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新宇有限公司: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作文题目分析及思路点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11: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资料介绍说,在美国,当小孩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逗孩子:“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来抢光了!”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在交通路口,我们看到了抢着闯红灯的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在凡是需要排队的地方——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我们总能看到试图或已经“加塞儿”的人……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

     这是一篇提供材料限定范围(话题)的命意作文,贴近学生生活,人人有话可说,偏题的现象不会太多。但揣摩命卷者意图,显然不是检测考生能否描述、评判“抢”这一社会现象,而是检测考生能否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悟出点什么,能否写出“我”真切的体验,能否挖掘出“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能否立体地、辨证地看待“抢”,能否给不理智的“抢”开出一剂良方

    虽然材料所提及的“抢”是负面的,但写作要求是,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有些材料作文试题要求不偏离材料旨意来写,则要留意材料的立意指向),可见,命卷者并未将考生的立意角度囿于材料,而是给考生预留下多元的立意空间。

    文章可以正向立意,指出“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而这种“抢”的态度和精神则是时代的需要,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唯有“抢”,人生才能焕发光彩。亦可反向立意,批评我们(一个民族)特别喜欢“抢”的心态,指出这种“抢”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等等,给人们(民族)下一剂猛药,唤醒一味盲目去“抢”的人们(民族)。也可辩证立意既肯定“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可指出“抢”的不足。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些学生谈自己对“抢”的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感悟,如面对“抢”或在“抢”的过程中的一种迷惘,也是符合题意的。

    对题意的理解,要求相对集中,不可泛泛而谈,内容不应该分散。可补充“抢”的内容,如“抢时间”等,这样理解,内容就比较明确、集中了。如果只抓住一个“抢”字展开联想,文章的内容就有可能太多、太散,因而立意就显得分散而不够集中、明确。

    文体选择上,记叙性文体(记叙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文体(议论文、议论性散文)都符合题意的要求。

 

思路点拨

可以从关键词句的角度切入

——关键词“抢”

    从材料和工具书的意义来讲,主要指“抢夺、争夺”(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争夺过来),“抢先、先行一步,积极主动去争”,如抢时间,抢机会,抢着干活;抢救、抢险等等。

从人生意义的角度理解,抢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是个人(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时代焦虑。“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而这种“抢”的态度和精神也是时代的召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几个关键句

    1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

    “不少人”是哪些人?

    “不少人”可以理解为利己不损人的。如抢购让利商品,获得实惠;提前排队抢得小孩入学学位;涨价前抢先购买多套商品房,转手谋得利益;提前得知信息,抢得入职机遇;抢注“名人故里”商标,谋得商机……

     2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

    “一些人”是什么人?抢的方式有哪些?

    “一些人”是指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如,不良文人在抢,学术造假,抢名抢利;许多奸商在抢,伪劣产品,害人夺命(地沟油、苏丹红、毒奶粉、牛肉膏、瘦肉精、等等);昏官在抢,沽名钓誉,见利忘义;贪官在抢,罔顾民生,惟利是图……

 

    “崇尚抢的世界”有哪些具体表现?

     抢盐,抢醋,抢板蓝根,上车去抢位子;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做事情抢夺“第一”:办第一的奥运、亚运,建世界第一高塔、中国第一高楼、亚洲第一桥,各高中希望高考夺取深圳第一,广东第一……

 肯定否定角度切入

     肯定积极意义的“抢”——

    1、工作学习,做善事抢先一步,为他人、为社会多作奉献。

    2、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抢在别人前头,抢在时间前头,才能先于别人见到曙光。

    3、抢是速度的迅捷,抢是能力的显现,抢是力量的表达。

    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抢赢得发展机遇,赢得成功。

    ……

     否定消极意义的病态的抢——

    1、世界自有其规律,抢得来一时,抢不来一世。踏踏实实、本本分分才是正道。

    2、现代社会是有制度、有秩序的,抢不是现代文明中应有的素质。

    3、幸福是抢不来的,幸福是瓜熟蒂落,幸福是水到渠成。

    ……

可以从为什么 “抢”的角度切入。

    ——人的本性

    1、自然之理。抢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生命孕育的最初,数以亿计的精子冲向卵子的时候,只有抢占了第一位的精子才有机会被赋予生命。

2、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在“抢”与“让”的交替中渡过。

     ——民族性格

    1、争强好胜。在乎社会比较,胜王败寇。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要当第一,要当人上人。

