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q:鉴定是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0:35
兄说的很有道理,目前文物的话语权确为政府部门掌握,体制内的专家掌握文物的鉴定的权,他们说真就真,他们说假就假,一切全看政治需要,我们讨论的目的只是纯学术问题,不涉及身份地位,只是藏友之间经验交流,本着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搞清楚自己的藏品到底是什么,真正的价值是多少,自娱自乐而已!
前天看了个节目,法国对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做了科学的鉴定,他们的设备和求真务实的鉴定理念绝对值得我们学习,鉴定是科学,不能掺杂另外的东西,否则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谬误,误导人!
很多文物完全可以通过目前人们掌握的科技设备进行检测,但是都采用机器检测,专家就要失业了,特别是体制内的专家,不能到处蒙钱了!
最近拜读了朱裕平先生一段话,感受颇深:

“任何科学知识的增长总是从原有理论所面临的问题开始的,对原有理论的修正、补充以至推翻,是科学的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路径。一个无法被修正、补充的理论只能是宗教式的箴言而不是科学的理论。这正是对一切科学理论、对陶瓷考古理论、对元青花理论所应持有的唯一科学态度。”

僵化观念:民间没有元青花

长期以来,文物界曾形成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全世界仅存300多件元青花,中国国内馆藏只有100多件;而民间则没有元青花!而后有专家著书断言:当今古玩市场收藏元青花的几率要比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低得多,收藏几率几乎等零!

应当承认,目前国内古玩市场出现了大量的元青花瓷器,而绝大多数确实是出自景德镇的现代高、中、低档仿品。

但近几年民间也的确相继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元瓷大器,而大部分是元青花器,其中不乏有珍品大器。据笔者目前所知的就有:上海2006“元代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有29件通过了国家博物馆“DX-95X荧光能谱仪”检测,大部分与元代瓷器釉面成分符合较好【注1】;另有近20多件通过云南省收藏家协会2008年最新引进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其相关成分与元末明初瓷器数据符合较好,经古瓷窑口数据库自动比对确认为元末明初景德镇产真品器(当中有的是比较珍罕的元青花人物纹饰大器);以及近年国内外各大拍卖公司拍卖过的部分目鉴为“开门”元青花大器……

本来,中国民间是否有元青花,这应该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且“中国民间拥有精美元青花瓷”的结论,早就得到过文物界几位著名老专家、权威的肯定。已故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曾这样说过:“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元代瓷器还处于研究不足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高速公路建设,中国民间涌现出一批精美的元代瓷器;为人们对元代瓷器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然而,由于过去对元瓷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些精美的元瓷未被社会所承认,不被市场所接纳,往往流至国外。现在,在欧美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的元青花,多数就是近几年出现的元瓷精品”;同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研究室主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辉柄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五十多年前,美国波普博士提出了‘至正型’青花;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元代青花瓷器大量的出现,弥补了元代青花瓷器在历史上的空白。这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再造的,但人们的认识往往是有局限性的。正如‘至正型’未提出以前,人们不认识元青花瓷器一样。一些人由于受到‘元青花瓷器少’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对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一概加以否定,即便是纪年墓出土的,也一概视之为赝品。可见,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不仅仅没有进展,反而倒退了。”李辉柄说,作为体制内专家,他以前也认为 “存世元青花只有300件”,但三年前的一次实地考察改变了他的观念。那时,有个藏家拿了一批元、明瓷器去拍卖行送拍,因为与馆藏传世品有很大区别,这批瓷器被鉴定为赝品。可那个藏家说这些东西是在三峡移民工程区出土的。李辉柄跟着他去了现场。进入现场,李辉柄发现还在挖掘,那里出土的有明代瓷器和元青花,那些瓷器和故宫的馆藏有明显差异。“有了这番亲眼目睹,我转变了观点。”【注2】参阅:《一个坚持真理的古陶瓷专家——李辉柄》

当前,业内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为保护发扬好我们的民族文化,一定要让元青花的鉴定确认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得到圆满解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仍有一些说话颇具影响力和手握鉴定封杀权的专家、权威始终抱着从前的老观念不放,他们认为过去民间没有元青花,现在怎么可能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元青花来呢?这肯定是现在景德镇新仿出来的!因此不肯承认民间会有元青花!他们提出:“对元青花的科学研究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他们认为元青花的鉴定确认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解决的!只能打包留给我们的下一代去解决!至于通过仪器检测确认为真品的元青花瓷器,他们始终就是不予认可。说什么“不能全面迷信高科技鉴定……”等等。

国内元青花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了,“元青花研讨会”开了一届又一届……;然而“民间是否有元青花”的讨论,始终没有个定论说法。难道中国目前鉴定行业的混乱局面还仍将长期继续下去?难道民间元青花身份,就只能由我们的下一代来鉴定确认完成?或只能流至国外才能得到确认?据悉:近年来,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以及港台等地已从中国民间低价收购了近千件国内专家斥之为“现代仿品”的、具有元青花特征的青花瓷器,其中部分是以国内文物部门或文博专家出具的“现代仿古工艺瓷”的身份报关,大摇大摆地带出了境外!难道是这些境外古瓷“菜鸟”脑袋进水?万里之遥来淘“现代工艺瓷”元青花?当然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尽皆知。

“近年新出土的这批东西,有一些已被当作新的工艺品流到海外了。”李辉柄说,“我在某海关看到它们被集装箱运出去,我流着眼泪差一点给他们下跪,但东西还是出去了。”李辉柄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沉痛。【注2】

对于一些专家、权威一直不肯认可民间有元青花存在的观点和对高科技鉴定古陶瓷的说法,笔者认为观点僵化;说法是不对的!是与弘扬国家民族文化事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不能说你没有见过的东西就可以断言没有;不能因高科技鉴定技术刚从国外引进,不可能一下就100%的完美;目前还有它的局限性和一些有待克服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就“因噎废食”,抓住一点,全盘否定!你专家、权威就要把它连同民间元青花一起否认、封杀掉!“师者昏昏,如何使人昭昭?”今后业内应该对那些境外窃取我国古代灿烂文化遗产的放行者提出问责(起码要先把那些“疑似品”元青花留在国内);以及这类民间元青花要等到我们下一代才能确认的“在其位而不谋其事”、“在其职而不作为”、的“鉴定大师”、“权威专家”请其“靠边休息”矣!因为“不仅好利的商贾们是民族文化的叛逆者,即放任他们将古物古书源源流出的责任者们,也将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是前文物局老领导郑振铎先生留给我们文物工作者的铿锵遗训。

疑点否定: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当今古陶瓷鉴定中,不少鉴定专家、权威倡导一种“疑点否定”经验——只要发现藏品有一疑点,无论它其他方面是否对,就要下决心把它“枪毙”掉(判为赝品)。应该说,作为民间收藏者在“淘宝”过程中,这种“经验”有时是可借鉴的,因为它比较保险,能规避一些赝品的买入;然而站在权威鉴定专家的专业鉴定角度来津津乐道这种“经验”,我认为是荒谬的。这一“经验”,恰恰凸显我国目前古陶瓷鉴定行业、我们权威专家的鉴定悲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经验”是明显违背认知科学的;如同“嫌疑人”=“罪犯”一样,如果我们仅仅是怀疑某人有杀人嫌疑,而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就把人抓起来定罪判刑一样。这样搞,真不知会有多少冤假错案发生?事实上,这种古瓷“冤假错案”早已屡屡发生……;举例来说吧(本文对事不对人,故隐去下述专家其名):笔者的一件“元代釉里红鸳鸯莲荷纹梅瓶”因为犯“疑”,曾被国家博物院研究员、著名权威专家xxx判定为新仿品;另一件“清仿明成化(款)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把盏杯)”因为犯“疑”,曾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xx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权威专家xxx判定为新仿品;另二件“五代白釉高脚杯”和“元代枢府釉(印款)龙纹碗”也是因为犯“疑”,则被另一位xx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古陶瓷权威专家xxx判定为新仿品。但这四件瓷器,最近通过“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进行高科技检测,均被确认为真品!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答案只能有一个:专家、权威们的“目鉴”经验因“疑点否定”而频频出现了错判,把真的鉴定成假的了;否则,就该是最新引进、当今世界上较先进的古陶瓷检测仪“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作为伪科学在“忽悠”藏家了!

其实,“元釉里红鸳鸯莲荷纹梅瓶”是否为权威专家判定的新仿品?还是真正的釉里红真器呢?高科技检测的数据告诉我们:元代釉里红真器使用原料构成的化学组成元素与现代新仿釉里红使用原料构成的化学组成元素截然不同。元代釉里红真器的化学组成成分中,必然含有十万分之几比例的“鉻”元素,含量多了少了都不成。凡是没有这个“鉻”元素的哪怕别的其他数据都符合,也都统统归入到现代仿品之列。仿制者对这十万分之几的微量元素添加,可以说是个“望洋兴叹”的难题,是无能为力的,至少目前是无法做到的。

古瓷鉴定是门严谨的鉴真辨伪的学科,权威鉴定专家的鉴定结论代表着我国古瓷鉴定科学的最高水准。按照一票否决制,如果我们把凡是有“疑点”或看不懂的东西统统否定,无疑将很多精美的疑似真品(珍品)推出国门,让外国人来鉴定成真品后,然又花大价钱“抢救国宝”回国。这不是如同“元青花云龙象耳瓶”的命运——我们自己不承认自己的先人会烧有那样精美的元青花器,最终是被外国人给鉴定出来一样可悲吗?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遭遇:“20世纪20年代(1926年前后)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贲熙带着一对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罕见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来到古玩高手云集的北京琉璃厂请当时的“掌眼”专家鉴定出售。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元青花象耳瓶被当时所有的古玩“掌眼”高手一致判定为赝品假货。因为“元代无青花”,即是当时古玩界的共识。中国人就这样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认识元青花的机会!象耳瓶最终被英国人大维德爵士糊里糊涂地买走,正是这难得的一次糊涂,使英国人拥有一件至宝。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瓷器学者霍布森是首位关注并认可元青花的专家学者。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详细介绍了民国初年英国大维德爵士从中国收购去的一对至正纪事年款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1952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发表了《14世纪的青花瓷: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一文,1956年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这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注3】专家只识“开门”货:古玩市场99%的瓷器都是赝品

“市场觅珠,求真善剔伪劣,唯凭法眼,抑待老行尊一过,肆间但剩糟粕,几已淘无可淘;宝器现世,谈何容易哉!”【注 5】

笔者常听闻有专家在给古玩市场“淘宝”者敲警钟:“目前古玩市场99%的瓷器是赝品假货!”

当某人收藏了一屋子瓷器请专家到家“鉴赏”后,背地就听专家说道“一屋子假货,没有一件是真的!”

