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骏丰模具有限公司:第三章 联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9:18

 

                  第三章 联趣

联趣1

巧对篇
    联趣老臣妙对醒昏君
    传说,中国古代有位帝王,酷爱对联,一度和朝中官员吟诗作对上瘾成癖,竟不理朝政。老臣们纷纷进谏,皇帝充耳不闻,只当耳旁风。
    秋尽冬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皇帝据此即兴吟一上联:
    天寒地冻,水无一滴不成冰;
    顿时,金銮殿内响起一片喝彩之声。然而,没有一人站出来对下联。少顷,忽见一位白髯老臣走出文官之列,让宫人取来文房四宝。提笔落墨,一挥而就。双手将写好的下联呈给皇上。皇上接过来一看,顿时为之一惊,面带惭色。只见下联写道:
    国乱民贫,王不出头谁是主
    半副联惊醒了懵懵的君王。从此,皇上亲临朝政,料理国事。满朝文武交口称赞巧对谏君的老臣,一致保荐他当了宰相。
    王羲之军中吟联
    王羲之在任右军将军时,一天夜里,他燃灯焚香,时而反背双手,踱步行吟;时而伏案凝思,寻章求句。
    正在他苦思之时,中军将军殷浩来访,问道:“右军,夜已深沉,尚未寝邪?
    羲之说:“我数日前小酌,乘兴拟作一联,上联已得,但下联终不如意。仁兄来得正好,望能赐教。

    于是羲之向殷浩说了上联:

    把酒时看剑,
    殷浩说:“何不以夜读为题,索属下联?
    羲之听此一言,如茅塞顿开,不禁拍案叫道:“多亏仁兄指点,下联有了!”随即写了下联:

    焚香夜读书。
    只短短十个字,便将军帐内习武学文的情状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殷浩慨然称绝。
    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臣民对她的吹捧,可不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朝思暮念,终于悟出了“出题对答”的计策。
    有一天,武则天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诸学士,出题令其对答,她的上题是:
    玉女河边敲叽棒,叽棒叽棒叽叽棒
    学士们虽搜索枯肠,一时也未能找出合适的对题。一阵沉默过去,有个惯于献媚的学士,似乎猜透了武则天的心思,忽地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一听,龙颜大悦,大加赞扬。从此,“万万岁”一词便传播开来。
    万岁乃祝颂欢呼之词,原本无等级之分。秦汉以后,万岁限于臣对君王的拜恩庆贺,也用作对皇帝的称呼,词义的范围有所缩小。
    冰冻兵排兵敲冰
    宋代著名大才子苏轼,才华出众,诗文盖世,他出任杭州知州时,一到任,就喜欢上了这块风水宝地,除公务太忙外,余暇时间就交友游湖,饮酒吟诗。
    这年秋天,苏轼好友大文豪黄山谷来杭州看望苏轼。一天,两人游玩了半天,有点累了,就到一寺院坐下饮茶,黄山谷见寺内有和尚在吃西瓜,于是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黄山谷在联中嵌入“东”、“南”、“西”、“北”,要对此联并非易事,但这难不住苏轼,他朗声念出下联:
    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苏轼用“春”、“夏”、“秋”、“冬”四个“嵌”字,对上联的“东”、“西”、“南”、“北”。
    随即,黄山谷又吟出一上联:
    雪落媳房媳扫雪
    这句上联“媳”、“雪”音近,又有两个“媳”字,想对上也是不易的。苏轼稍稍思索了一下,便吟出下联:
    冰冻兵排兵敲冰
    两人相视而笑。
    苏小妹妙续东坡联
    一日晚餐前,苏东坡与其妹讨论对联写作技巧,他给苏小妹出了一个上联要她对。这上联是: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小妹一听,很感为难,因为上联不仅拟人化,语句如同美丽画卷,而且引出三个词牌名字。正当她苦想之时,见一个丫鬟端着酒菜,在月光下徐步走来。她触景生情,灵机一动,拖口吟道: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东坡听罢,不禁鼓掌称妙。下联恰到好处地嵌入“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词牌和上联词牌遥相呼应,描写人物场景栩栩如生。

    苏轼与黄庭坚互对
    北宋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与苏轼来往甚密。一日,他与苏轼在晚饭后闲步,但见暮霭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和,悠扬悦耳,于是出对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轼稍加思索,便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满江红》和《普天乐》都是曲牌名,对得工整、自然,实属精妙。
    秦观巧对苏东坡
    有一天秦观与苏轼乘船游览,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地走着。苏轼随即出对道:
    醉汉骑驴,步步颠头算酒账;
    秦观一时不能对出,思索之时,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仰一俯的样子,即对道:
    艄公缮橹,深深作揖讨船钱。
    老艄公听后,也不禁笑了起来。
    松子落棋盘
    一次,苏东坡与黄庭坚游山,到了中午,二人在松林中休息,便下起围棋来。这时,一阵清风吹来,松子纷纷落入棋盘中,东坡随口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一时无法应对,正在为难时,抬头看见塘边有位老翁在柳阴下钓鱼,于是续成下联:

    柳边垂钓,柳绦常伴钓丝悬。
    双月与半风

    一天,佛印应约到苏东坡住所,苏东坡随即出门迎接。这时,苏小妹正在窗前捉虱子,一见长兄和佛印迎面而来,拖口出对戏道:
    长兄门外邀双月;
    苏东坡笑对下联:
    小妹窗前捉半风。
    上联的“双月”,即“朋”字;下联的“半风”(繁体风),即“虱”字。
    佛印妙联苏小妹
    宋朝时候,苏小妹与佛印和尚(其长兄苏东坡的好友),以对联形式开了个玩笑。苏小妹写的上联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和尚看后,知道这是苏小妹在有意取笑于他,于是,提笔对一下联,反戈一击。联曰: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苏东坡在一旁看了,连声称妙!
    寇莱公妙句得佳对
    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十九岁时即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宰相,封莱国公,人称寇莱公。
    一次,朝中文武百官在御花园游玩,寇准见荷花池中红日倒映,十分美观,顿发诗兴,便向同游的百官出了一个上句求对:
    水底日为天上日;
    众人感到这一写景状物十分巧妙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对起来难度颇大,思索良久亦不能对。这时群臣中有一位叫杨大年的走上前来对道:
    眼中人是面前人
    大家听罢,齐声称妙。
    客人巧对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与一位来客对饮,王安石随口出对道:
    老欲依僧。
    客人随声应对道:
    急则抱佛。
    王安石笑道:“我这个上联,在前面加上一个'投’字,便成了一句古诗——'投老欲依僧
    客人亦笑道:“我这个下联,在句末加上个'脚’字,便成了一句谚语——'急则抱佛脚

    两人把酒言欢,谈得甚为投机,不禁相对大笑起来。

    赶考巧对
    据说,宋代王安石青年时期赴京赶考,住在舅父家里。有一天,在街上看见一家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条上联:
    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由拖口而出:“好对,好对。
    这家门楼的主人是马员外,他的一位管家听王安石说要对对联,忙过来打招呼说:“请稍候,待我去禀报员外大人。

    王安石赶考心切,不等员外出来便急急忙忙地走了。到了京城后,考场上一切顺利,由于平时用功,做起题来,思如潮涌,一挥而就。

    写作之余,游目四顾,偶尔看见厅前挂着一面绘有飞虎的彩旗,骤然使他联想起走马灯的事,凝目沉思,悟出了下联,默念于心。
    考试结束后,王安石返回舅舅家里,途经马员外大门口时,等候已久的管家笑脸相迎,连声亲切地说:“恭候多时,请进室内,有事求教。
    原来这马员外年过半百,仅有一女,年过二八,才貌出众,尚未婚配。为招选一位才学富有之士为婿,于是拟出上联,公开求对,对出者,许以婚姻。前来应征的很多,而中意的一个也没有。

    王安石了解这一情况后,联想到应试时所见彩旗情景,神态自若地对出了下联:
    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见对得如此工整、贴切,深为满意,授意管家招他为婿。
    农妇索联
    宋代书生贾仁赴京赶考,正是炎热夏天,途中向一村妇讨茶喝。村妇出了一个上联向他索对:
    饥鸡盗稻童筒打
    这个出句用四个名词——鸡、稻、童、筒,一个形容词——饥,两个动词——盗、打,极简略又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生活场面:饿慌了的鸡偷食谷子,一个小孩用竹筒追打。
    而且,这七个字有三对谐音:“饥”与“鸡”,“盗”与“稻”,“童”与“筒”。看来,这个出句很有难度,不易对上。
    但贾仁怎甘示弱?就坐在茶亭里冥思苦想。忽然,他看见茶亭的梁上趴着一只老鼠,有人咳嗽一声,老鼠便吓跑了。贾仁从中得到灵感,对句有了:
    暑鼠凉梁客咳惊。
    “凉梁”,(老鼠)在梁上纳凉,这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对句也有三对谐音(“暑”与“鼠”,“凉”与“梁”,“客”与“咳”),足与上联匹配,共同构成一幅极富乡村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
    万只阳鸟破烟云
    南宋某年秋日,大文学家朱熹踏山赏秋,此时天高云淡,丹桂飘香,阵阵大雁从北方飞来。朱熹面对这样的秋景,感触颇深,自吟了一句上联:
    “一行朔雁,避风雨而南来。
    但下联却无从着落,他虽拟几句下联,但意境均不高,一时竟成绝对。此事传出以后,一批舞文弄墨的人纷纷试着写下联,但对得都不够工整。转眼,到了来年春,学者陈孔硕带儿子陈桦踏青时,陈桦听父亲讲此绝对后,从莺歌燕舞中悟出下联:
    万只阳鸟,破烟云而东去。
    小陈桦出手不凡,对得很是工整,朱熹听说以后,对其大加赞赏。
    朱元璋考子
    朱元璋称帝后,一年春天,他领二子出游京郊,见风吹杨柳,便吟一上联命二子各自续对,以试其才,联曰:
    风吹杨柳千条线。
    太子对道:雨洒羊毛一片毡。

    四子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两副下联虽然都很工整、贴切,但在境界和气势上却相差甚远。朱元璋听后,觉得太子下联平淡、庸俗,而四子朱棣的下联气度恢弘,将来必有作为,因而产生了“废嫡立庶”的动机。后来,虽然未成事实,但朱棣封燕王后,在北方发展势力,终于发兵南下,将惠帝废掉,自称皇帝。

    解缙瓜摊妙续对
    一天,解缙外出办事,路上口渴,看到有一瓜摊,准备买瓜吃。瓜主人知道他能文善对,便说:“你若能对上我的上联,吃瓜不要钱。否则,给钱也不卖!
    解缙听罢,笑着答应。

    瓜主人出上联道: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解缙随口对道:

    “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向右翻。
    瓜主人又指着对面酒店灯笼说: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解缙不假思索,拖口而出:

    二更鼓三面锣哐,哐哐哐。
    瓜主人忙将切好的西瓜递给解缙,并道:“先生真是奇才,在下佩服。

    对联互明志

    明太祖朱元璋,在攻姑苏城时,他与武臣刘基题联以对。朱元璋先就“天口”二字出一上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刘基则以“人王”二字对了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联趣2

书生联对朱元璋
    明朝时候,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不但非常喜欢题联,而且喜欢与人对句。
    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访,路遇一书生,遂问:“里居何地?”“四川重庆府人氏。”书生答道。朱元璋随即出一上联:千里成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朱元璋吟完之后,又命书生对出下联。那书生发觉他如此喜好对联,脸又特别长,猜想此人十有**是当朝皇帝朱元璋,于是,恭声对道: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皮袄披身假畜生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姓贾的官员狡猾多端,对百姓尖酸刻薄,喜欢以玩弄人取乐。一天,大雪之后,他身披貂裘大衣站在门外观赏雪景时,邻居倪家的孩子穿着木屐,从他眼前过去。他看到这孩子脸上长有麻子,就想拿人家的生理缺陷寻开心。
    他把孩子叫到跟前,说要和他对对子,不等孩子答应,他就念了上联:
    钉靴踏地泥(倪)麻子;
    倪少年知道他是在嘲笑自己,心里很生气,但他强忍着没回答,贾官员问:“你是不是不会对?
    倪少年说:“对是能对,但我不敢。

    贾官员说:“但对无妨。

    倪少年又说:“大人不记小人过,既然您不计较,那我可得罪您啦!

    “让你说,你就说吧!”贾官员不耐烦地说。

    倪少年慢条斯理地对道:
    皮袄披身假(贾)畜生。
    贾官员听了,面红耳赤,又气又恼,自讨个没趣,只好缩回家,什么景也不想看了。
    杨溥妙联拖父役
    明朝时候,湖广石首(今属湖南)有个书生,叫杨溥。生活拮据,家境贫寒,地方官要其父服役,杨溥因父年老体弱,苦苦哀求地方官免除父亲服役。
    地方官勉强应许,但要杨溥当面对对,对出下联方可免除父役。地方官出对曰:
    四口同圆(繁体圆),内口皆归外口管;
    杨溥听了,即巧妙含蓄地将请求地方官能够积德行善,高抬贵手,免除父役的意思隐晦融含在对句里。他对道:
    五人共伞(繁体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地方官耳闻下联,这分明是在夸赞自己,心里暗自高兴,又见杨溥的父亲确实已是风烛残年,难以服役,也就顺水推舟,就此罢了。
    陈白阳对唐寅
    明代画家陈道复号白阳山人。一日他与唐寅外出游玩,来到一个花园,唐寅出对道: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庄子”指庄园,也指战国时哲学家庄周写的《庄子》。陈白阳一时不能对,走着走着,忽见酒店墙上写着“杜康佳技,太白遗风”,即对道: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一是说“汉子写的”,一是指西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
    接着,两人又来到一座道观,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唐寅又出对道: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观主);
    陈白阳略加思索,对道: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寺姑)。
    说罢,两人抚掌大笑。
    挑和尚与抱秀才
    祝枝山有一次与沈石田出行,看见田里有一个尼姑挑着一担禾走过来。祝枝山先出一联:
    师姑田里挑禾上。
    师姑,即尼姑。“挑禾上”,双关语,谐音挑“和尚”。这是戏谑沈石田。沈是出家人。沈石田应声对出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
    抱绣裁,谐音抱“秀才”。秀才暗指祝枝山。两人对联斗嘴,旗鼓相当。
    农家小事有奇联
    一次,唐伯虎同友人外出游玩,看见一个村妇一面打扫乱柴,一面叫小叔子捆柴。他触景生得灵感,得一上联:
    嫂扫乱柴呼叔束;
    完全是白描,但句中有两处地方运用了谐音手法。“嫂扫”两字谐音,“叔束”两字也谐音。因此,要对好有一定难度。友人正在低头沉思之时,又看见一个少妇挑一担水走来,不料这桶出了问题,突然裂开,水流一地。少妇便忙唤小姑子来把破桶箍紧。
    这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映入眼帘,唐伯虎友人便大喊“有了”,对出下联: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下联也是两处谐音:“姨”与“移”,“姑”与“箍”,与上联绝配。上下联写的都是最寻常不过的农家小事,但一经高手锤炼,便成千古妙对。
    张灵对唐寅
    一日,唐寅与友人张灵把酒对饮,喝得酩酊大醉。唐寅从椅子上掉下来,吟了一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贾岛是唐代诗人,以苦吟闻名。)
    张灵捧着酒杯又一饮而尽,歪在了椅子上,对道:
    刘伶饮尽不留零。(刘伶,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
    信手拈来作佳对
    相传,明代文学家蒋焘,幼年的时候就机敏过人。一日,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来访,谈话之余,那友人想试探蒋焘的才学,眼看着的窗外的早春雪雨,于是出一上联,让蒋焘应对。其上联是: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蒋焘知道这是一句拆字联,正准备遣字觅句,忽然,看见母亲正在切地瓜片,真是喜出望外,他冲着父亲的朋友对道: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那位朋友一听,心中大喜,禁不住为蒋焘的妙对拍案叫绝。
    翰林应对颂皇帝
    明朝皇帝嘉靖的寿诞之期,文武百官纷纷送上寿礼。嘉靖唯独喜爱寿轴、寿联,他想从这些礼物中找一副有新意的好对联,可总也找不见,心中十分不快,他决定在皇寿筵前出个难题来测验一下这些官员们胸中究竟有无文墨。
    寿筵开始,文武百官入席,嘉靖宣布:“朕有一联,对得上的,赐御酒三杯,对不上的,点酒不饮。”遂念道:
    洛水灵龟献瑞,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众官听后,思索良久也无人能够应对。一个个只是默默地低着头。
    嘉靖扫视着群臣,脸色越来越不好看。正在这时,末席转出一个人来,此人是进士出身,当个闲职翰林,他俯伏金阶,口称“微臣不量力,狂妄应对,以博圣上一笑。”随着对道:
    岐山彩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总成三六。声声祝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嘉靖听罢大喜,赐御酒三杯,职位恩加一品。
    状元巧对宰相
    明朝宰相叶向高,有一次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谈笑之间,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闻听此言,便知他打算在这里留宿,便道: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此话全是宝盖头的字,稍加思索,便对道:
    客官寓宦官,富室宽容。
    次日,用罢早膳后,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池塘时,叶向高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您看——七鸭浮塘,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寻视池塘,当即对道:

    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十分
    解缙一联写婚丧
    从前,有个大户人家,腊月二十九这天要娶媳妇。可不幸偏偏在这时候降临了,这天刚吃过早饭,老当家的突然去世。按照习俗:年前死了人,必须年前埋。恰逢这年又是个小尽——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改婚期吧,不行,亲戚朋友都已经到齐了,贺礼也收了一大堆。于是决定先把人掩埋以后,再举行婚礼。
    在这特殊情况之下,这对联该怎么写呢?账房先生抓耳挠腮怎么也写不来,就连村里的几个秀才也不知如何下笔。恰巧,解缙这天也在这家帮忙,有人见他挑着水桶走了过来,就提议让他编一副对联。账房先生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解缙一见他这副神气,放下水桶,拿起笔来,蘸饱墨,刷刷点点很快写出了上联:
    遇丧事,行婚礼,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
    账房先生一见,吃了一惊:“啊呀,起笔不凡!
    解缙头也不抬,又是一阵紧写,下联又出来了:

    辞灵柩,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解缙把笔一放,挑上水桶走了。
    账房先生忙喊:“解先生,对联还没脑儿哩!
    解缙回过头,喊了四个字:“乐——极——生——悲!

