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的生命钢琴谱:中日贸易的新发展、新变化与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22:11
刘昌黎
日本问题研究 2011年4期
一、中日贸易的新发展、新动向
1.中日贸易规模扩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规模一直呈现快速扩大的态势。2000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831.7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857.3亿美元,分别相当于1990年的5.01倍和4.72倍,10年间都翻了两番多(见表1)。若与1980年相比,则分别增加8.04倍和8.14倍。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在2003~2008年出现了新一轮高速增长。以此为背景,中日贸易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发展。2005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1844.4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1894.4亿美元,分别相当于2000年的2.22倍和2.21倍。2008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667.8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2663.8亿美元,又分别比2005年增加44.6%和40.6%。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日贸易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大幅度减少的局面,当年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288.5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2321.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4.2%和12.8%。2010年,在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以后,中日贸易也很快恢复并实现了新发展,当年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977.7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301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0.1%和30.0%,都大大超过了2008年的贸易规模。
表1   1980~2010年中日贸易额增加的情况(亿美元)
1980
1990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1-6




合计
92.0
166.0
831.7
1844.4
2073.6
2360.2
2667.8
2288.5
2977.7
1623.5
向日本出口
40.3
90.1
416.5
839.9
916.4
1020.7
1161.3
979.1
1210.6
681.6
从日本进口
51.7
75.9
415.1
1004.5
1157.2
1339.5
1506.5
1309.4
1767.1
941.9
贸易收支
-11.4
14.2
1.4
-164.6
-240.8
-318.8
-345.2
-330.3
-556.5
-260.3




合计
93.8
181.8
857.3
1894.4
2113.7
2367.0
2663.8
2321.8
3018.3
1341.0*
向中国出口
50.8
61.3
304.3
803.4
928.5
1090.6
1240.4
1096.6
1490.9
644.3*
从中国进口
43.0
120.5
553.0
1091.0
1185.2
1276.4
1423.4
1225.2
1527.5
696.7*
贸易收支
7.8
-59.2
-248.7
-287.6
-256.7
-185.8
-183.0
-128.6
-36.6
-52.4*
说明:加*号的数据为2011年1~5月的统计。
资料来源:中方统计为中国海关总署历年公布的数据,日方统计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历年公布的数据。
2.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进入2011年以后,中日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2月贸易额按中方统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8.8%,按日方统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6.5%。然而,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大地震以后,由于海啸给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的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所带来的核辐射以及随之而来的电力供应不足,使受灾地区的生产活动和国民生活迟迟不能恢复正常,临近的关东地区和其他地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大地震发生的3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比上月下降15.5%,大大超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下降的2.6%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下降的8.6%,是1953年2月以来的最大月份降幅;其中,小汽车生产下降54.2%,汽车零部件生产下降42.1%,是降幅最大的生产部门。[i]另外,半导体元器件的生产也大幅度地下降了。由此,中日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增速明显下降了。按中方统计,中日贸易额3月还比上年同期增长24.4%,4~6月则率骤然下降为11%~ 12%。结果,上半年中日贸易额为1623.5亿美元,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8.9%。按日方统计,1~5月中日贸易额按美元计算虽然比上年同期增长18.1%,但按日元计算,却只增长6.4%。