昆明一家颇具规模、档次的私营博物馆,馆藏除了青铜器、古玉外,还有三五百件古陶瓷精品展出,然而一些号称“文物专家”的人看后却妄下结论:“除了房子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然而,笔者通过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半年近1600多件本省及省外送鉴藏品的真品率统计,真品约占总数的25%(含民国前历朝历代仿品、民窑大路货及民国器);如按昆明古玩市场总体匡算,保守估计:90%左右为现代仿品;10%左右为古瓷真品(含民国前历朝历代仿品、民窑大路货及民国器)。

为什么会有不少专家认为古玩市场99%的瓷器是赝品假货,只有1%的真品率呢?为什么你没有上手,用眼睛扫一遍就认定人家收藏的是一屋子或一博物馆假货而没有一件真的呢?答案除了其擅长“过眼筛选法”、“疑点否定法”及“一眼定乾坤”来鉴别古瓷真赝外,还有就是专家只识“开门”货。

“看懂”的就是真品?看不懂的就是“现代仿品”?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感到很困惑:专家鉴定结论只有“真品”、“x代仿品”或“现代仿品”之说,为什么就不能有“疑似真(仿)品”或“存疑”的结论呢?这种“非真即假”的论断表明专家没有看不懂的古瓷。而这种结论从根本上讲,也是违背认知科学的!那么,专家到底是人还是神?专家有没有看不懂的古瓷和“现代仿品”及高仿古瓷呢?大量事实说明,除了流传有序的传世品和有明确纪年考古发掘墓葬、可靠地层迭压和可靠年代依据证明的出土器可以确定结论不会出错外,高仿品已经使不少专家不能分辨真伪。不论资历多深的权威专家,在没有可靠科学验证的前提下,通过传统“目鉴”得出的鉴定结论,都不见得是完全可靠的!这一点,从不少持有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证书的藏品,或某些从国内知名拍卖场上竟买来的“古瓷珍品”,未能通过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的检测,即可以得到证实——检测结果是“现代仿品”的结论(检测出它们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多种超量的现代化学元素添加剂),这就是“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机检结论所体现的真正权威性;这也是任何“目鉴”权威专家不可能推翻得了的最终定论。

有使用痕迹的古瓷才是真的,没有使用痕迹的肯定是假的?

现在不少专家鉴定古瓷的拿手绝活就是找“古瓷”口沿、底足、手柄釉面或其他凸显部位是否留有使用过的“蛛丝马迹”、“牛毛纹”及出土的土沁、水沁等痕迹,以此来判定古瓷真伪。在他们看来,传世古瓷必然要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出土古瓷也必须同样要留下使用痕迹或土沁等痕迹,这才合乎常理;否则必假无疑!然而,靠这种“经验”下结论的专家、权威不知道是否亲眼目睹过众多古墓及窑藏古瓷?比别人多上手过几件出土的元青花?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事物的客观出现有时往往是出乎人们想象思维的。就拿元青花来说吧:国内一位资深鉴定师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既有有使用痕迹的,也有没有使用痕迹的;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没有使用痕迹;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凡出土器,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相反,倒是仿古做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注4】;陕西马广彦先生对此也有说法:“……有四种情况下的瓷器没有使用痕迹:第一种是新烧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第二种是古代陪葬瓷器;第三种是没有使用过的窑藏瓷器;第四种是‘库货’”;而出土于古墓里地下环境保护良好,数百年未受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侵蚀的古瓷,往往器物如新,釉面是没有土蚀、水沁等痕迹的。“巨墓所出土‘极新极旧’——且如梓宫、石洞、石室内器物,往往呈‘极新极旧’面貌,可借‘精神奕奕’喻之。”【注5】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放的《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说明,良好的地下古墓环境,造就了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这个事例,有力地佐证了上述论断。

误导:出土古瓷玻璃光泽弱

某著名古陶瓷专家著书有“出土的器物由于表面受到腐蚀,通常没有光亮的光泽,特别是没有玻璃质感的光泽……”一说。

应该讲这种“经验”判断是不对的!器物釉面没有光亮光泽的不一定是古瓷,而器物釉面流光四溢的也并非都是新瓷!很多年代久远的出土古瓷,往往“亮如新,明如镜”,釉水光润如脂;有的清除表面粘土或钙化层后,往往呈现亮度较高的玻璃质感,且光向外烁,少蓄于内含;有的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旧光亮不减,而它们的的确确都是货真价实的出土古瓷。

古瓷上的“简化字”,并非现代人的“手迹”

笔者十多年前收藏有一件刻有诗文“风雨一炉,满地江湖”的宋代青白釉小执壶。因诗文中“风雨一炉”中的“風”和“爐”,刻成“风”和“炉”两个简化字,一直使笔者感到困惑不解:难道古代就有简化字了吗?因为这是一件土沁入釉、宋器特征、出土痕迹非常明显的古瓷,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位古瓷专家。专家看后认为古代绝不可能有简化字;土沁、土蚀等出土痕迹对于现代造假者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因此认定该小壶是现代仿品。

十多年过去了,随着自己对古瓷学习、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发现在其他有“真器”定论的古瓷铭文、诗文中也存在有大量的简化字!由此证明:古瓷上的“简化字”,并非现代人的“手迹”!

古瓷上使用简化字源远流长,根据目前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古瓷上出现简化字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唐代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沙窑》一书第274页第67件器物(执壶)上有“富从长合起,贫不计来”中的“來”写用了简化字“来”字;第283页第103件器物(双系罐)上书有“贪饮二杯,万丈休”中的“盃”写用了简化字“杯”字,第5字“萬”字写用了简化字“万”字……等等;第315页第225号磁州窑执壶上有警句“为君报此训,世上说名利”中的“爲”写用了简化字“为”字……等等;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地黒花如意枕书有《词寄西江月》“窗外日光弹纸……积玉金话济口……”中的“彈”写用了简化字“弹”字;“話” 写用了简化字“话”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珍珠地划花豆形枕上有“为惜落花慵扫地,爱观明月懒胡(糊)窗”中的“窗”写成“窓”,而其繁体字应为“窻”字;十分有名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上书写“刘大使宅凌氏用”中的“劉”写用了简化字“刘”字……等等。见《古瓷上简化字初探》【注6】

总结:

传统“眼学鉴定”模式是古今古陶瓷鉴赏研究专家把历朝历代的古陶瓷真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系统地分类,通过器物造型、纹饰、胎釉彩等原料特征、制作工艺、装烧方法以及款识等方面,整理归纳其特点、特征,著书成册,成为古陶瓷鉴定的基础知识;是古陶瓷收藏入门的必读教科书。而具体鉴定方法则是靠眼光、手摸等;靠新出土的一些实物旁证,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知识经验,采用比较、排比类推、标型学、考证学等来找出被鉴器物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此来推论、判断被鉴器物的真伪。

虽然传统的鉴定方法(简称“目鉴”法),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作为唯一鉴定手段的相对科学,曾经为我国文博鉴定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老一辈的古陶瓷专家们用毕生精力实践、探索、研究中国古陶瓷,撰写了很多不朽的论文著作,这些论文著作是祖国灿烂文化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所局限,知识范围往往狭隘、僵化、滞后而跟不上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目鉴”方法存在不足的方面是:没有科学手段对其传统“目鉴”结论(真伪)进行验证;无法确定胎、釉成分(针对高科技仿品而言);对器物、釉彩、甚至纹饰的叙述均无量化标准;由于鉴定依据的“非标准化”和专家们各自的专业经验、社会关系、地域环境甚至是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同一件器物的鉴定结果也常常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当今采用高新技术精制的赝品,给传统的古陶瓷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目鉴”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古陶瓷鉴定中,常常出现专家、权威“盲人摸象”、“指鹿为马”、 “坐井观天”、“疑点否定”、“妄下定论”等等。因而它的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及可信度均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高科技鉴定技术在古陶瓷等文物领域的介入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来进行古陶瓷的鉴定,在我国馆藏文物甄别、古陶瓷鉴定业也已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高科技与古陶瓷鉴定——

化学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论与运用

历代名窑所用的原料和配方都有差别,真品和现代仿品也有差别。这些差别都可以通过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反映出来。现代绝大多数造假专业户在进行仿制时都力求在外观上做到和真品相似,但却无法在胎釉彩的化学的组成上也做到与真品相似。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是他们认为,仿品只要外观上能骗得过专家的眼睛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化学组成上花很多力气;其二是绝大多数造假者根本不知道真品的化学组成,所以无从模仿;其三是即使知道了也很难模仿;因为客观条件都变了,比如说:有的粘土矿现在已经开采完了;如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官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在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配料。草木灰不容易得到了;有如古代的釉彩着色剂都用天然矿物,或工业废渣,而现代不易得到,则采用化工原料,化工原料比较纯,而天然矿物和工业废渣中往往还夹带其他杂质,会在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来;古代和现代水质不同,有时也会在外观上和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来;四是现在的制瓷工艺,包括原料粉碎、成型、窑炉结构及烧成制度等都和古代大不相同。采用了现代的制瓷工艺,就很难同时兼顾真品的化学组成两者不可兼得。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真品和现代仿品的化学组成必然会有差别。所以利用化学组成来辨别真伪就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鉴定技术。 张福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化学专家  《收藏》第146期 《高科技与古陶瓷鉴定—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

借助化学分析测试的手段可以帮助确认古瓷产地,它的基本理论根据是:各地区矿藏、地质结构不同,每处窑场瓷土的化学组成都与其他地方瓷土有所差异,而某些特定时期某窑场的瓷土化学组成是基本不变的,把被测古瓷的化学组成与不同产地的瓷土的化学组成进行比对,或与确定窑口的标本进行比对,就可以基本看出它的所属窑口。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冼鼎昌院士指出:利用古瓷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确定其“指纹”,“一个高明的造假者可以在釉料中按照已知的‘指纹’进行配方,但釉料配方在烧制过程中还要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因此,用高科技手段对瓷器进行鉴定会使造假者露馅。还有些是造假者无法伪造的,那就是矿物形成时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形成之后的发展史,这是矿物的‘指纹’。 实际上,这种测试方法不仅对于鉴别瓷器的年代有用,更主要的是还可以用在窑口的区分上。它的普及对于加速古陶瓷鉴别的客观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冼鼎昌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能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见刘毅《瓷器鉴定三十讲》

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高仿瓷虽然可以按照已测试出的出土瓷的化学成分进行配方,但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所以这种测试方法在古瓷科学研究中有较大价值。 霍华《陶瓷述古》205页

我们通过对照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来排除赝品,所谓科技造假,几可乱真,是收藏者神话了造假者的水平。随着古玩收藏越来越热,仿制的水平也在发展。但根据我们用成分分析的鉴定方法判断,真要造得连科学仪器都分不出来,其难度很大,或者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学配制也做不到,况且还要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而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仿成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注7】”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原料特有的,有意为之不可能配出来,古代工匠也不是有意去配。而且历史地域不同,含量也有差异。赝品中加入多少微量元素正合适,这个造假者是做不到的。 吴隽——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古陶瓷实验室负责人【8】

