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型驱逐舰推进系统:“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人文关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0:19:43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人文关怀


  三门新闻网 www.smnews.com.cn 字体: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以巨大的财富创造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重构着新型的人际关系。但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人的现代化,我们并不是想得到一个人被物奴役的现代化,我们期望的是人仍然是社会的主宰者,同时又充分享受着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的现代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当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强化人文关怀尤为重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一、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人文精神 

  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是文化中的两种不同的表征系统。科技文化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的理性的外在的东西。人文文化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的人性思想、情感等。两者有自己的规范的表达方式。

  如果说科技文化是我们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关键,那么人文文化则是我们现实生活人际交往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在进行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交往是以人文文化为基础而展开的,即使那些以自然界为自己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情感、语言、音乐等一些人文文化为中介。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越来越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而人文文化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在现代条件下,科学与技术在人的主体活动的基础上相结合,把人的主观愿望强加到自然界,又反过来影响人,形成一个“人造自然”的环境。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除了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外,更多的是在和“人造自然”发生着关系,而且这一关系要比人与自然界的直接关系来得更为密切。人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创造了丰富的产品,成为人生存的环境,但另一方面人越来越受这种环境的制约。

  在此并无意否认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们现在实践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执政的第一要务的基本理论依据。但同时我们还得指出现代化还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毕竟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正是如此,我们才以“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独特视觉来审视现代化,深深地感悟到那些“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在他们的发展经历中存在的弊端。这就是人逐渐成为由自己创造的物质的奴隶,一切人际关系都被我们自己创造的物质形态主宰着,一切的人际关系都被由科技发展所带来物质文明的惊涛骇浪所淹没。正是发达国家在他们的发展经历中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以至于在他们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时候,重新思考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人们渴望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

  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仅仅追求物质的现代化,也要追求人文的现代化。不能把科技文化的表征系统无限制地扩展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我们不能把科学的思维方式用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经济学上的关于经济人的假说,在经济学领域是对的,但把这种规定使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不行了。因为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在理解了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两种不同表征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就不难得出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但也需要人文精神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要强化人文关怀的基本依据。

  二、当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缺乏人文关怀的分析

  三门的发展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积极推进工业化是我们摆脱落后面貌的主要举措。在这样的现实发展阶段,我们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十分明显的。

  (一)就管理者的层面来看:

  1.决策者(干部队伍整体)的人文修养欠缺。主要反映在我们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上,人文知识的修养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这些年本着经济建设的需要,干部的知识结构上偏重于一些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科技知识等学科知识的更新,而对直接影响人的个体文化素质的人文学科知识的修养则被淡化甚至被忽视,可以说现在的干部队伍的文史哲知识是比较匮乏的。这样就无法对“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的命题作出深刻地理解,同样对科学发展观也难以深刻把握,这就直接导致在工作中对“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着种种片面的理解,以为现代化就是把经济发展搞上去,而这种经济也仅仅停留在一些常规的经济增长指标的数字表达上。而人性价值则难以得到自觉的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停留在口号式的表达上。

  2.城镇规划中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淡薄。考虑规划时在指导思想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尽可能多地安置现代化的建筑物,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追求所谓形式上的“美化”,形成以钢筋水泥来构筑我们生存的“森林”,城镇建筑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对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的绿化、空气、公共服务设施关注远远不够,以致住宅区的设置、楼幢的间隔与采光、公共的休闲娱乐场所、机动车辆的泊位等都呈现严重的短缺。

  3.现有城市管理体制导致城镇化建设过程重硬件而轻软件。体制性的党委和政府的任期制,进一步强化了决策者更为关注的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而对那些需要“慢工出细活”,教化百姓的人文软环境建设,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物权高于人权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二)社会参与者层面看:

  1.就一般的公民来说,市民意识非常淡薄。追求文化生活不过也就是追求一些寻欢作乐式的感官刺激。在道德层次上更多的在于关注个人自身的利益,而对社会公共利益关注程度非常低,往往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公共利益还得让步于个人利益。人们之间的诚信度比较低,连原来比较单纯的朋友、同学、战友间的关系都被蒙上厚厚的金钱外衣,以致这些原本有着很纯洁的人际关系的人群成为最容易被欺骗的群体。在日常的生活习惯上还没有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不讲卫生、不讲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状况时常可见。

