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配电室规章制度:中国如何解开南海“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35:53


事实上,南海问题本身其实并不复杂,问题在于中国目前的境地制约了其对南海问题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



  近日,南海问题再度旋起热浪,带头挑事的又是菲律宾。先是菲律宾前总统菲德尔?拉莫斯在南海问题上发表“南海紧张关系将进一步升级”的不适当言论。而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又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举行会晤,重点讨论南海问题。两国表示,鉴于“中国试图在南海扩大海洋权益”,日本海上自卫队和菲律宾海军将通过定期磋商等方式强化海上安全保障合作。此外,双方还发表联合声明称将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菲律宾是在拉日本组建南海联盟,共同对抗中国。

  对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这些举动,中国国内媒体极为关注。中国国内最为著名的官方报纸《环球时报》于9月29日在头版用醒目的标题对菲律宾访问日本,发表关于南海问题的举动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该报还策划了专题《“南海困局”:打还是不打?》,集中发表了中国国内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家们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一、坚决不能打,要“熬”下去;二、现在是动武的最好时机。

 持第一种观点的专家认为,首先,战争在解决现代国际争端中的作用大为降低,发动一场战争来解决争端会得不偿失。专家们还特别举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进行佐证。

  其次,外交在解决南海问题中还有发挥作用的空间,政治解决的大门也还没有关闭,因此,不应该现在就诉诸武力。

  再次,中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为此,中国必须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稳步推进。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后果将会对国内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最后,美国一直利用亚洲各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组建“亚洲版北约”,围堵中国。如果中国与邻国爆发战争,正好中了美国的圈套,将大大恶化中国的外部环境。

持第二种观点的专家认为,首先,南海周边各国都在加紧扩充军备,南海目前的战争势能正在积聚,小规模的战争正是释放战争势能的最好方式。小仗打几下,大仗就可以避免。

  其次,中国在南海并没有油气井,因此,在南海打仗,受损失最大的并不是中国。

  再次,美国眼下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无力在南海开辟第二战场,因此,中国不用担心美国大规模武力介入南海冲突。
最后,中国现在在南海发动战争,有正当的理由,具有合法性,因此,应抓住机会开打。

  有没有第三种解法?

  事实上,南海问题本身其实并不复杂,问题在于中国目前的境地制约了其对南海问题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中国决策层目前所考虑的不仅是南海打还是不打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会不会因为这一问题发生转变。

中国日前所发布的国防白皮书,对中国和平崛起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目的就是向外界表明中国不会因为自己的强大而进行对外入侵或者武力解决冲突,中国的崛起将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崛起之路,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

  在这一前提下,南海肯定是不能打的。不然你说一套,又做一套肯定将使得自己精心选择的和平崛起之路走入死胡同。如此一来,未来的发展战略岂不要进行重新调整?而对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又将具有多大的风险性啊!

  那南海问题就真的陷入“死胡同”,注定无解吗?笔者并不这样认为,解决南海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笔者在此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中国必须将外界表明中国的和平崛起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和平、忍让的和平。一定要弄清楚和平与战争的辩证关系。关键是战争是不是正义的,如果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战争威胁时,中国难道能不诉诸武力解决吗?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必须表明中国的这种态度,让相关各国知晓中国的底线。

 其次,在表明底线态度的同时,积极在南海扩充中国的军事力量。只有在军事力量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南海问题才会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同时,中国应加强对南海各岛屿的行政管辖,设置行政管辖单位,受中央直接管辖。

  再次,重申中国政治解决南海问题的意愿,积极与相关各国展开机制性的对话,推动相关勘界工作的进行。提出中国在勘界工作中的总体原则与总体目标,比如,中国一贯主张的互谅互让划界原则,设置阶段性任务,并积极推动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南海油田的开发,营造利益相关体。

  最后,中国应尽力淡化南海问题中的冲突色彩,加强增信释疑工作的力度。比如,中国在南海的部队可以和相关各国的军队进行联谊会之类的活动。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和当地的企业及员工开展类似的活动。对于南海航行自由的疑虑,中国也可以以官方的形势向外界表明中国不会阻碍南海航行自由的态度。对于外力的介入,中国只需表明自己的不希望外界介入的态度即可。而最为重要的是,相关各国要控制好本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不应让民族主义情绪与外交政策捆绑,甚至主导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