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力量作文600字: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9:04:58

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来源:《求是》   作者:张宇燕
回顾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全球产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达到78.8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47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4.0%,远低于2010年的5.1%。2012年世界经济将面临更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全球继续维持低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经济增长下滑 金融动荡不安

  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2011年前三个季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放缓态势,明显展现出复苏动力不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发达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仅为1.6%。其中美国经济增速为1.7%,失业率徘徊在9%左右。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1.6%,日本为负0.5%。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市场信心不足。手中有大量现金的美国企业不愿投资,存款超过贷款上万亿美元的美国商业银行谨慎行事,既是市场信心不足的结果也是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欧洲的银行因持有大量“问题国家”的债券而造成资产质量下降,迫使它们为充实资本金和去杠杆化而收缩业务,进而使得债务危机更为严峻。地震、海啸和核泄漏沉重打击了日本经济,其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220%,经济发展显然受到拖累。

  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总体良好,但也有隐忧。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但经济增速有所减缓。201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产出增长率为6.4%,同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发达经济体。从经济总量来看,201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和市场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38.63万亿美元和25.10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分别占到49.0%和35.9%,分别比2010年提高1.1和1.6个百分点。

  重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表现各不相同。预计2011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3.6%,2012年预计为4%。2011年印度经济增速将由2010年的10.1%下降至8%,2012年预计为7.5%—8%之间。2011年俄罗斯经济增长预计为3.8%左右,2012年将大致维持在这一水平。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大体在9.0%—9.3%之间。

  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2011年增速放慢的主要原因是受发达经济体状况不佳拖累,同时也与控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有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新兴经济体大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又或多或少地引发了后来的物价上涨。俄罗斯的情况相对特殊,因为其经济增长表现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高度相关。

  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下滑。在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回落之后,2010年世界贸易活动得到快速恢复。来自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货物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5.24万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实际增长率为14.5%,实现了1950年有该统计以来的最大增幅。进入2011年,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复苏乏力的整体态势基本一致,全球贸易增长也出现了下行趋势。根据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势,预计2011年全球贸易实际增长率可能仅会维持在5.5%左右,2012年将会略有提高,达到7%左右。

  造成2011年全球贸易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发达经济体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而出现经济增速放缓。二是由于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往往与一国国内经济与政治需求紧密相关。美国参议院10月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尽管最终成为正式立法的可能性只有50%,但它仍不失为借贸易失衡推行保护主义的明证。三是全球突发性事件接连不断,成为国际贸易增长新的制约因素。日本大地震带来的供应链条崩塌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2010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自7月起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大幅上升行情,至2011年又再次出现回落。2011年5月至8月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在高位震荡,衡量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在4月20日创出历史新高,达691点,9月23日跌至576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11年全年原油价格将达到每桶103.20美元,每桶比上一年上涨24.17美元。2012年原油价格预计会有小幅回落,每桶在80—100美元之间的可能性较大。总体而言,2011年以来各类大宗商品价格的集体下探,根源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总需求减弱。发达经济体对于流动性管理偏向谨慎,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导致的不确定性,大宗商品市场中的金融投机活动,这三个因素的叠加也带来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剧烈震荡。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2011年4月以后,由于宏观经济表现欠佳,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与银行间融资困境交互影响,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开始偏向保守型投资,传统的避险资产,如财政状况较好国家的主权债券、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国际货币以及黄金等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瑞士法郎、日元等呈现不同幅度的升值,黄金价格也连创新高。2011年9月黄金月平均价格达到每盎司1799.36美元,是2009年1月的2.08倍。随着全球投资风险偏好的收缩,新兴市场面临资本进一步流出的风险加大。这不仅给新兴市场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也给发达经济体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回顾2010年以来的全球国债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主要金融市场走势,可以总结如下三个特点。首先,国债市场上发达国家长期国债市场出现波动与分化。其次,在全球外汇市场,传统的避险货币瑞士法郎、日元、澳元、加元则继续保持强势地位,美元自2011年7月起也进入短期升值通道。再次,全球股市在经历了2009年2月份的低谷期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美国股市与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快速升温;欧洲与日本股市持续低位徘徊。根据当前发展形势,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的低迷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而且在主权债务危机隐忧犹存和全球经济缓慢增长的情况下,未来一年国际金融市场仍将呈现不稳定局面。

  主权债务危机波澜起伏。2011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从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看,欧洲整体上已超过80%,其中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葡萄牙均接近或超过100%,并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截至2011年6月,美国国债余额达到了14.34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95.6%。为此,美国两党围绕债务上限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标准普尔也将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从最高级“AAA”下调至“AA+”级。债务危机的影响是深广的,它不同程度地破坏国家信用、损害市场功能、加剧经济波动,并使得未来一年内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的风险上升,全球经济增长亦受其拖累。

  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联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复苏和政策运用的复杂性加大。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和收入差距扩大等经济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011年8月以来欧洲多国发生骚乱,9月以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向全国蔓延等,正是经济与社会问题相互影响,关系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荆棘丛生需未雨绸缪

  在未来的一年内,世界经济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与不确定性上升。

  一是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得以缓解。尽管债务危机存在进一步扩散和升级的可能,但危机得以化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各主要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将决定债务危机的走向。

  二是发达国家没有就业的乏力复苏,再加上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很可能进一步放缓的预期,均会诱发新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美国目前在经合组织中正积极推动的旨在限制国有企业行为的所谓“竞争中立框架”,便是典型的例子。另外,二十国集团峰会(G20)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能否在治理全球失衡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是鉴于低利率有利于刺激投资、稀释债务、减轻偿债负担,故发达国家继续维持超低利率的可能性较大。宽松货币政策在目前经济状况下有两个可能的变化方向:或是美欧掉入流动性陷阱,或是引发4%甚至更高的通胀。发达国家货币当局是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还是实行退出,或是听之任之,无论出现哪种情况,均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四是受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的拖累,同时也因为不得不通过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胀,再加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愈发扑朔迷离,新兴经济体增速放慢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一些重要的新兴经济体甚至有出现硬着陆的可能。

  五是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力量既来自需求变化和供给增减,也取决于全球流动性状况,还来自高度金融化了的投机行为。究竟哪种力量会占上风、其强度有多大,将最终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方向和幅度。

  六是部分国家内部的社会动荡、骚乱或是群众抗议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它们对经济产生影响的途径与强度如何,特别是对政党政治和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都很难确定。

  七是面对自然灾害和地区安全危机,大国之间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能否精诚合作,特别是在埃及、叙利亚、伊朗和朝鲜半岛等热点地区的军事对抗和政治冲突是否会升级与蔓延,均会对全球经济局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八是在2012年,美国和法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俄罗斯、墨西哥和韩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将举行大选。领导人的更换可能会导致政策调整,竞选本身也会凸显或淡化某些特定的议题与政策选项,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平稳运行的因素。

  鉴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2012年全球增长态势与2011年相比大体持平或略有下降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更加自觉地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基点,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