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龙南京代理商: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 神无瑕疵的儿女。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00:23

第十九章 上帝的拣选

在鲁益师著名的童话故事书《狮子、女巫与衣柜》(TheLion,theWitchandtheWardrobe)里,讲到有一个神秘的动物王国,这个王国被一个无情的白色女巫拿尼亚(WhiteWitchofNarnia)所掌管。她对大地下了一个咒语,使大地永远是冬天,但圣诞节却永远不会来临。只等到艾斯兰王子、狮子王救星来到这个王国,牺牲了他自己,才出现一种比巫婆的法力更强的力量,这就是鲁益师所说的「在时间诞生之前更深奥的法术」。当艾斯兰牺牲了又再复活后,这个法术就解开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其它小朋友还静静地坐在那里时,苏珊忍不住问了。艾斯兰回答说:「意思就是说,虽然女巫知道那个深奥的法术,女巫所知道的只限于时间诞生之后的事,但如果她再往前看得远一点,看到在时间开始之前静止无息、阴沉黑暗的世界,她就会发现,在那里另有一个咒语。她会发现如果有一天一个自愿的牺牲者,没有作背叛的事却被当作叛徒被杀害时,桌子会断裂,而死亡本身也会往前面推移......」


  然而,不止是在拿尼亚王国才会有「在时间诞生之前更深奥的法术」!我们在圣经中发现,那永恒的爱与能力,一直在为我们的救恩作工。我们的狮子王是一只被宰割的羊,是在创世以前就存在的(创13:8)。在他里面,上帝在永恒里的奥秘被启示出来了(弗3:2-6)。他是上帝所拣选的(赛42:1)。他的一生启示了上帝拣选的目的。一切发生在他身上的事都是出于上帝的预定(徒2:23;4:28)。如果我们借用鲁益师的比喻,就是「时间诞生之前那更深奥的法术」在基督的事工上运作了。


  如果我们能根据这样的思想来看圣经有关拣选和预定的教义,我们就不难感受到新约作者在写到这些教义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撼。对于这些作者来说,这些真理非但不具争议性,而且还带给他们极大的喜乐。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与基督联合,就表示他们对基督的选择和对上帝的爱,原是出于上帝对自己预先的拣选。


  「预定」和「拣选」常被人当作同义词来用。不错,两个词都是指向同一个教义,不过这两个词各自有一点不同。「拣选」是作出一个选择,而「预定」则强调的是这个选择所要达到的目标(徒4:28;罗8:28-29;林前2:7;弗1:5-11)。简而言之,拣选反映了上帝对他子民的选择,而预定则反映了上帝为选民所定的最终目的地。


〖上帝的选民〗


  拣选和预定在整本旧约中占主要的篇幅,也是旧约神学的主题之一。犹太民族的历史被视为是一群「选民」的故事。正是由于上帝的拣选,才会有以色列民的出现。


  自创世记一开始,上帝就启示了他救赎人类的主权计划(创3:15;12:3;18:18;22:18;26:4;28:14)。为了促成这已启示与人的计划,上帝拣选了一些个人,拣选了一些家族,以至拣选了整个民族,来作为他救恩之应许的承受者和传递者。在启示的初期时段,上帝从世上拣选一些人成为他的仆人和他的救赎大计的出口。在创世记9:25-26那里,上帝拣选了挪亚后代中的一个支派,而没有选择其它的后代。再往后几年,他的拣选集中到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身上,直到出埃及记时,整个民族壮大形成了一个以神权治理的族群。而在那时,上帝不断提醒他们,他们民族的形成和建立,乃是出于上帝主权的拣选(参出20:2;24:6-7)。其后,律法书也好,先知书也好,都在警诫以色列民,要他们知道自己是上帝恩爱的对象,而不是叫上帝产生恩爱的原因:


  因为他爱你的列祖,所以才拣选了他们的后裔,用大能亲自把你从埃及领出来。(申
4:37)

  耶和华喜爱你们,拣选你们,并不是因为你们的人数比别的民族多,其实你们的人数在万族中是最少的;而是因为耶和华对你们的爱,又因为他遵守他向你们的列祖所起的誓,他才用大能的手把你们领出来,把你们从为奴之家,从埃及王法老的手里拯救出来。 (申命记
7:7-8)

  耶和华你的上帝把这些国的民从你面前驱逐出去以后,你心里不要说:「耶和华把我领进来取得这地,是因着我的义。」......你要知道,耶和华你的上帝把这美地赐给你作产业,并不是因着你的义;你本来是顽固的民族。 (申命记
9:4,6)

  基于这种的圣经根据,在百姓忘记了权利和义务原是对等的这个基本原则时,先知就大声疾呼,要纠正他们对上帝之拣选的错误理解。



〖耶稣与拣选论〗


  耶稣曾教导过拣选的教义,他说他的父是根据一个计划和目的,在人的生命中工作。在他有关天国的教训中就充满了这类的教导。天国是为「蒙福」的人从创世以来就预备好了的(太25:34);天国的福份和荣誉是在父的手里,又,依照他的旨意分派给人的(太20:23)。这些经节都在表示上帝有主权性的目的,但耶稣也坚持说,每一个进天国的人都是要接受呼召的(太9:13),而且如果这个呼召上帝没有使之扣住人心,它是没有效用的。至于对谁有效,对谁无效,则是上帝的决定: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耶稣以下讲的这句安慰人心的话语,正是基于以上这个原则的:


  就在那时候,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赞美你,因为你把这些事向智能和聪明的人隐藏起,却向婴孩显明。父啊,是的,这就是你的美意。我父已经把一切交给我,除了父没有人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愿意启示的人,没有人认识父。你们所有劳苦担重担的人哪,到我这里来吧!我必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
11:25-28)

  这些话是极深奥的,彷佛把人带进上帝的隐密处,讲到父与子之间亲密的相交关系。这些话所指向的奥秘,是超过我们理性所能了解的,但这些话也浅白地告诉我们,人只有因父和子的拣选才能在基督里认识上帝:


  蒙你拣选,因不在我,罪中醒来,急避怒火,

  求主作我,避难处所,求主圣灵,洗我罪过。

  主恩浩大,铭感心窝,求主教我,爱你更多。


  墨贤(Robert Murray Mc Cheyne) 
(When this Passing World is Done)

  正是为了要达到这些拣选的目的,基督才用那些喻言。他坚持说,透过这些喻言讲到,蒙拣选的人就会被召,而那些自以为义的傲慢之徒的心,就会越发刚硬起来(太13:14-15)。


  这一真理在约翰福音讲得更有力。在那里,耶稣分享到他清楚意识到父在他身上所预定的目的,他按照父的旨意而行(约4:34;5:30;6:38-40),他朝着那个父早已为他安排好的「时候」走去(约2:4;7:30;8:20;12:27;13:1;17:1)。耶稣自己清楚知道,也多次表示他是按照上帝预定的目的而来的。


  但在约翰福音中,耶稣也被视为是万民的救主,他的圣工是普世性的,因为他是上帝唯一儿子,因此他也就是世人唯一的救主。正因为如此,他将被高举,以致可以吸引万人的注意力(参约3:14;8:28;12:32;12:34)。但我们不能光给这一点遮住双眼,而看不到约翰强调的另一点,约翰把两方面的教导都提了出来,他并没有觉得不对劲。着重拣选的教训贯穿整个福音书。一开始当耶稣讲到重要关头时,这一真理就被提出来了,而它的重要性则可以从耶稣听众的反应中看到,耶稣讲到这里时,众人都离开他去了: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食物,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但我告诉你们,你们虽然见了我,还是不信。凡父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决不丢弃他,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行自己的意思,而是要行那差我来者的旨意。那差我来者的旨意就是、他所赐给我的人,我连一个也不失落,并且在末日我要使他们复活。」.....从此,他的门徒中有多人退去了,不再与他同行。 (约翰福音
6:35-40,66)

  当有人来信靠耶稣的时候,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意志的结果。耶稣教导说凡是父赐给他的都会到他那里去,换言之,人是不可能透过别的途径到他那里去的。主既对上帝的选召作了如此详尽的介绍,我们就绝不可忽视这么重要的教导。上帝拣选了人成为他的后嗣,耶稣称这些人作「属于他自己的」人(约6:44;13:1)、他所拣选的(约13:18;15:16,19)。主是为这些人付上代价(约17:9),也是赐予这些人永远的生命(约10:28;17:2)。他对首批门徒所说的可以推广适用于所有的基督徒:「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约15:16)。有权利就有义务。

第二十章 保罗的教导

我们对耶稣的教导已有足够的了解了,因此不能再轻易给人蒙骗,以为耶稣所讲的不过是简单的福音,而保罗却用自己的神学把它复杂化了,(曾经有人就是这样批评圣经的)。保罗书信的确很强调上帝的主权和上帝拣选的爱,但是他所讲的绝对强不过主耶稣基督自己的话,所用的表达方式也不比耶稣更严肃格。

  根据保罗的意思,上帝随己意行万事(林前12:18;15:38;弗1:11,参照林前8:6;罗11:36)。上帝对他堕落了的被造物有他普世性的权柄,他可以按照他的意愿来使用他们荣耀他自己(罗9:22)。下面有三段经文是极其重要的:



〖(i)罗马书8:28起:〗


  在这段经文中,与圣经其它地方一样,预定论被提出来时,是用来鼓励那些受迫害以及有可能会恢心的信徒的。保罗教导说,你们在患难中的安慰乃是,在经历患难时或者借着患难,上帝会成就他美好的计划。苦难非但不会妨碍上帝的计划,相反,它们是上帝计划的一部份,并且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全幅图画。为了上帝自己的儿女的益处,他叫万事一同效力(罗8:28)。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但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保罗的答案是,上帝的计划是不改变的,他已经为我们信徒的灵命成长定下了几个主要阶段。保罗一共列出了五个阶段:预先知道、预先命定、呼召、称义、得荣耀。头两项是这一章所着重要谈的。当保罗讲到上帝这些行动时,他全部用过去式,并且视之为已经成全了的事实。况且,这些词句是彼此并列,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整段经文:


  凡他所预先知道的人,他就预先命定他们;凡他所预先命定的,他就呼召他们;凡他所呼召的,他就称他们为义;凡他所称为义的,他也使他们得荣耀。被预先知道就是,当我们在母腹里的时候,就已经被预定、被呼召、被称义、被得荣。我们怎样来理解预知和预定呢?


  预知(proginosko)这个动词在新约里有两种用法。当与事物、事实连在一起用的时候,它就表示「预先获知或预先得到资料」,在使徒行传26:5和彼得后书3:17就是这种的用法。当这个动词与人连在一起用的时候,就有另一种意思了(罗8:29;11:2;彼前1:20)。这里所指的「知道」带有一种希伯来语所用的、较强的那种「认识」的意思,知道就是说对这人有很亲密的了解和交往,而不止是关乎这人的一些客观事实的知晓而已。正因如此,预知其实就等同「预爱」,甚至等于「拣选」。例如,在耶稣的登山宝训中所提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爱和亲密的契交,耶稣说,到了末了的日子,他要那些声称自己靠过他能力行事的人离开他去,因为他从来不「认识」他们。耶稣在那里所指的认识,一定是主观的契交式的认识,而不会是对这人客观的知道。


  这样,我们可以从保罗的那番话中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保罗基本上视预定论的基础为上帝慈爱的心肠,上帝的心在我们未出生之前已经向我们跳动了。上帝的预定若有比这更大的含意,我们或许还能从圣经中找得到,但若你连这仅有的含意都不相信,你就不可能说自己仍然持有合乎圣经的救恩观了。预知就是预爱,就是拣选!



〖(ii)罗马书9至11章:〗


  保罗在罗马书讲解称义教义。在第1至8章中,他解释到因人的罪,所以有称义的必要;因上帝的义,所以有称义的可能,并讲到称义所带给信徒的成圣。


  在第9至11章里,保罗讲到称义的教义被上帝自己的子民犹太人所弃绝。保罗在第9章里为上帝的作为辩护和解释,在第10章里指出犹太人如何因不信丧失了天国的权利,在第11章里,他讲到上帝原有更丰盛的恩典有待显明,在讨论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把论述转回到第9章的拣选上,作为他讨论的基础。他的思路是这样的:


  论点:


  当然,把事情讲得连一点转弯的余地也没有,必定会招来反驳的。保罗自己就列出两种反驳的论调,并对之加以回应:


  反驳一:这样来讲,上帝岂不是不公平吗?(14节
)

  回应:非也,我们在这里讲的不是公平的问题,而是怜悯的问题。保罗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公平吗?按公平的原则你就只能被定罪。罪人不可能来到上帝面前,以他自己所配得的为理由向上帝求。他只能抓住上帝的怜悯向上帝求。(15节及后
)

  反驳二:那么,一切岂不都是上帝自编自导自演吗?(19节
)

  当然,以上的大纲还需要再发展一下,而这几节经文也得用心细读,才能体会得到保罗讲这些话的份量。不过,这个大纲已经把保罗想讲的都讲清楚了。他要表明拣选的教义彰显出上帝的属性。这教义显示了上帝恩典的本质,即上帝对人的慈受和怜悯是自由的,是不受外因束缚的。这论据所带出来的光是如此的强烈,直刺入人最隐密的地带,把人深藏的骄傲和自义从底层深渊中挖了出来,看人还能不能再强咀坚持自己有权利得到或上帝有必要使人称义?即使是我们作基督徒的,要我们真正相信救恩是完全出于恩典,往往也是一件极为迟钝的事!我们要唱:


  纵我双手勤不休,无法满足你要求;

  纵我热心能持久,纵我眼泪永淌流,

  仍无法赎我罪尤;除主谁能施拯救?


  杜普雷狄(Augustus Moutaque Toplady)《万古盘石》


  罗马书第9章所讲解的拣选之教义,要告诉我们的是:这就是事实的真相——你的得救完完全全是靠上帝所作的,他先拣选了你,他再差他的儿子为你死,他又差圣灵来感动你,吸引你进入他的国度!



〖(iii)以弗所书1:4-14:〗


  大部份学者现在都同意写给以弗所教会的这封信,原本是给小亚细亚一带的教会传阅的,而其中一份副本是特别给以弗所教会的。要是这样的话,也许我们就可以解释在这封温情洋溢的书信中,为什么竟然会没有个人的问安。这也更有助我们欣赏保罗是如何开始写这封书信的。保罗一开始就为这个所有信徒共同享有的救恩献上感谢,他提到这救恩的预备(4-5节)、实施(6-7节)、宣扬(8-10节),以及实践(11-14节)。这里清楚呈现出两个重点:

  a)成为基督徒就是成为丰盛恩典的领受者,而认识到这一点,便更能增进我们感恩的心(6,7,12,14);

  b)所有这一切的恩典都是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的(正如我们之前所提过的),因此,这些恩典可追溯到上帝永恒的计划里(4,5,9,11)。


  保罗好象拆礼物似的,为我们把上帝在他儿子里给我们预备的丰富厚恩,一件一件呈列在我们眼前:赦罪、救赎、收纳、以及所有我们行走天路所需要的祝福。当他把这些祝福一一揭示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就越加看得清楚他所讲的,是一个上帝在我们未出生以前就为我们安排好了的计划。甚至早在创立世界之前,上帝就已经将这些福份一件件装进基督里,并且在上面都印上了我们的名字。


  这十一节的经文是保罗所讲有关这个主题的最主要、最扎实的部份。但是这个教义在保罗其它书信中也都普遍提到,(例如见:林前1:26-31;弗2:10;西1:27;3:12;帖后2:13;提后1:9)。对保罗来说,拣选是对福音的最佳形容词,因为它是福音用到的第一个词语!


