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者b7和s1000:潮汕习俗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0:58:33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潮汕五谷爷生............. 五谷爷生又叫五谷母生,是潮汕民间崇奉的五谷神诞。传说五谷神是教百姓种植五谷的始祖神农氏。每年六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后,农民用米筒装满白米、插上香火便算是五谷神位。潮阳一带则有装在小镜框里的神农像长年挂在神座上供奉。在这不分男神女神的两次五谷神诞日子里,农民用米和花生、油麻、黄豆等制成的条形粿品称为谷穗果粿,摆在香案上祭拜。同时也有到田头祭拜者,此则称后土之神,俗称土地公。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潮汕水父水母与水仙神诞 .........  水父水母神诞,俗称水父水母生,是潮汕沿海居民崇祀的潮水神诞辰。农历九月初三和十月初四,是潮汕沿海江河潮水涨得最高的日子,潮俗以此为水父水母诞辰。有潮水涨落的地方居民,常备三牲粿品到江河岸边祭拜。水仙爷神诞。潮俗沿海有水仙爷宫,始建于明代惠来神泉水仙宫,祀夏禹王。禹王庙,黄河长江流域甚多,民间尊为水仙尊王,也叫水仙王,诞辰在十月初十。澄海永新村水仙爷宫,其神诞却在九月初三,与水父水母神诞同日,可能是混二为一了。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南澳妈祖............. 每年农历二十三日,南澳岛渔家男女,就川流不息地涌进各座妈宫,摆上三牲粿礼,朝着天后娘娘雕像烧香跪拜,祈求一帆风顺,海利大进。妈祖,也称“天后圣母”、“天妃”、“天后”、“妈后”,是自北宋至今我国沿海渔民所崇拜之女神。在粤东海岛南澳,现存天后宫(俗称“妈宫”)15座,为潮汕各县所罕见。

    据清乾隆朝《南澳志》等所载,南澳最古老之天后宫,位于深澳,是宋朝番船来时所建。明万历四年(1576)移建,十一年(1583)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再建。今存清后期重修之庙,分前、中、后座。两根石柱和一些石雕,所刻腾龙飞凤栩栩如生,已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渔民集资和华侨捐款,1985年进行初步修建,庙内树立了新的妈祖木雕像。

    县城后宅镇也有一座俗称“下半庙”的天后宫。宫顶飞檐翅角、金碧辉煌;门口有一对石狮,颇为威武。

今座落于云澳区中柱乡的天后宫,规模宏大,大门高达3米。相传也是始建于明,重建于清。

    另外四座天后宫,位于澳前乡、山边村、青澳乡(二座),但规模比不上前三座。它们都面对大海,分别得到维修保护,香火复旺。进岛探亲的侨胞、港胞、台胞,都前往烧香,有的还捐款修庙。

    妈后指的是一位传说中的保佑海航的神女。原为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北宋时期巡检林愿的女儿林默娘,幼谈休咎多中,被人称为“神女”。年轻而亡,乡人祀之。宣和五年(1123),给事出事高丽(今朝鲜),中流震嚣,“神降于樯”而无恙(实是偶然免于海难),奏皇帝赐号为“顺济”。后历加封号,赐额“灵济”。明永乐年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清代改封“天后”。雍正十年(1732)赐额“锡福安澜”。时至今日,她人是闽、粤、台湾,甚至东南亚国家海上航行者和渔人最敬仰之神。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饶平“走乡船”............. 饶平农村正月游神赛会,十分普遍,惟海山镇的浮任村和高堂乡两处与别处不同,流传着一种成为“走乡船”的习俗。“走乡船”,意为走乡运。“乡船”是用竹扎纸糊而成的。浮任村扎制成一条张开巨口、露出利牙、鼓着大肚子的海豚;高堂乡则直接扎制成一条船形。“走乡船”的时间,浮任村是正月十六日,高堂乡则是在二月初二日(据说原来也是正月十六日,后因遇上一次兵乱,无法进行,改为二月初二,便沿续下来),其形式基本相同。当日,先祭祀游神,然后走乡船。

    浮任村的仪式是:先由乡里“老大”(族长)在国王庙周围洒红花清水,表示吉祥清净,然后求签问应,一直求到三个“胜”(圣)签(一阴一阳为“胜”签),“老大”摆弄大声呼喊“胜啦!”一呼百应,众人欢呼雀跃,随着三声响炮,“走乡船”开始。前面一对书写“合乡平安”的大灯笼引路开道,接着“乡船”(海豚)走出,后面八抬大轿扛着国王爷偶像,两边彩旗招展、螺号长鸣、鼓乐喧天。抬乡船者由村中年青力壮的人组成,一式白色服装和白袜,腰束红布巾,抬着乡船沿村外大道边舞边跑,旁观者则向乡船掷石块,在绕村一周以后,走乡船的人要以最快的阻挡把乡船送到海边,投进水中,象征把一乡的晦气统统投进海里流走。乡船投进海里以后,国王爷的偶像抬回原地,议事到此结束。

    高堂乡的走乡船,准备工作是在前一年二月初二以后娶妻生子的男性青壮年中卜签点“艄公”(即抬乡船之人),被点到的人必须请来所有房亲共同完成这项神圣任务。

    二月初二这一天,用竹子扎成的乡船,挂上“一帆风顺”的旗幡,船里装着乡民丢下的秽物,即从正月初一日至当日各家各户摔碎的碗钵等陶瓷碎片,以及各家各户拂拭解除厄难的“纸钱”,百十斤重的乡船,由“艄公”扛抬,百十人护卫(乡船实则为多人帮抬),后面跟着大锣鼓班、彩旗、八宝兵器,化装队伍和八尊“老爷”的偶像,浩浩荡荡,驱赶着乡船出2公里外的黄冈合傍。一路上,旁观者向乡船丢石头,石落如雨。跑完乡船以后,抬乡船的人,常是伤痕累累。

    走乡船时,乡民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无论男女老幼,都郑重其事,穿上节日盛装,请来外乡亲朋戚友,引得周围乡镇居民也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当乡船送出海时,人们好象卸去重负,异常舒畅,一时欢欣鼓舞。高堂乡走乡船时贴上一对联子:“时尚一新所见原多快乐事,春风满面相逢尽是舒心人:。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潮州人的祈雨风习与“风雨圣者”的传说 ....... 旧时,潮州水利设施差,种田靠天,春耕和夏种之前,如果一连几天没有下雨,池塘江河水涸,插不下稻秧,米铺会一天三次换价,失收、饥饿的阴影也立即笼罩了潮州城。

    这时,民间就要举行祈雨的仪式。由慈善界人士召集城里的各班潮州大锣鼓,找着彩标敲锣打鼓,徒步来到离城30里外的浮洋镇斗文村“风雨圣者”庙,请“风雨圣者”(俗称“雨仙爷”)进城祈雨。奇怪的是这位泥菩萨,脸不挂五绺长须、头不戴冠、身不穿袍、脚不着靴、光着脚丫、头戴潮州农民的尖顶竹笠、腰扎乡下孩子的绣花红腰兜,是个乳臭未干、满脸稚气、十岁出头的小男孩。

   “风雨圣者”抬进城后,供奉在开元寺大院子临时搭起的竹棚子里。摆起香案,挂起大红灯笼。开元寺的一帮僧众日夜诵经,祈雨者焚香祷祝,请“风雨圣者”施法降雨,就得举行另一种仪式:约定当晚,在太平南路聚众,向释迦牟尼、“玉皇大帝”陈情。至黄昏,闻讯前来的农工商各界人士,已聚集近千人。主事者捧香案领头,僧人握法仗、执法器护卫其后,长长的队伍由南向北进发,边诵经、边三步一跪,肃穆、庄严。途程二三里之遥,路又崎岖不平,且又频频下跪叩首,许多人的额前、手掌、膝盖都起泡流血,但始终没有人半途退出或掉队,沿途血迹斑斑,队伍中那些鬓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头妇人,其虔诚专一无不令行人感佩。队伍先抵达开元寺,向释迦牟尼“上疏”陈情,最后才来到真武宫向玉皇大帝“上疏”陈述旱情,祈求赐雨。

    求过了释迦牟尼和玉皇大帝,天仍不下雨,“风雨圣者”就要吃些苦头了;拆除竹蓬棚子,摘掉他头上的竹笠,让他尝尝毒日曝晒的滋味,“逼”他降雨。天若再不下雨,就把竹棚子的红灯笼换成白灯笼,官府就要下令禁屠、禁海、戒荤持素,借此求得天公怜悯。这时市面物价暴涨,人心惶惶,到处一派惨状。

    至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怎能成了百姓心中的神呢?

    相传,“风雨圣者”是潮州毗邻揭阳县登岗乡人,原是个穷苦农家的孩子,儿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嫂嫂经常要他上山砍柴。一日,嫂嫂又以无柴断炊吓他,孩子索性把腿伸进灶口。突然,家中大桌小凳的腿子一齐着火烧了起来,奇怪的是他的双脚却安好无损。那时,登岗人粜米都要跑到潮州城。一回,他挑了两口袋米匆匆而来,正在田里插秧的农民取笑他人小口袋大。他一听很是恼火,搁了担把一只草鞋偷偷埋在田里说:“我回来,你们还插不完这片田呢。”田里的人哈哈大笑,不以为然。谁料他走后,草鞋变成了一条鲤鱼,惹得众人纷纷放下手里的秧苗,东堵西挡,却说舍命们也捉不住鱼,一直闹到他从城里回来,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他的当!又一回,村头的晒谷场上正晒满各家的谷子,他却望望天,高声疾呼天要下雨。赤日当空,谁相信一个嘴上无毛的小孩子呢,大家把他臭骂一顿。孩子什么也不理,赶忙跑回家中,抱来一只抓虾的大虾笼,堵在场子的缺口。霎时,果然大雨倾盆,别人家的谷子都给雨水冲刷精光,唯独他家的谷子被保住了。又一年天大旱,他进城籴米路过开元寺门口,只见里面人声鼎沸、香烟缭绕。挤进去一看,知县正领着一带豪绅煞有介事对天祈雨。他气得直跺双脚大骂道:“你们这帮狗官能求什么雨!”知县见有人捣乱道场,且又是个小孩子,令人把他捆缚起来:“你道老爷求不来雨,你求得?”他答道:“求得”。“求不得该当何罪?”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求不来雨,愿让你们烧死。”知县半信半疑,一面给他松绑,一面令人砌起柴笼,限时限刻要他求来雨。只见他满不在乎地跳上案台,躺倒在上面,顺手将尖顶竹笠摘下来盖在脸上,盘起二郎腿逍遥自在。眼见限定时辰将到,天上仍无半点雨意,围观者无不为他捏把汗。忽然,他一骨碌爬起来,朝天挥动竹笠,立时乌云骤集、天昏地暗、雷鸣电闪,刹那间便下起倾盆大雨。他怕被捉拿,趁着知县惊喜忙乱之际,跳下案台拔腿便跑。知县忙叱差役追赶,他急中生智朝一棵樟树钻了进去。其实知县并非要拿他治罪,而是要重加封赏。既然人钻进了樟树,于是就把树干砍下来,塑成孩子的模样,并封他为“风雨圣者”。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放水灯..................揭西县五经富镇,民间流传着一种放水灯的风俗。风俗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五经富人放水灯无规定时间。旧时乡民修孤骨,或有钱人死了,七日丧后放水灯,借此祈求神佛保佑、禳灾获福、庇佑儿孙,甚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水灯的制作,先时用蕉叶或其它阔叶连结成莲花碗型,或船型,上面点燃香炷、蜡烛。后来,制作技术提高,有用木板垫底,上放制好的五色花朵,也有放灯笼的、做纸船的。同样中央点香炷或蜡烛,因木板浮力好,适宜水上飘游,形式多样。

    举五经富1942年一次放水灯为例。五经富锅厂村,一位105岁的汪氏老太婆逝世。在龙江河上游、龙颈口的马腰潭举行放水灯仪式。子民们请来僧人,在潭畔开阔处摆开道场,僧人念经毕,子民们托着水灯,列队下水至膝盖处。将灯放下水去慢慢推出。让水灯随波逐流而去,祈求大慈大悲佛祖为小民消灾消难,逢凶化吉。祖宗升天,荫佑儿孙。同时,放出白鸽几十只。锣鼓、大铳、爆竹齐鸣。霎时,各色水灯满溪浮动,两岸观看的人活跃起来,特别是青年男女,纷纷下水捞“灯”,“灯”与“丁”同音,他们都希望,添丁生贵子。此时,欢笑声,击水声混在一起,天上白鸽飞翔,江边、水里万头攒动。做父母的,做妻子的,都希望自己人捞得一个“丁”,此情此景可热闹极了。

