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岛屿排名榜: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一点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31:48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一点看法

 

 

 

我国封建社会上迄西周,下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绵延两千多年。

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后基本结束了我国的奴隶制时代,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制阶段;秦统一六国后,封建领主制让位于封建地主制。这是一种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自周、秦,逐步发展到唐、宋,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自此以后则日益腐朽,苟延残喘地延续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埋葬了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而把中国推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我国封建社会在唐、宋以前表现为成熟期长;明、清之际表现为衰亡期长,由此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这一现象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和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的。

 

一、高度统一的社会结构保证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性,成为其能够长期延续的首要原因

 

所谓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总体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的联系和相对稳定的关系。

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共同组成的,经济结构是基础结构,起着主导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保护着这个经济结构,并且三者互相影响,共同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个统一的有机体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和稳定性,能经常缓解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及时地纠正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一)、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各要素以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分析经济结构就是从各个方面考察国民经济的构成,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等。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以自耕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经济相结合为辅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一种闭锁、单一的小农经济。自秦、汉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这种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

而小农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稳固的社会经济形态,它具有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一、经济力量有限,无力应付各种天灾人祸,极易破产分化。“独立农业劳动只有在丰年和特别顺利的条件下才能抵偿这种农民的费用,所以这种农民是处在极端不稳定的状态之中。……每一次歉收就把大批中农投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去。这一类型的农民摇摆于高的一类和低的一类之间,它倾向于高的一类,然而爬到里面去了的只有区区少数的幸运者,至于社会进化的全部进程则把它推到低的一类里去。”2 二、生产能力有限,一般只能从事简单再生产,无力扩大再生产。三、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方式落后,不利于生产中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散,不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组织的进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业和科学的不断扩大和应用”。3小农经济的这些弱点既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又无力完全阻止这种发展和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要分化和瓦解它。

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有相当数量的自耕农。自耕农经济把社会经济单位划分成最小的家庭,把土地分割成无数的碎块。形成了大土地统治下的分散经营。

这与中世纪时欧洲的土地占有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欧洲的土地占有形式是土地世袭,不准买卖。领主直接管理领地,集中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及交换。农奴只有维持自己生存的份地。各个农奴为了使用份地要在领主统一指挥、安排下无偿的为领主耕种领主的自营地。欧洲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没有无领主的土地”,而“农民除了自己的肚子以外,别无所有”。但这种集约化的经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中国的土地私有制确立较早,土地可以买卖,自耕农和各类地主始终并存,导致了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农民常有失地之忧,压抑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自耕农经济又一个特点是两种生产力紧密结合。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剥削,农民仅靠耕种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因此还必须兼营一些家庭手工业,使农业和小手工业牢固的捆绑在一起。这种以生产力不发达为前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济形式使封建社会的两种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互相牵制,都很难得到增长。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既无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更无余力提高工业生产力。使这两种生产力长期没有跃进到商品生产为主的阶段。而“只有消灭家庭手工业,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定性。”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没有实现这一“消灭”,农业生产力也只是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改善与否而起伏曲折的发展。造成了长时期的生产效率低,生活水平低。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我国封建社会除了存在着自耕农经济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地主庄园经济,即存在着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经济。与欧洲相比,这种庄园经济也有特殊性,在庄园内地主并不直接掌握土地的耕种,而是把土地分别租给各个佃农耕种,地主主要是坐收实物地租。这是一种地主庄园经济统治下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

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宋朝的皇帝占有土地600万亩”, 4“明朝皇帝占有官地大约等于全国耕地的七分之一”。5“西汉哀帝一次赐给宠臣董贤的土地就有2000顷”。6“元顺帝赐给大臣伯颜的土地竟达20000顷”。7再如“均田制”,无非是皇帝把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再分配给农民耕种。使这些农民成为向国家纳税服役的自耕农,受皇帝——这个全国最大的地主的剥削。

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经济已经兴起,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更加兴盛。据史书记载,东晋太傅王导在钟山就有一座占田80余顷的别墅;“宋孝武帝时曾任会稽太守的孔灵符广有产业”,又在永兴县围山占田,庄园内占田265顷,“还抱有两山”。8

