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台与功放连接视频:【引用】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32:49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2)  

2011-12-16 17:27:15|  分类: 文学天地 |字号 订阅

本文引用自燕之博《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2)》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2)

6.虎头蛇尾:出自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7. 沐猴而冠:语见《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五·伍被传第十五》:“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羽见秦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亦作“沐猴冠冕”。《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亦作“沐猴衣冠”。《明·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亦作“木猴而冠”。《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三出》:“项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亦作“衣冠沐猴”。《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沐猴:猕猴。“沐猴而冠”。原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戴冠著带。后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常用此语。

8. 难兄难弟:《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段话的意思是:东汉时,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都夸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论不休,就去问爷爷陈太丘。爷爷说:元方很好,好得做他的弟弟都很难了;季方也很好,好得做他的哥哥也很难了。“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后来,转化为成语“难兄难弟”,成语中的“难兄”即“难为兄”,“难弟”即“难为弟”。意思是:兄弟全都很好,难分高低。宋人许月卿《赠黄藻诗》中“难兄难弟夸京邑,莫负当年梦惠连”用的就是原意。现在,“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常用的意思是,彼此同处于困难境地的人,彼此共患难过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难兄难弟nànxiōng?nàndì,又有难兄难弟nánxiōng?nándì。现在常用的难兄难弟nànxiōng?nàndì是由原来的那个演化而来的。由于音意不同了,一个成语分成了两个,要是从“岁数”上说,念nánxiōng?nándì的是“兄”,nànxiōng?nàndì的是“弟”。

民间传说的难兄难弟故事:清朝初年,有位抗清义士,在一次与清兵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被清兵所杀。他死后不久,夫人生下了他的遗腹之子。夫人生了一对双胞胎,但因难产,自己也死了,留下了一对无名无姓,不知谁是兄,谁是弟的两个孤儿。义士的朋友将这两个孩子分别送到五台山和峨嵋山交给了两个和尚,以免官府追杀。

二十年后,他们俩各得到两位和尚的真传,练就了一身超凡脱俗的功夫,在江湖上都名声赫赫,被称为“南北双雄”。兄弟二人在嵩山少林寺相见,但彼此之间都只能直呼其名,明明是同胞兄弟,却不能以兄弟相称,谁心里都觉得不是滋味。最后,少林寺方丈出了一主意,让他们二人比武,胜为兄,败为弟。众人哄然叫好。二人在嵩山之巅拳来脚去,刀光剑影,不分胜负,最后,不得不比试内功,以决高下。二人分别用劈空掌震落树叶,小和尚们仔细数被震落的叶数,结果都是十万八千片。方丈无可奈何地说:“事至今日,老衲也无计可施,你们二人难为兄,难为弟。”以后,“难兄难弟”这句话,被后人引申为,兄弟二人共同患难的意思。

9.割席分坐:即“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意思是: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在菜园里锄草,锄出了一块金子,管宁照样继续锄草,视金子与泥土;华歆却捡起金块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两人共在一间书房里读书,并且同坐在一张草席上。这时候,正好有一位有权势的高官乘着漂亮的车子,车声隆隆地从门前经过,管宁听到就像没听到似的,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华歆回来后,管宁把草席分割成两半,对华歆说:“您不是我的朋友!”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10.华歆救人急难:西晋的时候,天下动荡不安,烽火连连,贼人乘机到处烧杀抢掠,大家纷纷逃往长江以南避难。名士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亡,正要上船的时候,来了个陌生人,想要和他们一同坐船。华歆老大不愿意,拒绝那个人上船。王朗很慷慨地说:“船还算宽敞,为什么不能多载一个人呢?华歆你也太小气了。”于是三人一起出发了。船开出不久,有群贼人从后面追上来了,大声叫嚣着要抢他们的东西。王朗嫌那人使得行船速度减慢,想要把那个人扔到江里。正要动手时,华歆发话了:“我本来不愿意多让一个人乘船,就是为了怕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怎么可以在危急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而弃他于不顾呢?”他坚持要和那人同行。后来这件事情传开了,世人就以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品格的优劣。(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王朗在形势还不太紧急的时候想的是要做好人以获虚誉,一旦事急就不顾别人的死活,前后对照,虚伪的嘴脸昭然若揭;华歆先前考虑到危险,有所犹豫,这是人之常情,但一旦做了,就要承担责任,这正是君子的作为。割席分坐中的华歆与这则中的华歆看似抵牾矛盾,实则反映人性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