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d727女主角:《诗词与写作》·第一节 诗词的音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7:10
《诗词与写作》·第一节 诗词的音韵(原创)
薛生明
2010-08-05 23:39:14
第一节.         诗词的音韵
韵,在新华字典中的定义是:汉字读音中除去声母、介音、声调以外的部分。即元音或元音收尾音。韵,在韵文中的定义是:两个以上发音相同或相似(韵母相同或相似)、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形成顺口和谐朗诵效果的字。
汉字是由形、声、意、假借等因素组成的方块字,在全国各地读音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这个特点为保持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诗词写作中,为了统一发音不同造成诗词中用韵和平仄无法判断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用韵书相对地作了统一规定。南北朝时期就有李登、吕静、夏侯等人写的韵书。隋朝陆法言所著《切韵》被唐朝科举采用,稍加修改后,成为诗韵之准绳《唐韵》;宋朝对唐韵增字和加注后称为《广韵》;宋末和金代对《唐韵》、《广韵》中可以通押的邻韵进行了归并,最终形成了千百年来共同遵守的《平水韵》。
需要说明的是韵书几易,并没有按照当时的发音重编。主要是为了保持诗韵的延续性、权威性和公认性。任何新韵都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公认性,得不到大家认同的新韵不易推广,如近代民间流传的18韵和13韵。笔者赞同现代人写作用韵双轨制,提倡与时共进地采用《中华新韵》,所以本节以《中华新韵》为主。在《中华新韵》的公认性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在用平水韵写诗时,既不鼓励出韵,又要尽可能回避韵中古读音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个别字。如:“归”与“衣”、“回”与“来”等,平水韵分别属同一韵部,今天读起来发音差异就很大。我们作诗是给现代人读的,如果读起来晦涩拗口,失去了和谐美和音乐美,就失去了诗词唯一不同于其它文体“有韵”的特点,就不成为诗了。
一。诗歌的押韵合辙。诗词是有韵的歌,韵是诗词格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诗词中把发音相同或近似的字,放在句尾的某一同一位置(如近体诗放在句尾的末字位置)上,使全诗读起来顺口流畅,悦耳动听,这就叫合辙押韵。
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中华新韵》规定“同身同韵”,即凡是韵母相同或主元音相同的字都叫同韵字。辙是韵的俗称,原本是指车辆经过的痕迹。诗词中借用辙是用来说明韵字的归属系统。北方人习惯称辙,南方人叫韵,其意相同。不过,近代的辙一般泛指戏曲、唱词的韵脚。在近体诗中第一句句末或第二句句末,首一个出现的平声字,叫定韵或定辙。一旦定韵,以后诗中所用的韵字,必须要在定韵的字所属韵部内,也就是说要合辙押韵。
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和韵母。例如:“公”可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声母在前,韵母在后。再如:“东”dōng、“同”tō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相同,都是ong,所以是同韵字。
格律诗用韵就是把发音相同(韵母相同)或发音近似(主元音相同)的字放在作品末字中,有规律地反复循环,给作品的声音组合造成流畅回环的音乐美,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读之顺口,听之悦耳,便于记忆,易于传唱,这种艺术的表现方法就叫合辙压韵。
《中华新韵》以普通话(新华字典拼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标准,将汉语拼音中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各韵部包括的韵母如下:
一麻。a、ia、ua        二波。o、e、uo        三皆。ie、üe、     四开。ai、uai
五微。ei、ui               六豪。ao、iao           七尤。ou、iu        八寒。an、ian、uan、üan
九文。en、in、un。ün        十唐。ang、iang、uang         十一庚。eng、ing、ong、iong
十二齐。i、er、ü               十三支。- i (零韵母)                  十四姑。u
需要说明的是:e、o 同韵,因为其实际是一个字母,发音依赖于声母。当和b、p、m、f  相拼时发o 音;与其它声母相拼时发e 音。同样道理,eng、ong 可以视作为同身同韵,其差异只是汉语拼音中的特殊处理罢了。
an、en 不同韵。虽然它们都以鼻音n 为韵尾,但它们腹部主元音a、e 不同韵,所以不符合“同身同韵”的标准;另外,en、eng 在今天的读音中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所以也不能通押。
二、押韵的标准。
从《诗经》产生前的古代歌谣开始,到南北朝时期,隔句押韵并非主流。可句句押韵,也可隔句押韵,没有严格地规定。南北朝后逐渐形成了隔句押韵的主流体裁。
