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与伯克3:试论古体诗歌中的说理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03:25

内容提要:本文就古体说理诗的一些显著特色和现代作家辛雨诗集《紫园诗语》中的一些说理诗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古体说理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论文对古体说理诗的一些特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三点:1、状物喻理;2.咏史喻理;3.形象描绘中喻理。辛雨的说理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1、用传统的咏史题材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喻辛辣的讽刺于客观平静的叙述之中;3、用对比结构的手法来揭示深刻的思想,展示丰富的内容;4、喻辛辣的讽刺于出人意表的结构中,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其传统是“诗言志”“诗缘情”,《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也说“在志心为,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虽然这样,历代也不断有诗人用诗歌来讲道理,发议论。通常,我们把这类诗歌称为说理诗。唐以前已出现了说理诗,但只是某个诗人的偶然为之,既没有形成时代风尚,也没有形成创作特色。唐代诗人发展了说理诗,以杜甫、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为代表。宋代,在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大力提倡和实践下,说理诗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其中就包含了说理诗。宋以后的诗人虽然努力创作,但毕竟不能超越前人。要用诗歌来说理,除了要有丰富的情感,还必须具备形象的描绘、生动的叙述、精炼含蓄的语言。说理诗要求既要发议论讲道理,又不能直白空洞,才能既说了理又是诗。古人在利用诗歌说理时,大致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状物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乐府诗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歌用植物的春盛秋衰和人的少壮老大作类比,用百川人海不能复归比喻时光流逝永不复回。最后得出结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用人所共见的感性事物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明白易懂,又避免了枯燥的说教。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诗人久客还乡,一路看到种种事物今昔不同,由新故盛衰的变化,想到人生苦短。由此激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语言精炼,含义无穷。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作者用一个山花烂漫、树木参差、鸟啼婉转的热闹自在的场面与锁向金笼的画眉鸟锻造对比,揭示了追求自由的可贵。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以柳喻人,别有深意。
 梅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背后香。
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葬。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借梅花严寒傲放只为报春,说明只有要具备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精神,才能傲立人前,占尽先机。这类诗歌把说理或议论巧妙地融入对事物的刻画之中。
 二、于感事、咏史中发表人生感慨、总结经验教训。
 
说理诗有很多是借咏史来发表议论的,曹植《赠徐翰》、李白《妾薄命》、杨亿《汉武》等,皆是于叙事中发议论。杜牧《赤壁》、《南山四皓》、《题乌江亭》等,是从反面对历史进行反思。也有的于感事中发议论,如: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则是借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事来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前四句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致胜,后四句写如何节制武功。采用先扬后抑手法,于叙事中说明“拥强兵反黩武”的深刻道理。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需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一开篇就道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真理。接着就写文宗崇俭去奢,最终也失败了。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文宗皇帝的哀婉之情。荒政败国,德政为什么也败国呢?作者从“常规不常”的现象中,引发了怎样治理国家的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