    2、急躁,忙碌,赶时间。甘当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3、不顾规则的陋习。

4、跟风起哄的文化陋习。热衷于听风便是雨,缺乏理性。

     ——个人心理

    1、自我实现需要。渴求众人瞩目、赞赏的焦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盲目的羊群效应心理。

    3、自私心理。

    4、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5、破窗效应。你抢我抢大家抢,丝毫不觉得羞愧。丧失道德地线。

     ——社会环境

    1、资源有限,而社会分配又不公,“抢”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特权。从“抢”中获得实惠。

    2、政府职能缺失。民众对政府公信力信心不足,对社会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3、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无助感。蒜涨,姜涨,绿豆涨,白醋涨,导致民众的恐慌。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使中国人急不可耐,想通过“抢”时间,抢先机,抢机遇改变现状

    4、国民内心充满恐惧。……

     ——历史原因

    中国长时间落后、挨打,好不容易赢得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机会,格外珍惜,“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

可以从怎样看待的角度切入 

    ——根据材料顺向思维(否定,关注“抢”消极的一面,如盲目的“抢”,损人利己的“枪”,不讲规则的“抢“等等)

    1、“抢”是对自然运行方式的曲解,是对人自由本性的违背,抢不如不抢。“不抢”,不是不敢抢,不是不能抢,而是不愿抢。“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

    2、不抢,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看破得失的淡泊,看穿名利的坚定,看清事态的精明。它既是兢兢业业,也是踏踏实实,更是潇潇洒洒。

    3、不抢,是一种气度。不抢,是一种胸怀。不抢,是一种境界。人生是一次旅行,路途即便坎坷曲折,有了不抢的心态和品格,就能充实、踏实、厚实地圆满进行这唯一的一次旅行。

    4、有了不抢的人生境界,人生旅途更惬意。不抢,成就生命的厚重和充实,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从容走过历史的烟云,穿过功名利禄的牵绊,从容人生!

    5、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一个人能独立存在。如果一味去“抢”,一味自我私欲膨胀,最终必然走向毁灭。 

——根据材料逆向思维(肯定,关注“抢”积极的一面,如抢先一步,抢争先手等)

    1、生活需要积极意义的抢,抢占时间,谋得发展;抢占先机,赢得机遇;抢夺名次,力争上游。

    2、有了“抢”的意识,才有目标,才有压力,才有精神,才不敢安于现状而停滞不前。国家、民族、集体、个人都需要强有力的“抢”。

    3、有“抢”的行为,抢占机遇,先人一步,才能超越自己,让自己穿越平庸。

    4、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抢,就会没有饭吃;不抢,就会低人一等;不抢,就会被历史淘汰……在这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要学会在“抢”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在抢中积淀文化,实现自我,升华人生。抢,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生必喝的“功夫茶”。

    5、“抢”,不是抢夺别人的东西来满足一己之私利,而是通过与别人的公平竞争,彰显自己人生的价值。

——辩证思维

    1、“抢”是一种进取精神,“不抢”是一种豁达胸襟。

    2、“抢”让人欢喜,让人忧,“抢”给人类带来痛苦,带来悲惨,带来困惑,也带来竞抢,带来进步,带来兴奋……“抢”无法回避,“抢”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抢先恐后,不断奋斗。

    3、抢,不一定是勇敢,那也可能是一种莽撞;不抢,并非代表懦弱、胆怯。相反地,不抢,是一种策略,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敢于放弃。不抢,也是一种智慧,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蜗角虚名。不抢,更是一种风度,无论官场、商场,或是情场,它都是人性豁达的体现。 

——比较分析(关注与“抢”相对的概念:让,淡泊名利等)

    1、抢”与“让”是太极图中那两条首尾相接的鱼。 “抢”与“让”相共生,有“抢”必有“让”,有“让”必有“抢”。人生在世,不可没有“抢”,不“抢”个人没有进步与发展,社会也没有进步与发展。如果人类没有“抢”,也许到现在我们还住在山顶洞里茹毛饮血,披着兽皮刀耕火种。人生在世,又不可没有“让”,不“让”便没有共生与和谐。没有群体的共生与和谐,个人的生存同样会遭遇问题。如果人类没有“让”,也许我们早就把自己的同胞连骨头带肉都吃光了,也许人类早就变成只能在化石中才能见到的物种了。