    解解元妙对乐乐府

    有一次,解缙游山口渴,走进一家草庐要茶喝。一位白发老人问他是何人,解缙出口答道:“吾解缙解元是也。
    老人笑道:“你就是号称神童、善对对联的解缙?想喝茶,好,请你先对下联。

    解缙说:“老丈请讲!

    老人即出句道:

    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解缙一听,觉得这三个解字连用,还真不易对出。茶且慢喝,先聊了起来,他得知老人姓乐,过去是朝廷乐府的官员,又见壁上挂着七弦琴,便说:“请老丈抚琴,我自有对。
    “好!好!”老人取琴,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解缙笑着说:“请听下联!”接着高声念道:

    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妙!妙!绝妙!”老人赞不绝口,于是捧了上好的清茶让解缙品尝。
    原来,老丈出句的“解解解”三字,三音三义:第一个是动词,解除的意思;第二个是解缙的姓;第三个是解缙的身份,解元。
    解缙对句的“乐乐乐”三字,也是三音三义,恰好与“解解解”为对:第一个是动词,喜欢的意思;第二个是老丈的姓;第三个是指老人的身份,乐府,在乐府供职的人。巧出巧对,留下一则联坛佳话。

联趣3

牛金星一联当军师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领兵住在商洛山区,派尚炯到京城侦探情况。一日,尚炯在大街上碰见了老朋友牛金星,谈得非常投机,牛金星就随尚炯来商洛山,见了李自成。
    一天,尚炯拿着文房四宝找牛金星。说是受李自成嘱托,请他写一副对联。
    牛金星乃举人出身,才学出众,他略一思索,提笔写道: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尚炯把这副对联交给李自成,李自成看罢大喜,这上联是说李自成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就像一条暂时蛰居大泽的潜龙,终有飞腾之日;下联以“鹿”比政权,李自成出兵商洛山,开辟中原根据地,以逐鹿中原为战略手段,来完成推翻明王朝,建立新政权的大业。
    以后,李自成就用牛金星为军师出商洛山,转战南北了。
    妙联解边危
    相传,明朝末年,北方边关有一外族藩邦兴兵犯境,统兵元帅名叫张斌。他自恃文武双全,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于是先派一使者给明朝守关将领送一个上联,当面扬言:如果对得出下联,自动退兵。上联是:
    弓长张,文武斌,张斌元帅,统领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叫胥。
    在明朝守关将府内,文武官员一个个都在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如何对下联。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能够对上来,最后,还是军师才高一筹,对出了下联:
    一人大,日月明,大明天子,横扫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
    藩邦使者将下联带回,张斌看了始料不及,不禁大惊失色。心中暗想:看来明朝也是藏龙卧虎啊,绝不能轻举妄动,况且有言在先,便立刻传令退兵,再也不敢前来犯境了。
    长老巧对康熙
    清康熙皇帝爱惜人才,只要发现贤才,不管富贵贫贱,他都要不拘一格地量才择用。一天,康熙听说有一位和尚很有才学,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弈三盘皆告负。康熙对和尚说:“朕欲赐长老御宴,只是时光尚早,不如拈联答对,凑趣助兴,不知长老意下如何?
    和尚起身叩谢道:“谢圣上隆恩。贫僧斗胆,请赐上联。

    康熙出联道: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
    康熙心想:我这联拆了“岩”、“枯”、“柴”三字而且文气连贯,下联要对得好,谈何容易。
    不料,和尚略一思索,即对道: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
    康熙一听,这下联对得无懈可击,实在是妙极,顿时龙颜大悦。
    御宴开始了,康熙面带笑容,起身举杯,赞叹地说:“长老才思敏捷,朕不及也!来,朕敬你三杯醇酒。”和尚推辞不过,只得喝下。
    自此以后,御前百官中便多了一个和尚。
    纪晓岚妙对得还乡
    清朝乾隆年间的才子纪晓岚,二十四岁在乡试中名冠第一,后来中了进士,当了侍读学士。纪晓岚成天陪着乾隆皇帝读书,天长日久,就觉得这种生活单调无聊,心中苦闷不乐。这种心事,被乾隆皇帝看出了几分。
    一天,乾隆皇帝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依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是位学富五车的聪颖才子,认真揣摩皇帝的话,这分明是一副析字联的上联,如果自己对得好,合悦龙心,说不定会准许自己回家探亲。他立即双膝跪下,虔诚地说道:“如蒙陛下恩赐,返里省亲一面,我纪昀是——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听罢,龙颜大悦,当场恩准纪晓岚探亲。

    李调元出门搬
    清代,四川绵阳高才李调元,学贯古今,才识广博,特别善于吟联题对。传说,李调元到广东当学政时,有一个姓傅的书童,想试探一下李调元的文才,就打听着李调元走马上任这天,故意在必经之路,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模样,等待李调元到来。

    过了一段时间,李调元果然乘轿子经过此处,因石头阻路,轿夫一脚把垒的石桥踢毁了。姓傅的书童见状,假装生气,上前对轿夫不依不饶,李调元撩起轿帘一观,见是一个童子,就下轿劝解。书童趁机对李调元说:“久慕李相公善对,小人这里有一上联,不揣冒昧,当面请教,假如李相公肯赏脸的话,就请赐对下联。
    李调元见这一书童要与他对对,高兴地点了点头,道:“不妨事,只管吟来。”那书童道:

    踢破磊桥三块石。
    李调元一听,便知书童出的是拆字联,于是,欣然对出下联:
    搬开出门两座山。
    那姓傅的书童听了,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妙!李相公果真才华出众,名不虚传,小人佩服!佩服!”说着,赶忙把路上的三块石头搬走了。
    刘尔忻奇思联绝对
    晚清翰林刘尔忻,晚年隐居在兰州的风景名胜五泉山,自号“五泉山人”。据说山上的亭、桥、馆、阁楹联,多出自于他的手笔。当年,一位朋友曾撰一上联,请刘尔忻续对下联。上联是:
    此木为柴山山出
    “此木”相联为“柴”,两山叠罗为“出”。上联除去“为”以外,其余六字,字字关连,颇难应对。然而,刘尔忻却信手拈来地对以:
    因火成烟夕夕多。
    这下联里,“因火”合并为“烟”,“夕夕”相叠为“多”。对仗工整,意思连贯,可谓绝对!
    各有所思
    从前,有两家联婚成亲,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定亲的时候,女方的父母说:“我的女儿别无所望,惟求过门之后,一日三餐,吃饱而已。”男方父母说:“我们也别无所盼,但愿媳妇进门之后,生儿育女,留个后代罢了。”有多才之士据此,在结婚之日赠一贺联: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人、口、丁”并为“何”字,联语虽短,但既分拆双方的姓氏,又隐含着双方的心愿,真是妙极。
    三口白水二个山人
    在杭州西湖的天竺顶上有一座茅草搭成的庵寺,取名为“竺仙庵”。庵边有个泉眼,泉水清澈见底。庵中二人,经常汲泉水煮茶品尝。有一副对联悬于庵门,联云: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这副对联,拆字真切无痕。上联“品”拆分“三口”,“泉”分拆“白水”;下联“竺”分拆“二个”,“仙”分拆“山人”。使人读来,和谐自然,妙联!
    老秀才与穷书生
    从前,一个老秀才出门归里,在路上遇见一个乞丐模样的穷书生,饥饿难忍,伏在山泉边喝水。他便出联问道:
    欠食饮泉,白水何以度日?
    书生本是书香门第,只因天火降临,家产焚尽,双亲俱丧,孑然一身流亡在外,煞是可怜。他听老秀才语气怜悯热切,勾起腹内愁肠。不由长叹一声,对出下联:
    才门闭卡,上下无边逃生。
    老秀才一听,暗自称妙。于是,手拉着书生回到自己家中,让他一面教儿子读书,一面自己攻读,以图日后求取功名。果然,这个书生后来中了进士。
    光棍难拿
    传说从前乡下有个书生,早已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境窘迫,没钱娶妻。这位书生,非常仗义,好打抱不平。凡有乡亲们受欺侮的向他求助,他便代写状子到衙门里申诉,常常打赢官司,乡里人都很感激他。
    由于他经常主持正义,打击腐败,因此得罪了不少为非作歹的恶人。这些人将他视为眼中钉,于是便设计诬告他,书生因此被拘到官府。
    升堂审问,县官看他是个书生,且对他的名声早有耳闻,便问道:“你既是书生,可会作对?
    书生道:“我来作对,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县官听他口气,竟未将本官放在眼里,便喝道:“这里有一上联,对上便罢,否则严办。”接着,出上联道: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书生随口答对: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书生说完,掉头大步而出,县官及满堂衙役只好由他走了。半天,人们才琢磨出“光棍”二字的妙处:壁上有洞,日光射进,形成一条“光的棍子”,当然没法握住;而他自己这条“光棍”,没有犯罪,自然衙门里也“难拿”了!
    秀才棺材并一材
    从前某地有个迂秀才,原本才疏学浅,却总是孤芳自赏,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对,以此在人前炫耀自己博学多才。
    一天,秀才刚走出大门,来到巷口,便碰上一个卖花女。卖花女手提着一大一小两篮鲜花,大街深巷,府第蓬门,沿街叫卖。秀才见她长得如花似玉,顿起色心。他故意装痴作傻,拿起一枝鲜花放到鼻尖闻闻嗅嗅,又向着卖花女挤眉弄眼,说声:“好香啊!”接着,他拎起小花篮,笑着要卖花女和他对对子,如果是他赢了,卖花女就要送他一篮鲜花。花女也胸有成竹地问他:“若是你输了又如何呢?”秀才心想,斗大的字识不几箩的村姑,休想赢得过我秀才。于是爽快地说:“若是输了,买你一篮花!”秀才开口念道:
    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
    秀才上联既出,卖花女一时无对。秀才得寸进尺地说:“怎么样,这回我不买花,就要买人了。”卖花女即景生情,指着街对面的“四门店”——棺材铺里大小棺材,朗声对答: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并一材。
    秀才听罢,瞠目结舌,无辞以对,只好自认晦气,一溜烟走了。

联趣4

李东阳访友吟联
    一日,李东阳到友人家做客,见花瓶被风吹倒,随口吟道:
    东风吹倒玉瓶梅,落花流水;
    那友人即对以:
    朔雪压翻苍径竹,带叶拖泥。
    伦文叙巧对拆字联
    有一座山寺,有个僧人根据该寺境况,想作副对联,只想出了上联,却未作出下联。他便把那上联挂在寺中,希望游客对出下联,他的上联是: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竹寺”合成“等”,双“手”合成“拜”,“四维”合成繁体“罗”。
    有一天,广东南海(今佛山市)人伦文叙到寺里游览,看了那上联,当即对了下联:
    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小大尖峰。
    “木门”合成“闲”,两“山”合成“出”,“小大”合成“尖”。僧人们看了,齐声称赞对得精妙。
    周渔璜对老先生
    周渔璜考中了翰林,第二年春天,回家乡探亲,四乡五邻亲朋好友在当年周渔璜读书的学堂里,大摆宴席,给他接风洗尘。人们请周渔璜坐了上席,又特意用轿子把当年教周渔璜的高老先生抬来,请他坐在席上陪客。
    高老先生觉得把自己安排在学生座位之下,心中不悦,便乘着酒兴对周渔璜说:“学生大人这次回家探亲,真是四乡邻里的无上荣幸,老朽愿在大人面前献丑,出一小对,以助酒筵之乐。
    周渔璜连忙起身,向老先生拱手施礼,微微一笑,说:“先生德高望重,学生应该多多请教。

    老先生点点头,随口念道:

    鼻孔子,眼珠子,珠(朱)子高于孔子?
    周渔璜斟上一杯酒,恭恭敬敬地双手端到老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学生因先生教诲才有今日。请先生先饮此杯,学生才敢放肆。
    老先生双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岂敢,岂敢,大人乃朝廷命官,老朽冒犯了。

    周渔璜说:“学生才疏学浅,对得不当,还望先生海涵,多加指教。”接着,大声对道: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
    老先生听罢,拍掌大笑,说:“好对子!好对子!不愧我的好学生!
    周渔璜对长老

    周渔璜奉旨阅兵江淮,一日,到金山寺游览,金山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便lou出鄙夷的神色。当时恰好暴雨骤至,淋打着江边的沙滩。长老故作谦逊说:“贫僧偶尔想到一个上联,不知下联如何应对,恳请赐教。”接着念道: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当即指着祭坛上摇曳不定的烛光对道: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听了,惊叹不已:“奇才,奇才!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一天,郑板桥乘船到兴化北乡去,行到中堡湖,已是夕阳西下。郑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傍晚时的湖光山色,只见艘艘渔船上轻烟袅袅,渔歌阵阵,一弯新月映照湖面,细浪如银。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郑板桥触景生情,拖口吟道:
    半湾活水千江月
    他正在沉思下联,狂风骤起,湖水巨动,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附近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把他和船家救到船上,并热情地让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渔民们告诉郑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还产一种大蚌,蚌中还有绿豆大的珍珠呢。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啊,这里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宝呢,真是“一粒沉沙万斛珠”啊!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他提笔写了: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沙万斛珠。
    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做纪念。
    大臣巧对儆乾隆
    生性风趣的乾隆皇帝,每当退朝回内廷时,常对几位机要大臣说:“上朝行君臣之礼,退朝图友谊之欢,诸卿不必拘泥。
    一天,他与几位大臣在内廷打麻将牌,一张八仙桌围坐君臣四人。乾隆忽然提问道:“八仙指哪八位仙家?

    一个大臣回禀道:“八仙者,指吕洞宾、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也!

    乾隆说:“他们当中看来是七个男的一个女的了?