1.格律诗的押韵。格律诗规定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人们习惯上以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七言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总共有六种格式:正格、飞雁入群格、飞雁出群格、进退格、辘轳格、极端格。
正格的押韵要求是:押韵必须使用平声字;除首句外,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
飞雁入群格的押韵要求是:由于首句对押韵没有要求,故首句可以使用邻韵。新韵不存在邻韵,因为对邻韵都进行了合并。平水韵的邻韵包括:东—冬;江—阳;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半);寒—删—先—元(半);萧—肴—豪;庚—青—蒸;覃—盐—咸。平水韵的平声三十韵中,惟歌、麻、尤、侵四韵无邻韵。
笔者认为除正格和飞雁入群格为常用格式外,其余不宜提倡,故不再做详解。所总结的其他格式,严格分析可以说是给名家误笔提供的台阶让下。不过,古人都可以放宽,今人用新韵又有何不可呢?
现将正格和飞雁入群格的押韵分别参照如下。
a、正格部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gāo)
万条垂下绿丝绦。     (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dāo)
按照律诗的规定,第三句不要求押韵。诗中第一、二、四句最末一个字“高”、“绦”、“刀”、的韵母完全相同,都是ao,因此它们都是押韵的,同属中华新韵十四韵中的“豪”韵。又如朱德元帅的《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   (tóu)
天险黄河一望收。    (shōu)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当可慰同仇。    (chóu)
诗中的“头”、“收”、“仇”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u ,因此它们都押韵,同属中华新韵十四韵中的“尤”韵。以上两例的韵母都相同,所以叫作同韵相押。
再如:                                                   东方红 ,            (hōng)
太阳升 ,            (shēng)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dōng)
此例只适合中华新韵。这三句歌词中,“红”、“东”是同韵母ong,而“升”的韵母是eng。但是,ong与eng中的主元音o和e读音相近,因此它们也符合押韵,同属中华新韵十四韵中的“庚”韵。这叫押大致相近的韵。
在拼音中,a、o、e的前边还可能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 等,这种 i、u、ü 叫做韵头(介母)。在元音相同时,不同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也符合押韵。例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á)
诗中的“麻”、“家”、“瓜”的韵母分别是a、ia、ua。韵母虽然不完全相同,但读起来仍然和谐。所以说它们是同韵字,都属于中华新韵十四韵中的“麻”韵。
在我们读古诗词时,常常觉得有些诗的音韵并不十分和谐。这是时代不同,语言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这首诗里的“期”和“儿”应该是押韵的。按照今天普通话去读,qi和e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话去念“儿”字,音为ni,与古音接近,那就和谐了。又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首诗中的“斜”与“家”和“花”不是同韵字。因为“斜”字是平声字,按照律诗的规定应该是韵脚。但是在唐代“斜”字的读音是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话读音一样,因此它们也是押韵的。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按照古读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应当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否合辙,以便更好地了解古代格律诗。
b、飞雁入群格(平水韵);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鹂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的“儿”是“四支”韵部;“啼”和“西”是“八齐”韵部。
又如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中的“降”是“三江”韵部;“章”和“香”是“七阳”韵部。首韵和二、三韵都不在同一韵部。
我国历史上的韵书比较多,分类细。我们今天写近体诗,自然不一定要按照古韵书来押韵。随着语言地不断变化,格律诗的用韵也在发生着不断变化。在普通话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推出《中华新韵十四韵》。《中华新韵》和民间十三辙近似,只是把十三辙中的“一七”辙变成“支”、“齐”两韵。相对来说新韵比旧韵韵脚宽,韵字的容量大,可供选择的词汇韵比较多。在写作尚未非常流利时,笔者建议初学者先以《中华新韵》为基础,循序渐进。
现将十三辙和中华新韵参照及四声表列下:
十  三  辙 韵         名
合 辙 的 韵 母
四                   声
中   华
新   韵
阴 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发  花
a   ia   ua





