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场地和原土打夯:【老子】解读八:德经第一解?道家和儒家在治国原则上的根本分歧和对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0:15

【老子】解读八:德经第一解 道家和儒家在治国原则上的根本分歧和对立

    原文(帛书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一:德经第一章解读的由来和要点说明

    德一章(德经第一段),与道一章(道经第一段)一样,是老子书中的纲领性文字,极为重要,内涵非常的深入和广泛。道一章我原来在武汉大学对学生们系统地讲过两次,短短的【道一章】几十个字,我讲了一个多月才讲完,仅仅“道可道,非恒道”六个字,就讲了一整天。这些讲课至今未能整理成文,实在是因为内容太博大精深,常感到无从下笔。因此我博文中【老子解读】系列,是从【第二章】解起的。

    道一章是【老子】的宇宙大原则,讲述最根本的道理,最核心的认知。看不懂老子的第一章,就不明白老子智慧的基本立足点,就看不懂老子后面的所有文字,那么所有的解读就都是“乱解”。离开了第一章的基本原则来讲道,所有的“道”就都是“邪道”和“外道”了。第一章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道理并不难,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述,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很紧密。如果要了解某些“解老专家”对老子的解读到不到位,读读他们的第一章就行了。如果本章解读得莫名其妙,玄而又玄的,基本上后面的解读也是乱猜的,就没有什么价值。

    而【德一章】也很重要,是【老子】对于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说明。实际上,老子所谓的“德”,就是符合“道”的人类行为方式。“德经”部分,就是老子依据他对于人性和人心的深刻了解,讲授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行为原则,具有非常高深和实用的智慧。如果说“道经”部分是道家智慧基本原理的话,“德经”就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应用方法了,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义。

    但是,如果离开了【德一章】的人类行为原则,离开了“道”的指引,老子后面讲的德经,就有可能成为一柄双刃剑,在所向无敌的快意中,最终会伤害到自己。因此,真正懂得老子智慧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公开讲“德经”的。就像是一个教习武功的老师,会让你好好的学习基本功,练习各种招式。但是除非经过长期的考查,发现弟子的“武德人品”都很好以后,基本功都打好了,才会传授精妙的“打法”,这时候往往一点就通。

    德经部分就是老子“道”的具体运用方式,当然不能乱传非人。因此南怀瑾长期以来老子的解读书籍【老子他说】只有前半部分,没有出版后面部分。即使讲了,他也只是“点到为止”,不多说;就是防止心性不良的人乱读老子的智慧后,胡乱应用,结果害人害己。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这两人其实都是学道的人(所谓的法家,其实是道家思想的应用方式不同而已,本源还是道家)。韩非本人就写过老子的解读,(解老篇,喻老篇)。但是研究者都知道,他主要关注的是“德经”部分,也就是老子智慧的“实战应用”部分;但是由于忽略了根本的“心法原则”,结果就不会好。因此,虽然这两个人应用一知半解的老子思想,征服了秦国的国王,以外国人的身份出将入相,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秦国也因为这两人的贡献,迅速成为强国崛起战国群雄之间。但是由于这种强大是“非道”的,因此秦国在迅速强大的同时,也为自己种下了灭亡的祸根,二世而亡。商鞅和韩非也没有得到好报,这两人的结局都是死得很惨,可能这就是“历史的因果”吧。也是“非道”将会导致的必然因果。

    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训,因此后世修道之人,往往不愿意对道“说得太清楚”,常常说“天机不可泄漏”。因此我们发现道家的典籍常常使用隐语,所谓的“要非口授不传”;最关键的要领,只有师徒在“六耳不闻”的情况下单独秘密传授。因此真正的道家智慧也就越来越没有人了解了。

    当然,现代人就更可笑了。古人是内里有东西,却不敢说。现代的人是肚子里根本就没东西,但是一样对外宣称“天机不可泄漏”来掩饰自己的无知,居然也吸引大量的跟班弟子,日子混得还不错,真好玩。