    放水灯有个神话故事。据说是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从前有一对白色的乌鸦,筑巢于喜马拉雅大雪山近河的大树上,一天雄鸦外出觅食,迷失归途而不知去向,留在巢中的雌鸦正在孵着生下的五个蛋。不料刮来一阵狂风,把孵蛋的雌鸦吹落树下,当风停后,雌鸦折回原地,盘旋再三,不见巢和蛋,于是极度伤心,日夜为五个蛋悲号,结果悲戚而死。迨后,已转世为大梵天王-----印度国人视其为造物主。至于五个鸦蛋呢?被母鸡、母水獭、母牛、母鹿、母狮子各衔去一个后孵化,诞生的都非鸦而是人。此后,各成为婆罗门的至尊。他们各自长大成人后均要求出家为僧,在大雪山中隐居潜形。一天他们相遇于路上,寒暄后,获悉均属失去父母者,于是各自祈祷,以见生身父母为最大愿望。祷毕,大梵天王遂化身白鸦出现在五僧人跟前,陈述一切经过,并告诉他们:如果它们想见生身慈亲时,可在每年12月月圆之夜,用纱线连结蕉叶制成莲花碗型,中间插上香、点上烛,放入河中,便可漂流到你想见的慈亲那里去了。于是放水灯就成了当地的风俗。自佛教传入我国后,这种风俗也渐渐在我国流传开来。

    解放后,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这种放水灯的陋俗也随之结束了。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三山国王”特使出游 ...........“三山国王”是潮州本地特有的地方神。据《潮州府志》和《揭阳县志》记载,称他们“有功于国,宏庇于民”。祖庙址设在揭西县河婆镇西陲(称三山田王庙、霖田祖庙、大庙)。它肇建于隋,已有1400多年历史,比开元寺早200年,为潮汕为古老的寺庙之一。目前其子庙约有500余座。

    解放前,每年正月初二至二十四“三山国王”派追大使和木坑公王为特使出游河婆六约,巡乡压邪,佑人健康,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出游前,即12月23日夜12时后,香祝须先告问路程。路程分大溪落和细溪落,如要大溪上落,圣诰是阴阳杯、则说明三山国王同意了,路线即是从象门约起,至园埔约、马路约、南山约、龙潭约、狮头约后转宫。各约香祝回去后向人们公告路线。

    正月初二早上,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在庙内对敬三次,后绕庙框三匝即起程,他们分两队,每队14人,深入到各大村去,队伍排列是:饭餐旗、挑夫、锣鼓班、香案、特使、凉扇。

    到某村的指定地点,在粉药火铳声中,特使即“下马”村里的福首代表全村把一只生鸡放于特使面前,并备五牲祭拜。拜后才受村民祭拜三次。第一次是拜老年,祭品是鸡、鸭、蛋、鱼、猪肉及寿桃、茶、酒;第二次是拜新丁新婚,祭品是果、糖、茶、肉丸;第三次是许福,祭品是糖、茶。祭拜时都要焚香、燃蜡烛,烧金锭。并放一红包于盘上,由香祝收了。最后行“起马”仪式:先放粉药火铳三响,接着福首取生姜、盐碟、小刀、香纸蜡烛,跪三跪、拜三拜。此后村里的锣鼓响起(鼓多的有三十余面,二尺长,大如斗;锣多的也有三十余面;凸金一面),在“斗斗公!斗斗隆”的锣鼓声中,特使由二人抬着游巷,儿童们尾随后面,鼓声动地,热闹异常。这叫“迎老爷”。

    特使到村的最高潮上争相抢夺抬老爷。人们在指定的草埔沙坝堆放几堆山草(多的十余捆)点火烧着后,许多鞭炮竿相继点燃,与特使跑步绕着火炉堆转。几十条年轻汉子争夺抬特使,其时火光冲天,鞭炮炸响,手忙脚乱,人声鼎沸。因为热度太高,福首端着水盆不断向争抢的年轻汉子们泼水。鞭炮放完了,特使即结束此村的“访问”,过别的村子去了。

    据说,这样才会国泰民安。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施孤与抢孤..........“施孤”、“抢孤”之风,过去潮阳最盛行,汕头市在升平路头,也曾于七月间择日高搭彩台,聘请高僧,诵经普渡孤魂。善男信女“施孤”的祭品很多,堆得如小山一样,故有面线山、包山、饭山、肉山等的称谓。孤棚上在拜祭之后,主持人便将祭品或对物牌子向棚下抛掷,任凭抢夺,名叫抢孤。抢孤者有将织成漏斗形状的网袋,用竹圈将口张开,装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抛下的东西。孤棚前要立一纸糊的青面獠牙鬼王(也称孤王)。据说是过去施孤,各方饿鬼云集,互相抢食,秩序很乱,观音大士想加制止,谁也不理他,结果他只好变成鬼王,展威弹压,处理了一些欺凌弱者的恶鬼,才恢复秩序。因而每次施孤,就一定要糊孤王镇坛。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新加坡潮人兴建的“粤海清庙”.........

  新加坡的早期社会是建立在会党结集的“帮”的基础上。许多庙宇则是以“帮”为轴心创建。粤海清庙,便是潮州“帮”最早兴建的,已有故70年以上的历史,是当地最古老的庙宇,座落在新加坡披立街。初时,该庙只是一所亚答屋,到1820年已有一个神堂。清道光 六年(1826年)重建,以后又经几次扩建。庙中现存一副对联:

  道本真通总摄灵源归静穆

  魔凭武伏还将生气寓威严

  粤海清庙。所在地原有130英亩,后来市区发展,周围盖建店屋,因而地契仅次记得3273平方尺。“粤海清庙”取名含意:“粤”指“广东”;“海清”即海水清平之意。庙中左祠供奉天后圣母(妈祖),右祠供奉玄天上帝。建庙的目的是 神明,祈祷风平浪静。庙宇所在地披立街(Phlilp Street)前的海滩,是潮人乘红头船泊新加坡岸的地点,潮人选择在该地建立神庙,是祈求妈祖保佑一帆风顺,平安抵达。粤海清庙是一座中国式的宫庙,庙宇建筑雕饰瑰丽。屋顶堆砌泥塑的花鸟走兽及人物,飞龙翔凤,工艺精巧。庙内楹屏雕花镂鸟,金漆绘画,富丽别致。龙虎井旁及门上嵌有陶塑贴碗瓷片的故事人物多幅,塑工精细,惟妙惟肖,是潮州高超的泥塑艺术作品。

  该庙现存联语及匾额甚多,最值一提的是天后宫内的正殿前悬挂的一金漆匾额“曙海祥云”,它是清代光绪帝所题赠的“御笔之宝”(光绪 二年)。在新加坡华人寺庙中,只有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获得清廷皇帝御题。

  粤海清庙虽为潮籍人士兴建,但新建坡潮、粤、客、琼籍人士均有奉拜,香火颇盛。从现存匾额咳看出。“恩敷北极”一匾为“沐恩琼州众信敬酬”;“帝德参天”一匾为“应和馆众等同敬”。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农历三月初三及三月 三,均有演神戏,年底又演神戏“答谢神恩”。新加坡未有广东会馆组织之前,如发生重要事故,常由粤海清庙名义召集粤省各属侨领集议,采取一致的行动。

   庙宇是昔时华族社会活动的基地,其主旨乃在拜祭神明,但它融合了某一方言群,巩固了“帮”的结集。在新加坡开初期,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潮州人于粤海清庙建立后,创立万世顺公司,又于己于人845年成立义安公司,购置坟地,开辟义山,举办学校。1928年倡组潮州八邑会馆(1929年正式成立),举办社会慈善教育等事业。在过去的一百七十多年中,潮籍人士在新加坡华族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国家社会贡献了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来源在于“团结”。可以说,潮籍人士的团结精神始于粤海清庙的创立。粤海清庙既是新加坡潮籍人士最古老的庙,也是潮人团结的象征。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南洋华侨为何崇拜"本头公"...........大凡到海外侨胞在当地之信仰,大都与家乡相同。除信仰佛教外,关公、妈祖、伯公之类较为普遍,可说是远渡重洋的神明。但在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热衷崇拜“本头公”,几乎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本头公”的庙宇和理事会组织,敬仰的程度,就连语言也避忌,如在泰国潮州方言的甜字应读为“的”,据说本头公的夫人本头妈的名字叫阿甜。


“本头公”究竟是那路神仙、那代圣人呢?全不是,它不过是只本头鸟。鸟怎么会变为神供人崇拜呢?这里有段故事:从前有一唐人到南洋,初到番邦人生地不熟,历尽艰辛也难立足生存,绝望中跑到山林里,准备悬树自尽之时,忽闻本头鸟鸣出“刻苦!刻苦!”之声,仿佛是告诉他,你不能死,只要“刻苦!刻苦!就有希望”。因而他挣扎起来再寻生路,可又再碰壁,又跑到山林里重踏轻生之路。说来也怪,就在那一吊即绝之时,又听到本头鸟“刻苦!刻苦!”之声。他想,这不是叫我不能轻生,只要刻苦、刻苦就能立足生存发展吗?从此他重新挣扎起来,从小生意做起,不管有多大困难,他都坚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苦心经营,果然结出硕果,成为一位有成就有财富的企业家。这事一经传开,轰动整个华侨社会,觉得这个自吊之人,能死里回生、事业有成,是因有本头鸟相救,并以刻苦之精神指引。故而,本头鸟被奉为神明,雕塑“本头公”金身,建庙、设坛供奉,以发扬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精神,为生存而奋斗。

从这个传说,可见侨胞在异国他乡创业之艰苦。本头鸟“刻苦!”之声,唤起华侨发扬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岭东基督教纪念堂 ..............

    在汕头市达濠区北部,小礐石西33号。建于1863年,原址在大礐石教堂,1929年迁今址,建“岭东浸信会入潮七十周年纪念堂”。此后,礼拜聚会迁此。文革期间改作他用。1980年复为礼拜堂。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市东堂 ................