坡  梭
o  uo    e





乜  斜
ie  üe





姑  苏
u







-i(知蚩诗日资雌私的韵母)





I   er  ǖ





怀  来
ai   uai





灰  堆
ei   ui





遥  条
ao   iao





油  求
ou  iu





言  前
an  ian  uan  üan





人  辰
en  in  un  ün





江  阳
ang  iang  uang





中  东
eng  ing  weng  ong  iong





另外还有两道小辙儿:
寒韵:ar  air  anr
文韵:er -er ir -ir ür ier eir or ur enr
古人给每辙选用两个同音字,便于记忆,并无其他意义。两道小辙的寒辙主要包括中华新韵中的支、齐、皆、徽、波、姑等韵的儿化音。文辙主要包括中华新韵中的麻、开等韵的儿化音。两道小辙的字读出来都是小字眼儿,具有丰富的感情和修辞色彩。同时又使不同辙的字合辙压韵。如果运用恰当,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儿化音韵辙一般是用来表现轻松、愉快、亲切、幽默的内容,常用于曲艺作品中。在诗词里除了儿歌外,一般很少用。如《街头哨兵》开头几句:
警卫战士王海山儿,
街头巡逻刚交班儿。
迎面走来一位大嫂,
怀里抱个小女孩儿……
其中“山”和“班”是十四韵中的“寒”韵,而“孩”是十四韵中的“开”韵。经过儿化音以后,不同韵就能合辙了,读起来也能顺口流畅。其中的“儿”字不占节拍,不重读出。
2.古体诗的押韵。近体诗的韵脚都是在句尾最末一个字。而古体诗有时在句末用的是虚字,诗歌要求不能用虚字和轻音字做韵脚,所以往往在第二个字或第三个字上押韵。
如《诗经·关雎》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逑之。
诗中将“流”和“逑”的两个同韵字都放在句尾的第二个字上。
又如:                                                     南有樛木, 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 福履将之。
这首诗也是将同韵字放在句尾的第二个字上。
再如:                             俟我开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同韵字“庭”、“青”和“莹”放在虚字前边第三个字上。
3.同字相押。近体诗不允许同一个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多次出现。但在快板等曲艺和歌谣中经常采用同一字做韵脚  的方法,这也叫“一条龙”写作法。如《老愚公队战石头》中的:
愚公队中六老头,
老当益壮有派头,
走在开山队的最前头,
要和小伙子儿而比劲头,
风餐露宿在山里头,
开山劈岭战石头…… 。
三、.用韵的基础知识。
(一)、押韵的禁忌。
1、忌出韵。出韵又叫落韵,即误用了其他韵部的字。特别是平水韵易出现这种情况,如押用“东韵”,误用了“二冬”、“八庚”、“九青”、“十蒸”等韵部的字。
2、忌挂韵。挂韵又叫凑韵,是指所用的韵字于本句句义无多大关联。在写作中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作韵脚,不要勉强押韵。否则,不但句子晦涩,而且响主题思想的表达。
3、忌重韵。是指韵脚使用了相同的字或一字两意,两意同押。在一篇作品中,如果不是属于特殊需要,不要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古体长诗除外)。也不要一字两义同押,如“行”(行走)与“行”(行情)、“朝”(朝阳)与“朝”(朝廷)等。同时,为了增加诗词的容量,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同义词做韵脚,如“花”和“葩”、“芳”和“香”等。
4、忌倒韵。是指颠倒了二字读音秩序用韵。若此二字与词义无碍,可以使用。如:先后、来去、慨康、乾坤等等。倒读会改变词义之词要戒用。若非万不得已,建议不要使用倒韵,因为人为斧痕过于明显。
5、忌犯韵。犯韵又称撞韵或冒韵。即不是韵脚的地方用上了同韵字。除了韵白句子外,句中也应力避同韵字,特别是句中第三个字后要特别注意,不然就影响朗读的流畅。韵脚的叠字和连绵词组不包括在内,如:蹁跹、徘徊、玲珑等等。
6、忌哑韵。指用发音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的字做韵脚,凡音涉哑滞者都应弃用。如:用“花”不用“葩”,用“香”不用“馨”等。根据内容尽可能地选用声音宏亮级别,使作品能充分的表达出思想感情。尽量少用或不用轻声字和虚字押韵。轻声字如萝卜的“卜”、头发的“发”等。这些字发音短,没分量。虚字如:“吗”、“呀”、“呢”、“啦”等,是表示语气的,一般不应当做韵脚。即使用上了也读、唱不出劲来。
7、忌僻韵。僻韵又叫险韵,即韵脚使用了生僻之字。读起来涩口,不易理解,诗家称之为“华堂坐乞丐”。同时,选韵尽量选宽韵。因为宽韵韵部可供选择的字多,使诗词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完美和准确。
8、忌连韵。连韵是指所用韵和相邻的韵字 声母相同,如中华新韵中的:声、生、升等。这样会使声音变化呆滞,影响声律之美。同时,造句时尽量将重读音放在韵脚前边的字上,避免造成死韵。
9、忌平仄混押。今体诗押韵要求必须使用平声字。若当用平声字做韵而用了仄声字叫“硬辙”;若当用仄声字做韵而用了平声字叫“软辙”。这都会影响句子的流畅,应尽量避免,力求平仄准确。
总之,押韵就是让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以能引起读者和听众的兴趣,便于传唱。
(二)、常用韵中的名词解释。
1、分韵。诗友聚会赋诗,根据人数定字分拈,各人依据所拈得之字为韵字成诗叫分韵。一般四人取成语,五、七人取古人诗句。
2、韵脚、韵白。格律诗押韵句的最后一个用韵字所处的位置叫韵脚;不押韵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叫韵白。
3、和韵,又称依韵。即依据他人的诗韵自己唱和作诗,用韵要求在同一韵部,但不一定使用原诗的韵字。
4、次韵,又叫步韵。必须严格依照原诗所用的韵字,而且不能够变动原诗韵字的次序。
5、用韵。采用原诗所用的韵字,可以不受原诗韵字次序的限制。
6、相韵。审查作韵脚的字。即根据内容选择韵部的宽、窄和响度的级别。
四、    选韵和换韵。