  我们已经看到,尤其是罗马书9章至11章,保罗对这一点的强调就招来了反驳。在再前一段,我们也看到有人决定不再跟随耶稣的原因,部份就是在于耶稣在他的教导中强调了这一点的真理。与昔日无异,今天这样的教导同样遭受驳斥和攻击。

第二十一章有关预定论和拣选论的疑难

〖(i)预定论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

  这已经是个很古老的问题了。如果是上帝拣选我们,那么我们对上帝的选择又有多自由、甚至有多真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清楚三件事:


  首先,既然圣经教导说,上帝在永恒里拣选了信靠他的子民,无论这对我们来说是何等难以理解的奥秘,是上帝说的,我们就安心接受。除非我们的心能达到为上帝的拣选欢欣歌唱的境界,否则我们还不能真正领会到新约教导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精神。


  其次,在我们亲身的信仰经历中,我们发现上帝的旨意和人的意志是可以和谐共存的。我们知道是我们运用了自己的能力来信靠基督的。上帝不会代替我们信的,是我们自己去信的。但是,同时间我们屈膝向他谢恩,称谢他慈手牵引我们,引导我们来到他跟前。而事实上,当我们为别人祷告时,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求道:「主啊,求你自己吸引他,好让他认识你!」如果有人把我们各人的祷告一一记下来,对照一下,就不难发现,我们对新约圣经教导所持的信念,彼此是极其地接近的。


  再者,也许我们应当对这个众所公认的「自由意志」一词提出质疑。在圣经中,「自由意志」一词只是在讲到管家时提出来的;在讲到对基督的信靠时,从未曾用过这个词。这个词现在已经被肆意泛解到一个地步,对讨论上帝的旨意一事上早已失去意义了。根据圣经,凡提到人的意志时,总是倾向于强调这意志是受捆绑的过于是自由的。只有当我们在上帝话语的光照下不断意识到自己的黑暗面,我们才能够完全降服于上帝,彻底放弃意图静悄悄地为自己的救恩加添些功劳,凭己力赚得功德乃罪人的本性。



〖(ii)预定论带给人骄傲和沾沾自喜的心态:〗


  的确,圣经的教导有时会带给人这样的误会。在苏格兰诗人宾洛柏(RobertBurns)的时代,预定论偶而会被传讲得、或被理解得与人的伦理道德责任毫不相干。宾洛柏在圣威利的祷文(HolyWillie'sPrayer)中记述了这种信息所带来的不幸后果,他所用的措词,没有哪个基督徒读了会不痛心的。有人听到圣威利这样祷告:


  啊,高居在天上宝座的父,这都是你所喜悦的事,接一人进天家,送十人入地府,

  啊,全为彰显你荣耀之故!世人得救或沉沦,不因己身奸或纯。


  每个苏格兰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个祷文接下来把威利视为被选上的人,然后例举出他自己的一些罪孽,而照圣经而言,有这些罪行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说自己已经有了得救的确据。威利对预定论的曲解,在于他以为既然自己是蒙拣选的人,一切都无所谓了:现今世代我是谁,何以如此被高举!


  这话正反映出他自我恭贺、傲慢自大的心态。


  这是对圣经教导的错误理解,我们在圣经中也看到犯同样错误的例子。犹太人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在这里。但是对上帝的拣选有真正了解的人只会变得更谦卑,因为它郑重地告诉了我们,我们人对自己的救恩毫无功劳。因此,当人对上帝的拣选有了正确的认识,诗词还是会有的,只是内中是会充满了谦卑的语气:


  主啊,不是我选择了你,只因这原非我愿意,若非你主动拣选了我,我如今仍然拒绝你。

  主啊,我满身污秽多罪尤,你洁我、净我、使我自由,从亘古你已命定我,叫我生命气息为你存留。

  啊,是你主权的怜悯向我呼召,也是你恩惠的大爱开我心窍,世俗一切思虑困扰,只能遮蔽属天荣耀。

  如今我心舍你其谁?丰富恩慈极其慕垂。若我心爱你因这识见,一定是因你爱我在先。


  康德尔
(JosiahCorder)


〖(iii)预定论否定了人道德上的努力:〗


  这一结论是常见的,起码我们在理性上会这样认为:既然上帝拣选了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活也不要紧了。但是新约所强调的恰恰相反!蒙上帝拣选是圣洁生活的基础。保罗展述罗马书9章至11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上帝拣选的目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保罗继而在罗12:1-2中作出以下的呼吁:


  所以弟兄们,我凭着上帝的仁慈劝你们,要把身体献上,作圣洁而蒙上帝悦纳的活祭;这是你们理所当然的事奉。不要模仿这个世代,倒要借着心意的更新而改变过来,使你们可以察验出什么是上帝的旨意,就是察验出什么是美好的、蒙他悦纳的和完全的事。


  这样的主题思想贯穿整本新约,正如以下数节经文所示:


  就如创立世界以前,他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因着爱,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没有瑕疵。 (弗
1:4)

  我们原是上帝所作成的,是在基督耶稣里创造的,为的是要我们行各样的善事,就是上帝预先所安排的。 (弗
2:10)

  所以,你们既然是上帝所拣选的,是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的心肠、恩慈、谦卑、温柔和忍耐。 (西
3:12)

  就是照着父上帝的预知蒙拣选,借着圣灵得成圣洁,因而顺服,并且被耶稣基督的血洒过的人。 (彼前
1:2)

  圣经有关拣选的教导,给我们的激励是蒙拣选的人会有更新的生活样式。上帝的拣选是圣洁的基础,并且人会表现出一个道德更新了的生命,这生命是被圣灵充满后,而乐意顺服上帝的话语所表现出来的。若说上帝的拣选摧毁了人的道德努力,实在是再错谬不过了!事实上,上帝的拣选不但没有摧毁,反而更加激励了道德努力。既然上帝拣选了我们,我们如何生活才能叫他的名得到称颂呢?



〖(iv)预定论打击了传福音的积极性:〗


  既然人得救的基础都给上帝主权的抉择定好了,那么传福音还有必要吗?同时,预定论常被人这样误会而作出这种结论揪旧约上帝的选民就是如此,他们没有意识到上帝拣他们,为要使用他们成为自己的见证,在外邦人面前发光。他们对拣选的错误认识叫他们失去了传道的热忱。或许今天教会中持守预定论信仰的信徒也是如此,没有好好尽他们传福音的责任。但以现象来评教义是很脆弱的,因为持相反论调的人当中,也有不好好传福音的。反之,我们应该问的是,既然拣选和预定是圣经教导的话,这些教义应如何跟布道扯到一块呢?


  我们最好带着这个问题来研读新约的几处经文,这对我们全面理解新约教导会很有帮助。我们会发现,早期教会由思想拣选的问题开始,很自然地思想到布道的问题上来。他们无疑是跟主学来的,在马太福音11:25-28(上面已经提过了)中,主讲完了上帝永恒旨意的奥秘后,立即转过来向那些软弱的、负重担的发出充满柔情的召唤。同样,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立好了预定、预知的伟大理论根基后,马上在第9章就讲到这些理论应如何实践到犹太人身上,并且他道出了几句他所有书信中最感人的话语:


  我在基督里说的是实话,并没有撒谎,因为我的良心在圣灵里一同为我作证。我天天忧愁,心里常常伤痛。为我的同胞,就是我骨肉之亲,就算自己受咒诅,与基督隔绝,我也甘心,他们是以色列人。 (罗马书
9:1-4)

  弟兄们,我心里切切盼望的,并且为以色列人向上帝祈求的,是要他们得救。(罗
10:1)

  如果说保罗正是由于对上帝的拣选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布道心态,这会来得更正确一点。不但如此,当保罗在布道过程中面临各式各样的拦阻、灰心,甚至表面上看来毫无效果时,预定论是支持保罗继续作工的基石。当保罗在哥林多时,当地的犹太人要攻击他,保罗感到自己身处险境,但主当夜在异象中对他说:


  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必定没有人能害你,因为在这里有许多属我的人。 (徒
18:9)

  对拣选之恩的认识,是保罗在事工艰难灰暗时刻的安慰和鼓舞。


  当然,以上所说的不能解决我们对预定论所持有的所有疑难,也不能完全舒缓预定论给我们理性所带来的张力。但我们已经从新约中查考了足够的经文,叫我们认识到上帝的拣选带给我们的,不应是哀乐而应是乐歌;不应是传福的拦阻而应是激励;不应撩动起骄态而应带来谦卑;不应削弱道德责任而应激发人一生为主而活,过讨上帝喜悦、与所蒙的恩相称的生活。圣经中所讲上帝的拣选是我们敬拜上帝的原因,因为拣选显明了上帝对罪人的爱是伟大而自主的。到那日,我们要承认:「奥秘的事,是属于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只有显露的事,是永远属于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申29:29)。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在基督里,曾经把天上各种属灵的福气赐给我们;就如创立世界以前,他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

第二十二章 罪势的瓦解

约翰一书对一个人从不信到相信这一过程,作了个很重要的见解,用约翰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从上帝而生的过程」。约翰提出了被上帝所生的概念后,继续发挥下去,他说:「凡是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因为上帝的生命在他里面;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从上帝生的。」(约一3:9)。这是一句非常令人震惊的话。但若我们能感受到约翰这话的份量,我们就会认识到,他想极力强调的就是这新生命在本质上的改变,这新生命对自己和对罪有了新的定位,有新生命的人是不会继续不断地犯罪的。的确如此,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他是不可能继续犯罪的。

  约翰这话是很难理解的,当代解经家也例举出多种的诠释,但种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的重点:新生命使人彻底切断与罪的牵连。虽然罪的性质在人信主前和信主后没有什么分别,但罪的地位则大大改变了。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这改变又有什么象征呢?我们在本章后面会详细讨论,目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大家思想里回悬着的问题:「新约圣经所要强调的,当然就是那在信徒生命中持久的、与罪争战的重要性,还会有别的吗?」


  有关信徒灵命成长,传统的教导的确是很正确的:成功是没有捷径、要付出代价的。但每个时代,总是会有些人出来建议什么特别的途径,新的经验,新的公式或新的教导,叫人可以马上达到某些成果,或把人提升到某种属灵新境界里去。莱尔(J.C.Ryle)正因为鉴于这种现象,才促使他写下他那本脍炙人口的名著《圣洁》(Holiness)。在书中他写道:


  当有人听到别人言之凿凿地提出「因信或因舍己委身可以成圣」时,自己也宣称领受到了「这样的祝福」,或找到了「更高境界的生命」,然而他的家人或朋友则看不出他日常言行脾性有什么更圣洁的表现,这对于基督的名会造成极大损害。我们必须紧记,真正的圣洁不仅停留于内在的感官和表面的印象层面,成圣不只是眼泪、悲叹、身体的兴奋、加速的心跳、对某传道人的狂热拥戴,或对所属宗派大发热心,或随时作好作好准备与异见份子针锋相对等外在的表现。圣洁是「基督形象」的表彰,是别人能从我们私下的生活,日常的习惯,我们的品格,我们的言行中观察得到的。


  我们不能不同意莱尔的这番话,并且要为一切成圣生命的速成法大大哀叹。然而,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就此认为成圣只能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与罪搏斗的苦战,好象鲜有基督徒可以在世成功地活出信仰的生命,(或就算有,也不过是早些世纪的圣徒罢了),那么我们对新约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我们指出一种错谬的危险性时,却不可让自己掉进另一个极端里。其实,圣经有关成圣的教导是,这是一个过程,而在这过程前后有两个危机。到了我们与基督一同得荣耀,我们改变形象时,还会有一个危机(林前15:51,52)。这危机现在还未到来,但根据新约圣经,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危机,这危机在基督徒踏入天国之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历到了。如果说对明白成圣之道或圣洁生活有什么「秘诀」的话,这想法就是了。保罗教训中有几点都支持这种说法:


  (i)在新约圣经里,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圣徒」,是「圣洁的族类」。这话不是渐进式,迈向圣洁的意思,相反,它指的是一个现今已经享有的地位。


  (ii)新约圣经中有某些经文,除非把成圣看作是过去已成就的经验,否则是很难理解的。哥林多前书6:11保罗对信徒的评语是这样的:「但现在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靠着我们上帝的灵,都已经洁净了,圣洁了,称义了!」所有的动词都是过去时态的,并且所讲的秩序跟平常我们所想的也刚好倒置过来。我们以为保罗大致会说:「称义了,圣洁了」为什么秩序会倒置了呢?这个秩序反映出保罗神学中的一个重要真理,也就是说,成圣并非在称义之后,而是在此之前。保罗在使徒行传20:32中,也作了类似的用法,他称信徒为:「所有成圣的人」。彼得在彼得前书中也用了同样叫人讶异的倒置秩序,他说他们是:「照着父上帝的预知蒙拣选,借着圣灵得成圣洁,因而顺服,并且被耶稣基督的血洒过的人。」(彼前1:2)。对基督的顺服总不会先于圣灵使人成圣吧!一般来说,是的。但彼得在此所暗指的是基督徒信仰历程一开始那一刻的成圣。


  彼得的这个思想只停留在萌芽阶段,保罗则在探讨信徒与主联合、与罪脱钩的重要性上,将这个思想全面发挥。每每当新约圣经提到与基督的死联合时,总会指出他的死对于他与罪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罪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们以下要详细查看的歌罗西书2:20-3:14;加拉太书2:20,特别是罗马书6:1-14,所讲的就是这个中心思想,这思想乃为信徒的新地位与罪之间的关系,作了最明显、最详细的描述。




〖向罪死〗


  这样,我们可以说什么呢?我们可以常在罪中,叫恩典增多么?绝对不可!我们向罪死了的人,怎么可以仍然活在罪中呢? (罗马书
6:1-2)

  保罗写罗马书写到这里,主要是在讲称义这个主题。他提出这样的质问,是要反驳那些人的指控,说称义的教导在鼓励人随便过信徒生活,他们以为反正不敬虔的人也能称义嘛,况且保罗在罗5:20甚至把上帝的恩典扩大到一个地步,说过犯在那哪里越显多(即先是亚当,继而扩至全人类),恩典就更加增多了。但是,这样的教导招来强烈的评击: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岂不表示我们犯的罪越多,上帝的恩典就彰显得越大吗?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尽管随心所欲让上帝有更多机会施恩好了,怎么还会是惹他的怒气了。


  保罗以上的辩驳就是针对这种质疑所作出的回应。他对这种思想竭力作出反驳,因为这种思想是对真理极为严重的曲解。他辩解道,叫我们称义的恩,同样是叫我们成圣的恩,也就是说,藉称义把我们带到基督里与他契合的恩,也就是叫我们与基督联合、「向罪死」(第2节)的恩。我们既然向罪死了,我们就不能仍然活在罪中。


  保罗这个论证的焦点就在这几个字上:「我们向罪死了的人」(罗6:2)。保罗在原文所用的这个代名词有这样的意味,即「我们这些已经属.....类别的人」,它要强调的是这个主体的某项主要特性(译者注:英文翻译只作“Wediedtosin”。中文翻译也许较英文翻得更接近保罗原文的语气)。有时在英文里,当我们对某人极度惊讶时,我们会说:怎么会是你呢?怎么谁都不是,偏偏会是你呢?我怎么也料不到会是你呀--怎么会是你嘛......?我们这样说就跟保罗在这里用这个代名词的用法一样的。这种表述就是要点出一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人的人格、身份、与他人的关系……和他所干出来的事,是不相称的。正因为基督徒是基督徒,有基督徒的身份和性情,因此不能继续不断地犯罪。若继续以罪为伍,就有违他的身份。约翰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犯罪,因为我们身份已不同了,我们是有上帝性情之种籽内植于心中的人。而在罗马书6章,保罗的论点则是:我们不能继续犯罪,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是属于那种已经向罪死了的族群。


  保罗在往后几节经文中,就谈到我们「在他(基督)死的样式上与他联合」(罗6:5),更详尽地演译了这方面的论点。他在那里所用的字,其字面意思就是:「与生俱来的」,「生来固有的」,「先天性」。即表示基督的死已经在我们重生的那一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份了,因此在我们里面有这死的本质。当上帝的大能将属天的生命赐给我们的那一天,我们和罪的关系就顿时彻底调整了。但可悲的是,我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根据这一事实渡过每日的生活。

第二十三章 保罗的论证

来到这里,我们必须详细分析保罗在罗马书六章中提到基督徒「向罪死」的概念。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是极具释放力的。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堆积如山了。我还记得在我年青的时候,当读到一些这方面的传记和喻道故事,心里非常激动。但是,在读完之后常常觉得,兴奋过后,自己好象走进了十里云雾,因为这些故事和经历,并不是建基在对圣经努力钻研后所得的知识上,因此,我找不到稳固的基础来衡量或支持我个人的经验。或许要完全了解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掌握保罗有关的教导,当我们对真理充份掌握之后,真理就自然会掌管我们的心了。

  保罗教导的中心思想是,基督徒在基督里向罪死了,并且向上帝复生出一个新的生命。保罗在以下的各段经文中,提出了这新生命的三个阶段:


〖(i)我们向罪的死是借着与基督联合而达成的〗


  难道你们不晓得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么?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与他同葬,为的是要我们过新生命的生活。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人中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样式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样式上与他联合。 (罗马书
6:3-5)

  保罗把论点放在信徒的受洗之上,他们是受洗归入基督的(第3节,无论所指的是圣灵的洗或是象征性的水礼,结论都一样。)他们既然是受洗归入基督,他们就归入了一个死而复活的基督,因此,他们也就等于受洗归入了他的死和他的复活。正如基督的死为他赢来了一个崭新的、复活的、向上帝而活的生命,与他联合的信徒,他们的生命也是如此。


  保罗论述的第一点乃是:那些与基督一同死、一同复活、有新生命样式的人,不能仍旧不断地活在罪中,若仍旧活在罪中,就等于否定了他的新生命(我们是那种已经向罪死了的族群)。


〖(ii)我们与基督联合牵涉到对「旧人」的治死〗


  我们知道,我们的旧人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使罪身丧失机能,使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死了的人已经脱离罪了。(罗马书
6:6-7)

  保罗在这里所持的论点是罗马基督徒早已知道的。要是所有属主的都是罗马信徒该多好!但他所说的主题思想并不能领会,我们可以先把他的论点提出来,然后再详细分析:


  保罗论述的第二点乃是:我们既然从罪中获得释放,我们就不能继续活得像似仍旧受制于罪的权势之下。


  但保罗阐述这一点的方式并且欲藉此带出的要点,是值得我们仔细查究的。因为我们注意到保罗用了多种不寻常的表达方式,接着就告诉我们,我们已是从罪中得释放的人了。他的这番话实在需要好好解释。


  「旧人」指的是我们与基督联合之前的那个「己」,英文New English Bible用的词是:「那从前的我」(the man we oncewere)。不但如此,保罗的意思很可能是「从前在亚当里的我」。他在前面已经详述过这个论点了(罗5:12-21)。当我们来到基督这里,我们被接纳与他合一了,那个「旧人」也就与基督一同被钉、死去了。


  「罪身」应该被理解成我们现时居住其中的这个身体,而这身体犹如被罪用来驱使奴役的一辆汽车,它具有罪恶权势的特征。这「罪身」已经「丧失机能」,或作已经「灭绝」(新译本,和合本)。保罗不是说内心的罪意已经灭绝,而是说罪的地位和权势已经因基督的缘故完全摧毁了。从前罪是坐在宝座上掌王权的(参罗5:21),如今,虽然它仍然会出现,但它已经从宝座上被拉下来了,对我们的生命再没有任何控诉权和支配权了。基于这个理由,保罗在后面才会激励我们说:「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肉身上掌权,使你们顺从肉身的私欲。」(罗
6:12)

  旧人的被钉死和罪身的被治死则会使我们的生命产生巨大的改变。我们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了;我们与罪之间的关系也跟从前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要仔细查究的就是这个新关系。钉死旧人、灭绝罪身的结果,就是不再成为罪的奴仆。这里头的原因是很明显的:任何已死的人即从罪中得了释放。当然,更基本要问的问题就是:从罪中得释放是什么意思?


