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在华留学生:“绿阴”还是“绿荫”(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50:02

“绿阴”还是“绿荫”

——兼谈为什么要以“首选”为标准

陈林森

昨晚,九江市语文教研员张青云发来短信,内容只有4个字:绿荫对吗?别人看不懂,我知道这里的背景。九江市刚刚举行了第一次高三模拟考试,可能试卷涉及该词,有争议。我告诉他说:绿荫是首选。接着他又来问:有依据吗?我只好翻词典,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树荫”“绿荫”都是首选词,“树阴”“绿阴”都是次选词。我就说:现汉第5版。他又问:是哪年出版的?我纳闷,回了一条不客气的话:你怎么也提愚蠢的问题,当然是2005年版。然后他告诉我,他在外面,他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那些严肃的老师们了,他们依据的是01版。

以首选词形为规范,早些年我就有这个意识了。到北京当编辑以后,这个意识更强了。《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异形词的处理,均有首选词形与次选词形(非首选词形)之分,即专家说的推荐词形与非推荐词形之分。词典对于这两类词形是“厚此薄彼”的,即详解“推荐词形”而略说“非推荐词形”。我们一般人可从这个角度来区别异形词中谁是首选。如“绿荫”与“绿阴”这一组词,《现汉》是这样对待的:

【绿荫】lǜ yīn  名  指树荫:~蔽日。也作绿阴。

——第893页

【绿阴】lǜ yīn  同“绿荫”。

——第893页

以下是部分常用词中的异形词,按照《现汉》的处理,破折号前为首选,后为次选:

担心—耽心 dānxīn

丰富多彩—丰富多采 fēnɡfù-duōcǎi

过分—过份 ɡuòfèn

纪念—记念 jìniàn

狡猾—狡滑 jiǎohuá

那么—那末 nàme

日食—日蚀 rìshí
       色彩—色采 sècǎi

       神采—神彩 shéncǎi
       思维—思惟 sīwéi
       踏实—塌实 tāshi
       图像—图象 túxiànɡ
       稀奇—希奇xīqí
    现在语言学界的权威声音是:在报刊书籍等出版物上,在一般情况下,应当优先使用“首选词形”,但非首选词形不能视为错误,首选词形也并非必选词形,特别是涉及到选文和引文,为了
尊重作者、尊重原文,保护重要文献的原貌,减少出版物的混乱,对非首选词不必改动,也不应改动。在其他情况下,应当优先采用首选词形,也可选用非首选词形,但词形须一致。

    然而,专业校对人员对首选词形和非首选词形就特别敏感了。我在《向专业校对学习》一文中提到,他们是严格采用首选词形的。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蕴含”和“蕴涵”。这两个同义异形词,我以前是区分不清的,而且我用得较多的大概还是“蕴含”。但是专业校对人员将一部书稿中的全部“蕴含”一律改为“蕴涵”,原因就是《现代汉语词典》将“蕴涵”定为“首选”。这就是一种不同的“待遇”。这有点像电影和话剧中主要角色通常物色A角和B角两个人排练,但在一般情况下,最后出场的总是A角。站在专业校对人员的角度,对区分“首选”与“非首选”的意义就更加能够理解了。我同专业校对赵老师交谈时说:你们脑子里得记住大量异形词的区别吧。他说:也有记不准的时候。我说那怎么办。他说可以查词典,但有时词典里也有查不到的时候,那么,最起码一点,就是前后要保持一致。保持一部书对于同一词语的书写形式选用的一致,这是校对人员的“底线”,也应当是出版行业的“底线”。但是,如果没有进行“首选”与“非首选”的划分,那么不同的校对人员、不同的编辑就会各行其是,不同的书刊就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这对于书刊市场当然是一个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我说,担任了编辑工作以后,我对于“首选”与“非首选”的意义认识比以前就强烈得多了,而且我建议张老师在语文老师中灌输“首选”的概念。即使是有争议的,或者《现汉》的规定不尽合理的,一般也应以它的区分为准,而在出版物上优先采用“首选词形”。例如“买单”和“埋单”,从字面来看,“买单”比较容易理解,我个人就不喜欢用“埋单”,“埋”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字眼。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就是以“埋单”为“首选”,这就没有办法了。有人指出,某报同版一组文章中就分别使用了“埋单”和“买单”,这就必须统一(《湖北日报》200788日)。那么让谁统一谁,是“共产党”统一“国民党”,还是“国民党”统一“共产党”,不能由大家说了算,因为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当然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事实上是联合国说了也不算。)必须要有一个仲裁机构,这个促裁机构就是《现代汉语词典》。至少不同的编辑和校对人员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首选”,还是“非首选”。

    当然这还有一个问题,要不要高中生记那么多首选、非首选呢?这就大可不必了,只能通过教材的处理方法来潜移默化地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错别字试题上对两种以上不同词形的词语最好不作为试题素材,也就是采取回避政策。我记得早些年全国卷在错别字试题上使用了异形词“盘跚”作为正确的选项,就产生了不同意见,我当时是反对这样做的。在试卷命题上,如果不是特定教学任务的需要,我们不能因为人为的原因而使问题复杂化,反过来,我们反而要尽量人为地避免可能发生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