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寒冰出装s8:第三帝国元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08:09
  

  埃尔温·隆美尔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 ),(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场中,军事行动迅速、风格果断,能以寡胜多,遂获“沙漠之狐”Wüstenfuchs )的称号。

  别名:"沙漠之狐"

  出生地点:德意志帝国符腾堡王国海登海姆

  逝世地点:纳粹德国赫尔林根

  国家:德意志帝国 (至 1918年)    威玛共和 (至 1933年)   纳粹德国


  服役年份:1911年–1944年

  军衔:元帅

  统率:第七装甲师     非洲军团     非洲装甲军    非洲集团军      B集团军


  参与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阿贡战役 (1915年)

  喀尔巴阡进攻 (1915年)

  卡波雷托战役 (191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国战役

  阿拉斯战役 (1940年)

  北非战场

  托布鲁克之围 (1941年)

  十字军作战 (1941年)

  加查拉战役 (1942年)

  比尔哈克姆战役 (1942年)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1942年)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1942年)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1942年)

  梅德宁战役 (1943年)

  凯塞林山口战役 (1943年)

  诺曼地战役 (1944年)

  获得勋表:蓝马克斯勋章    钻石橡叶带剑骑士勋章    Military Merit Cross (奥地利-匈牙利)


  生平

  童年、青年和进入军队

  埃尔温·隆美尔出生于1891年,出身于一个中学教师家庭,隆美尔接受德国音乐薰陶[来源请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埃尔温·隆美尔以上尉连长统领一连兵力,俘虏千员意大利士兵立大功,获颁铁十字勋章,于大战结束以后官拜上校,著作《步兵攻击》,为希特勒激赏,并联络认识。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时,即任命埃尔温·隆美尔上校为总理卫队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隆美尔在北非  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溃败。为了夺回失地,德国于是组织一支非洲军团,于1941年2月开往北非,由隆美尔统率德意联军。他奉命要在4月20日以前拟好一个重夺塞利奈以加的计划。为夺得胜机,他不待批准便于3月24日袭击亚古拉的英军,于限时成功的日期还未到即已完成任务。此後14个月的激烈战事,使他赢得“沙漠之狐”的称号。尽管偶尔遭遇挫败,他仍然成功地将第八军迫得连连往东至埃及的方向撤退,声威慑人。一位英国指挥官不得不告诉他的部队:隆美尔不是魔术师,也不是超人。

  

  1942年6月21日,非洲军团已迫近埃及边界。希特勒为酬谢功勋,擢升隆美尔为陆军元帅,使他成为德国陆军最年轻的元帅。但是没有一如隆美尔所愿地,派遣援军和运送更多的军需予这支非洲军团。6月底,隆美尔已深入埃及,在梅萨马特鲁再度击溃士气消沉的英军,德军势如破竹,直指亚拉曼战线,并准备进攻仅96公里外的亚历山大港;一旦计划成功,德军当可直通苏伊士、巴勒斯坦、中东油田。这是他军事成就的颠峰,功绩也到此为止。

  


  阿拉曼是一条六十多公里长的隘道,一边是地中海,另一边是无法通行的峡谷,非洲军团就滞留在这处,前进不得。由于阿拉曼隘道狭窄,战线有限,隆美尔在此无法施展他一向用以制胜的大规模侧翼行动。联军中东战区总司令奥金莱克将军当时亲自指挥第八军。7月1日至7月17日,在所谓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他抵挡住了隆美尔的去路。   8月中旬,蒙哥马利中将接管第八军,准备较有名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时间对英军有利。隆美尔明白己方严重缺乏燃料、装备及飞机,当时联军实力又已大大扩展,突破敌阵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再度恳请柏林的最高指挥部大规模增援,但这时并非希特勒未驰援,而是在直布罗陀驻扎的英法盟国混编海军舰队,已击败德国海军,重夺地中海制海权,阻扰了德意对非洲军团的补给,所以北非德军很难回复原有的战力。


  


  蒙哥马利于1942年10月23日发动攻势时,隆美尔的兵员及武器都较英军少,但真正将使非洲军团处于挨打状况的是盟军占有空中优势。由此隆美尔主张立即撤军,以保全残余的部队,不过希特勒则下令抵抗,要非洲军团“不成功便成仁”。尽管隆美尔认为此道命令纯属疯狂,仍继续奋战,结果便伤亡惨重,至11月4日决定必须撤退;15天内,非洲军团往西撤退了一千一百多公里。当时艾森豪威尔将军所统率的盟军已经攻入法属北非,准备往突尼斯方向前进,战线从尼罗河谷一直延伸至大西洋。起初隆美尔本人率军拚死与英军在利比亚作后卫战,未几即在突尼斯遇上艾森豪威尔的生力军;艾森豪威尔以军事史上最长的钳形阵势双边夹攻隆美尔的非洲军团;1943年3月,隆美尔病重,密返德国。


  没有敌意的战争


  隆美尔在意大利


  经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的钳形阵势夹击后,非洲军团在北非宣告全军覆没。非洲战场失利后,意大利就危险了。隆美尔在当时就指出,意大利人靠不住,应当由德军控制意大利。未久,美英法盟军在意大利登陆,迫使意大利倒戈,隆美尔再主张放弃意大利中、南部,依据意大利北部的山险,在波河流域组织防线,与盟军打持久战。隆美尔的主张遭到了南部德军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的反对,也遭到德军一些高层的反对。但意大利战场最终仍依照隆美尔的设想来进行。这又一次显示了隆美尔的战略眼光。

  大西洋堡垒-诺曼底登陆

  负责法国防御战事的隆美尔,任西线B集团军司令,督导诺曼底海案岸防卫工事构建。未能力守法国,导致希特勒开始对隆美尔忠诚严重起疑。

 


  对希特勒的反抗        自杀 有人在7月20日密谋案进行前,征求隆美尔的支持。但是隆美尔起初未置可否,但未提供意见亦未上报。几经思考,他主张逮捕希特勒,付诸司法审判,但是不赞成行刺。1944年7月15日,他上书希特勒,要求德国立即寻求停火协议。两天后,他在法国里瓦洛附近巡视防卫阵地时,坐车被英国战机发现,立即遭到扫射。汽车撞树,隆美尔被抛出车外,头盖骨破裂。


  而后,隆美尔离开医院,回到乌尔姆附近贺林根的家中疗养。10月14日,两名纳粹将领来访。他们给他两个选择:自杀或就逮受审,受审则可能祸及全家。隆美尔告诉妻儿说:“十五分钟后我就要死了。”服药自尽。事后,希特勒不想让德国人知道他们心目中的伟大英雄曾对自己图谋不轨,于是宣布要全国哀悼隆美尔,并为他举行国葬;葬礼由深知内情的、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老元帅伦德施泰特主持。


  年表

  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

  1910年7月加入军队在第124步兵团任中上、上士。   1911年3月被送进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11月毕业。        1912年1月升中尉军衔。

  1914年3月1日,任职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

  1916年与露西·莫林(Lucie Maria)结婚。

  1917年夏,在伊松索河前线并因在夺取蒙特山和隆格诺恩的突击行动而荣获德意志帝国最高荣誉——“蓝色马克斯”勋章。   1917年任上尉连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二级铁十字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和功勋奖章。1928年得独子曼弗里德。

  1933年10月,升为少校,被委任德国中部戈斯拉一个山地营的指挥官。

  1935年10月,被提升为中校并且担任波茨坦陆军学校的教官。

  1937年,出版了《步兵攻击》一书,获得希特勒赏识,书中贯穿了德国军事理论的进攻精神,提出“进攻,进攻,进攻!”强调了发扬火力的重要性。

  1939年9月,被任命为少将。波兰战役期间,负责指挥希特勒的警卫部队。

  1940年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同年6月20日,第七装甲师占领瑟堡,结束了进攻法国的战斗。战斗结束后荣获一枚骑士级铁十字勋章,被纳粹德国政府誉为“战神”,装七师也因在隆氏指挥下的神出鬼没被敌方誉为“魔鬼之师”。