目前国际上采用科技鉴定古陶瓷的单位有英国oxfordAuthenticationlab.(牛津鉴证)、美国Daybreaklab.(黎明考古实验室)和香港中文大学中科古物鉴证实验室等。国内采用高科技方法来鉴定古陶瓷的单位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科技部、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等。这些单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科技测试手段,但结果往往非常接近,据专家们称其测定结果准确程度可以达到90%或以上。由于科技鉴定避免了许多人为的不确定因素,而且不同机构作出的科技鉴定结果往往可以重叠,这样就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

另外,许多文博单位开始重视利用科技检测手段来鉴证古陶瓷,比如国际著名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其馆藏中国古陶瓷100%要求经过科技鉴定;2003年美国佳士得拍卖行春季拍卖会所有的陶瓷器都附有科技鉴定证书;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已将提供科技检测证书作为接受拍品委托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家文物局也在研究准备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规范国内的馆藏陶瓷器和文物拍卖市场。【注7】

探步“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

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于08年7月从德国引进“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笔者有幸成为最早体验机检的藏家之一。

“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是当今世界上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较先进的X荧光仪。该仪器配置德国硅漂移探测仪(月球探测车探测器)、牛津仪器X光管;它的分析范围:1ppm(百万分之一)-99.9%,准确率100%;釉下探测穿透深度:0.3cm.;检测有效空间:(高)65cm(宽)65cm(深)55c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真空容量仓。

“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在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高科技检测古陶瓷的手段;(2)是目前国内现有进口同类机中最先进、准确率最高的一台X荧光机;(3)具备检测仓真空检测作业标准;(4)具备检测仓超低(-80个大气压中进行)压检测作业标准;(5)具备国内较全的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该检测室拥有古代万余个考古古瓷窑口权威数据及国内所有研究机构长期积累的古陶瓷及青铜器的检测数据。

同时,机检也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1)科学仪器始终不能全面取代人对送检藏品其艺术风格、造型特征、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等的评估鉴定;(2)由于每件古瓷器身不同部位的元素含量是不相同或不均衡的,导致送检藏品检测靶点的元素含量与其他部位检测靶点的元素含量不一致,虽然均在一定范围之内;(3)古瓷窑口数据的取值缺陷——由于一个共同的古瓷窑口在相同时期烧制的瓷器中元素含量数值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釉层厚度不一致,多色釉在不同厚度釉层中的化学组成是变化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有些窑口数据取值或过宽、过窄,因而导致某些送检藏品进入数据库比对数据时会产生一些误差;(4)部分样本采集源污染过重,导致某些窑口数据取值范围或过宽,因而某些内含单一元素含量进入或临近数据取值范围的仿品,归入真品判定的可能性存在。所以需要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性,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5)由于古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和其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它只能确定古瓷的特定“指纹”、窑口和其相对年代,如“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十五世纪(1401年-1500年)初期、中晚期”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进入古陶瓷收藏至今也有17余年,虽与“慧眼”相距甚远,但曾经从检测室送检的四五百件藏品中,体验、评估过自己的“目鉴”与“机鉴”鉴真辨伪结果,吻合率达60%-70%——即100件送检藏品,“目鉴”与“机鉴”吻合率为60件-70件左右。当然,随着今后不断的“跟机”学习,相信自己“目鉴”与“机鉴”的吻合率还会有所提高。我想,检测室如果“坐诊”一位真正的古瓷专家,其“目鉴”与“机鉴”鉴真辨伪的结果吻合率应该在85%-90%以上,这是毋庸置疑的!检测实验室的沈华友主任就是这样的一位“目鉴”与“机鉴”复合型的专家。沈华友——师从叶佩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瓷研究会总顾问。

而另外有“结果不吻合”的10%-15%是否为“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的分辨准确率不够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因为“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的准确率为100%!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呢?我认为原因无非有以下五种:(1)“目鉴”观念、知识更新滞后或“经验”误导,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这种情况应该占不吻合原因的90%以上);(2)古瓷窑口数据的取值缺陷问题——数据库中某些窑口数据取值范围或宽或窄;没有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性,作出正确的判断,至使“机鉴”产生误判,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3)送检藏品污染严重(比如送检藏品曾用强酸类擦洗过),致使某些氧化物含量超标,以致“机鉴”误判,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4)古窑口数据库一些冷门窑口数据不全造成个别送检藏品“指纹”比对错误,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5)人为操作仪器不当可能出现的错误,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

一位藏友问得好:“专家鉴定古陶瓷,谁来鉴定专家“目鉴”对错呢?”回答应该是高科技检测验证!而高科技检测古陶瓷,谁又来检验高科技检测到底准不准呢?我想不再是“目鉴”专家说了算!应该还是通过实践——通过检测流传有序的传世古瓷、和有明确纪年考古发掘墓葬、可靠地层迭压和可靠年代依据证明的出土器古陶瓷(包括用大量不同品种,确认有真实现代窑来源的高仿品进行“考机”检验)!”

实践证明:传统的“目鉴”方法是完全能够与高科技“科鉴”方法结合成为一个鉴定整体的!通过传统的“目鉴”与高科技“科鉴”方法结合互补,相辅相成,最终是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古瓷鉴定业所面临的鉴定问题的。专家只识“开门”货:古玩市场99%的瓷器都是赝品

“市场觅珠,求真善剔伪劣,唯凭法眼,抑待老行尊一过,肆间但剩糟粕,几已淘无可淘;宝器现世,谈何容易哉!”【注 5】

笔者常听闻有专家在给古玩市场“淘宝”者敲警钟:“目前古玩市场99%的瓷器是赝品假货!”

当某人收藏了一屋子瓷器请专家到家“鉴赏”后,背地就听专家说道“一屋子假货,没有一件是真的!”

昆明一家颇具规模、档次的私营博物馆,馆藏除了青铜器、古玉外,还有三五百件古陶瓷精品展出,然而一些号称“文物专家”的人看后却妄下结论:“除了房子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然而,笔者通过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半年近1600多件本省及省外送鉴藏品的真品率统计,真品约占总数的25%(含民国前历朝历代仿品、民窑大路货及民国器);如按昆明古玩市场总体匡算,保守估计:90%左右为现代仿品;10%左右为古瓷真品(含民国前历朝历代仿品、民窑大路货及民国器)。

为什么会有不少专家认为古玩市场99%的瓷器是赝品假货,只有1%的真品率呢?为什么你没有上手,用眼睛扫一遍就认定人家收藏的是一屋子或一博物馆假货而没有一件真的呢?答案除了其擅长“过眼筛选法”、“疑点否定法”及“一眼定乾坤”来鉴别古瓷真赝外,还有就是专家只识“开门”货。

“看懂”的就是真品?看不懂的就是“现代仿品”?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感到很困惑:专家鉴定结论只有“真品”、“x代仿品”或“现代仿品”之说,为什么就不能有“疑似真(仿)品”或“存疑”的结论呢?这种“非真即假”的论断表明专家没有看不懂的古瓷。而这种结论从根本上讲,也是违背认知科学的!那么,专家到底是人还是神?专家有没有看不懂的古瓷和“现代仿品”及高仿古瓷呢?大量事实说明,除了流传有序的传世品和有明确纪年考古发掘墓葬、可靠地层迭压和可靠年代依据证明的出土器可以确定结论不会出错外,高仿品已经使不少专家不能分辨真伪。不论资历多深的权威专家,在没有可靠科学验证的前提下,通过传统“目鉴”得出的鉴定结论,都不见得是完全可靠的!这一点,从不少持有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证书的藏品,或某些从国内知名拍卖场上竟买来的“古瓷珍品”,未能通过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的检测,即可以得到证实——检测结果是“现代仿品”的结论(检测出它们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多种超量的现代化学元素添加剂),这就是“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机检结论所体现的真正权威性;这也是任何“目鉴”权威专家不可能推翻得了的最终定论。

有使用痕迹的古瓷才是真的,没有使用痕迹的肯定是假的?

现在不少专家鉴定古瓷的拿手绝活就是找“古瓷”口沿、底足、手柄釉面或其他凸显部位是否留有使用过的“蛛丝马迹”、“牛毛纹”及出土的土沁、水沁等痕迹,以此来判定古瓷真伪。在他们看来,传世古瓷必然要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出土古瓷也必须同样要留下使用痕迹或土沁等痕迹,这才合乎常理;否则必假无疑!然而,靠这种“经验”下结论的专家、权威不知道是否亲眼目睹过众多古墓及窑藏古瓷?比别人多上手过几件出土的元青花?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事物的客观出现有时往往是出乎人们想象思维的。就拿元青花来说吧:国内一位资深鉴定师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既有有使用痕迹的,也有没有使用痕迹的;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没有使用痕迹;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凡出土器,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相反,倒是仿古做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注4】;陕西马广彦先生对此也有说法:“……有四种情况下的瓷器没有使用痕迹:第一种是新烧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第二种是古代陪葬瓷器;第三种是没有使用过的窑藏瓷器;第四种是‘库货’”;而出土于古墓里地下环境保护良好,数百年未受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侵蚀的古瓷,往往器物如新,釉面是没有土蚀、水沁等痕迹的。“巨墓所出土‘极新极旧’——且如梓宫、石洞、石室内器物,往往呈‘极新极旧’面貌,可借‘精神奕奕’喻之。”【注5】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放的《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说明,良好的地下古墓环境,造就了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这个事例,有力地佐证了上述论断。

误导:出土古瓷玻璃光泽弱

某著名古陶瓷专家著书有“出土的器物由于表面受到腐蚀,通常没有光亮的光泽,特别是没有玻璃质感的光泽……”一说。

应该讲这种“经验”判断是不对的!器物釉面没有光亮光泽的不一定是古瓷,而器物釉面流光四溢的也并非都是新瓷!很多年代久远的出土古瓷,往往“亮如新,明如镜”,釉水光润如脂;有的清除表面粘土或钙化层后,往往呈现亮度较高的玻璃质感,且光向外烁,少蓄于内含;有的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旧光亮不减,而它们的的确确都是货真价实的出土古瓷。

古瓷上的“简化字”,并非现代人的“手迹”

笔者十多年前收藏有一件刻有诗文“风雨一炉,满地江湖”的宋代青白釉小执壶。因诗文中“风雨一炉”中的“風”和“爐”,刻成“风”和“炉”两个简化字,一直使笔者感到困惑不解:难道古代就有简化字了吗?因为这是一件土沁入釉、宋器特征、出土痕迹非常明显的古瓷,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位古瓷专家。专家看后认为古代绝不可能有简化字;土沁、土蚀等出土痕迹对于现代造假者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因此认定该小壶是现代仿品。

十多年过去了,随着自己对古瓷学习、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发现在其他有“真器”定论的古瓷铭文、诗文中也存在有大量的简化字!由此证明:古瓷上的“简化字”,并非现代人的“手迹”!