    那大臣说:“是的。

    乾隆遂出一上联,要大臣们对:

    七男一女同桌凳,何仙姑怎不害羞?
    大臣并不深思,随口对道:
    三宫六院多姬妾,圣明主理当自爱。
    乾隆一听这下联明明有警戒之意,因此脸色陡变。那位大臣倒是不急不慌,从容不迫地问乾隆道:“皇上,臣所对工是不工?
    乾隆再一吟哦,觉得这下联对得确实工整,且对得颇有道理,因此怒意渐消,笑着对这位大臣说:“对得妙,为君者理当自爱。

    当时,在场的文武官员无不为那位大臣捏着一把汗。

    刘乃香巧对李元度
    清代道光举人李元度,工于文学,颇有才名。四川人刘乃香慕名专程去拜访他,想当面试试他的才学。相见后,刘乃香问道:“贵姓?
    李元度从容地吟道: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老子指春秋末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他曾骑青牛出函谷关。这里的“老子”,又是李元度倨傲的自称,一语双关。
    接着李元度又反问刘乃香“高姓”,刘乃香高声应道:
    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
    高祖指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他当江苏沛县亭长时,于丰西泽中起事,路遇白蛇挡道,他醉中“拔剑击斩蛇”。后来,自武关入秦,战胜项羽,即帝位。这里的“高祖”,又指曾祖父的父亲,是刘乃香倨傲的自称,也是双关。
    李元度听了刘乃香的对句,深为赞赏。两人握手言欢,数日方散。
    东西当铺当东西
    传说,乾隆南巡时,一行人马来到顺天通州,乾隆很高兴,随即出了一句上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让随从人员对出下联,众人想了半天,面面相觑,谁也对不出来。乾隆以目示纪晓岚,纪晓岚本不想对,但皇上点到头上了,只好对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赞叹不已。
    死个和尚添一如来
    相传,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何绍基一次出游,路经湖南浏阳南邦寺时,刚好碰上寺内有一个和尚圆寂。古寺长老早闻何绍基大名,便要请他写一副挽联。何绍基提笔就写:
    南邦寺死个和尚;
    和尚们一看大哗,认为何大人有意戏弄他们。但何绍基不动声色,马上又续出下联:
    西竺国添一如来。
    “西竺国”即印度,佛教中的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教中的最高佛祖。死个和尚,却成了佛祖。下联化平淡为神奇,有扭转乾坤之力。
    乾隆贺喜
    清代乾隆皇帝好谑,某次出巡江南,途见一农家操办喜事,于是送上三个铜钱和一句上联,道是: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谁知主人也是个知书才子,随即对上一句:
    两间茅屋迎宾,怕穷莫进,进为贪吃。
    “滑稽大师对友人
    清末,某日,广州“滑稽大师”何谈如与友人同游珠江,友人即景出对道: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友人限他在短时内对出下联,不料,他稍加思索,即道: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羊城即广州。)
    豆角与石头巧对
    从前,有一位私塾先生因事外出,行前给学生留下一道对对题,上联是:
    风吹豆角豆角与豆角斗角。
    先生走后,学生苦思苦想,总是对不出来,便跑出门到后山山泉里去洗澡,看到泉水冲石,忽有所悟,于是凑出下联:
    水冲石头石头与石头实头
    “实头”为北方方言,即以头撞地。晚上,先生办完事归来,一见学生的对句,大加夸奖,说是对得好!
    樵女智斗财主
    相传四川一位姓王的老汉与孙女相依为命,种瓜为粮,卖柴为生。其孙女正值青春妙龄,长得花容月貌,常与其爷爷一起担薪上市。当地一位年过花甲姓钱的财主看中了她,密谋取之。
    王老汉上市放薪之地恰在钱财主家院旁,钱派人在老汉放薪之处埋了一只断颈银猫。次日清晨,王老汉把重达百余斤的干柴刚放落地,钱财主家人便狂奔过去,掘起银猫对王老汉呜呼:
    银猫银猫,引颈如龙,仰头似虎,价高万伍,你知否?
    王老汉哪有一万五千两赔偿?钱财主便提出要王老汉的孙女以身抵价。
    晚上回家,王老汉茶饭不沾口,坐在床上长吁短叹。老汉的孙女得知实情后,安慰爷爷道:“爷爷,我有办法对付他。明天任何人喊开门你均不要做声……”
    次日天还没亮,钱财主带领一帮家丁直奔王家,连呼“开门”。王老汉咬牙不语,钱财主从门缝偷看,见王家孙女正在桐油灯下习书,钱财主便急忙破门而入。突然,有一似玉杼的东西从门顶落地碎成三片。王家孙女上前怒曰:

    玉杼玉杼,织丝泛影,梳网流星,身贵千金,谁敢赔?
    银不及金也,一万五千两怎能买千两金子?钱财主心虚,快怏而逃。此后,王老汉与其孙女照样担薪负炭上市出售,却发现在卖薪之处有一白纸,上书黑如涂鸦几个大字:
    卖柴少女,蛇腰墨乳罗圈腿;
    老汉的孙女看罢,以碎炭为墨,旧帚为笔,在钱家墙上疾书:
    开铺姓钱,狗肺狼心绝子人。
    钱财主见了,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命家丁去抓王家爷女,孰知他们已远走他乡,离开了这块是非之地。

联趣5

骂出来的对联
    黄照临,号碧川,清中叶湖南澧县人,主持过澧阳书院,是个很有才学的人。碧川少时,一次看见几个小孩子用锄头在一堆乱瓦中挖青蛙,忽得一句:
    娃挖蛙出瓦
    久思无对,只好作罢。20年后,他担任陕西某县知县,一天骑马不小心踏进了路边的麻田。麻田主人是一个老妈子,狠狠骂了他一顿。这一骂,倒把他20年没有对出的下联“骂”出来了:
    妈骂马吃麻
    这是一副很有生活气息的对联。它的特别之处是上下联各有四字声韵完全相同,仅仅是声调有所不同。而且,上联四字与下联四字也是同韵!
    三星白兰地
    相传民国初年,重庆有一酒家,在门口放一瓶“三星牌”白兰地酒,并出一上联征对:
    三星白兰地
    对者非常多,最后中奖的是一位青年的一下联:
    五月黄梅天
    这是一副绝妙无情对。上联与下联毫不相干,但字面上字字绝对。“黄梅天”,五六月间为梅雨季节,叫“黄梅天”。
    有好事者将这副对联上下颠倒,联尾停顿,各加一字,成为如下一联:
    五月黄梅天,湿;
   
三星白兰地,干!
    以“干”对“湿”,反义词相对。同时,“干”字双关,又是“干杯”的意思。
    蔡锷买笔
    蔡锷是湖南省邵阳蒋河桥乡人,6岁启蒙读书,11岁师从邵阳名人樊椎,12岁中秀才。1895年春,湖南省学政江标到宝庆(今邵阳)举行岁试。蔡锷跟随父亲蔡正陵从乡下来到宝庆城里。
    一天,蔡锷到著名的宝元文具店买笔。老板见他小小年纪便来府城应试,十分高兴,拿着一束笔说:“我出个上联,若能对着上联,这束笔就送你。”老板的上联是:
    小学生三元及第。
    蔡锷摆着小脑瓜,对曰:
    大老板四季发财。
    说完,拱手作揖,接过笔束,笑嘻嘻地离开了文具店。
    茶酒联趣
    民国时期,福建泉州有一位富商,在市北角建了一座茶楼,因地方较偏僻,来喝茶的人不多。
    后有人给富商出个主意,让富商请人为茶楼题了一条向顾客征求下联的上联,悬挂在茶楼门口,并夸下海口,有能对出下联者,到茶楼白喝茶一年,还赠特等好茶十斤。悬挂的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这副上联挂出后,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但始终没有妙句对出,不过,茶楼生意确实红火起来。
    一天,一位学者装束的人走进茶楼,问:“哪位是老板?
    此时恰巧富商在座,忙迎上前来,问:“先生有何吩咐?

    学者装束的人说:“老板挂联求对,赏赐可是当真?

    富商说:“绝无戏言。

    学者装束的人说:“好!”然后要来纸笔,一挥而就: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对句一气呵成,与上联相映成趣,富商连连称妙,忙吩咐手下人去准备茶酒。
    何叔衡代答对联
    何叔衡同志,1918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监察人民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内务都人民委员等职。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
    何叔衡早年曾在湖南家乡附近的宁乡云山学校教书,有一次,当他从学校回到家里时,发现邻居家那个在私塾读书的小男孩正在伤心地哭泣,于是他便抚摸着孩子的头问他为什么哭。起初孩子不肯说,经再三催问,才道出原委——原来塾师要他对对子,如果明天不能对好交卷,就要挨板子。
    何叔衡问:“先生出的什么对联呀?
    那孩子说,先生出的上联是:

    世上少有蠢伢子
    何叔衡听罢,心想这个塾师对学生非但不正确地启发诱导,反而用对联讽刺刁难,真是岂有此理,便说:“不要哭了,我帮你对下联。
    孩子这才转忧为喜,何叔衡笑着念道:

    人间难得好先生
    又说:“交上去,保险不会挨板子了。
    那孩子念念这下联,笑了。

    日出尼姑白水来
    一学生机智聪慧,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能够对答如流。一日,老师出两个字让他对,出曰:“月明。”学生对曰:“日出。”老师出:“和尚。”学生答曰:“尼姑。”老师又出:“青山。”学生对曰:“白水。”老师再出一字:“去。”学生应声曰:“来。”老师将出句串起来念道:
    月明和尚青山去,
    学生也将自己的对句串起来念道:
    日出尼姑白水来。
    东坡讽主持
    一日,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品行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毕恭毕敬,招待甚周,还死皮赖脸向苏东坡求字。
    苏东坡捉笔在手,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那主持将联悬于高处,许多文人见了皆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两个字谜,谜底乃“秃驴”也!
    东坡佛印互嘲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日与好友佛印和尚在江上泛舟。苏东坡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手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绝妙的谐音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
    “河上骨”谐音为“和尚骨”,“东坡诗”谐音为“东坡尸”,用的是谐音双关法。两位好友都多才善谑,可谓旗鼓相当,谁也没占着便宜。
    唐伯虎作趣联
    一位富商请唐伯虎为其商店写副对联,唐伯虎挥笔写道:
    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本来这副对联是对生意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很好祝愿。但富商却是左瞧右看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联中对大发财、多发财说得不够明显,要求唐伯虎重写一副。唐伯虎感到既好笑又好气,也不推辞,挥笔又写一副: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阵进阵出,
    
柜里铜钱真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富商见后,满意地频频点头,接过对联,千恩万谢地离去。
    解缙吟联治县官
    有个自以为才华出众的县太爷,从不把文人雅士放在眼里。一日傍晚,解缙从县太爷门口经过,适逢下雨,便想进门避避。正巧见县太爷在堂前踱步,神态傲慢。解缙想:我今天倒要治他一下,于是便随口吟道:
    雨阻行人,谁是行人之友?
    县太爷一抬头,见是颇有文名的小解缙,但他根本不把解缙放在眼里,只是傲慢而懒懒地对道:
    天留过客,我为过客之东。
    解缙听罢,趁机跨入大堂,往太师椅上一坐,继续吟道:
    客既来兮,足下且设鱼肉宴。
    县太爷又对道:
    客已至矣,厨中苟呈肚胖汤。
    当晚,县太爷客堂里烛火通明,酒肴上桌,解缙毫不客气地大吃了起来。县太爷看在眼里,怒在心中:你解缙居然放肆地吃喝起来了,哼,现在别得意,我要让你好来不好走,让你尝尝我的厉害!便吟道:
    嫩笋初烹,片片难入君客口。
    解缙一听,这县太爷话中生刺,弦外有音,于是便针锋相对地反击道:
    老姜细切,条条嚼断主人筋。
    至此,县太爷才尝到了年轻解缙的辣味。他忍着气,好不容易陪到三更,便想草草收兵,低声道:
    谯楼上叮叮咚咚,三更三点。
    解缙明知县太爷耍的是拖身之计,却装做浑然不解的样子,举杯答道:
    画堂前你你我我,一口一盅。
    “这……这……”县太爷无可奈何,只好陪解缙一直喝了下去。
    两人一直喝到天亮,县太爷被拖得精疲力尽,但内心仍然不服,还想刁难解缙,他不开大门,却开后院小门送客,又说:
    恶犬无知嫌地窄。
    解缙即对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县太爷在解缙即将离去时说:
    恶客无情,去去去,今朝快去。
    解缙却笑着回答:
    贤东有趣,来来来,明日再来。
    县太爷听罢,真是哭笑不得,只好佩服地向解缙打躬作揖。

联趣6

徐唏白衣嘲科第
    明代江阴有个徐唏,聪敏好学,才华横溢,未经科举考试而进身吏员,一直擢升为兵部尚书。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们认为他是白衣出身,没有“功名”,便有些看不起他。有一次,一伙科举出身的秀才举人们串通一气,纠合县官,在县衙门请客,想让徐唏出丑。县官指着桌子上的水果为题,让大家作对联。徐唏看破他们的用意,便顺口吟了一联道:
    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人)。
    这副对联隐喻那些科举出身的红门秀才,有不少没有什么学问的酸子,而自己虽然出身白衣,却是不同凡响的大人物。那群红门秀才,举人们听了哑然自羞,不得不佩服徐唏之才。
    霍尚书自讨没趣
    明代南海人霍韬,字渭先,号渭崖,正德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座寺庙的地址,打算在那里建一处私宅,于是便下令让当地县令将寺庙里的僧人赶走。
    僧人们被逼无奈,只得迁出。离开的时候,一个僧人在墙上题写了一副对联:
    学士家移和尚寺
    
会元妻卧老僧房
    霍韬考进士时,得第一,即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对联既是写实,更巧妙地含有尖锐辛辣的讽刺。霍韬看到后,感到羞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兄弟相戏
    明朝时期,内乡县有位学士叫李癰,字子田,官任翰林检讨,从事掌修国史的工作。他有个弟弟名叫李荫,字袭美,为增广生员,即增额的生员。
    李癰因为弟弟官职卑微,多年不见长进,便给他写了一封信,并在信中附了一个上联,加以嘲谑:
    尔今年增广,明年增广,不知尔增得几多,广得几多?
    李荫接到兄长的书信后甚喜,但看了上联后又有些扫兴,于是以礼相还,也将李癰的职位入联相对:
    君今年检讨,明年检讨,不知君检得什么,讨得什么!
    李氏兄弟以对句相互戏讽的事,在同僚中一时传为笑谈!
    徐文长巧对知府
    一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得到人们的赞扬,杭州知府得知后大不以为然。便把徐文长召来同游西湖,要同他对对联句,答对不上,就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徐文长镇定自若,爽快地答应了他。但见知府指着六和塔,朗诵出他的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认为徐文长对不上,心中暗自欢喜,便又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出了一句: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只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圈。
    知府见徐文长只是做手势,并不作答,便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上,还算什么才子?”随即下令要把他赶出杭州!
    徐文长闻言,不禁哈哈大笑,接着理直气壮地说:“休得无礼!下联我早已对了!
    知府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

    徐文长解释道:“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我对第一联,是扬了扬手,就是说:

    一掌展展,五指两短三长。
    我对第二联,指指锦带桥,拱拱手,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就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知府听罢,羞惭得哑口无言。

    臣节重如山乎
    明末大臣洪承畴曾亲题一联悬挂于中堂:“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以示自己忠君之心。后他在松山兵败被俘,屈膝降清,但此联仍挂在原处。时人在其上、下联的末尾各加一字,遂变成:
    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这副对联蕴含着对他的鄙夷讥讽之意。
    妙对嘲庸才
    清代宣统年间,一位在日本的留学生因谄媚讨好清朝驻日大臣,于是被保举为翰林院大学士。
    一日,这位大学士致书胡秋辇论宪法研究会事。误将“辇”写作“辈”;“究”写作“宄”。翰林院有人作一对嘲之:
    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究宄共穴,九九还将八八除。
    童生巧联骂贪官
    清朝时候,有个名叫吴省钦的学台大人。此人无德无才,贪婪无度。
    有一年,他奉命到某地去主持乡试,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受贿,声名狼藉。有一个清贫童生,因缺金少银,无法献赂,结果在出榜时,名落孙山。
    于是,这一童生愤然而起,在考场门口大笔一挥,题了一副对联和一条横额,以讽刺那位学台大人。对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额是:
    口大吞天。
    这副对联加上横额,巧妙隐晦地分拆了“吴省钦”的姓名,联语拆字十分自然,讽刺辛辣,溢于言表。
    陈本钦挨骂
    清代,有一个长沙巡抚,大号叫陈本钦。在他任职期间,巧立名目,以修筑书院楼房为名,要全城各界,募捐纳税,大肆搜刮勒索,肥其腰包。侍书院楼房将要竣工时,有人写了一副拆字联,嘲骂这位以权谋私的赃官。
    联语是:
    一木焉能支大厦?
    欠金何必起高楼!
    梁上君子如盗贼
    清朝末年,湖北汉阳府太守梁鼎芬,不顾人民死活,怂恿兵士对人民搜刮勒索,巧取豪夺。在汉阳城内,早上收小菜捐,中午收杂货摊捐,夜里收医卜星相捐,弄得民不聊生,民怨载道。众市民及商人纷纷罢市,以示**。当时,有人制一拆字联,发泄怨气,联曰: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匾是:
    梁上君子
    这副拆字联,可谓匠心独运。上联隐拆“鼎”字,下联隐拆“芬”字,横匾借其姓套用一句成语,骂他是鱼肉百姓的盗贼。
    财主门前书*联
    古时候,有一财主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穴牙系工革土土;

    西女王见金戈戈。
    横额是:不贝余。
    很多人看后,都不解其中的玄机。因此,这家财主越发觉得此联是一副佳作,便一直留用了多年。
    一天,一位潇洒英俊,气宇轩昂的秀才路过财主门前,一看门上贴的对联,不屑一顾地唾了一口,然后走开了。迎面走来的农夫见此情景,便随口问道:“相公可晓得其意吗?”秀才正想给农夫解释对联之意,只见财主端着水烟袋站在了门口。于是,秀才在那个农夫的耳边低声私语了一阵,两人都情不自禁捂着嘴笑了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妓院门口常贴的对联,在这里,只不过是将一副三字联,分拆成了一副七字联。这副妓院对联是:
    穿红鞋;
    要现钱。
    横额是:不赊
    郑板桥属对斗恶霸
    清代扬州有个姓张的恶霸,人送外号“张老虎”。他倚仗着在京城做官的舅舅的势力,欺压百姓,横行霸道。他在运河边建了一座花园,经常和一些闲散文人在船上饮酒作乐,霸住河面,不让过往船只通行。有人有急事请求让路,他就故意刁难;要想过去,必须对出他的对联,否则就得等。张老虎的上联是:
    吃墨看茶听香读画;
    这个上联,是张老虎家的一位清客,少年时从他教书先生的对课里弄来的。这上联乍看起来似乎并不难对,但仔细推敲却极难对出,对子里的每件事似无理,却又极有理;似不通,却又极有神韵。
    郑板桥听说后,气愤不已,决定立即惩罚这个恶霸。一天,他扮成渔翁,划条小船,唱着渔歌,来到张老虎霸占的河面上。张老虎的爪牙一见小船,便出来拦阻。张老虎站在船头,高声叫喊:“老头儿,你可晓得我张大爷的规矩吗?
    郑板桥说:“晓得,晓得!对对子,是不是?你那对子我们渔家人对起来可便当了!

