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l服务器经销商:[推荐]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名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40:54

[推荐]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名师?

 

——读《中国语文人》有感 

李彬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实施,《教师教育标准》即将出台之际,语文教师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做一名创造性的实践者和行动研究者,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从业精神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纲要》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能给教师以职业的幸福感? 是教师自己,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一、在担当中奋勇前行

洪宗礼先生说过:“每个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直面母语课程教材的文化价值,务必致力于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张蕾、林风雨主编《中国语文人》(第一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196页)

综观当代的语文教育名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代娜、李震等),他们出身不同,有的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有的并非中文系科班出身,有的甚至从教时的文凭只是初中或中师毕业,但是他们都靠自我努力达到了专业领域的制高点,具有丰厚的专业素养与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视母语为生命,把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作为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前提。美国教育家库姆斯经过多年研究指出,一位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备了作为教师个人行为准则的信念结构。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献身。于漪老师说:“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与使命,这奠定了我一生不变的精神基石,我数十年如一日执著追求、永不懈怠的精神支柱正是这一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张蕾、林风雨主编《中国语文人》(第一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32页)她大学时学的是教育专业,没有经过大学中文系专业系统的知识培养,她在教语文之始就开始系统地学习语文教学需要的专业知识。为此,她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文艺理论、小说创作、党史、哲学等,甚至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最新知识……

教师的光荣就在于把教育视为自己的生命,以从事教育事业为荣,以从事的专业为乐,在教育中极富热情、积极性、创造性,对平凡的工作时时怀有一种虔诚的、敬畏的情感,把教学工作当成了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教育是一个需要爱的事业,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对学生的热爱,没有对教学的深情,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育行为。

二、在阅读中奠定前进的阶梯

魏书生老师说:“我喜欢读哲学,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读一点古人著作,《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便放在我的床头,读了许多遍……我最喜欢的还是人物传记,梅林的《马克思传》是我读得最长久的传记,当然也读《列宁传》《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爱因斯坦传》《爱迪生传》,也读《丘吉尔传》《林肯传》《释迦牟尼传》《戈尔巴乔夫传》等。”(张蕾、林风雨主编《中国语文人》(第一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351页)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浓郁的课程,人文精神不能靠强硬的灌输,它重在熏陶,重在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在这过程中,阅读的作用是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的。教师是一个文化人了,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一个喜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往往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有了这样的“内功”,走进课堂,方能居高临下,左右逢源,语言有味,面目可亲,从而创设出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

当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当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这时候我们最能感受到母语的温暖。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是自己任教学科的还是学生爱读的,是经典理论还是报刊杂志……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一个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读书的习惯、读书视野的宽窄和读书积累的厚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每位语文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文教师通过自觉读书,不仅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还能提升个人的人文底蕴。

三、在反思中提升学术素养

“教书和拍电影一样,都属于遗憾的艺术”,于漪老师对自己的课永不满足,永在提升,这也是她语文教育的行动研究过程。1964年,她发表了《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实一些》,里面充满了自我剖析、锐意创新的反思精神。正是这种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反思,成为于漪老师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成为教育研究的人文火种,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反思的意识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如“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扪心自问”“人贵有自知之明”等。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通过自我反思教师才能够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最终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于漪老师教学风格多样,她几乎篇篇教案都有教后一记,很多教后一记还不止一篇,她的教后记内容丰富,有的是对字、词方面教学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对学生反应的记叙,有的是对文本的一些独到见解,也有的是对学生提出的比较难以解答的问题的分析。于漪老师对语文教学精益求精,她把整个生命都融进了教学:“我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这样一来,啰嗦、重复、语病大大减少。”(谭轶斌、孙宗良、曹刚《教师课堂语言的“牵引力”》,《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5期,第78页)

如果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都能坚持写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教学日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成长中的点滴感悟,每一堂课下来后,认真整理、思考每一个环节,看看哪里做得较好,哪里还有待改进,然后再把这些体会记录下来以备将来继续改进,长期如此,焉能不渐臻佳境,登堂入室?语文教师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审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情学法,深入思考,具有教学的前瞻性。我们只有对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教学,而从根本上改进教学又能促使进一步的反思,这样的螺旋式循环过程是一个教师日益成熟的过程。

四、在实践与科研之间搭建桥梁

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不搞研究的。脱离教学实践搞教育研究,往往是空洞的理论家;从不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师,到头来只能是个教书匠。余映潮老师说:“现在,60多岁的我仍然在继续自己‘不离学术,不离实践’的理想,并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离学术’:无论多忙,都要坚持本学科的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都要写写文章,作作讲座,以提升自己的水平,指导自己的工作,优化自己的工作。‘不离实践’:无论多累,都要在本学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好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活动,坚持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想想教学,进进课堂,作作示范。”(张蕾、林风雨主编《中国语文人》(第二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224—225页)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拥有丰厚的学术素养和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为此,教师必须树立自觉学习的意识,即在教学中从自身需要出发,积极进行科研活动,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494—495页)

《纲要》(第十七章)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朝夕之功,既不能速成,也没有终南捷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在提升自我”的信念,从现实的教学需要出发,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入手,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思考,实践,反思,开展科研,进行行动探究,这是经过几代“中国语文人”检验的教师快速稳步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真正的教育是完善自我的教育,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才会不断地濡染他人,传承文明,造福社会,这就是名师成长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