日本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带状地区,其中影响世界加工组装生产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主要集中在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和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见表2),电子元器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以大阪为中心的近畿地区和关东地区(见表3),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也主要来自上述地区,从东北地区进口的比重很小,2010年只分别占0.2%和0.7%。因此,中日贸易减速主要是东日本大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造成的。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出事后,日本76%的核电站停止运转,54座核电站只有13座还在运转,致使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力供应不足,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限产节电措施,开工率下降,严重影响了生产。今后,伴随震后重建的进展,只要关东地区、中部地区、近畿地区的电力供应和工业生产恢复正常,中日贸易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的增长。
表2   2010年日本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的地区分布情况
合计
NAFTA
中国
ASEAN4
NECs
EU27
小计
美国
出口总额(亿日元)
30833
9182
6653
6192
4979
1880
3987
占比(%)
100.0
29.8
21.6
22.4
16.1
6.1
9.4
各出口地区占比(%)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中部地区
48.2
41.2
37.4
56.7
35.2
41.9
59.7
关东地区
35.5
44.5
46.1
27.4
41.2
29.1
30.9
东北地区
0.3
0.7
1.0
0.2
0.1
0.0
0.3
说明:ASEAN4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资料来源:[日]经济产业省编《通商白書2011》,2011年7月12日发行。
表3   2010年日本电子元器件出口额的地区分布情况
合计
NAFTA
中国
ASEAN4
NECs
EU27
小计
美国
出口总额(亿日元)
41582
3073
2681
10434
6613
17224
3074
占比(%)
100.0
7.4
6.5
25.1
15.9
41.5
7.4
各出口地区占比(%)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近畿地区
44.1
37.4
32.2
42.0
32.9
50.3
53.5
关东地区
38.5
46.2
50.3
35.3
41.3
38.7
31.4
东北地区
0.4
0.9
1.0
0.7
0.2
0.1
0.0
说明:ASEAN4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资料来源:[日]经济产业省编《通商白書2011》,2011年7月12日发行。
二、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1.日本向中国出口主要商品的变化
日本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一直是机械机器以及化工制品和原材料制品。2001年,在日本对华出口总额中,电气机器出口所占比重最大,为26.3%,其次是一般机械占20.2%,化工制品占12.7%,原材料制品占11.2%,四者合计占70.4%。近年来,日本对华出口以上述商品为主的局面继续发展(见表2)。2010年,在日本对华出口总额中,电气机器占23.5%,一般机械占22.4%,原材料制品占14.5%,化工制品占12.9%,四者合计占73.3%。2011年1~5月,上述四者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76.4%,其中一般机械取代电气机器,成为最主要的对华出口商品。从表4可以看出,在日本对华出商品口中,除机械、机电设备外,电子元器件(包括集成电路和各种半导体制品等)、优质原材料(优质钢材、有色金属、高档服装面料等)和化工原料(有机化合物、塑料等)一直占居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伴随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和日本主要汽车厂商在华当地生产的扩大,发动机、变速器等汽车零部件的对华出口也迅速增加了。2010年,汽车零部件出口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3.2%提高到5.3%,仅次于电子元器件的8.0%,与钢铁持平,超过了塑料、有机化合物等的出口比重。
表4   日本对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单位:百万美元、%)
2005年
2010年
2011年1~5月
金额
同比
增长
占比
金额
同比
增长
占比
金额
同比
增长
占比
出口总额
80,340
8.8
100.0
149,086
36.0
100.0
64,433
14.3
100.0
化工制品
10,466
14.3
13.0
19,202
25.3
12.9
8,902
16.9
13.8
有机化合物
4,636
11.8
5.8
6,407
9.2
4.3
3,152
21.4
4.9
塑料
3,529
19.1
4.4
7,517
34.2
5.0
3,349
14.2
5.2
原材料制品
13,246
10.2
16.5
21,652
26.7
14.5
9,1919
7.0
14.3
钢铁
5,649
15.7
7.0
7,844
22.0
5.3
3,5719
16.3
5.5
有色金属
1,528
30.3
1.9
4,784
31.0
3.2
1,802
-18.1
2.8
纺织品
3,030
-3.2
3.8
2,926
10.3
2.0
1,194
17.3
1.9
一般机械
17,080
0.3
21.3
33,447
72.4
22.4
17,045
42.4
26.5
原动机
1,9670
31.9
2.5
5,029
52.3
3.4
2,362
28.8
3.7
金属加工设备
2,085
15.5
2.6
3,623
114.5
2.4
2,131
85.6
3.3
电气机器
20,780
7.2
25.9
34,965
27.4
23.5
14,049
7.8
