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将军内战:加强对产业转移工作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6:27
加强对产业转移工作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11-11-11    信息来源: 研究室  字体:大 中 小

 

--在产业转移课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王兆春

2011年11月8日

 

同志们:

  产业转移课题是由研究室和产业政策处联手、配合编制产业转移目录进行的,有利于理清产业转移的路子,研究操作方面的措施。会上,大家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会后应研究吸收。今年以来,各处室、单位结合业务加强了对工作的研究,对做好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大家讨论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加深对各项经信业务工作的研究

  加强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深入推进工作研究,对开阔视野、提高工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研究是一种手段,好比显微镜,有些不明白的问题,放到镜下一看,就清楚了。研究工作为的是把工作做得更好。没有研究就不行,看不到问题的危害性,还以为平安无事。要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风气,让每项工作更有思想,更有理性,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加强工作研究,注意运用系统的观念、统筹的观念、集成的观念研究工作。研究工业和信息化,我们也有局限性,难就难在我们是管理工业和信息化的,平常有一套想法和做法,一遇到与自己主张相悖的观点言论,就容易产生思想抵触。所以,研究问题要善于包容,有点胸怀,敢于听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反向观点,做到实事求是。探索经信经济发展问题,实际上是研究文化问题。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理解、掌握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指导好全省经信发展问题。要认真贯彻郭述禹主任在全省经信委主任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把工作研究作为做好明年工作的保障措施。按照经信工作新职能、新环境、新任务、新理念、新手段进行梳理,从理论概念到实践运作进行探索。各处室、单位结合承担的职责,理出题目,开展好工作研究,越是在复杂的情况下,越是注意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惠及民生的要求,以社会利益为重,研究好怎么发展、谁来发展、发展什么,实现发展预期和发展结果相统一。虽然各处室、单位承担的任务不同,但在大局把握上、坚守的原则上应该是一致的。

 

  在经济发展把握上,既要有所作为,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恰如其分,以稳定发展为上。经济忽冷忽热危害大,急于求成危害也大。回顾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经济停滞不前带来的问题很大,急于求成带来的危害也不小。经济发展不要急于表现“成功”,许多成功都是勉强的;也不要急于实现“赶超”,许多赶超都是失调的。从“又快又好”到“平稳较快”,是我们对经济生活的科学总结。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随着产业发展的增长机制发生变化,支持高速增长的构成改变,速度的期望也要改变。降速度保调整,就是把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发展通道打断,转向新的发展要素支撑。

 

  在衡量发展质量上,不能只看企业效益,更要看社会效益,应按付出的社会综合成本去评判效益高低和产业的优劣。有的产业利税效益很高,若把资源占用价值和环境价值计算其中,其综合效益不一定高。热衷陶醉于高付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仅抢子孙的饭,也害了自己。原来的饥不择食尚可理解,现在经济有一定基础了,生活开始好起来了,可有的地方和企业还是习惯不计代价去发展。形势变了,就应该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在引导发展产业上,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都是越大越强就好,而是要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一个地方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有限,开发强度过高,社会生产生活成本过高。做大做强要有选择性、规划性,环境要容得下,资源要有保障,空间要有余量,文化要有认可。现在提倡的是差异化发展,错位式发展,推进产业在分化中聚集。在省区内限定一定量的基础原材料初级产品,把重点放在深加工和发展新兴产业上,放在增值上。

 

在指导企业经营上,既不能四面出击,也不要指望一夜暴富,而是遵循稳步上升原则,把企业发展的各个要素调整到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稳定状态、良好的稳定收益状态。如果说小企业没有把握资源、资本和市场机会的能力,一有风吹草动,容易曲终人散。有规模和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资源类企业,应注意发展战略的管理。指导企业发展要着眼长远,即使不能成为百年企业,也要看着三十年五十年,这需要建立稳步发展的机制。

 