    在汕头市中山路。建于1935年。是由黄献庭等客家人倡建的一所客家方言礼拜堂。原名客语堂;1958年底改称“市东堂”。文革期间堂址被公园区使用;1981年12月恢复。占地面积1950平方米。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主教楼..................  在汕头市外马路108号。20世纪20年代初建成。原主教楼是法国外方传教会汕头教区的主教府。解放后,主教楼由中籍神职人员管理,为中国天主教汕头教区教务的领导中心。楼高四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楼设有“汕头市天主教爱国会”办公室。建筑颇具特色,各层中间通道呈“十”字形;墙为空心,排水管道埋于墙中;四周护栏环绕,视野开阔。是汕头地区较完整的宗教建筑之一。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潮汕习俗:信仰活动 .........信 仰 活 动
    一、观 神
    观神是潮汕特殊的民俗事项:将某种物体或某个人作为神的依附体,念咒请来神灵附于物体或人身,然后便向它问前途、凶吉以及死去的亲人情况。这是古代人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观神有多种:如观篮畚神、观戏童、观箸神、看花园、观蛤蟆神、观猴神、催神和退神几个环节,分别唱“请神曲”、“催神曲”、“退神曲”。所观的神不同,唱的曲子也不同。
    观篮畚姑时,大家围着坐,先派一小孩到露天粪池旁边大声喊:“请大姑!”另外一个小孩便代应:“大姑唔在处。”先前那小孩便跑到沟渠边喊:“请二姑!”另一小孩如果代应“请三姑!”代应的小孩便应道:“三姑抹粉跟你去。”这样邀请手续才算完成,然后两个妇女扶住篮畚,各人手拿一炷香不停摇动,同时放声唱观篮畚神的歌:
篮畚姑,篮畚神,         
翻山过岭去抽藤。         
抽藤缚篮,篮畚老老好观神。
    经过这样反反复复吟唱,那对扶篮畚的妇女渐渐变得昏昏沉沉起来,他们手中那只竹篮也随着左摇右晃。这就是神已降临。如果还不见篮畚晃动,就得转唱“催神曲”:
一步催,二步催,  
催阮童身脚行开;  
一步好,二步好,  
好阮童身开金口。  
阿姑爱来赶早来,  
勿待半夜月斜西,  
奴仔(孩子)哩难等,
大人哩难待。      
    一直唱到神降监,周围的人就可以请篮畚姑解答了。
篮畚姑,你说我掌心有多少钱?   
篮畚姑,你猜我家喂几口猪?      
篮畚姑,数数我们箸筒有几双筷子?
篮畚姑,猜猜我将来干什么?      
    于是篮畚姑一一作答。活动结束时,唱“退神曲”:
日落西山是冥昏,
家家处处人关门。
鸡鹅鸟鸦上了条,
请阮童身回家门。
    观戏童:在中秋前后的月白风清之夜,几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大家围着唱歌谣:“观呀观,观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似地跳出来,成了戏神。
    看花园:看花园是妇女预测生男育女的一种方法。据说,每个妇女命中可生儿女的数量,都在天国的一个花园中由一盆花来显示,盆中所开的白花、红花就象征着生男、生女,朵数象征孩子数量。若想提前知道,可以通过观神这一方式来看。观花园时唱:
观音渺渺在海中,        □□□□去到普陀山。
脚踏莲花千百瓣,       手挈杨柳来娶童。
铜<口禾>硬硬铸成锣,铁<口禾>硬硬打做刀。
童姐硬硬阿娘娶,         阿娘娶童来踢砣。
去到六角亭,            六角亭下香花莹;
六角亭下着合手,       深深合手拜神明。
去到奈河东,                脚松手亦松;
去到奈河桥,                脚摇手也摇。
桥顶叫娘娘勿听,       桥下叫娘娘快行。
去到花园花园中,       去到魂树招魂人。
    观扁担神:是由童男童女各扛着扁担的一端,他们在昏昏沉沉中,回答你几年或几十年前已故亲人的情况。
    观葵笠姑应该唱葵笠的歌:
葵笠姑,葵笠神,      
葵笠摇人罗罗眩。      
请你上同身,           
落铜藤,               
铜藤师,三二个,      
随姑送,               
哪一个?亚姑共去共返来。
    “拖死鬼”:通过“落神”的方式,请来一位神明。然后,问的人只要报出已故亲属的姓名、生辰八字、已故时间,那么“童姐”就会到阴府间去寻找这个人的灵魂,并请来同亲属对话,亲属可以问死后的情况,也可以问家中的情况。
    二、游 神
    游神,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
    潮汕流传着一句熟语:“盐灶神欠拖。”说的是从前澄海县盐灶乡有一人外出经商,临走前,带牲礼到庙里测前途,得到一吉签,于是满心高兴而去,结果却亏本而归。这个人一气之下,将神像推倒在地,还不解恨,又用绳子套住神像在地上拖行。此后,他再出门经商,却是盈利而归。
    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纷纷效法,以拖神为乐。久而久之,便相沿成俗。
    跟这方式相差不多的要数潮州卧石乡的游“三山国王”了。每年的正月初九,乡民便将庙中的“大王爷”等六尊木雕偶像抬出来,初十全乡家家户户摆牲祭祀,焚香烧元宝。到了十一日,便将神像送回庙中。送回神像时,有的人将神像夹在腋下,有的人将其扛在肩上,还要故意让神像相碰撞。游行结束时,将神像集中在空旷的地方,抱着神像狠狠一摔,这叫“舂老爷”。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绳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五马分尸”。这种方式,潮州俗语叫做“卧石老爷(神)愈食愈惊”。据说是能够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烂,则来年的运气越兴旺。只要游神后把神像修补完整就行了。
    在潮州一带,游神活动最隆重和莫过于游“安济圣王”。
    明初,潮州人谢少苍任永昌府官。有一次,当地发生旱灾,他开仓济民,不料触怒朝廷,被处酷刑。行刑时,梦见一神明暗中庇护,谢少苍觉得这位神明同王伉庙里的塑像一模一样。为了感恩,便将他们带回潮州。适逢韩江水急,便将神像供置于“青龙古庙”,洪水果然解除。后人感恩,称之为“安济圣王”。
    游“安济圣王”时,先掷杯选择吉日,日期一般在元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首先是“洗安路”。“洗安路”的队伍前头是马头锣,后面是“肃静”、“回避”仪仗,沿着未来要出游的路线行进,敲锣宣布出游日期。洗安路的目的在于扫清路障,驱除妖邪,同时也提前通知各家各户,各家各户闻知后,便纷纷大扫除,准备五牲,蒸做甜馃、红馃桃、发馃、元宝、鞭炮。
    经过紧张准备,到了游神这一天,便到青龙庙门前鸣放礼炮。鸣放礼炮后,将安济王爷及“大夫人”、“二夫人”的神像请进銮轿,然后举行“拜起马”仪式。仪式完成后,由几名大汉抬神轿游行。游行队伍最前面是马头锣、十六对绫罗绸缎描金绣银的五彩大标,安路牌“肃静”“回避”和八宝法器;接着由一长者着长衫马褂双手捧着小香案,再接着是二十四对锡香炉;后面才是“安济圣王”的第一乘轿,“大夫人”“二夫人”的第二、三乘轿。然后便是十三班潮州大锣鼓。每班有三或六面彩标,一面大鼓、八面锣、两双钹、亢锣、月锣、小钹、钦仔、深波、苏锣、大小唢呐、二十八节大笛、扬琴、古筝、木琴、云锣、大宛、大提胡等等。神轿经过路段,各家各户都在门口设祭。
    游妈祖神也十分隆重,富豪人家往往向妈祖神像赠金戒指、金项链。游街时候,妈祖戴玉佩金,十分荣耀。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妈祖显灵来惩恶扬善的传说。
    有一次,有个小偷看到妈祖手上戴着金闪闪的戒指,便把它褪了下来。没想到,刚跨出庙门时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走才好,整个夜里兜着庙子转。三月春寒未去,等到天亮,庙祝出门一看,小偷被冻得缩成一团,龟缩在庙门口。又有一善良的老太婆,每日里到天妃神像面前焚香颂愿,诚心礼拜。天妃感其诚,赐与老太婆戒指一枚。这天,老太婆焚香完毕,刚跨出庙门,便见地上一枚戒指,老太婆转身入庙,在天妃面前掷杯问示,是否可以拿走戒指,得圣杯。于是老太婆便高高兴兴地拿走了 戒指。每当游妈祖神时,围观的人都争拥上前摸神像或者銮轿,以求得来年好运。
    三、赛 神
    赛神也是神祗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清朝张心泰《粤游小识》卷三引佚名《潮城竹枝词》云:“四月初旬犹赛神,五更三点有游人。居然长夜不春地,几度风光过眼新。”并云:“潮城元宵后方赛神,或至四月末已”。
    赛神活动方式很多,有赛大猪、赛大鹅等,各家各户的猪鹅宰杀后,摆在一块集中设祭,让神明评比,看哪一家的大。澄海县冠山乡一带乡民,每年的赛大猪活动十分隆重,各家各户各养一口大猪,等到赛神的日子一到,便宰杀祭祀神明。大猪宰杀之后,一字儿摆开,以便神明评比,其实是给观看的人评比。特殊的是,每口大猪口里都放一个大柑。这个柑谁都可以去拿,谁拿了就意味着能够得到好运气。
    正月十九日潮州府城祭祀“玄天上帝”。这时,乡里摆设各个祭坛,各家各户将自家饲养的大鹅摆上进行评比,谓之“赛大鹅”。
    四、祈 雨
    在旧时,每逢久旱无雨的时候,潮汕乡民总会举行一些祈雨的形式。在北方,农民求雨,多向老龙王祈告。而潮汕地区的农民,却是向一个毛头小孩祈告。这“雨仙爷”叫“风雨圣者”,原是揭东县登岗人,父母早丧,跟着兄嫂度日。嫂子对他不好,每日里让他干挑水、打柴、扫地。一日,嫂嫂以无干柴为借口要断他的炊。然而这风雨圣者却若无其事地将脚伸进灶里当柴烧,饭熟而两脚安然无恙。有一天,他到潮州城里,忽见一群官员跪在烈日之下求雨,便骂道:“你们这些狗官求什么雨。瞧我的!”说罢竹笠一摇,忽然间乌云满天,降下倾盆大雨。官员大喜,正想褒奖他一下,他却以为要责打他出言冒犯之罪,拔腿便跑。众人赶到一个小山脚下,他奋身穿入一樟树干里,不知何去向。因此,大家为了纪念他,只好用树干雕出他的肖像,当作神仙崇拜。
    求雨的仪式有个人与团体的分别:个人的是自己带些礼物,到庙里许愿祷告,预祝将来成功。团体是逢大旱的时候才举行,多由各地的乡绅组织大锣鼓队,率领民众到斗门雨仙爷的庙里□□□□。如通过掷杯得到神的许可,便将神像抬到开元寺里来。寺里设宽大的篷棚一座,中设雨仙爷的神位,四周张灯结彩,正面摆香案。日间演戏打醮,夜里燃烟火或祭孤魂。日夜不断地做神戏以娱神。
    求雨有几种方式:先是祈祷恳求,由村民推选一个较有名望的人作代表,这个人在神面前要说好话。如果过期而无雨,就改用贿赂方法:献以纸钱、银锭,许以修桥铺路,祭祀孤魂野鬼,普渡众生。如果仍不灵验,那非用强迫的方法不可了。一种是抬他到日光下曝晒,让他也尝尝烈日滋味;一种是采用三步一打方法,拖它到韩江北堤上去受刑。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潮汕习俗:拜神 ..............潮汕人的信仰对象是庞杂的,无论是一块石头,抑或是一株老树,只要人们觉得它有灵气,就会对它顶礼膜拜。但从普遍崇拜的对象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崇拜
    自然神崇拜主要来源于远古。在原始人眼里,强大的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鸟兽虫鱼等;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霓虹云雾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人不能征服和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只好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与活动,就叫做自然崇拜。在潮汕人的崇拜对象中,其中不少是自然崇拜的遗留陈迹。
    在古代,对太阳的崇拜是非常普遍的宗教现象。太阳普照大地,给人们以光明,使万物得以生长。一旦没有太阳,天昏地黑,世界一片黑暗。因此,在原始人眼中,太阳具有一种无比神秘的威力,因此对之无比敬畏。潮汕人至今仍然把太阳当作崇拜对象,而且把每年的3月19日作为太阳公圣诞。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用面条以及红糖祭祀。
    月神也是自然崇拜的对象。祭祀月神最隆重的仪式是中秋。在八月中秋到来之前,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都忙着用糯米粉末、糖制作月糕,或用花生米、糖、麦芽糖等制成桃形的“地豆桃”或四方形的“地豆方”。这天晚上,玉兔初升,人们便在庭院中摆放供桌,农村人还会到田里取来两根甘蔗,在供桌上搭成一个拱门。祭月一般由家庭主妇主祭,男人不祭月。因为男人属阳,月属阴,阳不祭阴,怕产生冲撞。妇女们祭月,先焚香祈告,并拿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摔到地上。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小孩们总是喜欢将书包,崭新的课本用作业本、铅笔放在供桌上,以祈求读书聪明。
    星辰,在潮汕人看来,一颗星星便代表地球上的一个人。人死了,则代表着这个人的这颗星星也随着殒落。因此,每当人们看到流星坠落,总会说:“又有人死了。” 风雨雷电诸神的崇拜,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人们对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感到不可理解,认为冥冥中必有神祗主宰着这一切。特别是雷电,当烨烨闪电划破长空、隆隆雷声震撼大地之际,即使现在的人也不由胆颤心惊,更何况是古人。当人们看到:随着霹雳一声巨响,即使是参天的古树也被劈成两半,即使是坚固的屋宇也要坍倒,即使是葱郁森林也会燃起熊熊大火......所以,人们对雷电的“神力”感到不可测量。现在的潮汕人,仍然把雷电看成一个神秘的神祗,并尊称为雷公。人们认为,雷公专司人间善恶,如果作恶多端者,必遭雷公惩罚。
    土地崇拜来源于远古时代,土地生长五谷,万民赖以生存。因此,人们对土地感恩戴德,“凡土之所在,人皆赖之,故祭之也。”(蔡邕《独断》)在过去,土地神称为社神。社者,五土之总神。祭土地之俗,潮汕人一直沿袭。据《澄海县志》嘉庆本载:在社日,县官率所属官吏具备鼓乐到东门城郊,迎接土牛。到立春日,县官鞭碎土牛,名叫“鞭春”。人民争拾土牛碎片回来放在床上,说是可以压邪。这里所载的,是人们在社日里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不过,现在这些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现存的方式有:每年的农历6月26日,是土地神圣诞。这天,农民家家户户必须备办牲礼祭祀。还有,每个农忙季节里,农民收割,播种时候,总忘不了带一些祭品置于田头,并焚香祈告。在山里生活的人,他们认为土地神可能就依附在一些古老的树木上面。因此,对这些树木往往十分恭敬,有的人用三块石头垒成临时土地庙。于是,这就成了土地神位所在,上山的人不得在土地神位面前撒尿,更不允许男女在那里野合,以免亵渎神位,冒犯土地神。
    潮汕人在十月十五日还有一次祭祀五谷神的活动,有的农村地区尚有“五谷母”庙宇,神像赤身露体,只用树叶或兽皮扎于下身。这一天,农民用新收获的米碾成粉末,然后制成扁担、箩筐等形状的馃品,天刚麻麻亮时,挑到田头祭祀。这种习俗,跟土地崇拜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在潮汕地区,一些古老的树木,特别是一些生长在村头巷尾的古树,人们对其敬若神明。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古老的树,要么是已有了树的灵魂,要么是有别的神明依附于其中。因此,较为隆重的是在树下筑庙建宇,并称为“树爷宫”。于是,每年祭神祀鬼,也必须到“树爷宫”里祭祀一番,甚至要在宫前搭戏台子,为树爷演戏。简单的,则用一块番薯作为插香的香座,便可祭祀了。这种树,不准攀折,更不准砍伐。否则的话,会导致整个村遭殃。
    关于鸟,在潮汕鸟类中,喜鹊、燕子和乌鸦三中都带有一点崇拜色彩。喜鹊又称“客鸟”,相传是报喜的鸟。因此,每当人们听到喜鹊叫声时,总满心欢喜。燕子也是吉祥鸟,每年的二三月间,花红草绿,春燕剪柳,它们往往在这个季节南飞,并且最喜欢把巢筑在人家屋檐下,或者厅堂上。在潮汕人眼中,燕子降临谁家,谁家就被视为家运将旺的征兆。因此,人们不但不打扰它们,甚至为之提供方便。即使每天必须为它们打扫粪便,也是乐此不疲。至于乌鸦,同其它地区一样,潮汕人也将它视为不祥之物,即使打猎的人也不敢随便惹它,怕引来灾祸。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盛行的祀蛇风俗。在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中,有一则关于潮州人祀蛇的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石也,欲见之,庙祝致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纠结,不怖人亦不螫人。长三尺许,苍翠可爱。闻此自梧州而来,长年三老尤敬之。”
    在潮州的地方文献中,可以见到不少关于祀蛇的记载。《潮州府志》卷十五:“青龙庙”条载:
    “庙跨城南大堤,当韩江之冲,神灵素应。常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是曰青龙。”又说:“潮人睹青龙之来,辄谓之神降,奉益虔。至不敢暧昧质诸祠下。”《海阳县志》卷七“风俗”引黄钊《潮州神弦曲。青龙神》:“兽皮冒烟日卓午,蜥蜴上天求作雨。城南大堤挤士女,咒香作云蒸花础。青龙蜿蜒谁敢侮,潮人奉神曰若禹......”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在清代,潮汕人崇拜青蛇,已经是蔚然成风了。
    潮汕人崇拜青蛇源于何时,这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从文字资料中知道,从宋明始便已有崇拜蛇的习俗了。 《浙江通志》载:“沈造,字次仲,缙云人。政和中进士。及制潮时,有韩山神,须男女以祭,造至即焚其庙,毁像,得巨蛇,得巨蛇而杀之,凶祀遂绝。”