21.8
电子元器件
6,528
-5.6
8.1
11,894
31.1
8.0
4,9619
14.8
7.7
机电设备
3,278
15.1
4.1
5,994
42.4
4.0
2,3879
6.4
3.7
运输机械
4,040
-3.4
5.0
15,238
50.5
10.2
5,447
-7.2
8.5
汽车
1,291
-21.4
1.6
7,041
81.4
4.7
2,291
-12.7
3.6
汽车零部件
2,581
9.0
3.2
7,870
32.3
5.3
2,974
-4.5
4.6
科学光学仪器
4,139
6.1
5.2
6,433
51.3
4.3
2,779
19.0
4.3
资料来源: [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貿易統計データベース》,2011年7月更新。
2.日本从中国进口主要商品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一直是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次是食品和石油、煤炭等矿物性燃料。进入90年代以后,伴随日本企业在华生产的扩大和向日本返销产品的增加,电视机、录放机、计算器等机械机器的进口才迅速增加起来。2001年,在日本从中国进口额中,服装、鞋帽等占29.1%,机械机器占28.5%,其他主要进口商品是食品占10.2%、矿物性燃料占3.5%。2002年以来,伴随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机械机器、化工制品等重化工产品的进口比重迅速增大,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食品的进口比重则明显缩小了(见表5)。2010年,在日本从中国进口额中,机械机器所占比重最大,占25.9%,其次是一般机械占16.8%,如果加上化工制品所占的5.7%,则三者合计占48.4%。另外,金属制品、纺织品等原料制品的比重为11.5%,也成了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之一;相比之下,服装、鞋帽的比重下降到14.3%,食品和矿物性燃料的比重也分别下降到5.2%和1.1%。2011年1~5月,电气机器、一般机械的进口比重略有下降,化工制品的进口比重有所上升,三者合计占48.3%;在其他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原料制品和矿物性燃料的比重略有上升,分别占12.2%和1.4%,食品的比重保持不变,而服装、鞋帽的比重则进一步下降到13.7%。
表5   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单位:百万美元、%)
2005年
2010年
2011年1~5月
金额
同比
增长
占比
金额
同比
增长
占比
金额
同比
增长
占比
进口总额
109,105
15.8
100.0
152,801
24.7
100.0
69,969
21.9
100.0
食品
7,903
6.8
7.2
7,982
16.4
5.2
3,648
19.0
5.2
水产品
3,104
4.3
2.8
2,611
16.3
1.7
1,1558
13.1
1.7
蔬菜
1,869
4.6
1.7
2,100
24.8
1.4
1,066
36.0
1.5
矿物性燃料
3,301
1.8
3.0
1,744
28.7
1.1
956
18.7
1.4
石油制品
593
19.6
0.5
558
57.5
0.4
274
-9.5
0.4
煤炭
1,829
4.7
1.7
849
8.5
0.6
5234
67.5
0.8
服装、鞋帽
18,194
4.6
16.7
21,860
4.5
14.3
9,607
20.3
13.7
化工制品
4,2819
40.8
3.9
8,709
54.4
5.7
5,040
56.7
7.2
有机化合物
1,002
42.9
0.9
2,164
37.9
1.4
1,218
41.7
1.7
原料制品
13,190
18.3
12.1
17,528
21.3
11.5
8,523
28.5
12.2
金属制品
2,848
29.4
2.6
4,362
10.5
2.9
2,067
22.6
3.0
纺织品
3,051
10.0
2.8
4,187
-1.3
2.7
2,014
29.0
2.9
一般机械
18,696
23.6
17.1
25,665
30.8
16.8
11,769
16.2
16.8
电子计算机
10,242
22.2
9.4
16,442
32.0
10.8
6,018
21.3
8.6
电气机器
3,561
22.5
23.3
39,560
47.2
25.9
16,980
19.7
24.3
音像设备
20,851
18.8
19.1
12,004
68.3
7.9
4,838
13.8
6.9
通讯设备
7,505
29.0
6.9
8,871
59.9
5.8
4,145
45.6
5.9
资料来源: [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貿易統計データベース》,2011年7月更新。
三、中日贸易在两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而日本经济日渐消沉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贸易地位都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以此为背景,中日两国在对方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1.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
2000~2010年,日本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的69.2%,明显低于对华贸易额增长的2.52倍;其中,出口增长59.7%,明显低于向中国出口增长的3.90倍,进口增长81.4%,也明显低于从中国进口增长的1.76倍。由于日本对华贸易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日本对外贸易,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了。2001年,日中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11.8%,低于日美贸易的24.5%、日欧(欧盟)贸易的14.5%和日东(东盟)贸易的14.4%,中国是日本第四大贸易对象;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7.7%,从中国进口占日本进口总额的16.6%,前者低于日本向美国出口的30.0%、向欧盟出口的16.0%和向东盟出口的13.5%,后者低于日本从美国进口的18.1%,高于日本从东盟进口的15.6%和从欧盟进口的12.8%。2002年,日本从中国进口一举超过从美国的进口,中国首次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04年,日本向中国出口超过向东盟出口,中国首次成为日本第三大出口对象。