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 客家古村-福建培田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43:52

【 中国最美的客家古村——福建培田村】

转发(5)   评论(9) 01月21日 22:05

               中国最美的客家古村——福建培田村      

          福建连城的培田村,名列中国十大最美古村落,与宏村、周庄、乌镇、婺源等齐名。但知道她的人却并不多,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地方,更不知道她有如此高的地位。

        培田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故在民间又称其为“吴家坊”。据载,吴姓先祖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至今已历30世,时近700年。

        只有一个姓氏,并一脉相传了六百多年,它曾有过令人钦慕的辉煌历史,但却又一度在外界的视野里消失。自从被挖掘出来并在2006年被评上中国最美的村镇之后,这座古村又重新进入人们的关注。

        与许多喜欢寻幽探古的人们一样,我们也慕名而来,在古村里游走、观赏、感叹……

        村口,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牌坊,这是培田村历史上最高位的官——御前三品衔蓝翎侍卫吴拔祯得皇帝恩准,在光绪年间建造的。(下图)

         牌坊后的水车、古庙,将人们领进一个古老的年代……(下图) 

         古庙前的水渠旁,一位村民在洗木薯,马上让我们又感受到了古村里淳朴的生活气息。(下图)

         一条重换新颜的古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其实培田就是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下图) 

        30幢明清时建的高堂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组成一个连片成群、布局讲究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其规模之大,工艺之精美,堪称罕见。这些南方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使得培田村亦被誉为“福建民居第一村”。

        弯弯曲曲的千米古街,贯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铺,是培田的中心也是主要商业集市。相传,最兴盛时街上商铺数十间,客栈、轿行、赌庄、布店等无所不包。(下图)

        古街巷道曲折穿插,互为连通,把错落有序的明清古建筑巧妙地连为一体。(下图)

        漫步古街,衡公祠、久公祠、俞杨公祠等百年古祠,紧紧相连;村里古祠的建筑之精、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重视门庐之构造的客家人,向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培田村各祠门庐斗拱垒撑、石柱雕梁、飞檐翘角精巧华丽,富丽堂皇,匠心独运。

        衡公祠门庐斗拱上镶嵌彩漆画,历300余年而经久不褪,依然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下图)

        久公祠是村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祖祠之一,门庐五重斗拱,有大唐遗风,极为少见。(下图)

        街边屋前有水渠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这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村里人至今依然靠屋旁流动的渠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洗衣刷桶。(下图)

        村中还有多口暗含风水之说的水塘见于房前屋后。(下图) 

        村中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布局科学,紧密有序。它不同于以外御为特色的土楼和以内闭为特征的围屋。没有高墙,没有炮眼,到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宇坪、照墙、鱼池、花圃,这里是一个休闲和养生的美丽庄园。(下图)  

          村内的建筑多为“九厅十八井”,九厅十八井的九厅,指的是门楼厅、下厅、中厅、后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及厢房左右各有一个花厅。十八井则是指厅堂之间的下水十八口天井。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夫第”、“衍庆堂”、“官厅”,占地都在6900平方米以上,厅高堂闹,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墙体以砖木相互结构,利于防震防潮,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大夫第”,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所以又称继述堂。是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九厅十八井式建筑,历时11年建成,占地6900平方米,距今有l60年历史。走进“大夫第”,穿厅过井,回廊曲径,四通八达。各院落看似独立分隔,实又相互连接成一座不可分割的建筑。

        据说“大夫第”的地板,采用“三合土”即沙子、黄泥、石灰掺入少量红糖、糯米夯实而成,看似石条地面,平整如新,坚硬如常,被法国建筑学者惊叹为“世界建筑科学的奇迹,中国古民居建筑的艺术精品”。(下图)

        在这里,我还发现在正厅两边的墙上,竟然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原来这里曾经是革命老区,是当年苏区长汀县苏维埃吴坊乡政府所在地。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红军的高级将领朱德、林彪、聂荣臻、罗炳辉、谭震林等都到过培田,并在培田举行了“官厅会议”之后,开始北上抗日……(下图:当年红军的宣传标语)

        “衍庆堂”的院门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几,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传承。衍庆堂是全村最老的屋宇,村里人称其为“老屋”。 (下图)  

        (下图:衍庆堂院内的古戏台,这里也是全村集会活动的场所。)

        曾用于培训族内妇女接受文化、伦理、礼仪、针线、烹饪等教育的“容膝居”,在红军时期是妇女夜校,在此提高村里妇女的文化思想觉悟。(下图)

        老区人民对共产党、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几乎每户人家都挂着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画像。(下图)

        “双灼堂”外大门上“华屋万年”点明了屋主人的名号与理想,内大门上“乐善好施”四个字为末代皇帝傅仪的老师监察御史江春霖墨迹。这座建筑装饰精细、考究。厅堂的屏风、窗扇、梁头、雀替等部位精雕细刻,尤其堂前八块精美的窗扇,每扇浮雕一个字,合起来为“礼、义、廉、耻、孝、佛、忠、信”,毫不掩饰其四维八德、以德治村、以德持家的信条。 (下图) 

        古民居中石狮、旌表、门当、门楼、桌椅、床铺、窗楹、梁柱、穹顶无不精雕细刻,它们彰显着昔日的豪华富贵。每一座古建筑,都是艺术的结晶;每一幢古民居,都有着悠远的故事。(下图)

        我们在村里下榻的“吴家大院”,也是一座九厅十八井的大户人家,已被改造成了一所家庭旅店,有带卫生间的标准间,有大院餐厅,也有各天井形成的小客厅,将走廊门一关,就是封闭的一厅两房、两厅三房的小单元。(下图) 

        在村里走街串户,书画联语匾牌触目可见,本就是官宦商贾后裔的培田人,世代耕读结合,书香熏陶,纯朴而有礼,斯文而热情。一个小小的村庄,竟然有5处书院,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典范村落。他们族谱中的祖训也很通俗——“养子不读书,犹似养条猪”。

        在村后卧龙山上的南山书院,建于乾隆年间(1744年),在科举时代这里曾培养出国学以上知识人才280多人,在民国时期,这里也曾走出4个留学生,6个黄埔生。我们到南山书院参观,发现这里已成为村委会办公室,这天村民们正在很认真地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掌舵人。(下图)

        村子的对面山坡上有个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眺望古村,一目了然。古村背靠卧龙山,依山而筑,俯视古村,但见灰瓦翘角,鳞次栉比,赏心悦目。那山,那水,那田,还有那古色古香的村子,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下图)

        不远处,一群现代楼房拔地而起,那是古村后人的新生活……(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