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怎么增加栏位:黄建海:失去民主的科学是伪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01:53
失去民主的科学是伪科学黄建海
原载《民主与科学》双月刊2009年第6期
今年是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的历程值得回忆的往事有很多很多,民主与科学事业的发展就是如此。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以来,我国民主与科学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经历过不少的坎坷与曲折。尤其是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对民主与科学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或者在实际工作中将民主与科学完全割裂开来,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主与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追根溯源,科学与民主几乎是相伴而生,从一开始他们就是紧密相连的统一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谁能说科学与民主的发祥地古希腊文明不就是如此这般来的呢,谁又能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不是追求同样的理想?可以说失去民主的科学一定是伪科学;不讲科学的民主也不是真民主。本文试就前一组关系加以阐述。
很显然,我们这里所谓的“伪科学”非单纯知识意义上的“伪科学”,而是指因民主价值的缺失造成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残破不全,使得科学的许多重要功能丧失殆尽。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伪科学。也就是说科学在本质上是饱含民主思想的,失去民主价值的科学一定是伪科学,科学与民主的命运注定是休戚与共的。
然而,这一论点并非为人们所接受,甚而在事实上完全背离这样的观点。首先是社会大众似乎从来就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当然地把科学与民主看成是完全不搭界的两回事。以为科学普及教育只是学点科学常识,科学中所包含的民主元素则不在普及之列。也因此普通百姓对科学的认识基本停留在皮毛,科学普及所应赋予的民主价值则完全从科学中分离出去了。这样的话,科学与民主的大众启蒙教育效果就很有限。而缺乏民主意味的科学,又能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些什么呢?
其次,在科学与教育界,也有相当多的人,把科学与民主的关系割裂开来,认为科学家只要一门心思闷头搞研究就可以了,民主啊政治啊完全不必过问。有的尽管在主观认识上并不否认科学与民主的密切关系,但却在科学与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将民主价值从科学中剔除出去。本文所要着重剖析的就是科学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去民主化问题。
奴化的应试教育违背科学的本质
什么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就是对未知的探索。而对未知的探索,就需要高度自主的学术环境,和宽松民主的科研氛围;需要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大胆质疑现有的理论学说;需要有批判与冒险的科学精神,不断开辟科学发现的新领域。也就是说,科学本质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养。显然,满足科学本质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
然而,就整体而言当下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可以说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尽管这些年来,应试教育诟病缠身,备受社会批评,有关方面也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可是,现实的力量与传统的习惯都很顽强,素质教育成了徒有虚名的摆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科学教育只能停留在一贯的知识传授单一层面。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等其它科学素养教育几乎是空白。
长期应试教育必然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这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比如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连年下降,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已远不如日本和韩国。另外各种心理疾病也呈明显上升态势。中学生出走、暴力、早恋甚至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其实,应试教育的另类危害,即对民主精神的泯灭和科学精神的摧残,却被广大民众忽视了,或者说是被人们刻意回避了。
由于长期划一的教学训练,反复的标准化考试,学生早已沦为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特别是标准答案养成的定势思维,对独立思考能力的扼杀。学生基本丧失了独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疑与批判能力。而质疑与批判能力恰恰是民主与科学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围绕应试教育所推行的学校管理和育人模式,无疑也是去民主化的。比如课堂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俨然是真理的化身,权威的代言人。新课改推出的具有民主意味的研究性与讨论式等自主教学课程,在高考指挥棒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许多学校公然同课程改革唱反调,克扣课改课程的课时,或者变相挤占挪用课改课程的课时,对于这种两张皮现象,教育界内部形象的说法是: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结果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大打折扣。
以单纯静态知识的灌输,取代全面系统的科学素养教育,无形之中将科学素养中潜藏着的丰富的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和民主价值等元素剔除出去。针对这样的现象,有论者指出,这样的科学教育认为教学就等于单一的知识传授,科学学习是亦步亦趋的模仿,是现成知识的无条件接受。这就是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
独立思考是重要的科学民主品质。只有通过动态的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学生才能获得这样的品质。比如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给人类贡献重大的科学创造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大胆质疑与批判传统学说等宝贵精神财富。
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所创立的证伪论认为,科学的科学性,或者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其是可证伪的。既然是可以证伪的,面对现有理论和科学权威就应该秉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认证与模仿。这样的科学态度才是科学的民主价值的表现,也是科学对民主思想的贡献。
美国颇具影响力的“2061计划”指出:“没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公民就很容易成为教条主义和骗子们欺诈的牺牲品。”不认真研读美国教育改革政策与举措,往往会错误地以为美国人真的崇尚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透过美国教育历史,分明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批判应试教育是始终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是不同时期略有侧重,但总体而言,美国人在骨子里是反应试教育的。
正像 “2061计划”所指出的那样:“目前的科学教材和教学方法并不理想,常常阻碍了科学素养的提高。这些教材强调学习现成答案,而不是探讨问题,把主要精力花费在记忆上,而牺牲敏锐鉴别的思维,记忆零碎的信息而不是强调理解学习的内容,重背诵轻论证,以学代干。学校也没有鼓励学生一起学习,彼此自由地交流思想和信息,或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发展智力。”如果我们不标明这段的出处,很多人会以为这是在批评中国的应试教育。原来,美国人对自家人犯应试教育的错误,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美国人反应试教育、推崇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的目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担心美国人丢了善于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敢于冒险的科学勇气。很显然,相较于基础知识扎实,考试成绩好,美国人还是更看重能彰显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主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许多科学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中国学生比起欧美学生来胆子小是个通病。而胆子小的原因就是学校教育没有培养起他们的科学冒险精神,根子就在科学教育的去民主化。
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决定科学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科学教育的主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获得的是真正的科学能力和扎实的科学素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记诵。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老师为绝对主导。
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民主精神也荡然无存。虽然绝大多数同学都反对周末和节假日补课,可很少有主动站出来发表反对意见的。对于年级或者学校出台的一些有损学生权益的规定,也是敢怒不敢言,顶多在背后使个怪招。甚至当有的学校为应付评估,公然组织学生集体造假时,同学们个个也像是沉默的羔羊一般,默许或是无言以对。这种残缺的科学人格,何以担当起科学创造的大任?
