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巴斯和梅里美: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6:35
作者:安徽省中华职教社调查组 文章来源:中华职业技术教育网 点击数: 294 更新时间:2006/11/20 10:16:08            【字体:小大】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我国已经进入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提升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富民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华职教总社的安排,我们安徽省中华职教社组织力量,着重就新的形势下如何办好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采用实地走访考察、召集相关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法进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的强烈感受是:安徽农村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和迅速发展的辉煌之后走入低迷。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却日益旺盛。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一、当前形势:农村职业教育既出现低迷,又面临发展的机遇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目前农村人口仍占70%以上。八十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开展县级经济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积极实施以“三教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走进全国先进行列。近二十年来,全省农村职业教育共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70万人,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近几年安徽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逆转,发展规模逐年下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的比例,由1996年的61.37%和59.60%下降到2000年的32.24 %和41.95%。
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八五”和“九五”期间发展概况
年度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占高中阶段比例(%)
总 数
中专学校
技工学校
职业高中
招生数
在校生
招生数
在校生
招生数
在校生
招生数
在校生
招生数
在校生
1990
74450
211614
26661
82160
13700
44000
34089
85454
44.07
43.53
1991
86170
219811
27598
78981
19152
48595
39375
92235
48.88
44.47
1992
92482
235694
30174
81221
22674
56495
39634
97978
52.12
46.86
1993
112327
264248
44627
100175
26000
60000
41700
104073
56.80
51.58
1994
115884
314738
36414
109730
31814
88428
47656
116580
54.73
55.25
1995
140584
359747
44128
120842
33435
91661
63021
147244
55.13
55.42
1996
148684
390940
47040
124795
34000
93600
67643
172546
61.37
59.60
1997
154760
418238
54186
140403
28000
83421
72574
194414
52.87
53.63
1998
152110
423645
73920
169457
18323
68628
59867
185560
49.99
51.44
1999
159218
430219
84723
205217
13492
49126
61003
175876
48.23
48.74
2000
104407
390045
49191
191891
13583
42628
51633
155526
32.24
41.95
在调查中,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映了多方面情况,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大难点”和“四大影响”。
从内部看,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四大难点”:
(一)招生难。2000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1999年减少4.7万人,下降25%,其中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尤其困难。1999年,全省职业高中农林类专业招生尚有10876人,到2000年只招生7766人,2001年就只招到847 人。2000年全省8所农业中专仅完成招生计划的25%,个别学校仅完成招生计划的12%。2001年全省中专计划招生10万人,实际录取仅3万人,其中8所农林中专仅完成招生计划的20.9%,个别学校仅招生10多人。“八五”期间那种办学红火的局面已很难再看到。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常年抓招生,忙招生,发动全校教职工四处奔走,组织生源。许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面临生存危机,多年含辛茹苦积累起来的、为数不多的职教资源或闲置、或流失,令人心痛。江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由农民企业家张贺林兴办的阜阳乡镇企业中专学校,建有教学用房近7万平方米,曾为当地培养出上万名适用人才,是当地乃至全省知名的中专学校,九十年代初年招生均为近千人。2000年,该校只招收了40余名学生。2001年,该校的招生计划为1000人,只招到8名学生,已无法办班,只好改招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
(二)办学难。基础设施跟不上,全省职业中学生均固定资产2233.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321.97元;生均专用设备265.6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51.77元;生均校舍面积6.48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6平方米。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2.3%,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个百分点。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投入严重不足,全省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940.5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812.24元,在全国居31位;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基建经费支出536.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63.24元,居第31位。
(三)农字类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很不理想。巢湖市红旗职高对88—96届毕业生408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0%、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经商的路子。据怀宁县三桥职高调查,真正留在本地的仅占20%(见表)。
怀宁县三桥职高毕业生从业状况
届别
专业性质
及名称
合计
人数
就业状况
农技服务
种养加
建筑运输
第三产业
当兵升学
其它
对口从业率
90
农经 水产
25
7
4
4
6
3
1
16%
91
水产 庭经
40
14
7
5
6
5
3
17.5%