  2.企业及企业与社会的文化连接十分薄弱。我们现在的企业中还没有形成以能聚集员工合力的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即便许多企业也在提倡企业文化,但也是千篇一律,缺乏独特性。而企业与社会的文化连接同样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企业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赞助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

  3.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严重影响到下一代人的人文关怀。学校本是塑造人文精神的殿堂,但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为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家长们普遍望子成龙的心态,教育的本质功能得以扭曲。其中教育的经济利益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而人文教化功能逐渐淡化是最为突出的。学校的经济意识特强,几乎是在扮演着商人的角色。在师生特别是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上,可以说是一种物化了的人际关系,它有意无意中把学生人为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以及与教师的亲疏距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几乎所有的学校在一些重要的庆典上,他们所邀请的不是政界要人就是商贾巨头,稍微好些的还有一些学术名人,至于那些占大多数的一般学友则是被冷淡着,那些处于弱势群体的则绝不会被顾及,这几乎失却了“母校”博大的母性。

  (三)现代的大众文化兴起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当前大众文化的悄然兴起,这本身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但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填补由极左路线造成的文化空白,否定原有的文化特权和满足市民的娱乐需求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人文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是大大降低了精神上享受文化生活的层次,导致人们仅仅是简单地追求感官刺激,而淡化了对人性价值的终极关怀。二是通过对经过工业化过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导致人们个性的丰富性的逐渐缺失,使人性变得扁平、浅薄和空虚。比如对一些古典作品的解读,仅停留在一些影视节目平坦化的讲解上,无法展现个人阅读中而形成人的个性表达的丰富性。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人文关怀的思考

  全面推进“三港三城”发展战略,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紧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建设。

  (一)从实际出发,构建特色文化。

  三门文化是农耕文化和滨海文化相交叉的一种融合型文化。自2005年开始,我县实施了“三港三城”战略,促使我县的经济从山谷型经济向滨海型经济转型。而我们的文化发展格局自然也要顺应社会经济的转型,呈现出农耕文化与滨海文化相交叉的融合型特征,并且滨海文化将成为今后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此,三门特色文化建设要做好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乡土民俗文化,以经济转型为依托的现代滨海文化,以革命精神为内涵的历史文化为标志的“黄、蓝、红”三大特色文化,形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三门湾文化。

  (二)创建三门蛇蟠岛文化创意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朝阳产业。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将文化元素直接转化为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文化活动的经济化和经济活动的文化化最为典型的实践活动。文化创意产业包括: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业、文化会展业等产业。文化创意园区,是文化产业化的一种载体,借鉴现有工业园区的做法,整合文化产业的资源,使之集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通过蛇蟠岛文化创意园区的创建达到“创基地,建村落,办论坛,出刊物,设展馆,兴旅游,树人才,走市场”的目标,这将改变蛇蟠岛整体现状,使之成为“三港三城“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改变三门的人文环境、打造三门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三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关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现在农村中过于分散的居住状态,仅是适应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方式,或者说它是农耕文化的在制度层面上的一种沉淀,它会阻碍现代农村的文化建设,进一步会影响到农村的人文素质提高。以前我们对农村的文化设施仅仅是看作一些文化活动场所的设立,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在城镇化的“化”字上作好文章。因为城镇化过程是一个改变目前在农村以姓氏为重要居住条件而过于分散居住的文化背景,促使人口新的集聚,并由此产生城镇作为区域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辐射力的过程,这种城镇化的进程不仅可以培育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背景,而且也能使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合理使用;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推进文化的产业化的进程,通过与市场经济要求相一致的途径向农村提供更多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化精品,以此满足农民在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前提下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的人文环境。

  (四)从提高个体的素质着手,培育现代化的人。

  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也在于现代化的人的培育。人的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思想价值、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其主要内容包括观念现代化——价值观念、民主法制观念、信息与人才观念;行为方式现代化——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和竞争与协作精神;生活方式现代化——劳动和享受相结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能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生活方式。为此培育具有主体创造性的人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于自我修养的积极因素,加强个人的人文修养,积极培养有个性的人格品质,提高主体人的创新能力。

  (来源:三门新闻网) [作者:县委党校 李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