    顺治《潮州府志》又载:“宋,胡颖为广东经略安抚使。潮州僧寺有大蛇,前后仕潮皆信奉之。前守去州,人以为未曾诣也。已而旱,咸咎导不敬蛇所致。后守不得已而诣焉。蛇蜿蜒出。守大惊,暴卒。颖至广州,闻其事,檄潮州,令僧舁蛇至。至则其大如柱而黑色,载以栏槛。颖令之曰:‘尔有神灵,当三日见变怪。过三日,则汝无神矣。'及期,蠢然犹众蛇。遂杀之,毁其寺并罪僧。”
    《宁国府志》载:“陈诠,太平人。任潮州府照磨。府城外有妖出大石下,每年祀以人。诠怒,积薪石旁,火以石裂,震死一巨蟒,妖遂绝。” 沈造任潮州通判是在南宋绍兴年间,胡颖任广东经略使在南宋咸淳年间,陈诠任潮州照磨在明正统年间,由此可知,宋明时代,潮州人已是相当崇拜蛇神了。
    现在的潮州已经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祀蛇活动。不过,在较为荒僻地方,特别是靠山的一些农村,对蛇还是十分敬畏的。大多潮州人对蜥蜴、壁虎尤极尽爱护,认为蜥蜴是观音娘的宠物,而壁虎是灶王爷的信使,因此不能打它们。
    二、三教诸神崇拜
    对三教神祗的崇拜,也是潮汕信仰民俗的重要内容,佛教方面,主要崇拜佛祖(即如来佛)和观音菩萨。在潮汕大小各个庙宇里面,都供有佛祖法像。规模较大的寺庙是潮州城里的开元寺。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寺的僧众,在每年四月八日“浴佛节”一定要举行隆重仪式纪念佛祖寿诞。一般寺院,庵堂就没有这种隆重仪式。不过,在这天,众僧尼总要制作一种用黑芝麻、花生仁、爆米花、白糖等制成的“油麻圆”(潮州话的“圆”与“缘”字谐音),并将这些东西贡献佛前,然后广赠施主,取其与之结缘的意思。
    在潮汕人心目中,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四方的偶像。现在人们不仅仅到庙里祭拜,而且将一尊一手扶玉瓶,一手执杨柳的观音请到家里,每日里焚香祈告,并祭以时鲜水果。在观音娘娘面前,不能花言巧语,不能有恶言毒语,只有心诚才能得到她的保佑。
    道教诸神中,最受人欢迎的莫过于财神。因此,在每年春节前后,人们都忙着置酒席、接财神,以祈求来年的好运气。民间传说,财神共有几个:“正财神”赵玄坛元帅;“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圣帝君。年画中,多数印上赵公元帅的形象,赵公元帅面似锅底,手执钢鞭,雄赳威武。“五路财神:”传说是五个劫富济贫的大盗,死后被封为财神。而“文财神”则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及“喜”神并列放在一起,成为“福、禄、寿、财、喜”。现在,最受欢迎的却是“武财神”关圣帝君。关羽五咎长须,一手持刀,一手拿元宝,一副雄赳赳的样子。普通人家总要买上一尊关羽像,然后拿到巫师家里念咒,将神像请回家后每日礼拜。许多商店也都供奉着他的神像。
    道教最尊者是玉皇大帝,潮汕人俗称为“天公”,并把每年正月初九作为天公圣诞的日子。在这一天,人家备糖、斋菜祭祀,并献以“天公金”(一种冥纸)。
    灶君也是道教中的一个神祗,地位不高,但是十分普遍。几乎是每家每户都祭祀,神位就设在厨房。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或婚、丧、生孩子、庆寿辰、逢时过节,都要烧香,供饭。腊月二十三日晚,要用糯米、糍粑、糖作为祭品,焚香点烛烧纸钱,叩头礼拜送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反映这一家人的善恶。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 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
    闽、粤、台、浙等省沿海地区的民众,普遍信奉妈祖。妈祖是海神,能保佑船家行船平安。过去,每当新船下水,船上的人都要到汕头港妈屿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的香案,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还要隆重庆贺妈祖诞辰,祭以“五牲”或“三牲”。上游来的船只临近潮州城时,要烧香祭拜“妈祖”,求其保佑平安过湘子桥。船只顺利通过时,则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恩典。现在,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圣诞时,人们都到妈祖庙里请出神像来,抬在銮轿里游街。家庭主妇则在沿路摆设香案叩拜。那些想要得子的人,更是迫切期望能摸得着神轿、神像,以祈来年得子。
    张天师,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天师者,汉张道陵也,子房八世孙,光武建武间,生于吴天目山,学长生法术。。。。。又得秘本,通神变化,驱除鬼妖。”在潮汕人心目中,张天师便是“驱除鬼妖”的神,因此,每当家中有人久病,或者暴病,药石无效疑为撞鬼见邪时,就有人去向“张天师”请符(由“张天师”落神到一个人身上。)或者要搬迁新居时,也要到“张天师”处请符镇宅。
    对家神崇拜中,值得一提的是床公床母。潮汕人将这对神祗尊称为“公婆”。关于“公婆”的来历,有一传说:元朝时,元兵攻陷潮州之后,强迫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元兵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更甚的是,规定哪一个新娘出嫁之日,初夜权一定要归他们。潮州人民忍无可忍,在中秋之夜,人们在饼中藏字条,写上一个“杀”,统一举事,把家中元兵都打死。据说元兵的阴魂不散,时常作祟,对幼儿进行骚扰。百姓无奈,只好尊他们为神,四时祭祀,并求他们保佑婴孩平安。其实,床公床母在中原一带,自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那时候,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拜床公床母。妇女生产,儿童出疹出天花也要祭床公床母。每逢年底照例要拜祭他们,跟现时潮汕人的祭祀方式基本一致。
    门神,按照传统说法,一种是秦琼、尉迟恭二将军,一种是神荼、郁垒两兄弟(详见第一辑《春节》)。不过,大潮汕人心目中,门神是谁,这问题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这门神要能够人们守门镇宅。门神的祭祀极为简单,人们仅仅在祭祀神祗或者祖先时,拿两根插在门上,烧纸钱时多烧一点,并拿到大门口烧,如此而已。
    儒家崇拜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另一个是为潮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韩愈。潮汕人过去的祭孔活动,自明朝洪武元年定仲春、秋上丁日(二月初四,八月初四)二祭以来,就严格依照古礼。规模宏大,仪规复杂。这种祭孔习俗到了近代,已经十分简单了,一般是学生入学这一天举行“进孔门”的仪式。家长先给孩子做三道菜:猪肝炒芹菜、豆干炒大葱、鲮鱼。潮州话肝与“官”,葱与“聪”,芹与“勤”谐音,意思是期望孩子聪明伶俐,勤奋读书,将来能出人头地。
    吃过这几道菜,家长就带孩子到学校,在孔子的灵位前供一盘“明糖”,教孩子焚香祭拜孔子,意为投靠在至圣先师孔子门下。来到教室门口,向老师行礼后,又把“明糖”分给同学,表示进孔子门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爷生”,即孔子诞辰,过去潮州学生要到“学宫”(孔庙)举行祭祀典礼。
    当然,现在已经不举行祭孔活动仪式了,但是孔子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以及“不知老之将至”的勤学精神,仍然被潮汕人尊敬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名人中,韩愈在潮汕地区的地位,是其它文化名人所不能比拟的。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愈因一纸“谏迎佛骨”奏疏,触怒了当权者,被贬至潮州为刺史。他在潮州前后虽只8个月之久,但对潮州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韩愈治潮政绩主要是“祭鳄鱼”和兴办乡学。来潮之后,问民疾苦,他听说恶溪有鳄鱼为害,便作《祭鳄鱼文》令其徙走。其次,他深感潮州教育事业的荒废,于是下决心狠抓教育,并捐出自己的俸禄。后人为纪念他在潮八个月的功绩,在北宋咸平二年建祠以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汕地区还有一方神圣叫“三山国王”,广为潮人所祭祀,其较大规模的神庙有揭西县霖田祖庙和饶平县程南乡三山国王庙等。
    关于三山国王的来源,有的说是位于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独山三座山神,有人说是潮州人祖先的始神,莫衷一是(参阅吴金夫《三山国王庙面面观》,载《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三山国王庙也称太湖神庙、明贶庙等。虽然,大部分潮人并不明白三山国王究竟是何方神圣,但祭祀之风不辍。在潮汕公路上行驶的载客巴士上,便可以经常看到车厢里贴有三山国王的神符。
    三、灵魂崇拜
    在潮汕,灵魂崇拜的习俗颇流行。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睡着了,他的灵魂就离开躯壳在空中游荡。所以,一个人要是睡着,千万不要将他的脸涂抹成一个大花脸,不然,当他的灵魂回来时,会找不着躯壳。特别是小孩,假如他在别的地方睡着,而家人要将孩子带回家去的时候,须对孩子说:“回家睡觉。”以免灵魂找不到躯壳。   
    如果是小孩跌到水里或者粪坑里而被人救起来,那这小孩的亲属必须买一包糖送给搭救的人。这里不仅仅包含答谢的意思,而且包含着禳灾的意思。因为小孩这时有难,人们总认为冥冥之中是什么来要他的灵魂,而搭救的人将小孩的魂救回来,那么恐怕冥冥中的这个幽灵会迁怒于这个搭救的人。但只要被救者送给救人者一包糖就可以禳灾了。答谢了救命恩人之后,那小孩的亲属(多是女性,祖母或母亲)必须给这小孩“捧精神”。不少人认为孩子在哪儿跌下,他的“精神”会因为受惊吓而跌落,因此必须将他捧回。办法是将受惊孩子带到跌落的地方坐着,将带去的五土钱━━五色纸条撒向四方,用手掌或者笊篱,向水面作舀状,然后将舀来的“精神”向孩子头上倒下十二次。于是,孩子的精神就复位了。
    过去,富贵人家在家人将要死亡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叫油火”的巫术仪式,也称为“叫代”,即叫人来代死。如果有人代替,则可以挽救那个垂死的人的生命。方法是:让一个作巫术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绘成大花脸,仿照鬼魅之状,赤膊,系五色裙。法器是一个念过魔咒的碗。这个碗中,盛满油,点燃后由巫者托之,于更深夜静之中,在街巷间呼啸穿行,阴森森尤若鬼火游动。若有人因恐惧而失声惊叫,这个巫者立即将手上的“油火”向墙摔去并叱曰:“呀呸!”这样“叫代”便成功。代病人死去的就是夜间失声惊叫的人。这种方式现已基本绝迹。
    在潮汕地区的乡村,经常可以在路边看到一只竹筛,其中放着几碗饭、几个蛋,有时还有一条鱼、一块猪肉。但是,没有人去动它,因为这是有病人家祭路头的供品。在农村,如果有人出门回来,忽然得了暴病,而又久医无效;或者小孩哭闹无度,那么其亲属便会以为这是同鬼“冲逢”,得罪了鬼魂。这样,便得向懂巫术的人请教禳灾方法。当巫者说出鬼魂所需要的纸钱数后,患病者的亲属就必须备足这个数目,然后由家中长辈(多是女性)拿着纸钱到患病者面前呈献,患病者有多大岁数就献上多少次。献完,径直拿出门外,到了巷头村口将纸钱撒出,这叫做“标送”。
    如果是病情严重者,则必须“祭路头”,即将丰盛的饭菜摆在十字路口宴请鬼魂。在煮这些东西时,为了表示虔诚,手要洗净,而且不能试生熟尝咸淡。走路的人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不能恐慌害怕,可以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千万不能回头看。否则,病人的症状会移到他身上。这些祭品,祭礼的人家是不会收回的,一般的人也不会拿去吃。然而在饥荒年代,一些饥寒交迫者却管不了那么多,拿来吃了再说。往往是有人在祭祀的时候,便有一两个饿汉在旁边等着。真所谓人鬼争食,十分凄凉。
    在过去,潮汕农村一带还有几种“收魂”的仪式,“收魂”的对象大多是小孩。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孩出门“冲逢”了鬼魂,那么,这个小孩的魂就会因恐惧而走散。所以,若要小孩好转,必须举行“收魂”仪式。
    婴儿患病,必须采来茅根、仙草、桃叶、杉<艹加刺>,用一把雨伞骨结在一起,挂于门帘上,用避邪祛灾;还可再用一件男人的裤子倒悬在婴儿的蚊帐上,据说裤子是鬼魂的忌物,裤子倒悬可使鬼魂不敢靠近。有的小孩发病,他的母亲还会到山上捡一块棺材板回来,然后跟12种花草一起煮,再用蕨叶蘸水洒在孩子身上,以祛病驱邪。
    另一种仪式是向牧童借牛鞭子,然后到孩子的卧室里将妖邪赶走。还有一种是背着病孩出门,高声呼唤孩子的名字,把他的灵魂召回。
    潮汕人对梦兆的看法很独特。梦中捞到大鱼,或在路上捡到金银财宝,或者梦见河水变浅,都认为是一种不祥的梦兆;相反,如果梦见人办丧事抬棺材、踩着牛粪、或者河水清且深,便是一种吉祥的梦兆。倘若一个活着的人在你梦中死去,醒来时,可以说“杂七杂八梦,跌落粪桶缝”以禳灾。而且,不能把梦的内容告诉那个人。如果梦见自己死去,醒来后先把梦中的经过告诉别人,第二天一早再取一张红纸条,用毛笔写上四句逢凶化吉的咒语:
一梦大不祥,醒来化吉昌;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平安。
    然后偷偷把它贴到人人能看到的大街或厕所里去,据说这样做便能禳灾厄运。
   有时小孩因身体不适而日夜啼哭,大人也往往会张贴这样的字条在大街或厕所里: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啼郎。
谁能叫到三次过,一夜睡觉到天光。
    这一仪式还包括祈求过往行人都把吉语默念三遍,以保佑他的孩子晚上安睡。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潮汕宗族文化简介 ................一、宗 族
    祖祠及宗亲会、父母会。潮汕乡民多聚族而居,而且特别注重宗祖,“......其营建家室也,必先建祠堂”(《普宁县志略.风俗》)。祠堂是本乡一些头领活动之处所,也是合族祭祖宗的场所。
    宗亲会是各乡同姓者互相派人联宗而缔结的同宗组织。成立了宗亲会之后,就必须编族谱,排辈序。每年在宗祠共祭祖宗,各乡村同宗出钱派员参加,演戏祭祖,十分热闹。这一种宗亲会,在国外更是盛行。
    父母会是旧时乡人平素相亲相善者,为了将来父母去世时丧事互相关照料理而成立的群众互助团体,参会者多为平民百姓。凡加入父母会者,其间一人父母亡故,所有的成员户都要出钱并帮助料理丧事。
    二、分 家
    分家,俗话说:“树大分杈,仔大分家。”每一个家庭发展到一定时期,兄弟就要分家,通常情况下是在姐妹大部分出嫁,兄弟大部分完婚的时候进行。分家前父母首先把兄弟召集在一起商议,并按弟兄人数把家产分成若干份。家产包括房屋、田地、财物,分得的房屋只准居住,不得转让或卖给别人,它的产权属父母所有。分房子时,往往是长子分大房子,小儿子只得一些小房子,故有“尾仔弟,企厝耳”之说。财物则先分成若干份,然后兄弟从大到小依次挑选。财物当中,应该有一些家产分给最大的孙子。故此,又有“大孙当尾仔”之说。如果小儿子还没有结婚,那么分家时则要留出为他娶老婆的费用或等同价值的财产,或向已婚的兄弟摊派现金,俗称“老婆本”。做父母的,也会自己保留一部分家产。
    家产是由父母主持分配的,但分配家产那天,务必请来舅父、伯父、叔父当监督人,防止父母偏心或兄弟间因为小问题而吵架。
    分好财产后,就要选择吉日“分灶”。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父母要从原来合伙的灶里取出燃旺的木炭或柴禾分给各兄弟当作火种,点旺各人的新灶。并用它做第一顿饭,象征着虽分了小家,但大家庭的火种不灭。分火种时,父母还边分边即兴作些预祝孩子吉祥、发达的诗句。有的父母在这一天要煮一锅饭分赠各人。分家后,父母及未成年弟妹有的是轮流到各家吃饭,称为“食伙头”,有的是自己另起炉灶,各家逐月派钱给父母作为生活费。至于家中尚未出嫁的姐妹,除了特殊情况外,没有财产分配权。但等到出嫁时,兄弟们便分赠钱物,为其备办嫁妆。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侨乡潮汕的信仰民俗.............潮汕是全国著名侨乡,许多生活习俗都跟华侨有关,也带有明显的侨乡特色。
    樟林的拜"亥爷"习俗
    "亥爷"就是猪神,是典型潮汕地方神,只有侨乡樟林有亥爷庙宇。传说是这样的:清朝末年,樟林有一寡妇生有几分姿色,亡夫遗下一年幼儿子。孤儿寡妇,生活无靠,媒婆常来说媒,叔伯妯娌也巴不得她早点改嫁,好占有财产。寡妇担心的是如果儿子随母到后夫家中,会受到虐待。留在家中吧,无法独立生活,故此十分为难,踌躇不决。怎奈那些有私心的族人,反经常施以冷言冷语,指桑骂槐,奚落和侮辱她。寡妇一气之下,想抛下儿子出嫁。她咬咬牙,抹抹眼泪,打起包袱,就往村外走。走到村口,总是有一头老母猪在前面拦路,不让她出村。寡妇左边闪,老母猪就往左边挡,她闪到路右边,老母猪也堵在路右边。她用包袱驱逐,老母猪就来啃她的裤脚,嘴里哼哼地叫,就是不离左右。弄得寡妇气喘吁吁,心烦意恼。出村不得,只得怏怏回家。回到家中,头脑冷静下来,打消改嫁念头,决心把儿子抚养成人。儿子后来到了暹罗,经过一番奋斗,成为富商。儿子非常孝顺含莘茹苦抚养他成人的母亲,经常回唐山探望。一夜,老寡妇得了一梦:梦中妈祖告诉她,那只老母猪乃是自己所化。寡妇将梦境对儿子说了,儿子非常感动,既感激母亲多年的含莘茹苦,实在不容易,又感激妈祖善意的点化。他对母亲更孝顺了,并且在家乡的妈祖庙旁再修一小庙宇,庙中塑有维妙维肖的老母猪金身,尊称猪爷。
    崇拜妈祖习俗
