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很高的低端显卡:揭秘从未公开过的杨开慧自传:我有话想问毛泽东(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6:00
23 |只看该作者 |摸Ta一下 串串门
  • 串串门
  • Ta的微博
  • Ta是谁?
  • Ta的靓照
  • Ta的日志
  • Ta的主题
  • Ta的回复
  • Ta的分享
  • Ta的好友
  • |倒序浏览 |打印 .pcb{margin-right:0}


    (清明节,我为杨开慧纪念碑献花圈)


    千古烈女杨开慧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张功耀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到杨开慧烈女的故居去参观了一下,完成了多年以来的夙愿。参观回来就想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位烈女。只是有两个事情,感觉到缺乏足够的史料来判断这位烈女的作为和经历,所以,没有能够及时地完成。

    在杨开慧故居,我看到一个1990年才发现的文献。它就是杨开慧生前曾经撰写的一篇倡导女权的文章,藏在了自家的墙壁缝里。文章中明确倡导“女权高于男权”。1990年,长沙县政府组织翻修杨开慧故居的时候,从这堵砖墙缝里发现了这篇文章。参观回来,我一直在想,杨开慧受了何种思想的影响写了那篇文章?

    在当时的社会主义者当中,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在内,所接受到的社会主义理论还非常有限。杨开慧的女权思想,不大可能来自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明显也没有这样的思想。为了考证这一点,我查阅了不少资料,结果却从一部40年代的电影当中找到了答案。这部电影叫《遥远的爱》,是赵丹先生和秦怡女士联合主演的。原来,杨开慧的女权思想来自当时中国的一股社会思潮。这个电影写到1927年的时候,就展示过当时有一些大学教授在国内的各种学术讲堂上,鼓吹女权至上。

    在中国历史上,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是最低的。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唤起国民觉醒得最成功的,莫过于对妇女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不缠足”,“婚姻自主”,“男女平权”,这些思想,就是从对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对妇女的迫害的历史反思中产生出来的。电影《遥远的爱》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展现当时的思想界是怎样看待妇女解放这个问题的。

    依据这部电影,早在1927年,就有大学教授认为,因为妇女担负着哺育后代的重任,而后代的优劣决定了整个民族的优劣,所以,妇女的解放、文明和开放程度,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文明和开放程度。这意味着,在杨开慧所生活的年代,整个中国社会都在倡导妇女解放。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是北京大学的伦理学教授。社会大潮如此,再加上开化的父亲,这两个因素就决定了杨开慧当年倡导女权解放的思想和作为了。

    另外一个我想找出答案,却终于一无所获的问题是,杨开慧从1927年生下第三个儿子,直到她遇难,中间有3年时间,为什么中共湖南省委、湘赣边区特委没有组织对杨开慧母子的营救?

    毛泽东参与领导秋收起义的时候,杨开慧可能还住在武昌。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是中共湖南省委的委员。1928年6月28日,杨开明还同杜修经一起去井冈山传达过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在井冈山,杨开明应当是见到过毛泽东的,也一定谈到过营救杨开慧的事。否则,杨开明和毛泽东就太不近人情了。从这个情况判断,当时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与井冈山之间的联系一直存在。而且,不组织营救杨开慧,也一定是毛泽东下的决心。旁人无法代替。从1929年1月杨开慧写给杨开明的信可以看出,杨开慧本人一直急切地渴望回到毛泽东身边。杨开慧在信中说,她并不怕死,只是担心三个孩子。那个时候,杨开慧还没有被捕。在当时,井冈山的红军具备了单独攻打长沙的实力。1930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从井冈山下来的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就曾经歼灭了敌军800多人,俘虏1000多人。1930年11月底,杨开慧遇害。过了年以后,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被他们的外婆和同族的舅舅从监狱里赎了出来,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转移到了上海。这些迹象都表明,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是有足够的能力将杨开慧母子转移出魔掌的。遗憾的是,杨开慧从武昌回到长沙后就一直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使得中共湖南省委和湘赣边界特委,竟然没有能够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搭救杨开慧母子脱离苦海。