古瓷上使用简化字源远流长,根据目前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古瓷上出现简化字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唐代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沙窑》一书第274页第67件器物(执壶)上有“富从长合起,贫不计来”中的“來”写用了简化字“来”字;第283页第103件器物(双系罐)上书有“贪饮二杯,万丈休”中的“盃”写用了简化字“杯”字,第5字“萬”字写用了简化字“万”字……等等;第315页第225号磁州窑执壶上有警句“为君报此训,世上说名利”中的“爲”写用了简化字“为”字……等等;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地黒花如意枕书有《词寄西江月》“窗外日光弹纸……积玉金话济口……”中的“彈”写用了简化字“弹”字;“話” 写用了简化字“话”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珍珠地划花豆形枕上有“为惜落花慵扫地,爱观明月懒胡(糊)窗”中的“窗”写成“窓”,而其繁体字应为“窻”字;十分有名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上书写“刘大使宅凌氏用”中的“劉”写用了简化字“刘”字……等等。见《古瓷上简化字初探》【注6】

总结:

传统“眼学鉴定”模式是古今古陶瓷鉴赏研究专家把历朝历代的古陶瓷真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系统地分类,通过器物造型、纹饰、胎釉彩等原料特征、制作工艺、装烧方法以及款识等方面,整理归纳其特点、特征,著书成册,成为古陶瓷鉴定的基础知识;是古陶瓷收藏入门的必读教科书。而具体鉴定方法则是靠眼光、手摸等;靠新出土的一些实物旁证,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知识经验,采用比较、排比类推、标型学、考证学等来找出被鉴器物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此来推论、判断被鉴器物的真伪。

虽然传统的鉴定方法(简称“目鉴”法),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作为唯一鉴定手段的相对科学,曾经为我国文博鉴定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老一辈的古陶瓷专家们用毕生精力实践、探索、研究中国古陶瓷,撰写了很多不朽的论文著作,这些论文著作是祖国灿烂文化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所局限,知识范围往往狭隘、僵化、滞后而跟不上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目鉴”方法存在不足的方面是:没有科学手段对其传统“目鉴”结论(真伪)进行验证;无法确定胎、釉成分(针对高科技仿品而言);对器物、釉彩、甚至纹饰的叙述均无量化标准;由于鉴定依据的“非标准化”和专家们各自的专业经验、社会关系、地域环境甚至是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同一件器物的鉴定结果也常常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当今采用高新技术精制的赝品,给传统的古陶瓷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目鉴”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古陶瓷鉴定中,常常出现专家、权威“盲人摸象”、“指鹿为马”、 “坐井观天”、“疑点否定”、“妄下定论”等等。因而它的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及可信度均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高科技鉴定技术在古陶瓷等文物领域的介入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来进行古陶瓷的鉴定,在我国馆藏文物甄别、古陶瓷鉴定业也已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高科技与古陶瓷鉴定——

化学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论与运用

历代名窑所用的原料和配方都有差别,真品和现代仿品也有差别。这些差别都可以通过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反映出来。现代绝大多数造假专业户在进行仿制时都力求在外观上做到和真品相似,但却无法在胎釉彩的化学的组成上也做到与真品相似。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是他们认为,仿品只要外观上能骗得过专家的眼睛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化学组成上花很多力气;其二是绝大多数造假者根本不知道真品的化学组成,所以无从模仿;其三是即使知道了也很难模仿;因为客观条件都变了,比如说:有的粘土矿现在已经开采完了;如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官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在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配料。草木灰不容易得到了;有如古代的釉彩着色剂都用天然矿物,或工业废渣,而现代不易得到,则采用化工原料,化工原料比较纯,而天然矿物和工业废渣中往往还夹带其他杂质,会在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来;古代和现代水质不同,有时也会在外观上和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来;四是现在的制瓷工艺,包括原料粉碎、成型、窑炉结构及烧成制度等都和古代大不相同。采用了现代的制瓷工艺,就很难同时兼顾真品的化学组成两者不可兼得。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真品和现代仿品的化学组成必然会有差别。所以利用化学组成来辨别真伪就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鉴定技术。 张福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化学专家  《收藏》第146期 《高科技与古陶瓷鉴定—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

借助化学分析测试的手段可以帮助确认古瓷产地,它的基本理论根据是:各地区矿藏、地质结构不同,每处窑场瓷土的化学组成都与其他地方瓷土有所差异,而某些特定时期某窑场的瓷土化学组成是基本不变的,把被测古瓷的化学组成与不同产地的瓷土的化学组成进行比对,或与确定窑口的标本进行比对,就可以基本看出它的所属窑口。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冼鼎昌院士指出:利用古瓷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确定其“指纹”,“一个高明的造假者可以在釉料中按照已知的‘指纹’进行配方,但釉料配方在烧制过程中还要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因此,用高科技手段对瓷器进行鉴定会使造假者露馅。还有些是造假者无法伪造的,那就是矿物形成时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形成之后的发展史,这是矿物的‘指纹’。 实际上,这种测试方法不仅对于鉴别瓷器的年代有用,更主要的是还可以用在窑口的区分上。它的普及对于加速古陶瓷鉴别的客观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冼鼎昌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能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见刘毅《瓷器鉴定三十讲》

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高仿瓷虽然可以按照已测试出的出土瓷的化学成分进行配方,但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所以这种测试方法在古瓷科学研究中有较大价值。 霍华《陶瓷述古》205页

我们通过对照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来排除赝品,所谓科技造假,几可乱真,是收藏者神话了造假者的水平。随着古玩收藏越来越热,仿制的水平也在发展。但根据我们用成分分析的鉴定方法判断,真要造得连科学仪器都分不出来,其难度很大,或者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学配制也做不到,况且还要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而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仿成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注7】”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原料特有的,有意为之不可能配出来,古代工匠也不是有意去配。而且历史地域不同,含量也有差异。赝品中加入多少微量元素正合适,这个造假者是做不到的。 吴隽——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古陶瓷实验室负责人【8】

目前国际上采用科技鉴定古陶瓷的单位有英国oxfordAuthenticationlab.(牛津鉴证)、美国Daybreaklab.(黎明考古实验室)和香港中文大学中科古物鉴证实验室等。国内采用高科技方法来鉴定古陶瓷的单位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科技部、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等。这些单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科技测试手段,但结果往往非常接近,据专家们称其测定结果准确程度可以达到90%或以上。由于科技鉴定避免了许多人为的不确定因素,而且不同机构作出的科技鉴定结果往往可以重叠,这样就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

另外,许多文博单位开始重视利用科技检测手段来鉴证古陶瓷,比如国际著名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其馆藏中国古陶瓷100%要求经过科技鉴定;2003年美国佳士得拍卖行春季拍卖会所有的陶瓷器都附有科技鉴定证书;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已将提供科技检测证书作为接受拍品委托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家文物局也在研究准备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规范国内的馆藏陶瓷器和文物拍卖市场。【注7】

探步“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

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于08年7月从德国引进“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笔者有幸成为最早体验机检的藏家之一。

“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是当今世界上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较先进的X荧光仪。该仪器配置德国硅漂移探测仪(月球探测车探测器)、牛津仪器X光管;它的分析范围:1ppm(百万分之一)-99.9%,准确率100%;釉下探测穿透深度:0.3cm.;检测有效空间:(高)65cm(宽)65cm(深)55c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真空容量仓。

“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在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高科技检测古陶瓷的手段;(2)是目前国内现有进口同类机中最先进、准确率最高的一台X荧光机;(3)具备检测仓真空检测作业标准;(4)具备检测仓超低(-80个大气压中进行)压检测作业标准;(5)具备国内较全的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该检测室拥有古代万余个考古古瓷窑口权威数据及国内所有研究机构长期积累的古陶瓷及青铜器的检测数据。

同时,机检也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1)科学仪器始终不能全面取代人对送检藏品其艺术风格、造型特征、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等的评估鉴定;(2)由于每件古瓷器身不同部位的元素含量是不相同或不均衡的,导致送检藏品检测靶点的元素含量与其他部位检测靶点的元素含量不一致,虽然均在一定范围之内;(3)古瓷窑口数据的取值缺陷——由于一个共同的古瓷窑口在相同时期烧制的瓷器中元素含量数值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釉层厚度不一致,多色釉在不同厚度釉层中的化学组成是变化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有些窑口数据取值或过宽、过窄,因而导致某些送检藏品进入数据库比对数据时会产生一些误差;(4)部分样本采集源污染过重,导致某些窑口数据取值范围或过宽,因而某些内含单一元素含量进入或临近数据取值范围的仿品,归入真品判定的可能性存在。所以需要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性,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5)由于古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和其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它只能确定古瓷的特定“指纹”、窑口和其相对年代,如“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十五世纪(1401年-1500年)初期、中晚期”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进入古陶瓷收藏至今也有17余年,虽与“慧眼”相距甚远,但曾经从检测室送检的四五百件藏品中,体验、评估过自己的“目鉴”与“机鉴”鉴真辨伪结果,吻合率达60%-70%——即100件送检藏品,“目鉴”与“机鉴”吻合率为60件-70件左右。当然,随着今后不断的“跟机”学习,相信自己“目鉴”与“机鉴”的吻合率还会有所提高。我想,检测室如果“坐诊”一位真正的古瓷专家,其“目鉴”与“机鉴”鉴真辨伪的结果吻合率应该在85%-90%以上,这是毋庸置疑的!检测实验室的沈华友主任就是这样的一位“目鉴”与“机鉴”复合型的专家。沈华友——师从叶佩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瓷研究会总顾问。

而另外有“结果不吻合”的10%-15%是否为“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的分辨准确率不够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因为“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的准确率为100%!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呢?我认为原因无非有以下五种:(1)“目鉴”观念、知识更新滞后或“经验”误导,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这种情况应该占不吻合原因的90%以上);(2)古瓷窑口数据的取值缺陷问题——数据库中某些窑口数据取值范围或宽或窄;没有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性,作出正确的判断,至使“机鉴”产生误判,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3)送检藏品污染严重(比如送检藏品曾用强酸类擦洗过),致使某些氧化物含量超标,以致“机鉴”误判,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4)古窑口数据库一些冷门窑口数据不全造成个别送检藏品“指纹”比对错误,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5)人为操作仪器不当可能出现的错误,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

一位藏友问得好:“专家鉴定古陶瓷,谁来鉴定专家“目鉴”对错呢?”回答应该是高科技检测验证!而高科技检测古陶瓷,谁又来检验高科技检测到底准不准呢?我想不再是“目鉴”专家说了算!应该还是通过实践——通过检测流传有序的传世古瓷、和有明确纪年考古发掘墓葬、可靠地层迭压和可靠年代依据证明的出土器古陶瓷(包括用大量不同品种,确认有真实现代窑来源的高仿品进行“考机”检验)!”