    张老虎以为渔翁口出狂言,便冷笑着说:“好,你若能对出,我张大爷把岸边的花园拆掉,也决不再到这河上游乐了;若对不出,我张大爷可不是好惹的!

    只听郑板桥应声“好”,便高声对道:

    吞风卧露喝月担云
    张老虎等人听了,顿时无言以对,灰溜溜地回去了。
    后来,他们听说那渔翁是郑板桥装扮而成的,就拆掉了河边的花园,再也不敢到河上横行霸道了。

联趣7

郑板桥书联嘲盐商
    有一次,一个大盐商,求郑板桥写副对联,郑板桥要一千两银子,大盐商一再还价,郑板桥答应降一半价钱,不过他又道:“我这里有个规矩,先付钱,后写字。”大盐商只付了五百两银子给了他。他收好银子,把纸一铺,提起笔来,龙飞蛇走似地写了七个大字:
    饱暖富豪讲风雅
    接着,他将笔一放,转身欲走,大盐商急忙掖住他的衣襟说:“先生,你只写了上联呀!”他笑着说:“你只付半价呀!
    大盐商知道中了他的计了,无奈只得忍痛又给了他五百两银子,他才续写了下联:

    饥馑画人爱银钱。
    郑板桥放下笔,笑道:“我们画人不像你们高雅,你们看不起金钱,我们却爱财如命呀!哈哈哈!
    曹雪芹应对骂财主

    香山四王府村只有两眼水井,一眼在街中心,一眼在财主张伯元家后花园里。张伯元仗着自己有钱有势,硬是把街中心的井给填了。人们要吃水只好到他家里去挑,他在井旁放了一个瓦罐,谁想要挑水就必须投进一个铜钱。乡亲们对他恨之入骨,怨声四起,张伯元犯了众怒,他为了给自己可恶的行径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就写了一个上联:
    丙丁壬癸何为水火,
    并扬言:只要有人能够对出下联,他就认输,不再收水钱。
    住在村西的曹雪芹得知以后,心想:这有何难。他叫人拿来纸笔,挥笔写道:
    甲乙庚辛什么东西。
    上联丙丁为火,壬癸为水;下联甲乙属东,庚辛在西,不仅对得工整精妙,还骂了张伯元不是东西。
    从此,四王府村的人吃水再也不需要花钱了。
    李调元巧对知州
    李调元任两江主考期间,当地一些文人学士和官僚豪绅非常嫉妒他。一日,知州设宴,宴会上,知州指着事先摆好的一盆棕树说:“今天以此为题,我出一上联,希望大人能够赐对。
    李调元说:“某愿请教。

    州官吟出一上联:

    蜀西老棕,梗长叶大根基浅;
    李调元何等聪敏,一听即知,这上联含有蔑视自己的意思。但他并不着急,这时,一道名菜“金钩兰片”上桌来,他抢先尝了口,连称“好菜,好菜!怪不得敝地人都夸江南嫩笋。
    “怎么个夸法?”州官问。

    李调元笑道:
    江南嫩笋,嘴尖皮薄肚腹空。
    州官等人自讨没趣,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明知遭了讽刺,却只能在那里尴尬地苦笑。
    戴衢亨夺魁题联
    清朝时候,江西有一名士名叫戴衢亨,自幼勤奋好学,才华出众,但是,他参加了数十次考试,一直考到三十将尽,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一年又逢县考,戴衢亨仍是名落孙山,榜上无名。众童生出于义愤捐助他买了个秀才,才使他取得了乡试的资格。在接下来的八十天里,他从乡试到京试,从京试到殿考,连中三元,皇帝亲自召见,钦点头名状元,衣锦还乡。
    戴衢亨有感于自己赴考的坎坷经历,警告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员,于是便在家乡的一座祠堂上题了一副对联:
    三十年间,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拖下紫袍归。
    戴衢亨高中状元,影响很大。那个县官自知失职有罪,便暗中挂印逃走了。
    穷童生题联讽学台
    清代有个学台叫吴省钦,目不识丁,胸无点墨,而且贪赃枉法,名声极坏。有一次,他奉命到某地主持考试,有一个家境清贫的童生,本有才学,却因无金献贿,未能考中,气愤之下,在试场门口题上一个横额:
    口大吞天
    这四字隐“吴”字。
    接着又在门两旁书下一副对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少目”即“省”字,“欠金”即“钦”字。这一匾一联,对吴省钦这个不识文字,以金取士的不法学台,给予了尖锐的讽刺。
    二人作联警贪官
    清朝时,有一位镇江知府,把官厅修建得焕然一新,并在这里大宴宾客,请诗文大家吴鼐撰题楹联,吴鼐并不深思,提笔书出上联:
    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
    这上联嵌了镇江的名胜金山和银山。但他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下联。不料,旁边有位姓郭的士予拖口对道:
    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
    这下联嵌了三国时东吴孙权在镇江筑的铁石——铁瓮城。
    此联的意思是此处虽是肥美之地,但为官者不可起贪心,否则将会遭到老百姓的反对,那可就危险了。此上下联可谓是珠联璧合,众人莫不称妙。
    李彦文写联嘲周福
    清代李彦文,在学校教书,一天夜里,正在书房读书,突然,几个小学生敲门进来,告诉他:周福员外要筑坛打蘸,超度祖先,强令家家户户出钱致祭。如果交了祭钱的话,就交不起学费,只好退学了。
    李彦文听罢,心中暗暗不平,就拍着孩子们的肩膀说:“请转告你们的父母,我可以免去你们的学费,你们可以继续前来念书。”学生们赶忙叩头拜谢先生,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李彦文想:周福的父亲生前敲诈勒索,欺压乡里,作恶多端,死后还要村民出钱为他打醮超度,天理何在?周福又仗着儿子在县里做官,为非作歹,烧些纸钱便可赎罪吗?于是他在一怒之下,奋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周福家的大门上。
    打醮能超生,岂非阎罗是赃官;
    
纸钱可赎罪,难道菩萨也受贿。
    周福看了以后,顿时气得七窍生烟,当得知是李彦文所写时,狠狠地骂道:“落第狂生,我叫你永世不得翻身!
    李彦文确是赴过两次试,而且都是第一。因为没有银两孝敬主考,又不肯屈膝求人,两次都被除了名。周福跑回大厅,与和尚道士们计议,妄图“作法”,将李彦文整死。

    令周福没有想到的是,李彦文不但没有遭遇不测,反而顺风顺水,李彦文遇上了爱才用贤的主考,几年之间,居然连考连中,三十岁刚出头就做了两广巡抚。
    李彦文走马上任前夕,带了几名僚属回乡省亲。进村从周福家门前经过时,见他家大门紧锁,门上贴着封条。前来迎接的乡亲告诉他:“周福儿子因草菅人命,受贿枉法,已被上司查抄家产,捉拿问罪。周福也跑到外乡当乞儿去了。
    李彦文听后,不禁感慨道:“作了孽,靠烧几把纸钱是赎不了罪的,要紧的是为人处世,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啊!

    张之洞联嘲知府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微服私访,来到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遇见一个同窗,他挽留张之洞在他家住几日,张之洞见盛情难却,就答应了。
    张之洞的这个同窗,在一个缙绅家里当私塾先生。张之洞到同窗家的第二天,这个缙绅要他的同窗去参加松江知府的寿宴。他把这事告诉了张之洞,张之洞说:“我也去看看。”他就答应张之洞和他一同去了。
    为知府祝寿的宾客,有知府的同僚,也有地方上的闲散文人。他们见面后彼此寒暄吹捧一番,哄笑声充满厅堂。身着便衣的张之洞和这位私塾先生却被冷落在一旁。忽然,知府看见了他俩,就问那位缙绅:“那两个是什么人?”缙绅回答说:“一个是我家的先生,另一个是他的朋友。”知府用鄙夷的眼光望了他俩一眼,转身走了。
    寿宴要开始了,张之洞抢先坐在了首席上。宾客们看他身穿布衣,个个暗自惊讶,一介草民竟敢如此无礼,便默默地望着知府,看他如何对待。
    知府虽然恼火,但当着满堂宾客,也不好发作,便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桌上一道名菜,用说话的口气出了一联。
    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
    张之洞一听,知道这知府是以“鲈鱼”自比,说他是松江一带的土皇帝。张之洞不慌不忙地拿起一支筷子,指了指桌上的另一道名菜,高声吟道: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知府一听这话口气不小,心中一惊,向张之洞说声“领教了!”,忙命人去找那个私塾先生,打听他朋友的名字,当听说来人是两江总督“张之洞”时,不禁大惊失色,就急趋到张之洞面前,跪倒在他的脚边,口称“卑职有眼无珠,该死,该死!
    纪晓岚答联戏太监

    相传,纪晓岚刚进翰林院时,并不引人注意,连太监总管都不认识他。有一次,太监总管见他身穿蟒袍,手拿折扇,觉得怪好玩的,便出了一上联说道: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这上联出得不算太俗,其中嵌春夏秋冬四季。纪晓岚觉得也满有意思的,恰好老太监说话操南方口音,随口答道:
    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老太监听后,面红耳赤,知道碰上了对对高手。
    对句嵌句不仅道出了东南西北,对他的“春夏秋冬”,还巧妙地调笑了他,因为太监的那个“东西”早就被阉割了。
    送炭与添花
    从前,有个穷秀才,经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有时向一些有钱的亲友借贷,这些亲友们不但不给,还往往把他拒之门外。
    后来,他考中了状元,荣归故里。当地名流富豪和原先那些有钱的亲友,都备了厚礼,约定某日去状元府攀附巴结。
    这新状元非常痛恨这种势利眼,到了那天,他不但不备酒礼迎,而且还在关着的大门贴上一副对联,拒见这些势利客。对联曰:
    忆当年,一贫如洗,缺柴缺米,谁肯雪中送炭?
    
到今朝,独占鳌头,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联趣8

进士进土
    从前,有个财主本无学识,却肯出钱,结果父子二人都买了进士功名,妻因夫贵,婆媳二人也加封为夫人。
    除夕这天,为炫耀门庭,他家门上贴出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邻里看了不顺眼,于是暗中将此联添了几笔。  第二天,财主出门一看,气得发昏,原来对联成了: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一两笔之别,吉凶相反,改者奇想,令人叫绝!
    考生作联嘲考官
    相传,清朝某人到某地任主考,然此人才疏学浅,自己不能批阅考卷,碍于脸面,又不便请人代阅。  于是,他将试卷依次编号,卷成管状,cha在签筒里摇,最先跳出者录取为第一名,此后每跳出一个便录取一个,直到取满为止。  如此一来,致使许多有真才实学的考生都名落孙山。  此事传出后,一时哗然。  一考生气愤不过,当即作一联对其进行讥讽:
    尔等论命莫论文,碰
    吾侪用手不用眼,摇
    顾人情不顾脸面
    清代科场贿赂风盛。  雍正十三年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员是工部侍郎顾祖镇,副主考是翰林学士戴瀚。  顾、戴二人到职后,大肆收受贿赂。  一些才学平庸的考生kao人情、金银打通关节,纷纷考中,而那些正直且有真才实学地考生却名落孙山。  从而引起众考生怨声载道。  有人作一联对顾、戴二人进行嘲讽: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不戴眼睛
    穷书生回敬泼女子
    古时候,一个穷书生游学江南,迎面碰上一个女子,女子见他衣衫褴褛,捉襟见肘。  手里拿着一把破扇,觉得好笑。  冲着书生口吟一上联:
    户羽石皮,湖北书生摇破扇;
    这位书生虽然是败絮其外,但却金玉其中,有满腹文才,他见那女子笑话他,好生恼火。  遂见那女子穿着一双歪鞋,便反戈一击道:
    革圭不正。  江南女子踏歪鞋。
    此联的上联中,“户羽”、“石皮”是“扇”和“破”的拆字,下联里,“革圭”、“不正”是“鞋”和“歪”的拆字。
    老童生泄愤成佳联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有个童生屡考不中,只因家境贫寒,无钱给主考官送礼。  这年。  考期又到,他又去应试。  主考官故意想奚落他,就出了一个上联: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老考;
    老童生见这分明是在嘲弄自己。  气愤不过,心想:我榜上无名,屡考不第,并非因我无才,只不过是我没有钱财贿赂你这狗官罢了!豁着今生不再求取功名,儿孙后辈不当官宦,今天也得出出这口恶气。  于是,他面对主考官,冷笑了一声,对道:
    二人成天。  一人为大。  天大人情,人情天大。
    主考官刚一听。  还没听出什么。  但仔细一琢磨,这话里有话,老童生是在骂他是个贪官,不禁恼羞成怒,正要发作,那老童生早已拂袖而去。
    朱罗二人相戏谑
    古时候,有一个姓朱的人赶着两头肥猪,赶到集市上去卖。  半路上,遇见邻居姓罗的骑着一匹骡子,从镇子上而来。  姓朱的即兴得一上联:
    四维罗,马累骡,罗上骡下罗骑骡;
    联内先拼字,后又迭用同韵字“罗”与“骡”,实是有趣。  姓罗地一听姓朱的在戏谑他,又见姓朱地赶猪而走,顿生下联,对道:
    八牛朱,犬者猪,朱后猪前朱赶猪。
    下联和上联,一一对应,确实是巧思。  姓朱的听了,只好点了点头赶着猪与姓罗的分手了。
    蒲松龄巧骂石先生
    蒲松龄屡试不中之后,决计发愤著述,他特地写了一联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一时风传乡里。  同乡有个姓石的豪绅,人称石先生,他粗通文墨,自命不凡。  看到这副对联,石先生很不服气,他要和蒲松龄比比高低。
    一天,石先生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以此为题出了句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他要蒲松龄对出下联。  蒲松龄看出他不怀好意,便暗想一计,故意装作初学无能,谦虚地说:“我不会对,但又不能不从命,我就学着一字一字地对对看,望先生别笑话,并请一字一字地帮我记下来。  ”
    石先生以为蒲松龄真无能,便笑着点点头说:“你说我记。
  ”
    蒲松龄看着上联,一本正经地对道:“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完了。
  ”
    石先生写完一看,见录出的下联是:

    粗毛野兽石先生
    他顿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蒲松龄说声“见笑了”,便昂然而去。
    先死先生
    相传,古时有一位私塾先生,正在给学生讲课时,一位生了疥疮的学生用手抓痒不止,弄得两手都沾上了血,但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私塾先生越看越恶心,但是不好直说让学生停止不抓不挠,于是便出了一句上联。  让抓痒地学生答,说答不上就要到室外去罚站。  先生说道: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痒不抓,不抓不痒,越痒越抓,越抓越痒;
    学生见先生用出联取笑他。答不上还要受罚,越想越气。  于是对道: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好生好死,好死好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改联嘲黄州贪官
    湖北黄州府知府某人,爱财如命。  非常贪婪,断案不辨是非。  他曾为城外地放龟亭(相传为苏东坡在黄州时所建)题有一副对联:
    昔日黄州何如,今日黄州何如,请君且自领略
    这是赤壁亦可,那是赤壁亦可,何必苦为分明
    这副对联上联写黄州的古今变化,下联说的是武昌西赤矶山与黄州西北赤鼻矶何为赤壁之战故址的争论。  有人把此联改成了如下的样子:
    原告送钱若干,被告送钱若干。  请君且自领略
    这边有理亦可,那边有理亦可,何必苦为分明
    上联揭露他原告、被告的钱都照收不误,下联讽刺他判案根本不论是非曲直。  贪官、昏官的面目暴露无遗。