1941年1月被晋升为中将,2月担任德国非洲军团的司令,指挥非洲战场的德意志联军。


  1942年,获带剑橡叶铁十字勋章,任非洲装甲军团司令,晋上将军衔,同年6月22日当天在攻占托布鲁克后被授予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军衔。

  1943年3月31日,被希特勒召见授予镶钻带剑橡叶铁十字勋章。
  1943年8月18日被任命为“B”集团军司令,负责意大利防卫任务。
  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任驻法国西线陆军。
  1944年7月15日致函希特勒,批评他的战争领导策略,请求他思考停战。1944年10月14日,被查出与七月二十日希特勒暗杀事件主谋高级军官有接触。希特勒要求他在军法审判与自杀之间选择。隆美尔最后在乌尔姆(Ulm)近郊的贺林根(Herrlingen)家中自尽。

  1944年10月18日,希特勒为他举行国葬。

  


  战术评价:阿拉曼战役的过去与现在


  隆美尔的巨大胜利与失败都集中在阿拉曼战役的前后。


  1942年隆美尔攻下托布鲁克之后,隆美尔受封为元帅,离埃及仅一步之遥,德军在北非的最终胜利似乎就在眼前。然而英军藉着美国的支援在阿拉曼一线布署了大量的坦克与飞机。从而使得英军新任第八集团军的司令官蒙哥马利将军能集中运用美国支援的空中优势与坦克在阿拉曼战役中打败了他。此役证明了古德里安所说的闪电战术有明显的缺点—“若遭遇占物量优势的敌军,而他们又能集中运用,则闪电战的攻势一样会被击败。”隆美尔于北非经此打击后,开始步往下坡路,但仍然为希特勒所倚重而分别转战于意大利、法国。

隆美尔过度拘泥于以德军坦克、步兵为主力的进攻战略,未能如劳伦斯般有效结合当地反抗美英殖民主义的阿拉伯人进行游击战以牵制或消耗美英兵力,才会在遭受美英空军轰炸后无力再起。


  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评价隆美尔时说:“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军事理论


  《步兵攻击》


  隆美尔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核心内容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强调部队灵活机动、大胆推进。主要内容为:


  步兵进攻时需要火力的支援。

  兵力不足于对方,就用火力压制对方。


  尽量靠前配置武器。


  猛烈的集火射击是获得胜利的关键。


  欺骗敌人是最好的战术。


  攻击前采用心理战,使敌人丧失信心和斗志。


  用最简练明确的方式指挥军团协同作战。


  利用一切办法,制造佯动。


  时刻做好侦察和警戒工作。


  部队运动时做到无声无息。


  部队驻防时,需迅速建筑工事。 


  密集的火力和坚固的工事是减少伤亡的关键。


  初级指挥官务必做到坚决果敢。

  


  隆美尔元帅带入坟墓的唯一的一枚勋章--蓝色马克斯勋章


  进攻力学(杠杆战术)


  这种战术的核心内容是正面佯攻敌人,而将主力迂回到被攻击方的后方或一侧,予敌人致命打击。在北非战役敌众我寡的的情况下,击溃英国著名的第八集团军,隆美尔也因此一战成名。


  《隆美尔文件》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哈特整理隆美尔战术资料而发表的军事著作,其实该作品也融入了作者的军事思想。


  主要内容论述了“沙漠战争规律”,如包围战、遭遇战、消耗战等,并记述了沙漠战场上组织军队协同作战的方式。提出以炮兵为火力点、坦克用于机动作战,而步兵为辅的作战方法。


  评价


  正面评价


  隆美尔高超的军事素质和出色战术才能受到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著名军事家的尊敬和崇拜。丘吉尔称其为“伟大的军事家”。著名军事家乔治·巴顿曾经潜心研究过隆美尔的军事作品,直到现代,隆美尔的战术思想仍然是各国军事学校的教材。


  隆美尔一生称谓很多,最著名的是“沙漠之狐”,还有如“纳粹战神”等称谓。有历史学者认为,隆氏未被派往东线战场是成就其崇高声望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因强烈民族与意识型态对抗而不时传出战争罪行的东线,北非战场交战双方对战争公约的遵守与住民密度颇低的战场环境,令隆美尔能拥有纯军人的绅士形象;另一方面,因为希特勒将注意力集中在东线,对属于次要战场的北非较少肘制,反令隆美尔有较东线将领更大的空间发挥其军事才能。

  此外,虽然涉入的程度为何颇有争议,但由于受希特勒暗杀事件牵连而自杀,隆美尔因此被部份人士视为“德国军人的良心”加以推崇。


  许多作品以猎奇为卖点替隆美尔吹嘘。美国曾摄制了电影《沙漠之狐》,该电影主要赞美了隆美尔的军事才能。该电影受到二战老兵的非议。


  负面评价


  不能否认是,隆美尔做为希特勒的爱将,的确是纳粹最得力的侵略工具。因此被称为“二战纵火犯”。

  也有军事家认为,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具体表现为北非作战时,隆美尔只顾进攻,打乱了希特勒在北非牵制英军的目的,致使希特勒不得不增援隆美尔,而后被蒙哥马利击败。后来又错误的判断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使“大西洋壁垒”失去作用。因为被称为:“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但有些人也不同意这种看法。

  


  

  

  

  


  埃尔温.隆美尔一生共四次被授勋。一战中被德皇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二级铁十字勋章”“功勋奖章”,二战中,被希特勒授予“佩剑钻石橡树叶十字勋章”,他是德国国防军中第六个获得此荣誉的将军。  卡尔·邓尼茨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0月2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事将领。曾任第三帝国总统,总理,作战部部长,武装部队统帅,北部战区与民防司令,海军总司令,潜水艇部队司令,海军元帅。希特勒死后接任德国国家元首,是二战结束后受审的主要纳粹战犯之一。 

  第3任德国总统任期

  1945年4月30日 – 1945年5月23日


  前任  阿道夫·希特勒(元首兼帝国总理)


  继任(盟军占领1945—1949年)


  特奥多尔·豪斯 (西德)


  威廉·皮克 (东德)


  出生     9月16日(1891-09-16)德意志帝国柏林

  逝世    1980年12月24日(89岁)邻近汉堡的奥姆勒恩

  政党     纳粹党荣誉党员


  国家:德意志帝国(至1918年)威玛共和(至1933年)纳粹德国(至1945年)

  服役年份:1910年—1945年 


  阶级:海军元帅


  参与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获得勋表:

  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


  一级铁十字勋章(1916年),


  clasps to the Iron Cross(1939年),


  骑士勋章(1940年),

  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3年),


  金质纳粹党章(1944年)

  


  生平

  1891年9月16日:生于柏林近郊小镇格林瑙,幼年丧母;

  1910年:加入德国海军,任帝国舰队“汉莎”号巡洋舰见习水手;

  1912年秋季:在“布雷斯劳”号巡洋舰上担任海军候补军官;

  1916年10月:以少尉军衔服役于德国海军U—39号潜艇;

  1917年2月:以U-68号潜艇艇长身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海战中被英军俘虏,监禁于约克夏战俘集中营;

  1917年7月:返回德国,再度加入海军;

  1935年:任纳粹德国潜艇第一区舰队司令;

  1936年:任海军潜艇部队总司令;

  1943年1月:接替埃里希·雷德尔担任海军总司令,同年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

  1945年5月1日:接任联邦大总统和最高司令;

  1945年5月2日:在米尔维克——弗伦斯堡组成新政府;

  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5月23日:被英国当局逮捕;

  1946年10月: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判有期徒刑10年;

  1956年:刑满获释;

  1980年10月24日:病逝。


  