  很明显,这话不可能有以下这些方面的意思:保罗的想象力怎么丰富,也不会夸张到要暗示信徒从此不必再与罪争战了;保罗也不可能在此只是指着某一部份「已经得胜了」的少数信徒而言(正如某些人对这段经文理解的那样),他在此是指着所有信徒说的;保罗的意思也不可能是指基督徒从此不再犯罪了,因为从他接下来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徒对罪的自由正是我们足以与罪交战的基础:


  所以,不要容罪.....掌权,.....也不要把你们的肢体献给罪。


  常有人认为,从保罗的措词和表达方式看来,基督徒是「从罪中被称义」的(Justified from sin)。保罗自己所用的词只是「被称义」(to be justified)。把「被称义」理解成「从罪中被称义」是值得我们细心分析的。持这种解释的人乃是持着一种立场,他们反对任何宣称基督徒是无罪、免受引诱、心中没有罪念的论说。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我是很同意的。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保罗说我们被「宣称为义」时,所指的不只是在罪中称义那么简单。


  保罗的这番话是在提到成圣而不是称义时讲的。况且,保罗一直所讲的是人如何作了罪的奴仆,因此,从上下文来看,救恩在这里所指的一定不只是称义而矣。再者,保罗在后面几段经文中实实在在讲到我们是从罪中得释放了,他在18节和22节那里,原文所用的就是「使之得自由」(eleutheroo)这个一般性的动词。这就表示保罗在这里用的「称义」一词是指我们从前与罪之间的关系终止了。


  那么,保罗说由于我们已经从罪中得释放,所以我们不再是罪的奴仆,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答案。首先,在罗马书5:12-6:23中,保罗把罪视为一个奴役我们的主人和暴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希腊文原文中,保罗讲到「罪」用的是大写的专有名词,当他讲到罪在人的生命中作王,人受罪的奴役和束缚时,把罪的权势完全拟人化了。其次,保罗也的的确确用到了奴仆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从前与罪的关系。从这两点看来,保罗所讲的,是罪在信徒身上的管治、权势或掌权。这种的管治权在基督里已经被瓦解了,罪从此之后再没有同样的权柄了,纵使罪的性质还是一样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活出一个向罪夸胜的生命才是可能的。




〖(iii)我们与基督联合带出新的生命来〗


  我们既然与基督同死,就信也必与他同活。我们知道,基督既然从死人中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辖制他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这一次;他活,是向上帝活着。(罗马书
6:8-10)

  保罗进一步辩解道,我们既是与基督联合,因此就与他的死联合。但由于基督的死和他的复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与那位死过一次的基督联合,(基督亲自来到罪的权势之下,为了能够为我们的过犯死),我们就必然能够与那位复活、有新生命样式、在上帝面前永存的基督联合。在基督身上所成就的一切,在我们身上也要成就。我们不但对罪的关系调整了,而且更拥有他的新生命!


  保罗论述的第三点乃是:我们不继续活在罪中,不仅是由于我们已经向罪死了,更是因为我们身为基督徒这一本质,乃是叫我们活出新生命的样式来荣耀上帝。


〖罪势瓦解对信徒实际生活的意义〗


  保罗讲完了理论之后,也把我们带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这一切所讲的都是真实的话,那么对我们的生命应该有重大的意义。罪对我们已经失去了管治权了!正因这缘故,我们必须认识清楚,我们应当时时刻刻与罪交战,不容罪肆意侵入我们心中,像它以前那样在我们身上掌权。保罗辩解说,如果我们真正知道我们现今的身份--在基督里死而复活的人;如果我们把信仰建立在这种确信上,拒绝把自己的身体献给罪作奴仆,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保罗给我们的确信:「罪必不能管辖你们」这话,在我们每日生活中是千真万确的事了。


  这对基督徒实际的生活能带来什么分别呢?也许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加深这个教导的重要性。当我小的时候,英国广播电台有一个儿童点唱节目。有一首歌在节目结束之前老是会播送的,因为太受欢迎了,就是盖丹尼(Danny Kaye)唱的「丑小鸭」(The Ugly Duckling)。那首歌是说一个自我意识较重的小鸭子,它和其它小鸟儿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很自卑,因为它的羽毛又粗又短又不鲜艳。它也被其它的同伴瞧不起,并且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及别人,尤其是当它看见其它鸟儿都比自己长得美丽。但有一天,「丑小鸭」低头往湖里一看,竟看见了一件极其叫人不可思的事。它不再是一只拥有棕色丑陋羽毛的小鸭子,而是成为绝顶美丽的白天鹅中的一份子。于是它惊喜地到处叫嚷说:「我是一只天鹅!」「我是一只天鹅!」虽然它曾经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鸭子,但它从来就不是小鸭子,它向来就是一只天鹅。但只有等到它看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一切才都改变了。它对自己真正身份的认知是新喜乐的开始。


  我们在这一章所教导的目的也是如此。许多信徒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看见自己的罪过和失败,然后灰心绝望地问:「我该怎么办呢?」我们所要做的是不要这样想,而是先去明白上帝为我们所作的,认识到原来他已经把我们造成与基督一同向罪死,并且与他一同复活,有新生命的人。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些罪可以肆意管辖的人了。我们要像丑小鸭一样,大声叫道:「我不再受罪管辖!我是新造的人!我不再是从前想象中的自己!我不再是一只『丑小鸭』基督徒,我是上帝的儿女!」


  我们是一群与基督一同向罪死的人,

  我们是一群与基督一同复活的人,

  像我们这种人,岂能让罪继续在我们身上掌权?

  我们岂能仍在罪中,叫神恩典造极登峰?

  若我心中有此恶念,恳求我主严惩毋纵。

  与主一同向罪死去,与主同将新生命取,

  这新生命今天谱序,天家再续全圣诗句。

  撒但奴役去日苦多,今得释放锁练脱落,

  我主已胜死亡罪恶,自由新生重新属我。


  但这种从罪恶权势中获得的自由,并不表示我们与罪的争战已经结束了,反之,此乃一种新交战的开始。因为在我们向罪死的时候,罪并没有向我们死。我们在下一章就要来仔细探讨这种新争战。

第二十四章 基督徒的属灵交战

我们对有关信徒灵命成长之教义的理解,经常局限在自我满足的层面。但若想信仰生活真正达到平衡和谐的地步,就不能只着重在个人经历的某一点上。很有可能在基督徒当中,很有可能有人会认为如果信徒没有完全摆脱罪的困扰以享受内心的平静释放,他便是个小信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有人会视这天路历程为灰暗的、艰苦的、荆棘满途的、甚至要是你认为救恩唯一的价值就是在将来的寄望,在他看来也是情有可原的。但今世作基督徒不应当是未来要享受之福乐的悲惨序曲,况且将来的福乐还不一定能为今生的生活带来什么启迪!

  采取以上任何一种极端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基督徒生命历程不会总是笑口常开的,但也不会永远是泪痕满面的;不会老是平安无事,也不会是整天损兵折将的。信徒的信仰历程有「因信而来的喜乐平安」(罗15:13),同时又有《西敏斯特信条》(West minster Confession)中所称的:「持续而无法和解的争战」(acontinual and irreconcilable war)。


  新约圣经视基督的降世(包括他的道成肉身、在世的生活、他的死、他的复活和他的升天)为划分历史的时刻。这个时刻的来临是极具震撼力的,它扭转了历史的轨迹,使现今的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人身为基督徒,乃是生活在人类历史的一个非常特殊时代,即在基督第一次的降临(也就是圣经所说的末世的开始)和基督的再来(也就是世界的末了)这两个时段之间。所以,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就具备了这段过渡时期中的种种特点。基督救赎之工作所结出的果实和基督的得胜,已经开始彰显在整个人类世界中,在信徒个人的身上,以及社会整体地新社群中。我们因信是「已经得救」的人,但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是正在被救赎的人,主在我们心中仍旧不断在作工;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我们是尚未完全得赎的人,要等到基督再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彻底地更新,拥有主的形象。我们是活在「两段历史时刻之间」的人。


  用来形容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个很生动贴切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按照圣经的教导,十字架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就好比D-Day,D-Day乃是决战并战胜之日;而V-Day则是当大局在D-Day已经奠定之后,向前瞻望那全面获胜的凯旋之日。基督徒拥有战胜敌人的保证,然而,在现今的处境中,小的战役、扫荡肃清残敌的工夫,一生中还是免不了的。用上一章所讲的话,基督徒已经在基督之死的得胜上向罪死了,但罪本身还没有被消灭。罪还是罪,并且正如我们在下一章所要讲的,我们仍然要把罪当成罪来看待。保罗的教导中含概了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如今我们与罪的关系已经大大改变了,因为我们已经踏入了D-Day的胜利局面,但在还没有到达罪恶被彻底歼灭的V-Day时刻,我们免不了仍然要与罪交锋,并且会发现自己心内不断有交战。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当他来到主跟前时,感到「外面有争战,里面有恐惧」是必然的事。这种「无法和解的争战」其本质就是如此。争战来自两个源头,正如艾力奥特(Charlotte Elliott)在诗歌"JustIam"(照我本相)中(也是根据保罗在哥林多后书7:5所讲的)巧妙地指出,这两个来源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


  新约圣经则告诉我们试探的来源,即基督徒经历到冲突的地方主要有三:从世界来的、从肉体来的、从魔鬼来的。在这些试探当中有一种势力要动摇我们与主的关系。在以弗所人信主之前,他们和其它人一样,受制于「时代的潮流」,以及「空中掌权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的人身上运行的灵。」(弗2:2-3)。而在约翰壹书所指出的也正是这三股典型的、难以切断的绳索:


  孩子们,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太初就存在的那一位。青年们,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强壮,上帝的道在你们心里,你们也胜过了那恶者。不要爱世界和世上的东西。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原来世上的一切,就如肉体的私欲、眼目的私欲和今生的骄傲,都不是出于父,而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世上的私欲都要渐渐过去,但那遵行上帝旨意的却存到永远。 (约翰壹书
2:14-17)

  「外在」的争战是与世界和撒旦的争战,「内在」的争战是与肉体的争战。



〖世界〗


  保罗向他主内的弟兄姊妹问安,有他很特殊的方式:对哥林多的信徒,他说:「在哥林多.....在基督耶稣里已经被分别为圣」的(林前1:2);对以弗所的信徒,他说:「住在以弗所,在基督耶稣里忠心的圣徒」(弗1:1);对腓立比的信徒,他说:「住在腓立比,在基督耶稣里的圣徒」(腓1:1)。他这些话,是把基督徒在世的两大方位串连到一起了。是的,基督徒最终所处的位子是在「基督里」,基督是他的归属,他也属于基督,他是根据D-Day的战果来面向V-Day迈步向前的;但基督徒也是处身在以弗所、哥林多、腓立比等地方的,而这些地方是有试探、有一切拦阻我们忠心事主的敌对势力和潮流。每一个基督徒的使命,就是要在这个不认识基督的世代中,活出一个有基督同在的生命来。我们是在「基督里」,但我们同时也在伦敦,或格拉斯哥,或曼彻斯特,或纽约,或香港,或墨尔本。我们爱耶稣,服事耶稣,与他保持亲密的关系,但我们也得每日乘车上班,路过那些诱人的广告牌;我们还是每日在拥挤的地下铁路中穿梭,再乘电梯到地面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重温一下当天早上主给我们的应许。在我们身前身后都有肉体暂时的快乐向我们召唤,并且这些诱惑都经过了精心包装,要在我们最软弱、抵御力最低的时候来袭击我们。你和我是在「基督里」,但也是「在世上」的。当然,我们的安慰乃是:是基督要我们在这里的,他不是曾经这样为我们祷告吗?


  我不求你使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他们不属于这世界,像我不属于这世界一样。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 (约翰福音
17:15-17)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主的这番话,更是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信徒所面临的张力、突出了而不是免除了这场战役的严峻性。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外在的、持续不断的杀戮战场。世界是一个很实际的试探源头,它迫使我们「变成它的模样」,而往往我们很难抵御从它而来的压力。


  新约圣经指出世界吸引人的多种途径。在撒种的比喻里,耶稣用「满布荆棘的心田」来形容人听道后的反应:


  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有今世的忧虑和财富的迷惑把道挤住,结不出果实来。(太
13:22)

  在这比喻里,世界的律被描写成是会「挤住」上帝道中的恩典。耶稣所讲的是一个认基督为主的信徒,如何一边心系世俗财富,一边又要跟随主的情形。最终,(由于这个信心的过程是非常缓慢,一方面是慢到你根本察觉不到它的成长;另一方面它对主又是若即若离的。)这信徒的生命就被挤住了,上帝的话语全给挤出去了,并且所有先前拥有的属灵生命也尽枯干了。这「世界」,就目前这个时代的情形来看,一切世俗的东西,其价值观和时代意识等,不应该在我们属天的历程中占统治地位;意思就是说,身为基督徒,我们无一侥免,必须时常与我们自己的欲望争战。


  保罗在这方面讲过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话,在哥林多前书第7章这段常被人误解的经文里,保罗说:


  我愿你们无所挂虑。没有娶妻的人,挂念的是主的事,想怎样去得主喜悦;但娶了妻子的人是为世上的事挂虑,想怎样去讨妻子的欢心,这样他就分心了。没有结婚的妇女和守独身的女子,挂念的是主的事,好让身体和心灵都成为圣洁;但结了婚的妇女是为世上的事挂虑,想怎样去讨丈夫的欢心。我说这话,是为了你们自己的益处;我不是要限制你们,而是要你们作合宜的事,一心一意的对主忠诚。 (哥林多前书
7:32-35)

  有时候,保罗这番话会被人理解成他对婚姻存轻视的态度,但那些活在像哥林多人所经历的那种解放性日子里的人,就会明白保罗只是在主张现实主义而非禁欲主义。保罗并不是说婚姻是个战场,而是指一个已婚的人,为要保守对主的忠心热诚而产生的内心交战。婚姻是一项祝福(正如保罗给歌罗西和以弗所信徒的信中所说的)。但这也就是为什么婚姻也能够成为试探的来源。地上的福份带给我们的矛盾,就在于因为己欲的喜好,我们往往会倾向崇拜恩赐而忘掉赐恩的那一位。因此,在哥林多前书较前一段,保罗提到要培养一种抽离于世的情性:


  弟兄们,我是说时候不多了。从今以后,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的,哀哭的要像不哀哭的,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的,买了东西的要像一无所得的,享用世上百物的要像没有享用的一样,因为这世上的情况都要过去。 (哥林多前书
7:29-31)

  加尔文对这段经文有很独特、很具启发性的见解:


  所有为现今生活而提供的享受,都是从上帝而来神圣的礼物,但都因我们的误用将之捣毁了。如果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我们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在世界上流连忘返。结果呢?那赐给我们,要用来帮助我们行走天路的祝福,反而成了我们的锁链把我们给拴住了。


  为了点醒我们,叫我们不再沉迷今生的享乐,保罗如实地指出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正因如此,保罗才引伸道,我们对待今生一切事物的正确态度,乃是要视有为无,拿得起放得下。因为一个人若看自己不过是世上寄居的客旅,他对待世上的物质享受,一定会抱着一种借用别人东西的心态。也就是说,人家借你用,可能只借一天。这话的主要意思乃是说,基督徒的心思意念不应该被世俗的东西所占据,也不应该以享有这些东西为满足。因为我们活在世上,应当抱着随时有可能被主接去的心态而活。保罗并不是建议基督徒从此抛弃产业,一无所有,他只是要他们不要被这些东西占据一生。


