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酱本子:三星的挑戰:Google , Apple與微軟之外的第四勢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0:04

三星的挑戰:Google , Apple與微軟之外的第四勢力

2011-10-04
ITIS Project電子時報 黃欽勇

根據市調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調查顯示,全世界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版圖正在面臨巨變,連續15年盤坐市場霸主之位的諾基亞,不僅世界排名被蘋果擠下,甚至不敵出貨量迅速走高的三星(參閱圖一)。除此之外,過去在商用市場被高度評價的RIM,也面臨節節敗退的壓力,而一度是手機市場雙雄之一的Moto,不僅落居第8,甚至面臨被Google收購的命運。


帶動這一波大潮的,無疑是以iPhone、iPad風靡全球的蘋果電腦公司,然而在蘋果壓倒性的氣氛下,來自台灣的宏達電與韓國的三星,則是這一波大潮中的倖存者,而三星甚至隱隱對領銜的蘋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8月25日,當蘋果的賈伯斯宣布辭去蘋果執行長時,韓國股市中,三星以漲停慶祝新的行情,主導「智慧」革命的賈伯斯去職,意味著新時代的來臨,而韓國也將以LTE的智慧型手機等產品,挑戰新的市場商機。

在地殼變動的過程中,背後擁有技術平台的蘋果、Google、微軟都虎視眈眈,注意任何一個可能影響市場競爭的關鍵變化,而過去一直以關鍵零件、硬體製造著稱的三星,如今面臨企業經營核心的抉擇。是堅持硬體製造的優勢,還是參與軟體的競合,讓三星脫胎成為軟硬兼備的超級大廠?三星的決策階層任何一個細膩的動作,都可能影響台灣產業的商機。本文將從全球軟體平台,到三星擅長的各種關鍵零件、國內市場應用等不同的角度,紀錄三星最近的動態。

一.平板電腦引爆的電子業版圖重整
從2010年4月蘋果推出風靡全球的iPad以來,關於平板電腦會不會取代傳統筆電的論戰,一直都是企業界關注的話題,而大部分人都同意,平板電腦的使用習性,是從智慧型手機延伸而來,因此企業界在觀察平板電腦是否取代傳統筆電的同時,尚得思考在兩者之間扮演中繼角色的智慧型手機。

根據DIGITIMES Research的統計,2011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需求量,將從原先預估的4.4億支,增加到4.8億支。但相對的,全球NB市場僅由2010年的1.68億台,小幅成長到2011年的1.74億台,成長率僅有3.2%,其中以輕巧取勝的Netbook PC,更是首當其衝,成為平板電腦上市後最大的受害者。

當惠普宣布將放棄PC部門時,第一個被點名最可能承接的公司便是三星。三星在全球筆電的銷售量僅在1,000萬台上下掙扎,遠遠排不上前5大,如果再扣掉三星在韓國本土市場銷售的200多萬台,三星佈局全球NB市場的實力,離三星理想的境界,顯然還有長遠的距離。不過三星已經出面否認購併惠普PC部門的意圖,根據DIGITIMES Research的分析,就算三星購併惠普的PC部門,可能還得考量是否分拆成商用與消費PC兩大部門,而web OS的歸屬,更會是惠普與三星拉鋸的關鍵。

三星固然可以從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一路反攻筆電市場,但如果能承接惠普的PC部門,可以一步到位,讓3C產品高度整合,也拉抬近幾季成長相對停滯的三星電子集團營收。但就算是維持現狀,擁有手機、電視、筆電的三星,仍然需要一個能整合各種產品的OS平台,三星固然有自己研發的Bada,也計畫以”Bada”為基礎,跨進OS、網路市集、雲端服務,成為全方位的電子公司,但能擁有web OS,可能更能事半功倍,屆時全球電子業的版圖,必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巨變。如果三星成為第4個勢力的話,台灣如何應對,或者台灣是否應與微軟、Google進行更深度的結盟,也將是一個高度敏感與專業的話題。