    2、“抢”与“让”还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抢”必然以另一方的“让”为前提。单位空缺了一个领导岗位,许多人都去抢,但最终只有一个人上任,就这个人而言,他“抢”上了,而另外一些人则必须把这个位置“让”给他,虽然这种“让”不是主动的、自愿的。再比如,股票市场上,人们都在“抢”,但从总体说,人们“抢”到的与“让”出的总是一样多:有多少人挣钱,就有多少人赔钱,赚钱的挣多少,赔钱的必然赔多少。

    3、“抢”与“让”共同推动着世界,建设着世界。但“抢”与“让”的作用不同。“抢”的结果是发展与进步。“让”的结果是秩序与道德。 “抢”是发动机,“让”是方向盘和刹车器。没有“抢”车辆不能跑,没有“让”,则会发生事故甚至车毁人亡。

  可以从怎样做的角度切入

     ——别人怎么做?

    古人:庄子等哲人。

    外国人:梭罗等名人,地震中的日本人等。

    当代人:淡薄名利的钱钟书。别人抢名抢利,辞掉“国学泰斗”“道德楷模”等桂冠的季羡林等等。只争朝夕,抢分多秒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

 

    ——我们该怎么做?

    1、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风气。让出的是一个暂时的座位,收获的是一车人的尊重,一整天的小开心,一份好习惯的积淀。

    2、从容一点,理性一点。

    3、竞争的手段必须合法合理。参与者享受竞争的过程而非被竞争伤害。

    4、用法律来规范,用道德来监督,驱除“抢”文化的劣根性,让庸俗变得高雅,让野蛮变得文明。

    5、利益面前,荣誉面前,先人后己,是一种让;重担在前,责任当前,主动去“抢”。

    6、“抢”,凭实力说话,靠自信保驾,用毅力坚持,借智慧闯关,向运气问路。

    7、要懂得哪些该抢,哪些不该抢。

    8、一味地抢,欲速则不达。“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克尔凯郭尔语)。

    当然,思路拓展的角度还有很多,如果考生在写作时能选取其中几个点进行深入开掘,就不难写出一篇较成功的考场作文了。

 

 

附:部分考场作文的拟题及立意角度 

否定“抢”——

    抢走的,是风度

    一“抢”当先

    不抢又何妨?

    无与之抢,善莫大焉

    春来春去不相关(禅道)

    抢了也白抢

    为“抢”消得人憔悴

    静立于抢中

    少一点浮躁,多一抹清欢

    请放慢你的脚步

    被抢走的国民素养?

    总有一些抢不到

    莫争抢,请守望

    走在快车道上的中国(是谁按下中国的快进键)

    愿天下无抢

 

肯定“抢”——

    该抢时就抢

    抢不到就会挨打(挨饿受冻)

    抢,——无奈的选择

    抢之有道

    寡民必争

    给我一个不抢的理由

    抢的智慧

    抢亦有道

 

辩证思考——

    抢来与抢走

    三思而后抢

    也论“抢来主义”

    抢不过你我就躲

    抢得到与抢不到

    中国之抢与不抢

    谁抢走了我的奶酪?

    抢之国

    不抢之抢

    “抢”字背后

    “抢”的天平上

    抢的手掌伸向哪?

    “抢”得什么?

    敢“抢”敢“拼”

    有所抢,有所不抢

    抢的三种境界


少一点浮躁,多一抹清欢

    古人云:“云在青天水在瓶。”此言诚不欺我,云在青天抑或心上,那抹淡然不来不去,水在海里抑或瓶中,那份清澈不增不减。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清欢,国人若能参悟此理,天下一大“抢”之局面才能变成历史的旧音。

    漫溯历史沟渠,不乏好“抢”之人,成吉思汗大纵铁骑踏遍欧亚大陆可即之处,抢着建功立业,却忘了用一抹淡然的心来守江山、安百姓,到头来两手空空,身死异处。再说那奸臣和绅,抢着聚富敛财,抢着博上一笑而自耀门楣,抢着夺百姓口食为自家宫室,最后也只抢得一纸诏令,满门抄斩!还有那千千万万的学子们,未参得书中一义,未悟尽儒家之理,便匆匆忙忙远赴帝京参加科举,意欲抢得熬头独占,抢着加官晋爵。而有落榜者。终其一生仍未脱离那大“抢”之人群,如范进暮年中举,任大好青春空蹉跎,岂不悲哉!