2007年,日中贸易首次超过日美贸易,中国首次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当年,日本向中国出口超过向欧盟出口,中国首次成为日本第二大出口对象。2009年,日本向中国出口超过向美国出口,中国首次成为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2010年,日中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0.7%,明显高于日东贸易的14.6%、日美贸易的12.7%和日欧贸易的10.5%;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日本从中国进口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前者明显高于日本向美国出口的15.4%、向东盟出口的14.7%和向欧盟出口的11.3%,后者明显高于日本从东盟进口的14.6%、从美国进口的9.7%和从欧盟进口的9.6%。2011年1~5月,日中贸易额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0.6%,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从中国进口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三者的比重都继续高居榜首。
2.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下降
2000~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5.27倍,增速相当于中日贸易额增长2.58倍的2倍多;其中,出口增长5.33倍,增速相当于向日本出口增长1.63倍的3.3倍,进口增长5.25倍,增速相当于从日本进口增长3.25倍的1.62倍。因此,尽管中日贸易在新世纪以来出现了新发展,但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更为迅速的情况下,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趋于下降了。1993~2003年,日本曾连续11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03年,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7%,高于中美贸易的14.8%和中欧(欧盟)贸易的14.7%;其中,中国向日本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3.6%,从日本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8.0%,前者低于向美国出口的21.1%、向香港地区出口的17.4%和向欧盟出口的14.7%,日本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对象,后者高于从欧盟进口的12.9%、从台湾进口的12.0%和从东盟进口的11.5%,日本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0年,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0%,明显低于中欧贸易的16.1%和中美贸易的13.0%,日本退居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其中,中国向日本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7.7%,从日本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2.7%,前者低于中国向欧盟出口的19.7%、向美国出口的18.0%和向东盟出口的8.8%,日本仍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对象,后者高于中国从欧盟进口的12.1%、从东盟进口的11.1%和从香港地区进口的8.8%,日本仍然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1年1~6月,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为9.4%,不仅继续低于中欧贸易的15.4%和中美贸易的11.9%,而且首次低于中东(东盟)贸易的9.8%,日本退居中国第四大贸易对象;其中,中国向日本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7.7%,从日本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2.7%,前者低于中国向欧盟出口的19.7%、向美国出口的18.0%和向东盟出口的8.8%,日本仍然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对象,后者高于中国从欧盟进口的12.1%、从东盟进口的11.1%和从香港地区进口的8.8%,日本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
四、中日贸易的问题
中日贸易迅速发展,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经济来说,对华出口迅速增加更成为推动其景气复苏的重要因素。2002-2007年,日本之所以出现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景气,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向中国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正是由于向中国出口集成电路、各种零部件、机械、机器以及钢材、化工原料等的迅速增加,日本有关企业多年来闲置的生产设备才纷纷提高了开工率加足马力生产,海运业的定单也接踵而来,出现了繁忙的景象。由此,从2003年开始,“中国特需”一词就不胫而走,许多日本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减速的影响,过去是说“美国打喷嚏日本感冒”,而现在则出现了“中国打喷嚏日本感冒”的担忧。2008年末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以后,又是对华出口率先复苏,使在2009年陷入发达国家中最严重衰退的日本经济在2010年实现了经济复苏,实际经济增长率由2008年下降1.2%、2009年下降6.3%,转为2010年增长4.0%。
尽管中日贸易对中日两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但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主要问题是:
1.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
根据前述分析,由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增长速度快,向日本出口的增长速度慢,中国对日贸易一直是逆差扩大的局面。2008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达345.2亿美元,2010年又达556.5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51.3亿美元的10.8倍。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仍为260.3亿美元。在日本方面的统计中,因为日本经由香港向中国的出口按运输抵达目的地的标准统计在其对香港的出口中,而经由香港从中国的进口则按原产地标准统计在其从中国的进口中,因此呈现出日本对华贸易逆差持续的局面。如果扣除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实际上也是中国对日贸易逆差持续的局面。
中国对日贸易逆差是在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而其背景则是中国加工贸易比重大,出口产品特别是向美欧出口产品对日本关键零部件、优质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的依赖性很大。日本对华加工机械、机电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汽车配件以及钢材、塑料乃至服装面料的出口迅速增加,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各国也一样,多年来也一直是对欧美各国出口越增加对日贸易逆差就越扩大的局面。可见,迄今为止,东亚以日本为头雁的雁行发展模式和国际分工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中国对日贸易仍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是由两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决定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现代化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日本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表现,是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地体现在劳动密集型方面,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也仍然处于低附加价值的低端生产环节。根据前述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日本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以电气机器、一般机械为主的机械机器以及化工制品和原材料制品,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则有相当一部分是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有食品以及石油、煤炭等矿物性燃料,就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前述表3的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向日本出口的90%以上虽然是制成品,食品和矿物性燃料只占6.6%,但服装鞋帽和原材料制品的比重仍分别占13.7%和13.2%;电气机器和一般机械的出口比重虽然分别占24.3%和16.8%,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的新主力产品,但其中音像设备、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等都是加工贸易产品,不仅大都是低附加价值产品,而且对日本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依赖性也很大。可见,中日两国在相互贸易中虽然都是以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为主,但产品的档次不一样,日本主要是出口技术密集型的附加价值大的商品,中国主要是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附加价值小的商品,中国对日贸易仍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
3.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影响中日贸易发展
中日贸易新发展是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形势下出现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出口能力迅速提高,是中日贸易出现新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换言之,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与中国经济崛起后国际经济地位提高是一致的,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或必然结果。
然而,与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相比,中日贸易增长却相对缓慢,致使日本由中国第一大贸易对象下降为第四大贸易对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因为日本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就陷入了长期停滞的局面,由昔日世界经济的“优等生”,一下子沦为了世界经济的“劣等生”。新世纪初,日本经济虽然出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但增长缓慢,并没有多大的起色,而且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又陷入了发达国家中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10年中日贸易虽然恢复了迅速发展的势头,但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又出现了减速的局面。以此为背景,日本向中国的出口虽然因中国市场旺盛需求而迅速扩大,但中国向日本出口却因日本市场需求低迷而难以有较快的增加。结果,不仅出现了中国对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局面,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了。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下降,与日本经济沉沦是一致的,是日本国际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具体表现或必然结果。
