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地址是什么:人格心理学的历史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31:17

已知的最早人格评价活动产生于——占星术。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巴比伦的占星士已可根据行星位置来预测战争和自然灾害。到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的占星士们能够依据这些数据对他人的性格与未来进行解释并预测并宣称:一个人出生时,行星所处的位置将影响他的性格和命运。

         相面术是另一个号称可以挖掘隐藏人格的方法。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及其他外貌学家均就某种特别的面相特质与特别的性格之间罗列出一长串关系。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先生也强调说:“天庭(前额)巨大者愚笨呆滞,天庭偏小者用情不专;天庭宽阔者易于激动,天庭突出者心直口快。” 跟占星术一样,相面术也持续过相当长的时间。老于世故的罗马人非常相信外貌学。西塞罗曾说:“面相乃心灵的图像。”朱力斯·凯撒也说过:“我并不害怕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家伙,但面色苍白的瘦猴子就不得不防。” 相面术的传统生生不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遇到陌生人时,总喜欢根据其面相来猜测其性格。

     据说,达尔文发明进化论之前,历史性的毕哥号之行差一点流产,就是由于“相面术”的缘故。事情是这样的,达尔文准备乘坐毕哥号轮船进行一次全球生物学考察。就在他准备登船的前夜,十分崇信“相面术”的船长却突然通知他取消了他的旅行资格,理由很荒唐:“达尔文的鼻子告诉我,他很难有毅力和决心完成这样艰难的航行。”

  以前船长并不认识达尔文,在他相过达尔文的“面”以后,认为长着像达尔文这样鼻子的人,应该是生性懦弱者,因为相面书上是这样说的。

  相面术和颅相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颅相学的主要奠基人是弗兰茨·约瑟夫·加尔,他通过解剖,第一次向人们展示:大脑是由两个半球组成的,由乳白色的流质所组成的茎(接管)将两个半球连接起来;脊椎的纤维在与下脑连接时是交叉的;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皮层--大脑表层的灰色物质--越多,其智力水平也越高。

  加尔在描述这种现象时写道:小时候,一些同学虽然没有他聪明,但考试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因为他们的记忆力都特别好,令人感到神秘的是,他们都长着很大的脑袋,眼睛也都鼓鼓的,就像是金鱼的眼睛一样。

  加尔猜想,眼睛后面的大脑皮层一定是主管记忆的。那么照此推理,大脑皮层一定还分布着许多特定的区域,比如“爱情区”、“仇恨区”、“好斗区”、“和平区”等。后来,虽然经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这些假设大多是荒谬的,但加尔对神经科学所做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然而,加尔的思想却激怒了教会和弗朗西斯一世,因为颅相学将更高的智力过程归结为更加发达的大脑,而没有归结为神灵或上帝。

        根据可见特质来区分性格的另一种方法是骨相学,就是抚摸头骨形状的伪科学,19世纪曾风行一时。虽然骨相学在20世纪已销声匿迹,但许多人仍然相信,天庭饱满突出者,肯定“智慧”且敏感,天庭扁平窄小者多半愚蠢而寡情。

       古代将性格与生理特质联系起来的最有名理论,是加伦(Galen)的气质体液说。他认为,黏液过多者冷静镇定,黄胆过多者性急易燥,黑胆过多者沉湎于忧郁,血旺者乐观自信。

       德国哲学家兼法学家、赫尔大学奠基人克里斯蒂安·托马西乌斯想出一个办法,即给不同的性格特质进行数字打分,从中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他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在很大程度上奠基了现代叫做“定级表”的性格评估技术。他为自己的书所取的名字也耐人寻味:《绝对科学的新发现:对于公众,对于从日常谈话中洞悉他人内心秘密(不管其是否乐意)来说都极端重要》。

       多少世纪以来,有关性格的讨论经常围绕着心理学中最基本也争辩最多的一个话题展开:人性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呢,还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究竟是内心力量的产物,还是环境刺激的结果?

  柏拉图及其弟子坚持认为,思想的内容在出生之前已经存在,因而只需记住即可;毕达哥拉斯和德谟克利特则反驳说,所有的知识均源于感知。笛卡尔和其他理性主义者认为,大脑里的思想是天生的;洛克等经验主义者却认为,新生婴儿的头脑形同白纸一张,只靠经验在上面留下信息。 遗传论者:高尔顿、戈达德、特曼等都拿出调查数据以支持其观点,而行为主义者:巴甫洛夫、沃森、斯金纳等则提供实验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