实践证明:传统的“目鉴”方法是完全能够与高科技“科鉴”方法结合成为一个鉴定整体的!通过传统的“目鉴”与高科技“科鉴”方法结合互补,相辅相成,最终是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古瓷鉴定业所面临的鉴定问题的。专家只识“开门”货:古玩市场99%的瓷器都是赝品

“市场觅珠,求真善剔伪劣,唯凭法眼,抑待老行尊一过,肆间但剩糟粕,几已淘无可淘;宝器现世,谈何容易哉!”【注 5】

笔者常听闻有专家在给古玩市场“淘宝”者敲警钟:“目前古玩市场99%的瓷器是赝品假货!”

当某人收藏了一屋子瓷器请专家到家“鉴赏”后,背地就听专家说道“一屋子假货,没有一件是真的!”

昆明一家颇具规模、档次的私营博物馆,馆藏除了青铜器、古玉外,还有三五百件古陶瓷精品展出,然而一些号称“文物专家”的人看后却妄下结论:“除了房子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然而,笔者通过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半年近1600多件本省及省外送鉴藏品的真品率统计,真品约占总数的25%(含民国前历朝历代仿品、民窑大路货及民国器);如按昆明古玩市场总体匡算,保守估计:90%左右为现代仿品;10%左右为古瓷真品(含民国前历朝历代仿品、民窑大路货及民国器)。

为什么会有不少专家认为古玩市场99%的瓷器是赝品假货,只有1%的真品率呢?为什么你没有上手,用眼睛扫一遍就认定人家收藏的是一屋子或一博物馆假货而没有一件真的呢?答案除了其擅长“过眼筛选法”、“疑点否定法”及“一眼定乾坤”来鉴别古瓷真赝外,还有就是专家只识“开门”货。

“看懂”的就是真品?看不懂的就是“现代仿品”?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感到很困惑:专家鉴定结论只有“真品”、“x代仿品”或“现代仿品”之说,为什么就不能有“疑似真(仿)品”或“存疑”的结论呢?这种“非真即假”的论断表明专家没有看不懂的古瓷。而这种结论从根本上讲,也是违背认知科学的!那么,专家到底是人还是神?专家有没有看不懂的古瓷和“现代仿品”及高仿古瓷呢?大量事实说明,除了流传有序的传世品和有明确纪年考古发掘墓葬、可靠地层迭压和可靠年代依据证明的出土器可以确定结论不会出错外,高仿品已经使不少专家不能分辨真伪。不论资历多深的权威专家,在没有可靠科学验证的前提下,通过传统“目鉴”得出的鉴定结论,都不见得是完全可靠的!这一点,从不少持有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证书的藏品,或某些从国内知名拍卖场上竟买来的“古瓷珍品”,未能通过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的检测,即可以得到证实——检测结果是“现代仿品”的结论(检测出它们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多种超量的现代化学元素添加剂),这就是“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机检结论所体现的真正权威性;这也是任何“目鉴”权威专家不可能推翻得了的最终定论。

有使用痕迹的古瓷才是真的,没有使用痕迹的肯定是假的?

现在不少专家鉴定古瓷的拿手绝活就是找“古瓷”口沿、底足、手柄釉面或其他凸显部位是否留有使用过的“蛛丝马迹”、“牛毛纹”及出土的土沁、水沁等痕迹,以此来判定古瓷真伪。在他们看来,传世古瓷必然要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出土古瓷也必须同样要留下使用痕迹或土沁等痕迹,这才合乎常理;否则必假无疑!然而,靠这种“经验”下结论的专家、权威不知道是否亲眼目睹过众多古墓及窑藏古瓷?比别人多上手过几件出土的元青花?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事物的客观出现有时往往是出乎人们想象思维的。就拿元青花来说吧:国内一位资深鉴定师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既有有使用痕迹的,也有没有使用痕迹的;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没有使用痕迹;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凡出土器,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相反,倒是仿古做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注4】;陕西马广彦先生对此也有说法:“……有四种情况下的瓷器没有使用痕迹:第一种是新烧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第二种是古代陪葬瓷器;第三种是没有使用过的窑藏瓷器;第四种是‘库货’”;而出土于古墓里地下环境保护良好,数百年未受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侵蚀的古瓷,往往器物如新,釉面是没有土蚀、水沁等痕迹的。“巨墓所出土‘极新极旧’——且如梓宫、石洞、石室内器物,往往呈‘极新极旧’面貌,可借‘精神奕奕’喻之。”【注5】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放的《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说明,良好的地下古墓环境,造就了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这个事例,有力地佐证了上述论断。

误导:出土古瓷玻璃光泽弱

某著名古陶瓷专家著书有“出土的器物由于表面受到腐蚀,通常没有光亮的光泽,特别是没有玻璃质感的光泽……”一说。

应该讲这种“经验”判断是不对的!器物釉面没有光亮光泽的不一定是古瓷,而器物釉面流光四溢的也并非都是新瓷!很多年代久远的出土古瓷,往往“亮如新,明如镜”,釉水光润如脂;有的清除表面粘土或钙化层后,往往呈现亮度较高的玻璃质感,且光向外烁,少蓄于内含;有的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旧光亮不减,而它们的的确确都是货真价实的出土古瓷。

古瓷上的“简化字”,并非现代人的“手迹”

笔者十多年前收藏有一件刻有诗文“风雨一炉,满地江湖”的宋代青白釉小执壶。因诗文中“风雨一炉”中的“風”和“爐”,刻成“风”和“炉”两个简化字,一直使笔者感到困惑不解:难道古代就有简化字了吗?因为这是一件土沁入釉、宋器特征、出土痕迹非常明显的古瓷,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位古瓷专家。专家看后认为古代绝不可能有简化字;土沁、土蚀等出土痕迹对于现代造假者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因此认定该小壶是现代仿品。

十多年过去了,随着自己对古瓷学习、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发现在其他有“真器”定论的古瓷铭文、诗文中也存在有大量的简化字!由此证明:古瓷上的“简化字”,并非现代人的“手迹”!

古瓷上使用简化字源远流长,根据目前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古瓷上出现简化字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唐代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沙窑》一书第274页第67件器物(执壶)上有“富从长合起,贫不计来”中的“來”写用了简化字“来”字;第283页第103件器物(双系罐)上书有“贪饮二杯,万丈休”中的“盃”写用了简化字“杯”字,第5字“萬”字写用了简化字“万”字……等等;第315页第225号磁州窑执壶上有警句“为君报此训,世上说名利”中的“爲”写用了简化字“为”字……等等;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地黒花如意枕书有《词寄西江月》“窗外日光弹纸……积玉金话济口……”中的“彈”写用了简化字“弹”字;“話” 写用了简化字“话”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珍珠地划花豆形枕上有“为惜落花慵扫地,爱观明月懒胡(糊)窗”中的“窗”写成“窓”,而其繁体字应为“窻”字;十分有名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上书写“刘大使宅凌氏用”中的“劉”写用了简化字“刘”字……等等。见《古瓷上简化字初探》【注6】

总结:

传统“眼学鉴定”模式是古今古陶瓷鉴赏研究专家把历朝历代的古陶瓷真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系统地分类,通过器物造型、纹饰、胎釉彩等原料特征、制作工艺、装烧方法以及款识等方面,整理归纳其特点、特征,著书成册,成为古陶瓷鉴定的基础知识;是古陶瓷收藏入门的必读教科书。而具体鉴定方法则是靠眼光、手摸等;靠新出土的一些实物旁证,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知识经验,采用比较、排比类推、标型学、考证学等来找出被鉴器物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此来推论、判断被鉴器物的真伪。

虽然传统的鉴定方法(简称“目鉴”法),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作为唯一鉴定手段的相对科学,曾经为我国文博鉴定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老一辈的古陶瓷专家们用毕生精力实践、探索、研究中国古陶瓷,撰写了很多不朽的论文著作,这些论文著作是祖国灿烂文化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所局限,知识范围往往狭隘、僵化、滞后而跟不上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目鉴”方法存在不足的方面是:没有科学手段对其传统“目鉴”结论(真伪)进行验证;无法确定胎、釉成分(针对高科技仿品而言);对器物、釉彩、甚至纹饰的叙述均无量化标准;由于鉴定依据的“非标准化”和专家们各自的专业经验、社会关系、地域环境甚至是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同一件器物的鉴定结果也常常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当今采用高新技术精制的赝品,给传统的古陶瓷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目鉴”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古陶瓷鉴定中,常常出现专家、权威“盲人摸象”、“指鹿为马”、 “坐井观天”、“疑点否定”、“妄下定论”等等。因而它的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及可信度均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高科技鉴定技术在古陶瓷等文物领域的介入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来进行古陶瓷的鉴定,在我国馆藏文物甄别、古陶瓷鉴定业也已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高科技与古陶瓷鉴定——

化学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论与运用

历代名窑所用的原料和配方都有差别,真品和现代仿品也有差别。这些差别都可以通过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反映出来。现代绝大多数造假专业户在进行仿制时都力求在外观上做到和真品相似,但却无法在胎釉彩的化学的组成上也做到与真品相似。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是他们认为,仿品只要外观上能骗得过专家的眼睛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化学组成上花很多力气;其二是绝大多数造假者根本不知道真品的化学组成,所以无从模仿;其三是即使知道了也很难模仿;因为客观条件都变了,比如说:有的粘土矿现在已经开采完了;如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官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在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配料。草木灰不容易得到了;有如古代的釉彩着色剂都用天然矿物,或工业废渣,而现代不易得到,则采用化工原料,化工原料比较纯,而天然矿物和工业废渣中往往还夹带其他杂质,会在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来;古代和现代水质不同,有时也会在外观上和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来;四是现在的制瓷工艺,包括原料粉碎、成型、窑炉结构及烧成制度等都和古代大不相同。采用了现代的制瓷工艺,就很难同时兼顾真品的化学组成两者不可兼得。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真品和现代仿品的化学组成必然会有差别。所以利用化学组成来辨别真伪就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鉴定技术。 张福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化学专家  《收藏》第146期 《高科技与古陶瓷鉴定—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

借助化学分析测试的手段可以帮助确认古瓷产地,它的基本理论根据是:各地区矿藏、地质结构不同,每处窑场瓷土的化学组成都与其他地方瓷土有所差异,而某些特定时期某窑场的瓷土化学组成是基本不变的,把被测古瓷的化学组成与不同产地的瓷土的化学组成进行比对,或与确定窑口的标本进行比对,就可以基本看出它的所属窑口。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冼鼎昌院士指出:利用古瓷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确定其“指纹”,“一个高明的造假者可以在釉料中按照已知的‘指纹’进行配方,但釉料配方在烧制过程中还要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因此,用高科技手段对瓷器进行鉴定会使造假者露馅。还有些是造假者无法伪造的,那就是矿物形成时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形成之后的发展史,这是矿物的‘指纹’。 实际上,这种测试方法不仅对于鉴别瓷器的年代有用,更主要的是还可以用在窑口的区分上。它的普及对于加速古陶瓷鉴别的客观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冼鼎昌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能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见刘毅《瓷器鉴定三十讲》

