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执事名单的格式:细说二月二龙抬头(美图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09:38

细说  二月二  龙抬头
图文编辑/宇天龙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这是故宫收藏的年画《皇帝耕田图》上题的一首打油诗。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皇帝都要率百官出宫,到皇家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敬天敬地。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春龙节或青龙节。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
过去中国人过年,是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
在中国民间,农历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这天一般处在惊蛰之后(今年的二月二和惊蛰同落一天),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才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我们中国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
再利用其中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
古人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是一个月。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完整的龙形星座,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是看不见的。到了农历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之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为“龙抬头”。
古籍《说文解字》中解释“龙”字时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就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
“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数千年来,人们把龙视为最具有神秘色彩的吉祥物。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

相传,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龙抬头节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了。
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当了皇帝,惹得玉帝大怒,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赐福人间。
从此以后,民间便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或炒豆。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据《易经》中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
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今年的二月二和惊蛰同落一天)。传说经过严冬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中国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都大多与龙有关。
在这一天里,许多人家都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各地普遍都把食品的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都知道,每年的立春之日,北京人和全国各地的人一样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但到了农历二月初二,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
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名曰“吃龙鳞”。二月二的春饼皮比吃北京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话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进很多菜吃的。过去啊,北京人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吃春饼时,全家人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时,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来。
另外,老北京人相信二月二“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各家各户还有吃“懒龙”的习俗,是吃了“懒龙”,可除春懒。“懒龙”,就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肉卷,做法是把发面擀薄成长片,放上调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而食之,其乐融融。
“二月二”这一天,其它的民俗也有很多。早晨起来后,农家人都会找来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还有,每年的农历二月二,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祈望龙抬头能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每逢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总要理理发,去去一冬的火,以免春燥上火闹病。
嘿!您看这长头发一理,人也就有了精神,兴许就在这不经意的抖擞精神之时,好运随之就来了。
农历辛卯年  辛卯月  庚申日
',1)">
祝您龙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