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面膜: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0:05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管委会教授  王宪磊

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社会进步;二是信息基础网络更新换代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讲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三是新技术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总体的互动和支撑,着重讲物联网。

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社会进步

    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由信息技术引起的工业革命,至今方兴未艾,手机、电视机乃至各种通讯工具的发展,无不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成果,而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信息技术产业。所谓信息技术产业,就是运用信息手段和技术,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提供信息服务,并提供相应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国际上存在一条主线。首先是科学,科学是信息技术产业产生所必需的理论基础。其次是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这四大技术在信息系统中虽然各司其职,但从技术要素层次上看,它们又是相互包含、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再次是信息工程,它是信息技术逐步系统化的结果。然后是信息工程向产业化发展,为大面积的商用做好准备。再然后是许多信息企事业单位的出现,它们为社会提供信息商品、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通常我们把有形的东西称为商品,无形的东西称为服务。跟实物一样,我们把有形的信息产品称为信息商品。

    先看技术方面,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感测、通信、计算机都离不开控制;感测、计算机、控制也都离不开通信;感测、通信、控制更是离不开计算机。

    信息技术产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信息技术革命在上世纪70年代引发了一场信息泡沫,研究信息技术的高才生纷纷投入金融业,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众多金融衍生工具。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曾指出,信息系统就是高速公路,信息是高速公路上跑的车,信息内容是车上拉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整个信息系统现在只是依靠美国的六台大型计算机支撑,如何保证我们信息的安全可靠,保证我们的信息能够服务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乃至我们国家安全,必须要有我们的编码和密码,这是信息产业发展前沿的问题。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结合金融危机,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华尔街投行受到重创,许多信息领域的天才回流到了信息产业。2009年9月份,美国总统奥巴马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萨姆斯在交流中说,许多信息技术人才开始重操旧业,又从事信息编码和密码工作。什么是信息编码和密码呢?它好比是身份证上的一组数据,是由0到9组成的,这些编码里有一个顶层的编码,谁要拿到顶层的编码,谁就能真正做到用一个鼠标控制整个地球。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些数字天才又回到信息技术领域.重操旧业。现在各国都在攀登数字高峰,有的叫数字地球,有的叫数字产业,有的叫智慧地球或全球智慧时代。

信息技术产业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它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在加紧新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因为信息技术是无孔不入的。在全球信息化以后,各个银行所有储户所有账本都被信息化了。中央领导讲影响中国发展的就是“两化”:信息化和资本化。如果技术安全保障跟不上,信息化速度应该慢一点;如果金融安全得不到保障,资本化速度就要慢一点。从整体发展来讲,信息化和资本化的确是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2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两个轮子,同时也是众多发达国家现有的轮子。

“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总体上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2.65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192.9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l2012.52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2004年的207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4752亿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应用日趋深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初步奠定了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强国的坚实基础。全球信息技术对经济贡献度平均水平是71%,我国是38%,可见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6月7日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重点发展的七大行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加强网络建设(三网融合、物联网)、基础产业(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等范畴,涉及到3G、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三网融合与物联网等板块。从电子行业角度看,投资热点主要出现在物联网、云计算、触摸屏和地理信息产业。

信息基础网络更新换代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基础网络更新换代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所谓两化融合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是技术、工程和产业三个层面的融合。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两化融合”是国家对信息产业提出的全新要求,是全行业未来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它要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作用与倍增效应,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两化融合”也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机遇。

我们都知道工业设计一般是领先现有产品二十年,这是一个常识。但信息技术两年多就要新出一代。由于我国工业化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更为落后,用信息化改造工业,进而来促进工业化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任务非常繁重。信息技术离开其他工业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电视屏幕如果离开电厂发电,各种产品离开卫星,就没法使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大趋势发展的必然。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信息基础网络更新换代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是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军备竞赛中,美国的军事技术路线所产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线网络通讯等技术,使美国信息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战结束后,这些技术陆续进入商用、民用领域,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支撑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其率先进入信息化时代。美国波音飞机是美国的B52飞机改的,典型的军用改民用。美国计算机最先进的作为军用,中等的作为工业用,最差的才是拿来商用。现在咱们买的计算机都是商业用机,工业用机他不可能卖给我们,军用的就更不会卖给我们。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是“武装到牙齿”,那么现在的美国是“信息到眼睛”。

