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治安处罚多少钱:著名作家贾平凹与煤城铜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6:33:43
文/剑熔
 
今晨起了个大早,出门,在矿区溜达了一圈,天确实有些冷,就折回了家,打开电脑进了自己的博客,一篇博文“林仑《终南山》与贾平凹《古炉》”一文,让我的眼睛与文字之间拉近了距离:“贾平凹的文革小说《古炉》业已面世。在创作《古炉》的过程中。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间,贾平凹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阅读了林仑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终南山》,之后,在与林仑交谈中,他感慨地说:你写的小说有关文革部分让我想起过去很多的事情”。贾平凹透露:他正在写的长篇小说《古炉》是他少年时期对文革的记忆,但场景在铜川,一个叫陈炉的古村……
 
记得贾老师在写长篇小说《废都》期间,逃离了喧嚷的古城西安,来到了煤城铜川的桃曲坡水库,在哪里一住就是几十天时间。对这个水库,称之为桃曲坡水库是缘于水库的西南角有一村庄名叫桃曲坡村,称之为锦阳湖是缘于其下游的川道叫锦阳川。无论桃曲坡也好,还是锦阳湖也好,总归她只是一个名字。而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在他的《废都》一书中所解释的“桃”为桃色、“曲”有文学之意,那完全是文学的诠释,锦阳湖园区里的 “斯是陋室”便是贾平凹先生长篇小说《废都》的创作原地。当《废都》出版后,贾先生却落下一个习惯,时不时要来铜川耀州吃碗咸汤面,有时一早从西安专门赶到铜川“解馋”,后转悠到中午返回西安前再吃上一碗咸汤面。
 
这次他的长篇小说《古炉》,写的是家乡的记忆,但又把小说的场景放在了铜川,放在了陈炉镇。贾先生在1981年就与作家和谷一同去过陈炉,还写了同题散文,他在陈炉购了一只插花玉瓶,一套青瓷牡丹花碗:“从此玉瓶置在案头,春插桃花,冬插红梅,夜来灯下作文,暗香浮动;沏一碗清茶,汁液儿清淡,茶底牡丹款款,香醇味长,顿时心清神明,文章也自觉有了风韵。”贾平凹先生说:烧制瓷器的那个古炉村子,是偏僻的,哪里山水清明,树木种类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而人虽然勤劳又擅长于技工,却极度的贫穷。《古炉》虽然写的是少年时代的记忆,贾先生采取的是写实的方法,极力让古炉那个自古以来就烧陶瓷的村子有声有色、有气味、有温度。贾先生认为:“我的旁观,毕竟是故乡的小山村的文革,它或许无法反映全部的文革,但我可以自信,我观察到了文革怎样在一个乡间的小村子里发生的,如果文革之火不是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点起,那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却怎样使火一点就燃?我的观察,来自于我自以为很深的生活中,构成了我的记忆。这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吧。”
 
贾老师提及的“古炉村子”,就是今天的陈炉。陈炉位于铜川市老市区东南20公里处,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一耀州窑一脉单传的陶场,是耀州窑唯一的继承者和替代者,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陶瓷工业生产基地。陈炉窑火千年不熄,其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l400多年前的北周时期,后经唐、宋至明、清连绵不断。清乾隆年间,曾创造了年产八百万件瓷器的业绩。最新考古发现,陈炉共有金、元、明、清陶瓷烧造区30余处,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面1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5件万(片),堪称“北方青瓷之都”。自元代至今,一直是西北地方最重要的瓷业生产基地,其瓷制品以碗、盘、盆、罐、瓶、盒、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另有一些陈设器、供器、瓷雕等,釉色有青釉、姜黄釉、黑釉、酱釉、茶末釉、青百双色釉、香黄釉、白釉青花、白地黑花、铁锈花、红绿彩瓷等,陈炉的民俗与陶瓷密切相关,民居、民膳、民艺蕴藏丰厚的陶瓷文化内涵。陈炉民居年代久远,凝结着历代陶工匠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陶腹、陶穴、罐罐垒墙,依山排布,密如蜂房,被誉为炉山八景之一。陈炉保留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瓷生产作坊、窑炉及工艺,如今,过去的那些小窑不见了,沟底的坪场上却是一排一排的大窑,家家老少成了工人,但这些“摆弄瓷片,整天戳泥窝窝的”人依然是农民的打扮,吃饭不习惯坐桌子,端一老碗,盛下一碗皮带面,往门口或村头一蹲,几个人说着、笑着、吃着,一幅大写意的渭北镜头。
 
在《铜川是座山》的序里,贾先生写道:我和铜川是很有些缘份的。记得第一次来铜川,是在1972年,是上大一刚开学不久,参加全省高校组织的赴革命圣地延安野营拉练。当时在铜川五一饭店住了一晚,第二天参观了霸王窑,住王石凹中学,第三天经金锁关到了宜君棋盘,第四天到了宜君五里镇。大学毕业实习时,省出版社想让我组织我们班几个同学去铜川编一本煤矿工人诗选,结果和谷和王世华同学去了宝鸡岐山写反映毕业大学生的话剧,剩下我一个人没去成。这都是30多年前的往事。
 
贾先生与铜川是很密切的,与铜川的山水是有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