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隧道局设计院:慎用建构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1:25:32
 
建构主义慎用


文/傅钢善 孟小芬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安 710062)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已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应用现状出发,就建构主义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关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应用建构主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 认知领域 意义建构 局限性
onstructivism: Please Cogitate it Deeply and Apply it Carefully


Gangshan-Fu Xiaofen-Meng

Absract: As a learning theory, Constructivism has well advanced our r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But as a theory, it after all has its localization. That how to use the Constructivism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i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today’s educational field. From the actuality, this paper will thoroughly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Constructivism itself.

Keywords: Constructivism cognizational field meaning-constructing localization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提倡学习者通过对学习内容主动的意义建构而获取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忘了学生”和“学生被动接受”这第一大弊端,贡献重大。但在应用建构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向问题,对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解过于偏激,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对建构主义的应用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给我们的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建构主义的应用,提倡慎重地对待建构主义。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 “建构主义之慎思”一文中,从认知和哲学角度,针对目前人们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偏差,从实际应用出发,层层深入,较为系统地澄清了一些关于建构主义的错误认识,对目前建构主义的略显盲目和狂热的应用现状来讲,实在是亟时之需,意义重大。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和科学合理地运用建构主义,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应用现状出发,就建构主义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关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应用简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作结构主义,目前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和流派,仅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就有6种,它们分别是: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观点(sociocultural cognition)或称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sociocultural approcaches to mediated action)、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和控制系统论(cybernetic system)。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建构主义更多是指社会建构主义,它在肯定学习活动的个体性质的同时又承认学习活动的社会性,而激进建构主义(或称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则对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给以绝对肯定。进入20世纪90年代,极端建构主义向社会建构主义转变,这是建构主义实际发展的轨迹。本文所说的建构主义,如不加特别说明,则指社会建构主义。

关于建构主义目前的应用范畴,作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建构主义的文章做了归类和统计,结果表明:从教育教学到火山地震,从刑事照相到公司制度的生成,再到国际关系的分析等等,建构主义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在教育方面,建构主义更是全方位地渗透,从传统中小学的具体学科到医学、心理学、遗传学;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成人教育;从课堂教学到网络学习,涉及面可以说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但应用得多并非就意味着应用得成熟有效,事实上,不管是从认识上还是应用上,目前关于建构主义,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二、目前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应用就会有经验和教训,及时总结与反思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实践。目前建构主义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质上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所导致的,作者在阐明问题的同时也尽量去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概括而言,目前建构主义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开展学习者自主学习活动研究的同时,忽视了对教师工作的研究。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主动的意义建构,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而主要是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获取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协作者,这是建构主义最根本的观点,也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建构主义相对于其它理论的优势和价值所在。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也不忽视教师的作用,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为前提的,没有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指导,学习者的学习只能是盲目而低效的。因为学习者自主的意义建构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而学习者的个人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著名的“鱼牛”的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再加之目前我国的国情,很多学习者还不具备完全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说,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学得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实际教学应用中,却出现了重学习者的学习,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大量的教学研究都在大谈学习者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实现有效的自我意义建构等等,其中也有一些文章提到教师角色的转换,但大都是泛泛而谈,只是说教师不再是权威,是指导者,协作者等等,那么如何指导?怎样协作?却没有多少人去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探讨和研究。人们往往只是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未能认识到我们也应从这一角度对教师的具体工作有新的认识。甚至还有人把忽视教师的作用这一认识偏向,作为建构主义本身的一个缺陷,此类现象就建构主义教学涵义的认识而言,是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地位,但每一教学环节的进行,又都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本身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极大(这一点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所有环节的顺利进行都是在教师的规划和控制之内的,学习的发生并非纯粹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因此,在加强对学习者自主学习活动研究的同时,也要积极重视关于教师工作的研究,全面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刻意追求情景的创设,而忽视了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本末倒置。

目前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文本、动画、图像、音频、视频等的方便引入为情景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目前作为应用热点之一的建构主义又提倡情景创设和意义建构,于是出现了情景创设热。由于对建构主义中有关情景创设认识不到位,本来只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一部分的情景创设,而很多教师却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本来不是教学重难点的知识内容, 为了刻意体现所谓的情景创设,而成为教师强调和展示的重点,教学的重难点似乎不是依据教学大纲,而是被教学手段所支配。作者近年来在对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参赛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也明显地感受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因此,在这里再次提出: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一味地进行情景创设,而忽视教学目标和以此为导向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意义的建构服务,良好的过程设计才是核心,为了更好地应用建构主义,应该重视情景创设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创设情景的有效性的研究,