92
农经 企管
41
11
8
3
11
6
2
43.9%
93
农经 机电
35
10
7
4
9
4
1
20%
94
农经 经管
38
8
5
3
17
4
1
13.2%
95
农经 企管
35
9
4
3
11
7
1
11.4%
96
农经 企管
43
7
10
2
11
11
2
23.2%
97
财经 机械
62
6
15
3
15
14
2
24.2%
(四)农村科技培训开展难。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安徽省和全国一样,把“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全省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共1961所,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量在200—300万人次,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星星点点不成气候,不少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它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从外部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四大影响:
(一)宏观经济的影响。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经济的晴雨表。处在转型期的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村职业教育正负两方面影响都十分明显。
从正面看,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升级换代,农业品牌、流通和产业化三大工程的实施,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还有加入WTO的一系列适应性工作等等,对新型农村劳动者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能够培养这些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就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这正是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良好机遇。
从负面看,安徽大宗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减慢,直接影响着农民青年学习农业和农村传统职业技术的热情。在创造了农科教统筹结合改革经验的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我们非常遗憾地了解到,著名的溪口职高已经在最近的教育布局调整中被撤销了,原因之一是当地的稻谷、茶叶、香菇能源等支柱产业不景气,以教授这些产业实用技术为目的的溪口职高对当地农民失去了吸引力,没有生源,只好关门走人。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安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比重逐年下降。1978-1985年,安徽一、二、三产业的排序为一、二、三,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1998年开始,第三产业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详见附表 )。分析经济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密切相关: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的比重是第一位、第二位的时候,为农服务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当农业比重进一步下降到第三位,第三产业上升到第二时,仍未跳出“农”门的农村职业教育就出现滑坡。从安徽看是这样,从全国看也是这样,沿海省市经济结构调整比安徽早几年,农村职业教育滑坡也比安徽早几年。
改革开放20年安徽省经济结构变化表
指 标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人 口
结 构
市镇人口
12.6
13.3
16.0
17.9
19.1
20.1
乡村人口
87.4
86.7
84.0
82.1
80.9
79.9
从业人员
结构
第一产业
81.7
81.3
72.2
69.2
59.4
58.9
第二产业
10.3
10.5
15.2
15.8
16.5
16.6
第三产业
8.0
8.2
12.6
15.0
24.1
24.5
国内生产总值结构
第一产业
47.2
45.9
42.6
37.4
29.0
26.0
第二产业
35.5
35.6
35.6
38.2
45.4
47.0
第三产业
17.5
18.5
21.8
24.4
25.6
27.0
(二)择业观念的影响。90年代以来,农民子弟择业观念的变化很大,越来越多青年离土离乡外出择业。安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乡镇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国土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也不大,近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农民的创业资金也相对缺乏。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打工收入已经上升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调查统计,金寨县农业人口55.7万人,1999年,全县有10万农民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明光市农业人口49.8万,外出务工人数达4.39万。巢湖市红旗职高近两三年来,外出打工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0%以上。2000年安徽农民打工大军(人称“皖军”)已达400多万人,打工收入相当于全省一年的财政收入。“以农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对广大农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三)“两高”扩招的影响。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扩招。“两高”扩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其中应当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应当是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但是,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高教和普教热气腾腾,而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却滑入低谷。2000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只相当与1994 年的水平,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当年的比例回落到80年代后期的比例。例如,明光市2000年普高原计划招生715人,实际招生1797人,扩招近1.5倍,而全市职业高中招生只有477人。
(四)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理顺和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重大措施,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必将发挥巨大作用,归根到底将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在调查中许多地方反映,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更紧了。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从农村教育附加中切块和农村集资改善办学条件已经停止,而财政却无力投入,如实行“一费制”后,仅金寨县每学年学校减少收入530万元,与近三年公用经费支出相比,年公用经费缺口1700万元,其中职业初中和职业高中初中部占40%左右。有的地方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校长负责制、学校的人权和财权无法落实,学校在资金的使用和支配上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制约,想干的事干不成,办学条件的改善、设备的更新难以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本来应有的教育、教研、实习、实训等活动因无收费项目而不能正常开展,或者是即便开展,也往往是负债无偿为学生服务。如学生的上机费、电工电子的材料费、电教费等等。教材的征订、课程的开设限制太死,也使一些面向当地、服务三农的职教课程被迫停开。由于财政困难,学校人员流动渠道不畅,学校进人、出人,难过道道难关,包括人事关、编制关、财政关。一些县(市)还以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为由,没有把职业学校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统筹范围,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得不到保证。
