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生坎坷的诗词:哈瓦那破而不倒的华人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0:51
你见过这样的照相机吗?掉了漆的木头三角架支撑一个斑驳锈迹的红色铁皮箱,伸出一个皱皱巴巴的变了形的镜头。一位饱经沧桑的黑人摄影师,一群好奇的白人老外,古巴真的让我有说不出的滋味。这相机具有柯达“立拍得”的功能,照片立等可取,不管你信不信,我不得不信。

 

    “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耀著我,门前开红花……”这是六十年代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小的时候,我带着红领巾,吃着褐色的古巴糖,听着这首歌长大。“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古巴修正主义。”“同志加兄弟。”多少年过去,古巴与中国,打打闹闹,那还是相当的亲密。 

 

    在一个冬日,我们在大雪纷飞的加拿大多伦多起飞,几个小时后来到了美丽温暖的古巴哈瓦那,赶赴了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约会。    

 

    到达哈瓦那已经是晚上,入关顺利,难得中国人免签证啊!酒店派车接机,第一次见到热情的加勒比海的古巴人,望着车窗外,夜色中的哈瓦那越发神秘,说句实话我激动的一夜无眠。

 

    第二天,果然阳光明媚,我满怀憧憬来到哈瓦那旧城,看到这巴洛克风格的酒店。

 

    猛一看古巴国会大厦还真是吓一跳,这外型真是太像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了。1929年,古巴独裁者马查多动用5000名工人,耗时3年多修建。马查多自认比美国总统伟大,国会大厦不仅要模仿,而且要高大,中央的圆形穹顶高94米,的确比华盛顿“国会山”略高。

 

    古巴国会大厦不失恢宏,内部也富丽堂皇。可是在楼上四处瞭望,这边却是满目斑驳破旧。

 

    一老者站在阳台,身后是高大的门窗,破旧中难掩昔日的豪华。

 

    楼顶已经被岁月掀去,底座还相当的牢固,一边窗子拉紧窗帘,说明主人酣睡,另一边只剩下一堵残墙。 



    民族英雄何塞·马蒂雕像屹立,正是他领导了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

 

     酒店外墙的雕塑精美,阳台和木窗十分考究,想象往日何等的高贵。


    俯瞰街道,破旧楼下旧车来往,行人不断。

 

    最后,我把镜头定格在一个残破楼群下的新的中华牌坊,难道那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城吗?

 

    回到开头的古董级相机,我看到了它如何一次成像。摄影师拍完后把手伸进红箱子中去,

暗箱操作,显影后定影,拿出来交给游客,游客晾干。这就是立等可取,我信是因为我见证

了。这一刻,你也应该信了吧!


     如果你还不信,再看看这张。


 

    我决定去唐人街,路上看到西班牙马车。

 

     这么好的楼房我却猜不出是否在用?看窗子,极有可能在维修。


     只几分钟,就来到中国城的门楼下,这里叫华人街。

 

    到过许多海外中国城,怎么也没有想到哈瓦那中国城会如此沧桑,斑驳的楼房,像老妇

人,尽管曾经美丽华贵,现在已经是“残缺之美”。

 

    150年前,第一批华人远渡重洋来到古巴。他们当时签了八年的无报酬合约来古巴打工,几乎没有回国的盘缠!这样,大部分人留在了古巴,与当地的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通婚。据说,58年革命前在哈瓦那有华人10万之多。哈瓦那曾经是拉美最为繁华、最有魅力的城市,这一痕迹至今仍依稀可辩。

 

    古巴的华人参加了两次古巴独立战争,贡献卓著。为此,1931年哈瓦那建了一座“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功碑”,碑上刻有何塞·马蒂亲密战友德格萨达将军的一句话:“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

 

  20世纪上半期,吃苦耐劳的华侨在古巴逐渐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并且得到当地人的尊重。后来,有些华侨加入了卡斯特罗的起义队伍并组成华裔纵队,其中最著名的是莫伊塞斯·邵黄(中文名邵正和),他是格瓦拉纵队中的一员,后来做过劳尔·卡斯特罗的副官,1976年晋升为准将,后还曾长期担任古中友好协会主席。古巴华侨中还有两位准将,一位是参加过726起义的阿曼多·蔡,他还是古共创始人之一,另一位是古斯塔沃·崔。

 

    不过,三位华人将军的荣耀无法代表广大古巴华侨的命运,华人也是分阶级的,革命才是分水岭。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政府陆续废除了一切私有制,华侨开办的所有产业自然也被收归国有。很多人被迫离开古巴,也有很多人因各种原因没有能力离境。当时古巴禁止在古侨民向自己国家的亲属汇款,同时古巴法律规定只有直系亲属才可以继承遗产,不承认死者生前指定的其他继承人。因此,华侨去世之后,如果古巴没有直系亲属,其财产也就上缴了古巴政府。

 

    还记得八十年代中上海的中山路吗?就是这样。到过现在海口的老城吗?也是这样的骑墙。

 

    再看中国古巴官方的关系。两国于1960年9月建交,起初交往良好,但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中苏论战将古巴置于了一个尴尬境地。当时古巴的蔗糖基本全靠苏联购买,各种工业品和能源则大多从苏联进口,古巴只能选择苏联,所以我们称古巴为“修正主义”,古中关系急剧恶化。直到80年代,两国关系才趋于缓和,90年代两国元首才实现首次互访。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滞留在古巴的华侨难以与祖国产生实质性联系,移入移出古巴都非常困难,由此造成古巴华裔的断层。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到古巴经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有大约2000名中国留学生在哈瓦那学习,但这些人与古巴籍华人在性质上显然是不同的。

 

  20世纪上半叶,哈瓦那有10余万华人定居,覆盖了40余个街区,是西半球最大的华人聚居地。但时至今日,居住在中华城的古巴籍华人只有不到300人,他们大多来自广东,已年过七旬。

 

    许多华人与古巴黑人通婚,已经难觅第一代纯血统的早期华人后裔了,所以哈瓦那中国

城也很少见到华人,眼前的两位没准就是华人的混血后代呢!

 

     破旧楼房永不倒,华人很可能重新集聚。

 

    加勒比海的古巴黑人天生是运动的料,还记得古巴女排吗?小男孩很像长回去的乔丹。

 

    一排老爷车在前,过那边是绰号“骆驼”的公交车,长长的背,好像双峰,镀锌板的车头。古巴人在排队,等待始发车。

 

    古巴人是天才的机械师,什么样的车都能修好,上路。这一次,司机紧锁眉头。

 

    据说一辆“骆驼”巴士可以装300人,这个我也信。

 

     旧楼下的古巴人,不知道他们在排队干什么?

 

    在华人街同古巴人排队买了一块面包,相当于人民币3元,因为用了古巴的普通比索,而不是外汇券比索,否则要相当于人民币几十元。

    古巴哈瓦那的“胡同”。

      注意楼上戴红花的古巴女人,还有楼下坐着的古巴女人,那才叫悠闲。

     中国城里的广场一角,古巴市井。

   

  华人街前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哈瓦那历史学家办事处”。这不是学术机构,而是负责保护和经营哈瓦那旧城文物古迹的权力机关。

        哈瓦那破旧的建筑难掩曾经的辉煌,古巴人贫穷却站着,现在劳尔卡斯特罗正在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巴会重新辉煌,华人会重聚哈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