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来了毛委员:叶航--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55:53

叶航--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

2010-09-30 12:56:45 来自: 十一悦(越努力越幸运)

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人们: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感觉到,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二是,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的时候,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一位中国旅美教师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比轻松的一件事情。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代价。

哈佛的毕业生有一个传统:捐助哈佛。哈佛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捐助。很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进入社会上层又把财富反馈给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给予往往是相互的。是先有哈佛的给予还是先有给予哈佛,这个问题或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说不清。或者只有让哈佛告诉你。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决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有人称史华慈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的大儒,在他动过癌症手术的82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去办公室工作,即使有时要倒下。而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而成的。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哈佛告诉你。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告诉你。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附录: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

哈佛图书馆的二十条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瞌睡。
  有的人会这样说:“我只是在业余时间打盹而已,业余时间干吗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爱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的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朋友也告诉我说,只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
  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结果并不如愿。1903年,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做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
  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同样,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也是利用业余时间作出成就的典范。奥斯勒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他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规定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坚持这一习惯不改变。这个习惯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闻名于世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讲座教授、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的威廉。奥斯勒在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读书时看到了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
  对此,哈佛提醒学生说“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点实事。
  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求教电话,并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本杰明的房门大敞着,而眼前的房子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很是意外。没等他开口,本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本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本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让进客厅。这时,年轻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气里漾着微波。年轻人在诧异中,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本杰明讲出来,本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珍惜了所拥有的今天。哈佛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一种人生哲学,那就是人生要以珍惜的态度把握时间,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安曼曾经是纽约港务局的工程师,工作多年后按规定退休。开始的时候,他很是失落。但他很快就高兴起来,因为他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他想创办一家自己的工程公司,要把办公楼开到全球各个角落。
  安曼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设计的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在退休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实践着自己在工作中没有机会尝试的大胆和新奇的设计,不停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典: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伊朗高速公路系统,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中心建筑群……这些作品被当作大学建筑系和工程系教科书上常用的范例,也是安曼伟大梦想的见证。86岁的时候,他完成最后一个作品―――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体公路桥―――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桥。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愿意开始,认清目标,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永远不会嫌晚。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并列举如下事例: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小时来研究蜂鸟,并用专门的设备给蜂鸟拍照。权威人士把他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为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出作品。
  休格。布莱克在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他从百忙中每天挤出一小时到国会图书馆去博览群书,包括政治、历史、哲学、诗歌等方面的书,数年如一日,就是在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里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
  一位名叫尼古拉的希腊籍电梯维修工对现代科学很感兴趣,他每天下班后到晚饭前,总要花一小时时间来攻读核物理学方面的书籍。随着知识的积累,一个念头跃入他的脑海。1948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计划。这种加速器比当时其他类型的加速器造价便宜而且更强有力。他把计划递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做试验,又再经改进,这台加速器为美国节省了7000万美元。尼古拉得到了1万美元的奖励,还被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工作。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现在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我们说要珍惜时间,努力为实现理想而打拼,但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要一味地拼命,也要有适度的休息和放松。对此,哈佛有个很贴切的说法,叫做“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话虽略显粗俗,但揭示的道理却很深刻。
  在哈佛,虽然学习强度很大,学生们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但他们也不提倡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们认为,学要尽力,玩也不能忽视。哈佛的学生也说,哈佛的课余生活要胜过正规学习。而哈佛也意识到适度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背离教育使命,而且还会给教育使命以支持。因此,他们提出要像“绅士一样地玩”。
  在哈佛,学生们除了紧张地学习,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多种艺术活动,比如音乐会、戏剧演出、舞蹈表演及各种艺术展览等,此外,哈佛每年还会举办艺术节,以活跃学生的业余生活。这些充满着浓厚艺术氛围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教育和熏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哈佛的理念就是要求你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后,能够暂时地完全忘记它们,像投入工作那样投入玩耍,尽情地放松。的确,在你尽心休闲的时候,所得到的体力和精力的恢复会为你下一阶段的奋斗增添无穷的动力。所以,在前进的路上,你不仅要勤奋努力,更要学会放松。