唐开国后就明文规定官员有占田的特权。良将郭子仪的私田从黄蜂岭到河池关,间隔百余里。良相裴度在洛阳午桥建午桥庄别墅,种花近万株。白居易有诗这样描绘: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年华玩风景,春事看农桑。可见庄内不仅风景宜人,而且还有农田桑树,从事农业生产和植桑养蚕。

良将、贤相尚且如此大规模占田,他人占田可想而知了。

庄园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同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一个庄园内往往能够生产供地主和佃户需要的大部分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只有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物资如盐、铁等才用农副产品到市场上去交换。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特点,这种单一的自然经济典型表现是大土地所有制统治下的分散经营,因而生产力低下。

从产品结构看,这种单一的小农经济始终以粮食生产为主,以满足自己需要为主,经济作物和以进行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粮生产始终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

从土地关系看,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较早,并且可以自由买卖,所以土地关系极不稳定,自发的调节时有发生。例如土地的买卖,转让以及兼并等,而非常式的调节也周期性的进行。例如农民起义调整土地关系,国家实行均田等。这种土地关系的不稳定性和可调性,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有很强的弹性或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使封建经济结构实现稳定的重要因素。

这种单一的小农经济之所以保守性很强,还在于它把两种再生产紧密结合着。即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是在一个经济单位——家庭中同时进行的。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的繁衍互相影响,因此,它巩固着这种以自然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

在认识封建经济结构时我们不应忽视封建国家的立国之策。我国封建社会向来主张以农立国。在自然经济统治下长期执行“重农抑商”政策,这是一种封建国家利用政治强权控制商业贸易的政策。

汉高祖时就开始重农抑商,此后两千多年来这一政策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虽然唐代有东市220行,“四方珍品,皆所积聚”,9但市内仍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午时开市,日落闭市。可见商品交换仍然要受到许多限制。到了明朝中叶,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土地和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还很低,商品和货币都是在为封建生产关系服务,还远远没有发展到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地步,并且封建统治者对商品经济的摧残更加严酷。万历24年明神宗派遣大批宦官到各工商业城市广设税卡,加征商税,最后竟发展到“剽窃行旅”。10中国社会既为旧的桎槁绊缢所累,又为新的发展不足所苦,旧的拖住了新的,死的拉住了活的。

由此可见这一政策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对民间商业的摧残性。重农导致抑商,抑商是为了重农,使商品经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独立、自主的发展。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思想存在,所以官僚、商人、富裕的作坊主无论发家的手段如何,都把财富用来购置土地,坐食地租。而不是转化为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这一情况吸收了大量可以用来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发展商业的资金。

自然经济统治下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思想就像一柄双刃剑,一面斩杀着社会生产力,一面遏止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成为旧的生产关系的卫道士。

作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起着保护封建经济的作用。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一切都可以自给,在当时情况下不依赖对外贸易也可以满足本国需要,并且远离世界贸易中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不很发达。尤其是清廷盲目恐外排外,推行消极的闭关锁国政策,顽固地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欧洲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没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发生很大作用。其后果是越来越跟不上世界前进的步伐。这种情况和英国相比可以看得更清楚。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英吉利王国只是一个较小的封建国家。由于十五世纪末世界新航道的开辟,国际贸易中心逐渐地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英国正处在世界贸易的要冲。海外贸易不断增大,刺激着英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到十六世纪末,英国已经开始经营波罗地海沿岸的贸易,“由于海外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按资本主义方式组织的贸易公司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专门与俄国进行贸易的莫斯科公司和从事远东掠夺的东印度公司,都拥有数十万金镑的巨额资本”。11对外贸易成为使英国迅速资本主义化的助推剂。而在中国,直到鸦片入侵前夕,对外贸易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这种自然经济不仅巩固和保护着重农抑商政策,而且还束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前进时显得苍白无力。