    其次是韩国,钢铁工业是韩国的老牌传统工业,属于“脏、险、累”行业。与信息技术接轨的钢铁工业已不再是人们眼中的“传统工业”和“烟囱工业”,而变成了“尖端产业”,韩国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的接轨取得了让人信服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韩国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面临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走到了十字路口上:是与尖端技术接轨,使传统工业变为高附加值产业,还是把生产基地搬到国外去,以暂时保障企业收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韩国掀起了开发信息技术的热潮。这一热潮为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创造了条件,也增添了动力。特别是韩国浦项制铁公司,这是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接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公司。这家公司在韩国传统工业中最早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程序革新”,制定了全公司资源管理体制、客户关系管理体制、供应网管理体制等,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统计显示,这家世界级的钢铁公司在进行“程序革新后,预算编制从过去的110天缩短为30天,制定生产销售计划的时间从两个月缩短为半个月,每月决算处理时间从6天缩短为半天。2001年,浦项制铁公司因此减少了3196亿韩元的经费,2002年节约的经费达到4400亿韩元。浦项制铁公司的专务柳景列形象地说,“数字技术把公司过去30多年组织血管里累积起来的废弃物都冲刷干净了”。

    由浦项制铁公司率先开始进行的与信息技术接轨的活动,目前在韩国的传统工业中正以多种形式普及和推广。目前,大宇造船海洋公司也正在引进浦项制铁公司的“程序革新”,争取建立自己的系统,成为造船业界的世界标准。而三星重工业公司投入60亿韩元,正在开发“船舶建造工序模拟系统”。这个系统将把从船舶加工到下水的所有工序重现在一个虚拟空间里,能事先制定最佳的设备、人力配置和制作工序。

    目前,韩国的钢铁、造船、汽车等传统工业企业正努力与信息技术相接轨,并开始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一政策不仅使半导体、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成为新的主力出口产品,而且使汽车、造船、钢铁等传统工业产品在“出口主导型”的韩国仍然占有重要位置。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也决定了我国推进“两化融合”的必然性。从总体上看,到2010年底,我国GDP总量约39万亿人民币,人均GDP约4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中等发展国家水平;同时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中期阶段,无论是从国民生产总值构成,还是对外贸易结构看,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绝对主体地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经济大国。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技术、低服务的粗放型工业化带来的我国资源、能源、人口、环境、资本等条件的制约要求我们走“两化”融合之路。目前,全世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60多个,占世界人口不足20%,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花了近300年。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一段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为代价来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如果中国的l3亿人口也走这条老路,将给自己的生存环境带来难以设想的后果,所以中国工业化的过程要寻找一个和其他国家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两化”融合之路。

    第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计划型工业化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加入WT0以后,我国所有信息产品对任何国家出口市场准入禁止是没了,唯独还有一个美国对我国市场准入和金融进行限制。

    第三,知识与信息革命的大潮席卷全球,推动科学技术的高端化、工业化的高级化,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基本动能。

    在“两化融合”的形势下,信息技术产业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两化融合”扩大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比如PC市场。“两化融合”后,信息技术进入工业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创新,新的产品研发来促进工业信息化,提高企业效率,增加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比如“两化融合”就是物联网四大技术的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之一,物联网理念把IT技术融合到控制系统中,实现“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实际上,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比如量子编码现在就处于和美国同等水平的地位。

    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两化融合”主要是将信息技术植入工业产品中,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附加值,如数控机床、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市场化的发展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两化融合”的形势下,信息技术产业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是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过多依赖从外国引进先进的技术。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也为世界格局带来新的挑战。我国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拥有本国创新的核心技术,推进工业化进程。如果在信息化领域受制于发达国家无疑会阻碍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除了芯片外,我国引入和引进技术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比如,“十一五”期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开始造汽车的时候,大家非常反对他,包括国家有关部委也反对他,但是李书福不但把汽车造了出来,而且还把沃尔沃收购了。这家企业以前不是国家支持的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民族品牌,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信息技术领域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中科院研制芯片,起初也不受支持,因为大家认为CPU是标准件,是公共件,是基础研究,没有必要开发。

    其次是“两化融合”带来了新的信息安全问题。从国家信息安全角度看,信息化程度越高,国家安全、社会安全面临的风险越大。信息技术在技术、业务、产业结构上改造着传统工业的同时,信息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安全,如果过多依赖于外国技术、产品和服务,不从战略上重视信息安全,将埋下重大隐患。在入世谈判成功之后,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提出希望中国将一些千年国宝运到美国搞一次展览,我们同意了。但这些宝贝到美国的口岸后就进不去了,原因是它们没有编码,美国所有的货物都有编码,这些编码发到卫星上,采购货物后,编码也就跟过来,最后用采购来的货物组装成什么设备,这个设备在哪使用,他们都能够非常清楚。

