就会陷于循环不止的暴力革命,并产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立,这与人的前两种需求利益刚好背离,因此由第三层级需求所衍生的矛盾将屈从于前两个层级的需求利益。

  基于中国人“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安身立命思维,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来满足和化解第二层次的需求与矛盾,从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最优的选择。

  作者:安徽省 黄松海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