二、症结所在: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需求日益旺盛的新形势下走入低迷,其症结在于指导思想、工作措施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一)办学指导思想急需调整。
农村教育要转轨的指导思想,即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指导思想,应当说已经越来越明确。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说办学定位问题,显然没有很好解决。主要表现:一是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往往局限于传统农业;二是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太落后,仍然局限于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扎根派”;三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划分不科学,统计口径仍然局限于县及县以下,实际上城市里许多职业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学校主要招收的都是农村学生,仅以合肥市四所中华职业学校为例,2001年四校在校生7000余人,面向农村招收的学生占85%以上;四是对农民和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不适应,仍然在开办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对农民青年毫无吸引力的传统专业;五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局限于高中阶段或者职业高中,忽视了大批不能升高中阶段的初中毕业生,而这些占初中毕业生60%以上的农村青年更加迫切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有资料表明,外出打工或在城市就业的农民青年80%以上未经政府组织或介绍,其中在打工前经过培训的农村青年80%以上未经政府所办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
调查还表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景气,间接影响到“双基”成果的巩固,主要表现是升学无望初中生的隐性流失问题严重。隐性流失是指,虽有初中毕业证书,实际上没有读完初中。2000年安徽全省初中毕业生98万人,高中和中职招生43万人,2001年全省初中毕业生100万人,普高和中职招生10万人,每年至少有50-60万名初中生未能继续升学。这部分升学无望的初中生,往往从初二起就不再听课,照交学费,保留学籍,以换取文凭,这类流失现象到处都有,多的地方流失率至少在30%以上。如明光市初中98年招生进校8000人,2000年毕业时参加中考却只有2000人。
长此以往,我们的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农村教育将是没有出路的。陶行知先生在七十五年前就已经尖锐指出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的严重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解决。如不重新端正指导思想,解决好存在的诸多问题,或者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或者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痛失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或者致使政府丢掉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阵地,甚至会因此而把握不住对当代农民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我们必须为此而警醒,尽快统一认识,尽快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把农村职业教育办成黄炎培、陶行知两位老先生所理想的那样,真正成为“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教人生利”的教育。
(二)办学模式僵化的弊端亟待克服。
安徽农村职业学校绝大多数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来自普通中学和普通中专,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不适应。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变动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同一行业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变动之中,几年、十几年一贯制的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典型调查,有5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虽然有用,但对就业来说还不够;33%的学生认为现在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将来就业不适应;66%的教师认为专业定向教育模式削弱了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已不能适应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60%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知识面窄,技能单一;8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另据合肥市长丰县庄墓职高对86—96年877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技能,其所从事的岗位工作的适应性仅占15.28%,基本适应的也只占14.6%,而不适应的高达70.11%。
办学模式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追求学历层次带来的负面效应。职业教育起步阶段不少地方往往是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压缩普通高中入手。这对于改变当时单一的教育结构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只讲高中阶段普教与职教的比例,忽视了大面积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随着高中阶段的扩招,原来一些希望通过上职业高中取得高中阶段学历的初中毕业生不再受普高计划的限制,有了更多的选择,加上一些职业高中专业教学和文化教学都很虚弱,学生及其家长都觉得选择普高更好,这对一些本来十分虚弱的农村职业高中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三)对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高等职业院校扩招和职业中学对口招生规模的扩大,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的比例逐年增加,对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应当是利大于弊。但从调查情况看,在贯彻执行中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一是对“两高”存在片面的理解。一些地方的领导把其中的高中阶段教育仅仅理解为普通高中,这种理解甚至出现在一些党政领导重要的工作报告之中。