这些年来,我们也在做自己的信息安全工作,我们也设置了电子标签贴在商品上,用信息安全实验室的一台中型计算机,一个星期实现的编码就够整个商务部用一个季度。使用这个电子标签,外国就收不到商品信息,保证了大陆内地市场的货物编码安全。从产业安全角度来看,工业化的信息化过程,使得传统工业更多的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等通信设备。互联网上经常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将会带给工业领域巨大的安全威胁,且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直接影响生产的效率。实际上,没有自己的信息安全产业不可能有自己的信息安全,同样没有自己的工业安全,也没有工业经济。网络计算机更是如此,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广泛深入生活、生产各个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的管理,随着互联网安全的管理,随着“两化融合”不断的深入,面向行业信息化公共需求不断更新,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三个网络在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各有侧重并互相渗透和交叉,在产业层面面向信息服务大行业,打破各自界限进行逐步融合,在监管层面明确各方关系与职责,构建新型的信息服务监管体系。从内涵上看,三网融合包括技术层面的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管理层面的机构融合与法律融合,以及市场层面的产业融合和企业融合。三网融合不仅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实行三网融合,有利于节省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投入,提高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参与全球信息技术的竞争。

20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实现了三网融合。欧盟的组织机构融合较早,法律体系也最为先进。欧盟各国中,英国是最彻底的执行监管的国家,这与其法律先行的理念有直接的关联。对其而言,网络融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改造老的电话网,它们大都是二三十年前建造的,大量使用铜线,还应用了许多技术标准不同的设备。2003年,英国成立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在固定与移动网络间进行无缝切换,使英国民众尽享数字融合带来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的产业发展。

    美国组织机构融合最早,但由于联邦政府体制的原因,本地州政府存在特许制度,电信运营商要提供视频业务仍需获得州政府的特许经营许可证,因此其三网融合的发展速度也因为地方政府对广电行业的保护而进展缓慢。对于电信业和广电业的混业经营,美国政府的态度经历了从禁止到支持的变化。初期,为了保护新生的有线电视业,避免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公司采用不公平竞争手段排挤有线电视公司,联邦电信委员会禁止电信公司混业经营有线电视业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美国政府认为市场已经发展成熟,便废除了禁止令,美国《1996年电信法》是一份基石性文件,它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

    多数东亚国家,受到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三网融合的步伐较慢,政策措施也相对谨慎。比如韩国的电信和广电监管部门与中国政府设置机制类似,也面临着具体政策上的相互制约,其管理机构及监管体系仍是分离状态,尽管电信运营商几年来都在为IPTV的商用积极筹备,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政策,韩国IPTV始终滞后于全球发展速度。2008年,韩国成立了新的融合管理机构——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变革,统一负责韩国电视广播、通信和新传媒相关业务的监管,同年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案,法律的支持使韩国IPTV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瓶颈。

    我国从1997年4月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三网”的概念以来,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隔离阶段:1997年一2001年。政府出于监管的需要,严格要求双方不能混业经营: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明确要求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电业务、广电部门不得从事电信业务,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二是转变阶段:2001年--2006年。随着入世、市场化的推进:逐步放开对双方的管制。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提出,在条件成熟时,推动电信和广播电视市场相互开放、业务交叉竞争。

    三是推动阶段:2006年--2009年。广电和电信行业及其监管部门都开始希望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十一五”规划中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在技术和整合基础设施资源方面,对推进三网融合作了明确的要求。2008年,国务院、广电总局和工信部分别推出自己的三网融合政策。其中广电要求各省区市在2010年底完成省级网改造,准备发展三网融合业务,但是许多省区市的省级网整合并未完成。这期间电信运营商的光纤网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双方都具备或即将具备发展三网融合的技术、网络基础,所以双方都积极推动甚至在局部试点三网融合业务。

    四是落实阶段: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确定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

    在三网融合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和机遇,其中安全问题是核心。三网融合使用过程当中,解决安全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当务之急。三网融合涉及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但本质是业务的双向进入。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突破4亿关口,三网融合后,原有的广电用户也可以很方便地接入互联网,网民数量将迅速攀升,如此大规模的用户数量将为监管工作带来重大挑战。

    在组织管理方面,目前对于未来三网融合的监管模式有如下三种构想:

    一是实行分业务监管,这种模式最为可能。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主要任务”中“加强市场监管”里提到:“广电部门按照广播电视管理政策法规要求,加强对广播电视业务部门的业务规划、业务准入、运营监管、内容安全、节目播放、安全播出、服务质量、公共服务、设备入网、互联互通等管理;电信部门按照电信监管政策法规要求,加强对经营电信业务企业的网络互通互联、服务质量、普遍服务、设备入网、网络信息安全等管理。”这个思路还可以从“加强技术监控系统建设”的描述中略见一斑。方案提出:“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控系统,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监控技术平台、广电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系统的作用,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监控能力,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文化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延续多头管理,这种模式最为现实。三网中信息安全问题最大的是互联网,相比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最为难办。目前我国互联网的管理用的就是“九龙治水"的模式,电信部门是互联网行业的主管部门,宣传、公安、安全、广电等部门是互联网的重要内容管理部门,外宣部门是网络文化的主管部门,其他部门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管理部门。推进三网融合的“基本原则”中也提出:“切实加强三网融合条件下宣传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社会效益,改进和完善信息内容监督方式,把新技术运用和对新技术的管理统一起来,提高监管能力,加强部门协同,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三是成立统一管理机构,这种模式最为有效,但最不容易实现。从国外经验来看,融合监管更具优势。例如,美国和英国都是采取统一的监管机构进行融合监管,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产业的发展。反观我们国内现状,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或许最为有效,但最不容易实现。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深圳市将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三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领导小组设在市科工贸信委。同时,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安全专责小组,专门负责三网融合信息安全工作。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们遇到的挑战主要是原有法律与三网融合的要求相冲突,或原有法律的规范界定模糊。对电信市场的经营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经营电信业务,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所以工业和信息化部没有放开电信市场是有法可依的。对广电领域的管制:《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电信运营商若试图进入此领域必须获得广电总局批准。广电部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也没有违背现有法律的规定。

    若不能打破此种体制的束缚,势必会阻碍网络融合的进程。因此,必须融合的监管机构需要统一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在信息社会,根据情况的发展不断调整立法才能够真正实现对网络的有效管理,加强信息安全,深入推进“三网融合”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立法问题。只有在法律层面上,打破纵向划分的管理规制,向横向管理规制有序迈进,构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功能合理的网络和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三网融合的实质进展。

在标准体系方面,我国的IPTV和手机电视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标准不确定、不统一的困扰。以手机电视为例,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移动数据多媒体业务的“行业”标准(CMMB),但却未明确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及适用主体;同时广电总局批准实验和运营的三个省市标准却是TDMB,而不是CMMB。标准的不确定导致终端厂家、系统厂家都处于观望状态,终端厂家迟迟不能生产符合中国国内要求的手机电视终端。标准不统一最终导致上海等省市的试点缺乏终端供应,试点工作始终无法开展,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关系。三网融合标准涉及内容、网络、终端、安全、服务质量和互联互通等方面,广电和通信行业在这些领域已制定了部分相关的行业标准。在三网融合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定位,加快国家标准制定进程,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终端安全和网络设备安全的挑战。在终端安全方面,曾有专家指出,80%的安全隐患将来源于终端。三网融合将实现三屏合一,随着三网融合的实现,终端接入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网络端终将会由目前的传统电脑接入发展为各种电子信息终端接入的模式,尤其将会增加大量移动终端的网络接入,如网络电视机、电子书、手机、MP4、GPS等。移动终端正逐渐成为个人信息处理中心,然而受其自身的屏幕大小、计算能力、电力供应、接入速率等限制,移动终端自身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而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应用更加丰富、联网时间更长,这使其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攻击。

    在网络设备安全方面上,灾难事件或非人为故障依然是电信网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电信网网元设备的安全性对网络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传输光缆故障、交换设备瘫痪等都可能造成大面积阻断,都将导致网络不可用。因此,解决终端安全和网络设备安全问题,必须根据网络层次特点,实行分级、分层、分域的保护机制。

    同时,技术是保证三网融合顺利发展的关键,三网融合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生产终端的企业进行一场新的技术改革。我国政府应当鼓励和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方面的发展,鼓励不同侧重点的企业进一步合作,为广大用户带来更加便利、安全可靠的智能终端工具,促进智能终端的自我防护、加密、查毒等功能的实现。

    在内容安全方面,三网融合后,随着网络的开放性、交融性和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传统互联网内容安全、手机短信安全以及音视频内容安全将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图像信息实时性让内容监管难度变大。与此同时,在Web2.0理念下,有更多的网友加入到视频制作的大军中,这些音视频业务不再像传统广电时代那么容易控制和管理,它将对信息安全带来极大挑战。特别是3G技术和业务得到普遍应用后,智能手机终端将借助无线网络广泛地传播这些音视频和图片信息,如何区分这些信息是否危害公众利益或国家安全,不仅考验技术的可行性,也考验监管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新技术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物联网为例,说明新技术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