我国封建社会由于官办科学技术及在自然经济思想统治下采取急功近利的研究方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始终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这种情况同欧洲相比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欧洲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十分活跃的哲学思想的指导,注重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的解放,出现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十八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这一革命极大的加快了英法等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化的步伐。而我国的科学技术重实用,轻理论。从整个科学发展史看,“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12可是,十七世纪以来当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仍于小农经济的囹圄中挣扎,处在封建暴君的统治之中,科学技术与世界水平越拉越远,工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扼杀了唯一能够在封建社会掀起变革的经济力量,使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

此外,在经济结构的诸因素中,城乡结构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城市形成较早,并且一直在缓慢但比较稳定的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西汉时期,比较有名的城市有19个,其中有7个集中在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全国已有30多个大商业城市。其中南京的人口已有100多万,北京人口也达66万”。 13 虽然几次经历了东汉末年那样的大战乱,使一部分城市毁于战火,但在此后不久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也大都重新建立起来了。并且我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与乡村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城市对农村既统治又依存。是城市统治农村,农村供养城市。这种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深,也在日益密切。

这种状况和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情况大相径庭。欧洲的封建城市,是在阶级对抗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独立、半独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一个反封建的革命因素。在西欧由于市民阶级的成长出现了与封建阶级对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反封建的前哨阵地。这一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无力可及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的城市主要是由封建专制政权或军队建立起来的,虽然它的最初形成有商业发展需要的因素。但是由于在绝大部分城市中都设有国家的政权机关,驻扎着军队,它从政治上统治着广大农村,从经济上剥削着广大农村,城市的政治势力牢固地掌握着广大农村,使农村不仅成为封建经济基础的发祥地,而且成为支撑封建统治的经济力量。城市虽然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但它不是保护商品经济的基地,它的政治、军事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它没有起到反封建的革命作用,而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最终没有形成西欧那样的城市贫民和封建主之间的激烈斗争

城市的封建政治统治和农村的封建地主经济结构结成一体,共同绞杀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从而起到了使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封建社会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在推翻奴隶制,巩固封建地主经济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14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虽然在缓慢的变化着,但直到1840年以前一直没有解体,而是随着历史的进展日益表现出保守性。它缺乏网络型的横向经济联系,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也不发达,遏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对商品交换起的阻碍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封建社会延续达两千年之久,是于自然经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有密切关系的。

(二)、政治结构

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统一的封建官僚政治。这是在政治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国较早地形成了君主集权制,巩固和保护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在欧洲,诸如英国、法国由于各自的具体条件不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不够充分和完备,形成了众多的领主分权,因此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比较容易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显然不具备这一条件。

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首先表现在高度集权的皇权上。皇权是最高的权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皇权和相权不断争斗,使皇权日益扩大,到了清王朝皇权发展到了顶峰。圣意就是金科玉律。为了维护皇权,历代封建王朝都实行家族统治,皇亲国戚大半执掌朝纲。从刘汉,李唐到赵宋,朱明都是如此。“父传子,家天下”的统治方式为历来封建王朝培植了一个家族统治体系,维护着皇权,保护着封建的社会关系。

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封建统治集团在皇帝之下还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秦为“三公九卿制”,隋唐以后为“三省六部制”,清又设“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在地方又有统治人民的衙门,直到基层还有里甲制度,这样从上至下形成了宝塔型的统治机构。

这一套完备、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及其官吏——维护封建统治的鹰犬尽其全力维护着封建统治,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成为封建社会的政治支柱。

我国封建统治阶级还十分重视用法律手段维护其政治统治,维护封建生产关系。法律把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政策条文化、具体化和定型化,依靠国家暴力强制实施。

西周就有了极残酷的刑法。《尚书·吕刑》中说西周有五刑之属三千条;我国出土的秦简《法律问答》中规定,如果有人采摘了地主的几片桑叶,即使不值一文钱,也要罚苦役30天。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要算是《唐律疏议》了,《唐律》的内容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为了镇压起义反抗,冒犯皇权等行为,《唐律》有十不赦之罪,对延期纳税,迟服徭役者都有许多处罚条例。以后各个朝代的律条基本上延续《唐律》而来,越来越严密。