    【德一章】正因为内涵太丰富,解读起来比道一章还要难一些。道经主要是理论,还可以自以为是地乱说,反正别人也无法验证。德经讲的就是具体的应用,讲不好就闹大笑话的。最大的难点,就是必须对人性和人心有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有重大的体悟,才能够真正懂得老子德一章的含义。简单地说,能够真正读懂德经的人,就是济世救国,经天纬地之才了;如能够按照老子【德经】的方法来实施政治和管理的领导人,就是“圣人”一级的高人了。用老子的思想来治理的国家,就是老百姓的人间天堂了。

    本人自知才疏学浅,只是一介书生,一直不敢解读【德一章】。但是常常有人来信,让我评价某些高人解读的【老子】;我其实也不关心别人怎么解读,毕竟“道可道,非恒道”,爱怎么读都行;除了老子本人,谁解读的【老子】都是乱弹,都是“我读老子”的自以为是罢了。

    可是其中据说有一派很特别,他们强调【老子】的核心就是“德”,号称“有德才能得道”,所以说【道德经】应该称为【德道经】才对。这本来也不错,德与道,对于人类来说,乃一体之两面。原则和行为本来就应该合一的,人们认为谁在先也无所谓(不过老子原书中是很清晰地表达了“道”才是最先,最原始存在的含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的)。但读者把他们的书给我看后,我很奇怪地发现:他们对“德”的理解,根本就不是老子“符合天道之人类行为乃德”的原意,居然就是儒家一些“礼仪纲常”之类的道德说教;这个所谓的“道家高人”居然把老子最反对的一派观点和行为,拿来作为“学习老子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岂不是欺天之甚?我认为这是拉【老子】的旗子来愚弄人民,打道家的牌子来贩卖儒家思想中最腐朽最不可取的部分。而且这一派要求人们读老子的方式也很奇怪,让人们不用去理解具体的含义,只要求像是读佛家的咒语一样,直管一遍遍反复不断地读就行了。据说这样才能跳过老子的文字,直接掌握天道的奥秘,才能掌握“道非语言可传”的真意,才能得到“天地传感的宇宙神秘能量和福佑”,甚至获得某些神通。这些就更像是“宗教行为”,而非“理性”的研究学习道家智慧了。

    我觉得,【老子】固然不是通过语言上的分析和解读就能够懂的,但也不是不动脑子“傻读”就行的。如果真是这样,老子根本就不需要费心费力写这五千文,只要写一些咒语,让徒弟们天天去念经一样傻读就行了。而且让人去读完全不能够理解的咒语,来自佛家的修行方法,密宗的修行方法,并不是道家的真传。这个法门也不是佛祖推荐的,佛祖在世的时候,是反对使用咒语的。至于现在的末法时代,采用咒语恐怕只是无奈之举。张三丰留下的道书中对此早就做过分析,表示这种法门只是供一些“心乱如丝,时刻无宁”,且又超级无知愚昧,“救之不能,劝之不得”的愚蠢之人,“乃立一敛心之法,使暂不造新业”而已。说明念咒语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高明的“修道妙法”,教人们不要执着。唐代马祖勤奋坐禅,修为很高,但他的老师点化他,说“磨砖岂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后因此机缘放下执着,终成一代祖师。今天的某些人却把勤奋念咒语,就以为可以获得种种“好处”,甚至成佛成道,岂不是笑话。

    因此,我认为自己作为老子的后学,有必要正本清源,通过德一章的解读,让人们理解真正的【老子】道家思想原则和智慧。由于本章的内容非常丰富,我就以其中涉及中国历史命运的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从两派最根本的分歧为入手,做一些介绍来解读“德一章”。我知道这是一份很不讨好的工作,会引来很多“国学家”和儒家卫道士的攻击和谩骂。但是我只是“以经解经”,只从最根本的理论和原则来分析推导,而不是简单地扣帽子,下结论。反对我的人,也不妨拿出您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二:道德仁义礼,五个不同级别的社会运作模式;道家和儒家在社会治国原则上的根本分歧和对立。

 

    似乎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预料到统治者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后,会导致中华大地出现深重的苦难。然而,却没有人听老子的话,甚至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德一章中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两点(“礼教”和“法先王”),就是儒家政治的思想核心,但是老子说导致的必然就是“乱”和“愚”的后果。老子的这个结论,已经通过中华民族“独尊儒术”所导致的两千年不断堕落的悲惨历史所证明。

    儒家也称“礼教”,把“纲常礼义”看作是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老子很有前瞻性地提出:到了要求“礼”的时候,就是已经失去了道,也失去了德,也没有了仁,也没有了义。这时候才出现了“礼”,这个时候,离社会动乱也就不远了。

    老子这样说,大家可能不理解。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假如社会中有一群弱势群体存在,他们面临严重的生活问题,其他人如果不提供帮助的话就会饿死,该怎么办呢?