在经济发展形态上,既不是实体经济越多越好,也不是虚拟经济越多越好,而是结合实际在不同时期掌握适当规模和比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运行状况决定着虚拟经济能否健康运行,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如果只顾发展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而单独大规模扩张,就会使经济虚拟化产生经济泡沫,造成产业空心化,就业问题也无法有效解决。

 

在工业发展指导上,既不能不听企业的,也不能只听企业的,而是要兼顾社会的,主动分析化解矛盾。工业发展落脚于企业,应支持扶持企业加快发展,及时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通过企业发展所提供的税收和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但是企业属性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企业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政府必须站在社会的层面,重视民众利益、社会效益。职工社会保险全覆盖办得很彻底,就是政府的强力决断,若只听企业的意见现在不一定全推下去。这样一来,企业只好被逼得去调整转型了,也是好事。

  二、逐步加深对产业转移的理解

 

这次产业转移研究是一个开创性、超前性课题。从空间位移来研究优化产业布局,从经信工作来讲还是首次,尽管还处于初期,但指向值得肯定。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频出、国内资源环境劳动力资金等约束增加,产业发展出现了弱化苗头的时候,我们进行产业转移和生产力布局方面的研究探讨,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逐步从着眼于产品、企业到产业来研究工业,是一件好事。工信部高度重视产业转移。7月底在哈尔滨召开全国工信座谈会上,苗圩部长指出要把制定产业转移目录上升为综合性、全局性的产业政策。8月31日工信部在昆明开会,产业政策司主要领导强调了产业转移工作的意义,并对编制目录作了具体部署。11月13日工信部又将在郑州开会,讨论编制目录问题。产业转移是实现布局优化最有效的途径,但具体操作需要认真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的由来。

第一,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产业转移是资本技术智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变动。用哲学观点看,这种空间运动是绝对的,是长期存在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所谓静止不变,是我们对产业形态的考察,实际上内部生产要素也在不断变化中。产业转移是长期渐进发展的,蕴含着量变质变、动态升级和利益最大化原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一体化,产业由优势地区向弱势区域转移是大势所趋。但产业迁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从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地方做起,把产业转移做好。

  第二,产业转移是资本技术市场的转移。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生产能力转移,而是生产要素在市场的引导下寻求利益最大化。产业转移必须有技术政策的承接平台,有规划承接,不但承接产业,还要承接技术,而且要双赢。现在产业转移,多是寻求资源,利用廉价劳动力,到头来还是发展原有传统产业,而技术、智力资本不会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反映的招工难,实质上宣告着廉价劳动力时代的远去,如不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调整,等利润空间挤压没了再调整,就被动了。

  第三,产业转出和承接必须围绕产业优化升级来推进。搞产业转移必须紧紧抓住竞争力这个核心,而不是简单看增加值。产业结构层次低的问题,实质上是生产要素构成上技术、智力资本比重小,对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依赖程度高。产业转移既要注重量的扩展,更应注重提升产业层次,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创新,做到在产业转移中推进产业升级。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没有发展根基的产业,增加值聚散若过往烟云。

  第四,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推力是市场。转移的主要方式是投资、合作、兼并 、联合、收购、重组等,重在资本和利益分配上的合作运作。所以不能简单看成生产设备的转移,要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因素统筹运作。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卖落后设备的欺诈行为必须杜绝。要遵循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

  第五,产业转移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高起点推进。研究产业转移对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企业的对外投资和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营销基地、企业总部外迁等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在推进产业转移时,应结合本地的比较优势,在符合国家区域产业政策的情况下,科学确定重点转出和承接的产业。根据本地产业布局、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瞄准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注重承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

  第六,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相结合,有规划性推进,办法措施有操作性。政府在引导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是市场机制无法取代的。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通过政府适度干预与调节,通过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纠正市场经济企业追求利益造成的产业失衡。一方面,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所耗费的时间长。另一方面,资本、技术、智力等生产要素在市场中探寻发展的空间,有一定的盲目性、风险性,也存在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顾虑。通过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可以协调好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实施产业转移促进优化升级。政府通过制定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统一的规划,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就会给转移双方吃定心丸,推进产业转移循序渐进,长期不断发展。