二是对农村职业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没有很好把握。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放松了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不够,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放任自流,招生部门只抓普教招生。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再次抬头,有些地方甚至面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的危险。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仍然被曲解为终结性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未能形成体制上的联系和沟通,“立交桥”尚未构建起来。当前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用于对口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很小。四是崇尚高学历的舆论导向愈演愈烈,充斥报纸、电视是博士生、博导、高考状元等等,而对职业教育、对普通劳动者、对“行行出状元”的宣传十分薄弱。
(四)农科教统筹结合工作的重点亟待明确。
安徽是全国率先实行农科教统筹结合的省份。安徽的农科教结合发端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继而发展为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普职成三教统筹,然后上升到政府统筹,突破条块分割的旧体制,促进相关部门有机结合。1983年底前后,以休宁、蒙城等地为代表,一批率先进行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典型,初步形成“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思路。1989年3月,省委、省政府在黄山召开会议,推广休宁县溪口经验,并决定建立黄山、滁州两个试验区,11个试点县和102个试点乡镇。1994年6月,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全省“农科教结合”形势,把“农科教结合”由点上试验转到面上推广上来,实行整体推动,到1998年底,地(市)、县两级全部实行了农科教结合,有65%的乡镇开展了这项工作。
农科教统筹结合的成功的经验,在九十年代安徽省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省委领导亲自出面推动,省政府几位负责同志牵头抓,省农业、科技、教育、财政、金融等部门参加领导小组组织,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挂靠省教委,抽调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干部参加,划拨了专项经费,配备了专职人员,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各地市县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农科教结合工作体系,突出发挥了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养人的功能,同时也发挥了农业和科技部门各自的优势,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开展各种层次的科技培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行农科教结合,多位一体,学校培养的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发展经济就有了依托;生产力发展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科技、教育有了用场,也得到了实惠,这是一举三得”。安徽实行农科教统筹结合的经验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得到积极推广,对我国最终作出科教兴农乃至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发挥了建设性的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这项综合改革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已经逐渐沉寂。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急功近利,片面强调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直接促进当前农业发展,而忽略了最重要、最关键的促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这个主题,丢掉了农村职业教育这个最佳结合点。去年安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将农科教结合的职能从教委划归省农委,省农科教办公室也从省教委划给省农委,各级农科教办公室变成主要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协调机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又变成教育内部的事,日益处于举步危艰的境地。如果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就此半途而废,那么,消耗着地方财政(县和县以下)70-80%的可用财力、消耗着普通农户年收入一半的农村教育体系,仍将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沉重包袱,不能为地方和农民提供有效服务,进而制约着整个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这种局面,是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过去通过政府农科教领导小组能够解决的政策不配套问题,现在仍然很多。如农村职业学校的基地建设问题、专业师资问题、农村税费改革中对职业教育搞一刀切问题等等。这些直接影响职教发展的问题,各地曾经积极探索解决,有的属于地方管理的问题,往往通过政府农科教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如把基层站所建设、科技示范园建设同职校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项目开发同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组建讲师团解决专业师资问题等等,在不少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现在有的地方已经撤销了农科教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这个机制,回到了就经济抓经济、就科技抓科技、就教育抓教育的老路上。
在调查中,我们也亲眼看到一些地方农村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红火局面,听到了霍邱县教委主任贾本昌、金寨县教委主任储士贵等一批农村教育工作者对农村职业教育充满信心的形势估计,他们认为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而且列举出他们那里近几年一连串喜人的数据。如霍邱县陈埠职高原是由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改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规范的农村职业高中,1995年成为国家级重点职高,1999年学校招生570人,2000年招生850人,2001年招生1211人,当年实际报考该校的生源达3000多人。金寨县一度职业教育出现严重滑坡走势,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及时分析形势,认为必须迅速调整办学思路,从只为当地农业培训人才转向同时为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培训人才,学校成立了同发达地区企业紧密联系的就业指导机构,举办的保安、电子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1998年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1939人,1999年2300人,2000年3369人,2001年达到3772人。每年增幅都在360人以上。有的学校取消了招生的年龄、届别限制,实行春秋两季,一年多次招生,办得生机勃勃。他们的秘诀只有一条,这就是主动适应了农民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兴办了农民需要的职业教育。