    一:道的社会。如果这个社会是有“道”的话,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如果建立了符合天道法则的社会,就会自动平衡,人人都生活在一个丰足的世界,无论能力大小和身份地位和职业,他们都会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因此不会有人匮乏,更不会出现有人会饿死这种怪事。最特别的是,这个社会的人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不会认为是自己在“施恩”,而是他们觉得“自己需要去帮助别人,别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因为他们不能忍受社会上居然有人会挨饿这个事实。因此,这个社会中,上述的问题就不会存在,当然也就不需要去解决这种问题了。这就是“大道无为”,没什么事情好去“处理”的。显然,这很像是一个“理想国”。似乎地球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社会,大概这就是“天国”的社会运行标准吧?

    二: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有很高的道德修为水准,需要明了佛家的“无我”,也就是“人人都是我”的境界才行。现实中人类社会可能不会这么理想,因为已经失去了“道”,只能尽量做一个“失道而后德”,人为向道的社会了。这种社会的人会按照天道的原则,建立一个“符合道”的社会保障模式,设法用“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机制来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因此大家会集体认同,人为地安排体制,把有钱人的资源抽出来,帮助穷苦人。而且他们认为这不是什么“自居为有功”的事情,因为让所有的国民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的公共资源是所有国民的义务和愿望,社会会尊重每一个体的自主意识,提供给他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保障。这似乎就是目前社会上如瑞士,丹麦等“福利国家”的运作模式吧。在这种国家,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很小,人人都可以过“快乐幸福”且自由的生活---甚至是懒惰的自由,他们觉得这才是“正常”的。这就是老子【德社会】的模型,就是老子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种思想境界。

    三:仁的社会。当人类进一步堕落,成为“失德而后仁”的社会以后,他们就会对上面的“德的社会”提出批评。认为上述的“德社会”养了一大批懒人,凭什么让勤劳付出的人来养活这些没本事又懒惰的人呢?认为这样做的社会缺乏效率(中国的“经济学家”不就是用这样的论调来说明欧洲福利国家的“弊端”,从而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的吗?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强行拆迁来搞建设,要比“民主商议”的工作效率的确要高很多,但是后患呢?)。因此,基于这样的思想,这个社会的价值标准就会改变,不再认为帮助穷人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这种社会的贫富分化就会相对比较大一些了。

    不过,由于这个社会依然拥有“仁”,也就是说人心还是比较善良的,人们都愿意“做好人”,愿意去帮助这些穷人,赚了大钱的人也很愿意大力去做慈善事业“回报社会”等。因此这样的社会,穷人也不用太担心。这种社会模式,大致上接近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大众的人心趋于友好善良,热心助人,因为这是让他们完成“自己是个好人,善人”的身份定义,却不知道这些“本来就是自己应当做的”。这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这种境界。他们做好事明显地加进了“人为”的因素,最好还是不要把它当做“为”才好。不过“仁的社会”里面,已经分化出了等级地位。一些人作为“好心的施舍者”高高地出现在另一些“无能的笨蛋”面前,就像是仁德的施主出现在贫困的乞丐面前一样。这种社会,有些像是各类宗教组织和慈善团体的工作。

    四:义的社会。如果人心如果进一步堕落,连“善良仁德”这种东西也失去了,人们就不再乐意自觉自愿地去做好事,这时,也有办法推行一个“失仁而后义”的社会。这是一个依据“规则”和“合理化”来运行的社会,人们将订立“将心比心”的规则,提供人人平等的机会;会订立很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说明人们应该这样做的理由。因此,这个社会的其中一条规则,可能就是:让人穷困和饿死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则,应该给底层的人群基本的生命保证机会;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重新起来;如果今天让这些人饿死,将来自己遇难了怎么办?因此帮助别人,就像是买保险一样,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必要基本保证需要”。同时,给予弱势群体必要的保障,也是为了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让其他人可以更轻松地过现在的生活,因此设立法规来帮助弱势群体,满足其最低的生活要求,也符合其他“优势群体”的根本利益。