  保罗说,俗世不但要挤住我们,也在模塑我们。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防止自己被它套住,把我们卷进它那套思维方式中。世俗化这一概念,不应当只是指名牌跑车、灯红酒绿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更阴险的意识。它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那是次圣经、次基督教的文化的,它会从各方面来侵蚀我们的思想观念。一个人很可能外表生活举止符合基督徒的体统,但内里的心思意念却在与世界为伍。这也就是那些法利赛人最大的毛病,他们是最「属世」的「出世」者。这种伪善的危险是很微妙的,几乎是出招必胜,永不失手的。当我们自我省察时,它会善于闪避,让你无法察觉得到。但这正是当下在围攻福音派基督徒的咒诅之一。每当我们每天说要遵从前人的步履,却又只是有名无实作作样子,心中还是贪爱现今的世代,我们就立即落到这个危机里了。


  这个世界为我们设下的陷阱,就是要拦阻我们亲近基督。我们不知道底马离弃保罗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变节背叛了整个使徒团呢?我们很难说,但我们确实知道他为什么会与保罗分手;他所爱慕的是「现今的世界」(提后4:10)而不是「基督的显现」(提后4:8)。在现今时代中,有一些世俗的缠累,世俗的观念,叫他离弃了起初对基督的爱和为同胞受苦的心志。底马一定是发现了自己与以往不同了,起码当时是这样,但他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显然已经失去了许多的属灵能力,以致于他对真理的肯定,即使徒约翰所讲的那种确信,也失去了:


  因为凡从上帝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过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就是那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的么?(约翰一书五章
4-5)


〖魔鬼〗


  世界毕竟是死的。基督徒面对另一层面的争战,是跟一个活生生的仇敌交战--与撒旦的交战。当我们想到与撒旦交战时,我们要注意避免一个双向的危险。第一种危险就是太过轻视它;第二种危险则是过份重视它以致忘却了基督和基督的得胜,或者对它的邪恶势力产生过份的恐惧感,生活在世得好象完全受控于它的魔掌和权势下,甚至自己不必负什么责任。以上这些态度都不切实际,也不符合那贯穿新约圣经中的得胜观。新约圣经确实不否认撒旦有强大的势力,但每次提到撒旦的势力,都是在与基督的得胜对照之下提出来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对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信念;就是说,只有在上帝在基督里给我们的启示完全了之后,我们才清楚看见黑暗国度并其势力的全貌。在旧约圣经里,撒旦相对来说只是一个影子,正如基督的形象在那时也是比较朦胧的。但当我们翻到新约,我们发现基督的来临把撒旦也从黑暗中揪了出来,并且有多处经文揭露出它为罪恶与愁苦之煽动者的身份。新约圣经提出了几方面关于撒旦的要点,值得我们注意:


〖(i)撒旦的本色和它的计俩〗


  圣经告诉我们,撒旦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被造的活物。在旧约某几处经文里,已经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关撒旦之来源和堕落的记载,例如以赛亚书14:12-17和以西结书28:11-19,但对于这些经文的解释仍是众说纷纭的。例如加尔文(没有人会说他不信有撒旦的存在)则对以赛亚书那段经文作出下列的诠释:


  有人将这段经文解释成对撒旦的形容,实在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从上下文看来,这些形容的字词,只能被理解成是指着巴比伦王而言的。


  无论怎么说,在新约圣经里则有非常明显的话是指着撒旦的堕落说的,不可能有别的解释。耶稣说撒旦是:「从起初就是杀人的凶手,不守真理,因为他心里没有真理。」(约8:44)。约翰在约翰壹书里更补充道:「魔鬼从起初就犯罪」(约壹3:8)。在人未曾堕落之前,在天国里像似发生了一场难以想象的大背叛,我们除了知道这一点以外,其它的我们就不知道了,也不需要知道。我们所当知道的,反而是新约圣经中为撒旦起的名字。正如我们可以从基督的各个称谓更认识基督,照样,我们也能从撒旦的名号得知它不只是说谎者(约8:44)和抵挡者(帖前2:18)而矣。


  它是那魔鬼。这名字是来自希腊文的动词「掷、摔」(throw),而且这个「摔」字含有「摔毁、毁谤」(throwoff,slander)的意思。这个名字就反映出其本性。魔鬼常以谎言与人打交道。它不但扭曲有关基督的事实、上帝对世人的性情(的确,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上帝对人的爱到底有多深厚,上帝爱的本质有多圣洁!)它还扭曲基督徒的心。它在上帝儿女的良心中是何等阴险地挑唆,告诉他们,他们的救主并非「真的」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并教唆说:「最好,最明智,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别对基督信靠得太深。」


  它的名字也叫撒旦。有学者指出这个名词的字根有埋伏等待的意味。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就很形象地描述了基督徒属灵交战的一个共同点,因为我们往往察觉不到试探、压力、冲突,以及那恶势力是如何临到、为什么会临到我们。基督徒那些过份的惊恐、疑虑、想法,无疑可以追溯到撒旦隐藏着的埋伏所产生的效应。


  它的名字也叫迷惑人的。在启示录13:11我们读到:「另一只兽从地上来。它有两个角好象羊羔,说话好象龙。」在启示录当中,羊羔一般是用来象征基督的,这只恶魔的兽把自己装扮成拥有基督的外貌,是一点不奇怪的,因为仇敌的目的就是要迷惑我们,引我们走歪路。而事实上,在原文里「迷惑」这个字根的本意思就是「使人迷失或偏离正途」,因此,「导人失足」和「迷惑人」是一样的意思。这样的描述是多么贴切,与我们对魔鬼其它方面所了解的简直再吻合不过了。圣经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一开始,它就用诡诈诱惑夏娃。保罗更明确的指出:「女人受了引诱」(提前2:14;参创3:13)。它先弄瞎人的心眼,以便领他们偏离正途(林后4:4)。


  它也被称为是控告弟兄的。希腊文用的字是Kategoros,是从「在裁判所前来控告」这一动词演变出来的。在这里所描绘出来的一幅图画,乃是魔鬼在法庭上充当检控官的角色,它把上帝儿女的罪行和过犯一一指出,指控说,上帝应当与他们断绝关系,把他们从自己面前赶出去。魔鬼乃是以信徒的过犯和失败作为它与上帝讨价还价的筹码。


  罪重弯我腰,撒旦苦煎熬,外战内惊恐,主前求庇佑。

  主作我保障,主怀我依傍,恶者任控诉,主命已代偿。


  约翰.纽顿
(JohnNewton)

〖(ii)撒旦与基督之别〗


  使徒保罗安慰我们说,我们不但知道撒旦的本领,并且还「不是不晓得他的诡计」(林后2:11)。我们已经讲过,它其中一个诡计就是使人对它的出现产生错觉。它会装扮成光明的天使出现(林后11:14)。这就促使我们要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分辨?究竟我们听到的是撒旦的声音还是主的声音?是撒旦在我们身上的作为还是主的作为呢?我们如何透过分辨来防范撒旦的诡计,又如何穿上「全副军装」应战呢?要分辨是主的引导还是撒旦的欺骗,可以从四方面来比较:


  (a)基督的声音永远是与圣经的真正意思相吻合的,但撒旦则常常曲解圣经,把圣经原有的意思和所针对的目的,解释成别的说法,用在别的目的上。


  (b)基督的智能与基督的属性是一致的,是纯洁的、和平的、温柔的、谦卑的、满有恩慈和善果的(雅3:17)。相反,撒旦的工作往往是叫人没有平安,不得满足。它要么自己亲自、要么透过别人,在人心里播种所谓的「智能」,然后带来纷争,摧毁我们与上帝、与其它弟兄姊妹之间的和谐。


  (c)基督介入我们心中是很温柔的,正如他自己是温柔的主一样;但撒旦的介入,正如保罗所形容的,像「火箭」一般(弗6:16)。这些火箭会把我们的头脑焚烧起来,削弱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的信仰失去平衡。


  (d)基督呼召我们与他一同受苦(腓3:10),撒旦左右我们的标记乃是要叫我们远离基督的十架。正如它歇力想拦阻基督上十架一样,(先是在旷野的试探,再是透过西门彼得的进言,可8:33),它也要尽量把我们与这位受苦被钉的主扯开,动摇我们对他的爱慕和信靠。它知道,十字架牺牲的道理乃是培育属灵果实的最佳苗圃(约12:24-26)。它会不惜任何代价阻止我们经历十架。


  不过,纵使我们已经掌握这属灵的分辨能力,使我们知道真正的基督和那带假面具的撒旦之间有什么分别,我们还需防范另一种侵犯。


〖(iii)撒旦与我们良心之分别。〗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项任务更不容易,因为最根本的原因,乃在于我们心中的罪的残余和那恶者的诡计是属于同一个家族的。在今日教会当中,在这一层面的属灵指导是少之又少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古圣先贤那里得到一些帮助的。华森(ThomasWatson),一位十七世纪圣司提反窝布鲁克教区的区长(The rector of St.Stephen's Walbrook),就针对这个问题写了以下这段话:


  我们怎么来分别某种意念是来自自己内心的,还是来自撒旦的呢?这是相当困难的,正如伯纳(Bernard)所言:要分辨是蛇咬的毒伤还是心思意念的病毒、是撒旦出的点子还是自己内心的欲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起码两者可以有以下三方面的分别:


  (a)如果一个邪恶的意念是来自我们自己内心的,它会慢慢地冒出来,有程度之分的。罪一直都在我们的思想中扰嚷,就等到我们说一句「好吧!」。但从撒旦来的意念往往是突如其来的。试探就好比飞箭一样,猛的一下就闯进来了(弗6:16)。大卫点数他百姓的念头乃是撒旦突然间注射给大卫的。


  (b)从自我内心发出的恶念往往不会太可怕,鲜有人会因看到自己的孩子而给吓倒的;但从撒旦而来的念头则有可能吓坏你,例如有意念叫你亵渎上帝,或者叫你去自杀。把撒旦的攻击比拟作火箭的正是这类的试探,因为它带着熊熊火焰,叫我们魂魄受惊(弗6:16)。


  (c)当恶念是从外界进来的,而又令我们产生厌恶感和排斥感,会与它争斗,就像摩西逃避蛇那样从它面前逃跑,那么就表示这意念不是产生于我们的内心,而是「约押一手安排的」(撒下14:19),是撒旦把这些不洁的情感注射进来的。


  当然,要分辨两者是没有什么简易方法的。在灵命历程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显然易明的公式,来帮助我们一路上免受侵害。但我们有牧者在前头引领,我们只能不断注视着他,一步步向前迈进。当我们一路上,在恩典、在对上帝的话语、上帝的道路上都日渐熟悉之后,自然会有更敏锐的触觉,更懂得分辨,那声音是自我意念中所想出来的意念、是撒旦的工作、还是主自己的声音。认识主的声音是基督徒才有的特权(约10:27)。当我们不断学会顺服这个声音,这声音就会越来越容易辨认了。然而,当我们越顺服主的时候,撒旦也就越发定意要扰乱我们,叫我们走差。的确,作基督徒乃是在打一场永远「无法和解的争战」!在下一章,我们会来探讨这场争战所涉及的,不仅是我们外在的敌人,也在于来自我们内心的阻力。

第二十五章治死心中恶

在上一章里,我们首先谈到基督徒各种各样的交战,然后我们集中谈到那些外在的争战。当然这不表示说,这些属灵的争战只是在头脑中进行而矣。仇敌先是从我们的心外面攻打我们,然后强行进入我们心里,把我们对主的爱慕夺去,继而叫我们把恋慕转移到他们身上去。但他们之所以有这能力,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在我们生命里找到落脚点。

  当我们的主意识到他的时候到了,而撒旦则欲与他会晤,主却能够这样说:「它在我身上毫无作用」(约14:30)。在我们主耶稣的性情中,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方便撒旦用作支撑点,来操控主的生命。只可惜,对我们来说,情形就不同了。我们在早前已隐约过,在基督徒生命中,仍然有一些可以让撒旦运作的基地,即我们有内在的仇敌,我们的心是一个通敌的「内奸」。就让我们来好好认识并严肃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有内在争战的原因,在于我们里头仍然有罪内住其中。当我们讨论到保罗的教训,说基督徒已经向罪死了,我们发现罪并没有在我们里头死去。罪还在那里,并且仍旧是罪。它存留在我们心中的这个事实并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它的地位(它不再作王了),我们与它的关系也改变了(我们不再是它的奴仆了)。我们已经谈过,这是一个极大的改变,这改变也带给我们极荣耀的释放。但是,正因为我们有这自由,我们对付罪就要有一种得胜的姿态。不仅是我们与罪的关系改变了,上帝更在我们里头播下了他生命的种籽(约壹3:9)。从这个角度来讲,上帝一方面削减了罪的身份,另一方面又加增了我们的能力!我们绝对有理由以乐观的心情来迎接这场战争。不过,我们不可以轻敌,不要以为打这场仗,不必流血、流汗、流泪就可以战胜。我再说一遍,尚存的罪已不再作王,但罪仍旧是实实在在的罪!


  这幅争战的图画,在新约圣经中有更详尽的解说。这内在的争战,由于「肉体」与「圣灵」之间的张力而显得尖锐化。在此,「肉体」不是指「身体」,而是指整个人的被造性(Creature liness)、罪性和软弱。正因如此,圣经列举出肉体的罪时,一并把心思上的罪和身体上的罪都列了出来(参加5:19-21)。摩利斯(Leon Morris)说:「这肉体的意思,是指整个人的性情被调配到一个错误方向去,追求的是属地的享乐,而不是属天的事奉。」简而言之,人性是被罪所支配。


  但基督徒不是属肉体的(罗8:9),他是属圣灵的,他是由基督借着圣灵而支配的。然而,肉体仍在他里头,即罪也仍旧在他里头。另有两点必须指出来:(1)当肉体仍旧存在时,上帝的灵在上帝赐给我们的新生命中运行,一定会与肉体交战(加5:17)。身为新造的人,我们怎么也会遇上这场争战,但这应当是加给我们的鼓励。(2)保罗告诉我们:「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和邪情私欲都钉在十字架上了。」(加5:24)。保罗这段话所讲的,与他在罗马书6:1开始及后至加拉太书2:20所讲的,要清楚分别开来。保罗在这里所指的,不是借着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上帝所作的那决定性的行动,而是指当我们与基督联合之后,我们对罪所作的决定性的拒绝行动。保罗这番话的措词是很严厉的,但也是属灵的。他指的是信徒在信主的那一刻所作出的,对罪的一种很残忍的(很不自然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往后的信仰历程中,不断地得到内心的认可。


  也许,我们可以把以上所说的,用图表的方式排列出来:


  向着上帝的  反对上帝的

  新造的人   肉体

  圣灵     魔鬼

第二十六章 凭信心与罪决裂的决定

在每一栏的对比上,圣经都告诉我们,赐给我们的能力远远胜过那些敌对我们的势力。胜利是在望的,但战争胜利之日也就是战役进入高峰之时,即上帝召我们置罪于死地的那一刻。



〖与罪交锋〗


  古人常提到抑制罪恶。也许这会叫你连想到隐居避世的克欲之士,他们用尽一切方法防止身体有犯罪的机会。我们从圣经清楚知道,身体有可能成为犯罪的工具,但它绝非罪的源头,因此,苦待身体并非治本之道。「肉身」不仅仅是指这个「血肉之躯」。但中世纪的这些行为将两者混为一谈,会导至基督徒以为治死罪恶,或多或少是跟律法主义或靠律法称义有关的。


  我们必须在此强调,钉死罪恶是灵命成长中最核心的实际问题。这一项常为人所忽视的教导,必须再度予以重视。在现今这种文化潮流中,无论是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要好好受教。今天许多年青信徒在信仰上触礁失落跌倒,不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对付内心的罪欲吗?更糟的是,有人甚至还鼓励他们漠视罪的存在。今日教会里头道德观念混乱不已,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在罪的事上表现得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我们已经对圣经清楚的命令持怀疑的态度了。


  「抑制」这个词,即使在早期的圣经版本中,也不常出现。但严厉对付罪这一思想却在新约圣经中处处可见。我们的主在登山宝训中就提到对付罪恶的必要性:


  如果你的右眼使你犯罪,就把它挖出来丢掉;宁可失去身体的一部份,胜过全身被丢进地狱里。如果你的右手使你犯罪,就把它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身体的一部份,胜过全身进到地狱里去。 (马太福音
5:29-30)

  当主对我们说,如果我们要作他的门徒,我们就要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他时,他讲的也是同一个的意思。在福音书里,正如在书信里,十字架是死的最鲜明的记号。跟随基督即表示向罪宣判死刑,并且透过不断钉死所有与上帝为敌的意念,将这判决一步步落实在每日的生活中。当然,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也亲自指出:「如果你的右眼叫你犯罪.....」,试探的来源是有可能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个性、气质和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找出自己特别软弱的地方在哪里。往往不碰点钉子,我们可能还找不出呢。但对罪的制裁,无论让你觉得多么不自在,仍是普遍需要的。没有一个主的门徒是不必天天背负十架的,属于基督的人,已经将肉体的邪情私欲钉死了(加5:24)。