    要完整地了解杨开慧在生命的最后三年时间里所处的艰难,最可靠的文献是杨开慧生前写的6岁到28岁的《自传》。这个自传文献曾经被杨开慧藏匿在自己房屋的砖墙缝里。1982年,长沙县政府组织对杨开慧故居的翻修的时候,发现了这份文献。遗憾的是,这份历史文献的全本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刊物上公开发表。现在我们只能看到4000多字里边的大约600字。从这600多字去判断,1929年的杨开慧已经不惧怕死亡。她认为父亲的死是一种解脱。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母亲和孩子。信中明确记录了,爱上毛泽东是杨开慧的初恋。但杨开慧一直没有主动地追求过毛泽东。因为她深深地爱着毛泽东,所以,她也从不埋怨自己没有举行任何结婚仪式就与毛泽东同居生子。从我们可以看到的摘录看,杨开慧把自己的初恋和婚姻看作是一次完美的结合。尤其是在婚后,杨开慧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遐想。她在《6到28岁自传》中写道:“除非为母亲和他而生,我的生有何意义”?至于对结婚以后的生活现实杨开慧又是怎么理解的,凡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文献都没有反映出来。从《杨开慧自传》的结尾看,杨开慧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她非常厌恶那个打打杀杀的世界。她在自传的结尾写道:“唉!杀!杀!杀!耳边只闻声这类声音!报酬甚么如许狂暴!为甚么如许残暴!为甚么呵???我不克不及往假想了!我要一个崇奉!我要一个崇奉!来一个崇奉吧!!”

    最近,我注意到,我国文艺界存在一股歪风。他们在挖掘“红色题材”的时候,往往不去做起码的历史研究,却在那里依据自己的想象捏造情节,努力把“红色题材”编造成“黄色故事”。对于这样的题材糟蹋,我从来都是愤愤然的。我坚持认为,挖掘“红色题材”进行文学创作是可以的。但是,挖掘“红色题材”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历史研究,不能为了迎合时下充满低级趣味的观众的胃口,而刻意去制造一些“黄色噱头”。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与杨开慧的家庭相比,当时的毛泽东算是个“农村土包子”。毛泽东比杨开慧大8岁。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杨开慧才12岁。一个12岁的小姑娘不大可能去爱一个比她大8岁的“农村土包子”。1918年,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此时的杨开慧已经17岁,当为情窦初开的年轻少女。毛泽东爱上杨开慧当在这个期间。非常不幸的是,1920年,杨开慧还没有满19岁时,父亲杨昌济就去世了。此时,杨开慧还有一个哥哥,比杨开慧大2岁,叫杨开智,在北京汇仁学校读书。父亲去世之后,杨开智进了北京农业大学。杨昌济的夫人向振熙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向往妇女解放的杨开慧,竟然一时间在世界上失去了“可靠的人”。在这个孤凄的背景下,毛泽东闯入了她的生活,杨开慧仿佛从毛泽东身上找到了可作为自己终身依托的希望。于是,1921年底,杨开慧和毛泽东便结合了。

    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之后,两个人便一起回到长沙从事共产主义运动。只不过,当时他们两个人都不知道共产主义运动究竟会怎样发展。有历史资料显示,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只是一种文化运动。 李维汉、易礼容、罗学瓒、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能够在长沙市的闹市区创办“长沙自修大学”,在清水塘设立“中共湘区委员会”,都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只把这样的组织当作“文化团体”来看待的。1923年,赵恒惕通令取缔长沙自修大学,名义上也是因为它“学说不正,妨碍治安”,他也没有估计到共产主义运动会发展到武装暴动。

    但是,这种共产主义的文化运动很快就被发酵成了一种试图推翻旧制度的政治运动。1927年,曾经作为“文化团体”的中国共产党,演变成了“武化团体”(毛泽东语)。这些早期的共产主义分子不只是向着旧制度口诛笔伐,而是勇敢地发起了武装攻击。此时,就连蒋介石发动的“清党”,杀了30几万共产党人,也不能奈何共产党了。在这个背景下,杨开慧先后生了三个孩子:1922年毛岸英出生;1923年毛岸青出生;1927年2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前夕,毛泽东迁居武昌,此后不久,杨开慧又在武昌添了一个毛岸龙。

