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濑美莉亚:妇科瘙痒症从肝肾论治临床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0:45
妇科瘙痒症从肝肾论治临床应用

   【关键词】  滋肾养肝;瘙痒症;妇科医案

    笔者认为,妇科瘙痒症的发生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之根,而妇科瘙痒症的发生多与妇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有关,因此,“肾”与妇科瘙痒症的内在联系密切。而肝肾同居下焦,肝肾同源,临床上肝肾不足常见,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笔者以滋肾养肝法分别与祛风、止痒、清热、化瘀等法结合用于治疗妇科瘙痒症,疗效良好。现介绍如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1  滋肾养肝祛风

  案例1:患者,女,32岁,会计师,2003年4月5日初诊。主诉:月经期全身起大小不等的风团半年。半年前人工流产2次,此后每逢月经来潮即全身起风团,色淡红,瘙痒,且月经量少,口干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曾口服开瑞坦治疗,病症未见好转。诊断:经行风疹块。证属肝肾不足,血虚生风。治宜滋肾养肝、补血祛风。方选二至丸合当归饮子加减。处方:女贞子12 g,墨旱莲12 g,当归10 g,白术、白芍各15 g,生熟地黄各15 g,川芎6 g,何首乌10 g,防风、荆芥、蝉蜕、黄芪、甘草各10 g。每日1剂。连服3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女子以“血”为本。患者此病发于2次人流术后,多产伤肾,肝肾亏损,营阴暗耗,经行时阴血外泄,阴血益感不足,血虚生风,风胜则痒。方中女贞子、墨旱莲、何首乌合四物汤以滋养肝肾、补阴血;黄芪、甘草益气固表;防风、荆芥、蝉蜕祛风止痒,阴血生则虚风去,疾病得愈。

  2  滋肾养肝止痒
   
  瘙痒症在妇科病中以更年期及老年妇女多见,症情顽固,且反复发作,若按常法从“风、湿、热”论治,往往临床疗效较差。《内经》中有“诸痒属虚”之说,肝肾不足之痒多属“干痒”、“夜痒”,养阴润燥方能止痒。
  
  案例2:患者,女,58岁,退休工人,2006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外阴瘙痒,夜间加剧,反复发作3年,现尤为明显。妇科检查见两侧大阴唇皮肤干燥皱缩,小阴唇萎缩,阴道轻度充血,分泌物少,白带检查为阴性。曾在外院经中西医治疗,以益肤清、倍美力软膏、皮肤康洗液外用,三妙丸内服等多种方法治疗,疗效不显。患者形体消瘦,伴有心烦、失眠、腰酸、潮热等。综观诸症,当属肝肾阴虚,外阴肌肤失养。治宜柔肝养阴、润燥止痒。方选归芍地黄汤合二仙汤加减。处方:
当归10 g,白芍12 g,干地黄15 g,山茱萸9 g,牡丹皮、丹参各10 g,黄精20 g,茯苓15 g,生百部20 g,淫羊藿20 g,知母10 g,怀牛膝10 g。水煎内服加外洗,第一、二煎内服,第三煎外洗患部,每日1剂。连用8周而愈。

  按: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渐少而至绝经。天癸者阴精也,与肾阴有关。因此,临床出现此症以肾阴虚多见。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肾两脉之阴液循常道而同润阴户。肝肾内虚,阴血不足,阴户失养,出现瘙痒之症。方中重用补肝肾阴之品如白芍、地黄、山茱萸等,加入牡丹皮、知母兼清虚热;黄精、百部以益阴液;淫羊藿以阳中求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淫羊藿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有效缓解更年期因雌激素水平骤降而引发的相关疾病。

  3  滋肾养肝清热

  头面部的瘙痒症多以宣肺、清热为主,而在妇科病中出现头面部的瘙痒症状,特别与月经周期相关者,常有肝肾不足的病理基础,滋肾养肝可达到纠正病理状态和扶正祛邪的目的。

  案例3:患者,女,26岁,公司职员,2003年9月3日初诊。主诉:每次月经来潮前1周出现头面部皮肤瘙痒,无红肿和丘疹,伴口干苦、头痛、乳房胀痛、烦躁失眠、腰酸,舌偏红,苔薄白,脉细弦。每逢月经前1周发作已2年。曾有“甲肝”病史,已治愈。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证属:肝肾阴虚,肝火偏亢。治以滋肾养阴、清肝降火。方选杞菊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枸杞子15 g,菊花6 g,白术、白芍各10 g,干地黄15 g,山茱萸9 g,牡丹皮10 g,栀子10 g,茯苓15 g,泽泻10 g,醋柴胡6 g,当归10 g,薄荷3 g。水煎服,每日1剂。月经前10 d始服药,月经来潮停药。连续3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肾不足是其本。患者有甲肝病史,存在肝肾不足的一面,近两年因工作压力过大,肝肾暗损,又加之性格内向、情志抑郁,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出现肝肾阴虚、肝火上炎之证。治疗当针对其病因,以扶正祛邪。方中枸杞子、白芍、干地黄、山茱萸益肝肾,菊花、牡丹皮、栀子清肝火,醋柴胡、薄荷疏肝气。诸药同用,则肝肾得养、肝火自去。另外,应注意妇科用药时,月经前期清热不可太过,以免苦寒清泄有碍月经来潮。

4  滋肾养肝化瘀

  瘀血属于病理产物,其产生因素多认为与气滞、气虚、外伤等有关,在临床上对阴虚血瘀的探讨并不多,但在妇科中多见,如月经后期、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外阴白色病变等。

  案例4:患者,女,60岁,离休干部,2006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外阴瘙痒3年,奇痒难忍,入春尤甚,伴五心烦热、咽干口苦、腰酸、失眠,舌淡紫,苔薄黄,脉细涩。妇科检查见:左右两侧大阴唇内侧与小阴唇之间皮肤色素减退,表面白色、薄脆,小阴唇萎缩。患者曾在外院就诊,根据病理诊断为外阴白色病变,曾多方治疗,效果不显。证属肝肾不足,阴虚血瘀。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方选知柏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知母6 g,黄柏6 g,生熟地黄各10 g,山药10 g,山茱萸9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赤白芍各10 g,当归10 g,红花10 g,黄精20 g,麦冬15 g,陈皮6 g。水煎,内服加外洗,第一、二煎内服,第三煎外洗(坐浴)患部,每日1剂。连用12周而愈。

  按:外阴白色病变又称“外阴营养不良”。本病主要是肝肾阴亏,冲任血虚,阴部失于充养所致。此病程日久,久必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阴部,形成阴虚血瘀之证。西医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故目前多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以调理肝肾为要法。方中以知母、生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等补肝肾养阴;黄精、麦冬以增加滋阴生水之力;当归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如此,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  体会

  瘙痒症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虚”是其本,但虚中有实,故补中有清、补中有散才是“标本兼治”的原则。临床除感染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瘙痒症外,大多数瘙痒症都可从肝肾论治。根据女性特殊的生理基础,对于妇科瘙痒症从肝肾论治,“异病同治”,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上文来源: 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1  作者:于红娟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