4.中日FTA无进展阻碍中日贸易长远发展
中日贸易作为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其发展不仅受到两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还不时受到两国政治关系的制约。从总体情况看,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贸易虽然一直是在中日友好关系的大背景下顺利发展的,但由于中日关系不时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在小泉政府时代甚至一度出现 “政冷”的局面,中日贸易也因此而受到了冲击和影响。自安倍政府以来,中日两国虽然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但双方“政冷”的因素并未完全消除,日本在双边自由贸易方面孤立或包围中国的战略,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众所周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现在,中国已经分别与东盟、新加坡、泰国、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缔结了FTA,参加了亚太自由贸易协定。另外,中央政府还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签署了《紧密经贸关系协定》(CEP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也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国正在谈判的FTA对象有澳大利亚、GCC(海湾合作委员会)、冰岛、挪威、瑞士,与韩国的FTA谈判即将开始,与印度的FTA和与日韩两国的中日韩FTA正在共同研究,与SACU(南非共同体)的FTA正在协商之中。日本已经分别与新加坡、墨西哥、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智利、文莱、印度尼西亚、东盟、越南、瑞士、印度、秘鲁签署了EPA(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韩国、澳大利亚、GCC的EPA正在谈判,与欧盟、蒙古的EPA即将开始谈判,与美国、加拿大、土耳其、南非的FTA正在进行研究或协商之中。通过FTA或EPA,2010年中日两国的贸易自由化率(自由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率)分别达到了22.2%和16.5%,有力促进了各自对外贸易的发展。[ii]以中国-东盟FTA为例,自2004年1月双方开始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以来,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就迅速增加了;2005年7月正式启动降税计划以后,特别是2010年1月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以后,中东贸易又出现了全面提速的新局面。2005~2010年,中国向东盟出口增长149.6%,从东盟进口增长106.1%,分别超过向日本出口增长的61.2%和从日本进口增长的75.9%。[1]2011年上半年,中东贸易不仅继续超过中日贸易快速增长,而且东盟还首次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对象。日本也一样,由于其与东盟以及其7个成员国分别签署了EPA,日东贸易也出现了超过日韩贸易的较快增长。2005~2010年,日本向东盟的出口增长47.8%,其中向新加坡出口增长35.6%,都高于向韩国出口增长的33.3%;日本从东盟进口增长36.5%,其中从新加坡进口增长20.4%,也都高从韩国进口增长的16.3%。[2]
尽管中日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都持积极的态度,各自缔结的FTA或EPA都在不断增加,但中日FTA却一直没有提到中日两国的议事日程上来。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在2005年主动建议的中日FTA一直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回应。不仅如此,对于中国政府在2003年提议的中日韩FTA,日本政府也一直持消极的态度,至今仍主张先缔结中日韩投资协定,优先保护日本在中韩两国的投资利益。日本政府在其2002年制定FTA战略中,曾明确提出要与日本经济关系密切、政治关系友好、对日本经济发展作用大的国家缔结FTA。但从实际情况看,日本不仅在东亚“10+3”成员中惟独不与中国缔结FTA,而且在东亚“10+6”成员中也惟独不与中国缔结FTA。中国一直被日本排除在其自由贸易对象之外,意味着日本在FTA/EPA战略方面采取了孤立或包围中国的战略,是中日关系“政冷经冷”的表现之一。[iii]这与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是很不相称的,与日本政府一再宣称“重视日中关系”、“日中关系仅次于日美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说法也是背道而驰的。日本政府如不尽早改变对中日FTA的消极态度,就会给继续中日关系蒙上阴影,就势必阻碍中日贸易的长远发展。
[1] 根据中国海关历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
[2] 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
[i] 日本经济产业省.《通商白書2011》[EB],日本経済産業省ホームページ(http://www.meti.go.jp/statistics/index.html),2011年7月12日公布。
[ii] 日本外务省.《パンフレット EPA(経済連携協定)?FTA(自由貿易協定)》[EB],日本外務省ホームページ(http://www.mofa.go.jp/mofaj/toko/tokei/index.html
),2011年1月公布。
[iii] 刘昌黎.《日本FTA/EPA的新发展与中日FTA难以启动的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