    毛岸龙出生不久,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从那以后,毛泽东出生入死,奔走于共产主义革命。紧接着,毛泽东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发动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杨开慧就不知道毛泽东到哪里去了。

    杨开慧在其父亲去世以后,就一直视毛泽东为她的唯一靠山。现在,毛泽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杨开慧本人没有固定的工作。一时间,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此时的杨开慧,上有年迈的母亲向振熙,下有未满周岁的孩子毛岸龙。最大的孩子毛岸英才5岁。哥哥杨开智,当时在常德森林局工作,似乎也投靠不上。到1929年下半年,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也被捕了。我们现在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不难想象,从26岁到29岁这一段时间的杨开慧,承受了多么大的精神压力!这个时候,曾经振臂高呼“女权高于男权”的杨开慧,终于发现自己依然是个弱女子。不仅如此,杨开慧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弱女子,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土匪头子的老婆”的社会关系的弱女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杨开慧不得不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拖家带口,东躲西藏,随时防备敌人的追捕。

    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杨开慧逃到乡下躲了起来。长沙市离长沙县的板仓乡有100多里旱路,没有水路。当时的交通不很方便。杨开慧满以为在乡下安全。结果还是被警察发现了。1930年年初的一个夜晚,杨开慧被突如其来的警察带走了。关押期间,监狱长要求杨开慧表达脱离与毛泽东的关系。她没有那样干。也不可能那样干。因为毛泽东已经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1930年9月初,红一方面军下山攻打长沙,使湖南军阀何健蒙受了巨大损失。红军的这一次进攻,客观上加快了何健处死杨开慧的步伐。于是,1930年11月14日,受尽折磨和苦难的烈女杨开慧,在长沙市的识字岭被何健杀害,享年只有29岁另8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第一任主席就是杨开慧的丈夫毛泽东。毛泽东曾经以“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的诗句,表达了对杨开慧的怀念。遗憾的是,在杨开慧纪念馆和故居陈列馆,却看不到毛泽东曾经回板仓凭吊杨开慧的任何记载。毛泽东的岳母,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1962年才去世,去世的时候是93岁。据载,毛泽东曾经在岳母80寿辰的时候,托毛岸英带了两根人参为岳母祝寿,并写了封祝寿信。毛泽东在信中没有称向振熙老人为“岳母大人”,而是称“向老太太”。1960年,“向老太太”90岁的时候,毛泽东写信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寄去200元钱为岳母祝寿。1962年,毛泽东委托毛岸青和邵华回板仓看望了他们的外婆。见面后,外婆悲喜交加,热泪盈眶。同年11月,“向老太太”就去世了。据后人回忆,毛泽东知道这个消息后,心情非常沉重。他指示家人将岳母与杨开慧同穴安葬,并寄去了500元安葬费。

    如果我的猜测不错的话,毛泽东恐怕压根就没有见过他的岳母;自从毛泽东在汉口参加“八七会议”,杨开慧在武昌生下毛岸龙之后,毛泽东和杨开慧也一直没有再见过面了。

    杨开慧生得不容易,死得很凄惨。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杨开慧都是千古难寻的烈女!


            
    注:杨开慧生前曾经写过一份从6岁到28岁的自述,并将它藏匿在砖墙之中。1982年,这份手稿在翻修杨开慧故居时被发现。这是发现杨开慧手稿的地方。(张功耀摄)


        注:杨开慧生前写的论文手稿,明确倡导“女权高于男权”,文章曾经藏匿在这里。1990年长沙县政府翻修杨开慧故居时被发现。这是杨开慧藏匿她的论文的地方。(张功耀摄)

    本主题由 青烛 于 2011-6-6 20:43 审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