  评价

  在担任潜艇部队总司令期间,邓尼茨大力扩充其力量,创造出“狼群战术”的潜艇作战方式,即潜艇对护航运输队的集群攻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大西洋取得很大成功,给盟国的海上运输造成极大威胁。但随着盟军诸如声纳及高频探测器等反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超远程飞机和护航航空母舰的投入,该战术在战争后期战果不佳,也使邓尼茨受到了各方的很多指责。 

  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德语: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1876年4月24日–1960年11月6日),是一名德国海军将领,服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雷德尔于1939年被授予海军元帅的军衔,成为了继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后第一位获此头衔的人。雷德尔以统领二战初期的德国海军而闻名,但随着战争后期战情出现不利于德国的转折,他于1943年辞职,被卡尔·邓尼茨接替。1946年,雷德尔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病逝于基尔。

  出生地点:万茨贝克

  逝世地点:基尔

  国家:德意志帝国(至1918年)魏玛共和国(至1933年)纳粹德国

  服役年份:1894-1943

  军衔:海军元帅


  参与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多格尔沙洲海战

  日德兰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获得勋表:

  铁十字勋章

  


  生平

  早年生涯

  雷德尔生于汉堡的万茨贝克区。1894年,雷德尔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并迅速获得升迁,于1912年被擢升为弗朗茨·冯·希佩尔将军的参谋长,跟随希佩尔参加了多格尔沙洲海战和日德兰海战。一战后,雷德尔继续服役于魏玛共和国海军,于1922年升为海军少将,1925年晋升中将,1928年成为共和国海军上将司令。

  

  重建德国海军

  一战后,德国海军损失殆尽。1933年希特勒当政后,开始大力扩充军备。尽管雷德尔对纳粹党的许多做法并不赞同,但他支持希特勒重建德国海军的想法。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时任海军总司令的雷德尔制定了扩充海军的Z计划,其中包括违反条约建造航空母舰及大型战列舰。然而,在重建海军的过程中,雷德尔面临着来自赫尔曼·戈林的德国空军的竞争,导致某些计划进度缓慢,未能在战争开始前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大战爆发后,雷德尔被擢升为海军元帅。他力主进攻挪威和丹麦,即威瑟堡行动,以消除皇家空军对德国本土的威胁,同时占领挪威意味着海空军可以有效控制北海。希特勒批准了该进攻行动,并且最终在三军的合作下成功攻占挪威,同时击退了英国的远征军。

  雷德尔对于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并不热衷。他向希特勒表示,德国在英吉利海峡上的空中优势并不明显,而海军只能在保证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为登陆部队提供支援。雷德尔认为,建造更多的U艇和小型舰艇以打击盟国的海上运输是更好的办法。他还主张加强地中海战场上的轴心国力量,巩固北非,同时进攻马耳他和中东地区。最终海狮计划由于不列颠空战的失败而被无限期推迟,希特勒转而进攻苏联,即巴巴罗萨作战,而雷德尔又极力反对此一计划。

  

  此时德国水面部队遭遇了一系列的失败,尤其是巴伦支海海战,使雷德尔失去了希特勒的支持。1943年1月30日,雷德尔的海军总司令职位被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将军接替。5月,雷德尔正式提交辞呈并从德国海军辞职。

  战后

  1946年,雷德尔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罪名是发动侵略战争(对挪威)。由于各界对此判决颇有争议,雷德尔随后获得减刑,并且由于他健康状况不佳而于1955年9月26日被释放。雷德尔于1957年出版了他的自传,名为Mein Leben,即“我的一生”。埃里希·雷德尔于1960年11月6日在基尔逝世。

  

  

  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纳粹德国空军元帅(后晋升为纳粹德国帝国元帅),德国纳粹党的二号人物,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在纽伦堡审判中,戈林被控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并被判处絞刑,但他在執行死刑前兩小时在狱中服用有毒氰化鉀膠囊自殺。


  納粹德國國會議長


  任期1932年 – 1945年


  前任保羅·呂博


  繼任


  普魯士總理任期1933年4月10日 – 1945年4月24日


  前任   弗朗茨·馮·帕彭


  繼任  普魯士行政區撤銷


  納粹德國航空部長(1935年3月改空軍總司令)


  任期     1933年4月 – 1945年4月


  納粹德國林業部長


  任期    1934年7月 – 1945年4月


  出生    1893年1月12日(1893-01-12)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王國羅森海姆


  逝世    1946年10月15日(53歲)德國紐倫堡


  政黨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 (納粹黨)


  配偶

  Carin Göring(1923年–1931年)

  Emmy Göring(1935年–1946年)

  早年

  戈林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罗森海姆,其父海因里希·欧内斯特·戈林是律师和地方官僚,曾擔任德意志帝國西南非洲殖民地(今納米比亞)總督(今日當地還有以其父命名的「戈林街」),母亲名法藍琪絲卡(Franziska)。幼年的戈林经常与父母分居两地,在家中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此后先后就读于卡尔斯鲁厄的空军士官学校和著名的柏林Lichterfelde军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戈林先在陆军服役,后成为一名飞行员。他先后执行过侦察机和轰炸机等任务,最后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战争结束后,戈林成为一名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并担任著名的里希特霍芬飞行中队的指挥官。

  1915年中,戈林开始在弗莱堡参加飞行训练,之后被分配到第5飞行中队。不久他的座机被击落,于是1916年的大部分时间,戈林都不得不在后方养伤。1916年11月,戈林回到空军部队,并来到第26飞行中队。1917年,戈林被授予普鲁士功绩勋章。1918年7月7日,在著名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牺牲后,戈林担任了里希特霍芬飞行中队(Jasta 11)的队长。最后,他凭借击落22架敌机的骄人战绩成为德国的王牌飞行员。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戈林是唯一未被邀请参加Jasta 11中队的战后联谊会的队员。


  1917年6月,在一场持久激烈的空战中,戈林击落了一名经验不足的澳大利亚飞行员弗兰克·斯里。这场战斗在后来被夸张地称为“赫尔曼·戈林的崛起”。戈林在战斗结束后,与对手会面,并把自己的铁十字勋章送给了对方。若干年后,斯里将这枚勋章送给了一个朋友,而这位朋友就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死在海滩上。

  一战后,戈林继续在空军服役,主要在福克飞机公司工作,是一名特技飞行的试飞员。1920年,他进入瑞典的航空公司Svenska Lufttrafik工作。同时,他也是一战后德国国防部队的一名军官,在1933年他被提升为少将,193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不久,德国空军成立,戈林便成为空军上将。

  在斯德哥尔摩工作期间,戈林遇到了第一任妻子卡琳(Carin Freiin von Kantzow,1888年-1931年),1923年两人在慕尼黑结婚。1931年,卡琳因肺結核病逝,1935年戈林再与女演员Emmy Sonnemann结婚。

  政治生涯

  早在1922年,戈林就加入了纳粹党,曾參加1923年的幕尼黑暴動(又稱啤酒館政變,戈林在當時身受重傷,日後雖然痊癒卻留下了嗎啡中毒的後遺症),并成为纳粹冲锋隊的指挥者(德语:Oberste SA-Führer)。在他离开这个职务后,仍然保持了冲锋隊中将的军衔直到1945年。

  由於納粹黨早期成員的素質參差,戈林憑其較佳的素養及與德國上流社交圈的熟識,很快的成為納粹政權的要角。在1927年特赦歸國後,隔年即成为德国国会议员,1932年至1933年间,他担任了国会议长。他在纳粹党确立统治地位的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早期,戈林还担任普鲁士及帝国的数个部长职务,主管经济和军队建设等事务。1935年,戈林担任德国空军总司令。1939年,他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空军元帅。1941年6月29日,希特勒颁布法令,指定戈林为其继任者,并授予其纳粹德国的最高军衔——帝国元帅。帝国元帅是专门为戈林而创制的军衔,这使得戈林的地位超出了德国所有军种的元帅。

