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collection 战果:诗歌向何处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9:22
 白马馆主(原创)  

诗歌向何处去?

 

 

 

 

近年来,诗坛实在热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说公的道,婆讲婆的理,吵吵嚷嚷,叫人把脑袋都听大了。

先说最近轰动较大的一件吧,就是“羊羔体”事件。

去年10月19日晚,有网友在微博发出一首名为《徐帆》的诗歌:“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发布者说,这首描写著名演员徐帆的诗,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得主、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作品。官员兼诗人的身份、直白的诗作、权威的奖项,这则微博一度被认为是网友在开玩笑,但很快被证实是真实的。正是2010年10月19日晚上,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的桂冠。当晚稍后,诗人、文艺评论家陈维建在微博上转发了《徐帆》中部分内容,借由车延高名字的谐音,提出“羊羔体”的概念,并于20日下午在微博上声明:我爱鲁迅,我爱诗歌,反对“羊羔体”。下面是所谓“羊羔体”其中的一首——《琴断口》。奇文共欣赏,见仁见智,各人主意。

 

不去考证那把古琴损坏的程度
只问,有没有人想去修复它
琴断口不仅是过去的地名
它有强调的口吻,在等一句对白
断过的弦可以在断过的地方接上
是啊,知音死了,还有那么多人要活
灵巧的指头为什么不劝劝生锈的心
水流向前,生者不该被昨天伤害
一个亡魂也不该让你拒绝活着的人
泪突然间醒的,从楚国的眼眶落下
月湖盛满夜的沉重,月影梳理野草
伯牙、子期就坐在记忆守护的坟上
灵魂洁净,两袖清风
真正的符号夷为平地,尘埃
覆盖一切
现在空和有是相逢一笑的剑与鞘
两颗心的想念缔约,废除了距离
琴断口,你的流水有韵
述说一柄古琴摔出的佳话
听话听音,我知道今天一定比昨天重要
弯腰,我把时间扶起
去古琴台拨弦,听高山流水

 

不知各位的心情怎样,反正我差点就晕倒当场:乖乖,原来时下诗歌的最高典范竟是这样个玩艺儿啊!

另一件是“梨花体”事件,闹腾的时日持续了两三年的时间。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缘出女诗人赵丽华的名字谐音而来。因其作品形式极其简单且口语化,被一些网友称为“口语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新诗坛称为“梨花体”。下面是“梨花体”的一首代表作:《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妈妈呀!这样的“诗”,害得好多人都吐血得死去活来。倘若再多看一首,说不定还要雷死多少英雄好汉哪!

有人替“梨花体”总结了几条“写作技巧”:1.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诗。2.记录一个4岁小孩的一句话,按照他说话时的断句罗列,也是一首梨花诗。3.找一个有口吃的人,他的话就是一首绝妙的梨花诗。4.找一个说汉语不流利的老外,他就是一个天生的梨花体大诗人。

自2006年8月以后,网络上还出现了“恶搞”赵丽华的“赵丽华诗歌事件”,部分网友以嘲笑讥讽的笔法仿写了大量的“梨花诗”散发到微博上,更有好事者组织成立了一个所谓的“梨花教”诗派,尊赵为“芙蓉姐姐”,封其为“教主”。诗坛也因此出现了“反赵派”和“挺赵派”两大阵营,引起诗坛纷争,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牵扯到很多名人名家,一个个灰头土脸。

随后,作家韩寒在博客中猛烈“炮轰”时下的诗歌界,质疑“现代诗和诗人为什么还存在?”又再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众多诗人的强烈不满。一时间,韩寒变成众矢之的,网络上硝烟弥漫,杀得难分难解。一位香港学者解释说:“引起诗人们强烈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韩寒扯掉了诗人们的遮羞布,让长期以来边缘化生存的诗人们突然暴露在阳光之下。”

2006年10月16日,首届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一位来自香港的与会代表深有感触地说:“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我认为它有必要回归到师法传统的路子上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在分析自己不关注当下诗歌的原因时说:“伴随着白话文运动,新诗从一产生就已经割裂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不仅脱离了民族性,还脱离了诗歌的传统,因此新诗从一产生就先天发育不足,而这种不足也有违诗歌自身的特征。”因此,他指出:“当下的诗人们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更应该回到传承古典传统,汲取传统精神上来。”“口语写作的初衷是为了让诗句入俗,但是入俗也并非全部口语化,并且口语化也还是不能脱离一定的格律。”他判断:时下的“新诗已经走火入魔了。”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学者刘顺文也指出:“诗歌现在已经很难界定,因为古典诗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系,而新诗基本上无章可循,现在不是谈论诗歌好坏的时候,因为有些文字到底是不是诗歌我们都还难以确定。”

新诗界正在混战中原,狼烟四起,传统诗词界也不平静。

首先,传统诗词界要应付众多外来舆论的围攻。

传统诗词复兴不过二十余年,所受到的非难、攻击和漫骂,为其他文体所望尘莫及。诸如,说传统诗词“95.5%都是放他娘的屁”,是“沉渣泛起”,“泛滥成灾”,“封建阶级已经死亡,它的尸体还在我们中间腐烂着,散发着臭气。”“以活人之手写死人之口”,“为古代死人摆设供品”,“夕阳文艺”,“垃圾文学”,“有局限性”等等。反正帽子不小,大量批发。

