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使用权转让: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的比较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3:01:10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山声月影   2010-02-21 23:06 星期日 晴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结合模式比较研究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美国著名的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80年代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这样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大学——宗教团体的关系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大学——国家的关系也日益减少;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合."1998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圆桌会议报告》指出:"要想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现在的模式.可能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的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的参与社会."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也强调:"进一步密切高等教育与职业界的联系在全世界都很重要."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各界的全面合作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学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的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出校门去参加实际工作,这一安排就象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的"三明治"一样,于是被称作"三明治"教育(sandwich program).由于"三明治"教育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 University)同几家大企业合作培养27名工程专业的学生,创造了产学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容是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去工作,一周后两组相互交换.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加速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产学合作教育在形式,内容,层次,功能等方面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1921年美国安提亚克大学在包括文科在内的所有专业中实施合作教育这一举措,将产学合作教育的功能从单纯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合作教育的形式也不断创新;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国家也从英,美等国发展到亚洲,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合作教育这一模式,近20年来,这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入,探索和试点推开三个阶段,已比较广泛地应用于高,中等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产业部门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具有明显的产学合作教育的特色;从世界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合作教育也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所以以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能更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并能更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开展产学结合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此后于2001年,2002年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国性"产学研"经验交流会,2002年末又推出了一批"产学结合"研究与建设项目,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产学结合工作正在蓬勃开展.在当前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持续开展产学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典型模式举要
  1.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双元制"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闻名于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能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始终使自己的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占领世界市场的根本条件.所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随着德国经济的复兴和高科技迅猛发展,以"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并且已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
  "双元制"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培养制度.特点如下:
  (1)职业培训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进行的——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校是培训的两个互补机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2)受训者兼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受训者根据他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内接受培训,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受训者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教学,是学校的学生.(3)培训者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老师称为实训教师,在职业学校教授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老师称之为理论教师.(4)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企业培训严格按照政府颁发的培训条例及培训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教学则完全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大纲.(5)管理体制上两条线.企业的职业培训由政府主管,它受《职业教育法》约束;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或《职业义务教育法》.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的职业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镇政府负担.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两类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一是专科高等学校,一是职业学院.专科高等学校,是德国《高教法》明确的高等教育重要形式之一,目前全德共有177所,在校生数接近40万.职业学院,是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的第三级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两类学校均以"双元制"为基本模式,校企合作贯穿办学的全过程:
  (1)招生:两类学校招生的基本条件是招收具备大学入学资格的中学毕业生,具体条件视专业不同而有所不同.专科高等学校如果招收的是完全中学(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的毕业生,那么根据专业性质要求要有一定时间的预实习来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除此之外还必须先与某企业签订合同,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职业学院的教育.与企业签订了合同,即可享受企业每月1000-2000马克的经济补贴.有的州的职业学院要收取学费,但其费用的90%也由企业承担.
  (2)师资: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专科高等学校兼职教师数要比专职教师多,如柏林专科高等学校,专职教师300人,兼职教师有500余人.职业学院专职教师更少,教学工作,特别是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兼职教师除少部分来自大学外,绝大多数来自企业.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及时地带进学校,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专职教师也都有从事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的双重能力,凡要成为专科高等学校或职业学院的教师,要有至少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此外,每间隔一段时间每位教师还要到企业,了解,研究企业,以熟悉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
  (3)专业建设: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职业学院,它不是为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培养"通用人才"而是为特定的企业培养"专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都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每个专业都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也即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及时间的确定,考试的组织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等等都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决定的,因而所培养的学生很有针对性,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
  (4)仪器设备:学生的实训,实习主要在企业并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但学校内部仍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学生在接受训练时直接接触的各种实验设备是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仪器,机床和各种工具,均兼工厂车间和学校实验室的功能,达到了与企业相当的水平.这些教学设施,有的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由企业直接投资,有的是由企业和学校联合投资,有的是企业无偿捐赠的.
  (5)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间接经验学习为主,但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以研讨为主.在专业课教学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即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项目一般是一个具体的产品,或是具体生产过程,或是在生产,管理,营销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在这一方法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仅起参谋,引导作用.
  (6)实习:教学工作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地点交替进行的.专科高等学校,学制为4年,其中到企业实训,实习时间不能少于1年.职业学院学制为3年,其中要有一半的时间到企业接受实践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的实习,企业非但不看成是额外负担,还给学生每月1000-2000马克的培训津贴.为使学生既达到大学的基本要求,又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学习和实习训练的安排与组织都是非常严密的.如职业学院,每学期为24周,前12周在企业实习,后12周在学院学习,每周30-33节课,没有假期,只有按企业合同规定的年假,年假时间与企业的职工一样.
  (7)考试:学生的学业要在学校和企业完成,鉴定学生学业成绩及技能水平的考试,也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也即决定学生是否能毕业或拿到某方面的技术等级证书不是学校单方决定.考试分为学校考试,企业考试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技能证书考试.基础理论课程的考试一般由学校组织进行.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其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工作由企业负责,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时间都由企业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的评定,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进行.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是对学生某方面技术水平和技术等级的鉴定,合格者确认其有某方面任职资格.
  (8)经费:德国的高校绝大多数为公立学校,办学经费主要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拨款解决.但在高等职业院校来自于企业的合作经费成了经费来源的主体部分.在有的州,职业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几乎没有政府的拨款.企业为培养一名职业学院的学生要花费5-8万马克的费用,但企业仍把此看作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获取人才的措施.当然职业学院都成立有理事会(董事会),该组织中来自出资企业的代表,主要监督学校经费使用情况.正是有了企业的鼎力相助,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才兴旺发达.