二.從iPad的硬佈局,看三星的軟實力
如果觀察蘋果從iTunes,一路發展到iPod, iPhone, iPad,我們不能否認「軟實力」是蘋果之所以能在市場上掀起大浪的主要原因。但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的「軟實力」,不僅難以對抗,連沾上邊都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因此除了瞭解軟實力的條件之外,更應觀察與台灣關係密切的硬佈局。

蘋果之所以能推出讓所有人愛不釋手的產品,產品本身因為挑剔技術所帶來的顧客滿足感,至今也是全球電子業的經典之作。強調內力的A4與A5微處理器,蘋果強調低功耗,希望讓平板電腦能夠延續使用時間,迅速開機,而顧客在「體感」的使用經驗上,主要來自LG的9.7吋高解析度IPS面板、宸鴻的觸控螢幕,以及鴻海集團在最後組裝時貢獻的機殼與量產能力,讓整個產品能以現有技術,創造出幾乎是個天衣無縫的組合。

以台灣比較熟悉的機殼而言,從一個2公斤的鋁錠,裁剪到最完美的200公克,加上宸鴻「蹲」戲棚下數年,勤練功夫的過程,短時間之內,要完成如此完美的組合,可能不熟悉ODM生產體系的Google陣營不容易做到,連與台灣關係密切的微軟陣營,恐怕也得大費功夫,才能組成一個這樣的黃金陣容。

據悉,蘋果與戰略零件供應伙伴之間的關係,存在著「唇齒相依」的關係。上游零件廠幫忙買進設備、進行規模投資,蘋果給予大而穩定的採購承諾,而且蘋果系列產品的規格十分單純,因此在良率提升、經濟規模上,都比以「機海戰術」進入市場的各家Android平板電腦更具競爭力。

目前,全世界的電子公司中,恐怕只有三星比較有實力「一手全包」,有機會以最短的時間,組成一個能與蘋果對抗的產業生態體系(Ecosystem),而這個體系橫跨的領域,不會僅僅是大家關注的平板電腦,也會擴及智慧型手機與傳統筆電產業,而背後的關鍵性零件工業,更將扮演助攻的角色。

韓系關鍵零件產業的助力
2008年金融海嘯時,台灣曾經醞釀DRAM產業「五合一」的方案,台灣方面曾經得到世界級的PC大廠,不願DRAM產業完全控制在韓國兩大廠手上的訊息。如今,如果三星一旦成了惠普PC部門的買家,兩者互補之下,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其他國家的DRAM廠商了,儘管三星否認購併惠普PC部門的訊息,但已經讓DRAM廠商下出一身冷汗。

根據韓國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參閱圖二),三星在DRAM領域依然一枝獨秀,2011年前半的總營收為110.16億美元,市占率超過40%,遠超過海力士的52.01億美元、美光的43.96億美元,以及爾必達的23.04億美元。至於台灣的南亞、力晶、華亞,在市場上都成了陪襯的角色,更因為除了前三大廠仍有獲利之外,其餘的公司都是虧損累累,不僅無法成為產業的助力,在市場上都成了陪襯的角色。


三星一路領先,甚至在不景氣的2011年的8月起,開始量產20奈米的DRAM,三星領先其他競爭者的幅度,已經不再是小小的一個世代而已,而與DRAM產業關係密切的快閃記憶體,韓國兩大廠也是遙遙領先,兩家合計全球市占率達到2/3的優勢條件,讓各大公司在與三星對抗的過程,多少都會投鼠忌器。

面板之爭:IPS與AM OLED孰優、孰劣?
iPad系列產品,能獲得市場上的高度肯定,消費者第一個接觸到的9.7吋IPS高解析度螢幕功不可沒,但IPS面板的主要供應商是LGD,三星從年初起,不斷強調將針對AM OLED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也不斷強調AM OLED優於IPS,三星挑起的話題,也在三星與LG之間造成新的矛盾。