正确地选用韵部和用韵的响度级别,可以提高诗词的质量。
1.选韵。音韵的标准是依据人们口音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回”:“少小离家老大回”、“渚清沙白鸟飞回”等中的“回”字,古读音属于今天十四韵中的“开”韵,而现在变化成为今天的“徽”韵。又如“斜”字,过去读音属于今天十四韵中的“麻”韵,而现在属于“皆”韵等。随着语言地不断变化,不宜将于今天发音差异很大的韵字同押。否则读起来不流畅,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和思维,也影响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十四韵每辙各有特色,韵有的窄有的宽。宽的字多,词汇也多,音节丰富,用起来广泛顺手有余地。窄韵的字少,词汇也少,用起来不太方便。一般来说,长一点的诗歌和较大段的唱词用韵选宽韵比较好。长篇题材的作品要注意选用与内容有关的词汇作韵脚。如歌颂雷锋,诗歌中不止一次地要反复出现英雄的名字,选韵就要考虑选用“锋”字所在的“庚”韵,以便有选择韵的余地。在选韵的时候,还应注意到两道小辙儿,因为小字眼儿写幽默、风趣的题材使人感到轻快愉悦。
2.不同响度韵辙的选择。有些诗歌内容很好,立意也新颖,可是人们读唱起来总感到用不上劲。这种现象可能是选择音韵的响度不合适。十四韵辙的响度分为三级:
a.宏亮级。宏亮级主要包括麻、寒、唐、庚、文。
b.柔和级。柔和级主要包括尤、豪、开、波,及两道小辙。
c.细微级。细微级主要包括徽、姑、支、齐、皆。
选韵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和所抒发的感情来决定韵脚的响度级别。一般来说表达激昂、雄壮感情的作品最好选用宏亮级。如毛主席的《长征》一诗中选用了宏亮级的“寒”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读起来感情奔放,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
表达颂扬、赞美和抒发感情题材的作品,最好选用柔和级。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就选取了柔和级的“尤”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读起来让人感到优雅、恬适、清新可喜和心旷神怡。
表达悲苦、深沉感情的作品最好选用细微级。如李白的《忆秦娥》一词,就选用了细微级的“皆”韵:“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读起来让人感到在西风残照里凭吊历史的悲凉之声,分外深沉、悲痛、哀婉和凄凉。
总的来说,诗歌具有音乐性,除了注意押韵外,还要注意要有一定的节奏和响度。诗歌是否悦耳,除了平仄的配合外,还有响度选择的问题。所以,诗词韵脚的选择,必须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来决定选取韵脚的响度。正确地选择响度,能增加诗词地表现力和感染力。
字音响度的大小取决于其中元音响度的高低。元音口型开度越大越响,反之就低,不在人用力的大小。最响的元音有a、o、e、i  等。
3.换韵。a。近体诗的韵。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中途不允许换韵;仅限用使用平声韵;规定韵在偶数句句末最后一个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习惯上五言律、绝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七言律、绝以首句入韵为正格。所以,律诗不存在换韵的问题。
b。古体诗的用韵。古体诗中,特别是歌行、乐府等基本上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由于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限制,所以用韵要比近体诗宽。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较多地换韵,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首句是否用韵无要求。古体诗常用仄声韵,因为仄声韵能表现出古拙风味。也有同时使用平、上、去、入韵的。如果用仄声字做韵脚,则要求上一句句尾的字要用平声。如王维的《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 。
铙吹发西江,秋空多山响。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
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
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
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多次换韵,换多少次无规定。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前八联就换了七个韵。古体诗换韵的部位也无限制,但习惯上以四句一换韵的较多。如杜甫的《石壕吏》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采用了四句一换韵。而且是平声与仄声交替使用。
换韵部位的习惯做法,是在情节或感情发生变化的地方换韵。换韵的方法是在诗歌准备换韵的一段开头一句上换韵;说唱多在分段转题和说白时换韵;快板常常先是来两个三字句,在第一个或第二个三字句末字上换韵。一韵到底有利于全诗韵律的和谐统一,流畅自然。但是,根据作品内容地转折、感情变化而中途换韵,也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陕甘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仄声,徽韵)
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仄声,唐韵)
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换平声,开韵)
摘自《网易"白石秋水"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