    天后妈祖国人视为航海保护神,但在潮汕,崇祀妈祖的不仅仅是航海者和渔民,华侨出国前要先到妈祖宫焚香膜拜,祈求一路平安。回乡探亲,则要备办供礼答谢。逢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每年的妈祖寿诞,侨属和侨眷也必来庙中祭拜,求妈祖保佑在外亲人平安。
这里要着重介绍的是,在潮汕不单妈祖庙随处可见,而且远洋红头船航行在海上,对妈祖的祭礼更格外尊崇。在每艘红头船最高处设置有供奉妈祖的神堂,神堂是全船最神圣的地方,设有香公一至二人掌管,任何人无事不得擅自进入。红头船祭礼妈祖的活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航海的全过程。据资料记载,首先,起航前一天,香公要备办香烛供品,从所供的神龛里请出妈祖金身,由香公护送到当地妈祖庙或天后宫供奉,比如船是在樟林南社港起航,则到离码头不远的天后宫焚香,虔诚顶礼谟拜,再向庙祝换回另一尊妈祖金身,迎回船上,然后才可起航。船进或出妈屿,香公均须跪于船头,朝着妈屿岛上妈祖庙方向焚香祭拜。如果是驶往暹罗的红头船,船到达目的地后不能马上进港,须先停泊暹罗湾巴比岛附近海面(因巴比岛上建有妈祖庙)。然后,须有船员若干,由香公领头,来到岛上进庙焚香,再汲取淡水,方可驶入暹罗内湾。进港停泊后,也同样要请出妈祖金身,护送至离港口最近的妈祖庙祭拜供奉,一番虔诚谟拜之后,才可起卸货物。起锚回航前又再把妈祖请回船中。由此可以窥见妈祖崇拜在潮汕有异于其它地方的特色,泰国和越南现存的妈祖庙,大都是建于红头船时代,而且大都是潮汕人所修建。(汕头市外事侨务局、《潮人》杂志社选送)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潮南区宗教信仰情况 .............潮南区民间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据1998年宗教部门的审查统计,全区有登记的佛教岩寺、庵堂、精舍50所,信徒1370人(民间信佛拜佛的人不在少数,只不过是不受佛教教务教规的约束而已);基督教堂点18所,信徒慕道友7423人;天主教堂点17所,信徒7051人。
1、佛教
  西岩为潮阳古邑佛教的发祥地。唐大历三年(766),曹溪传人惠照禅师住持西岩,收徒大颠、惟俨、怀海。后大颠先后创建潮阳东山卓锡岩、灵山寺,广收门徒,弘扬佛法,时为潮阳县佛教之盛期。及至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钦赐灵山经卷,天圣七年(1029)诏改灵山寺为开善禅院;后高宗敕命潮州名贤王大宝书“敕赐祝圣万寿山”碑文立于灵山寺;宋建炎三年(1129),高僧宋大峰建和平桥,在民间影响很大,出家僧民渐增,佛教寺院次第建成。胪岗石塔寺便是这个时期所建。
  唐、元时期,佛教继续流传。元至顺一年(1330)比丘释碧禅师于大南山东麓(海门莲花峰对峙处)创建华古岩。至正三年(1343),仙城金溪乡的翠峰岩落成。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周光镐于峡山恩波桥西创建“安思寺”
  清康熙至乾隆期间,佛教广为流传,岩寺庵堂精舍剧增,潮南现有的佛教场所,很多都是在那个时期创建的。如峡山东山玉紫岩,两英仙岛胜观岩,成田家美七星寺,沙陇大布洋念佛院及峡山崇庵,司马浦的央福庵、仙港庵,陈店港后广灵庵,两英新叠石庵、金瓯长宁庵,仙城金溪喜福庵,沙陇溪西五皈庵、座山永济堂,井都上南西林庵、湖西练江庵,成田家美慈觉庵等,还有一些精舍。出家僧、尼不少,皈依信徒难以胜数。
  民国时期创建的有:峡山上东浦宝莲庵、德慧庵,仙城元觉庵、梅林永龙庵,陈店文光德修庵,两英新乡善德堂、金瓯义德庵,成田家美梵音精舍,胪岗新中慈惠堂、天竺堂、新联竹麟庵、天宝精舍、新民和成堂、天福庵、上厝观静精舍等。由于西方洋教冲斥,法律无保障,加上兵殃贼祸,至解放前夕,全县僧尼及庵寺、精舍大为减少。
  建国后,在宪法保护下,宗教信仰自由,佛教徒“农禅并重”,逐步自食其力。1964~1965年,政府办班启发教育僧尼自愿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佛教活动,寺庙多被挤占破坏。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广大侨胞及热心信徒捐资修建梵宇,遂使佛教日渐风光,宗教文化与旅游事业成了相关锁链。
2、基督教
  清咸丰十一年(1861)汕头开埠后不久,美国基督教牧师雅西约翰等先后入潮阳县传教,县内遂有礼拜场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国牧师陆亚当夫妇继任教务,基督教渐向乡村发展。同治九年(1870)至民国初,两英的古溪、田心的南阳等相继创建教堂。
  20世纪30~40年代,县内始有中国籍传教人员。民国30年(1941)日军入侵县境,各地教堂多被占用,宗教活动不正常。抗战胜利后,才恢复教务。
  建国初,教会因土地改革停止活动。“文革”期间,教堂、教产被占用,教牧人员和一些信徒曾受冲击。改革开放后,基督教恢复宗教活动,且有新的发展,并实行“自治、自养、自传”,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扬仁爱精神,济困扶危,兴办各种公益事业。
3、天主教
  潮阳县境内第一所天主教堂创建于同治九年(1870),址在海门。20世纪初,天主教渐次向内地乡村发展。至建国前夕,先后兴建天主教堂或传教所的有胪岗的新中,峡西的西港、沟头,陈店的湖西,仙城的白坟、五和、径口、榕堂,两英的古溪,成田的家美,沙陇的东波、望上、永安,井都的双山等。
建国后,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驱逐外籍神甫,并行“肃反”,影响至深,部分天主教堂被征用,多数教堂关闭。1978年后,天主教的正当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天主教房产陆续归还,神职人员复职,天主教有新的发展。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至2003年上半年汕头市教徒总人数约8.7万人..........汕头市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是广东省宗教工作重点地区之一。据最近统计,至2003年上半年,汕头市经年检合格的正式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共286处,准予临时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97处,宗教教职人员441人,教徒总人数约8.7万人。目前市宗教界人士有4名被选为市人大代表,有8名被安排为市政协委员(其中3名担任政协常委)、全国、省人大代表各1名。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潮汕昔年的[奇味仔] .............. 我们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情节中了解到:闰土是闰年生的,而且五行缺土,故名闰土。还有他父亲怕他过早夭折,在神佛面前许愿,戴了个银项圈。其实,这种情况以前在我们潮汕很普遍。旧时,潮汕地区人民生活困苦,医疗条件极差,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故而民间对孩子有百般禁忌,通常称这些孩子为“奇味仔”。
    由于发生甚至多次发生过孩子夭折现象,为人父母者在新的孩子出生前,必须先抱养一个孩子,俗称“风围墙”。孩子的出生后,必须“忌腊”,必须拜“床脚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潮汕民间习俗。
    此外,孩子的名字,也更体现“奇味仔”的特点。一般有几种叫法:一种“贱叫”,即随便叫个阿猫阿狗,叫“凤阳”,叫“乞食”;一种叫“反叫”,给男孩起名叫“姿娘”,叫“阿妹”(封建思想认为女孩命根子大);一种叫“疏叫”,即起个名字叫“别人”、“厝边”,甚至叫“搭食”、“搭饲”等等。
    还有,“奇味仔”还不能管生身父母叫亲爹亲娘,而是要叫成“阿叔”、“阿姨”等等。认为只有这样做了,才会给“宿世冤孽”或者“神明”造成“这孩子是他们家的”的错觉,从而使孩子能够顺利存活,健康成长。
孩子的健康跟他们的名字毫无关系,更和父母叫什么毫无关系,这此大多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不过里面也寄寓了父母们的良好愿望,更包含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婴幼儿死亡率已经从百分之几下降到千分之几,“奇味仔”现象必将最终消失。到那时,就真的“奇味”了。
\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潮汕诸神信仰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似乎是经济愈发达的地方,神明崇拜之风愈盛,特别是沿海开放地区,比如浙江的温州、福建的石狮、广东的潮汕。其实这其中有许多内在的原因。因为愈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生活的变化力度和速度愈快,对前途愈没有把握;愈是在海上作业的地方,风险愈大,危险性和偶然性愈多。这些都给神明崇拜提供了条件。加上这些地方经济富裕了,有条件拿出多余的钱财,去修庙,去供奉,搞起活动来有声有色,甚至轰轰烈烈,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多,给人们的印象就深。而贫困地方,衣食尚且不保,哪有余钱去造神、供神?其实就其迷信心理来说,他们并不亚于开放地区。
  从另一方面说,同样是经济发达的上海,其神明崇拜之风就不很猛烈;同样是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其神明崇拜之风远不逮于汕头。这其中有必然的历史原因,那就是长期的封建主义传统。对客观神秘力量的崇拜,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的必然产物。因此可以说,凡是在小农经济势力较强的基础上开始经济起飞的地方,都有较强盛的神明崇拜意识。
  潮汕地区古属楚之地,背五岭而面南海,是我国典型的海洋文化区域。这里的人相对于山区和草原的人来说,见多识广,对客观世界的复杂性认识得多,疑问也就多,于是便形成了楚人"信鬼而好祠"的传统。我国古代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大自然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表现了屈原博大的思想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这是当时楚人整体文化的反映,是楚人思想活跃的结晶。
  屈原在两千年前提出的问题,许多至今仍没有科学的答案。对于思维活跃的人说来,科学的空白地,便是想象驰骋的广阔空间。于是潮人便创造出众多的神明来予以解释。
  潮汕的原住居民多是海民和山民。他们靠打鱼和狩猎为生,危险性和偶然性都很大。明清以后和海禁和现代台湾海峡的军事封锁,使这种危险性更为增加。大量男子冒死过洋,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在海上飘流,九死一生。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潮汕下身能够在海内外各有一千万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骨肉天各一方。在过去长期内外隔绝的情况下,亲人门只能通过默默的祈祷来安慰各自的心灵。这些都使潮人从小就受到拜神的熏染,对神明多取虔诚态度。
  由于潮汕地区与中原内地阻隔,远离古代中原争斗的战场,就成为中原人避难的首选之地。秦末、南北潮、宋末、明末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成为潮汕居民的主要来源。他们离乡背井,唯一能带走的只有他们的信仰和对祖国的怀念。因此,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各种系统的神祗。这些习俗与浓厚的封建意识结合在一起,牢固地延续至今,虽经"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的扫荡,但下层民众的信仰仍未能彻底改换,往往是既接受新的,也保留旧的。这就使得潮汕地区的神祗愈来愈多。
  潮人崇拜的诸神中,最多的当然是全国共有的神。佛教中已三世佛、观音、地藏为盛;道教中以玄天上帝、关羽为盛;近世引进了基督教和泰国佛等。此外是外地创造而经移民带入的神,其最大者是海神妈祖(天后)和各行各业的祖师神。其他有朝阳的"双忠祠",供奉睢阳张巡、许远;揭阳的"英毅圣王庙",供奉介子推等。在民间村社小庙中,多供奉潮人自己创造的神。潮人深知"神是人造的"玄机,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十分得心应手。其形象多取材于三个方面:古今英雄伟烈人物、各族各姓祖先和各种神话传说。在意识上,他们认为这些属于"自己"的神最为可靠,关键时刻能予人以庇佑,对之礼拜最勤。平时所谓"拜老爷",多指拜这些地方神。"老爷"是所有各类神的统称。
  一、 古今英雄伟烈人物。尤其是为本地人做过好事的人,死后多奉为神。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8个月。他关心人民疾苦,做了许多好事:办教育,兴水利,治鳄害,开风气,影响巨大。潮人在宋代以后便立祠纪念他,绵延至今,甚至"赢得山水改姓韩"。连带所致,他的侄孙因护送韩愈有功,也成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与韩愈交往相厚的灵山寺大颠和尚亦受到历代崇拜,香火不断。后世另一位高僧大峰,,曾募捐修建潮阳和平桥,也被后人祭祀,庙宇十分堂皇。宋末忠臣文天祥,追随宋末帝来过潮汕,潮人感其忠义奉为神,在潮阳莲花峰下立"忠贤祠"纪念。明嘉靖时,潮人翁万达三任兵不尚书,在北方筑长城,回家乡修水利,其偶像被潮人带到泰国奉为"翁勇大帝",又称"英勇大帝",仅在泰国就立庙百所以上。清末潮人方耀在中法战争中,以广东水师提督守虎门,防备森严,至今有"方大人庙"祀之。
  二、 祖先崇拜系统。除了各姓崇拜自己的先祖外,供奉潮人共同祖先的"三山王庙"遍布潮汕大地。三山国王起源很早,文献上说它"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封于宋"。现在表面上是作为揭西县境内的巾、明、独三座山峰的代表,形象是骑虎巡山的三兄弟,所以也是山神。但究其实质应是早期带领潮人在这里开天劈地的三兄弟,因开发、保护地方有功,被奉为"三山国王"神。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内中供奉了许多中华民族开发历史的博物馆,是中国下层百姓自发的进行传统教育的地方。每年都有许多来自粤东各地、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潮汕人、客家人,越千山,跨万水,来此拜祭,以慰思乡念祖之情。这种对祖先不忘本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三、 地方风物传说。几乎每个在本地流传的各种传说、神化、故事,最终都结晶出一个神。澄海莱芜湾附近有几个岛,就造出了莱芜神女,说她因下凡为海民做好事被玉皇肢解,成了这个岛。揭阳登岗古时有个聪明儿童早夭,被奉为"风雨圣者",保佑风调雨顺。划船的以其诙谐乐观的特点造出个"浆官爷公",其形象是戴风雨帽,曲单膝而坐,一手拿折扇,一手拿个大烟袋,最奇特是戴着墨镜,滑稽可乐。管生育的德生娘娘;管小孩出麻疹的,有珍珠娘娘。潮汕的土地神和灶王爷也多是由本地的人神担任,每个都有一段故事来源。
   潮人的神祗崇拜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非宗教化。信者绝大多数已分不清佛道,更不论其原旨,只要是神明,便认为不可怠慢,以便在心理上多一份保险。老树、巨石,甚至宏伟建筑,皆在可拜之列。既不讲宗教的仪轨,也不必年什么经文。今日潮人之拜神,完全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大都是宁愿信其有而善待之,不愿信其无而侮谩之。
  第二、崇拜但不完全迷信。《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祠。"现已大有改变。""信巫鬼"的情况因医疗技术之普及和发达,在潮汕已基本绝迹,很少有人找巫婆、神汉看病。现在拜神演戏时,已完全是人们自己在欣赏。戏中"送太子"之俗,即将戏中的太子人偶请到神像前配享一会,演完戏即还给剧团。这实质就是一种图吉祥的表演。再如:澄海盐灶乡竟有游神时拖老爷之举,即游至某地时,由众多壮汉拥到抬神像的轿子上抢拖神像,以能拖到神像为幸,直拖扯至神像面目全非为止,然后再重塑新像。以此种"大不敬"方式推陈出新,恐怕也是世上所罕见。
  第三、尽可能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潮汕,不管什么寺庙前,一般先设天地父母牌位,以祈祷国泰民安、父母康健为目的。寺庙往往也极尽装饰之能事:贴瓷、塑花、各臻其妙;浮雕、圆雕、透雕,尽显神通。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一改旧寺庙那种阴森可怖的氛围,成为民俗活动和民众休憩的场所。原来用以敬神驱鬼的的一些表演活动,也一改其原旨,成为民众自娱、娱人的艺术活动。潮汕有名的英歌舞,威武雄壮,造型奇特,近年多次在全国艺术表演中荣获大奖,其原型就是游神时用以驱鬼逐疫的队舞。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诸神崇拜是比较兴盛的,但因其不害人,符合信仰自由原则,也就允其存在。政府和有识之士正努力使其逐渐改造、变异,转化成有益于人民群众生活,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活动。这也是我们研究诸神崇拜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潮汕水井...............昔日,潮汕水井是潮人生命的源泉。自古以来,世人无不对水井怀着极其浓郁的眷恋之情。民间就流传着“离乡别井过暹罗”的俗语。