    思由此不禁大惊,原来“抢”之传统,中国自古便有,待嗅到那一抹红楼幽香,却才放下心来。君且看曹氏雪芹,于名利之前不争不抢,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他却独秉清欢为笔,在陋室之中不紧不慢,终以一本开文学史上古今未有之变局的《红楼梦》。攀爬上人生的高峰。十年增删,闲室雅坐,岂不是对这一“抢”字的最好讽刺?

    纵观今日之世,国人似已视“抢”为乐,交警哨声在耳,便向那红光闪处抢去;日本地震余震来了,抢盐的大军早已席天卷地而去……我却想问你们一句,纵使抢完这一生,你们又能得到什么?抢名抢利,却又为何不去抢点清欢自适,以一种无忧的心态来赏人生之曲?浮躁侵掠心脾之余,你们又将朱光潜老先生那一句“慢慢走,欣赏啊”置于何地?

    清欢是一种唤回本善的人生智慧,看看那些洗去浮躁的人们吧,他们抢着去地震灾区救死扶伤,他们抢着将一笔笔积蓄寄给山区里那些个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们抢着用爱心唤醒世界上被浮躁蒙弊还在抢着生活的人们……同为一“抢”,相差何极!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子之言萦绕于耳,流着龙的血液的华夏儿女们,你们是要用“抢”的浮躁节奏终此一生,还是用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欢与智慧浇胸中块垒?若你们回答,我希望答案是后者。

    人世短,人间长,我们不能选择人生的长度,却能决定生命的高度,少一点浮躁,多一抹清欢,活出生命的高贵与高度!

 是谁按下国人的快进键?

    中国人抢时间,“红灯要闯的,排队要插的,东西要速食的,拍照要立得的,甚至结婚也要闪的。”这大概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可我却瞧得心悸。

    私以为,国人抢得了时间,却失去了生活。

    在交通路口,绿灯未亮,便有若干市民施展“闪电跑法”穿越车流,冒着生命的危险,这样,值吗?

    在快餐店里,柜台之前,便有无数都市白领焦急等待着“垃圾食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这样,值吗?

    在世博会里,各个展馆前,便有游客争先恐后抱着志愿者手里的免费门票,不顾形象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值吗?

    不值!当然不值!

    这样的“抢”,这的得到了实际的好处与利益吗?也许,闯一时红灯,工资就不会被扣;吃一时快餐,工作就会提早完成;抢一时门票,出行就少了开销。但是,更大的弊端还在后头。以生命为代价,个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更甚者,交通会受到阻碍,车流不畅,交警奔渡……着不正是为了小我利益而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吗?以健康为代价,也许短期内还看不出弊端,一旦量变成质变,到时候,不仅家人担忧,自己懊悔,也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损失,这不正是因为贪小利而失去了大多数人长远的利益啊!抢一时门票,更不用说,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更会贬低中国形象,造成无数恶果。

    所以,抢一时快捷便利,失去的只有更多。

    不禁想起了作为高三学子的自己。站在十八岁的门口,人生的列车却突然加速,放佛被人按下了快进键一般,失控的往前跑,周遭的风景还来不及欣赏便擦肩而过。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抢”呢?

    晨曦微露时,早起不为日出,只为了早些迈进教室的大门;暮色四合时,奔跑不为逐风,只为抢先在教室中中觅得座位;月明星稀时,早睡不为美梦,只为明日的新的奋斗。

    有多长时间不曾听风吟,观雨落,不曾赏花开,品云舒,不曾驻足品味那开放在清新泥土中月季的芳香;不曾只因川端康成的“临晨四点,海棠花未眠”而感动过了?

    是时候停下“抢”了!将“快进键”按回原处吧。

  抢,是一种错误

  大雁南飞,雁阵惊寒,却没有任何一只大雁会破坏阵型,抢先飞行。夏日炎炎,荷塘生机盎然,没有一朵枯萎的荷花,因为它们遵循规律,没有抢在春天里盛开。花鸟虫兽如此,人却争先恐后的抢取,情何以堪?

