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太逆变式直流弧焊机:东方M113传奇:中国63式装甲输送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41:23

2011-10-10  

 


  基本型车长5.476米

  宽2.978米

  高2.563米

  全重12.6吨

  载员13人

  公路最大速度60公里/时

  最大行程500公里

  水上浮渡速度6公里/时

  动力:6150L型直列6缸水冷柴油机

  武器:12.7毫米机枪

63式装甲输送车曾大量装备中国陆军,并曾参与过对越作战。 

  说起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很多军事爱好者首先会想到美国M113系列。的确,长期以来M113都是西方各国机械化部队最重要的步兵运输车辆,其产量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变型车种类之多,足以在世界战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M113及其变型车的改进型号,至今仍是很多国家陆军的主力。

  但是,我们同样应该记得,在东方的土地上,也有着一个庞大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家族,无论在产量、出口量还是变型车种类上,都堪与M113系列相媲美。这就是自
63式装甲输送车开始,发展至今的中国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家族!

  中国机械化陆军的先行者

  
63式装甲输送车

  空前激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机械化战争正式推上历史舞台,然而在二战中,厚实的装甲只是坦克和自行火炮(当然也包括坦克歼击车)的专利。作为陆军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步兵,要么搭乘在坦克外面,要么乘坐当时流行的轮/履混合式输送车,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几乎是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战场上四处纷飞的子弹和弹片之下。

  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都开发并量产装备了“能让步兵在有防护的情况下跟随坦克行进和战斗的车辆”。苏联在这方面可谓是先知先觉,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为其地面武装力量配备了火力和灵活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BMP-1履带式步兵战车和公路机动、长途行军能力一流的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而今这两大家族的最新型号——BMP-3和BTR-90依然在世界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美国同时期开发并装备部队的M113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就稍显不足。虽然其性能也相当不错,但很难想象一旦铁幕后的装甲洪流汹涌而来,身材高大但火力和防护都不算强,机动能力也不出色的M113能在坦克和步兵战车的火力下生存多久。即使在越南战场的反游击作战中,M113也经常在重机枪、RPG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打击下,成为美军及其仆从军官兵的铁棺材。

  而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正在一场全国性的大饥荒中艰难度日,环顾四周,超级大国和地区性军事强国虎视眈眈,不断发出军事威胁和制造冲突事端……面对如此境况,年轻的共和国不得不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一方面加紧战略武器的开发和完善,另一方面重点建设可以作为“拳头”使用的机械化部队。如果大规模战争爆发,这些机械化部队将作为抗击入侵的砥柱和机动反击的中坚。
  通过对苏制T-54坦克的仿制和改进,我们拥有了59式这款性能在当时不算落后的“主战坦克”,但是建立机械化部队的其他要素,包括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等,却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借鉴。而以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别说是制造像BMP-1那样的步兵战车,就算是M113一类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也是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中国的设计人员是令人感动的,他们能够出色地把握性能和生产条件的平衡,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大量生产出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首批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于1963年设计定型,命名为
63式装甲输送车。基本型车长5.476米、宽2.978米、高2.563米,全重12.6吨,载员13人,公路最大速度60公里/时、最大行程500公里,水上浮渡速度6公里/时。车体由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动力传动装置右前置,驾驶员位于左前部,车辆后部为载员舱并开有后门供载员出入,开有顶窗。63式装甲输送车采用188千瓦的6150L型直列6缸水冷柴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主离合器为多片干式,采用同步器机械变速箱(有5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转向机为多片式转向离合器,制动器为带式,侧减速器为单级圆柱齿轮式。63式装甲输送车采用了无托带轮布局,每侧有4个直径760毫米的单负重轮,还装有两个摇摆式液压减震器。事实上,这一时期的所有国产坦克,包括59式中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两用坦克,无一例外都采用无托带轮布局,63式装甲输送车也传承了这种设计思路。不过很凑巧的是,M113装甲输送车也是采用无托带轮结构,只是负重轮的数量比63式装甲输送车多了一个。63式基本型的武器只有1挺7.62毫米机枪,很快就被威力更大的12.7毫米大口径机枪所取代。

  
63式装甲输送车基本型并没有立即投入批量生产,第一个大量生产的是1968年定型并投产的A型,该车装备12.7毫米机枪,增加了冬季用发动机水加热器,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用万向传动轴代替齿套联结,变速操纵装置和减振器也有所改进,重量增至12.8吨。
  无论从项目进度还是主要性能来看,
63式装甲输送车都不输给同时代的M113。与“薄皮大馅”的M113相比,63式装甲输送车显得小巧灵活。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机械化战争被认为是最可能出现的大战模式,装甲输送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运载步兵伴随坦克与敌方的坦克和装甲输送车(也有可能是步兵战车)对抗。在首当敌锋、随时可能遭遇对方坦克的情况下,装甲略强根本派不上用场,但若能比坦克更加灵活敏捷,反而能够增强在激烈对撞中的生存机会(当时坦克的火控系统还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型号不具备动对动射击能力,静对动射击能力也不是很强)。

  
63式装甲输送车的服役,使每一支装备59、69式“主战坦克”和62式轻型坦克的解放军精锐部队的步兵,都能够乘坐装甲输送车与坦克并肩作战,使我军的机械化部队至少在数量上可以与超级大国相抗衡。虽然“数量取胜”的说法总是被一些理论家嗤之以鼻,但在抗击入侵的战斗中,至少在正面战场上,防御一方如果武器性能相对落后,但能保证数量和持续补充的话,尚可拼命一搏。倘若连数量和持续补充也无法保证,那恐怕就是无解的死局。时至今日,超级大国对于某些能够独立生产大量“技术粗糙”但品种齐全的武器装备的“流氓国家”有所忌惮,却毫无顾忌地对武器装备相对“洋气”却没有完整军工产能的国家大打出手,原因之一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