三星大規模投入AM OLED的研發,而下一代Google手機Nexus Prime,除了使用Google的” Icescream Sandwich”的OS之外,最強調的便是4.5吋HD級高解析度的AM OLED面板。在9月2日開展的IFA展中,三星展出搭載7吋AM OLED面板的平板電腦。三星把AM OLED面板當成關鍵賣點,希望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面對三星的攻勢,LGD當然不甘示弱,LGD為了證明自家4.5英吋的AH-IPS玻璃,在解析度輝度等品質上超越使用4.3吋AM OLEM的Galaxy S2三星手機,甚至找到美國的Intertek提出技術認證,證明無論是輝度、反應速度,IPS面板仍是最好的選擇。

在韓國面板雙雄為了孰優、孰劣,吵的不可開交之際,相對於台灣在AM OLED的消極態度,中國大陸昆山的龍騰光電,已經開始試產PM OLED,並參與4.5代AM OLED的投資,預定將從2013年起開始量產。另外,京東方也宣示了進軍AM OLED的企圖心,而台灣的奇美、友達甚至傳出面板產業低迷,人才出走的問題,如何維持下一波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面板優勢,台廠必須尋找新的佈局策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正在崛起的觸控面板產業。根據韓國媒體最新的報導,韓國4家觸控面板上市公司中,排名最高的S-Mac,2011年Q2的營收已經達到1,050億韓元(約略等於1億美元),這是韓國觸控面板廠首度突破單季營收超越1億美元的歷史紀錄。除了S-Mac之外,Synopex、Melfas、Iljin Display等三家的單季營收分別約為6,550萬、5,714萬、5,438萬美元(圖三),這4家觸控面板公司,都具有年營收超過2億美元的實力,相較宸鴻以外的台系觸控面板業者,其實距離已經非常有限。


其他iPhone 5的重要零件,仍有幾樣來自韓國。包括LG Innotek的800萬畫數攝像模組、LGD的面板等,而來自三星集團的則為三星電機的MLCC與線性馬達,光是線性馬達的三星天津工廠,便有年產5,000~7,000萬個的能力。線性震動馬達比現有的馬達,回應速度超過2倍,到iPhone 4為止,蘋果都是使用一般的震動馬達,到了iPhone 5開始使用線性馬達,這也是蘋果電腦對上游零件供應商「技術先進」與「大量生產能力」的兩大基本要求,若以配合蘋果演出的能力而言,三星仍是蘋果重要的戰略伙伴。

生產體系的變革:軟實力,也要硬佈局
蘋果電腦無論是iPhone或iPad,都不算是「高訂價」的產品,因此也擠壓了其他競爭者意圖以價格與蘋果產品對抗的戰略。但,蘋果與非蘋果陣營的競爭,從初期的軟實力競爭,慢慢進入硬體產品的價格戰、規格戰、成本戰。蘋果初期都是委託EMS大廠代工,最近更開始將代工委託對象擴及和碩聯合等ODM業者,顯示蘋果比以往更重視生產成本的優勢。

從2011年4月起,三星最熱門的旗艦手機Galaxy S2,在韓國母廠龜尾量產後,立即移往天津工廠,並迅速落實越南、巴西、印度等海外工廠的生產作業,讓Galaxy S2擁有全球化的量產能力。這是三星手機事業部的首例。過去三星總是以韓國母廠為主,其他的海外工廠都是搭配性的生產,如今卻快速的佈局全球,而且極有可能成為往後的慣例,其中越南廠更是備受重視的生產基地。據悉GalaxyS2已經有大約30~40%在越南工廠生產,顯示三星的手機全球戰略,也正在做進一步的調整。面對智慧型手機越來越短的生命週期,三星的佈局,具備了「軟硬兼顧」的條件,這也是台灣廠商,無論是經營品牌的宏達電,或是以代工為主的鴻海、緯創、華寶、華冠等必須注意的趨勢。

