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员证可以挂靠吗:《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3:14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栗树乡小学   王祖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七律·长征

设计理念:通过观看视频、图片,使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学习生字,指导朗读,使学生能把诗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答。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记述这一历史壮举的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师用教棍指着地图讲解)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课件出示全诗。

  解说: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教师相机板书全诗)

4、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请同学们提出你们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把学生提出的词语在黑板上用横线标注出来。

  3.现在,请大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引导学生逐词解决。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教师课件出示五岭山脉图。

解说:画面上就是诗中所说的五岭山脉,他指的的是:

五座山岭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磅礴:气势雄伟。

课件出示乌蒙山图:

解说:这是高大雄伟、气势逼人的乌蒙山。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

解说: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水激烈的拍打着两岸的山崖。

课件出示大渡河组图。

解说:这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板已被敌人拆走,只剩十三根铁索。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课件出示岷山。

画面上的岷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的岷山,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

5.现在请大家联系刚才同学们所做的交流,结合所看到的图片,再读诗歌,然后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学生交流。

  四、指导朗读。

  五、观看视频,欣赏诗朗诵《七律•长征》。

六、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