  

  1939年,戈林擔任四年計畫的負責人,此經濟計畫之目的是將德國之經濟、生產體系調整至戰爭狀態,以配合納粹黨對外發動戰爭的戰略進程,戈林在這段時期因掌德國經濟的管控大權而被稱為「德國的經濟沙皇」。

  根据纽伦堡审判中弗兰兹·哈德尔上将的供述,1933年的柏林国会大厦纵火案是戈林一手策划的,而并非共产党人的煽动。哈德尔的供词称:“在1942年希特勒生日午餐会上,戈林兴奋地拍着自己大腿说‘只有我真正了解国会大厦,因为我放火烧过它。’”。但是戈林在纽伦堡审判中否认了这一说法。

  “一听到文化这个词,我就要拿起我的勃朗宁(著名手枪品牌)”这句话作为戈林的名言被世人熟知。然而事实上,不管戈林是否说过这句话,他并不是这句话的原创者。德国剧作家汉斯·约斯特在剧作《斯拉格特》第一幕中写道“一听到‘文化’,我马上伸手拨枪。”另外,除了戈林,鲁道夫·赫斯也经常说这句台词。

  戈林对奢侈的生活和华丽衣着的癖好非常有名。為了紀念病逝的第一任妻子卡琳,他建造了一座以她命名的普鲁士风格豪華庭園「卡琳宮」(Carinhall)。戈林对贵族风格的工艺品也非常痴迷,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他从各国搜刮了许多珍贵的工艺品据为己有。尽管青年时期的戈林非常英俊和健康,但由於對吗啡等麻醉性止痛剂依存成癮與生活奢華。戈林后来日益肥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战爆发后,戈林极力推动德国空军与英国展开空战。结果不列颠空战的结果不仅没有使得英国投降,反而大大削弱了德国空军的力量。加之此后德国空军在苏德战争中和反轰炸中的失败,戈林在纳粹领导层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另外戈林奢侈糜烂的个人生活习惯也使得他在德国高层中不受欢迎。

  由于戈林在对法国和荷兰作战期间成功地领导了德国空军,戈林成为二战中唯一被希特勒授予大十字勋章的将领。与希特勒仅仅佩带在一战时期获得的勋章相反,戈林对于勋章有着超常的嗜好。

  此外,戈林也推動由空軍野戰師(地勤人員、空降部隊等空軍官兵組成的陸戰師)的組建,然而其中雖有赫尔曼·戈林师团之流以善戰聞名的例子,但多數空軍野戰師卻是戰力低劣、不堪一擊的次級戰鬥部隊,而戈林將空軍野戰師視為自己的子弟兵,運用政治資源為空軍野戰師取得裝備新裝備的優先權,也對德國陸軍的戰力有不良影響。戈林还是纳粹地下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组织Forschungsamt的指挥官。这个组织与黨衛隊、SD(黨衛隊)、Abwehr等谍报机构有着联系。

  

  戈林同时负责开发利用苏联等被占领地区的工业资源,但是并不成功。许多本该被充分利用的战争资源并没有对纳粹的战争机器起到很大的作用。与此相对的是,他本人却积极从被占的欧洲各国搜刮掠夺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和财富。

  戈林是在《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上签字的纳粹党内最高级别的官员。当时他向党卫队领导之一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发出了组织具体行动步骤的备忘录。

  1945年4月23日,戈林从贝希特斯加登向正在柏林的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希望希特勒能够授权他掌管国家一切事务,并建议与盟军进行谈判。希特勒恼羞成怒,将之视为最严重的叛国罪。他在自杀前的遗愿中声明撤销戈林和希姆莱的所有官职。4月25日,戈林便被逮捕。

  纽伦堡审判和自杀

  1945年5月8日,身处奥地利的戈林宣布投降。他也是参加纽伦堡审判的德国官员中级别最高的将领。尽管他竭力为自己辩护,但依然被判处絞刑。法庭宣称他的行为罪大恶极,实无可赦。宣判之后,戈林委托他的兄弟埃尔伯托·戈林照顾他的妻子和女儿。由于他不願意被他的敵人處以絞刑,曾訴請執行槍決,希望死的像個軍人,不願蒙受絞刑恥辱,但他的請願遭駁回,因此他決定自我了結。原定時在15日午夜12時執行絞刑,但在前兩小時服用氰化钾自殺,守衛驚覺戈林抽搐,直到醫生趕到心跳已停止。但他如何藏起毒膠囊?答案直到1967年9月才解開,紐倫堡美軍監獄典獄長安德魯斯上校公佈了戈林留給他的遺書,日期是1946年10月11日,內容如下:

  

  致典獄長:打從成為階下囚那天起,我就一直隨身攜帶著毒藥膠囊。我被押送至蒙道夫監獄時,身上共有三粒膠囊,第一粒我留在衣服裡,讓你們搜身時發現它。第二粒,我更衣時把它藏在衣架下面,穿衣時把它帶在身上。不論是在蒙道夫監獄還是在這間小牢房裡,我都把這粒藥丸藏的很隱密,所以儘管常有嚴密搜查,還是沒有被發現。開庭期間我把它藏在身上或是我的高統靴裡。第三粒膠囊如今藏在我小皮箱的護膚霜裡。在蒙道夫監獄時,我有兩次機會可在必要時用上這粒膠囊,這不能歸咎搜查人員,因為要發現膠囊實在不可能,若真的發現也必定是偶然吧。吉爾伯特醫生告訴我,軍管委員會已駁回改執行槍決的請願。

  -赫爾曼·戈林

  戈林的尸体后来被火化,骨灰撒入伊萨河。

  戈林的最后时光

  在监狱中的最后岁月裡,戈林一直与一名懂德语的谍报人员与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吉尔伯特在一起,后者担任审判人员与纽伦堡审判的战犯的沟通。后来吉尔伯特根据他在审判过程中的观察和回忆,出版了《纽伦堡审判》一书。以下的文章节选自该书,记录了吉尔伯特在1946年4月18日夜间所观察到的戈林的表现。当时审判活动因为复活节而休庭三天。

  戈林在自己的房间裡显得焦躁不安,他不断地擦汗,显得非常警惕和消沉,并且对正在进行的审判十分不满。他曾说过自己对于纳粹所作的一切无法控制,也否认自己是个反犹太主义者,更否认自己参与了这些暴行。然而一些犹太人提出要揭穿他的谎言。

  不过,艾尔伯特·斯皮尔报告说,在匈牙利的犹太人倖存者做完证言之后,他听到戈林说到“天呐。怎么还会剩下犹太人?我以为我们已经清除掉他们了。看来有些人又溜走了。”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尽管他从未成为纳粹党的一员,他却被授予了陆军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的军衔。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在东线,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列宁格勒的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在此岗位上,曼施坦因取得了现代战争史上最伟大的胜利,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红军自斯大林格勒胜利之后的进攻势头,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

  尽管他从不质疑希特勒对于德国军队的绝对指挥权,但是却以敢于在许多问题上当众反驳希特勒而闻名。在通常情况下这将导致丢官罢职,但曼施坦因却可以在希特勒面前用事实证明自己。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并成为其名誉参谋长。

  出生地點:柏林, 德國

  逝世地點:Irschenhausen, 德國 納粹德國

  服役年份:1906年–1944年

  军衔:元帥

  統率:
        德軍第18師

  德軍第38軍團

  德軍第56裝甲軍團

  德軍第11軍

  德軍頓河集團軍群

        德軍南方面集團軍群


  參與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波蘭戰役

  法國戰役 (二戰)


  巴巴羅薩作戰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列寧格勒圍城戰


  史達林格勒攻防戰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


  庫爾斯克戰役


  第聶伯河戰役


  獲得勳表:


  橡葉騎士帶寶劍鐵十字勳章


  青少年时代

曼施坦因出生于柏林,刚出生时,全名叫做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文斯基。是普鲁士贵族、炮兵上将、爱德华·冯·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个孩子。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埃里希的母亲海伦的小妹妹,和步兵上将乔治·冯·曼施坦因(1844-1913)结婚。这对夫妇很不幸没有子嗣,所以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埃里希刚出世,李文斯基就就给老曼施坦因发了电报:“你今天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von Manstein, E.: Soldat im 20. Jahrhundert, 5th Ed., 2002, p. 10)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不仅仅其

  父是普鲁士将军,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其中一个在1870/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将军;他和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是近亲。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1894-1899),这里在1870/71年的战争后就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伦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少年候补军官团度过了6年时光(1900–1906)。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为一名见习军官参加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Garde zu Fuß)。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1913年10月他进入柏林军事学院学习(也叫战争学院或战争大学)。


  中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西线(比利时/法国 1916:进攻凡尔登,1917/18:香槟区)和东线(1915:波兰北部,1915/16:塞尔维亚,1917:爱沙尼亚)都服役过。1914年11月曼施坦因在波兰受重伤,1915年重返部队,升为上尉并以参谋军官的身份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1918年他以参谋人员的身份志愿参加布莱斯劳的“前线自卫军”(Frontier Defence Force)并服役到1919年。
大战之间


  1920年,曼施坦因和一个西里西亚地主的女儿,尤塔·西贝丽结婚,婚姻一直维持到1966年她去世时为止。他们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名叫吉赛拉,两个儿子,长子吉罗生于1922年12月31日,1942年10月29日死于东线的北方战场,次子名叫吕迪格。


  曼施坦因战后继续留在军队,在1920年代,他参与了创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凡尔赛条约限定魏玛政府只能拥有最多10万人的军队。1920年他被提升为连长,1922年提升为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并且在参谋本部工作,并出访国外了解军事情况。直到1933年纳粹党篡夺权力,结束了魏玛时期,开始扩充军队,破坏凡尔赛条约。


  1935 年7月 1日,曼施坦因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第一厅厅长(Generalstabs des Heeres)。在这个职位上,他提议研制"突击炮"(Sturmgeschütz ),一种自行推进的突击火炮,为步兵提供直接的重火力支援,从而将坦克力量从这项传统任务中解放出来。这项提议导致了" StuG"系列突击火炮的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证明是最成功而且最价廉物美的武器之一。


  1936 年10月 1号,他被提升为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Oberquartermeister I),受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的直接领导。贝克和曼施坦因一起抵制纳粹党对军队的渗透。他们同时建议陆军在新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应该具有超越其他军种的优先权,以此来对抗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


  这些冲突加上他不是纳粹党的一员,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认为不合作,从而被调离柏林的陆军总部,到西里西亚的李格尼兹的陆军第十八师任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兰

  1939年8月18日,曼施坦因调任南方集团军群总部的参谋长,总司令是格特·冯·伦德施泰特上将,准备实施入侵波兰“白色作战计划”(Operation Fall Weiss)。在这里,他和伦德斯泰特的作战处长布鲁门提特上校一起制定作战计划。伦德斯泰特采纳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将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装甲单位集中到瓦尔特·冯·赖歇瑙上将率领的第10集团军,以求得决定性的突破,从而在维斯瓦河以西包围波兰军队主力。其他两个从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的集团军,威廉·李斯特上将率领的第14集团军和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兹上将的第8集团军则负责在两翼支持赖歇瑙的装甲突击力量直捣波兰的首都——华沙。

  

  私下里曼施坦因对于进攻波兰并不是特别热心,他认为波兰作为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缓冲区更好;而且他也担心进攻波兰将会导致盟国进攻,从而将德国拖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进攻于9月1日发动,开局顺利。在南方集团军群的战区内,第10集团军的装甲部队追上了撤退的波兰人,使他们来不及建立防线,第8集团军在他们的侧翼,防止分散的波兰部队在罗兹、拉多姆、波兹南地区集结,形成比较联贯的军队。按照原计划,南方集团军群应该首先向维斯瓦河直进然后转向华沙,鉴于战场形势的变化,曼施坦因和伦德斯泰特决定在拉多姆地区对波兰部队进行合围。包围取得了成功,清除了从南部到华沙的成规模的抵抗力量。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 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一名陆军军官,1940年7月19日被晋升为元帅。纳粹政权军官中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先后经历过普鲁士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其一直从事军旅生涯却一生对政治都缺乏兴趣和了解。

  伦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的重大战役有:波兰侵略战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战争担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东线战争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后被中途撤离;在纳粹转而防守时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总司令。


  出生地点:阿舍斯莱本
        逝世地点:
汉诺威

  国家:德意志帝国(1892年-1918年) 纳粹德国

  服役年份:1892年-1945年


  军衔:元帅


  获得勋表:


  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


  出生与普鲁士时期

  伦德施泰特出生于阿舍斯莱本(Aschersleben,位于今天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一个普鲁士贵族家庭,父亲是一名少将军官。伦德施泰特家族是普鲁士有名的旧贵族军事家族,据说其家族的军旅生涯已经长达850年;母亲来自一个中产家庭,他们共育有四个子女,伦德施泰特是长子。


  1892年伦德施泰特毕业于格罗斯利希菲尔德高级军校,而后被调往驻卡塞尔的83步兵团担任见习军官。1893年晋升为少尉,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1900年伦德施泰特被晋升为中尉担任团副官,之后在1902年进入普鲁士精英军事学院;此学院每年只招收160名新生然后以考试淘汰其中75%的学生,于1907年毕业并获晋升上尉调往总参谋部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伦德施泰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升为少校并任其所属师部的参谋长,而后获晋升为中校。伦德施泰特在普鲁士时期并没有得到过多的表现机会,以至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反而升迁缓慢。真正得到发展的日子却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魏玛共和国陆军时期,并且在之后的第三帝国陆军时期更是飞黄腾达。


  在这段时间里伦德施泰特的晋升异常迅速,1920年伦德施泰特以中校军衔加入魏玛共和国陆军,任第三骑兵师参谋长。1923年晋升上校,1926年任驻卡塞尔第二集团军参谋长。1927年晋升少将,1928年任第二骑兵师师长,一年之后伦德施泰特又被晋升为中将。到1932年获任命为第3步兵师师长兼柏林第三军区司令,半年后被任命为柏林第一集团军司令,下辖四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并获晋升上将。同年伦德施泰特遭到恐嚇要求他辞职,起因是弗朗茨·冯·帕彭宣布实施戒严令并命令伦德施泰特从州政府办公室驱逐纳粹党党员。迫于压力下伦德施泰特最终在1938年10月31日请辞。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兰侵略战


  1939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在纳粹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秘密约定瓜分波兰后。伦德施泰特重新复职被任命为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波兰侵略战随之展开。在这次战役中伦德施泰特等纳粹将领采用了全新的闪电战战术,在空军、炮兵、坦克以及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的轮番立体攻击下波兰这个当时欧洲陆军数量位居第5的军事大国,仅在一个月(1939年9月1日至1939年10月2日)的时间被德国彻底击溃。

  法国侵略战

  敦刻尔克战役中等待撤退的英法联军


  随后伦德施泰特被任命为A集团军群总司令(期间曾短暂担任东线总司令)。纳粹陆军参谋总部制定了名为黄色方案的入侵计划,这个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施利芬计划类似,即德军以主力部队自右翼比利时北部的列日地区发动突击,而左翼则保留少数部队进行牵制。然而伦德施泰特的参谋长曼施坦因则认为沿用‘黄色方案’只会再次导致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般的失败,他提出以一个集中的装甲部队为进攻主力,在中央地区利用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快速通过阿登森林从而绕过马奇诺防线切断法军南北联系的入侵法国作战计划。此计划获得了伦德施泰特和古德里安等人的支持,并被转呈希特勒。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这一作战计划,德国陆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命名为镰刀收割。此时主攻部队已经从原定的B集团军群变更为中央地区伦德施泰特为总司令的A集团军群。他们包括两个装甲师,三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三十五个正规步兵师;属下更是有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知名将领。