  三、探索以四维(4D)理念来提升产业发展

 

  当前工业发展已经到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形势下,要形成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仅靠以产品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以经营为中心的管理创新还不够,必须通过产业整合实现产业创新。发挥产业聚合效应,以低成本的配套、高端的技术群、强辐射的影响力,创造群体发展的优势。这也是发展工业经济从着眼产品、企业,转向着眼产品和服务并重、企业与产业并重的重要转变。实践证明,可以用四维理念提升产业的规模、结构和经营素质,打造有持久竞争力产业高地。

  (一)从产业技术水平来讲,推进纵向提升。所有产业都存在自身如何发展提升问题。金融危机过后,通过制定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基本上理出了路子。1、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所谓新兴产业,主要是针对传统产业而言的,如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开发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2、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立足本省产业发展现状,加快提升汽车、船舶、成套装备、家电、食品、造纸、服装纺织、石化、盐化、煤化等特色优势产业。  3、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围绕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六大传统行业和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4、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统筹产业升级、整合重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强化上大压小、等量或超量淘汰、区域限批、土地调控、环保安全准入、节能预警、差别电价等措施,严格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计划,重点加快钢铁、焦炭、水泥、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优势企业腾出资源和市场空间,促进产业升级。

(二)从产业布局优化来讲,推进横向转移。产业转移是一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中,伴随着转方式、调结构进程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1、鼓励承接先进产业。引进国内外先进产业,打造产业品质优良、竞争力明显的特色经济区,形成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高地。建立不同的产业承接方式与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进一步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2、适度控制基础原材料产能。根据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在适度生产规模下发展,引导企业从追求实物量增加转到追求价值量增长上来,即在保持一定的实物量消耗的基础上,依靠高技术、高附加值和现代服务增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3、提倡转出发展的产业。随着我省能源、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限制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类产业的发展,一批急需扩张的企业,需要适度向外发展,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4、退出资源环境无保障产业。退出市场的原因不是技术装备问题,而是产业经营成本过高,企业无利可图,如不退出将连累其他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主要是省内资源枯竭的矿业,绝对依赖外来大量资源的加工业,能源高消耗产业,治理排放成本高的产业,重金属冶炼加工业,逐渐失去市场的传统产品。

(三)从产业区域形态来讲,推进轴向聚集。产业聚集是各种优势生产要素的集合。在产业聚集中,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积累和共享中往往伴生新的经营形态和竞争优势。  1、以大带小配套的产业聚集。积极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2、簇群分布的产业聚集。产业簇群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众多有交叉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以及相关机构,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簇群可以获得专业化市场的效率、专业化信息的途径、网络增值效益和更有效的竞争,不仅有利于产业链的重组和延伸,而且能有效带动产业的整体升级,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布局分工合理的特色产业簇群。3、园区发展的产业聚集。发挥集中配套的优势,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选准主导产业,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打造园区品牌,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4、集群创新引领的产业集群。所谓集群式创新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以集群为依托或载体,通过集群内企业相互竞争与合作,实现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整合,激活集群内部持续创新活力,以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

(四)从产业现代化来讲,着重推进信息化。信息化是推进产业发展的触媒。产业一旦植入信息化,将催生新的发展形态,新的经营方式,新的创新契机。1、技术工艺管理信息化。主要是生产活动的现代化、自动化。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工业的融合,着力推动企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全面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2、企业市场与物流信息化。通过平台建设,聚合社会资源,在信息服务共享中发展。建立和完善不同行业、区域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化支持。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3、产业风险防范信息化。主要是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预警,防备产业损失。从全局经济战略的高度,评估外部环境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提高企业外部风险预警、预告和快速反应能力,及早发现并规避产业风险。4、商业模式创新信息化。商业模式创新是继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是新经济的显着特点,信息化管理手段和IT技术的运用,成为当前企业构建创新商业模式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理念和技术创新,建立新的产业运作模式,能够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创造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