“意志如果是国家的就应该表现为政权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否则‘意志’这两个字只是毫无意义的空气震动而已”。 15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国家法律,决不只是空气震动,而是一直在严格地维护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着封建地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它的反动统治不仅借助于法律,还始终保持着一支庞大的军队,行使封建国家的支柱和政治结构保护神的职责。

他的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掌控的军队,二是封建地主官僚掌握的私人武装。前者表现为国家的正式军队,明朝的兵力达到120万人之众,主要抵御外族入侵,镇压人民反抗,它有力的保护着整个封建国家的统治。而第二种武装主要是各个官僚地主拥有的以保护自己的财产为主要目的的武装。这一类私人武装广泛地保护着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客观上同样起着保护整个封建国家统治的作用。

封建王朝所建立的庞大的军队一方面是统治者镇压人民反抗的见证,另一方面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结果。广大农民用血汗供养着庞大的军队,大量地消耗着本来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的财富;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动军队不仅是封建统治的保护神,而且是扼杀新的生产关系的刽子手。

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暴力机器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则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调整着阶级关系,和缓着阶级矛盾。它是通过这样三套办法来调节的:一是推行维护封建统治的选官制度,汉为“察举”和“征辟”;魏晋为“九品中正制”;再进步到隋、唐为“科举制”。用这种不断改进和逐步科学的选官制度,持续地扩大着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壮大着封建统治的力量。二是在直接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同时惩办一些罪行昭著的贪官污吏,实行剿抚并举,用以平息民愤。三是实行换马术。当一个朝代已经积重难返,就会有一个新的朝代出来替代前朝,尽力革除前朝积弊,改善生产关系,和缓阶级矛盾。历史上的“光武中兴”、“哲宗绍述”都是这种情况。这样既增强了社会内部的活力,又使反对力量不易集结。化毁灭性的“大震”为无数个“小震”,封建的统治机构通过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封建统治的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维持着封建社会的生存。

另外,在封建专制制度压迫下,农民几乎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使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土地是农民开垦出来的,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常常丧失基本的生产资料或仅有的土地,很多农民只好成为地主的佃户,忍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即便是自耕农,也要向国家缴纳沉重的赋税,服繁重的徭役。

我国封建社会在赋税方面虽然历经改革,可是至清实行“地丁合一”以前,一直存在着丁口之税和田亩之税。农民不仅受地主的剥削,还受着国家的压迫,“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16我国古代史上许多伟大的工程,诸如长城、运河的兴修和开凿,都是封建政权通过强制手段征发大批劳动力的佐证,也是对整个农民阶级实行超经济强制的集中表现。隋炀帝从大业8年开始三次大举进攻高丽,发动“扫地为兵”的对外战争,在全国范围内连年征发兵士和役夫,使每一个农民在贫困之中又加上了死亡的威胁。“有些人为求免于死亡,甚至自断手、足,称为福手、福足”。17农民在这种封建强权统治下长期站在死亡和造反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不仅无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揭竿而起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农民战争极大的动摇着封建地主的统治,埋葬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调整着封建生产关系,改造着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虽然在特定的时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但是纵观历史的轨迹,还是在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在认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18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不仅是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也反映了广大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起义队伍的主力和中坚当然是农民,但其中也不乏其他阶层的人民以至中小地主。至于起义军首领则往往又是道士、盐贩、逃兵或者是下层吏卒,起义的爆发仅意味着旧秩序的重建,整个社会结构没有变化。在农民战争推动下的社会进步仅是一种微小的进步,具体表现在新王朝诞生后对农民阶级实行让步政策所产生的暂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

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新的社会结构模式,他们的斗争不能直接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农民起义只要求(一)推翻旧统治,建立较好的新统治;(二)恢复和平与统一,得以安守乡土,进行生产”。 19它只能打乱封建统治秩序,自身没有摧毁整个封建制度的力量,很多的农民战争只是用暴力推翻了旧王朝,涤荡了大土地所有制,同时又造就了大量的小土所有制和新的封建王朝。这个新的封建王朝又开始了小土地所有制向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社会经济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战争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没有发挥出“助产婆”的作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频繁的战乱不时的加剧社会动荡,剧烈的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要阻滞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链条不时的被暴力斩断,成为延迟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原因。