  而事实上,在新约圣经里,对于如何治死罪恶这一现实问题,详细的讨论,并且,那是在后来教会历史中那些错误教导出现之前,早就提出来的。歌罗西书就是在这样的写作背景底下写成的。有一些假教师给教会加增一些特别的条例,有什么是不能吃的,有什么事是禁忌,声称此乃对付罪恶之道、达到圣洁完全之法。但保罗毫不客气地毅然拆穿了这套骗人的鬼话:


  在随着己意敬拜,故作谦卑,和苦待己身等事上,似乎是智能之言,其实只能叫人放纵肉体,再没有任何价值。(西
2:23)

  很明显,保罗在这段经文里要作两件事:第一,要为我们在上帝的恩典上竖立正确的根基,以便我们对付罪恶;第二,要为如何实践治死罪恶作出辩解。




〖治死罪的根基〗


  歌罗西的信徒给人家勉强去用一种完全错误的态度治死罪。保罗说他们是被人掳去了:「有人不照着基督,而照着人的传统,和世俗的言论,借着哲学和骗人的空谈,把你们掳去。」(西2:8)。约翰欧文(John Owen)就是以这个题目为他布道的标准讲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讲章是对着当时十来岁的孩子讲的),他说:「凭己力抑制情欲,用自己发明出来的方法来达到自我称义的果效,是一切人类宗教的本质和内容。」如果我们将一切都建立在人为的规条上,(这事情不许做,那地方不能去,这个不能并,那个要躲开),就此以为自己真的在对付内在的罪,其实,我们只不过是改变了外在的行为而矣。这样的根基是不稳固的,并且当「邪恶的时代」(弗6:13)把危机带到我们跟前时,我们便会发现自己会一蹶不振,直往下沉。


  真正对付罪恶的根基是与基督的联合。我们已经在前面(第十一章)谈过这联合的柔和本质,并且因联合而带出的实际效应(第十三章)。现在保罗把这两样连在一起,并指给我们看这种联合的广阔含意--我们与主同死(西2:20;3:3);与主同复活(3:1);现今在世的生命在他属天的主权下受荫庇(3:3);当他再来之日与他永不分离(3:4)--这一切就是我们处死罪恶的基础。保罗的意思是,「由于....」这些事情是事实,「所以」我们要治死一切属地性质的东西(西3:1,5)。


  究竟保罗这个论证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此乃在于(正如第十三章所说)我们与基督的联合带给我们一个新身份,使我们与罪的关系完全改变了,我们也在基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尊贵的地位。由于我们是这样与主联合的,我们生命的根基则是为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立的,叫我锺情于新的喜好和品味。我们的新身份本身就是叫我们能够对付罪的动力来源。就好象一个新婚的新娘一样,她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身份,而这个新身份乃是使她乐意凡事以她丈夫为中心,事事表现出对丈夫的倾慕的动力。在此之前,她也许对其它人有过不同程度的爱慕,但如今,她的丈夫必须得到她专一的爱,任何损害、歪曲或捣毁这种爱的事物,都必须一律严厉拒绝。同样,凡因信藉恩典成为基督新妇的也是如此(参罗7:4)。




〖置罪于死地〗


  对于这一点,我们得讲解清楚些。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说保罗所用的「治死罪」这句话,但我们还没有为这句话下定义。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先说说这话不是什么意思会比较容易些。「治死罪」不是把罪连根拔起。没有基督徒可以达到一种地步,他内住的罪给他完全拆毁了,罪在他心中完全不存在了(约壹1:8)。要达到那种完全得释放的境界,我们仍须耐心等候。「治死罪」也不是把罪转移到别处去。有时候当一个人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外在的环境和他生活的规律可能变到一种程度,他的「老」罪对他已不起作用了。但是如果他因此就以为罪已经死了,那是自欺欺人的事,这就好比一个人酗酒,他酗到一个地步,已经对酒精完全麻木了,他什么欲望也没有了,只想去睡觉,然后他对自己说他已经戒酒了。「治死罪」也不是指为怕面对自己的罪,我们把自己罪性的习惯,转换成另一种一般人较能接受的,比较不容易察觉到的罪的形式。把罪改头换面,并没有更改它的本质。这不是治死罪。治死罪也不是一种安静和详的气质,或一种只讲理念,不问世事的性情。新约圣经很明确地指出「肉体的罪」是在思想上过于在物质上的。


  这样,究竟把罪治死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指我们一生要不断打的一场仗--拒绝让自己的眼目去看、自己的意念去想、自己的情欲去沾那些叫我们远离基督的事。也就是说,刻意地对任何不洁的思想、提议、欲望、志向、行为、处境或挑逗,一旦察觉到它的存在时,立刻加以拒绝。此乃我们不断需要作出的努力,尽一切所能,削弱罪势的普遍支配能力、和在我们个人身上肆虐的能力。然而仅仅对错误的事说「不」还不足够,我们还要定意接受这福音所带给我们一切美善的、有益的属灵约束。我们要以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心田除草,并且播种、灌溉和培育基督徒的恩惠,然后罪就会被治死。我们不仅要杀灭罪的杂草,更要看到恩典的花朵盛开,因在我们心田里,洒下了有圣灵同在而流放出来的养料,只有当我们心中充满恩典时,罪也就找不到呼吸和发芽的空间了。


  歌罗西书3:5-11在此就很有意思了,因为那里很适切地总结了基督徒灵程中要对付罪的环节,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领会出治死罪的几种方式:


  所以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就如淫乱、污秽、邪情、恶欲和贪心,贪心就是拜偶像。因着这些事,上帝的忿怒必要临到悖逆的人。你们从前在其中生活的时候,也曾经这样行过。但现在你们要除去忿怒、恼怒、恶毒、毁谤,以及粗言秽语这一切的事。不要彼此说谎,因为你们已经脱去了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照着他的创造者的形象渐渐更新,能够充分认识主。在这一方面,并不分希腊人和犹太人,受割礼和未受割礼的,未开化的人和西古提人,奴隶和自由人,惟有基督是一切,也在一切之内。

第二十七章 在何处要将罪治死?

 保罗好象指出了基督徒为中心的三个圈子,在这三个圈子都有治死罪的必要。



〖(i)在我们私人生活中:〗


  在第5节中所指的是地上性质的罪,主要指的是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操守。我们的内心世界自成一个宇宙,在这个小宇宙里,会冒出各种各样的罪来。保罗只是把我们难以启齿的罪恶欲念一一揭露出来而矣。而在他写给以弗所的书信中,提到类似的事情时,他视这些话为「坏话」(弗4:29)。但他在此提出这些事情,因为这些正是许多基督徒面临严峻考验的地方。假装这些痛苦的试探不存在是无补于事的。圣麦钦芮(Robert Murray Mc Cheyne)有一次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他发现每一种已为人知之罪的种子,都在他心里找得到。有时候,除非我们认识到,也只有当我们对自己、对上帝清楚交代属于我们自己的罪究竟有哪些,否则我们会无法真正在成圣之路上再向前奔。如果我们觉得污秽的思想真是我们的问题,叫我们感到羞耻,我们仍须正视它,把它钉在基督的十字架上:情欲也好,贪念也好,都应当一视同仁对待。




〖(ii)在我们每日经历中:〗


  在第8节,保罗继而举出一系列在我们家中或工作中所犯的罪之特色。愤怒和恼怒!恶毒的灵--对自己所嫉忌的人、所针对的人表示幸灾乐祸!基督徒可以粗言秽语吗?保罗则无法想象出这是可行的。「但现在你们要除去....这一切的事」(第8节)。凌斯基(R.C.HLenski)在他所写的歌罗西书注释里,建议把「恼怒」(rage)翻成「激愤」(exasperation)。这实在是一语中的!有时候,人觉得这种失控的表现是基督徒的美德。不!保罗说不!应当制止它。




〖(iii)在教会团契中:〗


  与被赎的人一同相交时,我们必须常常警惕,不容任何足以危及团契和睦的意念在我们心中作祟。「不要彼此说谎」(第9节)。这不过是一种消极的表达方式。在以弗所书4:15有一句相应的话,就是:「以诚实彼此相待」。我们不仅要说真话,也要活得真,彼此坦诚相待。保罗的意思就是「不要活在虚假中」。我们也不应高举自己的背景。在当时,教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犹太人,有外邦人,有文明人,有未开化的人,有自由人,有奴隶。今天的教会至少也多元化了,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原是为了合一的缘故而有的,而不同人种的合一,乃是为了传福音的缘故而有的(约17:23)。所以,任何基于个人背景而产生出来的优越感、结群感,诸如IQ程度的高低、毕业于哪所名校、出生于哪个城乡、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讲什么口音的话等等,都是上帝的家所厌恶的。为基督的缘故,这一切都得拖到十字架上,毫不留情地将之治死,因为他爱教会,为教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纵使他是那般的富有,为教会的缘故,他成为贫穷;既成为贫穷,他就为上帝的子民能够合一的缘故,为社会唾弃至死。无论我们是在自己思想上有这种优越感,还是我们让别人感觉到我们这种优越感,还是我们的的确确作了一些事,讲了一些话表现出我们这种优越感,这些干犯基督那件上下织成一片之袍子的恶行,都必须狠狠地被钉死。

第二十八章如何治死罪

如果我们能从歌罗西书第3章字里行间来揣摩保罗这番教导的精意,我们就会发现,保罗也提出了治死罪的具体步骤,从他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五大「原则」:

  (i)认识罪的真相(西
3:5,8,11)
心理学家有时会将他们所称的「制约」(Suppression)和「抑压」(Repression)分别开来。制约所指的是拒绝一切作某件事情的机会,而抑压则是指否认我们心中有想作某件事的欲望。前者,我们都知道,乃是一种正常健康的举动,(的确,对基督徒来说,这乃是一项必须的操练。)但后者则会招致各种各样的心理不平衡。对于一个信徒来说,这种失衡现象会从他的心理层面潜入他的灵性面,继而带来可怕的后果。无可否认,在我们本性中有种微妙的倾向,叫我们总是想在人前表现得比真正的自己要好看一点,但要是靠自我抑压的方法来介绍自己,是足以致命的。又无疑,撒旦也会尽量利用我们内在的罪大作文章--我们已经领教过它的控诉:「你身为一个基督徒,怎么在你思想里会有这些念头出现呢?你还算是基督徒吗?」在那一刻,我们是多么容易顿时感到失落,忘记了原来救恩是借着恩典而不是凭行为换来的、称义是借着信心而不是凭自己的义得到的,以及是基督而不是我们自己能救我们的。也许在别的时候,让人听起来觉得你胆子太大了,但在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要大胆地说:「纵使我有这些思想和欲望,但我从来没有比此时此刻的我更配得到称义,然而我仍然要靠基督,并且依靠他的恩典,我将会治死这些罪的。」但只有当我们肯正面面对这些罪,照着罪真正的面目来认清它,我们才能认识到十字架乃是罪应有的结局。


  (ii)把罪带到上帝的面前受光照

往往我们本性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属灵定律要求我们第一要做到的事。「因着这些事,上帝的忿怒必要临到」乃保罗对我们说的话!我若想看清楚自己的罪,好使我有心决定除掉这罪,我必须先把罪带到能让我看清楚的地方,这地方就是上帝对一切不虔不义之人的愤怒所在地(罗1:18),这地方就是十字架。让我们把罪带到十字架前,让我心中的眼睛可以看见,耶路撒冷城门外那灰暗的下午,让我目睹基督的受辱;让我看见太阳也不忍目睹这种羞辱而隐藏起来了,看见围观的人也嚎啕捶胸而散(路23:48);也让我们听到那位饮下愤怒之杯者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让我们再来回头看看自己的罪,并对主懊悔地说:「主耶稣啊,我知道为什么,就是因我这罪你才要承受这样的痛苦!」我们要是来到这个地步,怎么还可能不舍得置罪于死地呢?


  (iii)回忆起往日罪行带来的羞耻

「你们从前在其中生活的时候,也曾经这样行过。」(西3:7)。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督徒生命成长中的「对比原则」。有时候,回头看,然后来量一量我们的属灵温度,是不太健康的事。但在这种情况下回顾以往,很可能是一种恩典。保罗问:「你们在现今以为羞耻的事上,当时得了什么呢?」(罗6:21)。在这里的原则也是一样。为什么还要回到老路上去呢?为什么仍然活像「旧人」呢?在基督里一切旧的不都已过去了吗?


  (iv)记住你已经是与基督联合的人了

保罗在1-4节中已经详细解释了这一点,在9-10节又再暗示这一点。这「新人」和「旧人」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新约的专有名词。「旧人」是我们与亚当联合的本性,「新人」则是在基督里与基督联合而有的性情。「记住你在基督里」,这就是保罗对我们讲的话。「就让有这样的认知,在你一生中发挥巨大的效力。你当记住你已经与基督紧紧联合在一起了。你和他是不可分割的。」这也是保罗在提出其它教导之前的前提动机。在哥林多前书6:17那里,保罗更说道,即使我们犯罪,也不能叫我们与基督分割开。我们自己也许会觉得与主疏离了,但我们与主仍旧为一--以致于导致的结果就是,当我们犯罪,我们把主也扯进我们的罪中来了。「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身体就是基督的殿吗?」


  (v)祷告渴望结出圣灵的果子

这一点乃是保罗接下来正面的勉励我们的(见西3:12-17)。约翰法勒夫(JohnFlavel)说过:「以恩典迎腐败,犹如浇水于火上。」如果我们藉圣灵种,就会从圣灵收。如果借着圣灵治死肉体的罪行,就必能得到存活的应许(罗8:13)。因此,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主里坚守忍耐(Preserverance)。

第二十九章圣徒的坚守忍耐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这首诗歌,出自一位曾经以贩卖奴隶为生之人,约翰纽顿(JohnNewton)的手笔,已经有过许许多多持各种神学见解的信徒,从内心深处对这首诗歌发出和应。我们前面一直所谈的,就是纽顿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如何在圣经中的表达。这恩典最奇妙的地方,乃在于它拯救了我,使我罪得赦免。每次当我回想我曾经是「失丧的」,「瞎眼的」,而如今得以在基督里,被基督寻回,瞎眼得见真光,我不禁再一次感到惊叹,惊叹这恩典之奇异!我们发现此乃新约不断出现的主题思想。但是,这里所说的、叫人感到奇异惊叹的,只在于人们尝到了上帝领自己进天国的恩典。


  「奇异恩典」另一段歌词则提醒我们,上帝在我们身上所开始的这善工,是上帝要定意成全的:


   历尽许多危难纲罗,饱受百般患祸,

   此恩领我安然经过,更领我回天国。


  或许我们要问,纽顿有没有弄错,我们不是才探讨过,每一个基督徒都要面对与世界、与肉体和与撒但的交战吗?既然是这样的话,纽顿这么快就说「此恩必领我回天国」呢?这样是不是有点过早了?无疑,乍眼看上去,尤其是当我们以一种衷心、喜悦的心情来唱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出歌词中有什么信徒内心交战的味道。如果纽顿有认真思想过那些「危难、纲罗、患祸」是何等切肤的话,他还能这么轻易地写出这些诗吗?