  潮汕水井历史悠久,开凿不计其数。在“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随处可见清代开凿的水井,用井水烹茗,甘润心脾。清代,在樟林古港的天后圣母庙(现称为妈祖新宫)前露天广埕,常年置有大缶缸数个。专盛肩挑来的井仔泉水,绵恋故里的海外游子常特地备好瓶罐装满数瓶井泉,乘着“红头船”飘洋过海带往东南亚诸邦。

  潮汕水井构筑技术设计独特,防护设施完善,填装滤料合理,滤层安排科学,水质优良。水井结构有防止周围污水流入的井栏,井台四周倾斜,周围设排水沟以及时排除积水;井壁用砖、石块或贝灰砂井圈砌筑,内接缝严封,外周充填粘土层以防地面水渗漏;井底井壁下段不密封,以便集水,底层先铺河砂,从粗砂、细砂至上层的卵石块供作滤料。某些水中含铁量较高(有铁锈味)的地方,则自行设计安装一个家庭小型过滤缸,井水通过滤料过滤澄清饮用。潮家还利用冬季水位较低之时,以梯子连接起来放下井底,淘洗井壁,挖去淤泥污物,垫换滤料,确保水源水质清冽。

  潮汕水井深受世人的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妈的神话传说。有的地主冬至要在水井贴冬节丸,除夕要盖井不汲水。正月初一人家自觉不上井台打水。初二清晨,则由长者带着礼品前到井台祭拜,打上第一桶水,称为“开井”,然后就而已照常打水饮用。