由此可见,我省职教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社会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滑坡,就不能不从工作层面多找原因,以求改进我们的工作。
三、对策建议: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认清形势,正视差距,抓住症结,创新体制,突破难点,带动全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评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新出现的或者是旧体制沉积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有责任认真去分析、研究现状,提出积极的对策,为此我们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新确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村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农村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都必须自觉地服务于这个大局,也只有在有效地服务于这个大局的过程中教育才能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农村职业教育尤其应当担起这个重任。必须正确估价一个时期以来兴起的农民进城“打工潮”,它是农民在市场规则引导下自觉不自觉投入市场的大演习,是农民进行资金和市场知识原始积累的有价值的实践。大批农民进城“打工”,不仅带回来数量可观的现金,更重要的是带回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大量的信息。近年来,安徽各地涌现出“凤还巢”现象,通过打工取得一定积累和市场信息的农民又回到家乡发展二、三产业,成为安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泾县职业高中95届现代办公专业毕业生姚斯琴,曾被上海新杨集团录用,工作期间,勤奋学习,掌握了肉鸡饲养的全部技术。三年后毅然辞去都市工作,回到家乡办起了肉鸡饲养场,年养肉鸡三万余只。同时还指导帮助同村农户从事肉鸡饲养生产。
显而易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我国农民有两个愿望越来越突出:一是农民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二是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这两个愿望是相互关联的,是农民对市场的敏锐反映。从安徽情况看,农民要求享受教育的程度,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的。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时,农民只想脱盲。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民希望子女上中专。农民生活逐渐富裕后,企盼子女上大学。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学历高移,农民更要圆子女的大学梦。近几年砀山县五百农民自费上大学。安徽高考的文科,理科状元基本是县和县以下农村中学的。农村职业教育既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又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子女要求继续学习的愿望,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合格人才。只有努力构建起“普、职、成三教统筹,初、中、高三级职教相互衔接,并与更高阶段教育相互沟通的终身教育体系”,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也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乃至整个农村教育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
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办职教、围绕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办职教、围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求办职教。“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当前工作中,就是要突出一个目标,突破三个局限。突出一个目标即:突出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这个大目标。突破三个局限即:突破产业局限,全方位地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突破空间局限,既为农村服务,又为城市服务;突破时间局限,既为当前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又为未来发展提供必要储备。
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就是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办职教。
既要使现代化建设转上靠教育、靠人才的轨道,又要主动围绕主导产业办教育。黄山脚下的山岔村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依托开发翡翠谷旅游资源,实施教科旅兴村战略,主要依靠本村的教育资源培养实用人才、进行旅游开发、发展相关产业,使一个贫困村成为新兴的黄金旅游景区。从1988年至2000年十二年间,村办景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50多万人次,门票纯收入达2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年超过3000元。一个村的力量有限,但在主导产业和教育的发展上结合好了,也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他们的生动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办职教,就是要主动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办职教。
有专家对我国大农业空间格局战略性调整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口的大规模动迁迟早要来临。从现在算起,在30年内将有4亿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即平均每年至少1300万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将是本世纪前3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大的课题。农村职业教育尤其应当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办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就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教,因材施教,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安徽中华职教社在1987年筹办之初就注意适应新需求抓办学,十几年来走了一条依托城市、面向农村、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路子,先后办起13所职业学校,最近又在中等职校的基础上办起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社办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已达16、5万平方米、形成固定资产2、29亿元、在校生12474人,累计培养中级专门人才26331人,其中农村青年占85%以上。近几年来,我社认真实施“温暖工程”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华职教社的网络优势,与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协作关系,学生在第三年实习期间就送往协作单位上岗就业,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由于学生进得来、读得起、出得去,多年保持了稳步上升、持续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路子走对了,农村职业教育大有用武之地。