从对封建社会政治结构诸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统一的封建官僚政治顽强地维护着地主阶级的利益,保护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厉行兼并、重税、战乱三件事。社会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低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少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桎梏。

(三)、意识形态结构

“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 20对社会发展历来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21西汉时期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儒学思想为主兼收并蓄其他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学说的先声。

董仲舒把君权、神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而继承下来,成为维护封建皇权极有力的武器。

而唐代韩愈则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相生相济之道的标准蓝图。主张君出令,臣行令,百姓则必须为君、臣种粮养蚕,如果稍有反抗,就应杀而无赦。韩愈为封建统治阶级杀气腾腾的强盗式的掠夺制造了理论根据。宋、明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是二程和朱熹,创立了程朱理学。这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相互斗争而又融合的产物。把“三纲五常”说成天理,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统治中国社会近千年之久。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种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22正是这种思想给广大人民加上了沉重的镣铐,成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理论根据,镇压人民反抗的反动工具,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它建立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保护着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结构中,宗教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很多方面吸收了宗教的思想。因此认识宗教对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流传较广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为甚。

佛教大约是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开始有了佛教的汉译本。佛教一经传入我国立即为封建地主阶级所用,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加以改造,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梁武帝曾三次自卖到寺院为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寺院大量修建,僧尼数量巨增。寺院经济成为东晋王朝封建经济的一大特色。这些寺院广占良田,聚敛财富,皇室权贵与上层僧侣结合在一起,互相利用,共同剥削广大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保护封建生产关系,隋、唐统治者都大力提倡佛教。尤其是唐朝接受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除了在政治上加强统治外,更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进行腐蚀,从精神上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佛教在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形成了各种宗派,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这一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渐悟说的客观唯心论,还是顿悟说的主观唯心论,都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之上,在封建统治者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佛教虽然对中国的文学体裁、建筑、雕刻风格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毒害人民,尤其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宋代的程朱理学,直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它磨灭着人民的意志,教导人民忍受苦难,培养逆来顺受的奴化性格,是一种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

在西欧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是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在德国则由此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使封建制度受到了沉重打击,加速了西欧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

在我国佛教思想则与封建统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千余年来,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在我国长期维护着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愚弄着广大人民,因而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因素。

从上述对封建社会的哲学和宗教的考察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虽然离物质经济基础更远些,但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意识形态不仅是从封建经济基础产生的,而且还忠实的维护着这个经济基础,同时还是在维持着它自身的存在。

然而,事实并不仅仅如此简单。这个意识形态结构又与政治结构形成了一体化。两者都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封建社会,这个一体化具体表现在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机构是由掌握统一意识形态的儒生组成的。

我国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性,历代王朝都推行儒学指导下的选官制度。在各个朝代的封建王朝中儒官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些满脑子儒学思想的大小官吏,都把“忠君”、“天命”、“纲常名教”奉为金科玉律,他们既是封建统治思想的接受者,更是封建统治思想的维护者和推行者。这些人当政以后,又重复这一制度 ,依然以儒学取士,形成了“近亲繁殖”式的恶性循环。在这个环境中,任何新的思想、新的见解都必然会遭到无情的鞭挞和扼杀。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鼓励这种习惯:把知识活动看成是热情洋溢的社会活动,而不是旨在保存某个前定的正统学说的遁世冥想”。23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杰出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我国的儒家学说却训育出了一批认为只“仅以信义为甲胄,礼仪为干橹,谓可折冲樽俎等词,足以制敌之命”24的腐儒,完全为封建地主的统治效力,维护着封建地主经济基础,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以上我们从组成社会结构的三个方面分析了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这三个结构不仅自成体系,而且作为三个子系统共同作用于封建社会的整体。三个子系统各自通过本身的渐变来维持整个封建统治的不变。而这三者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使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很难偏离中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