  今日,水井已经逐渐成为历史的见证。然而,“离乡别井”的这句史话,令海内外世代潮人铭记难忘。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三教诸神崇拜 .............对三教神祗的崇拜,也是潮汕信仰民俗的重要内容。佛教方面,主要崇拜佛祖(即如来佛)和观音菩萨。在潮汕大小各个庙宇里面,都供有佛祖法像。规模较大的寺庙是潮州城里的开元寺。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寺的僧众,在每年四月八日“浴佛节”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佛祖寿诞。一般寺院、庵堂就没有这种隆重仪式。不过,在这天,众僧尼总要制作一种用黑芝麻、花生仁、爆米花、白糖等制成的“油麻圆”(潮州话的“圆”与“缘”字谐音),并将这些东西贡献佛前,然后广赠施主,取其与之结缘的意思。
    在潮汕人心目中,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四方的偶像。现在人们不仅仅到庙里祭拜,而且将一尊一手扶玉瓶,一手执杨柳枝的观音请到家里,每日里焚香祈告,并祭以时鲜水果。在观音娘娘面前,不能花言巧语,不能有恶言毒语,只有心诚才能得到她的保佑。
    道教诸神中,最受人欢迎的莫过于财神。因此,在每年春节前后,人们都忙着置酒席、接财神,以祈求来年的好运气。民间传说,财神共有几个:“正财神”赵玄坛元帅;“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圣帝君。年画中,多数印上赵公元帅的形象,赵公元帅面似锅底,手执钢鞭,雄赳威武。“五路财神”传说是五个劫富济贫的大盗,死后被封为财神。而“文财神”则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及“喜”神并列放在一起,成为“福、禄、寿、财、喜”。现在,最受欢迎的却是“武财神”关圣帝君。关羽五绺长须,一手持刀,一手拿元宝,一副雄赳赳的样子。普通人家总要买上一尊关羽像,然后拿到巫师家里念咒,将神像请回家后每日礼拜。许多商店也都供奉着他的神像。
    道教最尊者是玉皇大帝,潮汕人俗称为“天公”,并把每年正月初九作为天公圣诞的日子。在这一天,人家备糖果、斋菜祭祀,并献以“天公金”(一种冥纸)。
    灶君也是道教中的一个神祗,地位不高,但是十分普遍。几乎是每家每户都祭祀,神位就设在厨房。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或婚、丧、生孩子、庆寿辰、逢时过节,都要烧香,供饭。腊月二十三日晚,要用糯米、糍粑、糖作为祭品,焚香点烛烧纸钱,叩头礼拜送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反映这一家人的善恶。
    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
    闽、粤、台、浙等省沿海地区的民众,普遍信奉妈祖。妈祖是海神,能保佑船家行船平安。过去,每当新船下水,船上的人都要到汕头港妈屿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的香案,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还要隆重庆贺妈祖诞辰,祭以“五牲”或“三牲”。上游来的船只临近潮州城时,要烧香祭拜“妈祖”,求其保佑平安过湘子桥。船只顺利通过时,则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恩典。现在,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时,人们都到妈祖庙里请出神像来,抬在銮轿里游街。家庭主妇则在沿路摆设香案叩拜。那些想要得子的人,更是迫切期望能摸得着神轿、神像,以祈来年得子。
    张天师,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天师者,汉张道陵也,子房八世孙,光武建武间,生于吴天日山,学长生法术……又得秘本,通神变化;驱除鬼妖。”在潮汕人心目中,张天师便是“驱除鬼妖”的神。因此,每当家中有人久病,或者暴病,药石无效疑为撞鬼见邪时,就有人去向“张天师”请符(由“张天师”落神到一个人身上)。或者要搬迁新居时,也要到“张天师”处请符镇宅。
    对家神的崇拜中,值得一提的是床公床母。潮汕人将这对神祗尊称为“公婆”。关于“公婆”的来历,有一传说:元朝时,元兵攻陷潮州之后,强迫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元兵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更甚的是,规定哪一个新娘出嫁之日,初夜权一定要归他们。潮州人民忍无可忍,在中秋之夜,人们在饼中藏字条,写上一个“杀”字,统一举事,把家中元兵都打死。据说元兵的阴魂不散,时常作祟,对幼儿进行骚扰。百姓无奈,只好尊他们为神,四时祭祀,并求他们保佑婴孩平安。其实,床公床母在中原一带,自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那时候,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拜床公床母,妇女生产,儿童出疹出天花也要祭床公床母。每逢年底照例要在卧室里祭他们,跟现时潮汕人的祭祀方式基本一致。
    门神,按照传统说法,一种是秦琼、尉迟恭二将军,一种是神荼、郁垒两兄弟(详见第一辑《春节》)。不过,在潮汕人心目中,门神是谁,这问题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这门神要能够为人们守门镇宅。门神的祭祀极为简单,人们仅仅在祭祀神祗或者祖先时,拿两根香插在门上,烧纸钱时多烧—一点,并拿到大门口烧,如此而已。
    儒家崇拜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另一个是为潮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韩愈。潮汕人过去的祭孔活动,自明朝洪武元年定仲春、秋上丁日(二月初四、八月初四)二祭以来,就严格依照古礼。规模宏大,仪规复杂。这种祭孔习俗到了近代,已经十分简单了,一般是学生入学这一天举行“进孔门”的仪式。家长先给孩子做三道菜:猪肝炒芹菜、豆干炒大葱、鲮鱼。潮州话肝与“官”、葱与“聪”、芹与“勤”谐音,意思是期望孩子聪明伶俐,勤奋读书,将来能出人头地。
    吃过这几道菜,家长就带孩子到学校,在孔子的灵位前供一盘“明糖”,教孩子焚香祭拜孔子,意为投靠在至圣先师孔子门下。来到教室门口,向老师行礼后,又把“明糖”分给同学,表示进孔子门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爷生”,即孔子诞辰,过去潮州学生要到“学宫”(孔庙)举行祭祀典礼。
    当然,现在已经不举行祭孔活动仪式了,但是孔子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以及“不知老之将至”的勤学精神,仍然被潮汕人尊敬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名人中,韩愈在潮汕地区的地位,是其它文化名人所不能比拟的。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愈因一纸“谏迎佛骨”奏疏,触怒了当权者,被贬至潮州为刺史。他在潮州前后虽只8个月之久,但对潮州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韩愈治潮政绩主要是“祭鳄鱼”和兴办乡学。来潮之后,问民疾苦,他听说恶溪有鳄鱼为害,便作《祭鳄鱼文》令其徙走。其次,他深感潮州教育事业的荒废,于是下决心狠抓教育,并捐出自己的俸禄。后人为纪念他在潮八个月的功绩,在北宋咸平二年建韩祠以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汕地区还有一方神圣叫“三山国王”,广为潮人所祭祀,其较大规模的神庙有揭西县霖田祖庙和饶平县程南乡三山国王庙等。
    关于三山国王的来源,有的说是位于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独山三座山神,有人说是潮州人祖先的始祖神,莫衷一是 (参阅吴金夫《三山国王庙面面观》,载《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三山国王庙也称太湖神庙、明贶庙等。虽然,大部分潮人并不明白三山国王究竟是何方神圣,但祭祀之风不辍。在潮汕公路上行驶的载客巴士上,便可以经常看到车厢里贴有三山国王的神符。三、灵魂崇拜
    在潮汕,灵魂崇拜的习俗颇流行。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睡着了,他的灵魂就离开躯壳在空中游荡。所以,一个人要是睡着,千万不要将他的脸涂抹成一个大花脸,不然,当他的灵魂回来时,会找不着躯壳。特别是小孩,假如他在别的地方睡着,而家人要将孩子带回家去的时候,须对孩子说:“回家睡觉。”以免灵魂找不到躯壳。
    如果是小孩跌到水里或者粪坑里而被人救起来,那这小孩的亲属必须买一包糖送给搭救的人。这里不仅仅包含答谢的意思,而且包含着禳灾的意思。因为小孩这时有难,人们总认为冥冥之中是什么来要他的灵魂,而搭救的人将小孩的魂救回来,那么恐怕冥冥中的这个幽灵会迁怒于这个搭救的人。但只要被救者送给救人者一包糖就可以禳灾了。答谢了救命恩人之后,那小孩的亲属(多是女性,祖母或母亲)必须给这小孩“捧精神”。不少人认为孩子在哪儿跌下,他的“精神”会因为受惊吓而跌落,因此必须将他捧回。办法是将受惊孩子带到跌落的地方坐着,将带去的五土钱——五色纸条撒向四方,用手掌或者笊篱,向水面作舀状,然后将舀来的“精神”向孩子头上倒下十二次。于是,孩子的精神就复位了。
    过去,富贵人家在家人将要死亡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叫油火”的巫术仪式,也称为“叫代”,即叫人宋代死。如果有人代替,则可以挽救那个垂死的人的生命。方法是:让一个作巫术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绘成大花脸,仿照鬼魅之状,赤膊,系五色裙。法器是—一个念过魔咒的碗。这个碗中,盛满油,点燃后由巫者托之,于更深夜静之中,在街巷间呼啸穿行,阴森森尤若鬼火游动。若有人因恐惧而失声惊叫,这个巫者立即将手上的“油火”向墙摔去并叱曰:“呀呸!”这样“叫代”便成功。代病人死去的就是夜间失声惊叫的人。这种方式现已基本绝迹。
    在潮汕地区的乡村,经常可以在路边看到一只竹筛,其中放着几碗饭、几个蛋,有时还有一条鱼、一块猪肉。但是,没有人去动它,因为这是有病人家祭路头的供品。在农村,如果有人出门回来,忽然得了暴病,而又久医无效;或者小孩哭闹无度,那么其亲属便会以为这是同鬼“冲逢”,得罪了鬼魂。这样,便得向懂巫术的人请教禳灾方法。当巫者说出鬼魂所需要的纸钱数后,患病者的亲属就必须备足这个数目,然后等到巫者所告诉的这个时辰,叫其他亲属及邻居都回避,然后由家中长辈(多是女性)拿着纸钱到患病者面前呈献,患病者有多大岁数就献上多少次。献完,径直拿出门外,到了巷头村口将纸钱撒出,这叫做“标送”。
    如果是病情严重者,则必须“祭路头”,即将丰盛的饭菜摆在十字路口宴请鬼魂。在煮这些东西时,为了表示虔诚,手要洗净,而且不能试生熟尝咸淡。走路的人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不能恐慌害怕,可以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千万不能回头看。否则,病人的症状会移到他身上。这些祭品,祭礼的人家是不会收回的,—般的人也不会拿去吃。然而在过去饥荒年代,一些饥寒交迫者却管不了那么多,拿来吃了再说。往往是有人在祭祀的时候,便有一两个饿汉在旁边等着。真所谓人鬼争食,十分凄凉。
    在过去,潮汕农村一带还有几种“收魂”的仪式,“收魂”的对象大多是小孩。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孩出门“冲逢”了鬼魂,那么,这个小孩的魂就会因恐惧而走散。所以,若要小孩好转,必须举行“收魂”仪式。
    婴儿患病,必须采来茅根、仙草、桃叶、杉莉,用一把雨伞骨结在一起,挂于门帘上,用来避邪祛灾;还可再用一件男人的裤子倒悬在婴儿的蚊帐上,据说裤子是鬼魂的忌物,裤子倒悬可使鬼魂不敢靠近。有的小孩发病,他的母亲还会到山上捡一块棺材板回来,然后跟12种花草一起煮,再用蕨叶蘸水洒在孩子身上,以祛病驱邪。
     另一种仪式是向牧童借牛鞭子,然后到孩子的卧室里将妖邪赶走。还有一种是背着病孩出门,高声呼唤孩子的名字,把他的灵魂召回。
    潮汕人对梦兆的看法很独特。梦中捞到大鱼,或在路上捡到金银财宝,或者梦见河水变浅,都认为是一种不祥的梦兆;相反,如果梦见人办丧事抬棺材、踩着牛粪、或者河水清且深,便是一种吉祥的梦兆。倘若一个活着的人在你梦中死去,醒来时,可以说“杂七杂八梦,跌落粪桶缝”以禳灾。而且,不能把梦的内容告诉那个人。如果梦见自己死去,醒末后先把梦中的经过告诉别人,第二天一早再取一张红纸条,用毛笔写上四句逢凶化吉的咒语:一梦大不祥,醒来化吉昌;大事化小事,小事化平安。
    然后偷偷把它贴到人人能看到的大街或厕所里去,据说这样做便能禳灾厄运。
    有时小孩因身体不适而日夜啼哭,大人也往往会张贴这样的字条在大街上或厕所里: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啼郎。
    谁能叫到三次过,一夜睡觉到天光。
    这一仪式还包括祈求过往行人都把吉语默念三遍,以保佑他的孩子晚上安睡。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自然崇拜 ............... 自然神崇拜主要来源于远古。在原始人眼里,强大的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鸟兽虫鱼等;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霓虹云雾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人不能征服和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只好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与活动,就叫做自然崇拜。在潮汕人的崇拜对象中,其中不少是自然崇拜的遗留陈迹。