  自然,这里所引介出来的,就是圣徒是否能坚守忍耐到底这个问题了(the question of preserverance)。我如何能够确知,在开始基督徒的生命历程后,一定能够到达终点呢?如果本仁约翰在「天路历程」中所说的不错的话,即使来到天国的门口,也会有一条引向灭亡的道路,我怎么能够有把握自己一定能坚持到底而不失落呢?不但如此,远的不说(「天路历程」也许只是一部虚构的故事,我们暂且不谈),就说近的,谈谈我们现实教会中每天所见所闻的好了。决志信主后,流失的、背叛的、中途退缩的不是大有人在吗?在十六世纪,当改教运动在意大利进行的时候,在威尼斯司他底拉市(Citadella of Venice)有一位律师,他接受了归正的信仰后,被人拖到异教裁判所审讯,他当时就否认了他所认信的,并且还作了宣布放弃信仰的声明。而不久,就在同一年,1548年,他死了,死之前他落在一种极度忧郁的状态中,深信自己犯了无可赦免的罪。本来他的一生就此结束,是没有什么好提的,只是当时有人把他那段黑暗的日子记录下来,结果给后来许多英国的布道家提供了活生生的布道实例,用以来说明信徒不能持守信仰到底是极有可能的事,这样,这位史柏拉先生(FrancisSpira)才显得有点贡献。本仁约翰在他的自传中"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罪魁蒙恩记),也谈到他自己在读过有关史柏拉的生平后的一些感受:


  我感到整个人好象被绝望吞没了一样.....「上帝任由我跌倒....我所犯的罪是无可赦免的....」读到这里,I did light on that dread fulstory of that miserablemortal,Francis Spira,这本书当时对我心灵的刺激简直犹如有人用盐大力抹在我的伤口上一般;那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哀哼……,尤其是当我读到他说:「Man knows the beginning of the sin,but who bounds the issues thereof?」我的心极其惧怕.....有时,我感到我全身甚至我的思想整天都在颤抖,好象上帝可怕的审判随时会临到我这个罪大恶极的人。


  所以,我们就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当看到周围的人属灵历程中有不愉快的结局,我们要问:既然畏缩、跌倒、离经叛道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我怎么知道,这事有一天不会轮到我呢?这个就是我们要谈的信徒坚守忍耐的问题了。


  新约圣经曾经用训诲,用实例,郑重地警告过我们有些当众宣告过自己基督徒信仰的人,可能会坚守不到底,中途就把信仰放弃了。在主的门徒当中,就有一些跟随主跟到一半就离开的,有的甚至招至可怕的下场。在保罗的同工当中,不只是离弃保罗,连主也离弃了的人好象也不只一个。我们因此不能随随便便以为这种现象没什么大不了,很容易就找到挽救良方。耶稣自己在撒种的比喻中好象也在暗示,只有一种听道的人才能信仰结实,持守到底,其它的最终都会被各种邪恶的势力吞食掉,这些势力会叫基督徒抵御不了,信仰持守不下去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对主内信徒所讲的话,就是针对这样的背景:


  所以我奔跑,不是没有目标的;我斗拳,不是打空气的。我要克制自己的身体,叫身体服我,免得我传了给别人,自己反而落选了。(哥林多前书
9:26-27)

  同样,当我们读到希伯来书,我们不能不受震撼,甚至感到讶异,怎么整卷书会不断出现有关失丧的警告字句,或勉励信徒坚守忍耐的字句?对于新约作者来说,这显然是一件不寻常、需要特别关注的事。


  然而,在另一方面,在同一本新约圣经中,又有强烈的、几乎是以绝对的保证那样肯定的话,来强调基督徒必定能够坚守到底。也正因如此,纽顿才有那么大的信心,认为无论将来的危难有多大,也无法阻挠基督徒跑完这场竞赛。那位说要克制己身,免得自己落选的使徒保罗,不也表露过他无限的信心,说在末了的日子他要得生命的冠冕吗?(提后4:6-8)

第三十章 不至失丧的保证

 如果你认为圣徒可以坚守到底这种论调,只不过是逻辑推理而非圣经教导的话,那你就大错了。别的不看,就让我们来看耶稣自己的话: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随我。我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把他们从我手里夺去。那位把羊群赐给我的父比一切都大,也没有人能把他们从我父手里夺去。我与父原为一。(约翰福音
10:27-30)

  我们很难想象,主的这番话如何能被人理解成圣经根本没有给予我们持守信仰到底的保证。主既讲过这么清楚直接的话,我们怎么还能说圣徒坚守到底的教义,圣经没有明讲,只是有人推断出来的而矣?再没有比约翰10章耶稣的这番话更清楚直接的答案了。


  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也同样地证实过主的这番话。在腓立比书,他说他深信:「那在你们中间开始了美好工作的,到了基督耶稣的日子,必成全这工作。」(腓1:6)。我们承认,他的这番话是对着一群人而不是个别人说的,但那段经文所指的也必定得包括个别信徒才行呀!罗马书第8章则一定是指着各个不同的信徒说的。保罗在那里向天上、地下、地底下一切的权势挑战,然后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让上帝的儿女与基督的爱分开。他这信心的基础在前面已经讲解了,上帝叫我们称义得荣的恩典乃是他信心的所在。在圣经中,没有丝毫迹像暗示上帝的计划有可能变成泡影,又或者有什么事足以切断那条「连接天上地下的慈绳爱练」。上帝既然连他自己的儿子也不顾惜,为了我们,把他送到十字架上,我们很难想象他竟然会吝啬那用来保守我们到底的恩典不给我们。要是我们能正确地理解基督的死,我们就会知道基督的死乃保证了我们永远的得救。这一点就是保罗在罗马书8:32所要极力明辩的。


  新约圣经更集中谈到了多项在教义层面的理由,为要进一步说服我们,不管阻力多大,上帝有能力保守他的儿女坚守到底。


  上帝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福音中所有的福份都是从这口泉里流出来的,其中也包括保守圣徒永不失丧的恩典。既然上帝的拣选可以被形容成上帝的预定,那这种保守就无容置疑了,除非上帝的旨意是会落空的。他不仅向我们施予慈爱,更定意要我们永远成为他的子民,此乃我们永恒的归宿。保罗在同一段经文中指着信徒将来得荣耀一事所讲的话,同样适用于信徒的坚守忍耐。既是这样,上帝的儿女一定能坚守到底,因为有上帝一路保守着他,因此他可以放声高唱:


   信心征服能力够, 危难时分凯歌奏, 我主基督作护守, 仇敌莫望将我蹂。

   恶人四面向我攻, 天上地下恶势凶, 无奈主爱不移动, 我心系主亦始终。


   瓦兹
(IssacWatts)

  因此,用彼得的话说,就是借着信,我们得蒙上帝能力的保守,为要得那为我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1:4-5)。也许你会反驳说:彼得在此为圣徒的坚守附加了条件,他用了信心作为坚守的工具。然而,圣经从来没有讲过坚守是不需要信心的。但彼得也说过,凡有信心的必能坚守到底。


  上帝差圣灵内住在属他的人心中。耶稣应许赐下他的圣灵,保惠师,他会与我们「永远在一起」(约14:16)。正因他内住在我们心里,我们大可用肯定的语气,用约翰的话对自己说:那在我们里面的比那在世上的更大(约一4:4)。所以华森(ThomasWatson)对圣灵内住圣徒心中的圣经教导,有以下的表述:


  凡有屋居住者,均会修理维护这间屋子;因此,圣灵既住进圣徒的心里,也必会维护保养在他心中的恩典。恩典好比生命之水的江河(约7:38),这江河是永不枯干的,因为上帝的灵是那泉源,不断往江河中灌注泉水。


  基督为信徒代求。这个被教会常常忽略的真理,乃是坚守到底这个教义的核心。圣经多次提到基督之死的能力,是与他持续不断的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是我们的大祭司,常为我们代祷。保罗说,基督不但死了,并且从死里复活了,坐在上帝的右边为我们代祷(罗8:34);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是的,因为他长远活着,为我们代祷(来7:25;参来6:20);约翰说,他是我们天上的代言人,而在约翰福音17章那篇祷文中,我们看见这位主君王的代祷工作是如何彰显出来的。我们的主所祈求的,起码其中的一项,就是他门徒的信心得以的持守,以致于他们能够坚信到底,并且他们的见证也能得以保存(约17:11,15)。这个信念,给查理斯卫斯理准确地捕捉到了,并且体现在他那首优美的诗歌:"Wherewith,OGod,ShallIdrawnear"(上帝啊,我还能投靠谁呢?),这首诗反映了查理斯卫斯理最好的神学思想:


   我见主立宝座前, 制胜祷祈为我献, 展示他胁他双手, 我名刻划在那边。

   我主永存为我求, 主与我敌忾同仇, 主祷我来说阿们, 有主代祷还不够?


  西门彼得的经验可谓主为我们代祷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曾经否认过基督,然而纵使他有过如此严重的失败,他仍旧得以保全。为什么呢?无他,只因他的生命在上帝宝座前有他救主的代祷托住。耶稣也解释过他祷告的重点是什么:「西门,西门,撒但设法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的信心不至失掉。」(路22:31-32)。我们看到,即使在这里,坚守和信心也是分不开的。然而,基督的祈求,使信心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能得着坚固。每当我们发现我们好象彼得一样陷在魔鬼的网罗中,我们就不能倚靠自己的力量,或仗着自己的信心,而是要仰望基督的信实,仰望他为软弱之人的祈祷。你要是有这样的认知,就必能得到安慰。这一认知更能带给我们确信,知道世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使我们与上帝在基督里对我们的爱隔绝。


  因此,坚守与信心,或坚守与基督徒在信心受冲击时继续争战的责任,在圣经中从来不是两极分化的,从来不是:要么这个要么那个;而永远是:既有这个就有那个的。事实上,我们是因着信而不是在信以外坚守信仰到底的。这里所呈现的图画是对上帝充满动态而活泼的信靠,而他则主动的牵着我们的手,以致于我们得以坚信不移。坚守忍耐是没有什么总括承保(blanketgurantee)的,从来没有什么信徒「保险」的教义,好象说不管我们如何渡日,上帝总是会保着我们的位子的。在新约圣经中从来没有说一个信徒的坚守到底,已经保险到一个地步,以致于他可以随便忽视圣经中不断出现的警告字句。早期信徒为免自己成为被弃绝之人,其儆醒渡日的程度,不下于那些曾经的的确确跌倒过,然后却被证实其信心仍旧得以保存的人。这些人事后发现,原来即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也无法消灭基督对我们的爱。


  然而,把注意力单单集中在圣经给我们的确据上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留意另外两件事,即持守信仰之信徒所会遭遇到的拦阻,以及上帝为维持我们信心所定的方法。




〖坚守信仰的拦阻〗


  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亲自论及这方面的问题。当他解释每一种心田对上帝的道作如何反应时,我们发现:上帝的道要么给人窒息住了(以致于即使看上去好象已经开始作基督徒了,中途还是会撤退),要么没有在人心中结出果实。


  我们有一种拦阻,就是不要让上帝的道渗入我们心里,因此道的种子就容易被撒但夺去。有些人坚守不到底,只因他根本从来没有让上帝的道锄松他内心坚实的土壤。耶稣将这种人的心比作路旁。在这个比喻中,路旁很可能是撒种的人每逢撒种季节必然会经过的地方,你会感到奇怪吗?这个属灵的比喻实在会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竟然会有些人,偏偏越是听道心越硬,耳朵听见了,却没有用信心领受(参来4:2)。对这种人来说,要「结出果实,茁壮成长」是绝不可能的。


  第二种可能性是「石地」的心田。这些人听了生命之道,「欢喜」领受,立即发芽。但耶稣郑重地强调,当患难和迫害来到时,他们很快就会枯干雕谢了,因为他们没有根。一般坚守不到底的人,开始听道时往往都是会表现得欢喜快乐的。在牧养工作中,it is invariably awarning sign and acauseanxiety to those who have acareforus,因为圣经的教导暗示,只有当我们的心同时感到欢喜也感到忧伤,我们才是真的在回应福音信息。即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罪人在为自己罪得赦免,获得永生而欢喜快乐之余,是不可能丝毫不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感到难过的。同样,在基督徒灵命成长的过程中,忧伤和喜乐的交替是必然的事,这一点在新约圣经则是不断有强调的。基督徒在世上有「忧愁,却是常常喜乐的」(林后6:10),从来不会只是有其中一样的--起码在今世不是如此。


  因此,对于听了道只觉欢喜快乐的人,耶稣好象是在说,这等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只接受了福音的一半,但是半个根基是不保险的,当风浪席卷而来的时候,当逼迫凶猛而至的时候,根基就难免会动摇。如果有人以为基督徒的生命永远是花香常漫,喜乐连年,他总有一天会被无情地惊醒。


  第三种持守不下去的心田,主称之为布满荆棘的土地。荆棘可以是些什么东西呢?是「今世的忧虑,财富的迷惑,以及种种的欲望」(可4:19)。它们「把道挤住了,就结不出果实来。」我们看到主的这教导,对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来讲都是十分适切的。无论是富有的人还是贫穷的人,是聪明人还是没什么知识的人,道理都是一样。所有的人,无论能力有多大,社会地位有多高,总有今生的忧虑,总是觉得「草是隔壁绿;花是隔壁的香」(即使百万富翁也会有这种感觉!)但这些缠虑是我们的致命伤,拦阻了上帝的道在我们心中的运作,因为缠虑会把道挤住。


  无疑,我们必须紧记这些教训,不断应用在我们一生的生活中,此乃影响我们坚守信仰的拦阻。主耶稣在这比喻中所讲的都是人心的写照,在我们起初听道时就没有好好纠正的心态。这些心态所产生的后果,后来就慢慢呈现出来了。但这些之所以会叫基督徒不能坚守到底,乃是因为他们从起初就没有根,因此也无法结果的。在信徒灵命成长历程中,有许多毛病都是因为起坏了头。因此,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寻根探源,看看根是否干净,用属灵的除草器把一切我们从起初就任由它们生长在心中的那些杂草除去。否则,我们可能会发现,正如比喻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在心中装了太多与上帝为敌的欲望,以致于再没有空间让上帝居住其中了。可以保证一个信徒坚守到底的心田只有一种:


  但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用诚实善良的心来听,把道持守住,忍耐着结出果实。(路
8:15)

  接下来要问的是,我们怎么能拥有这样的心田,即能守住上帝的道,又能坚守忍耐,结出果实呢?

第三十一章 持守真道的方法

我们在持守真道一事上,最大的鼓舞莫过于发现原来是上帝在保守我们。我们常常有冲动想往内来依靠自己。我们须要往外转向上帝,转向上帝的话语所给我们的确据,他说过他永不离开我们,永不舍弃我们。我们既在基督的手中,又在他父上帝的手中,此乃托住我们的双重保证:

   喜乐忧愁相交错, 我心骤起又骤落, 美好产业在摇动, 患得患失难捉摸;

   千头万绪心中度, 今朝坚强他朝弱; 唯有主你不移挪, 昨日今日永属我。

   向主支取我力量, 主赐平安心坚强, 我曾心系俗世乡, 方觉灰暗心旁徨。

   求主免我再流浪, 求主将我怀中藏。 此恩叫我心欢畅, 主你大能我保障。

   流离失所我曾尝, 转眼已逝苦不常; 我灵飞向天上乡, 有主居住在那方。

   坚固膀臂向我张, 紧抱弱躯切勿放, 有主护佑何需慌? 一切险恶顿隐藏。

   在主有永恒美意, 求主指示叫我知; 我愿单靠主意旨, 心绪起伏莫视之。

   有主阳光照我灵, 乌云满布不用惊; 万事不外主命定, 心仗主爱灵平静。


  夏普约翰
(John Campbell Shairp)

  不过,这并不是新约圣经的全部教导。上帝不但在我们生命中有他绝对自主的作工,他也透过一些方法来工作。他的保守促成了我们的坚守。为使我们能够忍耐到底,他提供了足够的恩典。


  到底上帝提供给我们用以持守信仰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当然就是上帝自己的话语。


  我们把他的道藏在心里,免得我们犯罪(诗119:11)。上帝话语中有好些警戒性字句,可以激励我们凭信心勇往直前。上帝的话启示了他计划的模式,这就足以叫我们有勇气在试炼中,或在灵性低落时坚定不移。上帝的话带给我们从他而来「又大又宝贵的应许」(彼后1:4),在我们为主争战时,成为我们的勉励和安慰。彼得在基督受难时,遭到那恶梦般的经历时,他就有主的话伴随。他否认了他的主;他几乎来到了变节的边缘;他落在撒但凶猛的攻击之下。但他「想起主对他说过的话」(路22:61),主的话不单只击中了他的良心,把他从迷糊中叫醒,使他悔恨落泪;想主的话也必然提醒了他主对他其它的应许:「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的信心不致失掉。」主的话在这里正发挥其双重作用,一方面耕种了彼得的心田,铲除荆棘,另一方面则重新建立他,预备将来要用他。在此之前,他只是以欢喜快乐的心来回应基督。他回答主的时候,岂不是语带嬉笑吗:「这种事也许别人会干,绝不会是我!」现在呢,他感到忧伤难过,因为主的话把他傲慢和自信的荆棘劈开了。然后呢,他真的感到喜乐了,是悔改的眼泪所带来的喜乐。从这里,我们看到上帝的话是保存我们、使我们坚守下去的最好方法,因为上帝的圣灵,那位坚固人心的,会不断使用上帝的话,好使我们在服事主的历程中,有能力向一切艰难迈进。


  第二种叫我们坚守下去的方法,就是我们要尽忠职守。


  基督徒生命中之「职责」这一概念,这几十年来已不怎么被人提及了。这是一项急需被恢复的教导。许多基督徒生活中的失败,都可以归咎于在这方面过于其它任何一方面的失败。当我们在灵性上偏离正轨了,我们所偏离的正是我们应尽的职责。自从创世记三章开始,亚当夏娃就没有尽到对上帝、对彼此间的责任,到撒母耳记下11章至12章,大卫所犯的罪也是一样,(大卫偏离了他作王的职责,因当时正是「列王出征的时候」撒下11:1,他却留在宫中寻求安逸的生活),到了今天,也许现今在失败一事上,所出的属灵差子比任何其它方面都要多。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时,还有什么比不祷告、不读经、不作见证、不敬拜更容易做到呢?不消多时,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散。因此,无论得时不得时,我们必须把基督徒生活中各自的责任,牢牢烙在良心之上。


  第三种方式是圣徒之间的团契。


  老一辈的传道人常爱用的一个比喻,就是一块烧红的炭若是从火中取出来,它就会渐渐熄灭。即使对心中火热的基督徒来说,这比喻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上帝把我们造成要有团契生活的基督徒。敬拜、与别人一同作见证、在思想上和灵性上与别人有社交来往,以及分享上帝所赋予的恩赐等,都是上帝应许用以保守我们「迈向锡安」的途径。诸如罗马书12章,以弗所书4章,哥林多前书12至14章等经文,全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属灵的长进与我们造就他人的能力,以及被他人造就的可能性均成正比。保罗说我们是同属一个身体的肢子--这个身体是整个一起来转动、生活、成长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的正常模式,乃是要归属一个活的、有祷告的、有敬拜的、属上帝之人的团体。