  邓副榜纳妾成笑柄
    清朝四川省某县城内有个副榜叫邓禄生,曾娶妻妾石、赵、胡、刘,中年丧偶后家道中落。  欲娶周、黄、蒋、夏。  均成泡影。  后又欲娶细沙河曾姓少女,得前岳母和干儿子等资助,大摆排场。  没想到远道迎亲时,却被曾姓族人——素习武功之和尚出面阻婚,喜事终成笑柄。  城中某秀才戏作长联以讽之:
    好色太痴情,石赵胡刘,莫填欲海;周黄蒋夏,枉用心机。  一提起万念俱灰,休谈风月。  岂料琴生播弄,话及曾姑;哥弟商量。  媒通杨氏;遂使女流慕势。  以彼妹竟配肥郎。  择吉快迎亲,前提起副榜灯笼。  后拥着新人彩轿,吹吹打打细沙河梗塞难行。  早安排黼服花衣,恭然稳坐;并检点檀香蜡烛,只待圆房。  且先支干儿子几串青蚨,恰好暂时挪扯;并哄得丈母娘两挑黑漆,何妨竭力辉煌。  素性爱排场,旧饭壁糊成新板壁。
    续弦成笑柄,凤冠霞帔,借取惟艰;玉镯金钗,得来不易。  忽接到一函乍递,顿起波涛。  只缘和尚宴请,拦舆阻嫁;旁观多事,纠众翻婚;这回胖子无缘,逼幼妇男招佳婿。  闻言交下泪,请屯正密书手札,派礼官高坐肩舆,急急忙忙大垭口飞腾直上。  生怕退亲朋贺礼,叹气连天;死去求文武官员,磕头抢地。  硬等到初九日毫无影响,才知一口冷痰;定然是五百年结下冤愆,到此半生结果。  放声长泣哭,好姻缘变作恶姻缘。
    妙联鞭赃官
    某年除夕,一个贪赃枉法又厚颜无耻地县官,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
    
六欲有节七情量度八面兼顾久居德苑十分廉明。
    横额:“福荫百姓”。
    初一早晨,衙门口很多人围观,还不时有惯于逢迎拍马的人喝彩:“好呀!写得真是妙极了!
    县官端个茶壶在院中走来走去,得意洋洋。  突然,一衙役匆匆跑来说:“老爷不好啦!不知是谁在红对联外又贴了一副白对联。  ”他急忙跑出去看,只见对联写地是:

    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
    
五官不正四蹄羁縻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
    横额是:“苦煞万民”。
    知县看罢,气得满脸煞白,使劲甩掉手中茶壶就拼命撕起白对联来,围观的群众一个个笑得离开了。
    穷农民应对骂财主
    从前,有一个有钱有势的大财主做寿,当地有个富户,要写一副连环式寿联祝寿,借此献媚讨好。  他搜肠刮肚好不容易凑成上联,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下联了,就只好把这上联送去。  人们一看,只见写的是: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尽珍肴美味,位尊德大。  大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人们一看这上联写得还算不错,但缺下联,于是不少人也想借机讨好,对出下联。  但挖空心思不能对出。  不料,有个识文断字地穷农民看了这个上联。  想骂骂这个为富不仁地大财主,就把笔一提,写出下联: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黑手毒。  毒如豺狼虎豹,暴病而死,死无葬身墓地,地方好人莫去,去了后悔,悔之晚矣。
    秀才写春联戏财主
    从前,有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主请村子里地秀才写春联。  秀才对财主的所作所为早就痛恨在心,今天终于有机会捉弄捉弄他了。  秀才经过一番思考。  提笔写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秀才写完后,给财主念了一遍: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财主一听,眉开眼笑地把对联拿回家贴到了大门上。
    第二天,人们经过财主家门口时,都围着看这副春联,有的还大声念起来: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念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养猪大如山老鼠。  头头死。
    这么一念,引起一阵阵哄笑。  财主气得吹胡子瞪眼,大骂秀才,赶紧叫人把这副春联撕掉了。
    郑板桥辱知府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  他任潍县县令时,莱州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  这个孙嘉新是个专门搜刮百姓财物而腰缠万贯的财主,四品顶戴是用千两黄金捐来的。  郑板桥对此人深恶痛绝,便决定借此机会捉弄他一番,于是爽快地写了一副对联:
    交忠朝廷
    
因受百姓
    横批:前程金修
    那位孙知府只粗通文墨,左瞧右瞧,虽然不大明白里面地含义,但认为总归说的是好话,尤其是横批,似乎预示着他地前程远大。  满心欢喜,连忙叫人装裱好,悬挂在大厅正中。
    一日,孙知府在大厅接待客人。  一位客人见了中堂上悬挂地对联,大吃一惊,悄悄把孙嘉新叫到一边,在他的耳朵边嘀咕了几句。  知府大人地脸色立刻阴沉了下来。  待客人一走,孙嘉新暴跳如雷,几把将对联扯下,撕了个粉碎。
    原来,郑板桥写的对联,是从当时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中得来的。  打油诗原文如下:
    可笑莱州孙嘉新,
    四品前程耗千金。
    效忠朝廷少文才,
    恩爱百姓缺两(良)心。
    灯笼联嘲财东
    有一年过元宵节,李灌糊了两个大红灯笼挂在门前,并贴了一副对联:
    挂出去与乾坤壮胆,
    
看起来为日月增光。
    灯笼糊得好,对联写得妙,村里地人都争着来看。  村里有个财东,也请人糊了一对更大的灯笼,自以为花了不少银子,看的人一定很多,可是眼看着人都拥到李灌家门前去了,心里生气,便也挤过来想看个究竟。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副好对联,向李灌拱拱手说:“李先生,元宵佳节,也请你为我写一佳联,不知尊意如何?”这财东平日里巴结官府,对穷人却很冷酷苛刻,李灌对他恨之入骨。
    今见他求联,灵机一动,爽快地答应说:“行!”取出纸笔,略一思索,便挥笔写下一副对联:
    腊灌心肠,惯向黄昏行黑道,
    
纸糊面皮,几时白昼见青天。
    众人一看,想想这财东平日的作为,哄地一声笑起来,都夸李灌写得好。  财东明知挨了骂,可这对联是自己要人家写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忍气吞声,厚着脸皮也跟着大家说好。

联趣9

针砭时弊作嘲联
    清咸丰年间,京城有人写了这么一副对联来讥评时政:
    五日内三相沦亡,真假革殊途,一老一病一冤枉;
    
两月间四夷宾服,战守和异议,半推半就半含糊。
    上联“三相”,“一老”者,指裕泰,老死于任上;“一病”者,指杜受田,病死于途中;“一冤枉”者,指耆英,因被同仁陷害而降职。
    下联指咸丰年间相继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俄分别签订的《北京条约》等。  似乎“四夷宾服”,实际上是“半推半就半含糊”。
    对联从时事着手,既有纪实,更有讥讽。  将官员的百般丑态,统治者对外的屈辱投降都刻画于纸上。
    侄儿不做做孙儿
    刘维桢乃黄冈大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妻妾10人,却无一子嗣,无奈只得让其侄继承财产,其侄自愿降低辈分承祧为孙,实属无耻之尤!刘早年参加太平军,死时不过六十出头。  有人作联嘲之:
    老长毛好色贪财,福命休谈谈寿命;
    小**寡廉鲜耻,侄儿不做做孙儿。
    “粪捐官员遭痛骂
    清朝时候,王某由同知(官名)升至按察使,精于算计,在任时创设“粪捐”,百姓对他深恨不已。  有人为他写了副对联:
    王司马、王观察、王谦访,平升三级;
    
一条弄、一只船、一坑粪。  遗臭万年。
    上联写王某由同知升到观察(清代对道员的尊称),再升到廉访(按察史地俗称);下联则写他从弄堂、从船头、从粪坑中搜刮钱财。  “平升三级是叙述,“遗臭万年”则是诅咒,可见他是多么不得人心。
    可以想见,能创设“粪捐”的官员,还有什么他不能从中榨出油水来?
    我夫妻团结起来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  连年战乱,清末秀才程元魁以婚联讽之曰:
    日日钩心斗争。  那南北战争不已;
    
夜夜贴肉连皮,我夫妻团结起来。
    “劣政碑”上的嘲讽联
    在旧中国,到处可见为地方官吏****的所谓“德政碑”。  民国36年,四川温江崇庆一带大旱,百姓无粮可食,以致饿殍遍地。  时新任崇庆县县长叶春杰,不但对民众疾苦漠不关心。  反而勾结商号,牟取暴利,并枪杀无辜群众。  后天降暴雨,淹没农田20万亩,淹死民众一千余人。  叶春杰又趁火打劫,鲸吞赈济黄谷三千多石。  对此,百姓只是敢怒不敢言。
    忽然有一天,在崇庆与温江两县的养马场。  竖起一块引入注目的“劣政碑”。  碑中刻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劣政碑。  右上方刻了三个小方块:口口口。  左右配以对联:
    早去三朝天有眼;
    
迟走几日地无皮。
    横批四个字:民之继母。
    后崇庆解放,叶春杰被从成都押回,伏法于天庆寺侧,真是大快人心,罪有应得!
    林踵巧讽贪官
    清末,宁乡有位叫林踵地清官。  他为官多年。  一生清正廉明,绝不与贪官同流合污,后因病告老还乡。  一年正月,一位叫林果多的同僚,是有名地贪官,前来拜访,见林踵并不款待,便有意出联相讥:
    口止即足,千里即重,踵兄为官卅载。  唯有足重;
    林踵凛然而坐。  不慌不忙地对道:
    田木为果,两夕为多。  夥计只要三年,净得果多(果多,宁乡方言为“这么多”之意)。
    贪官闻对,羞愧而去。
    辣椒联语
    某地方官,很能“广交”百姓,“体察”民情。  要求就业者、农转非者、调动工作者、包工程者……他都一一接待解决,因而收得红包满箱,礼品成堆。  有人作联道:
    享乐驻胸间,广交钱友;
    
法规丢脑后,常起贪心
    有了钱,更是利欲熏心,贪污赈灾款一万有余,且整日沉迷于酒色。  但不久,东窗事发,终于受到法律制裁。  于是又有人作联道:
    收财受贿,权钱交换难占有;
    
变法贪污,酒色沉沦必吃亏
    “财”与“贿”、“贿”与“有”同旁,“法”与“污”、“污”与“亏”同旁。
    县督学妙联讽弟
    湖南隆回人欧阳秋曝在大革命时期曾任过宝庆县督学和县农协执行委员长。  他在六兄弟中排行第五,时人尊称为“牧五爷”。  这年,他以县督学的身份作掩护,回乡组织农**动。
    其弟欧阳昶是个锱珠必较的*商,在家乡办了个商店取名“逢裕源”,他软磨硬缠请来了五兄牧五爷,为他写一副招徕生意的对联。  牧五爷写完问道:“六弟,我写的这副对联要得吗?”不通文墨的六弟高兴得连连点头道:“要得!要得!有五兄的墨宝悬于门庭,小弟一定会四季发财地!”接着,便把对联挂了出去。
    众人挤过来一看,不禁哈哈大笑,原来那对联这样写道:
    逢血汗钱少赚几个;
    
遇油盐秤略高一些
    “遇”与“裕”谐音,联语把“逢裕源”店名中“逢裕”二字巧妙地嵌入其中。
    横批:“高抬贵手”。
    当别人将对联的内容告诉欧阳昶时,他如梦方醒。  此事很快在乡间传开,后来。  一位宿儒也凑上一副对联,盛赞欧阳秋曝:
    挥三寸狼毫遂使刻毒商贾口呆目瞪;
    
驱五尺长剑每教顽劣豪绅屁滚尿流
    一副讽贪挽联
    抗战前,四川省原教育厅厅长杨廉,在安徽任教育厅厅长时,因贪污被王德均和吴亮夫打伤眼睛。  杨廉与兵役署署长陈泽润(已处决)和某校长三人是一丘之貉。  杨廉贪污事发,罪该处决。  某校长见失去了倚kao,不免内心难过。  为哀悼这一知心厅座,找来一位国文老师。  要他代其作一副挽联。  这位国文老师,早就恨校长出卖试题、扣发工资,愤怒无处发泄,借此良机写成一联:
    三友中,署长先行,哭君今速去;
    
九泉下,阎王责问。  说我及时来。
    校长看罢,恼羞成怒,将这位国文老师开除了。  但这副讽贪的挽联却广为传诵,流传至今。
    鸦片与对联
    旧社会,禁止吸毒和禁止贩毒是装模作样,自欺欺人地。  从到处树立、生意兴隆的烟馆来看,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有人以“烟馆”二字。  作了一副拆字联。  联文是: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舍官成馆,入而忘返难为人。
    联语对“烟馆”的陈述,可谓深恶痛绝。  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有了“烟馆”,就有了毒品的“瘾君子”。  有人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撰写了一副对联。  对毒品“瘾君子”们作了有力地讥讽。  联文是:
    孤魂灯,照着缩头乌龟,不慌不忙,安心上当;
    
哭丧棒,抵着弓背猴子,吃来吃去,讨口下汤。
    给毒品“瘾君子”的画像,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这些毒品“瘾君子”地下场怎样?结局又如何呢?有一副专记其实的对联,道出了这种惨不忍睹地**。  联文是: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  未闻炮声震地;
    
铜灯半盏。  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把家产荡尽的恶果。  鞭挞得淋漓尽致,犀利而风趣。  还有一副从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拖胎而来地戒烟联:
    五百两烟泥,赊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瓤,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不妨请客闲评。  趁火旺炉热,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雪藕冰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香盘,九节老枪,三镶玉嘴。
    数千金家产,忘却心怀,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名类巴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花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  尽朝吹暮吸,哪怕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作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联语概括起来讲,上联活像一卷吸毒“瘾君子”的逍遥画,下联真是一册吸毒“瘾君子”的归宿图。  它对吸毒者无疑是当头棒喝,对其他人也是警钟长鸣。  确实是一副深具积极意义的戒烟长联。
    嘲相士
    清代有位相士,本领不大,口气却不小。  自诩熟读《太清神鉴》、《**相法》、《柳庄相法》之类的相术经典,并且天生一双神目,断人穷通寿夭,不差分毫。  他嫌嘴上吹吹不过瘾,就干脆写副对联,贴在门上。  联曰:
    几卷书,谈名谈利;一双眼,知吉知凶。
    有位好事者见相士吹牛太离谱,心中有气,乘着黑夜,就在对联上加了几个字:
    几卷破书,也要谈名谈利;一双瞎眼,哪能知吉知凶!
    翌日,相士成了大家嘲笑地对象。
    金乌东升玉兔堕
    清人有一名叫志锐的旗人。  此人放荡不羁,尤喜唱《打金枝》一戏中的“金乌东升玉兔堕”一段,又好作狂草。  但唱戏、写字都无功底。  有人作一联对其进行嘲讽。  联云:
    忽然高唱,金乌玉兔之声;
    
偶尔挥毫,丰鬼蛇神之字
    讽谕县官联
    相传,清朝末年,山东莱阳有位县官贪婪无比,想尽办法搜刮民财,每逢父母大寿,夫妻做寿,或有了大病小灾,或孩子百岁都到处张扬,意在让人给送礼,有知道不送者,就设法给小鞋穿。
    就是这样一位贪官,在表面上却还要装装样子,过春节时自撰一联贴在门上:
    爱民如子;
    
执法如山
    老百姓见了这副对联,无不唾上几口。  有个书生回到家里,赌气也写了一副对联,然后在夜里去县官住处,先揭去了县官自写的对联,把他写的一副对联重新给贴上了,于是便成为: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老百姓看了这副对联,无不拍手称快,可县官地鼻子却气歪了。
    盖瓦与挖煤
    封建**时代,当官地最有尊严。  上司与下属之分,犹如天地之悬隔。  属员见上司要呼“大人”,而自称“卑职”。
    某才子以此为题撰联: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卅六重天宫,与玉皇大帝盖瓦;
    
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罗老子挖煤。
    上下联起句用反复手法,表示这种现象在官场中极为普遍,比比皆是。
    到处可以听到“大人”、“卑职”的称呼。  “一品高*……*宫”与“万分该死……地狱”,则是极力夸张。  要把上司吹捧得比玉皇大帝还高,怎么办呢?只好上到其宫顶去“盖瓦”了。
    “十八层地狱”,为佛家所指极恶众生死后趋赴地受苦之所,“卑职”不但“万分该死”,还要落到“十八层地狱”最深层再往下去,去“为阎王老子挖煤”。
    高者登峰造极,低者无以复加,尤其“盖瓦”、“挖煤”二语,联想之奇妙,对比之强烈,用于讥讽官场陋习,可谓尖酸辛辣到了极致。

联趣10

巴县走狗
    从前,四川巴县有个衙吏,敲诈勒索,搜刮民财,盖了一所豪华的公馆。  公馆落成之日,鞭炮齐鸣,远近乡绅、名流前来庆贺恭维。  有个秀才,写了一副对联送上,联曰:
    邑悬起敬;
    
