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维乌斯改革:“文革”是怎么变成“武革”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3:55

“文革”是怎么变成“武革”的   劲飚

 

“文化大革命”是从1966年开始的,如果一个人在1970年以后出生,那么他对“文革”就难以有一个准确的感性的认识了;而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现在再回想起来,应该是有所反思的。

当时有一个故事:一对夫妻,男的是“造反派”,女的是“保皇派”,在单位斗个没完,回到家里还辩论、斗气,说着说着就动起了手,孩子在一旁喊:“爸爸、妈妈,要文斗,不要武斗!”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还会有人在签名售书时“掌掴”老学者的“传统根源”吧?

笔者有位很亲密的朋友,那时在车间搞宣传工作。为了画一张大型的毛主席画像,他把四张纸用图钉拼合在一起,谁知画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这中间的那个图钉正好位于领袖的咽喉之处。于是,对立派抓住这一点,说他是“阴谋陷害伟大领袖”,是“现行反革命份子”。原来与他关系还不错的一个人,为了显示自己的“革命坚定性”,居然逼他跪在打碎了的灯泡碎玻璃上。

那时候,有些人的“革命热情”异常“高涨”,惟恐“落后于形势”。有的人对着光线看报,从报纸的这一面看到了反面版面图案上的枪口正对着这一面的领袖,于是又莫名其妙地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叫什么?典型的“捕风捉影”。

不要以为这些事情现在就不会出现了。

最近据报道:“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歌曲《常回家看看》脍炙人口。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却从中看出了“不和谐音符”——性别歧视。罗教授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争议。(14日《华西都市报》)“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这些歌词俨然都成了社会歧视女性的“罪证”:女性爱唠叨,该受累,是儿女生活烦恼的发泄者。而作为男性象征的爸爸,却在歌词中同儿女谈工作,还还享受着儿女的捶背揉肩。……罗教授应该是经历过“文革”的,而且可能还是积极参加者,否则她不可能依然具有这样的思维方法。一首主题积极向上,又充满浓浓家庭气息的《常回家看看》成了鼓吹歧视女性的“不和谐音符”。这种荒唐的逻辑居然出自“教授”之口,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歌词是艺术作品,不是“学术论文”,这一点恐怕是谁都应该明白的。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之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按照罗教授的逻辑分析,简直是违反了动物保护主义和违反实际的滔天大孽:“快马”你还“加鞭”?这简直是虐待动物;“离天三尺三”——谁量过了?一点都不符合实际。

不想为此再多费笔墨了。只是想起了邓小平的一段话:“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

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