    在这样的价值观和逻辑下面,虽然“救助穷人”这件事情并不是人们真正的心理愿望,但是社会也会安排来做这件事情。在这个社会中,救助穷人成为“义务”的一部分,作为“必要的负担”而不再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但是人们内心也不会反感,会平静地去做这件事情。他们认为只要提供的机会是公平的,最后的结果不公平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此,作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怨言,只能承认自己没有好好理利用社会给予的公平机会。因此,这样的社会也是很“稳定和谐”的。目前,地球上的“法治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就是这种社会行为原则。

    五:礼的社会。但是社会还是会继续堕落的。如果没有“道心”,也没有“仁爱心”,连“良心义务”也不愿负责,像样的“公正的法制规则”都没有的社会,也还是有一点希望的---只要这个社会还讲一点“面子”就行。比如他们会说,看啦:别的国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们的先人也是这样做的。因此如果我们不去做的话,会很没有面子的,不符合原来定的老制度和老规则,也就是不符合“礼”的。因此,即使内心非常不愿意,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们也会去帮助别人不要饿死。但是很可能心里对这些“责任”报极为厌烦的态度。就像是子女对于年衰老的父母,有可能仅仅是面子上承担“孝”的礼仪性义务,为了“舆论影响”,“怕别人说”等等,但是并非出自心里的爱心和情感,很可能心里常常会骂“老不死的”,希望早日解除这种“责任”---虽然逃避责任的结果,会最终伤害这些“既得利益者”。因为最终的“动乱”会洗去一切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让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成为输家。

    讲究“礼”的社会,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等级社会。等级高的人不太可能认为低级别的人应该拥有与他们一样的地位和机会,因此才会不愿意去帮助他们,他们更倾向于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崇尚“义”以上的社会,都在本质上认为人人平等,并尊重这种平等。

    因此,我们会发现,所谓“礼”的社会,一定会最终成为一个虚伪的社会。这个社会,用老子的说法,就是“忠信之末而乱之首”的社会,它已经迫近社会稳定的最低限了,会很轻易地突破各种社会规则而陷入混乱。如果社会已经远离了人心的善良和关爱,离开了人心的真诚和信义,脱离了基本的理性和眼光长远一点的思考(哪怕是自私的思考),只剩下一群眼光短浅的人靠“面子”和“制度”来维持社会次序的时候,也就离“乱”不远了。

    我们当然也可以想象,如果有人明明天天大鱼大肉,却不愿意帮助穷人,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得利益者完全漠视他人的痛苦和遭遇,甚至更有甚者,还通过特权剥夺了底层人群在社会中上升机会的时候,垄断了财富的机会和来源。这个社会还有稳定和前途可言吗?

    因此我们发现:儒家推崇的“礼教治国”,原来只不过如此而已,有什么真实的价值呢?

    当然,老子的这一章思想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的实例。这种差异将灌输在“道德仁义礼”在各个层次和智慧上的表达,并不仅限与上面的例子。正好现在是日本九级大地震的日子,我一样用老子的“德经”来分析一下道家理解的社会人类行为在地震中表现的“等级标准”吧。

 

    一:最低等的行为标准:失礼的乱态。

    老子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就是说,如果连基本的“礼”都无法达到了,就要沦落为叫骂和斗殴的街头混混一级的社会了。这次对于日本地震,很多国人表现出极为兴奋的态度,说了很多幸灾乐祸的胡话,比如“日本人活该,怎么不多死一点”之类的话,很多话还是成年人说出来的;面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国人的态度很有些“超然世外”,缺乏“物伤其类”的基本同理心。这种态度,反映的应该就是最低劣,最狭隘,也是最肆无忌惮的人类感情了---连基本的“礼”和面子都顾不上了。拥有这样偏狭心态的社会和人群,想要不体验“多灾多难”的人生都无法。很不幸的是:中国的“主流”意识,正好是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因此,数千年来的民族灾难和不幸,就找到根源了---根据宇宙法则,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吸引而来的。既然国人“幸灾乐祸”,自然就会“吸引灾祸”!

