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香和理香的本子:麦秆在春天长成画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51:09

麦秆在春天长成画

  浦江江滨西路上有一幢非常普通的房子,招牌上写着“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一扇简易大门的后面,陈列着上千幅浦江麦秆剪贴,一幅幅色彩艳丽、惟妙惟肖,透着浓浓的诗意。

  从麦子出现的那一天起,聪慧的祖先就开始进行麦秆艺术创作了。小麦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古人祭祀天地就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麦秆画也因此附加了吉祥高贵的意味。而浦江麦秆剪贴颇具代表性,它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今天,这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流传到全国各地。省工艺美术大师、浦江麦秆剪贴传承人蒋云花,使这项民间手工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年轻时,蒋云花不知道什么是麦秆画,1963年,她考入金华师范学校。一次参观改变了她的一生。蒋云花第一次见到了麦秆画,她突然想到,原来在家乡浦江,还有这么一种民间手艺,有这么美的一种画。自此,她就下定决心要将麦秆画艺术发扬光大。

  机缘巧合,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浦江乡镇局,专门负责当地的工艺美术。她遍访浦江民间,向当地擅长麦秆画的技师学习,边学边琢磨。20世纪80年代,她创办了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开始专业从事麦秆画创作,也积极在当地招收徒弟,推广技艺。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蒋云花介绍:“从选麦秆,到漂白、剖、刮、染色、拼,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定价高了没人买,定得低了又不够成本,没法形成规模生产。一件50厘米长、40厘米宽的麦秆画,工人要做5天左右,光成本就300元。但到市场上只能卖到350元。”光靠这个,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2003年,“守得云开见月明”,蒋云花的作品《百鸽图》获得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百鸽图》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之后,我的日子好过多了,买画的人逐渐多起来,工人们也能安下心来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蒋云花的《清明上河图》在中国馆展示。它长23.8米,宽1.2米,用了100多公斤的优质麦秆,蒋云花和12个姐妹花了一年多时间,运用了30多种编制技巧,画面上人烟稠密,货物云集,粮船上的绳索、屋檐上的瓦片错落有致,就连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都清晰可见,让这幅大气的作品不失细节之美,也让麦秆剪贴有了新的变化。

  作为浦江麦秆剪贴传承人,蒋云花做的还不只这些,30多年中,她致力于麦秆剪贴工艺的研究和创作,将浦江麦秆剪贴和起源于宋朝的浦江麦秆扇结合起来,创制了浦江麦秆剪贴工艺扇;创办了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和明珠职业培训学校。编写了麦秆剪贴教材,并进入课堂言传身教……

  “我爱剪贴画,更爱传统。”这,或许就是蒋云花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