  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了另一结局。正像哈佛所提醒的那样: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
  我的邻居查尔斯曾经在哈佛度过4年的大学时光,他现在就职于纽约的一家软件公司,做他最擅长的行政管理工作,九九读书人。不久前,他的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的新总裁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不管是多高职位的人,我们都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考试及格的人才能继续在这里工作。”
  散会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拥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意识到要赶快补习法语了。只有查尔斯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毕竟,哈佛的学习背景和公司管理层的工作经验会帮助他轻而易举地找到另一份不错的工作。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没有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原来,查尔斯在毕业后来到这家公司后,他在工作中发现与法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特别多,不会法语会使自己的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他很早就开始自学法语了。他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时间,每天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获。
  在哈佛,你从来看不到学生在偷懒,在消磨时间。当若干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梦想时,希望带给你的是无尽的欣慰笑容,而不是因蹉跎而流下的悔恨泪水。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作为世界知名的学府,哈佛十分强调要有长远眼光,为未来投资。要投资未来,就要定好未来的投资方向,也就是要及早地设定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谈不到发展,更谈不上成功。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岁月,他们行进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已经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这个调查生动地说明了明确生活目标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



1868人喜欢 喜欢
  • 2010-09-30 23:21:31 墨寒 (凛冬将至)

    呵呵 我姐姐贴的文章 我来坐个沙发~~~

  • 2010-10-01 21:43:17 Ray (看书听歌的好人)

    我反正不信

  • 2010-10-02 08:18:22 L (单纯明快)

    sb文章 那个什么哈佛图书馆训言早就被证实是假的了

  • 2010-10-02 11:01:01 z

    不该问假不假,该问自己能不能!

  • 2010-10-02 11:34:10 潘格温

    请问楼上为什要这么刻苦,文章中形容的刻苦方式已经到了影响人健康的程度,这种刻苦就一定值得提倡吗?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有人通过刻苦可以成功,有人只需每日几个小时也可以学得很好(注意:如果他更努力不见得会学得更好,学习不是挖土豆,多花时间成果就多),我记得看The Elegant Universe这本书里,作者——一个研究弦论的理论物理学家——写到了一段他和两个研究人员研究的经历,这三人组中两个人很努力(包括作者),没日没夜泡在办公室,另一个却是每天非工作日必不搞研究。最后这两个人把理论步骤弄出来后需要第三个轻松工作的人编程序来检验结果,但是碰巧那天是周五晚上,而那个编程序的人双休日都是不工作的……这两个理论研究者费了好多口舌,并许诺赠送一打啤酒才请动了这个编写程序的人周六来办公室帮他们写程序。
    学术活动是很复杂的脑力活动,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创造条件让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习惯都能在这里得到实现,得到包容。

    另外,非理性地说说自己的观点(这之后的内容仅仅是个人喷粪,请不喜者无视),这种标题“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多有校内的风范。 作者已经抱着国外怎么都先进,哈佛拉屎都香的观点去写东西了,其一大罪状就是奴性十足。第二大罪状,作者自己大概就是个只相信勤奋才能学好所以认为哈佛的人都理所当然的要勤奋,加之可能在哈佛看到了一些通宵或者路边睡觉的人,然后就以为哈佛所有人都这样,而忘了哈佛毕竟不是都像他这样的脑残能去的地方,人家那么多brilliant minds纵然通宵纵然苦读也不会是像他写的那样就知道猛花时间,况且我相信还有很多有自己独特方法甚至不那么累的学生,作者把哈佛写成了国内高中的样子真是有辱哈佛!作者把学习描绘成了体力活一般花时间猛搞就成真是侮辱了学术!这种烂文还有这么多人推荐……豆瓣真是沦落为校内了。

  • 2010-10-02 12:17:10 十一悦 (越努力越幸运)

    转这文章的目的是认为不同的人可以看到对自己有用的不同的东西,不论是看到其中对的,还是错的,可以给你启发,反思,或者让你反驳。对你就算有了点用不是吗。我从不认为任何一个作者的观点都全对或者全错。什么叫批判思维?什么叫独立思考?对,错,根本和你自己有关,和任何人都无关。。

  • 2010-10-02 12:25:29 十一悦 (越努力越幸运)

    你看到了你以为不对的地方,完全可以摆出你的观点和道理。当然你也可以不屑摆出。一个东西再错,也有它的其它优点。推荐它的人,不一定以为它绝对的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你如果学不会尊重,至少可以沉默。