  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起了法国侵略战,而古德里安率领的第19装甲军仅用两天时间便成功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地带,在盟军防线上撕开一大片缺口。并在5月12日下午已经到达了马斯河北岸,夜晚开始准备渡河,而强渡马斯河也被誉为德国人在法国侵略战的关键。后来因为伦德施泰特担心过于迅速推进的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支援下的存活能力,遂要求停止推进直到步兵赶上为止;也令人们误以为英国部队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是拜伦德施泰特所赐。事实上,伦德施泰特下达停止推进命令是因为希特勒出于政治原因的考量,他认为让英军撤退可以令英德和约更容易缔结。


  1940年7月19日伦德施泰特在柏林国会举行的仪式中获晋升为元帅。之后任命伦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为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的进攻主力。然而由于伦德施泰特始终认为海狮计划是一种政治宣传攻势,并不可能付诸行动。以至于在法国进行的登陆演习中伦德施泰特从未前往视察。在海狮计划取消后,A集团军群大部分兵力被调往波兰,而伦德施泰特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负责指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海岸防御部队,并修筑防御工事。


  


  苏联侵略战

  1940年12月,希特勒决定发动苏联侵略战,并制定‘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3月伦德施泰特被调往东线出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而他在此之前一直未曾参与巴巴罗萨计划的策划与准备工作,并与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一样反对巴巴罗萨计划。不过最后伦德施泰特依然接受任命,所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卅十六个步兵师五个装甲师的德国正规军以及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等多国部队联合组成的16个混合步兵师。以乌克兰基辅为目标,在乌克兰负责防守工作的则是苏联的布琼尼元帅。6月22日德国以100个师,3,580辆坦克,4,980架飞机对苏联施以波兰侵略战扩大模式的闪电战。一天之内苏联损失飞机1,200多架,到7月9日苏联红军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人员或武器损失过半。德国军队则在三个方向推进了300至600公里的纵深。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则攻占了日托米尔进逼基辅。


  

  7月11日伦德施泰特的第一坦克集群在基辅以西15至20公里处受阻于苏军防御工事。然而此后的日子里南方集团军群的基辅攻势进展缓慢,经过一个月的激战伦德施泰特的部队仅前进了8至10公里。此前7月16日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兵团已经攻占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逼近。而伦德施泰特却认为要想攻占莫斯科必须解决基辅以东的布琼尼部队,而且越快越好。8月21日伦德施泰特发出卅十四号训令要求古德里安兵团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包围。这样的战略思路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遂下令中央集团军群就地修正借调辖下第二、第三装甲兵团以及其他两个集团军群的部分步兵师协助南方集团军群开展基辅包围战。


  随后这个扩编后的南方集团军群以两个装甲集群(共581辆坦克)以及第四航空大队(轰炸机210架其余机种200余架)的协助下正式开始对苏联7个集团军展开激烈的乌克兰攻坚战。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基辅战役展开,直到9月26日基辅战役结束。德军共俘虏苏联官兵665,000名,其中包括第五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而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以及参谋长、政委一并阵亡,德军缴获大量的苏军武器装备。在此次战役中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事力量几乎消逝殆尽,不得不自在国内发动大规模征兵以及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征调部队而求在更加纵深的区域建立防御工事。之后南方集团军群向东推进攻击哈尔科夫,占领后伦德施泰特建议暂时不要进攻罗斯托夫。而应当进行整编调整以及给养补充,并建议将攻击计划推迟到来年春天却未得到陆军总部的批准。


  

  随后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部分部队被调往中央集团军群与其他战区协助作战,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剩下大约40个德国师(三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以及其他一些联合部队。伦德施泰特受命指挥重新整编后的南方集团军群前往攻击罗斯托夫,他的部队经顿涅茨盆地向高加索地区前进。10月中旬的连场暴雨导致部队的行进速度大为减慢。11月上旬伦德施泰特心脏病发但他拒绝入院并继续指挥部队推进,而气温已降至零下20度。直到11月16日南方集团军群才展开对罗斯托夫城内的攻击,在11月20日攻克罗斯托夫。随后遭到苏联红军的猛烈反击,起初伦德施泰特仍想陆军总部向罗斯托夫增援后来鉴于恶劣的天气原因以及苏军高昂的士气遂要求后撤100公里,并得到陆军总部的批准,11月28日伦德施泰特的部队撤离罗斯托夫。11月30日希特勒下令停止撤退,伦德施泰特再次恳求撤退遭到拒绝。随后他申请辞职以治疗心脏病得到批准,并由赖歇瑙元帅接替指挥工作。临行前伦德施泰特感叹道:一个高贵的民族将败于一个不屈的民族。


  


  战争后期

  1942年3月15日希特勒重召伦德施泰特接替身体原因离职的维茨勒本元帅成为西线总司令。负责大西洋壁垒-沿着海岸线一条1,700英里长的防御带的建造工作。然而此时的伦德施泰特认为德国气数已尽,所谓的大西洋壁垒不过是欺骗国民的一种宣传手段。在上任后伦德施泰特将指挥部设在巴黎并着手组织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打击西线的盟军,并收到一定成效。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8月19日在地厄培击败英加联军。后因对大西洋壁垒的建造态度消极,督造工作被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接替。不久在西岸防线的战略方针上与隆美尔发生巨大分歧,而希特勒则接受两人意见采取折中办法。

  1944年6月6日,盟军发起代号为‘D日’的诺曼底战役,仓惶且准备不足的德军很快失去了制空权。在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联名向陆军总部发出救援报告,以求动用被希特勒亲自掌握的四个装甲师预备队。陆军参谋长约德尔大将却以希特勒正在休息而拒绝报告并认为这只不过是盟军声东击西的策略,对此多次在公开场合称希特勒为‘波希米亚下士’的伦德施泰特暴跳如雷。在次日9点希特勒得知盟军进攻消息而动用预备队时,失去空中保护的装甲部队显得毫无作为。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严厉批评空军部队缺乏支援,随后德军节节败退,不到10天时间盟军已登陆超过50个师合计约100万人。此时伦德施泰特主张希特勒与同盟国进行和谈,遭到拒绝。而后隆美尔建议将部队撤离敌人空中及地面炮火火力范围之外重新整编,组织一场后卫战,同样遭到拒绝。不久后伦德施泰特在希特勒一封授予其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的客套书信中被解除职务,并由克鲁格元帅接替他的工作。

  随后的7月20日阴谋案令伦德施泰特感到震怒,认为这是一种叛国行为。并同意与威廉·凯特尔和古德里安等人加入荣誉军人法庭,由伦德施泰特担任主席负责审理谋杀希特勒的叛乱案。审理中开除了数百名怀疑反对希特拉的军官军籍,被开除军籍的人随即被军事法庭移交到由罗兰德·弗莱斯勒担任主席的人民法庭进一步审理,其中大部份都被判处死刑。


  

  9月1日希特拉第三度重召伦德施泰特并任命为西线总司令,虽然此时伦德施泰特知道德国败局已定。他很快就重整了部队参与了盟军代号“市场花园行动”的战役并取得胜利,而后的突出部之役的阿登反击战亦获得局部胜利。虽然伦德施泰特是突出部战役时的西线总司令,却由于最初反对突出部战役计划,所以基本上完全没有涉足指挥这场战役,指挥权大部分由另一位指挥官莫德尔元帅负责。他在1945年3月再次对威廉·凯特尔提出希特勒应该与盟军和谈而不是继续这场没胜望的战争后又一次遭到免职。