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高仿瓷虽然可以按照已测试出的出土瓷的化学成分进行配方,但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所以这种测试方法在古瓷科学研究中有较大价值。 霍华《陶瓷述古》205页

我们通过对照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来排除赝品,所谓科技造假,几可乱真,是收藏者神话了造假者的水平。随着古玩收藏越来越热,仿制的水平也在发展。但根据我们用成分分析的鉴定方法判断,真要造得连科学仪器都分不出来,其难度很大,或者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学配制也做不到,况且还要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而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仿成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注7】”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原料特有的,有意为之不可能配出来,古代工匠也不是有意去配。而且历史地域不同,含量也有差异。赝品中加入多少微量元素正合适,这个造假者是做不到的。 吴隽——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古陶瓷实验室负责人【8】

目前国际上采用科技鉴定古陶瓷的单位有英国oxfordAuthenticationlab.(牛津鉴证)、美国Daybreaklab.(黎明考古实验室)和香港中文大学中科古物鉴证实验室等。国内采用高科技方法来鉴定古陶瓷的单位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科技部、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等。这些单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科技测试手段,但结果往往非常接近,据专家们称其测定结果准确程度可以达到90%或以上。由于科技鉴定避免了许多人为的不确定因素,而且不同机构作出的科技鉴定结果往往可以重叠,这样就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

另外,许多文博单位开始重视利用科技检测手段来鉴证古陶瓷,比如国际著名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其馆藏中国古陶瓷100%要求经过科技鉴定;2003年美国佳士得拍卖行春季拍卖会所有的陶瓷器都附有科技鉴定证书;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已将提供科技检测证书作为接受拍品委托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家文物局也在研究准备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规范国内的馆藏陶瓷器和文物拍卖市场。【注7】

探步“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

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于08年7月从德国引进“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笔者有幸成为最早体验机检的藏家之一。

“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是当今世界上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较先进的X荧光仪。该仪器配置德国硅漂移探测仪(月球探测车探测器)、牛津仪器X光管;它的分析范围:1ppm(百万分之一)-99.9%,准确率100%;釉下探测穿透深度:0.3cm.;检测有效空间:(高)65cm(宽)65cm(深)55c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真空容量仓。

“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在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高科技检测古陶瓷的手段;(2)是目前国内现有进口同类机中最先进、准确率最高的一台X荧光机;(3)具备检测仓真空检测作业标准;(4)具备检测仓超低(-80个大气压中进行)压检测作业标准;(5)具备国内较全的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该检测室拥有古代万余个考古古瓷窑口权威数据及国内所有研究机构长期积累的古陶瓷及青铜器的检测数据。

同时,机检也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1)科学仪器始终不能全面取代人对送检藏品其艺术风格、造型特征、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等的评估鉴定;(2)由于每件古瓷器身不同部位的元素含量是不相同或不均衡的,导致送检藏品检测靶点的元素含量与其他部位检测靶点的元素含量不一致,虽然均在一定范围之内;(3)古瓷窑口数据的取值缺陷——由于一个共同的古瓷窑口在相同时期烧制的瓷器中元素含量数值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釉层厚度不一致,多色釉在不同厚度釉层中的化学组成是变化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有些窑口数据取值或过宽、过窄,因而导致某些送检藏品进入数据库比对数据时会产生一些误差;(4)部分样本采集源污染过重,导致某些窑口数据取值范围或过宽,因而某些内含单一元素含量进入或临近数据取值范围的仿品,归入真品判定的可能性存在。所以需要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性,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5)由于古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和其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它只能确定古瓷的特定“指纹”、窑口和其相对年代,如“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十五世纪(1401年-1500年)初期、中晚期”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进入古陶瓷收藏至今也有17余年,虽与“慧眼”相距甚远,但曾经从检测室送检的四五百件藏品中,体验、评估过自己的“目鉴”与“机鉴”鉴真辨伪结果,吻合率达60%-70%——即100件送检藏品,“目鉴”与“机鉴”吻合率为60件-70件左右。当然,随着今后不断的“跟机”学习,相信自己“目鉴”与“机鉴”的吻合率还会有所提高。我想,检测室如果“坐诊”一位真正的古瓷专家,其“目鉴”与“机鉴”鉴真辨伪的结果吻合率应该在85%-90%以上,这是毋庸置疑的!检测实验室的沈华友主任就是这样的一位“目鉴”与“机鉴”复合型的专家。沈华友——师从叶佩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瓷研究会总顾问。

而另外有“结果不吻合”的10%-15%是否为“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的分辨准确率不够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因为“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的准确率为100%!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呢?我认为原因无非有以下五种:(1)“目鉴”观念、知识更新滞后或“经验”误导,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这种情况应该占不吻合原因的90%以上);(2)古瓷窑口数据的取值缺陷问题——数据库中某些窑口数据取值范围或宽或窄;没有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性,作出正确的判断,至使“机鉴”产生误判,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3)送检藏品污染严重(比如送检藏品曾用强酸类擦洗过),致使某些氧化物含量超标,以致“机鉴”误判,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4)古窑口数据库一些冷门窑口数据不全造成个别送检藏品“指纹”比对错误,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5)人为操作仪器不当可能出现的错误,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

一位藏友问得好:“专家鉴定古陶瓷,谁来鉴定专家“目鉴”对错呢?”回答应该是高科技检测验证!而高科技检测古陶瓷,谁又来检验高科技检测到底准不准呢?我想不再是“目鉴”专家说了算!应该还是通过实践——通过检测流传有序的传世古瓷、和有明确纪年考古发掘墓葬、可靠地层迭压和可靠年代依据证明的出土器古陶瓷(包括用大量不同品种,确认有真实现代窑来源的高仿品进行“考机”检验)!”

实践证明:传统的“目鉴”方法是完全能够与高科技“科鉴”方法结合成为一个鉴定整体的!通过传统的“目鉴”与高科技“科鉴”方法结合互补,相辅相成,最终是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古瓷鉴定业所面临的鉴定问题的。专家只识“开门”货:古玩市场99%的瓷器都是赝品

“市场觅珠,求真善剔伪劣,唯凭法眼,抑待老行尊一过,肆间但剩糟粕,几已淘无可淘;宝器现世,谈何容易哉!”【注 5】

笔者常听闻有专家在给古玩市场“淘宝”者敲警钟:“目前古玩市场99%的瓷器是赝品假货!”

当某人收藏了一屋子瓷器请专家到家“鉴赏”后,背地就听专家说道“一屋子假货,没有一件是真的!”

昆明一家颇具规模、档次的私营博物馆,馆藏除了青铜器、古玉外,还有三五百件古陶瓷精品展出,然而一些号称“文物专家”的人看后却妄下结论:“除了房子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然而,笔者通过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半年近1600多件本省及省外送鉴藏品的真品率统计,真品约占总数的25%(含民国前历朝历代仿品、民窑大路货及民国器);如按昆明古玩市场总体匡算,保守估计:90%左右为现代仿品;10%左右为古瓷真品(含民国前历朝历代仿品、民窑大路货及民国器)。

为什么会有不少专家认为古玩市场99%的瓷器是赝品假货,只有1%的真品率呢?为什么你没有上手,用眼睛扫一遍就认定人家收藏的是一屋子或一博物馆假货而没有一件真的呢?答案除了其擅长“过眼筛选法”、“疑点否定法”及“一眼定乾坤”来鉴别古瓷真赝外,还有就是专家只识“开门”货。

“看懂”的就是真品?看不懂的就是“现代仿品”?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感到很困惑:专家鉴定结论只有“真品”、“x代仿品”或“现代仿品”之说,为什么就不能有“疑似真(仿)品”或“存疑”的结论呢?这种“非真即假”的论断表明专家没有看不懂的古瓷。而这种结论从根本上讲,也是违背认知科学的!那么,专家到底是人还是神?专家有没有看不懂的古瓷和“现代仿品”及高仿古瓷呢?大量事实说明,除了流传有序的传世品和有明确纪年考古发掘墓葬、可靠地层迭压和可靠年代依据证明的出土器可以确定结论不会出错外,高仿品已经使不少专家不能分辨真伪。不论资历多深的权威专家,在没有可靠科学验证的前提下,通过传统“目鉴”得出的鉴定结论,都不见得是完全可靠的!这一点,从不少持有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证书的藏品,或某些从国内知名拍卖场上竟买来的“古瓷珍品”,未能通过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的检测,即可以得到证实——检测结果是“现代仿品”的结论(检测出它们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多种超量的现代化学元素添加剂),这就是“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机检结论所体现的真正权威性;这也是任何“目鉴”权威专家不可能推翻得了的最终定论。

有使用痕迹的古瓷才是真的,没有使用痕迹的肯定是假的?

现在不少专家鉴定古瓷的拿手绝活就是找“古瓷”口沿、底足、手柄釉面或其他凸显部位是否留有使用过的“蛛丝马迹”、“牛毛纹”及出土的土沁、水沁等痕迹,以此来判定古瓷真伪。在他们看来,传世古瓷必然要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出土古瓷也必须同样要留下使用痕迹或土沁等痕迹,这才合乎常理;否则必假无疑!然而,靠这种“经验”下结论的专家、权威不知道是否亲眼目睹过众多古墓及窑藏古瓷?比别人多上手过几件出土的元青花?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事物的客观出现有时往往是出乎人们想象思维的。就拿元青花来说吧:国内一位资深鉴定师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既有有使用痕迹的,也有没有使用痕迹的;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没有使用痕迹;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凡出土器,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相反,倒是仿古做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注4】;陕西马广彦先生对此也有说法:“……有四种情况下的瓷器没有使用痕迹:第一种是新烧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第二种是古代陪葬瓷器;第三种是没有使用过的窑藏瓷器;第四种是‘库货’”;而出土于古墓里地下环境保护良好,数百年未受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侵蚀的古瓷,往往器物如新,釉面是没有土蚀、水沁等痕迹的。“巨墓所出土‘极新极旧’——且如梓宫、石洞、石室内器物,往往呈‘极新极旧’面貌,可借‘精神奕奕’喻之。”【注5】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放的《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说明,良好的地下古墓环境,造就了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这个事例,有力地佐证了上述论断。

误导:出土古瓷玻璃光泽弱

某著名古陶瓷专家著书有“出土的器物由于表面受到腐蚀,通常没有光亮的光泽,特别是没有玻璃质感的光泽……”一说。

应该讲这种“经验”判断是不对的!器物釉面没有光亮光泽的不一定是古瓷,而器物釉面流光四溢的也并非都是新瓷!很多年代久远的出土古瓷,往往“亮如新,明如镜”,釉水光润如脂;有的清除表面粘土或钙化层后,往往呈现亮度较高的玻璃质感,且光向外烁,少蓄于内含;有的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旧光亮不减,而它们的的确确都是货真价实的出土古瓷。

古瓷上的“简化字”,并非现代人的“手迹”

笔者十多年前收藏有一件刻有诗文“风雨一炉,满地江湖”的宋代青白釉小执壶。因诗文中“风雨一炉”中的“風”和“爐”,刻成“风”和“炉”两个简化字,一直使笔者感到困惑不解:难道古代就有简化字了吗?因为这是一件土沁入釉、宋器特征、出土痕迹非常明显的古瓷,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位古瓷专家。专家看后认为古代绝不可能有简化字;土沁、土蚀等出土痕迹对于现代造假者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因此认定该小壶是现代仿品。

十多年过去了,随着自己对古瓷学习、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发现在其他有“真器”定论的古瓷铭文、诗文中也存在有大量的简化字!由此证明:古瓷上的“简化字”,并非现代人的“手迹”!