  • 2010-10-02 12:35:51 总是很小心 (兔兔年到啦)

    ls的
    勤奋的人不一定会有成就,但是同一个人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总会比把精力花费在其他方面要有些优势。

    如果你天赋超群,当然可以不费什么力,也能取得比普通人强的成绩。这种人我见得多了。但是人不但要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比。
    更何况,如果你能力出众,自然会在更好的舞台上,和更强的同伴合作。如果你有这样的能力,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说是这个社会和你个人的一种浪费。

    在我印象中,我所在的德国的大学生并不算努力。但是按照‘’德国大学生服务部(Deutsches Studentenwerk)和联邦教育部‘’的统计,德国大学生平均花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时间也有44个小时,将近1/3的学生甚至达到50个小时。
    反观中国大学生,是什么水平呢?连人家的平均水平都没达到的情况,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在我看来只是无意义的借口。

  • 2010-10-02 16:17:39 梅員外·字庵仁 (跑馬的漢子揮舞胸罩~~~)

    實際上,早就有人指出,網上流傳的那個哈佛圖書館照片是假的。

  • 2010-10-02 20:13:58 十一悦 (越努力越幸运)

    其实不在于真假吧 在于认真努力的态度吧

  • 2010-10-03 00:25:24 潘格温

    2010-10-02 12:35:51 总是很小心

    ls的
    勤奋的人不一定会有成就,但是同一个人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总会比把精力花费在其他方面要有些优势。
    ——————————————————————
    这一点是我不能同意的,ls是否想过这种情况:说不定有人花的时间越多,反而越学不好了。多花时间可能会带来的恶果:效率不高,进而成果不能随花的时间正比增长,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休息不够,心理状态也不好……甚至讨厌学习。
    学习是件非常复杂的活动,时间和成果并不一定就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大多数人都会承认,适当的休息从事其他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保证基本学习时间的基础上(这个也是因学科而异),到底花多少时间学习多少时间来做别的事情才能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这就要靠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摸索了。

  • 2010-10-03 00:47:11 潘格温

    2010-10-02 12:17:10 十一悦 (飞吧飞吧。)

    转这文章的目的是认为不同的人可以看到对自己有用的不同的东西,不论是看到其中对的,还是错的,可以给你启发,反思,或者让你反驳。对你就算有了点用不是吗。我从不认为任何一个作者的观点都全对或者全错。什么叫批判思维?什么叫独立思考?对,错,根本和你自己有关,和任何人都无关。。

    ——————————————————————————
    楼主的话很到位,我为我第一次留言中非理性的成分汗颜。
    我觉得文章中把学习更多的当成一种比谁更刻苦的竞争,比如这里:”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这至少不是做自然科学所应有的态度。身为哈佛教授的丘成桐自己也说过,搞数学不是和人竞争,而是和自然竞争。至少在这一点,作为一个应当具有广大包容性的名校,我相信哈佛不会是文中所描述的鼓吹竞争的氛围。

    不少人可能会有这种认识:学习是苦的,越花时间越辛苦,那么成就理应越大。
    我的认识是:学习应当是饱含兴趣的,只要觉得学的东西有趣,怎么学都行。学习的时间应当控制在不有损自己学习兴趣的限度内。如果在凌晨四点看书的时候觉得人生异常苦逼,那么要么你是在复习迎考或者赶作业,要么你就该反省自己是不是还对所学的东西有兴趣了。

  • 2010-10-03 00:49:21 ?edison? (行善积德,谨言慎行。)

    首先,口号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请写这种批判中国教育题材的人不要给那些innocent的读者过多幻想。“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诚然我也很承认这句话,但是又有多少人能上得了Harvard呢?从小学到高中,班里不乏天天发奋学习但是总是中下等水平的同学吧?可能是他们学习方法有问题,但是这个也和个人悟性有关啊,他们付出了更多努力,但是终究不是学习的料,你让他们上哪去哭去啊?人家最后也可以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未必非要选择这条学术的路。一言以蔽之,上Harvard是需要一定天分的,不是说你天天努力用功读书就八九不离十的,申请过的人都知道,有很多时候还有很多机缘巧合的。