口心己文
    送上对联后,秀才立马就走了。  客人们对这副对联赞赏不已,都说是县民对衙吏肃然起敬,秀才心服口服,赶来送联表示心意。
    有个老儒生揣摩半天,认为这是个对联谜。  上联“邑悬起敬”四字倒没问题,但联系下联,如果把上联各字的部首“口心己文”去掉,岂不成了“巴县走苟(狗)”!众宾暗笑。
    从此,衙吏是“巴县走狗”之说,便不胫而走。
    嘲康有为联
    1898年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亡命日本,组织保皇党反对民主革命,逐步走向反动。  1900年,维新志士唐才常在汉口组织自立军,准备起兵勤王,事败被杀。
    当时传说,自立军未能按时起义与康有为贪污华侨捐款有关。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康有为回国出任孔教会会长,主张以孔教为国教,坚决反对共和。
    1917年张勋复辟时,康有为心急火燎地赶到北京出任溥仪小朝廷的弼德院院长,复辟失败后,又仓皇出逃。  时人十分看不起他,有人撰联云:
    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此联上句出于《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下句出自《论语.宪问》:“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副对联,用屐足格,将康有为大名嵌于上下联末字,集经典名句又采用了歇后语的方式,即骂康有为是妖孽、是贼。
    天下太贫
    清末民初,进步文人刘师亮与写《厚黑学》地李宗吾。  可算是“四川双杰”。  刘师亮当过塾师、讼师,经过商。  是一个怀才不遇又嫉恶如仇的怪才。  刘的拿手好戏是对联与竹枝词,他以此为武器,讽时骂世,嘲官斥吏,作品传颂一时。
    刘师亮一副四字短联,堪称千古绝对: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民国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老百姓生活却一贫如洗,官方却又常喊“民国万岁”,宣言“天下太平”。
    刘师亮这副对联,就地取材顺手接过两句官方口号,运用谐音手法,将“岁”字改成“税”字,将“平”字改成“贫”,顿时化褒为贬。  一语道破了“民国万岁”背后的实质,撕破了“天下太平”的画皮。
    改联讽同志
    孙中山先生生前遗下一副有名的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后来,有些“同志”背叛了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将革命当作自己升官发财地途径,于是。  有人将孙先生联改动词序,讽刺这些人:
    同志尚未成功,
    
革命仍须努力
    当革命处于困难时期,有些“同志”还是打自己的小算盘,于是,有人又改了一下加以讽刺:
    革命尚未努力,
    
同志仍须成功
    土秀才联讽豪绅
    湖南衡南县冠市镇有个罗竹林,被称为文武全才地土秀才。  他早年参加了革命,曾当过地下党支部书记。
    罗竹林年轻时,见罗氏族长嗣白巧取豪夺。  鱼肉乡里。  便以一联以嘲之:
    糊(嗣)耙供佛主,面善心恶哄鬼;
    
白蚁蛀大王。  先里后外吃神(人)。
    乡亲们读罢此联,无不拍手称快。  原国民党党棍、伪冠市镇镇长罗伟白横行霸道,无端搜刮民财,其妻风流放荡,水性杨花,专勾引上层人士。  罗竹林以此撰联道:
    尾(伟)巴翘上天,街头巷尾,狐假虎威,神气十足,活像只丑鬼;
    
白扇遮眼睛,室内屋外,男盗女娼,家财万贯,算是个王八。  

猪头和狗腿
    古杭州府属下的钱塘与仁和两县,皆是肥缺。  有一年当钱塘县官的姓熊,当仁和县官的姓卞。  姓熊的善于跑官要官,不务正业;姓卞的喜寻花问柳,贪色宿娼。  于是,杭州一带的老百姓就根据这两个县官地姓,作了一联对他们进行嘲讽。  联云:
    能者多劳,奔断四条狗腿;
    
下流忘返,难保一个猪头。
    巧联讽骂袁世凯
    1915年12月,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玩弄“盗贼”手腕,伪托人民“拥戴”,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窃国称帝。  京城中有好抱不平的人,曾出联求对下联,上联云:
    或在圜中,拖出老袁还民圃;
    联语析字,语意双关。  从字面上看,“圜”(园的繁体)字去掉“袁”,加进“或”,即成“圃”(国的繁体)字。  是说要打倒袁世凯,恢复中华民国之意。  据说,当时有个船夫对上了下联: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同样是语意双关的析字联。  从字面上看,“道”去掉“首”字,加进“余”字,便是“途”了。  意思是说,袁世凯复辟称帝,这是一种倒退行为,令人不堪回首,国民对祖国前途深感忧虑。
    此上联与下联析字巧妙自然,语意含蓄深刻,是不可多得的析字联。
    老爷不要刮胡子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重庆蒙受了深重地灾难。  反动军警及特务流氓,横行霸道。  动不动就给人扣上“红帽子”(即赤色分子),而侵吞民财,草菅人命,弄得百姓人人自危。  时人在土地庙前贴了一副春联,用土地公婆相规劝地形式,对时局作了有力的讽刺和揭lou。  联云:
    夫人莫抹孽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
    
老爷不要刮胡子。  免得保长抓壮丁。
    委员与干事
    国民党统治时期,反动官僚阶层昏庸无能。  尸位素餐。  有人撰一谐联予以讽刺,联云:
    大委员,小委员,委员,委员,委实无员;
    
男干事,女干事。  干事,干事,干者何事。
    联嘲议会选举
    相传民国年间,湖南祁阳曾举行过一次议会选举。  恶霸萧翠楼强提族款五千银洋贿选,最终当选为议长。  另一恶霸郭子安,同样因贿选而当上副议长。  时有一联讽之云:
    议铜板,议银元,议得我八十万人民。  怨天恨地;
    
会卖官,会鬻爵,会叫你一小群异类,断子绝孙。
    联中三嵌“议会”之名。  首二句与末句皆为自对。  “议”、“会”二字又为重言。  “断子绝孙”之语,实为怒骂。
    卖国卖民卖祖宗
    1918年,湖南衡阳某中学聘请一留洋日本归来的“假洋鬼子”担任教育主任。  此人崇洋媚外。  一上任便处处模仿东洋*,*肆鼓吹“东洋文明”,招来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对。  夏明翰特作一副对联讽刺他:
    洋衣洋帽洋袜子,头发亦有洋味;
    
卖国卖民卖祖宗,江山已快卖完。
    横批:abcd。
    上联直斥其人从头到脚一身“洋”味,下联却把矛头指向当局,表达了自己对卖国政府的一腔怨愤,尤其横批以英文字母组成,极具讽刺意味。
    邹韬奋贺联讽贪官
    1922年,邹韬奋从圣约翰大学毕业。  趁清明节时回故土省亲扫墓。  恰巧碰上本地“父母官”筹办六十大寿,给衙门官府送礼者络绎不绝。  邹韬奋的亲戚也劝其送点贺礼表示一下。  邹韬奋本是个铁骨铮铮地硬汉子。  从不愿趋炎附势,怎奈亲友们,于是只好写副对联作为“寿礼”,选中设宴大庆之日托人转给县太爷。
    那县长接过“贺联”,心中很是高兴,想借此炫耀自己。  他于是当众亲手把对联展开,让来祝寿的客人观赏,没料到竟引起哄堂大笑。  县太爷定睛一瞧,只见联云:
    父母官爱民似子,金子、银子、珠子,子子皆劳民血汗凝就;
    
伪大人执法如山,钱山、粮山、宝山,山山乃枉法骷髅堆成。
    县太爷气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红黑一把抓
    1926年,陕西西乡县先旱后涝,绝大部分地区粮食颗粒不收,民不聊生。  第二年春天,正是青黄不接地时节,反动军官郭翼嘉却大搞生日庆祝活动,派出爪牙,搜刮钱财。  老百姓非常气愤,某乡民写了一副“贺联”,从邻县邮局寄到西乡县衙门。  联云:
    大老爷做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红黑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稻未收,麦未收,高粱未收,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收到此联时,郭正大摆筵席,接待宾客,一时被弄得十分尴尬。
    不管青菜红苕
    解放前,四川军阀割据,把他们统治的地区称为“防区”,这些军阀各自在防区内巧立名目,摊派苛捐杂税,老百姓深恨不已。  四川民间,有祀瘟神的庙宇,有人便在瘟神庙题了一联,一语双关地讽刺了军阀们的贪婪:
    坐镇北方,不管青菜红苕,拿来就吃;
    
驻防斯土,若无黄金白镪,休想除瘟。
    在刘师亮的《时谚声律启蒙》中,也有不少讽刺四川军阀横征暴敛的联语,一时广为传诵,兹录数联:
    半年粮上六回,时拘押,时比追,迄无宁日;
    
百货税收数道,罢请求,罢减免,只有呼天
    月月完粮,该老乡应担义务;
    
天天上锁,为小民抗缴税捐。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许多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好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后一联作于民国18年,故上联有“一十八年”之问。  下联“七千万众”,指当时四川人口。

联趣11

讽刺地主豪绅
    1934年,湖南湘乡百日无雨,田禾枯焦,赤地千里。  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安抚百姓,反而纵容地主豪绅,借建醮为名,乘机向农民搜刮钱财,规定每户要出捐款一元。  没有钱的,以大米、鱼肉等作抵。  贫苦农民叫苦连天。  有人在醮会门外贴一对联云:
    大老爷显圣,钱也收,米也收,肉也收,菜也收,受用无穷,享福不浅;
    
小百姓何辜,干个死,累个死,急个死,饿个死,身家难保,有谁见怜
    妙联讽刺反动派
    1944年,日寇侵占宁乡。  当时,宁乡军统特务头子何际元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支队伍,美其名曰“抗日挺进正义军”,全副美式装备。  白天,窝藏在深山僻野,夜晚,便活动在乡村,找保甲长要粮要款,到老百姓家捉鸡打鸭,调戏***女,可谓是无恶不作。  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  当时,有一进步人士撰了一趣联给予讽刺。  联语是:
    插鱼、插肉、插鸡婆,正当收入
    进谷、进米、进法币,义不容辞
    这一联语,把挺进、正义对得巧妙自然,讥讽也入木三分,在宁乡各地广为传诵。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宁乡各地方保甲重新改选。  当时,洋泉乡有个叫黄鼎青的国民党党员,既无文墨,又无德才。  仗着国民党作靠山,捞到了乡公所的领导职务。  许多乡代表敢怒不敢言。
    有一进步人士撰一联进行讽刺:
    宝鼎无烟香不久
    
粪青有色臭偏多
    这一联语把他地为人里里外外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代表们拍手称快,并在乡村广为传诵。
    妙联戏国大代表
    1947年入夏以后,国民党政府在国内战争中屡战屡败,为了缓和矛盾,他们匆匆召开所谓“还政于民”的“行宪”国民大会。  于是。  喧嚣一时的伪大选的丑剧在各地开演了。  在这场丑剧中,酒食争逐。  金钱贿赂,比比皆是。  湖北通城县有一文人为当地“国大”代表撰写一联:
    县代表,国代表,代表选代表,大吃大喝,大吹大擂
    
老绅士,新绅士。  绅士捧绅士,升官升职,升位升尸
    寥寥三十八字,把当时社会上“五毒”之一的国大代表的嘴脸刻画出来了。
    私心无言的公局
    解放前,某地群众讽刺地主地统治工具——“公局”,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八面威内,转个弯私心一点;
    
大模尸样,勾入去有口难言。
    这副对联。  从字的笔画结构上拆字,倒也不拘一格,显得活泼多变。  “私”地本字是“厶”字,与“八”合成“公”字;“尸”、“勾”、“口”又合并为“局”字。  全联既隐含“公局”二字,又从联意上道破了这种反动工具的反动本质。
    上下
    当今社会,在某些单位依然存在封建社会那种“上尊下卑”的遗风。  下级对领导无敢直呼其名者。  上司的话如“金口玉言”,领导对下级却官气十足。  有人针对这种弊习,戏撰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横批为:上下“凭”等。
    联讽
    某老有子女多人,或经商或从政,全都羽翼丰满,各立门户。  唯独撇下老人独居。  无依无靠。  一日身已染疾的老人猝死于家中,赖街坊报信。  子女方知。  乃大办丧事,吊客盈门。  出殡之日,摩托开道,大小汽车送灵,浩浩荡荡,孝名轰动一时,好不风光。  对此,了解实情者多有微词。  有人撰联一副以赠“孝子”。  联曰:约法三章
    影形相对无人问
    
车马齐喧有子名
    讽某处长
    某处长掌握人事大权,许多有求于他的人都来给他送礼。  由于上面抓廉政建设,他为了表白自己“廉洁奉公”,在家门上用红纸书了一副“对联”:
    来客欢迎
    
送礼不收
    该处长这样做,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做点表面文章,妄图蒙混过关。  有人为了揭发他,便在他的“对联”下面又加了六个字,变成:
    来客欢迎带厚礼
    送礼不收小东西

夫妻联句表真心
    西晋大臣贾充有两个妻子,一为郭氏,一为李氏。  两位夫人相处不和,时有龃龉,故二人分居二处。  李夫人能诗能文,故贾充经常和李夫人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抚琴。
    一日,贾充外出归来,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便问道:
    宫中是阿谁,
    
叹息气正悲
    李夫人在屋内对道:
    叹息亦何为,
    
但恐大义亏。
    这意思是说:你不是问我为什么叹气吗?因为我是担心你我夫妻地情有亏缺,有裂痕。  贾充一听,忙表明自己不会变心:
    大义同娇妻,
    
匪石心不移
    李夫人听后,却道:
    人谁不虑终,
    
日月有合离
    意在表明自己仍有顾虑,就是日月,有合在一起的时候,也有离开的时候。  贾充觉得他们夫妻的感情非日月等自然现象可比,于是便道:
    我心子所达,
    
子心我亦知
    意思是说,只要我的真心你能知道。  你地心意我也知道就行了。  李夫人听了这话,终于舒了一口气,说道:
    若能不食言,
    
与君同所宜
    意思是说,如果你不食言的话,那么今后我和你在一起是非常适合的。
    欧阳修婚联
    北宋薛奎,进士出身。  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相)。  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大文学家欧阳修。  二女儿嫁给了状元王拱辰。  后来,他地大女儿因病早逝,他又将他的三女儿嫁给了欧阳修。
    一次,王拱辰以对联与欧阳修打趣:
    旧女婿为新女婿,
    
大姨夫做小姨夫。
    联对薄情郎
    从前,有对夫妻虽生活清苦,但相处很和睦。  后来丈夫考中了秀才。  自觉很了不起,妻子配不上他,即想休妻。  适逢中秋之夜,夫妻赏月,丈夫要来笔墨纸砚,提笔写道:“中秋月下写休书”。  却一时难觅下联。
    妻子看罢,入室端来一盘水果,内有石榴、青枣、荸荠和梨。  丈夫略一思索。  这些水果的谐音“十六清早逼妻离”正是下联,不禁佩服妻子聪慧,于是放弃了休妻的念头,与妻子和好如初了。
    老婆一片婆心
    古时,有一名士叫麦爱新,他见妻子年老色衰。  遂生休妻纳娇之念,于是便写了一副上联置之案上:
    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他地妻子见后,看清了丈夫的心意,即提笔续出下联:
    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麦爱新看罢,不禁拍案叫绝,深佩妻子才思敏捷,终于打消弃旧纳新地想法。  此后,妻子见其有悔改之意。  于是又挥笔写道:
    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续写下联:
    老婆一片婆心
    “老婆”蕴含白头偕老之意,作为对妻子的爱称。  它一直沿用至今。
    两句对联促成佳偶
    施耐庵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还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  他曾一度住在江苏兴化县城里,当时有位叫顾斐的病人,患病多日,口中不断念叨着“五月艳阳天……”经多名郎中诊治,却不见起色。
    后来,顾斐的家人听说施耐庵医术高明,便请施耐庵来给顾斐看病。  施耐庵坐在顾斐床前,仔细观察了病人的病情和神态变化,当病人自言自语“五月艳阳天”时,他立即对上“三春芳草地”。
    顾斐听罢,顿时精神抖擞,病容全消,掀开被子,起身下床,郑重地给施耐庵施一礼后说: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  ”
    施耐庵略一思索,对道:

    “白水泉中日月明三日是晶  ”
    顾斐惊喜万分,千恩万谢,至此,他的病已痊愈了。

    原来顾斐患地是相思病,他爱慕的一位姑娘是位才女,但姑娘要求,必须对上两副对联后,才答应与他成婚。  他冥思苦想,越急越想不出佳联以对,因而急出病来。  施耐庵悟到顾斐患的是心病,不仅解除了他地心病,而且成就了一对佳偶。
    唐伯虎巧联赏秋香
    传说,明代才华横溢地风流才子唐伯虎,看上了丞相府里的一个名叫秋香地丫环。  他为了和秋香见面,乔装改扮到丞相府内当了书童。  丞相欲以对对子的形式考验一下书童地才学如何,可一时又想不出合意的上联对句。

