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技术:【中国画意摄影大师】-- 郎静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8:41:43

中国画意摄影大师

                  -- 郎静山(1892—1995)

 生于江苏淮阴。他的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和《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但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了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这些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1928年11月,周瘦鹃在参观华社2届影展后写道:郎静山竹枝一帧,裱以黄绫,题曰“板桥画本”,观其清影婆娑,宛然板桥道人手笔也。

此后,郎静山专注于多底合成的集锦摄影。1934年,他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

在谈及集锦摄影的创作时,郎静山写道:

摄影固属于科学,然亦具别有纪象以外之情趣,故其艺术必赖理法与技术之综合。窃以中国绘画艺术,有数千年之历史,而理法技术已达神妙之境。摄影为图画,绘画亦为图画,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相同,尤以集锦之法,更能与画理相通。

集锦照相,即选择摄影多数底片中景物配合于一纸而参融之,亦即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之成也。

郎静山的早期创作,多是表现佛门的幽静、独坐的赏溪者、悠闲汲水之人,以及山水风光、亭台楼阁。后来,他以鹤、鹿为题材,创作了《翠竹仙禽》、《绿荫双侣》、《松鹤延龄》和《鹿苑长春》等作品。20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转而创作带人物的风景,模特儿主要是国画大师张大千。他将道家装束的张大千,作为集锦山水中的主角,创作了《松荫高士》、《松荫静坐》、《飞泉幽涧》等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模仿古代著名画家之作,如《松荫高士》,与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十分相似。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正如美国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Kennedy)所指出的:

郎先生为中国人,并且又研究中国绘画,所以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人。
  1995年4月13日,摄影大师郎静山在台北逝世,享年105岁。

郎静山的画意人生

郎静山 (1892—1995),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家,享居世界获最高荣誉的艺术大师之列。他的作品,对20世纪前50年代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发生过深远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郎静山因“集锦摄影”而一举成名,驰誉于世界艺坛。此后几十年来,世人总把他的大名与集锦摄影联系在一起。尤其是1981年及1983年郎先生两次在法国举办影展后,研究者开始对郎氏艺术成就的重新认识与估价,即“郎氏风格”的精神实质。而不仅仅停滞在褒奖溢美之辞的水平上。

1892年8月4日(清光绪十八年六月十二日),郎静山出生在江苏清和县(今为淮阴)的一个封建家庭。郎姓祖籍江苏兰溪,父亲郎锦堂公为清末幕僚,曾在漕河总督陈燮龙属下先后任“左营参将”、“两镇总兵”,是一个充满士大夫闲逸思想的人物。他酷爱中国戏曲和绘画艺术,并以此为娱。在近代戏曲史料中,保存了郎锦堂和名伶吕月樵《莲花湖》的剧照,借此可了解一些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习水平。对于书画艺术,则更为精通。自幼耳濡目染,郎静山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追求。郎静山曾回忆说:“先君爱好书画,启发余艺术甚多。”这对郎静山艺术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郎静山在幼年时,清和县本地已有几家照相馆,父亲又来往于南京,上海之间,时常带些照片回家,这是郎静山和摄影的最初接触。

1904年,12岁的郎静山进英国人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的工部局育才学堂读书。该校国画老师李靖兰喜欢摄影,在他的指导下,郎静山正式开始了摄影的实践。应该强调,郎静山摄影的启蒙老师,是位画家,这对他以后形成的艺术思想和作品风格也产生了关键作用。1906年,郎静山转入上海南洋公学预科读书,依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摄影。当时的同学还有黄坚——20世纪20年代北方的摄影家。