突破当前当地的局限,就是要主动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办职教。
在入世的大背景下,必须以现代农林业的观点,拓宽学科、专业领域,将传统农林学科置于食品生产、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国土安全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和教学。同时注意为未来的发展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注重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特别是代表21世纪前沿性科技领域的学科的教学。增大农林高新技术型学科、专业的比例,组建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职业高校尤其应当朝这个方向努力。其重要意义不但在于人才储备,而且有利于推迟农村劳动大军就业高潮的到来,为现代化建设赢得一定时间。
 
(二)坚持深化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完善“三教统筹”的对策和措施
实践证明,办学模式传统化,教学模式普教化,丢掉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农村职教就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深化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重新确定“三教统筹”的内涵和完善机制的措施,重点是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村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是大势所趋。农村九年义务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课,是提高学生职业教育意识的预备教育,也是发挥农村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措施。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大部分农村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开课率很低,劳技课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中学生过早专业化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处在高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削弱和减少劳动技术教育的课时,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劳动技术课不仅侧重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人民的感情、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中小学主对科学技术学习的兴趣,以及技术意识、技术悟性的适时养成,为学生以后进行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必须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
二是处理好农村职业教育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构建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初级职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依托乡镇现有中小学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与抓好农村大量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紧密结合,以教学促普及,以普及促教学。农村中级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继续坚持上挂下联的成功经验,同时在体制创新上迈开步子。县、市职业教育中心与高等院校可以联体、联利、联合发展,可以从股份制的角度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职教体系,还可以探讨对职业学校实行兼并、租赁和托管的形式,使一批农村职业学校的资源真正能够发挥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要克服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错误倾向,把它纳入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快开通职高升高职的直通车,使高等职业教育从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调整为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且不限于专科层次。
当前,一些职业学校在生源困难的情况下招收一批“综合高中”班,这也是学校为求生存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这种“综合高中”班,一类是专门为了对口升学而办的应考班,一类就是为了发普通高中文凭的普高班。我们认为,这一倾向值得研究和重视。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不可能都上高等学校,进行综合改革,渗加一些职业课程,是完全必要的;而在职业高中办普通班,这种“综合”只能是倒退,对于这大多数职业高中来说,学校的条件、师资、生源都不可能回到普通高中的老路上去,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而单纯为了应付对口升学的应考班,也是偏离职业教育的方向,可能将职业学校导入误区。
三是要处理好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关系。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密切  相关,离不开各种要素的综合效应。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社区内统一协调,统筹规划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城市职业教育资源比较丰富。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有些资源正处在闲置状态。城市中的职业教育资源可以下移,面向农村招生,学校之间也可以实现对口支援和手拉手活动。城市的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一些中心城市可以利用自己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开通面向农村的网络学校,为农村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现代农民,并通过网络把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传播给农民,为他们脱贫致富服务。
还要积极借鉴众多民办学校的经验,在学制、办学模式、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改革创新。安徽省新华电脑学校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脑应用人才、网络人才教育基地。十余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万名电脑科技人才和操作能手。现已拥有先进的多媒体电脑1200台及大屏幕投影室8间,多媒体教室、网络工程室、安装调试室等现代化教室40余间,电子分频140台,可容纳3000名学生同时学习。1994年-2000年,先后被美国微软、NIT、Adobe、Macromedia、COREL、金山等国际电脑权威机构授权为定点培训及考核基地。该校学制灵活,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也有电脑、网络资格证书培训;办学模式灵活,有常规班,也有不定制的学分班,随时可以入学,适应了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层次需求的城乡青年,很受社会欢迎,其中经验值得借鉴。
(三)坚持农科教结合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明确结合的重点和重心。