古瓷上使用简化字源远流长,根据目前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古瓷上出现简化字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唐代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沙窑》一书第274页第67件器物(执壶)上有“富从长合起,贫不计来”中的“來”写用了简化字“来”字;第283页第103件器物(双系罐)上书有“贪饮二杯,万丈休”中的“盃”写用了简化字“杯”字,第5字“萬”字写用了简化字“万”字……等等;第315页第225号磁州窑执壶上有警句“为君报此训,世上说名利”中的“爲”写用了简化字“为”字……等等;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地黒花如意枕书有《词寄西江月》“窗外日光弹纸……积玉金话济口……”中的“彈”写用了简化字“弹”字;“話” 写用了简化字“话”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珍珠地划花豆形枕上有“为惜落花慵扫地,爱观明月懒胡(糊)窗”中的“窗”写成“窓”,而其繁体字应为“窻”字;十分有名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上书写“刘大使宅凌氏用”中的“劉”写用了简化字“刘”字……等等。见《古瓷上简化字初探》【注6】

总结:

传统“眼学鉴定”模式是古今古陶瓷鉴赏研究专家把历朝历代的古陶瓷真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系统地分类,通过器物造型、纹饰、胎釉彩等原料特征、制作工艺、装烧方法以及款识等方面,整理归纳其特点、特征,著书成册,成为古陶瓷鉴定的基础知识;是古陶瓷收藏入门的必读教科书。而具体鉴定方法则是靠眼光、手摸等;靠新出土的一些实物旁证,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知识经验,采用比较、排比类推、标型学、考证学等来找出被鉴器物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此来推论、判断被鉴器物的真伪。

虽然传统的鉴定方法(简称“目鉴”法),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作为唯一鉴定手段的相对科学,曾经为我国文博鉴定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老一辈的古陶瓷专家们用毕生精力实践、探索、研究中国古陶瓷,撰写了很多不朽的论文著作,这些论文著作是祖国灿烂文化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所局限,知识范围往往狭隘、僵化、滞后而跟不上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目鉴”方法存在不足的方面是:没有科学手段对其传统“目鉴”结论(真伪)进行验证;无法确定胎、釉成分(针对高科技仿品而言);对器物、釉彩、甚至纹饰的叙述均无量化标准;由于鉴定依据的“非标准化”和专家们各自的专业经验、社会关系、地域环境甚至是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同一件器物的鉴定结果也常常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当今采用高新技术精制的赝品,给传统的古陶瓷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目鉴”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古陶瓷鉴定中,常常出现专家、权威“盲人摸象”、“指鹿为马”、 “坐井观天”、“疑点否定”、“妄下定论”等等。因而它的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及可信度均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高科技鉴定技术在古陶瓷等文物领域的介入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来进行古陶瓷的鉴定,在我国馆藏文物甄别、古陶瓷鉴定业也已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高科技与古陶瓷鉴定——

化学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论与运用

历代名窑所用的原料和配方都有差别,真品和现代仿品也有差别。这些差别都可以通过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反映出来。现代绝大多数造假专业户在进行仿制时都力求在外观上做到和真品相似,但却无法在胎釉彩的化学的组成上也做到与真品相似。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是他们认为,仿品只要外观上能骗得过专家的眼睛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化学组成上花很多力气;其二是绝大多数造假者根本不知道真品的化学组成,所以无从模仿;其三是即使知道了也很难模仿;因为客观条件都变了,比如说:有的粘土矿现在已经开采完了;如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官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在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配料。草木灰不容易得到了;有如古代的釉彩着色剂都用天然矿物,或工业废渣,而现代不易得到,则采用化工原料,化工原料比较纯,而天然矿物和工业废渣中往往还夹带其他杂质,会在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来;古代和现代水质不同,有时也会在外观上和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来;四是现在的制瓷工艺,包括原料粉碎、成型、窑炉结构及烧成制度等都和古代大不相同。采用了现代的制瓷工艺,就很难同时兼顾真品的化学组成两者不可兼得。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真品和现代仿品的化学组成必然会有差别。所以利用化学组成来辨别真伪就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鉴定技术。 张福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化学专家  《收藏》第146期 《高科技与古陶瓷鉴定—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

借助化学分析测试的手段可以帮助确认古瓷产地,它的基本理论根据是:各地区矿藏、地质结构不同,每处窑场瓷土的化学组成都与其他地方瓷土有所差异,而某些特定时期某窑场的瓷土化学组成是基本不变的,把被测古瓷的化学组成与不同产地的瓷土的化学组成进行比对,或与确定窑口的标本进行比对,就可以基本看出它的所属窑口。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冼鼎昌院士指出:利用古瓷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确定其“指纹”,“一个高明的造假者可以在釉料中按照已知的‘指纹’进行配方,但釉料配方在烧制过程中还要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因此,用高科技手段对瓷器进行鉴定会使造假者露馅。还有些是造假者无法伪造的,那就是矿物形成时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形成之后的发展史,这是矿物的‘指纹’。 实际上,这种测试方法不仅对于鉴别瓷器的年代有用,更主要的是还可以用在窑口的区分上。它的普及对于加速古陶瓷鉴别的客观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冼鼎昌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能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见刘毅《瓷器鉴定三十讲》

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高仿瓷虽然可以按照已测试出的出土瓷的化学成分进行配方,但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所以这种测试方法在古瓷科学研究中有较大价值。 霍华《陶瓷述古》205页

我们通过对照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来排除赝品,所谓科技造假,几可乱真,是收藏者神话了造假者的水平。随着古玩收藏越来越热,仿制的水平也在发展。但根据我们用成分分析的鉴定方法判断,真要造得连科学仪器都分不出来,其难度很大,或者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学配制也做不到,况且还要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而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仿成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注7】”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原料特有的,有意为之不可能配出来,古代工匠也不是有意去配。而且历史地域不同,含量也有差异。赝品中加入多少微量元素正合适,这个造假者是做不到的。 吴隽——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古陶瓷实验室负责人【8】

目前国际上采用科技鉴定古陶瓷的单位有英国oxfordAuthenticationlab.(牛津鉴证)、美国Daybreaklab.(黎明考古实验室)和香港中文大学中科古物鉴证实验室等。国内采用高科技方法来鉴定古陶瓷的单位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科技部、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等。这些单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科技测试手段,但结果往往非常接近,据专家们称其测定结果准确程度可以达到90%或以上。由于科技鉴定避免了许多人为的不确定因素,而且不同机构作出的科技鉴定结果往往可以重叠,这样就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

另外,许多文博单位开始重视利用科技检测手段来鉴证古陶瓷,比如国际著名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其馆藏中国古陶瓷100%要求经过科技鉴定;2003年美国佳士得拍卖行春季拍卖会所有的陶瓷器都附有科技鉴定证书;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已将提供科技检测证书作为接受拍品委托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家文物局也在研究准备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规范国内的馆藏陶瓷器和文物拍卖市场。【注7】

探步“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

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于08年7月从德国引进“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笔者有幸成为最早体验机检的藏家之一。

“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是当今世界上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较先进的X荧光仪。该仪器配置德国硅漂移探测仪(月球探测车探测器)、牛津仪器X光管;它的分析范围:1ppm(百万分之一)-99.9%,准确率100%;釉下探测穿透深度:0.3cm.;检测有效空间:(高)65cm(宽)65cm(深)55c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真空容量仓。

“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在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高科技检测古陶瓷的手段;(2)是目前国内现有进口同类机中最先进、准确率最高的一台X荧光机;(3)具备检测仓真空检测作业标准;(4)具备检测仓超低(-80个大气压中进行)压检测作业标准;(5)具备国内较全的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该检测室拥有古代万余个考古古瓷窑口权威数据及国内所有研究机构长期积累的古陶瓷及青铜器的检测数据。

同时,机检也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1)科学仪器始终不能全面取代人对送检藏品其艺术风格、造型特征、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等的评估鉴定;(2)由于每件古瓷器身不同部位的元素含量是不相同或不均衡的,导致送检藏品检测靶点的元素含量与其他部位检测靶点的元素含量不一致,虽然均在一定范围之内;(3)古瓷窑口数据的取值缺陷——由于一个共同的古瓷窑口在相同时期烧制的瓷器中元素含量数值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釉层厚度不一致,多色釉在不同厚度釉层中的化学组成是变化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有些窑口数据取值或过宽、过窄,因而导致某些送检藏品进入数据库比对数据时会产生一些误差;(4)部分样本采集源污染过重,导致某些窑口数据取值范围或过宽,因而某些内含单一元素含量进入或临近数据取值范围的仿品,归入真品判定的可能性存在。所以需要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性,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5)由于古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和其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它只能确定古瓷的特定“指纹”、窑口和其相对年代,如“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十五世纪(1401年-1500年)初期、中晚期”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进入古陶瓷收藏至今也有17余年,虽与“慧眼”相距甚远,但曾经从检测室送检的四五百件藏品中,体验、评估过自己的“目鉴”与“机鉴”鉴真辨伪结果,吻合率达60%-70%——即100件送检藏品,“目鉴”与“机鉴”吻合率为60件-70件左右。当然,随着今后不断的“跟机”学习,相信自己“目鉴”与“机鉴”的吻合率还会有所提高。我想,检测室如果“坐诊”一位真正的古瓷专家,其“目鉴”与“机鉴”鉴真辨伪的结果吻合率应该在85%-90%以上,这是毋庸置疑的!检测实验室的沈华友主任就是这样的一位“目鉴”与“机鉴”复合型的专家。沈华友——师从叶佩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瓷研究会总顾问。

而另外有“结果不吻合”的10%-15%是否为“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的分辨准确率不够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因为“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的准确率为100%!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呢?我认为原因无非有以下五种:(1)“目鉴”观念、知识更新滞后或“经验”误导,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这种情况应该占不吻合原因的90%以上);(2)古瓷窑口数据的取值缺陷问题——数据库中某些窑口数据取值范围或宽或窄;没有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性,作出正确的判断,至使“机鉴”产生误判,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3)送检藏品污染严重(比如送检藏品曾用强酸类擦洗过),致使某些氧化物含量超标,以致“机鉴”误判,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4)古窑口数据库一些冷门窑口数据不全造成个别送检藏品“指纹”比对错误,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5)人为操作仪器不当可能出现的错误,造成“目鉴”与“机鉴”结果不吻合。

一位藏友问得好:“专家鉴定古陶瓷,谁来鉴定专家“目鉴”对错呢?”回答应该是高科技检测验证!而高科技检测古陶瓷,谁又来检验高科技检测到底准不准呢?我想不再是“目鉴”专家说了算!应该还是通过实践——通过检测流传有序的传世古瓷、和有明确纪年考古发掘墓葬、可靠地层迭压和可靠年代依据证明的出土器古陶瓷(包括用大量不同品种,确认有真实现代窑来源的高仿品进行“考机”检验)!”

