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邮票的资料: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哲理美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1:04:12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
2012-01-28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艺术求美
“崇高美、精神美和灵魂美是最终极的美。”——杨振宁
“真善美是相辅相成的。人文也要求真,不真何以善?”——冯其庸
“艺术看起来深奥,其实最大众、最生活。”——欧阳中石
“建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它的本质内涵、表现手段与形式所决定的,优秀的建筑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奇葩。”——吴良镛

人类发展无止境。文明的进程中,人的探索方式不同,路径不同,因之产生了不同的学科,如科学、人文和艺术。它们相互是怎样的关系?这始终是一个引发激烈碰撞和共鸣的问题。
最近,杨振宁、吴良镛、冯其庸、欧阳中石四位学者,在清华大学的时代论坛上,就“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这样一个主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有趣的是,四位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长者,此前在不同场合,都对这一话题多次阐发过感悟。他们以总和超过350岁的人生阅历,畅谈科学、人文和艺术的特性和共性,实可谓智者慧言,余味不绝。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这样表述美与物理学的关系:“自然界现象的结构是非常之美的、非常之妙的,而物理学这些年的研究使我们对这种美有了认识。”
在杨振宁看来,细究不同的学科,都会找到共通的地方。比如说风格,人们可以通过欣赏或者阅读来分辨出一首乐曲或者一部小说的作者,这是因为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一般人看来,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有什么风格可言?其实并不是这样,在杨先生看来,物理是研究自然结构的,有美和妙的地方,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感受,每一个人最终形成各自独特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这就是风格。
杨振宁除物理学之外,还有着其他广泛的兴趣和研究。冯其庸先生回忆说,一次他们一同参加学术交流,杨振宁谈及对诗人陆游的理解,分析之透,言语之妙,令人感触良多。
关于学习,杨振宁特别对大学生们说,人生非常丰富,有很多方向,应努力涉猎广泛的学科知识。中国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要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但中国的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太偏重训导。训导就是老师给你设定一个课程让你去钻研,不要去管别的事情,这让中国学生有个很大的缺点:太注重专一,不管闲事。杨振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大学生们分享:坚持“渗透性学习法”,多听各领域专家学者的讲座;多和同学、朋友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多去图书馆看书,那里有科学、人文、艺术方面的最新知识;尽早明白自己对哪个事情特别有兴趣,特别有能力,就培养这个兴趣能力的再发展。
欧阳中石先生治学博涉多优,在他看来,艺术的本性是求美。溯诸诸子百家,亦有观点以艺术为“小道”,所谓不经。然而,艺术求美,实为大道。艺术看起来深奥,其实最大众、最生活。
欧阳中石认为,艺术就是艺术,本身不是科学,但离不开科学。艺术要有灵感。灵感是人们特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放光”。感受的能力强,这是从客观世界取得更多的一种表现,是多一分幸福的表现。
“所谓的巧夺天工、神来之笔、神乎其神之类的说法,并不过分。艺术之所以能够'夺天’,比'神’更'神’,就是因为人类有艺之术,已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可以夺'天’的方法,而且也有了一套有体系、有序列的理论。这就是艺术的科学性。”欧阳中石说。
欧阳中石认为,人们唯其能感受世界,才有可能认识世界。所谓“灵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体现出艺术的科学性。所以,我们对灵感可以期望,人力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尽人所能作出充分的储入准备,随着人们对客观外在规律性的认识与理解,让灵感“放光”的契机也会随之增多。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交融之处。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期望在不断地提出,不断地实现。
“嫦娥有吗?没有,那是一个神话。但那是多美、多有想象力的神话!人类的科学,却又能够这样神奇地衔通人类的梦想,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妙合。”欧阳中石说:“嫦娥,你说说是科学还是艺术啊?是又有科学,又有艺术。”他以浪漫的艺术想象表达对科技进步的赞叹之情。
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先生,长年身先士卒推动科学与艺术的交接与融合。吴良镛说就建筑学而言,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它的本质内涵、表现手段与形式所决定的,优秀的建筑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奇葩。
吴良镛认为,21世纪是一个历史的新纪元,是一个“大科学”、“大艺术”的时代。在科学上,人类生活在“复杂巨系统”中,在其发展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与此同时,时代也在孕育“大艺术”。作为艺术手段,探索新形式,表达新内容,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丰富多彩。吴良镛说:“'为人生而艺术’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永无止境,日益宽阔。”
求真,求善,求美,在冯其庸先生看来,完全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是人类文明探索的共同坐标。冯其庸说,科学要靠实验证实,史学要搜集证据,文学要展开想象,但不是异想天开,也要来源于生活。冯其庸对一些领域学风不正深恶痛绝。他说:“一些学术文章看着实在让人不放心,写得无理无据。所谓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终究而言,人文也要求真,不真何以善?”
坚持人文求真,冯其庸的要求竟至于苛刻的境地。为考证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回中国的路线,冯其庸曾十去西域,三上帕米尔高原,在他83岁时,还亲往海拔4900多米的高原。
冯其庸说:“真善美,首先要唯真。这是前提,也是基本。”近期,共35卷的《冯其庸文集》出版。冯其庸说,为了文集的出版,他近几年又进行了大量的考证、更正和增补,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更准确、更充实、更求真。采访结束,冯其庸先生用了四个字概括他对求真、求美、求善的理解——“实事求是”。

婉林个人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