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宕的意思:[第72期·广州旧闻篇] “天人合一,仁爱及物”,莫让古语变空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9:52
2006-09-14 12:02: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1927年7月

  东方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仁爱及物,慈悲为怀……”主张人与万物的和谐,反对任意杀戮,虐待动物。而在战乱时期,人类自身的温饱便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其它的生物,难免会出自于自身利益而进行狩猎。草民固然可以不知益鸟之好处,作为民政厅长,朱家骅自然有义务要求市民保护益鸟兽,以保障生态平衡。狩猎暂停条例的提出,对于抑制当时的群众的捕猎起了一定作用,而对于自然生态的维护,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历史精神

  野生动物,养之?食之?抑或放归山林?

  有一个关于广东人的“吃”的笑话,它是这么说的:有一帮人去旅游,在动物园里参观企鹅。这些人都没有见过真实的企鹅,因此一见到活生生的企鹅就在面前,都很兴奋,大呼可爱。突然,人群中传出一声广东腔:哇,这么肥的企鹅,拿来煲汤肯定好好味。

  是的,什么东西到了广东人手上,都可以是食物。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不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这是外界用于批评广东人的固定思维了。而事实上,也并没有冤枉广东人。只要是能吃的东西,放进嘴里才叫不浪费。

  有的人说,从对待动物的态度,往往能衡量出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这种人若是来到广东,真不知得惊诧成何样了。然而若是追溯到远古时代,这理论便不成立了。而且,现代的很多饮食习惯,都是长久的传统。其实,广东人自唐朝以来就背上什么都吃的恶名,纯属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少见多怪。

  广东人爱吃野味有着其深远且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地理上,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周围群山连绵草木丰茂,众多野生动物聚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广东人既靠山又临海,自然有多种吃的选择,远古以来的广东人就是野味菜与海鲜菜的创始人,是他们适应性强的生存能力造就了野味菜和海鲜菜。再者,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广东人吃东西讲究一个新鲜生猛,因此他们眼里,越是野生自然的东西,营养价值就越高,各种野生动物亦纷纷受到广东人的青睐而成为盘中餐。

  乔斯·奥特加说:“我们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如果不能拯救它们,我们也就不能拯救自己。”同样的,如果我们不能拯救自己,我们又如何拯救他们呢?

  诚然,广东人食性杂是事实,不过说句公道话,真的只有广东地区才有野味吃?不尽然,前几日我有朋友打电话来询问哪里有野味吃,理由是有朋自北方来,想吃野味。我在脑海中的美食地图上搜寻了三遍,还是没有找到相应的坐标。同时声明吃野味的地方不是我们这种官方的美食记者的职能范围,得找四处觅食的真正美食爱好者才行。

  就像广东人爱吃生食,是由于地理条件与内地长期隔绝等历史原因形成的。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大山阻隔,内地车马行人很难到广东,广东人也很难到内地,因而造成广东文化缺失,故称广东为蛮荒之地,“北胡南蛮”指的就是岭南广东人。也就是说古代广东自然环境,文化,生活习性与北方的匈奴人差不多。所以广东人现在的食文化还保留新石器时期的遗风。

  再谈一谈广东人吃蛇,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史记》中提到的地理书《山海经》,便在《海内南经》章中载:南方人吃巴蛇,可免“心腹之患”,是为驱除疾病的饿。距今两千多年前,汉朝人刘安的《淮南子》又载:“越人(指广东)得蚺它(音”南蛇“)以为上肴,中国指北方及河南、陕西一带)得之无用。”蚺蛇大而无毒,北方人是不吃的。 此后,唐代的段公路著《北户录》、段成式著《酉阳杂记》,也有广东人吃蛇的记载。

  所以,就像陈小川在《青年时讯》中讲到的:“应该说滥食野生动物的毛病,咱们可能都有过。现在不怎么吃了,并不是环保意识多么强,是野生动物越来越贵,吃不起。环保意识增强,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反省陋习是大家的事,不是把谁妖魔化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不要妖魔化广东人,并不是只有广东人才吃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并非只有广东人才爱吃稀奇古怪的东西。