1912年(民国元年)郎静山入上海《申报》馆工作,据说当摄影记者,但从当时的情况看,各报馆还不具备专职摄影记者,报上刊用的新闻照片也不多。郎静山这时也只能是偶然拍些时事照片发表,主要从事报刊广告业务。后来,上海《时报》为了创新版面,入欧洲定购了三色轮转机,并增加了以照片为主的副刊。1926年,郎静山经人介绍入《时报》馆,担任摄影记者,以后一段时间,他的采访摄影活动日益频繁,但拍的多是时事方面照片。新闻摄影,对他来说是不甚感兴趣的。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想的社会影响日益强烈。摄影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受到重视。随之而来的摄影艺术团体出现。1923年,以北京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为中坚的摄影艺术组织“光社”成立,利用展览、年鉴、出版物大力鼓吹摄影的艺术性和美术价值,上海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业余摄影爱好者。1927年冬,郎静山与胡伯翔,陈万里,张珍候等摄影同好积极发起成立了摄影艺术团体——“华社”(中华摄影学社),先后举办了四次影展。摄影家之间形成了创新摄影品种,内容,题材形式的大竞赛。

1931年,郎静山在影友的鼓励下,在上海开设了“静山摄影室”,专门从事人像和广告拍摄。同年,郎静山的一幅作品《柳丝下的摇船女》(柳荫轻舟)被选入日本国际摄影沙龙,这是郎氏摄影作品开始入选国际影展的里程标志。1934年,郎静山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往后的几年(大约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作品在国际摄影沙龙入选直线上升。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郎静山往来于上海、昆明、重庆之间,一方面做新闻采访,一方面继续从事集锦摄影的研究和创作。其间,1939年在纪念达盖尔发明摄影术100周年之际,他在上海震旦学大学和大新公司展厅举办个人影展,出版了《静山摄影专刊》、1940年,郎静山以集锦摄影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初级会士(ARPS)衔称,1941年,出版了《集锦照相概要》一书,简略介绍集锦摄影的艺术原则及技法。1942年再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RPS)及美国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PSA)衔称。这一年中,还出版了《静山摄影集》和《静山美术摄影》画册。1947年,郎静山的作品应邀参加美国举办的世界50位摄影家联展。

从入选国际摄影沙龙的数字统计分析:1931年起至于1949年郎静山离开大陆前,是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此时,作品的风格已经形成。集锦摄影,在郎静山全部作品中异军突起,得到世人的肯定。

据郎静山本人说:1949年夏,上海解放前夕,他以应美国新闻处邀去台湾参加影展名义,搭乘一艘美国邮轮到香港,转而台湾定居,开始了海峡彼岸的生活。

关于郎静山离开大陆后的活动情况,据他本人说:“大部分相机,底片留在大陆,但他带出了大约四百张底片”。很明显,对一个潜心研究集锦摄影的摄影家来说,意味着失去了多年积累的创作素材,无疑会给艺术创作带来严重的影响。郎先生对此也直言不讳。两年间,几乎没见任何作品发表。直到1951年,郎氏才发表了由黄山、香港的摇艇和台北的芦苇为素材用集锦方法制作的《烟波摇艇》,形式上和以往的作品没有太大变化。1953年,郎静山以台湾“文艺协会”的名义举办了一期摄影班,同年3月25日成立名为“中国摄影学会”(PSC)的组织,他被推为会长。1958年,郎静山在香港举办个人影展,同时出版了由他所著的《集锦作法》一书,并以四种文字出版发行。1966年由郎氏发起组织“亚洲摄影艺术联合会”(The Federation ofAsian Photographic Art),并出任理事长。1971年,台湾“中华学术院摄影研究所”刊行了郎静山《六十年摄影选辑》(自选作品集),共收入各时期作品120余幅。1981年5月,法国为郎静山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并搞了相当规模的纪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1983年,郎氏应主持人约翰.戴赛特(JeanDieuzaide)之邀,在法国南部的吐鲁斯举办了个人回顾展。1984年8月,92岁的郎静山出访美国,获美国“公刊竞赛编辑奖第一名”的荣誉,同时被授予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艾顿新闻摄影特别奖。在此以前的1984年6月,在香港举行的《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中,展出了郎静山晚年的集锦摄影精作《湖山揽胜》。

1991年到1992年郎氏曾二次回大陆寻根问祖,到过上海、浙江兰溪及北京。1991年还曾在北京故宫举办了“郎静山百龄百幅摄影作品展”,大陆一些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1995年4月13日午后一时郎静山在台北台大医院病逝。

——全文摘编自:陈申编著《郎静山和集锦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摄影大师郎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