安徽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农科教等方面工作的结合点放在农村职业教育上,比较容易成功。过去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在农村实施的“燎原计划”、“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以项目带技术,以技术促培训,以培训带推广,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认真汲取这些成功的经验,同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台湾的职业教育培训配套措施就很值得借鉴,其做法是,实行教育培训合格证书发放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对获得就业准入资格的农民,政府和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并由农民协会作为中介组织实施、跟踪服务,以资金、技术、就业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农户缺技术、缺资金、缺经营管理能力三个问题,比只解决了单一的技术问题,成效好得多。
从实践情况看,农科教结合工作的重心还要进一步向下延伸。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年年都安排扶贫资金、中西部地区开发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及节水增效项目等等,各方面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但在实施中仍然解决不了条块分割、分工过死的问题,资金项目难以充分发挥效益,农村教育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实践证明,重心越低,体制的弊端越容易解决。因此,今后农科教结合工作的重心要进一步向下延伸,延伸到学校、延伸到村户,最终落实到农民的素质提高上。尽可能把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支农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建设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发挥综合效益。尽可能把各种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职教体系结合起来,以农户为单元提供有效服务.着眼于农民青年的个体成材致富,依托农村职业教育,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教育各种资源,提供就业前后的各种有效服务。
(四)坚持政府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
实行农科教统筹协调,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政府的农科教统筹协调工作,应当以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克服条块分割等弊端,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制多种手段加以促进,如:合理配置国有资源,提供人、财、物、技术、信息支持;及时制定配套政策,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协调部门关系,共同促进职教发展;科学运作和规范教育、就业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搞好农村经、科、教发展规划和计划的衔接,形成互促共兴局面;规范秩序,提供环境保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办法,等等。
当前,各级政府要把农科教统筹协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切实办好几件实事,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回升:
第一、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把农村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各级党委、政府和新闻媒体,都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高级知识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也应或者更多地宣传“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宣传第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宣传一批农科教统筹结合的好典型。对于一些地方“发展两高”只注重高校和普通高中的错误偏向必须切实加以纠正。
第二、要尽快解决农村税费改革中的相关政策配套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对农村职业学校应当与普通中、小学一样,由县统筹管理经费,解决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问题。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实习基地问题、专业教育经费问题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费标准,并给予经费补助。对于农村科技培训经费,应按项目予以扶持,并允许乡、村按“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这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把一些政府没有力量管、可管可不管的事交给由职教服务机构来管。
省级职教服务机构,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它可以受政府委托,承担职业教育规划论证、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审、专业设置及职教政府投资评估论证等方面工作,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通有独立域名的网站,利用因特网加强职教信息的沟通。省县之间职教服务机构,可由市级高等职业院校承担,对本地区范围内各类职业学校,提供规划、指导服务。县级建立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中心,不仅是多层次办学实体,同时上挂下联,双向延伸,实行整个县农村职教资源的整合、统筹,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举办面对农村的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重点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同时组织、统筹乡、村两级大面积的初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第四、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教方针。
各级政府都应当依据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对各类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并注意扩大指导和管理的覆盖面。当前,特别要注意民办职教培训这一大片,既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又努力促其健康发展。要把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和职教发展状况,作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检查、评估办法和奖惩措施,适时开展职教执法检查与评估工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规范化。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了需求,胜过办十所大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的需求极为旺盛,这正是农村职业教育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我们社会各界象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那样,集中精力抓他十年、二十年,局面就会大不一样。我们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