  今年年初的时候,广东有旅行社新近推出的到非洲丛林猎奇尝“百兽宴”的旅游项目,号称狮子、豹子、犀牛、斑马等非洲珍稀野生动物将被做成“年夜饭”奉献给前去非洲旅游的广州人。虽然事后,这个旅行社一名负责人再三向记者强调,该公司推出的非洲丛林猎奇尝“百兽宴”项目绝对不包括“吃珍稀动物”,并解释“百兽宴”只是非洲地接社打出的一个噱头而已。非洲“百兽宴”的确有这个称呼,但是项目安排上只写着可以品尝羚羊、水牛、鳄鱼等非洲动物,大啖狮子、豹子等非洲珍稀野生动物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就有些荒谬了,自己地盘上吃不过瘾,还要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吃保护动物。若是以前蛮荒之地,吃吃蛇虫鼠蚁算是顺应天时,而这五谷丰登的年头就别尽动歪脑筋了。广东人,别再给自己脸上抹黑了,先努力洗脱历史遗留的沉重黑锅来得更重要些。

  相关链接

  广州动物保护历史沿革

  民国初年,广州东堤有个东园,养有一对老虎,一只狮子,一条鳄鱼和几只猴子,可谓广州最早的“动物园”。

  民国17年(1928年),广州市政府把位于中山四路的法领事馆“租借地”收回建动物园,取名永汉公园。据民国24年统计,动物园面积2.2 公顷,动物60余种200头(只)。

  民国27年冬,日军侵占广州,该园改为“靖国神社”。抗战胜利后,该园改名为汉民公园。

  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把该园更名为人民公园。

  1955年5月1日改为广州动物园,有动物110种381头(只)。

  1956年7月,动物园搬迁到麻鹰岗(现址)新建,1958年初建成,同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广州动物园面积仅次于北京、上海动物园。

  旧闻人物

  朱家骅,著名教育家,字骝先,1893年生,浙江吴兴人。1927年4月,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广州政治分会委员。在朱家骅任民政厅长期间,曾提出不少建议,颇有进步意义。

  民间记忆

  越秀公园一带曾有老虎出没

  广东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杨万翔

  我从祖父的口中听过一则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生长在回民家庭,先祖都葬在原广州北郊的先贤古墓。先贤古墓是回族坟场,现今的地址在兰圃的后面,已经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越秀公园、兰圃一带并不是如今的繁华地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我的祖父到先贤古墓祭拜先祖时,突然间看见有一只老虎站在离祖父不远的地方!当时祖父很惊惶,他不敢乱动,生怕被老虎伤害,只好站在原地眼睁睁地与老虎对望。更惊险的是,那老虎还对我祖父咆哮了几声,祖父简直被吓坏了,不顾一切地奔跑回先贤古墓附近的清真寺院,并立刻把门拴紧,这才有惊无险。


  鸟兽能安心栖息于树木、山林,才能算作有效的保护。上图为上世纪20年代的白云山,有些地方,树木还不茂密,但却是鸟类的乐园。

  保护鸟兽的提议让人们看到了民国当局观念上进步的一面。然而,要让提议深入人心,变成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似乎并不容易。把鸟关在笼中岂能算是保护?左图为漫画家张光宇民国时期创作的漫画《跑马厅畔之栏外人与笼中鸟》。

  图为上世纪20年代广州沙河一带的林阴路。

  旧闻回眸

  朱家骅保护鸟兽之提议

  民政厅长朱家骅,昨提出狩猎暂行条例,请省政府委员会议讨论。

  其提案云:为提议事,查鸟兽之中,有专以害虫及害兽为食料,为食料而间接为农民防除害虫害兽,以增添农产水产之收获者,为数不少。以一般人民,不知利害,妄加狩猎,以致此种益鸟兽,渐次减少,实于农业前途,大有妨碍。故各国均有狩猎法规,保护国内所有益鸟兽之繁殖,使其次第增多。

  具查各国法规,分为二种,有规定保护益鸟兽之种类及时期,使人民对于一定种类,不准狩猎者,亦有规定狩猎鸟兽之种类及时期,以表明在所列种类及时期之外,不得狩猎者,二法殊途同归,具在我国初次施行此种法规时,应先采用列举保护鸟兽之方法。

  现拟定狩猎暂行条例如左,是否有当,敬候公决,狩猎暂行条例:

  第一条,不得用爆药物剧药毒药及危险之陷阱,第二条,日出前,及日没后,以及市街人家稠密之所,不得用枪弹,第三条,下列地方,不得狩猎:一,禁猎区,二,公路,三,公园,四,学校内,第四条,凡欲狩猎者,非得地方长官之许可证,不得用枪炮打猎,(但在围墙内,或庭围内不在此限),第五条,许可证分为二种,许可税如下:(甲)以营业为目的者,不论用何种狩猎器具,拾元,(乙)不以营业为目的者,不论用何种狩猎器具,五元,第六条,许可证有效时期,为每年十月十五日起,至翌年四月十五日止,此时期以外,不得狩猎,第七条,猎者应携带此附本人相片之许可证,以便随时应警察,及地方官之检查,并只限本人使用,第八条,因学术研究,或用以为有害鸟兽之驱除,而采用保护鸟兽者,可请求地方官特别许可,不另收费,第九条,保护鸟兽,禁止买卖,第十条,应行保护益鸟兽之名称如下:鹤,燕,小雀,白雀,荏雀,鹊鸽,鹧鸪,杜鹃等。

  据1927年7月9日《广州民国日报》

  旧闻延伸
  
  市立师范学校发现狐狸

  据该校中人口述其事,甚为怪异,特为记录。

  是夕十时许,校内小学校教员宿舍楼上天花板内,忽有声响,各人静耳而听,一时老人咳嗽声,孤拐脚步声,瓦碎木落声,梁柱震动声,哼哼嗥嗥,喧嚣不已。

  各教员均疑有贼,盖天花板上可容人行走故也,纷纷持械搜查,上瓦面视察,却不见踪迹,喧声顿然而息,不久声音又现,衣裳细碎声,击掌声,撞墙声。

  教员又惊异,彼动此静,互持至夜深三时。众伏守各处,忽见梁柱隙中,露出兽首,双目炯炯,其声嗥嗥,似狗非狗,似猫非猫,仔细观之,是为狐狸,渐从隙中露现全身,沿横柱而行,状甚暇豫,全身灰黑色,尾长二尺余,尾末结成毛球,众惊呼,持竹上打,仍沿行如故,若戏弄众人也。后忽大鸣,向瓦面蹿去,稍纵即逝。

  据1923年8月1日《广州民国日报》

  解读:学校里面发现了狐狸,引来众师生一片骚乱,这小畜生也着实调皮。而文章中描写得相当形象生动,犹如一场精彩的师生埋伏狐狸的电影。
  
  北郊发生野牛伤人惨剧

  昨二十四日上午九时许,北郊外忽发现黄黑色大野牛一头,右角旁生一小角,形状异常凶恶,见人即追逐。

  是晨由柯子走出,至发风林,已伤一担尿农夫,乡人见之,惊而四散,该牛遂由发风林至下塘,乡人见颠牛奔至,即将闸门关闭,不知如何,该牛竟从间隙而入,见人即奔逐,乡人惊甚,以致田户间间几无一人工作,该牛乃得狂奔,田东有一农夫,尚未知觉足避过,时适有一途人过此,牛奔农夫不及,即弃而惧该男子,致为牛角伤及脾部,创口约有碗口大,当场倒于地上,血流约成摊。

  该乡民团及该管四区署长警闻耗,一面匠伤者抬回医院施治,一面放枪追射野牛,牛身中两枪,尚能狂奔,嗣因身中两弹,狂热如火,即潜入一水塘中游泳,是时牛身已有鲜血,及团警追至,再开枪射击,牛又上陆飞奔,卒为段警将之轰毙,毕回乡约发落。

  而该男子因受伤过重,面色全白,不能起立,治药后约点余钟,始强言语,据称小东门,张姓,是晨由小东门,欲往某山,寻其妻之墓,不料途遇野牛,致为所伤等语,后由乡人雇轿将张某抬回小东门,着其家人调治,闻伤势甚重,恐有性名之虞。

  据1928年6月26日《广州民国日报》

  解读:野牛疯狂伤人,农夫不巧遇上,伤势严重,性命堪虞,着实不幸。
  
  工务局送豹子与中大制标本

  中央公园陈列之小豹,忽于昨日暴毙,查此豹往日饮食如常,亦非受有同种伤痕,想系感受肠热毙命所致。昨市工务局特将该小豹移送中山大学,作为标本之用,业经呈报市政府寮核。