3.过分强调建构主义中自主的“意义建构”,混淆了“意义建构”与探究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对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地意义建构,通过有关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一点跟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较为相似,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的本质是:认为学生无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对已有文化的认真继承,就可相对独立地做出各项重要的科学发现,并建立起相应的系统理论。而意义建构则侧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的主动的意义建构,并不等于让学习者去自我探索和发现。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对二者认识不清,往往将建构主义与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等同起来,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理解为教师不用告诉学习者任何事、任何解题方式,而完全由学习者自己实现。甚至还出现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放手”,放任自流,让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结果却是学习过程失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这是目前对建构主义应用的另一大误区。

三、对建构主义本身局限性的探讨

1.不利于系统知识内容的学习

建构主义中的意义建构虽然并不等同于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但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通过情景的创设而顺利实现意义的建构,学习者印象较深的往往是那些易于建构或者能够建构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不利于具体知识内容和常识性知识的传授,容易忽视那些无需建构就能领会的知识掌握,这样,学习者通过自身意义建构学到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片断性﹑不连贯性,甚至还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2.应用领域有其局限性

建构主义毕竟是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和新的发展,它的思想内涵很大程度上更有利于认知领域的知识学习,而对指导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知识的学习,效果不甚明显,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在笔者所做的关于建构主义在学科教学应用的统计分析中也有所反映,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示数据是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文章的统计处理结果,统计时间2004-6-20)

从图表可以看出,目前,建构主义在数学学科中应用最多,占30.32%,其次是外语占27.13%、语文占17.55%,接下来依次是物理、生物、体育、化学、地理、历史、美术和音乐,为了排除不同学科地位的不平等的影响,我们将三大学科:语、数、外作为一组,将物、化、生和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分别作为另外两组来考察,值得说明的是:体育学科作为技能性最强的学科,由于它一直存在于我们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中,受更多人的关注和探讨,再加上其与情景创设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图中并未占有最少的百分比。以三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来看,建构主义更有利于认知领域知识的学习。尤其明显的是三大学科中,最为抽象的数学占了最大的比例,其次是英语,因为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它需要更多的情景创设。在物、化、生一组中,物理和生物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化学,而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一组中,地理、历史所占比例又高于美术和音乐。 建构主义更有利于指导认知领域知识的学习。然而,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全面的,既有认知领域的知识也有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知识,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的应用领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3.目前而言,对时间、能力和资源环境等要求相对较高,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现。

仅从教学与学习时间上看,在建构主义应用过程中,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会话、交流,还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情景创设,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内容繁多,时间却非常有限。要想在建构主义学习方式下,于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实属不易。另外,建构主义理论往往定位于较高水平的、复杂的学习目标,强调情景创设和学习者自主的意义建构以及协作、会话,这对教师和学习者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习者必须具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协作交流能力等。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这方面学习者还有很大的欠缺。关于现代教师的能力,首先要能够适应角色的转换,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兼备心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其次,在资源环境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条件与环境在不断改善,DVD、数字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目前这方面的配置和建设还不到位,这必然会制约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四、建构主义的深思慎用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尽管有很多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教学改革,指导和帮助了我们的教学和学习,但它也并非就是全能理论。鉴于以上对建构主义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其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的分析,我们提出:对建构主义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应从理论高度对其做出深入的分析和必要的反思。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以及南国农教授在“2004年全国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暨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上,分别明确地提出要反思建构主义,客观、理性地认识建构主义,要充分注意到其局限性,并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与其它学习理论相结合,以及Blended Learning对我们教学的支持等等。必要的反思并不等于否定,深刻地理解建构主义内涵,清楚地认识建构主义的局限性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建构主义,相信今后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的应用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http://www.nrcce.com

2. 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 郑毓信.建构主义之慎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4.01

4. 刘儒德.建构主义:是耶?非耶?[J].中国电化教育.2004.01

5. 张文兰, 杨开城.建构主义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解析暨意义建构的心理机制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6.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http://www.e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