    恰巧,这时候,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也在场,故意装作不认识唐伯虎的样子,向丞相献一上联,让唐伯虎对下联。
    上联是: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
    唐伯虎是何等聪敏,当即听出祝枝山上联用的是并字、顶针法。
    于是,即兴对了下联: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二乔大乔一人占
    据传,明朝开州府有师兄弟七人皆中进士。  其师妹大乔、二乔个个才貌双全,她们打算从众师兄中选夫婿,于是便出句索对。  出句道: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众师兄个个冥思苦想,久不能对,七人走了六个。  最后,留下来的程某对出下联: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后来,他果然娶到了两位师妹。

联趣12

才女设联择夫婿
    从前,有一个姓倪的姑娘,不但才貌出众,而且聪明好学。  因此向她求婚的人络绎不绝。  姑娘是个有主见的女子,她一心想嫁一个有才华的人。  为了招位佳婿,就在自家门外写了一副上联,对上者方可与姑娘谈论婚嫁之事。  上联是:
    妙人儿,倪家少女
    乍一看,此联好像没有什么难的,其实难度很大。  联内不仅包含着姑娘的姓氏和年岁,而且文字拆并得十分巧妙:“妙”是“少女”之合,“人儿”又是“倪”字之分。
    当时,有个姓李的书生前来求婚,面对姑娘出的上联,思索片刻,提笔对出下联:
    锺山寺,峙立金童
    姑娘看了李生的下联之后,招见李生,二人情投意合,一见钟情,遂成婚配。
    程敏政联对得佳偶
    明代文学家程敏政,学问渊博,为一时之冠,官至礼部右侍郎。  他在十岁时,即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朝野上下,以为异事。  宰相李贤,打算招他为婿,设宴款待他,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道:
    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敏政听了这谐音联马上猜到了李贤的用意,随口对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遂将女儿许配给他。
    三姊妹联对征婚
    旧时山东登州府有个宋家庄,宋家庄有位宋员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  宋员外爱如掌上明珠。
    三姊妹长大后,不仅长相出众,而且都能诗善文,尤其是擅长对联。  女大当嫁,宋员外见女儿们都到了出嫁地年龄,就张罗给她们成亲,可三个女儿都不要媒人介绍。  她们告诉父亲,姐仨儿择婿的条件只有一个。  只要能对上她们出的上联,便以身相许。
    于是,三姊妹各出了一个上联,张贴出去征婚,大姐的上联是:
    天垂山边走进山边天还远;
    二姐的上联是:
    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
    三妹的上联是: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宋氏三姊妹征婚联一出,百里方圆马上传开,凡肚子有点墨水的都跃跃欲试。  但一个多月过去,三姊妹虽然收到了几十条下联,但仍未有一条中意地。
    距宋家庄百里外有个周家庄,周家庄有位周塾师,年逾花甲,膝下有三个儿子,三位儿子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在周塾师**下。  个个出口成章,提笔能文,尤其是擅长对对联。
    当听说宋氏三姊妹用对联征婚,哥仨个便摩拳擦掌,下决心想出漂亮的下联前去争个高低。  哥仨个一宿未睡,并分工明确。  大哥对大姐,二哥对二姐,三弟对三妹。
    大哥对大姐地下联是:
    月出水面拨开水面月又深;
    二哥对二姐的下联是:
    丈量土地土长丈短短量长;
    三弟对三妹的下联是: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三姊妹一看周家三兄弟的下联,个个满意。  于是,宋氏三姊妹同周家三兄弟便结成三对夫妻,花好月圆,传为美谈。
    秀才联语得才女
    从前有个年轻的秀才,能诗善对,满腹文章。  只因厌恶官场私弊,不肯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便隐居乡村教书度日。  他不但书教得好。  而且对每个学生都很关心,因此学生们都喜欢他。
    一天。  他在课余给学生们出了一个三字的上联,让学生们对。  这上联是:
    鸡冠花
    学生们想了好久,没有一个能对上来。  次日一早,一个小男孩向老师说他对上了,他对的是:
    狗尾草
    秀才一听非常惊喜,便问这个学生:“这下联是你自己对上地吗?
    小男孩不敢说谎:“是我姐姐帮助我对的。
  ”
    秀才不禁暗自敬佩:这偏僻乡村,竟有此等才女。  于是,他又出了一个上联,让小男孩转告他姐姐,让她来对:

    竹篾绑笋,笋长大即竹;
    第二天,小男孩来报告说他姐姐对的是:
    稻草捆秧,秧结籽成稻
    秀才觉得这位村女文才非凡,便对这位村女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要向村女表白自己胸怀坦白、不争功名,并试探村女意向如何。  于是,他又给这个学生的姐姐出了一个上联:
    竹本无心,外面空生枝节;
    村女一看,即知其意,当即对道:
    藕虽有孔,内里不染污泥
    秀才见了这个下联,对内心秀美的村女更是爱慕,便想结为佳偶。  但又感到自己身为人师,有很多不便之处,怕一时难以遂愿。  于是,便又出一联,表达自己的心境:
    樵夫伐薪,怎奈山高路远;
    村女得此联后,对道:
    渔翁捕鱼,那怕江阔海深
    秀才见了这下联,知道村女心意坚定,就再出一联,表明自己的求婚之意,并征求办法:
    湖水涟漪,一碧深情何不生莲(怜)
    村女得了此联,即回以:
    庭花烂漫,满园春色怎可无梅(媒)
    这个年轻秀才便托媒说亲,一对有情人遂成眷属。
    程秀才巧对结良缘
    某员外有一女儿,才貌双全。  提媒的踏破门槛,姑娘却一一拒绝。  问其原因,她说有一对联,谁如果能够对得上下联,不管贫富,以身相许。  她地上联是:
    月朗星疏,今晚断然无雨
    此联挂出数日。  无人能够对上。  一日,一位姓程的秀才路过此地。  看了这个上联,很快便对出了下联:
    风寒露冷,来朝必定成霜
    “成霜”谐音“成双”。  姑娘闻知这个下联,心里非常高兴,就嫁给了程秀才。
    两家联姻缘佳对
    清朝时,有一姓赵的人家,家业富足。  又是诗书门第,只有一个儿子,已经二十岁,尚未娶妻。  有一姓钱的人家托人前来说媒,女方也是书香之家。  赵家说要出一个对联,让钱家题对,对得上就成亲;对不上亲事作罢。  赵家的上联是:
    乾八卦,坤八卦。  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这上联送到钱家,钱家对出下联,写在纸上,送到了赵家。  赵家一看,这下联是:
    鸾九声。  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众人连声称赞“对得好!”。  于是,两家便结成了亲家。
    好男志在分国忧
    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刘墉正直清廉、忠君爱国。  一次,他被*臣和珅诬陷,被贬山东后,两袖清风的他生活非常艰难,连被称为才女地妻子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日,妻子戏作一联向刘墉诉苦:
    寻汉寻汉。  穿衣吃饭。  巧妇难为无米粥
    刘墉听罢,不无内疚地看看妻子。  吟出下联:
    觅妻觅妻,吃饭穿衣,好男志在分国忧
    此联不但趣答了妻子地责难,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时刻不忘报国的情怀。
    到死不闻罗绮香
    清光绪年间地直隶总督杨士骧,本是好色之徒,但却是个畏妻如虎的人。  在妻子的监督和严格约束下,他从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在临终前撰一自挽联曰:
    平生好读游侠传,
    
到死不闻罗绮香
    下联意思是说自己至死也未招惹过别的女人。  他在临终时犹念念不忘此人生憾事,可见其愿望之强烈。
    嫦娥原爱绿衣郎
    古时,朝中有位好色的进士,听说某幕僚的女儿花容月貌,且文才非凡,便起了占有之心。  于是他托人到幕僚家说媒,欲纳其女儿为妾。
    幕僚本心中不满意,但慑于进士的权势,未敢当面推辞,送走媒人后与妻子、女儿商量对策。  女儿根本不同意嫁给那个好色地进士,但看父亲作难,便说:“您不必为此事过虑,我自有办法应对,您可以和他说,如果他能对上我出地对子,这事才可考虑。  ”
    父亲将条件转告进士,那进士自认为文才出众,便高兴地答应下来。  不久,女方用大红金纸写来一联:

    竹映桃花,君子也贪红粉色
    进士观罢,暗中佩服女子才气非凡,待到思对时,却搜肠刮肚不能对。  进士只好忍羞求助一个文功深厚的从僚。  从僚看出了诗中玄妙:“竹子”素有“君子”之称,与“桃花”相映,“红粉”相谐,连接紧密而自然,堪称佳句。  经一番驰神,将下联写出送回:
    月穿杨柳,嫦娥原爱绿衣郎
    进士见从僚对得巧妙,心中很是高兴。  正在他得意忘形之际,忽见女方一婢女将下联退回。  那下联旁批道:“绿衣郎乃状元从属,公系榜眼出身,虽对之工丽,但与身份不符,诚系他人作美。  ”
    进士大惊,没想到此女子竟有如此文才和眼力,自己地小伎俩被看穿,他很是羞愧,于是打消了纳其为妾的念头。

    新婚贺联妙趣横生
    清末名士熊希龄的结发妻子因病早亡,熊希龄念及夫妻之情,多年未娶。  到他66岁时在上海结识了毛彦文女士,他突然萌动了再婚之情。  两人情投意合,一见钟情,经过一番了解,便欣然结为伉俪。  当时,毛彦文33岁,正好是熊希龄年龄的一半。
    名人结婚,自然少不了方方面面的贺客。  在众贺客中,有毛彦文地同学陈女士。  她见老夫少妻结成一对,且恩恩爱爱,颇感有趣,便当场写了首诙谐的贺婚联:
    旧同学成新伯母,
    
老年伯做大姐夫
    原来,陈女士曾称熊希龄年伯,故云“老年伯”,毛彦文自然就是“新伯母”了;而陈女士与毛彦文是同学,她们素以姐妹相称,毛彦文稍长于陈女士,由此而论,这新郎熊希龄自然就成了陈女士的“大姐夫”了。
    幽默大师幽默联
    清末民初,幽默大师刘师亮擅以诗文讽世,曾于成都创办《师亮随刊》,凭借自己的社会声誉和威望与土豪劣绅们相斗争。
    友为新婚燕尔,刘师亮为其贺道:
    子兮子兮,今夕如夕;
    
如此如此,君知我知
    上联出自《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表达的是新婚夫妇的欢愉之情。  下联也是文学作品中地常用语,“君知我知”之说,多有运用。  细细读来,宛若一对情侣一问一答,明知故问,着实有趣。
    月照美人樱桃口
    从前,某地有个大财主,非常富有,其膝下只有一独女。  他的女儿才貌双全,可眼看已年近20,却仍未婚配,这令财主颇感发愁。原来,姑娘是想找一个有才学的丈夫,她早就曾出过征婚对联,也来过不少读书人,可却没有一个让姑娘满意的。
    一日,门外又来了一个年轻秀才,是前来对句的。  此人长得一表人才,文静中还略带几分乖巧。  因此时天色已晚,财主便令家人将他接入厢房安歇。
    姑娘的丫鬟春香见后,忙去告诉姑娘:“厢房住下一个年轻英俊的秀才,明日要与你对句。  ”姑娘听后非常欣喜,忙对春香耳语一番。  春香会意,并笑着对姑娘说:“小姐您最好出简单一点的,出短一点的,要不然,您可嫁不出去了。  ”
    姑娘走出闺阁,抬头望望当空的皓月,不觉触景生情。  回到房中,打开香笺,写下一联:

    月照
    姑娘写罢,让丫鬟传到厢房。  秀才看罢,信手在香笺上写道:
    门挤
    姑娘又出“美人”,秀才对之以“秀才”,姑娘出“樱桃”,秀才对之以“圆蛋”。  姑娘看到此,不禁“扑哧”一笑:“这也出自大秀才之手吗?这样地对句村夫也能对出来,看来,他也不是什么有才学地人。  ”但为了完成最初的构想,她还是出了最后一个字:
    
    秀才随意对之以:
    
    姑娘见联,对丫鬟说:“你去告诉那小子,就说我地上联是分四次出的,接在一起是一句七字上联。  ”
    丫鬟转告了秀才,秀才听罢,大笑道:“你家小姐分四次出句连成上联‘月照美人樱桃口’,可我的下联也是四次回对,联成的下联是‘门挤秀才圆蛋头’。
  ”
    丫鬟将此话告诉姑娘后,姑娘仔细一品,终于恍然大悟。  于是,她粉面通红地对丫鬟说:“明早禀告家父,留下这秀才。  ”

联趣13

欧阳修进城
    欧阳修在少年时期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于是年仅12岁的他孤身一人离家赶赴襄阳求学。  当他赶到襄阳城下时,天色已晚,城门已经关上了。  他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年纪较大的士兵在把守,便拱手施礼道:“我是到城里来求学的,烦请老伯开门让学生进城好吗?
    这名老兵本不敢随便违例开门,但见欧阳修很懂礼貌,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如果对不出,明天再来。  ”于是出上联道: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
    欧阳修略一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道:“我是要你先对!”欧阳修笑着说:“学生已经对过了。  ”老兵细心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来给欧阳修开了城门。

    欧阳修的下联是: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
    此联与上联前后呼应,巧夺天工,实为妙对。

    王禹偁巧联对太守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博学多才,七八岁时,已能属文。  毕文简为郡从事,闻知他的才名,又听说他家以磨面为生,于是便叫他以磨为题作副对联,他随口吟了一副比喻对联: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文简听罢,大为惊喜。  便留他给官家子弟讲学。
    有一天,毕文简宴请宾客,书上联于屏间,令众人速对下联。  上联是: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席宾客,无人能对。  王禹偁略做思索后,挥笔书出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惊叹道:“经纶之才也!”并赐他衣冠,以“小友”呼之。
    苏轼幼年改对联
    北宋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他在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勤奋好学,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同龄伙伴无人能及。  有时他亦不免沾沾自喜,曾在门前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几天以后,一位老人专程前来。  拿出一本书,让他念念书上的字。  他接过书一看,认识地字寥寥无几,只得惭愧地向老人表示歉意。  老人走后,他把那对联各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以后,苏轼更加专心刻苦地攻读,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其词文流传千古。
    文彦博巧对讨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
    有一天,文彦博与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皮球,正好太守乘轿路经这里。  真是无巧不成书,皮球恰好飞到了轿子前,被太守一手接去。  小伙伴们“轰”一下全吓跑了。  只有文彦博一人走上前去,伸着小手说道:“请您把皮球还给我。  ”
    太守打量他一番,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文彦博。
  ”
    “哦!人人都说你聪明,我今天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能对出下联球就给你。  如果对不出来嘛,那就对不起喽!”太守说道。

    文彦博大大方方地说:“那就说出您的上联吧。  ”
    太守想了想,说:“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
    文彦博微微一笑:“这个容易,太守二千石。  独公
……”
    太守说:“下边还缺一个字呢?

    文彦博说:“你要是把球给我。  就是一个字。
  ”
    “要是不给呢?

    “要是不给嘛,就是一个字。  你看要哪一个字呢?

    太守一听。  赶忙把球扔给了他。

    高则诚六岁对客人
    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六七岁时,即能吟诗作对。  在他六岁时,一次,他父亲在家中会客,他偷偷从桌上拿了一点吃的。
    客人看到后,有意调笑高则诚,便对他父亲说:“听说令郎捷对,让我一试。  ”便说: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则诚当即对以: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高则诚如此年幼,却有这样的才思,令客人始料不及,他被驳得红着脸又说:
    细颈壶儿,豉向腰间出嘴
    高则诚针锋相对: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
    客人惊其天才,便缄默无言了。
    小马驿对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喜欢对联,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行,登堂进庙,随时都乘兴谈论对联,或题写对联。  他在率兵包围集庆的路上,见一个颇有灵气地小孩子看守马驿,就问那孩子:
    “你多大啦?
    孩子干脆地回答:“十岁啦。
  ”
    “你会对对联吗?

    小孩子随口答道:“能!