  上帝把这些祝福赐下来,为要使我们能坚守信仰。只要上帝把这一切从我们生命中收回一个短的时间,我们就会立即觉悟到,它们在我们心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重要。因此,让我们不要轻易藐视这些方法,这些方法是能够让我们持守信仰到底的。

第三十二章 在基督里的安睡

死亡!一般我们不认为死亡是基督徒属灵历程中的一部份。然而,我们毕竟是会死的,而我们则没有想过这也是一件要靠上帝恩典完成的事。我们一般也不认为死亡也是圣经的教义之一,对基督徒现今活着具有很切身的实际作用。回应。说实在的,这个题目并非一个时下基督徒会产生共鸣的题目;这个题目与现今的时代精神(Spirite of ourtime)相去甚远,谈这个题目,或许别人会指你是否有「病态」行为,(甚至你自己可能也这样怪责你自己)。

  无论怎么说,我们只需用一点时间仔细想想,就必然会发现「死亡」在基督徒人生中的确占一席位,不仅如此,死亡标志着灵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great crisis)和转捩点(transition point)。


  我们已经讲过,一般而言,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工作特性是漫长的、渐进的。而非突发性或危机性的。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的一生乃是充满关键时刻的:一开始,重生就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因为重生内含一种洁净的大能,叫我们一次性彻底地摆脱罪势的管辖;接踵而来的乃是一种持续的、漫长的、与世界、与肉体、与魔鬼之间的争战;但这场战役总得有个了结,基督徒总不能永远争战下去,入了坟墓以后还在争战呀!这最后一站就是死亡这个关键时刻了。越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就要踏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在本书最后一章,我们将会看,到在这新的领域里,上帝的形象将会得到恢复,原来死亡并非真正的终点,好戏还在后头。这就是为什么说基督徒最大的盼望不是死亡,而是基督在尊贵与荣耀中的再来。基督再来之后后一切都要结束!但是,如果基督不在我们有生之年再回来,我们人生的路途总会先让死亡给我们画上休止符,那救恩的终曲会在此之后才奏出。这样,死亡对我们来说,就有必要好好思想。我们要对圣经有关的教导好好了解,并且好好预备自己,为主的荣耀,在基督里迎接死亡。




〖死亡的本质〗


  医学和科技在近几十年来的突飞猛进,也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现实和伦理上的难题,医学界人士也为如何界定「死亡」而大伤脑筋。然而尽管科技如何发达,仍然没有为我们解开死亡之谜。从某些方面来说,反而更加增了它的神秘性。读者当中若有人曾经有过丧亲之痛的,相信一定不会忘记你们所熟悉、所亲爱的人那个躯体当中所隐含的神秘。一个垂死的人(即使他身体已非常虚弱)和一个已死的人,两者之间是有无限的差距。你说你感觉到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已经「走」了,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的。由于我们认识对方都是透过这个躯体,我们整个人的个性为人都装载在这个躯体里,所以当我们发现这个躯体和以往的那个不同了的时候,也难怪我们会觉得难以置信,不知所措。对有些人来说,到了这个时刻,他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人不只是这躯体而矣,在我们里面有比这仅仅的物质更超越的东西。

  

  但这一切不过是人类共同经历的一些特征。圣经有关死亡的教导又是什么呢?死亡对基督徒又有什么意义呢?


  圣经教导说,死是罪所带来的后果。在罗马书,保罗最核心的教导,就是解释了人在整个宇宙中的状态。他指出了第一个人类的罪,借着他的罪,死亡就临到了人间,并扩散到全人类--因为所有的人都在亚当的罪上有份,亚当是他们的代表,是带头悖逆上帝的(罗5:12-21)。这也是为什么保罗说死就掌了王权,即使在那些不与亚当犯同样罪的人身上,也有辖制权。这是不是就是圣经为婴儿夭折的解释呢?这些婴孩可是从来不曾自愿地、有意识地犯罪喔!早期的圣徒的确认为是这样的。罪的工价乃是死,而且工价平等分配,人人有份。


  不但如此,在圣经里,死亡被视为罪的咒诅。死亡并不是像我们有时误解的那样,是一种祝福,一种解脱,一个平安的结局。不错,这一切在一个基督徒离世的时候或许都是真的,但这些情形实际上是与死的本质相违背的。因为死即等于决裂、离散。死乃使我们与上帝所造的契合(Fellow ship)隔绝了,死亡的身体乃是极丑恶、极具毁灭性的--死乃我们「最后的仇敌」。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死将我们与我们所爱的人分隔开了;它把使我们彼此间身体、思想、心灵相联接的系带割断了;死夺去了我们世上一切的产业;他人的死叫我们与他们隔离,并将他们带到一个无法与我们沟通的地方;我自己的死则表示我撇下了我一生所爱、所牵挂的人在后面,也就是说,死将我和我生命的一部份:我的丈夫、妻子、儿女、父母、弟兄姐妹.....割绝了。


  死亡还带给我们另一种的分割,不仅是我与我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即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分隔,死还把我自己分裂了--我的身体和我的灵魂分家了。我们这个暂居其中的帐棚必须留在地上(林后5:1),我这副唯一的、用以认识自己、用以与别人交往的器具,必须与我的永恒的灵魂分割开来,与我天性相违的部份(contrarary to nature)。这样的事,实在远远超过我脆弱的理性所能想通的。仅仅涉足窥探一下这种事情,已足以叫人不寒而栗。此乃咒诅也!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的主想到死之将临时,他说他心中充满忧伤。圣经形容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所用的描述,暗示了主在想到他将要亲尝的可怖经历时,整个人在战栗。圣经形容主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一幕所用的形容词是属于用来形容「困惑、不安,因身体上的失调或精神上的困扰、忧伤、羞辱、失望而产生的近乎精神错乱的状态」。难怪马丁路得评述说:「从没有人像那人一样,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得像那般惊恐。」


  所以,唯有当我们看到基督时,才能发现死亡真正的本质。在其它人身上,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的惧怕到不在乎,有的悲伤,有的乐观,林林种种,什么都有。而这些反应都是基于当事人对死亡之后的眺望。但当我们的主思想到死亡的时候,他却是因看见死本身而退缩起来。当他看到他究竟要借着死来肩负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对上帝说假若许可,叫这杯可以被撤去。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死亡本身的厉害。死亡是生命的毁灭者,而生命则是上帝他无穷的大爱所赐予人类的,因此死亡不仅是我们最后的仇敌,同样也是上帝的仇敌。




〖死亡之死〗


  虽然以上所说的都是真的,也的确是圣经的教导,但仍然不是真理的全部,至少对信徒来说,不然。因为信徒不会单单思想死亡本身。基督徒看待死亡,正如看待其它所有的事,都是「在基督里」来看的。死亡本身确实是一个叫人退避三舍的经历,但在基督里,死亡的必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新约圣经中,我们每逢读到有关死亡的经文时,所讲的总是死亡如何已被击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殉道者在面临死亡时才会以得胜者的姿态出现;而大大小小的信徒在自知死之将临之际,才会仍然安之若素。我们看到,在一个已经战败的仇敌面前,人们勇敢面对,好比早期卫理公会的信徒那样,他们知道他们的信徒是「安然去世」的。如果我们也想有同样的勇气,就必须清楚对基督徒来说,死亡为什么会被击败,以及是怎么被击败的。


   死亡啊,你少狂傲! 有比你壮的已向你开刀,

   他直捣你的黄龙,逮了你去报到, 休想我们今后会再给你吓倒!


  布伦克
(William C.Plunket)



〖基督是如何直捣死亡的黄龙、夺去死亡的权势呢?〗


  圣经给我们提供了几个答案。


  (i)基督以和我们一样的肉身形状来到世上,以致他可以亲尝并且分担我们的死亡。希伯来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基督成为我们的形象,体验我们的软弱,接受试探的考验,忍受我们的苦难,为了要经历死亡。他这么做,以致可以成为我们救恩的「元首」(来2:10)。他的父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好让他成为永活的救主,人类的朋友,并且能够承诺永不离开我,也永不丢弃我(来13:5)。即使他没有再做别的什么事,已足够叫死亡成为我面前的败将,因为我知道,当我行过死荫的幽谷,他会与我同在,我不会是孤单一人的,我有那位既是复活的主又是生命的主伴我同行。我们可以将这种信念,称为对死亡之惊恐的夸胜。


  (ii)基督已经征服了「那掌握死权的」(来2:14)。希伯来书这里用的这个动词,英文圣经常常被翻译成destroy(消灭),基本上就是「废除了别人的武功」的意思(horsdecombat)。原文katarge?这个字,有用在无花果树的比喻上,那无花果树乃是「白占」地土(路13:7),也就是说,对土地使用来讲,它丝毫起不了作用。这就是基督的死给黑暗带来的影响(参林前2:6;15:24)。死亡依然存在,但其权势已经完全给废除了。当邪恶势力试图攻击信徒的生命时(正如现今这些势力力仍然不断努力尝试在做的),发现它们已经没有权柄了。因此,它们只能欺骗吓唬基督徒,让信徒以为自己仍然在它们的管辖之下。


  基督究竟是怎样征服撒但,尤其是指那位「掌握死权」的撒但的呢?基督耶稣的得胜到底带来了什么局面?他的得胜是针对撒但用来控制我们生命的钳子,即罪着手的。保罗说基督透过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我们的过犯,以致他能够为一切王权缴械。基督借着在十字架上的得胜,把这些权势公开示众(西2:15),魔鬼用来钳制我们的钳子就因此失去力度、脱钩断裂了--我们不必再受它的奴役。这带给我们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受制于死亡的威胁!由于我们的过犯已经从我们身上挪去了,而我们也不再是可怒的儿女或今世掌权者的奴仆(弗2:1-3),死的毒钩已经由基督为我们承受了(林前15:55-57)。只要我们注视着基督的得胜,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这显然就是新约圣经为什么把圣徒的死视为圣徒的安睡,(这里所讲的安睡并不是像有些基督徒所想的那样,基督徒的灵魂会在他们离世之后和世界末日之前这中间阶段安睡)。当死亡的毒钩己经消失,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已不足为惧时,死亡反倒变成了一道桥梁,在此桥梁的另一端,即我们醒过来新的一天的早上,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与上帝同在了。纵使死亡还极力想威胁和捆绑人,但对那些把信心安定在基督身上的信徒来说,死亡只不过是安睡而矣。保罗说,这就好比一艘船解开了系泊绳,「离开了」我们灵魂今生今世所暂泊的居所,驶入无边际的海洋,在那里更靠近基督,甚至更是「与基督同在」(腓1:23)。


  这一切并不是要否认基督徒的离世,仍有各自不同的、难以言喻的经历,正如我们每人的睡眠,也各有不同的经历。由于我们各人的心理构造是相当复杂的,有的人很容易入睡,想睡就睡,而有的则整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们面临死亡也是如此。在圣经中没有说死亡一定要有什么模式,因为死亡这经历本身也是上帝用来预备我们迎见他的方法。我们只能模糊地猜度,为什么有些基督徒一生非常有把握地生活,反而到了最后这一役竟会打得如此艰辛,甚至有时感到幽暗惨淡;而另一些一生比较小信的人,到临终时竟会感到格外的甘甜宁静。上帝有他的计划、目的和他工作的方式,他是不会做错事情的。我们大可以放心把自己的灵魂交付在他手中。




〖预备迎接死亡〗


  如此说来,基督徒又当如何看待死亡呢?基督徒要学会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死亡。我们不应当轻易地、很肤浅地视之为无物;也不应该容许自己怕死怕得要命。基督徒要认识到死亡是我们的仇敌,但我们要欢喜快乐,深知即使死亡也无法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罗8:38),因为,在基督里,死的毒钩已经被废去,虽然死亡仍然可能会临到,或必然会临到(除非主在此之前再来),但是死亡已经无法伤害我们了。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发现死亡始终会带给人一些不自在的感觉,即使明白圣经教导的基督徒,在感情上也会感到有难以协调的地方。死亡摧毁了一个人在世暂时所拥有的和他所珍惜的一切。他不可能毫不难过地对死亡,向死亡表示友好和欢迎。我们必须操练自己的灵性,使自己在死亡来临之际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死亡。我们大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操练自己:


  (i)我们的心必须以基督并与他同在的荣耀为至宝。保罗就是持着这样的心态。他认为与基督同在乃是「好得无比」(腓1:23),因为对他来说,活着就是基督,死了也有益处--这益处就是获得了一个与主更亲密的关系,对主更有深刻的认识。这一切只有对那些今生爱主的人才有意思。如果我们看重基督,超过世上万事,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超于万事,那么,与主面对面相见,与我在世上要舍弃的一切相比,自然宝贵得多了。至于有多宝贵,我们目前也许讲不清楚,但我们起码知道一点:与上帝的儿子同在是不会叫我们失望的。


  基督徒往往很容易失去这种识见。有一种想法往往很微妙地就给我们设下了网罗,例如,有人会认为只要我们今生慢慢培养我们基督徒的事奉,将来我们总会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培养对主的爱和与主的团契。我们与主的关系是件大事,不能等到死亡使者来临时才处理,因为人一定是在活着的时候死亡的!我们要清楚一点,活着的时候习惯了对上帝不冷不热,这习惯是会习以为常的。这种习惯既不容易说改就改,其后果也不能够说补尝就修尝。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相对来说,说我们将来一定会比现在作更好的基督徒,是不怎么可能的事。基督徒为末日预备自己的灵性,必须从第一日就开始。


  (ii)我们必须以那将来所要获得的祝福来提醒自己。基督在那里,我们便会在那里与所有与基督联合的人一同相聚,有我们认识的:我们的朋友、教牧、长执、父母祖先、弟兄姊妹--大大小小凡帮助过我们的人。在天上的教会是何等的荣耀!来到众圣徒一同聚集的教会是何等的荣幸(来12:23)。


  无疑,讲到将来的喜乐,我们现在知道的实在有限。还有许多问题,我们知道的答案也许只是模模糊糊的:到那时,我们彼此间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没有世上这一切的享受,或者再没有那些旧有的,上帝赐予我们在世时的关系,我们的日子会怎样过呢?那些在年幼时或婴孩时就离世的人,在天上会不会再长大呢?我们对上帝的知识是一下子顿然增加的呢,还是会经过一个过程,渐渐不断增加的呢?到时候,我们还会不会认得大家呢?这一切合乎情理的问题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到那时再没有咒诅,只有喜乐和满足,因为上帝的祝福将毫不间断地涌至他的子民。我们今生所尝到的任何一种喜乐,到那时,只能显得不过为凤毛麟角,不足为道了。在那时,一切都会是真实而永恒的!但唯有当我们真正经历到这一切时候,我们的问题才会消失。那时候,我们就会承认说:「现在我终于『完全知道了』」(林前13:12)。


  要是我们的思想能够专注在这些确据上,我们自然会以一种崭新的眼光看自己的离世和进入将来的美境。


  (iii)我们必须在今生就觉悟到这世界不过是短暂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日活着,都必须抱着一种态度,就是以那一天可以随时成为我们向世界告别的一天。这也是保罗对哥林多人的劝告(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因为这世上的情况都要过去」,保罗说,所以「享用世上百物的」应当活着「要像没有享用的一样」(林前7:31)。如果我们对所有这一切的世俗享受不再紧握不放,反之,紧紧抓住的是基督自己,那么,那一天早来或晚来也没有关系了。当我们学会对今生的世界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那么,我们一定懂得怎样与将来的世界影形不离。司布真(H.Spurgeon)曾经在他的一次讲道中,就保罗的「我是天天冒死的」这句话,点出以下这个道理:


  要是一个人是天天冒着死的,他一定不会认为死有什么艰难的。他原早已经常常操练死亡了,要他死,只是让他再示范一次而矣;就好象歌者彩排了多次一样,他已练得炉火纯青了,他只要再将那些音符发一次声,就可大功告成了。那些每日清晨到约旦河边,涉入水中与基督相交,与基督同死,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并与基督一同复活的,他们该是何等快乐的人!当他们攀上了他们的毗斯迦山(Pisgah)眺望时,将一无牵挂,他们所看到的,乃是那些早已熟悉的事物,因为他们早已研析过死亡的地图。.....愿上帝既教导我们这种处世的艺术,让我们该活出这种艺术荣美来。阿们!