毫無疑問,三星真正超越蘋果的便是「製造能力」,對三星而言,是要堅持製造掛帥,搭配品牌行銷,還是轉型成為「軟硬兼備」的業者,三星決策階層正在審慎評估,這將影響三星是否購併惠普PC部門,以及繼續進行後續關鍵零件投資的態度。事實上,從2010年iPad上市,激起市場銷售的風潮之後,韓國媒體不斷提到「蘋果」是韓國產業最大的風險,而無論是三星,或韓國政府,無疑也把蘋果當成最重要的競爭對手。

三.三星擺脫蘋果的戰略
在9月2日德國柏林IFA展開展的前夕,韓國國內在炒作搭載Bada OS的三星Web 3手機。策略上,三星將整合Galaxy Tab、智慧型手機、筆電3大產品,屆時大家可以看到裝配AM OLED的平板電腦。放眼世界,三星的確是極少數可以威脅蘋果的世界級品牌,三星將蘋果視為假想敵,而蘋果對三星也不敢掉以輕心。根據DIGITIMES Research的估算,2011年三星將是僅次於蘋果的全球第2大平板電腦供應商,全年的銷售數量將達520萬台,估計約占全球供應商出貨量的8%。比起宏碁不斷縮水的預估數字,以及華碩以「變形金剛」短期應戰的作法,三星無疑更有前瞻性,也更敢於放手一搏。

戰略目標:成為Google、微軟、蘋果之外的第4勢力
韓國在Google宣布購併Moto的行動通信部門之後,三星最擔憂的事情,莫過於Apple擁有自己的OS與終端設備,而Google加上Moto也有同樣的垂直整合能力,甚至微軟也與諾基亞眉來眼去,產業界的觀察也是往垂直合作的方向邁進。


儘管Google的執行長Larry Page信誓旦旦,購併Moto Mobility 主要的目的是「專利佈局」,Moto Mobility將會獨立運作,不會影響到Android參與伙伴的權益,但對三星或整個韓國而言,最擔心的仍是Google關閉Android系統,屆時韓國手機產業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三星自行發展的Bada便具有戰略性的意義。搭載Bada作業平台的手機Web 3,已經宣示要在9月份德國的IFA中展示,這款智慧型手機,具有多工、NFC、HTML5的功能,也能同時在Android與Samsung App. Store上運作,三星特別針對這個作業系統,設計了特殊的廣告主運作方案,希望讓廣告設計人,也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因為消費者的點擊而獲得回饋。

對三星,甚至整個韓國而言,Bada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性意義,而韓國知識經濟部也宣布,2011年年底以前成立由三星、LG等重量級企業合作組成「新世代Mobile OS共同開發聯盟」,並將籌組獨立的國家級研究機關。

韓國市場:實驗場+銅牆鐵壁
一般人總是認為,韓國4,850萬的總人口,很難支撐一個大型的品牌,但實際上韓國國內手機市場,三星的市占率過半,加上LG與Pantech兩家韓國國內知名的手機廠,三者合計的市占率將近90%,席捲全球的蘋果iPhone,在韓國僅有將近10%的市占率,亦即其他的手機廠,包括台灣的HTC與SonyEricson在內,只能爭奪微不足道的1~2%市占率。

目前三星最熱門的智慧型手機機種Galaxy S2,在上市銷售73天後達到200萬台的規模,亦即每天在韓國國內的銷售量約為2.7萬台,對三星而言,韓國市場絕非雞肋,而是扎扎實實的回收,同時也是產品最佳的實驗場。對台灣人而言,稍堪告慰的是HTC從2011年6月登陸韓國市場以來,獲得市場不錯的評價,目前單日銷售量可達3,000台左右,算是外來品牌中,除蘋果之外的「贏家」。HTC推出的是WiBro 4G的機種,之所以成績斐然,與韓國電信的合作也是關鍵因素。