    物联网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英文名“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恩义就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它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整合传感、通信和信息处理等技术,按约定的协议,把相关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日本是较早提出物联网的国家之一。2006年,日本就提出了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并把“手机钱包”概念进行推广,如今在东京等大城市,物联网在手机支付领域的运用已经很广泛了。日本将物联网分为生活、产业、公共三大领域、十大行业,包括手机钱包、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特殊人群看护、智能交通、景区信息智能化服务、农作物生命周期智能管理、智能电网、物流追踪、工业自动化等。除了手机钱包之外,目前物联网在其他行业的推广并不成功。

    2009年1月28日,在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一个月之后,“智慧地球”就将触角伸向中国。2009年2月24日,IBM提出“智慧地球赢在中国”,并针对电力、医疗、城市、交通、供应链(物流)和银行6大领域推出针对服务。

    我国物联网发展近几年才开始启动,但发展十分迅速。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并指示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3个月之后,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温总理再次明确,物联网为五大重点扶持的新兴科技领域之一。自此物联网的产业化迅速升温。三大运营商、广电乃至产业链多家企业;上海、无锡、苏州、嘉兴、重庆等政府纷纷出台各自的规划或战略,甚至以物联网为概念的上市公司也在资本市场上一路高涨。单从无锡市来看,2009年11月,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到2012将完成传感网示范基地建设,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具有较大规模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以上,形成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

    据咨询机构Forrester Research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将大规模普及,发展成为万亿美元级的产业。据国脉物联网预测,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率先普及,将实现约500亿的总产值。

    尽管物联网的前景十分美妙,但其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包括体制落后、技术不完善、成本过高、标准缺失、商业模式不明、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地址资源不足等问题。

    第一,国际竞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物联网的应用,涉及到与国外机构相关项目合作的情形,国家机密与商业机密都存在着泄露的风险。最重要的是,智慧地球的推广应用,还将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一位专家表示,智慧地球所涉及的都是核心软硬件领域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等,如果通过广泛的物联网覆盖医疗、交通、电力、银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以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难以保证敏感信息不外泄,一旦遭遇某些信息风险,更可能造成灾难后果,可能小到控制一台计算机、一台发电机,大到控制一个行业甚至各国经济。

    第二,技术方面的隐患。一是物联网在很多场合都需要无线传输,这种暴露在公开场所之中的信号很容易被窃取,也更容易被干扰,这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二是数据传送的安全问题。目前,物联网的网络层基于因特网或现有通信网络,互联网中存在的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同样也会造成对物联网的危害。三是核心网络的安全问题。物联网的应用将大大依托于云计算、集中式的网络服务,这意味着,当物联网的应用普及、产业链条对网络的依赖将变得更加敏感。四是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先部署后连接网络,而物联网节点又无人看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五是身份认证方面。在物联网中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人们根据RFID标签来监控与之相关的物品,但是对物品进行扫描、定位和追踪的主体不一定是物品的拥有者,这势必会涉及到个人侵犯问题。

第三,标准法规和管理方面的隐患。物联网的国际标准组织众多,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标准;世界物联网产业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我国对物联网监管体系存在着执法主体不集中,多重多头管理,对重要程度不同的信息网络的管理要求没有差异、没有标准,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对应该重点保护的单位和信息系统无从入手实施管控;由于传统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社会法制环境薄弱,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状况比较糟糕。当公民的网络隐私受到侵犯时,既没有现成的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可以使用,也无法求助于传统的隐私保护,这样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几乎处于一个真空地带。对物联网的发展目前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各行自行开发建设,造成行业与行业间的物联网标准不一致,难以信息共享,以至于重复建设严重,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第四,社会环境方面。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带来生产力变革会遇到阻力;客户对竞争敏感信息泄露的担心;缺乏政策法规的必要支持,政策环境有待健全;对物联网的认知和接受偏差,需求零散、不成规模。

    未来我国的物联网要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是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来提高自主防范能力,以便在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大力度支持关乎国家信息安全的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设立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产业化重大专项,增加对信息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市场和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安全高科技企业。从国家战略高度培养信息安全人才。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与国外的经验技术交流,及时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安全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

    二是将“政策先行,技术主导,需求驱动”作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国在标准化制定方面要拧成一股绳,形成统一的合力。目前我们国家的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当前需要首先梳理标准,协调产业链各方广泛参与,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制定统一的标准。

    三是统一对物联网的监管。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建立权威的物联网监管机构,对物联网的安全进行管理。完善现有的法律政策,规范由物联网的发展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隐患行为。

    四是加强对物联网个人隐私的保护。以隐私保护原则为指导,既加强和完善传统隐私权的保护,又建立良好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体系,在物联网建设和发展刚刚起步的时候取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