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阿维埃尔:精神之家》——“社会恐惧症”背后的“公民社会”软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33:01

“社会恐惧症”背后的“公民社会”软肋

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了《走向社会重建之路》报告,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思路。报告指出,我国的主体性社会一直未能建立起来,其中一块拦路大石叫做——“社会恐惧症”。 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组发现,对社会自主的排斥反应不只来自权力,同样也来自大众。(《中国青年报》9月15日)

所谓“社会恐惧症”,课题组认为是指恐惧独立于权力和市场之外的主体性社会,把它误认为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威胁力量,并由此产生对培育、建设和发展它的拒斥。比如权力对社会的恐惧表现为限制、打压或吸纳社会的自组织。

更通俗的解释是政府轰轰烈烈地设立了许多负责社会事务的新部门、新机构,向一些社会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结果却是一个悖论的出现:社会不是越建越大,反而是越建越小。在权力主导下的社会建设中,自组织的、自主性的社会生活甚至受到压制或抑制。

社会何以越来越小?为什么权力阻止社会成长,公众也在阻止呢?这样的问题或许并不新鲜,而隐藏其后的时代病症,我们也有提过,假如你读过孙立平先生的《重建社会》和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的话,对这类问题就可能有更为深入的体察。

就笔者的看法,“社会恐惧症”既是建设公民社会的一个悖论,也恰恰击中了当下建设公民社会的软肋。一个应明确的事实是当下公民社会建设与民众的期待有着相当一段距离,也就是说,还存在着诸多不成熟的地方。进一步说,笔者以为,应从建设公民社会遭遇困境的角度进行反思。

一是公民意识依旧淡漠的困境。毫无疑问,公民社会的主体是人,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充满了公民意识的“人”,而不是臣民,更不是顺民,相反,社会更需要一些官员眼中所谓的“刁民”。有什么样的公民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是需要众多的成熟的公民社会建设者积极参与的。相反,如果有众多的反对者,就意味着,我们离公民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也会遭到更多的阻力。那么,消除当下公众中间的公民意识淡漠困境就是必须。

二是民间组织与政府的依附关系困境。我国民间组织从产生起就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它们中的一部分是或有政府部门直接创办,或有政府机构转变为民间组织,但都是民间组织不能独立行事,也不能在国家与社会间的中间地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一特点客观上制约了我国真正公民社会的建立。就现实来说,进一步建立民间组织的成立门槛,给予民间组织更大的活动空间,则是一种必须。


三是官员的认识不到位困境。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官员对公民社会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公民社会建设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更有一些官员错误地认为公民社会是一支政府的异己力量,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势必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削弱党的执政能力,从而产生了敌视的态度。应认识到: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也会促使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离开了这样的立场,官员们的认识困境只能加深而不是减少。

“社会恐惧症”表明建设公民社会,当下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如果不加以正视和解决,所谓建设公民社会很可能流于空谈,或是凌空蹈虚。正因为如此,“社会恐惧症”背后的“公民社会”软肋,或者说困境,就应得到正视。

熊培云先生说,我们的靠山“就是中国正在崛起的公民社会”,希望大家“多做一些功课,多努力,平时多流一滴汗,这个社会就会少流一滴血”。而惟有消除“社会恐惧症”背后的公民社会建设软肋,我们才有可能拥有“靠山”——公民社会。(朱四倍)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