然而,世界的物质都是在运动的。在运动中不仅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当三个子系统在发展变化中产生的离心力超过了封建社会所容许的限度时,封建社会就会出面干预。它是通过这样两种调节机制来进行的。一是封建统治政权本身发挥作用,即封建国家利用政权力量进行干预。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均田制,抑制兼并以及统一意识形态的活动都属于这个范围;二是通过战争,通过战争来改朝换代,改善生产关系。这在我国历史上比比皆是。长期以来当专制主义统治力量足以制止战争时,战火就小一点,每当这个政权走到不能维持自己统治的山穷水尽的地步,暴力便被召唤出来充当改朝换代的工具。于是社会走出了旧王朝的螺旋圈。三个子系统在矛和盾的共同调节下,重新开始了比较协调发展的轮回。封建社会在新的轮回中又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存在和发展。

 

二、我国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也是造成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一个国家要立国首先要有疆域。而疆域的“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25虽然它的影响不是决定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的地理条件,有助于我们解开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之谜。我国地理条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域广阔。自周、秦以来我国的地域在不断扩大。西周控制着以黄河流域为腹地的一片领土,这片领土的北端在今冀北和辽南,南面伸到了长江,西至陕甘,东临渤海。到了汉朝,疆域向西北延伸到了今吐鲁番,南面的势力范围已达两越。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疆域也在稳定的增大,许多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归附中央之国,虽然期间不乏战争、反叛,但统一一直是主流。并且这种疆域的扩大同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张紧密结合,互为因果。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疆域的不断扩大,封建生产关系就有随之扩张的余地,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从局部看起来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从整体上观察又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面,因此,能保持较长时期的活力。

秦、汉之际封建生产关系仅在中原地区树立起来了。其他地方如北方大漠、江南、东北等地都还没有进入封建社会。因此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就获得了向外部延伸的条件。

这种延伸是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进行的。

第一是封建国家对边疆的开发。通过派遣使臣,出动军队,组织移民使封建生产关系向这些地区渗透,加速了这些地区奴隶制的瓦解。

秦始皇经营岭南,就征发了大量的中原移民到这里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汉张骞出使西域,向这些地区输出了铁器和生产技术;唐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用内地先进的技术开发边疆,使这些边陲地区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封建生产方式相继建立。

这种封建国家以开发的形式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输出”封建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

第二是外族入侵以后的“同化”。“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26这一规律在我国封建社会最明显的表现是辽、金、蒙古三个奴隶制国家入主中原以后在一段时间内都接受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加速了他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步伐。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而扩大到了这些少数民族所居地区。

第三是民族大迁徙。具有代表性的是“永嘉南渡”。“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27当时江南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原,由于中原人员大量涌入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巩固和发展。

我国封建社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过程是与这一地域延展过程同步进行的。“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8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为这一科学理论提供了无可驳辩的佐证。在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度里,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这个社会整体中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情况下是可以保持活力的。这种地区延展性就成为这一生产关系的“维生素”。在它上升时期,表现的积极,主动和富有生气;在它下坡时期可以延缓它的僵化过程,推迟寿终正寝的到来。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封建社会延续达两千多年,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缓慢,长期不能冲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都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我国长期滞留在封建社会阶段,迟迟不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皆变,无物常住”。历史也在发展,缓慢的前进毕竟也是在前进。明、清之际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840年英帝国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紧闭的海关,严锁的国门,打断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国进入了一个畸形发展的阶段,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终究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82

2列宁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36

3马克思著《资本论》910

4钱大镛著《社会发展史》148

5钱大镛著《社会发展史》148

6钱大镛著《社会发展史》150

7钱大镛著《社会发展史》150

8钱大镛著《社会发展史》162

9《长安志》

10李培浩著《中国古代史纲》303

11乔明顺主编《世界近代史》8

12马克思著《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67

13钱大镛著《社会发展史》168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221

15《列宁全集》第2575

16《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

17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3编第147

18《毛泽东选集》(合订本)588

19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3编第147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49

2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276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52

23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卷14

24龚书铎、方攸翰著《中国近代史纲》119

25《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32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70

27《晋书·王导传》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