    其次,可能是这样的文章看多了,我十分反感动不动就把问题扩大化,通过一个个例就延伸到了中美教育体系的问题上。中美教育的差异问题不是在这一两年争论了,你说的那些中国的教育弊端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改革总要有个过程啊。美国能有几个Harvard?你通过这样一个世界顶尖大学总结中美教育制度的好坏你觉得合理么?最后竟然扩展到中美学生的比较上了。我承认我目前所在的北美大学和Harvard有很大差距,但是事实是,留美的中国学生,尽管在语言上面不占优势,普遍都对自己要求很高,最后都会取得很好的成绩。比如我听ISOM一个中国学生说的,他们专业今年来了很多中国学生,他们班一次考试的平均分是91分,垫底的老美48分,满分100分的中国人大有人在。还有我的一个学姐,如果她的GIS作业不是满分的话就会redo,直到满分为止。美国学生也有用功的,但是何苦呢,说我们中国学生不努力,不能吃苦。(原文如下“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精神。”)如果说你所谓的中国大学生不包括我们这些赴美留学的,那么国内我相信也有很多很多学生十分刻苦,特别是在北清科,只是他们的academic的环境和Harvard不能比,这个客观条件他们也改变不了。再退一步讲,大环境就是这样了,你再怎么苛责学生们努力也没用,国内的论文发表水平大家都心知肚明,有的教授选研究生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酒量,还动不动传出个造假抄袭的教授(蔡华,王铭铭等),试问你是想让国内的大学生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才能成才呢?

    还有个延伸论题,就是请问作者你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赴美留学么?他们的目的究竟都是什么?为的是去Harvard而从来没过桥去过Boston?再严重点说,为了学术而不知道苹果长什么样?Definitely not.

    最后,文章中说,“我的感觉到,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我充分相信国内的大学生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而Harvard的每个学生对自己的领域有强烈的兴趣,这足以成为他们努力的理由,纵然能够反映出使命感,可国内多少学生由于使命感问题而一直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方向就读却选择了国家需要或者紧缺的专业?这样岂不是更值得佩服?国内大学生能有多少个学着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好了,目前想到这些,之后如果想到了会再来添加的。这篇文章还是给了我很大启发的,谢谢作者。只是发表一点个人看法而已。

  • 2010-10-03 00:54:33 ?edison? (行善积德,谨言慎行。)

    刚才求证了一个Harvard的访问学者(post doctor),这篇文章里描述的Harvard的情况很夸张。。。。。。><

  • 2010-10-03 07:19:34 涵

    蛮励志的

  • 2010-10-03 14:08:03 总是很小心 (兔兔年到啦)

    to 潘格温:
    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关系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我说的是在同样的资质同样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努力和不努力的区别。
    我以前也认为学习方法比学习态度更重要,所以以前一直很讲究方法,努力程度上则一直只能用‘’偷懒来形容‘’,可是随着年纪增长,见到的人越来越多,见到更多的牛人,不但很聪明,而且很努力。这时候难免就会感叹,当初自己如此的懒惰。

    你说的努力而不注重方法,比如不会休息。 这些都是对普通人而言的,聪明人自然懂得如何平衡学习和休息。
    自作聪明的人会偷懒,虽然他们成绩未必差,但是显然没能发挥出自己全部的实力,如我上边所说的,对社会对自己的生命都是一种浪费
    这方面有很多例子。似乎没必要细说。


  • 2010-10-03 17:14:16 勇敢的小裁缝 (疑问之后唯有感慨。)

    所有的神话都应该让其破灭,越早越好。

  • 2011-01-28 12:42:30 简直 (平凡的良心。)

    ls的
    勤奋的人不一定会有成就,但是同一个人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总会比把精力花费在其他方面要有些优势。

    -1 坚决不同意

  • 2011-01-28 12:44:06 浅白. (你在害怕什么)

    今天我第二次说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 是假的 已经辟谣很久了

    豆瓣真是堕落的让人难以忍受了

  • 2011-03-14 09:23:53 L. (-.我会永远相信、不完美的完美。)

    真又怎样,假又怎样,能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行了。

  • 2011-04-26 09:46:24 shiakudo

    LS +1 说的在理就好 何必在乎是不是哈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