  随后伦德施泰特在同年5月1日被美军第36步兵师俘获,后被引渡前往英国。在审问期间再度心脏病发,被送往英国囚禁。虽然他被列为战犯,但因健康欠佳而从来没有接受审判。在他等候审判期间他的妻子和儿子均先后离世。1948年7月获释前往汉诺威的一间养老院居住直到离世。死后葬于斯托肯墓园


  评价

  许多西方军事研究者认为伦德施泰特非但称不上伟大,甚至并不是一流的指挥官。在其负责集团军群司令期间甚至有疏忽职责的做法-经常性的将指挥与策划权交给自己的下属,甚至许多披阅的文件并没有仔细看过。其之所以被认为优秀与手下一大批出色的军事家-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克莱斯特、隆美尔、霍特、李斯特、雷哈德特等人密不可分。其成名的战役如:法国侵略战整套计划的设计是由曼施坦因完成的,而另外两个重要的战场诺曼底和突出部则更多的由隆美尔和莫德尔负责。

  然而部分西方军事研究者认为伦德施泰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并且有着普鲁士军官的典型风范-并不过多的干涉下属的指挥。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事作风才得以出现入侵法国时的曼施坦因计划,突出部战役的局部胜利。以及波兰和法国侵略战中那个所向披靡的古德里安。英国战略家李德哈特认为,能让手下优秀人才的发挥出潜力正是一名高级指挥官的价值体现。

  在纳粹党胜选后,希特勒逐步将德国极权化及暗中扩军、突破十万陆军数量限制,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伦德施泰特非但未予阻止,且更以他在威玛共和时代元帅、军中领袖身份,协助希特勒选将及建军,也为部份历史学家所批评。

  荣誉

  铁十字勋章

  铁十字勋章 1914年版


  铁十字勋章 1939年版(加授带)


  骑士铁十字勋章


  骑士铁十字勋章(1939年9月30日)


  骑士铁十字勋章加橡叶(1944年7月1日)


  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加剑(1945年2月18日)


  


  橡叶双剑骑士十字勋章

  •    

      威廉·凯特尔 (德语: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1882年铁9月22日-1946年10月16日), 曾任德军总参谋长;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战后他被判“重大战犯”有罪因此被盟军执行绞首极刑。

      别名:"LaKeitel"

  •   出生地点:Helmscherode, Brunswick, 德意志帝国
  •         逝世地点:纽伦堡, 德国

      国家:德意志帝国 (到1918)     纳粹德国

      隶属:德国国防军

      军衔:元帅

      统率:

         OKW


      参与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获得勋表:

      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早年生涯

      凯特尔出生于KeiHelmscherode,布劳恩斯魏克 Brunswick,德意志帝国,父亲是中产阶级地主,凯特尔在格丁根完成学业,他在1901年开始他军队生涯成为官校学生,后在德军下萨克森第6野战炮兵团服役,1909年他娶妻Lisa Fontaine是富裕地主千金,婚后子女6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西战场德军第46野战炮兵团服役,1914年9月在法兰德斯战斗时他右前臂被炮弹碎片炸重伤。


      他疗伤康复后,于1915年年初被派至“参谋本部”担任参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被留任在“新德军”里,并且招募组建新部队番号德军自由军团边境守卫军驻守在波兰国界,也担任过师级部队军官参谋,最后在“汉诺威骑兵学校”担任教官两年。

      1924年底,他被调派至“国防部”,是凡尔赛条约后期掩护德军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谋本部”外壳单位;没多久他就升迁为署、处长,纳粹党执政后1933年他依旧被原职留用于“暗中扩军部”(seizure of power);1935年年在Werner von Fritsch推荐他出任纳粹德国国防部长。

      OKW参谋本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凯特尔于1945年5月8/9于柏林签署德军投降条约。

      1937年凯特尔成为上将,接着往后数年,历经希特勒“整肃德军事件”发生后重用凯特尔,他也因此当上“战争部部长”,到最后荣任德军代理“总参谋长”掌管OKW参谋本部;1940年法国战役 (二战)结束,他因为希特勒提拔晋升元帅,特别的是他缺乏实际战场指挥经验,竟被安排在法国向德国投降那一天成为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凯特尔被人认为是懦弱与过度保守:他曾经劝阻希特勒勿入侵法国及勿对苏联进行巴巴罗萨作战,这两次他都背对希特勒甚至提出辞呈:希特勒通通拒绝他劝告;1942年他又因为劝告希特勒应该命令在高加索地区陷入血腥苦战的李斯特元帅应该即早撤退弃守;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劝谏希特勒;以后安静的他,竟被他同仁嘲弄他对希特勒是“唯唯诺诺小狗狗”,宛如一头只会点头说是的笨驴(nodding donkeywas)。

  •         凯特尔最知名作为是策划1941年“列宁格勒包围战”,及格勒1942年军事行动代号“Operation Nordlicht”开始攻击列宁格勒,在连串不停的围攻列宁格勒过程中,凯特尔伴随希特勒会见各个轴心国的领袖;在最后策划攻击列宁格勒准备时,于1942年7月再次与希特勒及其他纳粹将军共同拜访芬兰“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国王,希特勒与曼纳海姆国王在Immola这芬兰陆军司令部见面,此地区在列宁格勒北方200公里。.[1] [2] 同时德军开始攻击南方斯大林格勒,与这时侵略北方列宁格勒,并称作“德军侵苏战争”(巴巴罗萨作战)里两大错误。
    凯特凯特尔曾经签署过一部份有争议、甚至是非法、残暴不人道的“战争法律”;最不名誉的法律是叫做“纳粹党政委行政命令”(Commissar Order),及放任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莱在德军占领区实施“种族净化”政策及在苏联境内虐待战俘;接着凯特尔抓到Normandie-Niemen(“法军空军志愿队”到俄罗斯助战)成员后,理应关在战俘营却被凯特尔下令一律枪毙;于1944年7月20日发生行刺希特勒失败后,凯特尔还扮演过刽子手镇压行刺者,他主持“纳粹人民法庭”,几位反叛希勒的大将元帅,例如:魏兹莱本元帅,就是被凯特尔令予枪决。

      

  • 1945年4月至5月柏林战役,凯特尔督战催促各路德军将领加紧把苏联红军赶出柏林,但是一切都太慢了,没有一位将军赶到救援—没有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德军维斯杜拉河集团军群,没有Felix Steiner的军团分遣救援军(Army Detachment Steiner),没有Walther Wenck的德军第12军团,甚至没有Theodor Busse的德军第9军团。1945年5月8日,新任德国总统命令凯特尔在柏林签署第二次无条件投降条约;早几天前,大将约德尔已经在法国Rheims签署条约。


  •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 1892年6月22日 – 1945年5月24日)是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也是纳粹德国最后一位空军总司令。

  • 出生地点:德意志帝国拜罗伊特

  • 逝世地点:奥地利萨尔斯堡

  • 国家: 德意志帝国(至 1918年) 纳粹德国(至 1945年)

  • 服役年份:1911年-1918 1934年-1945年

  • 军衔:空军元帅 

  • 统率:德国空军

  •   参与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兰战役挪威战役

  •         不列颠战役

  •         巴巴罗萨作战

      获得勋表: 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

            普鲁士蓝马克斯勋章          巴伐利亚马克斯·约瑟夫骑士勋章

  •   生平

  •   早年

  •   格莱姆出生于拜罗伊特,父亲是巴伐利亚的警察队长。

  •   格莱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军中当一名炮兵直到1915年转入德国航空队。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战争开始与第一次胜利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格莱姆在FFA 3b中队的一架双人战机当一名炮兵观察员。 格莱姆宣称他的第一次胜利是击落一架双翼机在1915年10月10日。他也服务于FFA 204中队中飞越过索姆河。