    在古代,对太阳的崇拜是非常普遍的宗教现象。太阳普照大地,给人们以光明,使万物得以生长。一旦没有太阳,天昏地黑,世界一片黑暗。因此,在原始人眼中,太阳具有一种无比神秘的威力,因此对之无比敬畏。潮汕人至今仍然把太阳当作崇拜对象,而且把每年的3月19日作为太阳公圣诞。这一天,家家户卢要用面条以及红糖祭祀。
    月神也是自然崇拜的对象。祭祀月神最隆重的仪式是中秋。在八月中秋到来之前,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都忙着用糯米粉末、糖制作月糕,或用花生米、糖、麦芽糖等制成桃形的“地豆桃”或四方形的“地豆方”。这天晚上,玉兔初升,人们便在庭院中摆放供桌,农村人还会到田里取来两根甘蔗,在供桌上搭成一个拱门。祭月一般由家庭主妇主祭,男人不祭月。因为男人属阳,月属阴,阳不祭阴,怕产生冲撞。妇女们祭月,先焚香祈告,并拿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茭,摔到地上。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小孩们总是喜欢将书包、崭新的课本及作业本、铅笔放在供桌上,以祈求读书聪明。
    星辰,在潮汕人看来,一颗星星便代表地球上的一个人。人死了,则代表着这个人的这颗星星也随着殒落。因此,每当人们看到流星坠落,总会说:“又有人死了。”
    风雨雷电诸神的崇拜,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人们对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感到不可理解,认为冥冥中必有神祗主宰着这一切。特别是雷电,当烨烨闪电划破长空、隆隆雷声震撼大地之际,即使现在的人也不由胆颤心惊,更何况是古人。当人们看到:随着霹雳一声巨响,即使是参天的古树也被劈成两半,即使是坚固的屋宇也要坍倒,即使是葱郁森林也会燃起熊熊大火……所以,人们对雷电的“神力”感到不可测量。现在的潮汕人,仍然把雷电看成一个神秘的神祗,并尊称为雷公。人们认为,雷公专司人间善恶,如果作恶多端者,必遭雷公惩罚。
    土地崇拜来源于远古时代,土地生长五谷,万民赖以生存。因此,人们对土地感恩戴德,“凡土之所在,人皆赖之,故祭之也。”(蔡邕《独断》)在过去,土地神称为社神。社者,五土之总神。祭土地之俗,潮汕人一直沿袭。据《澄海县志》嘉庆本载:在社日,县官率所属官吏具备鼓乐到东门城郊,迎接土牛。到立春日,县官鞭碎土牛,名叫“鞭春”。人民争拾土牛碎片回来放在床上,说是可以压邪。这里所载的,是人们在社日里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不过,现在这些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现存的方式有:每年的农历6月26日,是土地神圣诞。这天,农民家家户户必须备办牲礼祭祀。还有,每个农忙季节里,农民收割、播种时候,总忘不了带一些祭品置于田头,并焚香祈告。在山里生活的人,他们认为土地神可能就依附在一些古老的树木上面。因此,对这些树木往往十分恭敬,有的人用三块石头垒成临时土地庙。于是,这就成了土地神位所在,上山的人不得在土地神位面前撒尿,更不允许男女在那里野合,以免亵渎神位,冒犯土地神。
    潮汕人在十月十五日还有一次祭祀五谷神的活动,有的农村地区尚有“五谷母”庙宇,神像赤身露体,只用树叶或兽皮扎于下身。这一天,农民用新收获的米碾成粉末,然后制成扁担、箩筐等形状的馃品,天刚麻麻亮时,挑到田头祭祀。这种习俗,跟土地崇拜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在潮汕地区,一些古老的树木,特别是一些生长在村头巷尾的古树,人们对其敬若神明。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古老的树,要么是已有了树的灵魂,要么是有别的神明依附于其中。因此,较为隆重的是在树下筑庙建宇,并称为“树爷宫”。于是,每年祭神祀鬼,也必须到“树爷宫”里祭祀一番,甚至要在宫前搭戏台子,为树爷演戏。简单的,则用一块番薯作为插香的香座,便可祭祀了。这种树,不准攀折,更不准砍伐。否则的话,会导致整个村遭殃。
    关于鸟,在潮汕:鸟类中,喜鹊、燕子和乌鸦三种都带有一点崇拜色彩。喜鹊又称“客鸟”,相传是报喜的鸟。因此,每当人们听到喜鹊叫声时,总满心欢喜。燕子也是吉祥鸟,每年的二三月间,花红草绿,春燕剪柳,它们往往在这个季节南飞,并且最喜欢把巢筑在人家屋檐下,或者厅堂上。在潮汕人眼中,燕子降临谁家,谁家就被视为家运将旺的征兆。因此,人们不但不打扰它们,甚至为之提供方便。即使每天必须为它们打扫粪便,也是乐此不疲。至于乌鸦,同其它地区一样,潮汕人也将它视为不祥之物,即使打猎的人也不敢随便惹它,怕引来灾祸。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盛行的祀蛇风俗。在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中,有一则关于潮州人祀蛇的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石也,欲见之,庙祝致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纠结,不怖人亦不螫人。长三尺许,苍翠可爱。闻此自梧州而来,长年三老尤敬之。”
    在潮州的地方文献中,可以见到不少关于祀蛇的记载。《潮州府志》卷十五“青龙庙”条载:
    “庙跨城南大堤,当韩江之冲,神灵素应。常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是曰青龙。”又说:“潮人睹青龙之来,辄谓之神降,奉益虔。至不敢暖昧质诸祠下。”《海阳县志》卷七“风俗”引黄钊《潮州神弦曲·青龙神》:“兽皮冒烟日卓午,蜥蜴上天求作雨。城南大堤挤士女,咒香作云蒸花础。青龙蜿蜒谁敢侮,潮人奉神曰若禹。……”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在清代,潮汕人崇拜青蛇,已经是蔚然成风了。
    潮汕人崇拜青蛇源于何时,这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从文字资料中知道,从宋明始便已有崇拜蛇的习俗了。
    《浙江通志》载:“沈造,字次仲,缙云人。政和中进士。及.制潮时,有韩山神,须男女以祭,造至即焚其庙,毁像,得巨蛇而杀之,凶祀遂绝。”
    顺治《潮州府志》又载:“宋,胡颖为广东经略安抚使。潮州僧寺有大蛇,前后仕潮皆信奉之。前守去州,人以为未曾诣也。已而旱,咸咎导不敬蛇所致。后守不得已而诣焉。蛇蜿蜒出。守大惊,暴卒。颖至广州,闻其事,檄潮州,令僧舁蛇至。至则其大如柱而黑色,载以栏槛。颖令之曰:‘尔有神灵,当三日见变怪。过三日,则汝无神矣。’及期,蠢然犹众蛇。遂杀之,毁其寺并罪僧。”
    《宁国府志》载:“陈诠,太平人。任潮州府照磨。府城外有妖出大石下,每年祀以人。诠怒,积薪石旁,火发石裂,震死一巨蟒,妖遂绝。”
    沈造任潮州通判是在南宋绍兴年间,胡颖任广东经略使在南宋咸淳年间,陈诠任潮州照磨在明正统年间,由此可知,宋明时代,潮汕人已是相当崇拜蛇神了。
    现在的潮汕已经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祀蛇活动。不过,在较为荒僻地方,特别是靠山的一些农村,对蛇还是十分敬畏的。大多潮汕人对蜥蜴、壁虎尤极尽爱护,认为蜥蜴是观音娘的宠物,而壁虎是灶王爷的信使,因此不能打它们。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 赛神 ................. 赛神也是神祗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清朝张心泰《粤游小识》卷三引佚名《潮城竹枝词》云:“四月初旬犹赛神,五更三点有游人。居然长夜不春地,几度风光过跟新。”并云:“潮城元宵后方赛神,或至四月末已。”
    赛神活动方式很多,有赛大猪、赛大鹅等,各家各户的猪鹅宰杀后,摆在一块集中设祭,让神明评比,看哪——家的大。澄海县冠山乡一带乡民,每年的赛大猪活动十分隆重,各家各户各养一口大猪,等到赛神的日子一到,便宰杀祭祀神明。大猪宰杀之后,—字儿摆开,以便神明评比,其实是给观看的人评比。特殊的是,每口大猪口里都放一个大柑。这个柑谁都可以去拿,谁拿了就意味着能够得到好运气。
    正月十九日潮州府城祭祀“玄天上帝”。这时,乡里摆设各个祭坛,各家各户将自家饲养的大鹅摆上进行评比,谓之“赛大鹅”。
    四、祈 雨
    在旧时,每逢久旱无雨的时候,潮汕乡民总会举行一些祈雨的形式。在北方,农民求雨,多向老龙王祈告。而潮汕地区的农民,却是向一个毛头小孩祈告。这“雨仙爷”叫“风雨圣者”,原是揭东县登岗人,父母早丧,跟着兄嫂度日。嫂子对他不好,每日里让他干挑水、打柴、扫地。一日,嫂嫂以无干柴为借口要断他的炊。然而这风雨圣者却若无其事地将脚伸进灶里当柴烧,饭熟而两脚安然无恙。有一天,他到潮州城里,忽见一群官员跪在烈日之下求雨,便骂道:“你们这些狗官求什么雨。瞧我的!”说罢竹笠一摇,忽然间乌云满天,降下倾盆大雨。官员大喜,正想褒奖他,他却以为要责打他出言冒犯之罪,拔腿便跑。众人赶到一个小山脚下,他奋身穿入一樟树干里,不知去向。因此,大家为了纪念他,只好用树干雕出他的肖像,当作神仙崇拜。
    求雨的仪式有个人与团体的分别:个人的是自己带些礼物,到庙里许愿祷告,预祝将来成功。团体是逢大旱的时候才举行,多由各地的乡绅组织大锣鼓队,率领民众到斗门雨仙爷的庙里□□□□。如通过掷杯茭得到神的许可,便将神像抬到开元寺里来。寺里设宽大的篷棚一座,中设雨仙爷的神位,四周张灯结彩,正面摆香案。日间演戏或打醮,夜里燃烟火或祭孤魂。日夜不断地做神戏以娱神。
    求雨有几种方式:先是祈祷恳求,由村民推选一个较有名望的人作代表,这个人在神面前要说尽好话。如果过期而无雨,就改用贿赂方法:献以纸钱、银锭、许以修桥铺路,祭祀孤魂野鬼,普度众生。如果仍不灵验,那非用强迫的方法不可了。一种是抬他到日光下曝晒,让他也尝尝烈日滋味;一种是采用三步一打方法,拖它到韩江北堤上去受刑。 潮汕地方民族信仰习俗 ................游神 ..................游神,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
    潮汕流传着一句熟语:“盐灶神欠拖。”说的是从前澄海县盐灶乡有一人外出经商,临走前,带牲礼到神庙里测前途,得到一吉签,于是满心高兴而去,结果却亏本而归。这个人一气之下,将神像推倒在地,还不解恨,又用绳子套住神像在地上拖行。此后,他再出门经商,却是盈利而归。
    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纷纷效法,以拖神为乐。久而久之,便相沿成俗。
    跟这方式相差不多的要数潮州卧石乡的游“三山国王”了。每年的正月初九,乡民便将庙中的“大王爷”等六尊木雕偶像抬出来,初十全乡家家户户摆牲祭祀,焚香烧元宝。到了十一日,便将神像送回庙中。送回神像时,有的人将神像夹在腋下,有的人将其扛在肩上,还要故意让神像相碰撞。游行结束时,将神像集中在空旷的地方,抱着神像狠狠一摔,这叫“舂老爷”。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绳子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五马分尸”。这种方式,潮州俗语叫做:“卧石老爷(神)愈食愈惊”。据说是能够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烂,则来年的运气越兴旺。只要游神后把神像修补完整就行了。
    在潮州一带,游神活动最隆重的莫过于游“安济圣王”。
    明初,潮州人谢少苍任永昌府官。有一次,当地发生旱灾,他开仓济民,不料触怒朝廷,被处酷刑。行刑时,梦见一神
明暗中庇护,谢少苍觉得这位神明同王伉庙里的塑像一模一样。为了感恩,便将他们带回潮州。适逢韩江水急,便将神像供置于“青龙古庙”,洪水果然解除。后人感恩,称之为“安济圣王”。
    游“安济圣王”时,先掷杯茭选择吉日,日期一般在元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首先是“洗安路”。“洗安路”的队伍前头是马头锣,后面是“肃静”、“回避”仪仗,沿着未来要出游的路线行进,敲锣宣布出游日期。洗安路的目的在于扫清路障,驱除妖邪,同时也提前通知各家各户,各家各户闻知后,便纷纷大扫除,准备五牲,蒸做甜馃、红馃桃、发馃、元宝、鞭炮。
    经过紧张准备,到了游神这一天,便到青龙庙门前鸣放礼炮。鸣放礼炮后,将安济王爷及“大夫人”、“二夫人”的神像请进銮轿,然后举行“拜起马”仪式。仪式完成后,由几名大汉抬神轿游行。游行队伍最前面是马头锣、—卜六对绫罗绸缎描金绣银的五彩大标、安路牌“肃静”“回避”和八宝法器;接着由一长者着长衫马褂双手捧着小香案,再接着是二十四对锡香炉;后面才是“安济圣王”的第一乘轿,“大夫人”“二夫人”的第二、三乘轿。然后便是十三班潮州大锣鼓。每班有三或六面彩标,一面大鼓、八面锣、两双钹、亢锣、月锣、小钹、钦仔、深波、苏锣、大小唢呐、二十八节大笛、扬琴、古筝、木琴、云锣、大宛、大提胡等等。神轿经过路段,各家各户都在门口设祭。
    游妈祖神也十分隆重,富豪人家往往向妈祖神像赠金戒指、金项链。游街时候,妈祖戴玉佩金,十分荣耀。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妈祖显灵来惩恶扬善的传说。
    有一次,有个小偷看到妈祖手上戴着金闪闪的戒指,便把它褪了下来。没想到,刚跨出庙门时便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
走才好,整个夜里兜着庙子转。三月春寒未去,等到天亮,庙祝出门一看,小偷被冻得缩成一团,龟缩在庙门口。又有一善良的老太婆,每日里到天妃神像面前焚香颂愿,诚心礼拜。天妃感其诚,赐与老太婆戒指一枚。这天,老太婆焚香完毕,刚跨出庙门,便见地上有一枚戒指。老太婆转身入庙,在天妃面前掷杯问示,是否可以拿走戒指,得圣杯。于是老太婆便高高兴兴地拿走了戒指。每当游妈祖神时,围观的人都争拥上前摸神像或者銮轿,以求得来年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