  那些认识到这种恩典的人,也许会跟本仁约翰所描写的那位心直先生(Mr.Honest)一样,心感欢欣,本仁约翰在「天路历程」中写道:


  不久,信差又来找天路客,这次是找心直。找到了便递给他一封信。信上说:「有命令召你去见主,预备好一切,可以进入天父的家。」信差也给他一个记号说:「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传12:4)。心直听见了这消息,叫齐了他的朋友们,对他们说:「我虽要死了,却不作遗嘱。我的诚实,我要带去。不过你们可以把我的诚实告知后人。」日子一到,心直便出发到江边,那时江潮适高,幸而心直生平有一位朋友名叫无亏心〔Good-Conscience〕,特来助他一臂,帮助了他安然渡过了那无桥的江。心直最后的话是:「上主的恩典掌管一切。」说完了,便离开了这世界。


  「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林前12:12)

第三十三章在永恒里得荣耀

「死亡并不是终点」!基督徒往往以这句话安慰自己,也彼此安慰。这话当然是真的,而且,这话的真确性,比那些讲这句话的人所能想象的更加意味深长。因为新约圣经不仅把福音对将来世界的荣耀盼望指示给我们看,更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死了,我们仍未曾来到圣经所指的、那个「末后」的日子(参太10:22;24:13,14;林前15:24;彼前4:7)。基督徒所展望的重点不是他的死,而是跨越死亡的彼岸,是基督的再来,并且基督国度完全的成全。在此还有最后的一件关键的事情要发生。这件事在圣经里曾经多方面生动地描述过,乃「救赎工作的最后事件」。它会对作上帝儿女的生命具有决定性、关键性的影响,它会把我们带到知识之外的领域中,我们会觉得自己好象站在海岸上的人,望着一艘船渐渐驶到水平线之后,然后消失了,而我们只能猜想之后所能发生的事。这件事就是我们在永恒里的得荣(Gorification)。

  在前面第十一章里,当我们谈到与基督联合的各个层面时,我们发现与基督联合的层面是何等的宽广。我们目前与基督联合的焦点,当然是基于基督曾经为我们所成就的以及他仍然继续不断为我们所成就的。然而,我们知道,在将来基督还有一件必然要成就的事工。到那时,基督与属上帝儿女的联合就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紧密。保罗对那个时候是这样形容的:


  基督就是你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和他一同在荣耀里显现。(西
3:4)

  圣经有关这方面的教导有几大特色,令人惊叹,如果我们想对作基督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这些教导。


  以上所提到歌罗西书的这段经文,是指基督最后的再来,到时也是所有已死之人的复活,以及一切事物的成全。在新约圣经,这个时刻就是主荣耀的时刻。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认识几个要点。


  第一点,当死亡把基督徒带到有上帝亲自同在那个地方时,(保罗说,他离世就是与基督同在;耶稣对那个悔改的强盗说:「今天你必定同我在乐园里了」),上帝为了把「全备的救恩」赐予我们,好叫我们欢欣歌唱,他仍然还要做些工作。救恩的好处,不只是我们在今生没有完全经历,从一定程度来说,即使到了我们离世的时候,仍然未曾完全经历。不是说我们死了没有什么「益处」(腓1:21),而是说上帝清楚启示给我们的计划,并不仅在于「灵魂」的救赎,即灵魂终于可以从「身体」的拘禁中被释放出来。这不是圣经中救赎的意思,这只不过是一种解脱而矣。圣经所讲的救赎是怎样的呢?上帝要使人身体得赎,人最终不会仅仅是灵体的存在而矣。所以,基督救赎之工要等到我们的身体被上帝复活之日,才算彻底地完成。


  至于死亡和复活这两件事,我们不得不视之为是有时间上的差异的。当然,我们知道,时间不能作为永恒的量度标准,若用时间的观念来思想永恒,无论如何也会把永恒简单化了。然而,尽管如此,圣经本身也鼓励我们用「现在与将来」、「之前与之后」这些概念来思想未来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遵此而行。纵使来到上帝面前与他同在已经是极其荣耀的事,然而,之后还有更大的事为我们预备好了。


  我们要注意的第二点乃是,在天上还像似为基督耶稣存留了更大的事为基督徒而存留。一个人的悔改在天上已经足以产生喜乐,这样的话,经过了历世历代,目击基督的工作不断产生果效,天上的喜乐就越发增添。但这还不算,在天上还有更多可见证的事,因为到那日,天使要亲眼目睹基督再临,基督要在他曾经被羞辱过的这个世界中得荣耀。是怎样来得荣耀,什么时候他会来,我们不知道。但他必定要来这件事,乃是上帝所命定好了的。到那时,万膝都要向他跪拜,人们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要称他为主。他的荣耀将彰显于世,他也要得荣耀。就在那一刻,基督徒要与他一同得荣耀,因为他们再也不能与他分离了。


  基督徒为何得以与基督一同得荣耀呢?这是第三点要注意的。因为当基督显现时,基督徒就会被改变,变成像他一样,不是说到了那时候,我们才得到的洁净。正如基督在第一个复活日的清晨从死里复活一样,他的灵和他的身体原先是短暂地被分离了。照样,基督徒也是如此,基督徒的身体和他的灵魂会暂时被死亡分割开来(或许需要数个世纪)。当然,这乃是一个奥秘(是违背「自然律」的),是要用信心接受的。但是妙就妙在这里,这正是我们的盼望所在。正因为「自然律」是在受罪污染的世界中运作,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基督的救恩产生了宇宙性的影响,连自然律也要被改变!到了世界的末日,再没有比死人复活更奇妙的事了。即使在这十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的主的首次复活,已经足以叫人惊叹不已了。因此,到那时,唯有到了时间的末了,我们才会真正明白保罗为什么说,罪越多恩典就更显得多这话的重要性了。也只有到那时候,我们整个人性也会变得「像基督」。


  第四点要注意的是,新约强调说,到时候,整个教会将在同一时间一同经历此事。这是何等令人兴奋的事!到时,我们每个人,各自在自己不同的灵命阶段中,有的信主多年了,有的刚信主,有的大有恩赐,有的则在恩典上软弱、恩赐也不及他人。然而,在我们之前,有多少亿万的信徒离世?但在那日,我们将一同分享主的荣耀,并且与他一同得荣耀。那时上帝好象要对他自己说:「我曾经个别的,或一小群一小群的,多多地赐福过我的儿女;现在,我要以这最后决定性的行动,公开地,在我儿子出现之际,把一切最后的特别祝福,同一时间倾予他们。」(参西3:4;帖前4:16及帖后;约壹3:2有关这一点的提示)。


  但是,我们可能仍会问:「得荣耀时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除了我们以上提到的这些一般性的要点以外,新约圣经更把四件界定清楚的事情展示给我们看。


  (i)复活-

  我们已经讲过复活为什么是必须的--因为人乃是由物质所组成的,不仅是灵体而矣,并且,基督来乃为了要救赎并恢复人在罪中所失去的。正如圣灵在基督生命中最后的一件伟大工作,就是复活的工作(参罗1:4),照样,基督在我们身上所要成就的也是一样,圣灵在我们身上要做的最后一件事,也就是他先在基督身上做成的事。此乃他工作的必然方向,这工作绝不会在我们复活前就改变或终止的。


  如果我们因此就容让我们的思想过度地集中在复活一事的神秘细节上,那是很可惜的事。这既然是一件独特的、超自然的事,就意味着这里头所隐含的奥秘根本就是我们无法了解的,唯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此事的途径,就是基督的复活。此乃我们最大的确据,由于基督以复活的大能活着,所以我们也会照样活着;由于那曾经死过一次的基督是永远不会死的;由于叫他活着的是一种永远不朽的生命;也由于我们已经与他联合--所以那曾经叫他从死里复活的大能,也会从他那里流向我们这会朽坏的身体(见罗6:8-10;来7:16;罗8:11)。当保罗面对死亡时,他所持的就是这样的信仰(参腓1:20-26;2:17)。


  但我们是天上的公民,切望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他要运用那使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改变我们这卑贱的身体,和他荣耀的身体相似。 (腓立比书
3:20-21)

  这里所强调的,(也是新约圣经从头至尾所一贯要表达的),是今生和来生之间一个延续和更新,而最突出的重点乃是,在我们卑贱的身体将会奇妙地更新变化,变成像基督那样荣耀的身体。


  请不要忘记,保罗自己可是多多少少深切盼望获得一个更新的身体,这身体会更适合这更新了的灵居住。他一定很清楚他那副身躯是怎样拖累他的,这身体带给他软弱、疾病及死亡;他也很清楚「有一根刺加在〔他〕身上」叫他得不到解脱,那痛苦是什么滋味(林后12:7-8);当他写信给加拉太教会的时候,他因眼睛有毛病,要把字写得很大,并以此来提醒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他曾经是如何在病痛中向他们传道的。当时加拉太教会的人心痛保罗到一个地步,要是可能的话,甚至愿意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移殖给保罗,以表他们对保罗的爱(加4:12-16)。也就是说,保罗知道这身体所带来的痛苦,以至基督徒会期待有一天上帝会给他另外一个身体,好让他住在其中,永享荣耀和尊贵。从这个角度来讲,福音所带来的好消息,乃是救恩所救赎的,即是身体也是灵魂,两样是一并来的。


  到那日,瘸腿的可以行走,瞎眼的得以看见,耳聋的可以听到,死了的得以复活。我们这个曾经居住过的、甚至可能受过苦的、卑贱的身体,要被改变成基督的身体一样。


  (ii)改变-

  随着复活而来的这个改变,也是使徒教导中的一个重点。我们不仅只是「再次取回一个身体」,好象从前的那个一样,而是会更新了的身体以至可以像基督的那个一样。在这最后的改变里,带有上帝起初计划的璀灿成就。保罗说,他预定我们,为要使我们与他儿子一模一样的形象(罗8:29)。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论及有关复活的事情时,他用了三个比喻,使这种更新更容易了解。


  (a)更新就好象一粒种子埋在地里死了,为的是要长出珍贵的??类或花朵,因此,我们能朽坏的身体虽被安置在这地上,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必然能再复活,带来完全新的生命模式。这既是个从旧到新的连续性,也是个换旧易新的改变。这种复活身体的巨大变化,就像种子变成花朵一样,这个新身体乃是从我们死亡时那个身体变化而来的,虽然如此,到那时,我们还是会认得从前的自己(如果我们以耶稣复活为先例的话)(林前15:35-39)。


  (b)正如被造之物的身体各有区别,复活的身体也会与死了的身体有别。保罗说,以星宿为例,它们与地上的动物、飞鸟、鱼类有极不一样的荣美。同时,太阳的光和月亮或其它星宿的光芒也都不一样。照样,复活的身体也会有很巨大的差异。


  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卑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有能力的;所种的是属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属灵的身体。(哥林多前书
15:42-44)

  (c)复活的身体属于另一个层次,与我们现有的身体不同。现有的身体是属地的,将来的那个是属天的(林前15:48)。保罗用基督徒的两种人性来区别这件事,基督徒从前「在亚当里」,因此在亚当作为人和罪人一切的特征上都有份。所以,他活在一种属血气、属地的身体当中。然而,他这新的身体则截然不同了,这身体会拥有一切基督复活身体的特征,整个新身体的存在是崭新的。它不再是属血气的身体,只适应血气的世界,而是一个属灵的身体,适应由圣灵掌管的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要暂且揭示将来的复活奥秘,他说:


  我们不是都要睡觉,而是在一刹那,眨眼之间,就是号角最后一次吹响的时候,我们都要改变;因为号角要吹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必须穿上不朽坏的,这必死的必须穿上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穿上了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穿上了不死的,那时,经上的话就应验了:「胜利了!死亡已经被吞灭。」 (哥林多前书
15:51-54)

  「我们都要改变!」我们可能只能用比喻来帮助自己了解那将要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实,尽管对我们来说,这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仍然模糊不清,但这盼望是叫人兴奋的。


  (iii)更新-

  新约圣经所用的这词句,是要让我们看见,基督开始在个别信徒生命中掌权之时,和基督最终更新天地万物,在一切事物中掌权之时,两者间的关系。在这两方面所用的都是「重生」、「更新」这类的词(参太19:28;多3:5)。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就好象种籽与花朵间的关系。圣经暗示说基督徒得荣耀的日子,也就是他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更新的日子。天地会像衣服被脱去一样,它会被卷起来,然后被更换(诗102:26;来1:11-12)。正如信徒要被改变一样,他周遭的环境也同样需要改变,以迎合他这新的状态。彼得后书和启示录同样见证说,在新天新地中有义居于其中(彼后3:13;启21:1)。「被造的万物盼望自己得着释放,脱离败坏的奴役,得着上帝儿女荣耀的自由。」(罗8:21)。保罗把被造万物比作一个等候生产时痛苦的妇人,她将要诞下的是一个新生命!这个新生命会在更生时诞生下来。我们要仔细观察保罗所描绘的这幅图画的震撼力,正如腓力斯(J.B.Phillips)那样,他对保罗这番话作了很美的诠释:


  所有被造的万物都颠着脚尖,热切的渴望看见上帝的众子归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来。被造的万物现在还不能看见事情的实体,并非由于它们刻意闭眼不见,而是由于上帝定意要它们如此受限制--然而上帝给它们有盼望。这盼望就是,到了末了的时候,被造之物整个生命都要从变化与朽坏之强暴中被拯救出来,并且得着唯有上帝的儿女才能得着,极的荣耀的自由。(罗马书
8:19-21)

  这种宇宙性的更新之所以是可能的,乃是由于基督以自己的死,已经除去了死亡的毒钩。基督从人与上帝因罪而分隔这一根源上下手--因此也就解决了叫万物受捆绑的原因。他的目的不仅在于叫人得以从罪的权势和罪的存在中释放出来,也在于叫所有的万物在他的恩典中欢欣:


  你们必欢欣喜乐的出来,平平安安的蒙引导;大山小山都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欢呼,田野所有的树木也都拍掌。松树要长起来代替荆棘,番石榴要长起来代替蒺藜。这要为耶和华留名,作永远不能废掉的记号。(以赛亚书
55:12-13)

  (iv)作上帝后嗣位份的成全-

  我们已经从各方面看到,上帝最基本和最终的目的,乃是叫属他的儿女变成和基督一模一样,好叫基督在我们当中作长子、作长兄(罗8:29)。基督是头生的,并不是指着他与父永恒的父子关系说的,而是指着他的复活和所进入的荣耀而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身为「死人中首先复生的」,基督会以自己复活的生命模式来塑造我们,就正如我们现今在世上的生命也是被他行事的原则所雕塑一样。


  我们现在已经是上帝的儿女了,但被造的万物本身却在等候「上帝的众子显现」(罗8:19),或者如Phillips所说:等他们「归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来」,因此,「作上帝儿女」还含有比「被上帝收纳」、「被上帝重生」等,更丰富的意义。


  这也是约翰壹书要讲的重点,约翰说,我们是上帝的儿子,这是上帝所承认,也是上帝所宣称的。不但如此,上帝还在重生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性情--即我们被称为上帝的儿女时,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名义而矣。然而,不仅如此:


  你们看,父赐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爱,就是让我们可以称为上帝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亲爱的,现在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将来怎样,还没有显明;然而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像他,因为我们必要看见他本来是怎样的。 (约壹
3:1-2)

  到那时,上帝将完成他在我们身上开始了的工作,我们也会彰显并享受与他完全的相交,和美满的家庭生活。罪也好,身体、意念、肉体的软弱也好,都不再能够拦阻我们向上帝表达我们全然的爱,对他的敬拜,以及对他的忠诚和顺服。这是何等的荣耀。有多少做儿女的,不是常常回想起他们自己亲爱的父亲,然后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向父亲表达过自己的爱,现在想表达已经没有机会了。但上帝的儿女却不是如此,他们的生命蒙过恩惠,因此他们要感恩,并且能很自由表达对上帝的爱意。到那日,他们将从一切肉体的拦阻当中释放出来,然后得以真正地爱他们的父、赞美他们的父:


  今日地位已尊贵,他朝晋升更高位。

  可朽肉眼岂能窥,形体荣美属天辉。

  皎洁形象我衣裳,主临我灵必穿上。

  自古隐藏圣荣耀,尽显眼前不隐藏。


  正是由于圣经给了我们每一个基督徒这样的盼望,我们才会切切渴望那日子来临,并且,我们要与查理斯.卫斯理一同颂扬:


  救主完竣再造善工,使我纯洁无瑕疵;

  让我得见宏大恩宠,主里复现原始义。

  更新变化荣上加荣,直到与主长相斯;

  主前摘下冠冕鞠躬,惊叹主爱怎如此!


  查理斯.卫斯理


  
(LoveDivine,AllLovesExalling)

  保罗说:「再后,末期到了」(林前15:24)。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末后的事:当我们思想到,届时我们都以复活的身体站在主前,每人都更新变化成为主的样式,天地万物也因我们被成全的后嗣身份而一同得到复生--「我们.....成为嗣子.....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3),我们因此更可以说:「再后,新的开始到了。」那时,我们将进入永恒的光明、荣耀和喜乐里。


  但新约圣经并没有停在这里,这一认识是具有其实践意义的:


  「凡对他存着这盼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 约翰壹书
3:3

  此乃新约圣经在凡提到救恩这些末后的事情时所给的一贯的教导。既然这些事情将要发生,那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生命要有不断更新的必要。要是有人真的相信他将来会进入那般的荣耀中,变得有与基督一模一样的形象,他现今的生活岂能丝毫不受此信念影响呢?正如圣经其它教义一样,基督徒得荣的教义也有它实用性的目的。这教义鼓励我们,也挑战我们活出一个与我们信仰相称的基督徒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