传统诗坛的一帮老将们自然宝刀未老,奋起反击,反唇相讥新诗界是“学院派”,现代诗是 “新西昆体”,把一些作品命名为“下半身文学”(很多“下体” 诗人还以获得这个名号而自豪呢!) ,将“口语诗”斥为“狗屎诗”。着实费了不少的口水笔墨,一时间也难分出个子午卯酉。不过,老将们吃亏就在于这些责难传统诗词之部分言论,全出自正式刊物,有的出自全国性诗词刊物。反之,为传统诗词答辩的言论,绝对上不了这些刊物的台面,只能在一些小刊小报上发泄怒气,跺跺脚,骂骂娘,远比不上对方占踞风头,有恃无恐,来得势大。

其次,传统诗词界内部也就“诗歌改革”问题争执不下。大抵分为“守旧派”和“改革派”两大山头。主要的焦点集中在“要不要对传统的格律诗词进行改革?”

“守旧派”一方认为,格律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东西,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诗词是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早已是纯文学,而成熟的文学形式是不宜改动的。格律诗词历经千多年,已经固化为一种完美的文学形式,一有改动,就会失去其固有的艺术魅力,岂不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变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甚至会加速它的死亡。格律诗词固然条条框框甚多,一般人不易熟练掌握,难以登堂入室。却不能因为“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更不能“屙屎不来就怪马桶不好”。要怪只能怪自己文学修养水平,既然这个“马桶不好”,那就自己另找一个就是了,不必“硬占茅坑不拉屎”。因此坚决主张:格律至上,韵必平水。

“改革派”认为,古典诗词除了指导思想还极其保守之外,在技巧上也是变化最小甚至基本没有变化,没有“跟着时代走”,这就是古典诗词越来越变成孤家寡人的根本原因。古典诗词要靠时代来生存、要靠时代来传承、要靠时代来深化、更要靠时代来发展。可是,时下的古典诗词却与时代格格不入,脱离了群众,变成了被时代遗忘的角落,这不是在等死么?古典诗词中的用字的技巧、起承转合,乃至格律技巧,这些纯技术性的知识,应该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和更新,使之更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失去了大众的爱好和普及,传统诗词走向灭亡这是早晚的事。因此极力主张,传统诗词必须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溶入社会,溶入群众,才能求得一席生存之地。

在“要不要对诗韵进行改革”这一争论的焦点问题上,“改革派”认为:诗词的格律韵调是根据作品的音乐和节凑的协调需要来确定的,是为创作者表达情感和意境服务的,而不能让意境和情感被韵律所束缚。前人为了表达情感和意境所制定的律调韵格,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固守。一篇作品只要其律格节奏达到声律协调、意境佳、情感真,就不必拘泥于原来死定的格式。应该大力提倡依照普通话来押韵,主要达到音调谐和的要求就可以了,至于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不必太过讲究,甚至吹毛求髭。

看来,时下的华夏“诗国”,真的是天下大乱,群雄混战, “礼崩乐坏”,“国”将不“国”了。由于历史的原因,近百年来,现代诗一直雄霸天下,古典诗歌被放逐于野,龟缩一隅,成为历史的配角。从“文革”时代及其以前的“颂神诗”,到80年代的“朦胧诗”,再到90年代的“下体诗”,直至当今的“狗屎诗”,尽管诗坛流派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现代诗岿然江山稳坐。在当今,你只要是一个文化名人,放一个响屁,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就会有一大帮粉丝帮衬着高呼万岁,就有资格堂而皇之的走上最高领奖台。至于那些钻故纸堆的遗老遗少们,对不起!评奖这摊子没你什么事。“廉颇老矣”,回家抱孙仔去吧。这是不是历史的悲哀?我不得而知。

中国曾经是诗歌的国度,有过蜚声中外的诗歌辉煌。古典诗歌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难道就让她这么无声无息的湮灭了吗?这是许多有识之士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如今,古典诗歌正面临着如何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作为传统诗词的爱好者,我们自觉的肩负着继承、弘扬和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义务和责任,这也是爱我中华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虽然不能以此考科中举,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甚至没有发表的地方,更不用说上台领奖了——那是梦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其孜孜以求,乐此不疲。这是一种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在驱动着大家,为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薪火传承,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至遗根忘祖而行此义举,只唯诗,不唯利,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可喜的是,随着传统诗词的不断升温,这个阵营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各地研究传统诗歌的社团越来越多,各种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广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还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下,现代诗已经“走火入魔”,传统诗歌还是“落水凤凰”。当今诗歌应当向何处去?谁家能够引领诗坛风骚?拙意以为,就十二个字:首继承,次创新;发真情,出新意。舍乎此,即使是泛滥天下、风靡一时的流派,也难免昙花一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