    朱元璋就笑着出对道:

    十岁儿童当马驿
    那孩子眨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随声对道:
    万年天子坐龙廷
    朱元璋大喜,一把将孩子抱起来,笑说:“好样地!”便收他为义子。
    于谦幼年对太守
    于谦幼年时,一日,他身穿红衣裳骑马走过桥上,与太守相遇,太守望着他,吟了一联: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随口对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太守听罢,惊异非常。
    邱溶幼年对显贵
    明代作家邱溶,小时候在学堂读书。  有一天,大雨滂沱,教室有的地方漏雨,邱溶与一个显贵的儿子为争干座位吵了起来,老师发现后,说:“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谁能对出,就坐好位。  ”
    老师遂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之子目瞪口呆,不知所对。  邱溶很快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见邱溶对得好,就让他坐了干座位。  显贵之子不服,回家告诉他父亲。  他父亲听罢大怒,派人把邱溶叫来,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溶毫无惧色,鄙视地一笑,从容对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见邱溶出语不凡,怕他将来做了大官,对自己不利,便息了怒气,把邱溶送了出来。
    施槃幼年对都宪
    明代施槃,家贫好学,颖悟过人,英宗时,高中状元。  施槃幼年时,有人带他拜见一位姓张的都宪,张都宪出对考他: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是个颇有难度的复字联,不易对出。  可施槃却随口对道: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都宪一听大为惊喜,立即让他进家塾读书。
    顾鼎臣幼年对馆师
    明朝顾鼎臣,弘治进士第一。  幼年时,有一次,馆师出对考他:
    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顾鼎臣即对道:
    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又一日,其父出对考他: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春景
    顾鼎臣即对以:
    云笺雁字,传未塞北九秋书
    李东阳幼年对皇帝
    明代诗人李东阳,天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李东阳从小就聪颖过人,会写诗作文题对,大家都喜欢他。  皇帝听说有这么个聪明的孩子,于是便召他进宫,那年他只有六岁。
    古代皇宫的门槛很高,小小地李东阳怎么也跨不过去。  皇帝见了,笑道:
    神童足短
    这时,李东阳趴在高高的门槛上,当即对出一个联句:
    天子门高。
    吃饭时,皇帝从桌上拿起一只熟螃蟹,又出了一个对句考他:
    螃蟹浑身甲胄
    李东阳眨眨眼睛略一思索,便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在场的人都惊奇不已,连声夸奖他。

联趣14

曹宗七岁对渔民
    明代曹宗,七岁便能吟诗作对。  一天,曹宗到海滨游玩,一个渔民打算试试他的才学。  便说:“你若能应我的对,送你一条大鱼。  ”于是念道:
    沙马钻沙洞,沙生沙马眼
    “沙马”是一种鱼名,下联也必对以动物名。  曹宗见水牛在塘中洗澡,即对道: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这个鱼民故意给他一条十多斤重的大马鲛鱼,看他如何带回家去。  曹宗不慌不忙地用绳子拴住鱼腮,放到水沟当中,拖了回去。
    有一夜,曹宗正在浴室洗澡,从县里来了一个更夫,请他代对对联。  更夫说,他错打了更鼓,守城监史要他对对联,对不上,打四十大板。  这上联是:
    东楼三,西楼四,更鼓朦胧,朦胧更鼓
    就听曹宗在室内随声对道:
    南斗六,北斗七,诸星灿烂,灿烂诸星
    张居正童年对巡抚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他应童子试时,适逢东桥公顾磷任湖北巡抚,顾磷见他聪明伶俐,就想一试他的才学,便出对道: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居正即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磷听后大喜,于是便解下腰间金带赠给他,并说:“好样的!你将来一定比我有出息。  ”
    张居正巧对府台

    明代宰相张居正小时候是有名地孩子王。  一天。  他和几个伙伴在一起做游戏,用竹椅当轿子,张居正坐在上面,叫几个孩子抬着他走。  这时,荆州的府台经过这里,几个孩子吓得要逃走,张居正说:“不要怕。  让我来对付他们。  ”
    府台的仪仗队很快就到了跟前,差役令他们让路。  张居正站起来说:“他是官。  我也是官,为什么一定要我让他?”府台在轿中听到这话,便走出轿来说:“你知道我是什么官?”张居正回道:“谁不知道你是荆州的府台,可你知道我也是一个官,是管官的官。
  ”
    府台见眼前这个小孩如此大的口气,便想难他一下,便说:“我出一个上联。  你对得出,我就给你让路;对不出,你给我让路。  ”府台接着说出上联:“大老爷,八抬轿,顶天立地
  ”
    张居正拖口而出:“小童生,一支笔,定国安邦
  ”
    府台一听,这小孩果然是奇才。  便令差役绕道而行。

    后来,张居正靠着他的勤奋努力,终于官至宰相,当了一个管官地官。
    万里长江作浴盆
    解缙九岁时,父亲带他到长江里游泳,将衣服挂在老树上。  父亲口占一上联:
    千年老树当衣架
    解缙马上对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气魄之大。  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9岁孩子之口。
    满朝荐九岁对县官
    满朝荐九岁时,在麻阳县兰里街下面的水星阁庵堂里读书,上学、回家都必须经过断溪口桥。  一日,麻阳县太爷路过断溪口桥上,坐轿兵士前呼后拥,来往行人都不敢从桥上过,纷纷绕路回避。
    满朝荐却手执白扇,大摇大摆,直往桥上走去。  走到县太爷轿边时,便停下来。  用白扇遮住小脸蛋。  偷偷地看县太爷是个什么样子。  县太爷发觉有个小孩在看他,嘲笑说:
    白扇遮牛面
    满朝荐见县太爷头戴纱帽。  连忙回答说:
    乌纱罩狗头
    县太爷喝令兵士捉住满朝荐问罪。  满朝荐说:“县太爷出了上对,晚辈应该答出下对,如果答得不对,可以罚打手板。  ”县太爷想了半天,觉得此句对得地确非常工整,只好罢休。
    李自成少年对其师
    李自成十六岁时的一天傍晚,雨过天晴,明月皎洁。  他老师乘兴叫他来对句,出的上联是:
    雨过月明,顷刻呈现新世界;
    李自成想了许久未得下联。  偏巧,狂风顿起,云遮月蔽。  他触景即对道: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林大茂巧对叶梅开
    明末清初,有个长工的儿子叫林大茂,七岁就给财主放马。  他聪明伶俐,喜爱读书,每天到学堂外边,边放马,边听先生讲课,日久天长,他已学得学问满腹。
    大茂十一岁那年,县里举行科举考试,他偷偷地骑上一匹沙灰大马前去参加。  走到县衙门口,官员见他衣衫破烂,满身泥沙,喝问道:“哪里来的村野顽童?
    大茂说:“我是来应试的。
  ”
    那官员冷笑道:“泥腿子也想考状元?癞**想吃天鹅肉!好吧,我出个对子给你对,对得上,就放你去考。  ”于是便念道:

    沙人骑沙马,沙头沙尾沙屁股
    大茂即对道:
    土官坐土城,土头土脑土王法
    土官哑口无言,大茂骑马奔考场去了。
    监考官叫叶梅开,是县里有名的人物,听了大茂地名字,对大茂说:“我出个对子,你若能对上,就让你进去考。  ”大茂坦然地说:“好!一言为定!”叶梅开就出了上联:
    嫩竹初生,几时等到林大茂
    大茂知他叫叶梅开,当即针锋相对地回敬道:
    梅花开放,何日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见大茂对得工整,喜他之才。  便让他进考场去了。
    戴大宾巧对主考
    明朝有个名叫戴大宾的童子。  他自幼好学,饱读诗书,聪明伶俐。  十岁参加童子试时,有个秀才问他将来想做个什么官?他答:阁老。  秀才就戏他道:“未老为何思阁老?”他立即回敬道:“无才岂能称秀才!”秀才因而被他弄得非常难堪。
    临考时,主考指着大堂上地虎皮椅,出对道:“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举着毛笔对道:“兔毫笔写状元坊。  ”主考说:“雨,”他对:“风。  ”主考又说“杏花雨。  ”他对:“杨柳风。  ”主考接着说:“沾衣欲湿杏花雨,”他对:“吹面不寒杨柳风。  ”主考再说:“沾衣欲湿杏花雨。  红雨。  ”他对:“吹面不寒杨柳风,绿风。  ”主考再续:“沾衣欲湿杏花雨,红雨落后结青果。  ”他对:“吹面不寒杨柳风,绿风过处飘白绵”。  见难不住,主考又出对道:“月圆,”他复对:“风扁。  ”
    主考这时不愿意了,问:“风怎么会是扁的?”他答:“风能钻进门缝。  不是扁的能行吗?”主考无言以对,并连连点头称许:“后生可畏,来日小子必登科,”他连忙称谢:“前辈不弃,他年大鹏定展翅。  

    后来,戴大宾果然金榜题名。

    周渔璜幼年对僧人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年轻时,常在某寺挑灯苦读。  彻夜不眠。  长老很欣赏他,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含苞未放的腊梅为题,出对道: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周渔璜会心一笑。  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罢,不禁哈哈大笑,从此,对渔璜更加敬重。
    王尔烈幼年对其师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城里有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  王尔烈幼年在辽阳城东南的魁星楼私学馆就学。  一年秋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郊外漫游,面对黄花盛开地原野,老师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他要求学生们对下联。  同学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不能作答。  独有王尔烈回望城中辽阳白塔,思索片刻。  即对出了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王尔烈巧对和尚
    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当杂工。  一有闲空,他就向有学问地老和尚请教诗文之道。  有一年冬,天降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杂工们都来扫雪,他们扫完雪后,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  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便以雪人为题,出了个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方丈让小和尚们对下联。  小和尚们抓耳挠腮谁也对答不上。  只听王尔烈在一旁说了声:“我来对!
    便朗朗念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元空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小和尚们也都钦佩称赞不已。  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茶童。
    李调元幼年对其父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年轻时即能应声作对,随口吟诗,挥笔成文,因此人们说他是世之罕见地奇才。
    一年春天,李调元随父亲李化楠及老师赵亮出外散步,观赏田园风光。  他们走到百花渠,见那里有一个碾子,正在碾米。  赵亮笑着对李调元说:“我给你出个对儿。  ”遂念道:
    一木压滚调园(元)
    李调元抬头看见前面半山有座寺庙,门前一根灯杆上,挂着明亮的九莲灯,即指着灯杆说:
    两石夹柱照(赵)亮
    李化楠暗自惊奇儿子思维之敏捷,但又转身对儿子说:“调元无礼,竟敢直呼老师的名字?
    赵亮忙说:“对得好,不妨事。
  ”
    李化楠对儿子说:“我也出个上联,你对对看。
  ”
    念道:

    蜘蛛有网难罗雀
    意思是说:你小小年纪有多大学问。  可李调元却以为在问他地抱负,便兴冲冲地说:
    蚯蚓无鳞欲成龙
    李化楠和赵亮相视而笑,赵亮夸奖李调元将来必成大器。
    陶澍幼年对东家
    清代陶澍,幼时家境贫寒,其父将他送到益阳毛栗坪学馆,一边读书,一边给学馆东家放牛。  他聪明好学,进步很快。
    一次,他放牛回来早了些,东家不高兴,打算出个对子讽刺一下他,就说:
    小子牵牛入户
    小陶澍灵机一动,随手将鞭子一扬,对道:
    状元打马回乡
    东家见陶澍出语不凡,以后再不敢小看陶澍了。
    陶澍少年写对联
    陶澍十三岁时,他家乡兴建了一座榨油场。  榨油场开张时,老板请来几位秀才,为榨油场庆典写对联。  他们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什么好对联。  小陶澍见此情景,微微一笑,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千里乾坤
    众人看罢,齐声叫好。
    有人向陶澍的父亲祝贺说:“您有这么一个不同凡响的儿子,将来一定能享清福啊!
    老头儿听了,笑着摆手道:“我哪有这样的好命,餐餐有红芋、包谷吃,夜夜有蔸根火烤,我就心满意足了。
  ”
    陶澍听了,一声不响。  这年除夕,他就写了一联,贴在了自家地门口:

    红芋包谷蔸根火,这种福老夫所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林则徐幼年对乡人
    一天,林则徐放学回家,遇见一群乡人,望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正在作对为戏,一人吟道:
    母鸭无鞋空洗脚
    众人听了,无人能对。  林则徐在一旁想了一会儿大声对道:
    公鸡有髻不梳头
    人们无不称赞他对得精妙。
    洪秀全少年吟联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出身于广东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七岁时得到亲友资助,读了几年私塾。  他少年时,一年夏天,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和几个小伙伴到池塘游泳,看到空中点点闪烁的繁星倒映在池塘里,经小伙伴们一搅动,顿时波光翻滚,满池生辉。  他即兴口吟一联:
    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
    
早登麟阁,力挽三代乾坤
    “麟阁”即“麒麟阁”,萧何造。  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他们的功绩。
    这副对联表现了洪秀全少年时期即胸怀大志。
    洪秀全从十六岁起,数次赴广州应试不第。  鸦片战争后,国势日衰,他决计**清王朝,于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联趣15

张之洞童年对友人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直隶省(今河北)南皮县人。  童年时,馆师想考考他的文才如何,即景出一上联: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张之洞很快便对道: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视
    又有一次,张之洞游汉阳,友人出一上联: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未动
    张之洞目视江水,随口对道:
    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梁启超十岁对其父
    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亲到新会城应童子试,在秀才李兆镜家作客。  一天早晨,梁启超步出庭院,见杏花盛开,煞是美观,便忍不住随手摘了一枝,恰巧在这时,父亲走了出来,他怕父亲责备,即把杏花藏于袖中。  其实,父亲早已看见了,即出联要他对,如果对不上来就要受处罚。  父亲遂念道: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一抬头,看见厅堂里挂着一块镜子,灵机一动,即答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这时,李秀才也走了过来,高兴地又出一联:
    推车出小陌
    梁启超很快对道:
    策马入长安
    李秀才一听,连声称赞。
    李仕彬童年对先生
    清末,湖北省蕲水名士李仕彬。  小时候勤学好思,聪颖过人,人称神童,先生对他格外喜爱。  有一年大年初一,他父亲背着他,去给先生拜年。  先生望着他的蓝褂子,笑着出对道:
    三尺天青褂
    李仕彬从父亲背上下来。  边向先生拜年,边想来时经过药店。  见药柜上写着药名,即随口对道:
    六味地黄丸
    这时,师娘正上楼,先生道:
    登楼望南北
    李仕彬从荷包里取出糖炒黄豆,边走边吃着对道:
    行路吃东西
    先生望着门外地断桥,出对说: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
    李仕彬应声答:
    明朝奔明月。  明月几时明
    先生指着书案上的烛台说:
    火烛冲天亮,文光射斗
    李仕彬略一思索,取出随身带的爆竹,点爆应道:
    惊爆落地响,怒气冲天
    尔后,先生颇费心思地又出一联:
    除夕月无光,点几盏灯为乾坤增色
    李仕彬抬头四顾,见神龛上有一鼓。  随即疾步上前,扬槌一击,对道:
    新春雷未动,击数声鼓替天地宣威
    先生出了一连串的对子,无一难住李仕彬,先生喜不自胜。  连连称赞:“真神童也!
    刘诗亮应对拜师

    清末,四川内江稗木镇人刘诗亮,十多岁时便在他家的黄糕铺打杂,一有空闲就读书。  他听说镇上有个算卦的王先生很有学问,便时常前往请教。
    一天,刘诗亮又来向王先生请教问题,王先生笑着对他说:“我出个对子,你如果能在三天之内对出下联,我就收你为徒;对不上,就作罢。  ”刘诗亮喜出望外。  满口答应。
    王先生说:“樟木镇街道东通重庆。  西通成都,两边都是茶馆。  我就以此给你出一个上联吧。  ”他念道:
    两头是路穿心店
    刘诗亮想了半天也对不上来,他回家后苦思两日,仍不能对。  第三天他凝望窗外滚滚的沱江,又看看自己住地非常矮的小阁楼,忽然,灵机一动,就兴奋地跑去对王先生说:“老师,我对上了!”接着,他声音朗朗地吟出了下联:
    三面临江吊脚楼
    王先生连连赞说:“对得好,对得好!我没料到你能对上这个绝对。  我收你为徒弟了!”从此,刘诗亮在王先生地悉心教导之下,学业进步很快。
    林则徐应考
    清代爱国英雄林则徐,幼年时参加科举考试,他父亲怕他远行疲劳,便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驮着他走到考场。
    主考官见他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便有意跟他开个玩笑,说要他对上一句上联,方准进入考场,并即景出上联说: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一听,立刻羞得面红耳赤,觉得受了莫大侮辱。  但林则徐眼珠一转,立刻应对说:
    望子成龙
    主考官听了,觉得这对句不仅为其父解了嘲,而且把原来的贬抑戏弄化为褒扬赞美,很是满意,于是便高兴地放他进了考场。
    庄有恭对联拾风筝
    庄有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少年庄有恭十分喜爱放风筝。  一次,他和几个孩子一起放风筝,不料,突然一阵狂风,把风筝挂进邻居将军府的花园里。  一时间,大家都没了主意,怕惹是生非。  庄有恭一言不发,只身一人向将军府走去,准备进去寻找风筝。  说来也巧,将军府地门房竟未拦他。  庄有恭进得园中,将军正与客人下棋。  将军抬头一看,原来是到园中捡风筝的,再仔细看时,小孩神气非凡。  将军有心考他,提出和他对对子,庄有恭欣然同意。  将军捻着胡须,指着厅堂上挂的画吟道: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
    庄有恭低头略思片刻,猛抬头,眼神烁烁,手指棋盘,高声诵道: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将军、客人一听,相对大笑。  从此,庄有恭“神童”之名远播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