  •   成为王牌飞行员

  •   在参与飞行员训练后,格莱姆加入了FA 46b中队于1917年2月。

  •   格莱姆在之后的1917年4月加入了Jasta 34中队。他又获得了一次战果并在1917年8月16日前成为王牌飞行员。至该日,他累计的战果总数为7。

  •   但直到1918年2月,他并无新的战果。在当月11日,他拿到无法确认的战果,在之后的18日他得到第8个战果。在1918年3月,他成为第十战斗飞行队的指挥官。他的第九次胜利在1918年3月21日获得。直到6月18日,他已获得15个战果。在1918年6月,格莱姆遭遇到法国战机Bristol Fighter导致他的飞机损失了整流罩。这次攻击也同时损害了左边翼间支柱的上翼,但格莱姆还是设法成功降落。

  •   直到1918年8月7日之前,他指挥第九战斗飞行队,也得了他自己的第16次胜利。于8月23日,他与Vizfeldwebel Johan Putz一同成功了击中一台装甲车。在9月27日,他得了最后的一次,也是第25次的战果。


  •   格莱姆在1918年10月回到Jasta 34中队,该中队被配置“被遗弃的飞机”在第1空中联队中,该联队曾被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指挥直到他殉死。即使飞机是二手的,他们仍然受到Jasta 34中队的欢迎,因为优于原本他们之前所用的老旧的Albatros与Pfalz战斗机。格莱姆的最后三次战果也是在这段时间。

  •   优秀表现成为骑士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格莱姆共累积了28个战果,也使他在10月8日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与巴伐利亚马克斯•约瑟夫骑士勋章。后者让他成为一名骑士,获得光荣的名衔。因此他的名字从“Robert Greim”变成“Robert Ritter von Greim”,其中Ritter为德文的骑士。

  •   大战间期

  •   改变工作

  •   战后,格莱姆无法顺利找到一个职位在德军中,因为当时德国被凡尔赛条约要求裁成10万人的军队。在这之后,他钻研法律,并成功通过困难的德国律师考试。

  •   前往中国

  •   他应当时中国蒋介石政府的要求前往中国广州,协助成立中国陆军航空队。格莱姆与他的家人一同前往,并建立了一所航空学校并谋划日后创立空军。但他认为中国军人子弟的身高并不高,因此他曾在信中写到“中国人无法陪养好的飞行员,因为他们连用棒子也无法完全的碰触到。”(可能因为当代欧洲人对亚洲人无法操作复杂机械的看法)。在纳粹党得到权力之前,格莱姆了解到对他最适合的地方不是在中国,之后他便回到德国。


  •   德国空军成立


  •   在1933年,格莱姆应戈林要求重建德国空军,随着在苏联利佩茨克近郊的秘密航空学校的关闭。1934年他被指派为第一所战斗飞行员学校的负责人。

      在1938年,格莱姆被任命为德国空军研究机构负责人。之后,他被授予德国第132空军联队红男爵的指挥官,基地在Doeberitz,以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命名的联队。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当战争爆发,格莱姆被给予一航空舰队的指挥官,参与了波兰战役、挪威战役、不列颠战役与巴巴罗萨作战。在1942年末,他唯一的儿子-Hubert Greim,空军联队红男爵的一名Bf-109战机飞行员,被列在突尼斯的失踪名单,他儿子被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一名喷火战斗机飞行员给击落,但跳伞被俘,关在美国的一个监狱直到战争结束。 

  • 格莱姆最大的战术成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这使他获希特勒颁发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

  • 战争结束

  • 1945年4月26日,当苏联军队已迫近柏林,第三帝国已注定战败时,时一级上将的格莱姆与知名女飞行员Hanna Reitsch应希特勒的命令,驾驶飞机从慕尼黑飞入柏林,他们的战机Fieseler Storch被防空炮火击中,格莱姆的腿部受伤。Hanna Reitsch成功迫降于勃兰登堡门附近。希特勒接见格莱姆,格莱姆晋阶为元帅,他也是纳粹德国最晚受封的元帅。之后格莱姆被希特勒任命为一新的空军总司令以取代擅离职位的戈林。在4月28日,希特勒命令格莱姆离开柏林逮捕企图向盟军和谈的希姆莱。飞离柏林到达邓尼兹的总部,但不久德国投降。

  •  自杀

      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格莱姆在奥地利被美军逮补。格莱姆担心自己被美军向苏联交换战俘,5月24日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吞下氰化钾自杀,在自杀前说:“我身为空军总军司令,却已无空军。”

  •   

  •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1878年9月2日—1946年3月14日),又译布隆伯格,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曾任纳粹德国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

  •  出生地点:Stargard, 德国 他在1904年进入军事学院,1907年毕业,1908年进入参谋本部。在一次大战时,他在西线有特出表现,因而获颁Pour le Mérite勋章。

  • 逝世地点:纽纶堡, 德国 

  • 国家:德意志帝国 (to1918)威玛共和 (to 193  纳粹德国

  • 军衔:元帅
    参与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获得勋表:蓝马克斯勋章     一级铁十字勋章

  

  • 他在一战结束后继续在陆军任职,自1933年1月至1937年11月任希特勒的国防部长,任内协助希特勒扩军。1934年,陆军与统领冲锋队的罗姆之间的不和逐渐升温,在勃洛姆堡的压力下,希特勒不欲因得罪陆军而被总统兴登堡罢免,决定整肃冲锋队,罗姆与一些冲锋队高层成员在长刀之夜事件中被处决。勃洛姆堡在1935年兼任纳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1936年被授予陆军元帅军衔。在1937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中,勃洛姆堡不同意希特勒的战争计划。1938年勃洛姆堡再婚,新娘是他的廿余岁秘书,有人向盖世太保及戈林告密,说新娘子以前做过妓女。戈林把此事转告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勃洛姆堡取消该段婚姻,被对方拒绝。勃洛姆堡因此事在1938年1月辞去他在军中的所有职务,其后没有再被希特勒起用。他在1945年被盟军拘捕,1946年3月于扣留期间在纽伦堡的监狱中病逝。

      

  •   费多尔·冯·博克(德语:Fedor von Bock,1880年12月3日波兰奥得河畔科斯琴 - 1945年5月4日德国汉堡),德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将领,参与策划了德军全面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


      别名:“Holy Fire of Küstrin”


      出生地点:Küstrin, 德国

  •         逝世地点:Oldenburg, 德国


      国家:纳粹德国

      服役年份:1898 - 1942


      阶级:德国元帅


      统率:


      德国北方集团军, 1939


      德国B集团军, 1940


      德国中央集团军, 1941


      德国南方集团军, 1942


      参与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兰战役 (1939)


      法国沦陷 (1940)


      巴巴罗萨作战 (1941)


      莫斯科保卫战 (1941)


      蓝色行动 (1942)


      沃罗涅日战役 (1942)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1942)


      不伦瑞克行动 (1942)


      获得勋表:蓝马克斯勋章  骑士铁十字勋章

      

      博克曾于1941年任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在其指挥下,德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极为出色地完成了消灭当面苏军主力的预定目标,但由于该集团军群在当年立秋后发起的旨在夺取莫斯科的台风战役后期遭遇惨败而递交辞呈并获批准。1942年3月博克顶替于当年1月病逝的赖谢瑙元帅暂时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成功地化解了苏军在该方向上的反击后,6月转调至新组建的B集团军群负责消灭顿河方向苏军主力并掩护A集团军群进入高加索地带。但因其指挥的B集团军在蓝色计划第一阶段表现不佳并在事后质疑计划合理性而在7月15日被再次解职并被勒令退出现役。其后再未受任用。1945年在避难途中遭遇英军战斗机空袭,其座车被炮弹击中,同坐的妻女当场毙命,博克本人也于当晚在奥登堡的陆军医院因伤不治身亡。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被盟军击毙的第三帝国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