实践证明:传统的“目鉴”方法是完全能够与高科技“科鉴”方法结合成为一个鉴定整体的!通过传统的“目鉴”与高科技“科鉴”方法结合互补,相辅相成,最终是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古瓷鉴定业所面临的鉴定问题的。 呼唤:古陶瓷鉴定业早日实现、规范“目鉴”与“机鉴”结合

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大家耿宝昌先生说过:“现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标本,甚至整器,做起假来很可乱真。如果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去检测,则很难识别它们。古陶瓷鉴定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方法相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已故的汪庆正先生对此也深有感触,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诫大家,在文物鉴定上,谁要是说“百分之百地正确,永远不会出差错,那是吹牛!”尤其是现在,如果不使传统的鉴定方法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不建立起古陶瓷科技鉴定体系来,那么,“弘扬祖国陶瓷文化,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大话。”

当前,国内收藏投资市场总体很混乱。因我们所有的专家都是有局限性的人;而传统“目鉴”知识更新滞后,“经验”误导导致鉴定业的混乱则是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就需要我们“目鉴”专家与高科技“机鉴”携手;就要求我们的“目鉴”专家首先应该站在相信科学的立场上,尤其是自己首先不能成为“科盲”并阻碍鉴定科学的进步。面对国外引进的一些世界先进的高科技鉴定方法,我们应该把它当作鉴真辩伪的“战友”或帮手,而不应该把它当作砸自己“专家”、“权威”饭碗的一个对手,抓住一点,全盘否定;对于高科技鉴定中出现的某些不足或问题,我们“目鉴”专家应该积极配合,查找问题结症,协助解决。在“目鉴”与“机鉴”的结合下,共同建立起我国古陶瓷科学的鉴定体系,最终较好地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古瓷鉴定问题。
1、收藏的不真诚是因害怕打眼被耻笑而产生的不知不觉的伪装,当你不惧怕打眼并时刻慎重的时候,你才能真诚面对收藏。

2、正道藏家有二种:一种有目标的收藏,一种没有目标的收藏;有目标收藏有二种:适当的收藏和不适当的收藏。

3、邪道国宝帮有三类,一类是阶段性的,一类是深重陷入无法自拔的,一类是以收藏名义惑众诈骗的。

4、一个藏家,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拓展思考维度,才能打开认知的智慧之门,明了藏品未知的“门道”。

5、收藏是全维度的综合印证行为,缺少一个维度的藏家,就象平面国的人一样,就是看不到高度和复杂性。

6、藏品的内涵是与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相关的,当你明了各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你才能发现藏品的文化内涵。

7、具有价值的古代艺术品是有自身特殊的专属性,比如宗教性质的、陪葬性质的、皇家祭祀性质的,皇家贵族陈列性质的,皇家贵族使用性质  的,皇家贵族赏赐馈赠性质的,官方贸易性质的。

8、收藏的人生质量是你用到代精品的成果与真正明白的圈子交换赞许的结果。

9、收藏的终极意义就是为后人保护和留下文化遗产。只收藏而不论精粗,只收藏而不研究都是浪费资源。

10、一个真藏家尽量不做攀比,只做对收藏目标有帮助的事就没有迷茫和孤独感。

11、一个藏家不可能藏尽所有,只能藏有所爱,藏有所玩,藏有所悟,藏有所论。

12、收藏成就来自于珍稀精品的沉淀。

13、一个成功的收藏家必须具备收藏战略和战术。收藏战略是帝王般的思考维度---确定目标和融资统筹;收藏战术是将帅般的思考维度---发现渠道和具备鉴赏力。

14、古玩艺术品经纪人根本素质是让别人完全放心;古玩艺术品经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让别人跟你走。

15、一个真正的古玩行家可以输掉眼力,绝不可以输掉做人。

16、眼力的练就自有路径——不是所有勤奋努力都能有效练就眼力,最关键是悟性。

17、收藏:只有既真又精的藏品才可以换取财富。

18、超级精明的藏家在聪明地等待行家汇聚;智慧的藏家在老实地做一个合格行家。

19、一般收藏需要方向和眼力——方向不明时停下来就是进步,眼力不到时实践就是成功的开始。

20、期望收藏升值是原动力,但不要期望通过收藏发财致富。很多情况下是走入歧途,不是遭人暗算就是弹尽粮绝。

21、血淋淋的事实表明:所谓资深权威专家未必都可靠,一些文物诈骗案中总有这些人无知的参与其中,往往案件越大,牵扯 专家的资历越老,名副其实的“啃老族”。 古玩市场什么文化层次的人都有,学者教授还有不识字的,穿西服打领带挺着大肚子的风度翩翩的款爷,穿便装的收藏家和那些淘学问长见识的知识分子,最多的则是那些为了混口饭吃的光膀子的贩子。虽说这些光膀子的经常卖假货,干些坑蒙拐骗的勾当,但是在这个世上从上到下从南到北,不干坑蒙拐骗的人又能有几个? 有人装的道貌岸然,玩的是权术,有人赤裸裸一丝不挂,为的是混口饭吃。
         道貌岸然的是伪君子,有权时板着面孔,就像你借了他几分钱没有还似的,实际上骨子里真的什么都不是,说得难听一点,有的人虽然也活一生,掌了几年权,实际也就是一个混混,生和死与动物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仅自己没有留下什么成就,也没有给老百姓留下什么好感,真的是人生的一场悲哀;赤裸裸的是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赚了钱大吃大喝一顿,讲的是痛快,吃完了喝完了,再去钓那些愿者上钩的“鱼”。
     现在到古玩市场,你听不到吆喝声了,就连那些编故事的人也闭上了嘴巴,玩起了“打死我也不说”的深沉,但是只要你一走进古玩市场,人家就盯上了你,看你是真买家还是假买家还是到这里散散心的,是前呼后拥的还是夹包的,是两手空空的还是拿着放大镜和放小镜的。贩子们最喜欢前呼后拥的,因为后面有人给他买单,五块钱的东西,只要一见到这样的人来了,立马就能叫上五万五千的,夹包的也不是凡角,出手也是很大方的,做买卖的也是比较喜欢这样的人,三百五百人家不在乎,最怕的就是那些手拿放大镜和放小镜的人,在你摊位前能看个半天,也磨蹭半天,琢磨来琢磨去,结果还是一件不买,屁颠颠地走了,双方都弄得不愉快。
      两手空空的不是到古玩市场上来散心的就是收藏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什么都不带,在古玩市场也混出了信誉,真东西留在那里等这样的两手空空的藏家,先拿回去,研究对了再给钱,不对退回来,买和卖到了这个份上讲的就是一个“情”字和信誉了,当然钱是不能少的,真假也是要分清的,双方都不会讨价还价,也不去讨价还价。买的告诉卖的:不能不赚,少赚几个。卖的告诉买的:你先拿回去,价钱好商量,对了才给我几个。
      经常能看到不少人买了件东西后喜滋滋的以为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把价钱砍得很低很低,屁颠颠的很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实际上真正吃亏的就是这样的会砍价的人,这样的人一般品位不高,只为自己着想,没有去换个位置替别人想一想,做买卖的不赚钱吃什么,就像当官一样,没有好处的话,那个有病去烦这个神,抄这个心,厚着脸皮往上爬。
      你不让人家赚几个小钱,从此你也就失去了再见到有价值的真正的古玩的机会。人家有好东西、真东西只会一直等着那些两手空空的有信誉的藏家,也是让他们能够赚几个的收藏家们,人家也会一直等着,只等到到这样的收藏家出现在周末的古玩城。 在古玩界大家都想有收获,都想捡漏,知识很重要,但做人更为重要。
有些东西不是你想就能找得到的,很多精品往往在藏家手中,
就算你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但人品不行,最多能交流的就仅仅一次而矣,
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不要为一次的幸运,就认为别人就是笨蛋,
做人很重要,学会做人,尊重别人,这样才配做个玩古人!
学会做人,尊重别人,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收获更多的宝贝! 是的,玩古董不学习,不进取就会被赝品包围,一眼假的东西当成国宝,真东西在手里也不知为何物!
开古玩店就应该开成博物馆形式的店,有卖的,有不卖的,为的是和朋友们一起鉴赏古代文明,尽最大可能保留我们祖先到代文化信息。
目前国内市场混乱,都是为利所累,破坏了古玩高雅的一面,可悲!!! 收藏不能太自信,太自信了也就会经常的卖假货,也不能不自信,没有自信心,你就是从故宫里拿出来一样东西,几个人一评价,国宝你都会当垃圾扔了。所以要想成为收藏家,必须在“信心”这一关上作往复循环的无穷运动,才能成就你的收藏事业。         
      在古玩市场上,你手里的古玩不管是流传有序的还是刚刚从秦始皇墓里扒出来的,都不会有人说你的东西是真的,因为胡说八道的,自以为是的,自不量力的,不懂装懂的,还有不是玩意的人确实不少,别人手里的东西都不对,也只有他手里的东西、他摊位上的东西,他店铺里的东西是对的。这样的人我曾经碰到过要多少就有多少个。有时候等他们说完后,我会很诚恳的告诉他们说:不是我的东西不对,是你的心素不对,也就是良心不对了。
     有时个别人被我说的架不住了,非要找人为我鉴定,我告诉他说,我自己就能鉴定了,不需找人鉴定,就像我不需要找人鉴定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样,一看就知道你的性别,还用着去找几个人把你按倒,然后扒掉你衣服辨个真假,再去质询你夫人,问问她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吗。当然这些话也都是半开玩笑又半真半假时说的,到古玩市场大家都是为了找乐趣的,又何必闹得心中不快呢。
      玩笑归玩笑,有些道理在玩笑之中也就显现出来,也就是看你能不能从中领会到一二三四了。实际上鉴识古玩也就像我们认识人一样,接触多了认识久了,也就能知道好坏真假了。小时候我们男女不分两小无猜,也就象初入收藏之门的人那样,真假不变什么都好,长大了才知道男女有别,也知道谁好谁不好了,也就是够处和不够处了。那些人豪爽,那些人阴险欺诈,那些人有品位,那些人只长坏心眼不长个头,那些人才比子建,而那些人一生也就是个混混。
      收藏也是如此,从最初的真假不分,到有所识别,再到琢磨琢磨才明白,直至最后的一看就知真和假。在这个过程中收藏的人一定要用心用脑,慧眼重要,人品更重要!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