  如果说不付出劳动,而平日获得的果实,被成为“幸运的捡来”,那么不付出劳动,而恶意的不择手段而获取的果实,就是“抢”了。抢,是人们的意识处于极端状况下而产生的动作。从春秋战国起,人们就学会如何去抢了。闹饥荒,抢军粮;生活窘,抢白银;贪美色,抢民女。而如今,在饭堂,抢打饭;在路口,抢红灯;买票时,抢插队;乘公交。抢座位。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抢”成了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更加不幸的是,人们不仅没有把这种丑陋的行为予以改造和剔除,反而越来越崇尚“抢”这种行为,在网络上,“抢沙发”这一行为,更是猖狂。一个明星的博客竟然吸引成千上万的网友上线直播抢沙发!

  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人们都会疯狂的加入“抢”的狂潮中。因为抢,是一种不需要智商只需要技艺的比赛,可以全民参与。

  如果物资匮乏,那么人们抢取的行为就很有道理。而如今物资丰富,但抢取的风暴愈演愈烈,让人费解。“中国制造”一词,让中国工人代表登上《时代》杂志,也让世界把中国定位在“打工仔”的位置上。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下游,备受上游发达国家的制约,却被美国人指控“中国人抢走了我们的饭碗”!美国人所谓的“抢”,究竟让中国人获得多少好处和利益?中国人真正抢到了什么吗?

  如果说抢能让优胜者获得好处,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不抢?

  日前,一场九级大地震降临日本,进而引发大海啸,导致核电站受损,核物质外泄,海水污染,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这么多问题一次性而来,为什么日本没有手忙脚乱,社会动荡,更没有抢银行、抢超市?又为何,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掀起了“抢盐”的风暴潮,究竟是日本人有崇高的信仰,还是中国人没有素质?

  抢,不仅破坏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更体现了人们愚昧盲目的一面。人性均有弱点,但抢——不择手段的方式,更是可以改造的。抢,是一种错误。

寡民必争

    “抢”源自于中国平民长久以来对物质匮乏的恐惧,“抢”源自于中国平民因现实压力而产生的不安。

     我从未见过居高官,食厚禄的人争抢,亦没见过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争抢。中国的“抢”为庶民之争抢。他们既是在各种媒体报道中的被嘲弄者,也实为最大的受害者,我想说的也正是这“庶民之抢”。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仪。

    国人自古以来并不富足,从战国时的“小觚散粮”,至三国时程昱的“围村为粮”,每个时代都有饥馑之年,而正是这种“饥饿”,这种物质的匮乏使得中国平民“不得不抢”。

    记得2008年雪灾,我与母亲搬了两大箱泡面于火车站散发,当时竟有一人冲上来抢了6包。问他,他说:“若雪再下几天,又没有东西吃,怎么办?”是啊,这种“抢”是一种在物质匮乏时的本能,寡民必争啊。

    孔子云:民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可见,内心的不安及分配的不均,亦为造成国人争抢的重要因素。

    因为内心的不安,才抢盐,抢楼,抢地,竟使盐价翻了近十倍,而各地的楼盘也从低价上翻了几倍。

    因为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均,百姓才争破头皮为入城市抢得一席位置,虽然这位置并不令人舒服,甚至有些下贱,但他们只为争得一个“财富团”啊。

    记得非典时期,一瓶醋价竟卖到了上百元,这真是很贵,至少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是这样的。

    当外婆,用她省下的钱换来一瓶高价白醋而让我“熏一下脸”时,我的眼泪忍不住落下,只得撒谎说:“不小心熏伤了眼”。

    朋友,这些“争抢”让我看到的并不是“你看那些百姓多么愚昧可笑”,而是“到底是哪些人使他们争抢,什么原因使他们争抢。”是“怎样抨击,并让他们摆脱这一愚昧。”

    寡民必争,贫民必抢。

    我,要努力,千万的中国新一代学子亦需努力,真正使中国百姓不因贫而抢,不因“不均”而抢,而是有一个真“善善相呈,谦让与共”的和谐社会。

    为“抢”消得人憔悴

    鲁迅有言:“‘不为人先,耻为最后’是国民的本性。”对于这句话我深感赞同,从平时过马路的抢着闯红灯,到“非典”时期的抢板蓝根和醋,再到前不久的福岛核泄露的抢盐。网友们只能无奈地说:“抢盐的孩子你伤不起啊。”

    中国人喜欢“抢”,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而中国的老邻居——日本却是世界上守规矩的典范。最新这次日本地震后,日本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震源中心的人们没有日常的食物、药物、水的供应,由于东京电力公司的核电站在震中也受到了破坏,只能限时供电。但是,在物质贫乏如此的地步,日本人平时的良好素质便成了强力的粘合力。人们自觉排队买汽油,买食物。无插队现象,就像《参考消息》上的评价一样,整个社会就像一部无声电影,和平没有争吵。“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但在这一点上说来,日本人的确是让人敬畏的,中国人就算无事,也喜欢抢,仿佛拿到了,甚至早点拿到就是莫大的胜利,只相信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殊不知,在自己抢的时候,把自己的心绪里的那点平和打破,是多大的损失啊!