根據以往的經驗,韓國對於配合產業發展,善用國內平台的工作向來十分積極。到2011年6月底為止,韓國登錄使用Mobile Banking的用戶已經高達1,840萬人,使用手機下載電視、影片更是十分普及。但網路應用起步較早,且成果斐然的韓國,對於移動遊戲市場反而較為保守,基於防杜暴力等內容等理由而禁止使用,直到7月18日韓國政府才開放智慧型手機遊戲市場。

根據估計,2011年全球移動遊戲市場的規模將超越20億美元,成長率為75%,甚至估計到2015年時,全球電子遊戲市場中,將有20%以上的比重來自行動遊戲市場的貢獻。Gamevil與Com2uS為韓國兩大智慧型手機遊戲開發商,而Gamevil也是「飛天企鵝」的開發商。

就像印度的新世代年輕人,都以進入軟體代工業為生涯規劃的目標一樣,很多韓國年輕人,對於演藝事業與網路事業存在著極大的憧憬。但韓國人口、國力、國際視野畢竟很難跟全球消費者、開發商共同支持,在App. Store上擁有超過42萬個應用程式的蘋果市集相比,韓國最大的挑戰,已經不是韓國國內資源可以支應的。

四. 終極對戰與三星策略
根據三星電子公布的財報,該公司在2011年Q2的營收為39.44兆韓元(約375.6億美元),獲利為3.75兆韓元(約35.7億美元),公司的營益率為9.5%。如果以一般製造業而言,9.5%的營益率,以及35.7億美元的獲利,都是非常傑出的經營績效。但如果與三星過去幾季的績效相比,顯然三星出現了營收成長不易,而營益率持續下滑的壓力(參與圖五)。

韓國經濟高度仰賴出口,而韓國的手機產業,在2008年達到顛峰之後,曾經停頓了兩年。2008年時,韓國手機出口221億美元,但2009年跌回181億美元,2010年更進一步跌到153億美元,但2011年前半年出口值便達85億美元,比2010年同期成長27%,顯示韓國的手機產業正重新回到成長的軌道。過去韓國出口停滯的主要原因,應該是LG低估智慧型手機的商機,三星獨木難撐大廈所致。

韓國手機產業的轉型
如何才能轉型呢?一個巨人的轉身,無疑是個高難度的挑戰,以3C系統產品而言,三星目前全球排名第1的電視、排名第2的手機,唯一落居下風的無疑是筆記型電腦。未來在3C整合,在雲端使用同一種作業系統的共同戰略而言,三星補強筆電產業的各種作法,都會被列入決策高層的考慮中。

在關鍵性零件方面,三星的記憶體、面板都仍是市場競爭的助力,甚至三星已經完整佈局AM OLED、電池,也在低功耗產品的晶圓代工事業居於領先地位。三星如何佈局呢?一則會考量全球大環境的變化,再則就是考量三星,或者是韓國企業基本的企業經營邏輯。三星會長李健熙在社長級會議中強調,三星必須把軟體技術、專利佈局、超級人才的掌握,訂為三大要務。三星智慧型手機在歐洲銷售受到限制的案例,對三星而言,不僅僅是警訊而已。


下一個戰場:智慧型電視
除了個人化的消費市場、商用市場之外,「客廳」的爭奪戰,也正在悄悄的展開中,微軟、蘋果、Google都不會在這場競爭中缺席。除了產品的競爭之外,專利佈局、平台架構與購併,將會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2011年Q2微軟的營收為173.7億美元,獲利為58.7億美元,營收成長8%,獲利成長30%,顯然在Google與蘋果的夾擊下,微軟還是生機盎然。其實,微軟賴以維生的核心產品,並不是只有我們大家熟知的以PC產業為核心的Windows而已,根據微軟公布的最新一期財報,Windows部門營收47億美元,成長持平,其餘的主力部門尚包括Office軟體、伺服器,以及單季15億美元規模的遊戲機、以Bing架構為主的線上服務也成長了17%,營收達到6.6億美元的規模。