科学家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民主要素
无论是科学家个体,还是科研机构与团体,都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的环境。也就是人们一再呼唤的教授治校、研究员治所。给科学家以充分的学术自主权,给科研院所和大学以高度自治的办学权和办所权。科学研究的生命力系于民主,科学活动的活力也源于民主。可以说,民主就像是流淌不息的河流,承载科学活动的航船。
众所周知中世纪科学的不幸遭遇,宗教神学和政教合一的体制,对科学实行了长达数百年的迫害。科学在宗教神学的羁绊下,几近步入悲惨的境地。就是因为,宗教神学剥夺了科学家和科学团体自由地、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创造的民主权利。后来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促成了人的解放,近代科学才得以重生。这足以表明科学家及科学研究活动中民主价值的重要。
历史上的科学家但凡具有深远影响的,都具有坚实的科学与民主素养,都曾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属爱因斯坦。学生时代,爱因斯坦就竭力反对专制独裁的学校管理与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几次转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后来当他在瑞士的一间学校找到这样的环境后,整个人完全变了个样。原先受压抑、受冷落的状况,一变而为自由奔放的生活。思想与精神得到了双重解放。
后来在伯尔尼专利所,年轻的爱因斯坦在工作之余的闲暇与高度自由的环境下,连续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成名后的爱因斯坦,面对纳粹法西斯的威逼利诱,坚定地站在正义一面,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自身的影响力,投身到反纳粹的斗争中。移居美国后,又发起反核武运动。爱因斯坦的科学民主实践言行一致,他在文集中数次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出表白: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体。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
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黄万里也堪称民主与科学的楷模,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他毅然决然地坚持自己的科学立场,敢于直言自己的科学见解。这样的科学精神值得今天的科研人员学习。
科学家可以不过问政治,但科学家不可能完全游离于学术团体与机构之外。尤其当代科学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个人单打独斗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如何在科研机构与团队开展自主的科学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科学的民主价值,其现实意义显得十分紧迫。
爱因斯坦指出:“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能够选择自己的领袖。”
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领导人,仍沿用上级任命制,这显然不利于学术民主氛围的营造。所以教授治校、研究员治所迟迟不能提上议事日程。相反,这些年来人们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出现的官场化现象感到担忧。科学精神就像古希腊先哲所说的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旦学术失去独立自主的尊严,转而向权势献媚,学术腐败就成为必然,学术霸权就成为某些手中握有权力者的特权。当前在学术界滋生蔓延的造假、抄袭等作弊行为,以及权学交易,学钱交易,以权势换取学术资本等现象,都表明科学一旦失去民主思想的光辉,会有多么的阴暗。
另外,划一的科研与教学管理体制,极大地束缚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是科研管理、项目申报,课题评价、职级晋升都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知浪费了科研人员多少时间和精力。普通教授与研究人员的科研处境如此窘迫,培养大科学家的情形又该如何呢?
温家宝总理在探望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时,94岁高龄的钱老无不焦虑地说道:“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我以为,以当下划一的高教与科研体系,教科研系统内部民主价值难以发挥,冒尖人才成长的土壤都是贫瘠的,即使有好的苗子,最终也难以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科学的自主探索往往是难以被计划被组织的。因为划一常常是对个性的压制,进而会压制民主;划一或许便于管理,但却容易走向僵化,走向专制。
科学与民主是现代人的标志
五四先贤们之所以同时从西方引进德先生与赛先生,就是认为两者是不可分裂的统一体。如果没有民主的制度作保证,科学是进不来的。同时,如果没有科学的启蒙,民主也很难落到实处。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五四先贤,曾高举科学救国的旗帜,试图用科学来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人缺的就是科学的头脑,并指出守科学方法才是思想。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后来的科学家们倡导“科学的人生观”。随后还发起过“中国科学化运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科学迎来又一个春天,国人的科学意识再次觉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科学技术繁荣的表象下,仍存在巨大隐患,这就是科学的民主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科学向世界一流冲击。
对此,徐辉先生的见解可谓切中要害:“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科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基本上是以发挥科学技术的使用功能,促进物质文明现代化为目的;在上者始终没有重视,或者根本没有认识到发挥科学的精神功能,在改变人的观念,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的意义。”
资中筠先生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时候指出,五四运动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民主与科学。她认为,民主与科学是现代文明的精华。 
本文之所以一再强调民主与科学的密切联系,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科学民主观,从而实现现代人的教养。
(作者单位:深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