    释迦牟尼说过“心静,则国土静。”无知的人啊,人是那样渺小,有些争抢完全不必要,惟有心中的平静,是别人所抢不走的。

    海蒂·拉玛,一位名噪一时的好莱坞女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银幕上跳脱衣舞的人。但她在自己事业有成颠峰之时,依然放手,不愿继续抢夺下一个电影的女主角的位置,这无休止的战争中,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她一次去看望一位刚刚生产完的朋友,看着小孩子握得紧紧的拳头是那样的可爱,但等她准备离开医院的时候迎面是一位抢救无效的商业大亨,已经盖上了白布,只有一只手无力地垂着,海蒂·拉玛一下子楞住了,随之而来的是顿悟,“不管你手里抢了再多的东西,哪怕是从出生开始抢,到死了,也只能无奈地松开双手。”

    不抢并不代表一味的退让,消极于世,海蒂·拉玛在退出演艺圈后进行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终于她的“跳频”技术让世界记住了她。“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不要抢。”这是多么睿智的一句话,但可惜的是,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欲望之前迷失。

    不抢并不代表软弱,而是一种智慧。但有些东西必须抢,如抢救生命。因事而变。

    浮事是水,能将一切事物抢走随之流去。而沉香,因为沉,能在流水中找到自己永恒的位置,而远离争抢,为人亦是如此。

    切莫,为抢消得人憔悴。

     不争,乃大争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曾写道:“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这这就告诉我们,要退一步,少一分争抢,这也许会换来更多收获。

    不争抢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明白收获会比舍得更多。

    不争抢时间,可以收获生有所息的乐趣。有一位旅者以环游世界为目标,然而却因为希望尽快完成这一目标而匆匆掠过每一处动人风景。当被问道他去过哪里时,他自豪的说:“我走遍了全世界。” 而被问道他对哪一处景观印象最深时,他却什么也回答不出来,是的,他的行动也许符合我们现代人的观点;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他节约了很多时间,真好。那么当被问及收获时,我们很多人都会像那位旅者一样汗颜。所以,尝试放慢步伐,享受时间从指间缓缓流淌的舒心,品味生有所息的乐趣,也许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不争抢名利,赢得的事世人的尊崇,钱钟书因写下《围城》而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更有一位女读者强烈要求要拜访他。他却说;“夫人,你吃鸡蛋为何一定要看哪下蛋的母鸡呢?”这确实是不汲汲于名利的智慧,也正因为如此,他潜心写作,为我们留下了《管锥编》《谈艺录》等文学巨作,成为世人所景仰的文豪。

    不争抢物质,换得和平友好的发展,近期,法国等国对利比亚采取军事制裁,所有人都知道,政见不和,宗教信仰不同都只是一个幌子,各国野心直指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为次,战火纷飞,无数的建筑被毁,无辜的平民死亡。残暴的掠夺与争抢注定不会有最终的赢家。那么为什么双方不都退一步呢?法国在利比亚投资了许多项目,如果长期合作,也能获得收益,为什么要以如此激烈的方式预知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以后的利益呢?如果没有这种争抢,法国人和利比亚人一定能长期友好的发展。

    不争抢,不是一种落后的退让,它是一种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智慧,我们可以收获生有所息的乐趣,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获得和平和发展。

    愿在不争中体会大争的智慧。

 谁抢走了故乡的回忆

    我设想人类定是一种植物,如同橘树根深难徙,矢志不移,而根便是我们对故乡的爱和回忆,这种爱和回忆不应该被生活的忙、乱、快所抢夺。

    故乡不在于长久的羁留之处,而在于内心文化的归属。伊朗漫画家玛赞萨塔比,小小年纪便游学异国,最终立业于巴黎。而她的黑白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以隽永的诗意和对现实的忧虑记录了战乱中的童年。犹记得其中人头纷纷落地的镜头。带有童真的惶惑而别具震撼。这种激情和灵感来自于故乡伊朗。有丰富心灵的人的心内不会被外来文化所抢夺。他们一定保有一段摇曳生姿的对故乡的记忆,只有故乡能给予漂泊者最深痛的忧思给予归来者最真诚的抚慰----这些事扩充生命内涵不可被抢夺的涵养。