而Google在購併Moto Mibility之後,也擁有Moto Mobility在有線電視市場上的優勢。Moto Mobility為全美有線電視機頂盒兩大供應商之一,而Google每千人的查詢人次,便可創造14美元的營收,將來可與B&N一樣,採取硬體補貼的戰略。Google加上Moto Mobility,離完美佈局Google TV的理想,又邁進了一步。

美國最大的電子郵件影像供應商Netflix宣布從九月起,調高會員價格60%,Netflix的DVD by Mail服務體系,以及Library中,超過2萬部的影片、電視節目,可以透過郵件傳遞到消費者的電腦、STB、藍光DVD與聯網電視上。

Netflix相信DVD的顛峰時期已過,在新的市場競爭中,倉儲成本將大幅下降。Netflix的付費會員總數已經超過600萬人。排名第3的Hulu Plus則提供Network TV Show,也已經有75萬名會員,他們大多提供有廣告贊助的免費節目,讓不願意多支付費用的消費者,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這些在美國市場上的內容供應商,都會是三大平台業者虎視眈眈的購併對象。

三星電視的對手「脫亞入美」
過去全球電視機的市場,主要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上,這些企業除了具有品牌優勢之外,自己也有上下游整合的生產能力。三星在電視市場上,已經連續超過18季成為世界第1的電視品牌,另外一家LG,也超過日本的SONY、東芝,成為全球排名第2的電視品牌。過去20、30年,韓國電視大廠的主要對手都是日商,但現在日商僅能從出售工廠,降低經營成本來對抗韓國廠商,而韓國廠商也不再以敗象已露的日商做為競爭對手。

目前三星、LG顯然把競爭對手,轉移成為擁有網路服務平台的Apple、Google。據悉Apple正為2012年的倫敦奧運積極備戰,預期將在2011年年底前公開Apple TV的成品,而緊跟著Apple TV之後,Google也將於2011年年底前公布能支援Android的Google TV 2.0技術平台。

針對世局的變化,LG電子正在開發能執行Browser功能的作業系統,而三星在自己的Bada OS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作業系統的發展計畫。儘管三星的年度計畫,通常在11月底或12月初才會完成,但9月無疑是三星決定未來戰略的關鍵時刻。從8月中旬起,李健熙會長巡迴三星旗下的零件、系統子公司,聽取完整的簡報,業界預期,三星的軟體發展戰略,將會在這段時間內明朗化,但也因為無法完整掌握一旦雲端成為網路平台基礎的軟環境,三星內部,甚至說韓國產業的不安全感,其實在韓國的媒體與政策討論上不斷的浮現。無論是自行開發,或搭著國際市場標準平台的便車,韓國人終究擔心,韓國的威望與國力,很難說服全世界的消費者一呼百應。


只要起步,任何時候都不遲!
2009年前中,三星的無線通信部門,不斷的收到美國電信業者要求開發Android智慧型手機的訊息。當時,三星的手機,超過90%是傳統的功能機,只有不到10%為智慧型手機,而這些手機不是諾基亞的Symbian,便是微軟的作業系統。反應迅速的三星,立即招募韓國中小型的軟體業者,一起開發Android手機,也就是之後在市場上掀起旋風的Galaxy S系列手機。相對於一直認為智慧型手機言之過早的LG,三星顯然明顯超越了好整以暇的LG。

如今,三星成了全球最可能威脅蘋果、Google的另外一種選擇,但越成功的企業,面對的挑戰越嚴肅。過去自期為最佳二軍的韓國企業,在二軍的戰場上已經找不到對手,而主宰市場的一軍,也不會忽視來自東亞的新興強權。三星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但那也是一條需要智勇兼備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