 

    二:“礼”的行为标准:有礼

    人们即使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日本地震幸灾乐祸的心理,但是基于“面子”,觉得自己的对外表达还是要像点样子,因此会在表面上表达“哀悼”和“同情”的样子。如果别人捐款,也会一起捐一点,不是因为自己想捐款,而是因为“别人都这样做”因而“随喜”。中国人还是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不过不太多;虽然这是儒家一直努力追求的境界,却似乎一直也没有在中国实现这个礼治的美好世界。实际上,说起来今天世界上最典型的,最讲“礼”的民族,是日本人,而不是自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人。

 

    三:“义”的行为标准。

    这个级别,就是把情感的问题放一边去,先考虑“理性的分析和公正的比较衡量”。比如应该怎么样对日本地震有所表示才“合理”?他们的政府和国民过去在类似情况下是怎么做的?算算账比较一下,上一次汶川地震的时候,日本政府捐了多少亿,日本的企业捐了多少亿,国民又捐了多少亿?来了多少救援队帮助我们?因此我们这一次也要做得“对等”一些等等。或者算账说日本人对我们那些地方做的不好,基于对等的原则,我们也应该如何报复等等。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就是“义”级别的人类行为了。我们不难看到网络上一些貌似“理性”的文章,代表的就是这种思维模式。这算是“合理主义”吧?

 

    四:提高到“仁”级别的人类行为

    这个级别的行为,就是认为:因为自己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心底善良,愿意关爱他人”的人。因此,别人怎么做,做的好还是坏,他不需要去理会,他只是基于对悲惨的现实“看不下去”,一定要做一点什么事情自己才安心。因此对于日本地震,他们本能地想去帮助;我们也可以说,这种人具有本性的善良,或者说有“人性的光辉”。即使对于敌人,只要放下了武器,他们也会尽量去帮助的。因此,对于是否要帮助日本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是“当然,为什么不?”,他们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面前的灾难,就足够让他们行动起来。

    不过,地球上进化到这个层次上的人很少,在中国就更少了。连孔子都说:仁是很难的。相反,西方很多人即使很不同意和反对的国家和民族,一旦遭遇灾难后往往愿意无条件地出来帮忙,正好是“仁”的表现。中国人对于自己不认同的国家和民族(圈子以外的人),其态度上是很冷漠的;因为儒家的教育一向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不把“别人”当人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历史上很多残忍的事件,就是这种心理背景下发生的。可以说儒家其实很矛盾,他们追求的“仁”往往被自己的其他定义所否定。如孟子的“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可看出孔子以后的儒家,就把:仁,义,智,乐等等,全部划归到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孝悌”核心中,完全失去了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正常意义。

  

    五:提高到“德”一级的人类行为境界。

    这一级别的社会,对于“是否要帮助日本”的回答,行为上与“仁”很相似,就是“当然”,差别就是“心态不同”。“仁”级别的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而去做,会因为“自己的好心”来帮助它人。可是“德”级别的人是“无心”的,他根本不认为自己因为是“好人好事”才去做,而只会觉得有了问题,正好自己能够帮上忙,就去了,不计宠辱,也没有什么“立场”。这有点像德蕾莎修女的作为,敌对的双方她都会去帮助,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帮助”,会全然忘记自己的“角色”和“立场”扮演。可能这就是真正的“忘我”吧。

 

    六:与“道”合一的级别。

    我就无法说清这个级别的人,到底会如何面对日本地震了;应该就像老子一样吧,他可能会去做任何事情,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可能根本就不会参与,尊重人类自己的选择,远远地走开,让人类自己去体验。都难说。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相信大家已经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骨子里的确是反对儒家一派的“礼仪纲常”的。老子一向推行的“天道”原则,与儒家的“君臣父子”的“礼教”,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具体的解读,请参见下文:【老子】解读九:儒家是中华民族悲剧性格的铸造者。儒家文化的核心,是自我否定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