    陈丹蕊曾写过《上海色拉》,一本关于故乡的回忆录。其中记载了一个“考古者”尼可。尼可收集各式老上海的皮箱。而他的寓所恰恰是最能勾起陈故乡回忆的地方。他送给作者一个老皮箱并对她说;“保护好你的城市。”上海太有趣也太复杂,繁华的经济,来来往往的车流让人们在时间、金钱、欲望的争抢中忘记了自己的源,一个外来者的提醒令陈暗生愧疚。对故乡历史的了解,是人呈给自己的身份证,只有静下心来,放弃争抢才能了解细节。记住神彩才谈得上热爱,才能获得不可动摇的文化身份,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的身份才是一个民族的自信之源,而不是成为一个在忙碌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抢夺者。

    抢夺者虽然刺耳但实不为过。苏州、丽江、周庄、甚至是北京。它们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抢夺中一样命途多舛,直不起腰杆。丽江,纳西族的珍馐,被无所不在的纸币所抢夺,成为购物狂和流行音乐迷的文化快餐。北京在不理智的城市交通规划和梁思成笔下“最科学的古都”背道而驰。光是国家大剧院旁倒塌的胡同,名车们组成的长龙就彻底讽刺了自夸的发达。

    是的,它们看似赢了,它们“抢”来了时间“抢”来繁华的经济,可是它们还是那些带给我们悠远回忆和高妙审美的故乡吗?不是。没有了实实在在的故乡的风物和人伦传统,有的只是抢先得到的好处和利益,那么“爱我中华”的宣言终归空洞。故乡是民族延续的特殊营养,它需要静下心来忘记争抢,沉淀,沉淀。

    故乡是生命的营养,个体需要内心的依托。而城市、国家和民族亦是如此。没有自己沉淀的回忆,一味地崇尚抢先得到的好处和利益,终会枯竭。

  抢的天平上

    我们到底要把什么放在“抢的天平”上?

    现时社会上流行“抢”,“抢”的是盐,因为日本海啸后发生核泄漏,而盐中的碘可以防辐射;抢的是醋,因为猪流感;还抢着过马路,抢着排队。

    当我们将这一类事情放在“抢”的天平的一头时,天平的另一头,则会是自私,贪婪,浮躁等等丑恶的人性。天平的那一头越重,另一头则更沉,这样一来,社会道德将如斜坡上的玻璃球,快速滑落,最后破碎。

    于是,我们思考,到底要把什么放在“抢”的天平上,才能使天平的另一头,不是丑恶的人性,而是崇高的道德。

    他,把学问放到了“抢”的天平上,造就了“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钱钟书,他一生都在“抢”学问。他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并且用实践去达到他的愿望。图书馆里有许多的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求闻达,不“抢”名利,拒绝了许多人的来访,而独“抢”学问。然而,他并不是一个“书袋子”,他科学地将中华文化进行分析、翻译,著成了令世人惊叹的浩瀚巨制《管锥编》,这本单是书证就几万条的著作被人认为“不是人类可以完成的”,然而,就是他,钱钟书,完成了。

    可见,在“抢”的天平上,他将学问放在了一头,将卓越和沉静的人格放在了另一头。

    他,把心灵的宁静放在了“抢”的天平上,造就了举世无双的《瓦尔登湖》。

    梭罗,28岁的他,毅然抛却尘世的喧嚣,为“抢”心灵的宁静,来到了瓦尔登湖畔。那黛绿的湖水荡漾着细细的柔浪,习习的南风轻轻吹拂。雾一般的春雨打破了水面的宁静,鱼儿自由地在水中摆着尾巴……在许多现代人看来,这是无聊透顶的生活。而梭罗居然去“抢”这种生活。是不为人所理解的,然而他有自己的世界。记得《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世事更替,一个又一个消失了,而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才如此热衷于“抢”这种超然的宁静吧。

    可见,在“抢”的天平上,梭罗将心灵的宁静放在了一头,在另一头放上了超脱与智慧。

    我们到底要抢什么?到底要把什么放在“抢”的天平上?快快拿掉那些浮躁丑恶的东西,因为他们将在人性的美丽面前失去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