  据1928年12月《广州民国日报》

  解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小豹死了,才有后面的华侨捐赠新豹。
  
  中央公园又有金钱豹

  现有西贡华侨梁栋材,特由该埠运到金钱豹一头,(该豹比前公园所见者较为庞大),并函请华侨安南西贡兴仁社转呈省府主席察收,该社收到此豹后,昨已备文转送省府,消防中央公园管理员前来接收,以供民众浏览云。

  据1929年1月21日《广州民国日报》

  解读:中央公园终于又有豹了。西贡华侨专程运来金钱豹捐赠给动物园,为市民增添看点,令精神生活愉悦。

  副刊谐谈

  防狗

  胡琴在1927年12月的《广州民国日报》“小广州”栏目写了一篇《防狗》,其中以调侃的语气建议人们如何防狗,倒是有些意思。依胡琴的理解,狗之所以能够自由咬人,皆因广州的铁网网开四面,人喜欢看狗咬狗,却没料到这狗也会咬人。而刚好其时广州城中兴起皮足绑,不如将它用来系在自家腿上,让狗咬不到,然后,爱咬来咬吧!

  “当局禁人吃狗。没有禁狗吃人。所以中国之狗特别勇敢,除了自相残杀之外,有时自由咬人。

  文明的地方,狗口有铁网限制,我们广州的铁网,或许是移作茶楼酒馆围窗口之用,所以求遇必供。久未传闻封锁狗口,狗子娇生惯养,也经不起铁网封闭。因此网开四面,任它开口咬人。

  人类有一种特性,最爱看动物打架或与打架相类的纠缠。路上捉狗打是其一,打得落毛出血,还未满意。一定要有裂肝脑涂的才算好看。狗咬狗,咬得狂了也咬人。这种常有的事已经顽固多起,晨早学生妹上学遇了,那个不会心惊肉跳,金枝玉叶何矜贵,奈何打狗惊之。

  我们想念当局者未必迷。或因铁网不敷用之故。我们应体谅一下,自行防备。不要错怪,近日广州皮足绑大兴。不妨人一对一对。尺来长,把整个胫部拖护,管它打死打生,也不会咬人肉。他们兴皮足绑,或者也本斯意吧。若是你们平民之脚太粗,则请削而就之。可也。”

  旧时世相
  
  建筑赛马场尚未批准

  东较场建筑赛马场一事,宣传已久,现业主雷荫荪以拟具章程,未邀市厅批准。昨特以搁置工程,损失极钜为词。再呈市厅,迅将章程批准,以便收股建筑等情。市厅批云,查此案当张黄各逆踞粤时,虽据该商将所拟章程,呈由本厅廿前任修签有案,惟经查所有章程,究未妥善,应仍候本厅详加覆核,一俟将该章程分别核明,逐条修正。呈由政治分会核准后再进行。

  据1928年3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

  解读:马照跑,歌照唱,民国时,总有游离在战乱与动荡之外的这样一副歌舞升平的景象。
  
  严惩卖挖死牛歹徒

  十区一分署,昨据值勤警察回署报称段内沙地有遣弃死牛一只头,请予掩埋,以重卫生等情。警团据报,即派警督同夫役前往沙地,将死牛扛回署前。翌晨再扛赴泮塘口旷地掩埋,事前并用臭水遍洒牛身,以防无赖挖掘转卖图利。十日下午一时许,果有四五人围聚旷地,将牛挖起,段警瞥见,驰至干涉,无赖一见警员,纷纷逃窜,当场拿获一人带区,余被逸去。讯称林安,住黄沙如意坊贵昌店,因失业日久,生活困难,顷闻泮塘口有掩埋死牛一头,帮约同数辈,前往挖起,拟转卖图利,直认不讳。区署以贩卖死畜,有碍卫生,迭经奉令严加取缔,该犯仍敢故违禁令,殊属可恶,幸发觉尚早,否则段内居民,一经误买,胥受其害。决拟从前惩治,俾儆其余,同时饬使前往,再将死牛掩埋。

  据1929年4月13日《广州民国日报》

  解读:人死不能复生,牛死亦然。发死牛财的人,固然可恨,然而若非经济困窘,谁愿意去挖一个遍洒臭水的死牛?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毓 实习生 李斯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