  (9)科研:专科高等学校和职业学院均以教学为主,但这两类学校特别是专科高等学校仍然维持着较高科学研究水平.其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企业合作,同时为企业服务.德国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独立培养自己的员工,也没有能力独自进行科学研究,因而只能把人员培训和科研工作委托给高校.许多教授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研究室),所需经费一靠企业投入,二靠技术转让来解决.企业的进步有赖高校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又维持了高校教学的高水平.
  (10)学生就业:由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强调职业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又强化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很强,并熟悉企业生产管理,一上岗就能适应并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因此,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而且70%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
  2.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最早出现于1906年,是辛辛那提大学同几家大企业对27名工程专业的学生试行的,采取"工学交替式"培养.实施的办法是:大学生自入学起学习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2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集中于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计划.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或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主要特点:(1)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学校一方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2)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分为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
  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全美现有社区学院1200余所,在校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44%.社区学院几乎遍及全美各社区,按人口密度分布设立.办学规模一般为2-4万人,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合作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的办学全过程:
  (1)管理体制:美国州政府设有高等教育委员会和社区学院委员会,其成员由州长任命,各为10人左右,包括教育,工商,社会工作等各界人士.社区学院委员会设有日常办公机构,其主要功能是总体协调服务,包括与州政府联系,争取资金,为学校拨款,提供升学,就业信息,建议,审核课程开设,评估学院办学情况,指导职业和成人教育等.该委员会与各学院无行政隶属关系,不干预学院具体办学.各社区学院有自己的董事会,成员为各界人士,5-8人不等,由社区选举产生,多为义务性工作,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可连任.其作用主要是为学院集资,代表社区监督办学,聘用校长,加强学院与社区联系.有些学院另设有咨询委员会指导办学.学院办学由校长负责并向董事会报告.
  (2)经费来源: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是社区税收投入,约占50%,州政府拨款约占25%,学生学费约占25%.有些学院则大约各占1/3."取之社区"为学院主要财源,"用之社区"为学院主要宗旨.拨款部分各州有所不同,一种是州里和社区分别投入;一种是社区税收上缴后由州政府统一拨发给学院.拨款多少与学生人数,选课课时数相关.此外,社区内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办学,其捐助部分可免交所得税.社区学院教学实践环节所用的相当一部分设备如汽车,机床等即由此而来.企业,公司等还通过选送学生,委托办班等形式向学校支付学费,赞助办学.
  (3)课程设置:社区学院课程设置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其开课面之广几乎无所不包.以伊利诺伊州为例,州社区学院委员会认可的专业目录即达140种之多,涉及文,理,工,农,经,商,管,法,医,家政,社会,服务,环境,交通,通讯,教育,食品,保健和维修等诸方面,其中大部分为实用性专业,包括最新科技成果,以满足社区内各种人员入学要求.随着社区的发展,仍在增设新课程.
  (4)教学模式:社区学院办学的最大特点是灵活,以方便学生就学.学院实行学分制,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学习年限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社区学院以在职学生为主,学校从早到晚每周7天开课,这种安排使学生易于业余选课.学院设在社区,离家近,学生走读,有利于他们照顾家庭,减少开支.学校既开设基础性课程,也开设实用性课程,学生毕业既可升学也可就业.社区学院的另一个特点是凡本社区居民均可交费入学,无须入学考试,学院为此设有补习班,作为少数学生选修学院课程的前提.社区学院还向学生和全社会提供各类免费信息咨询服务和学习输导.
  (5)学生:社区学院学生来源广泛,学习目的多元化;年龄跨度大,15-70多岁,平均为30岁左右;教育背景相差悬殊,大部分是高中毕业,20%已获学士学位,5%已获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学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以获取学位,毕业后转入大学为目的,占30%左右;第二类以职业培训,获取证书,学成就业为目的,约占50%,获得证书的学生即可在社区内获得就业机会;第三类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自己为目的,他们大都已有各种学位并工作多年,部分人本身就是企业主或管理人员.这类学生多选修数门无证书课程,以图将来发展,如晋级,加薪.除此之外,尚有少数退休人员到校学习,以充实退休生活.
  (6)教师:社区学院的教师分专职与兼职两种.各校专职教师占35%至50%不等,其余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求有博士,硕士学位,聘任程序与大学相同.他们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研究课题很少,所用教材大部分自己编写,对教师评价以教学效果为主.每周工作量一般为授课15小时,办公室接待学生10小时.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是社区学院办学的基点.兼职教师多为专业人才,工作经验丰富,主要教授应用性课程,如企业家主教管理,律师教法律,会计师教财会,技师教维修,软件人员教程序设计等.这种教学模式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受益.学校依靠兼职教师获取大量社区人才需求信息,扩充开课面,加强服务针对性,同时降低了办学成本.兼职教师以此为第二职业,增加了收入,并将所积累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学生所学即将来所需,提高了学习效益,增强了学习积极性.
  3.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工读交替制"模式
  英国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工读交替制.
  工读交替制("三明治"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读交替制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都较长.有4年制的课程,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工作,第4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即"2+1+1".有5年制课程,第1年在企业工作,第二,三,四年在学院学习,第5年又回到企业,即"1+3+1".短期的工读交替制更为常见,通常为6个月.工读交替制的学生也分为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和以学院为依托的.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院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
  企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改善其职业前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因而有可能在择业中处于优势.这种学习形式要求有非常细致,周密的组织,使得学院的学习与企业实习融为一体,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多科技术学院及一些继续教育机构中实施,其开展合作教育的特点:
  (1)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置相应专业.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专业完全是根据当地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设置哪些专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要多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然后进行评价,再报地方委员会批准.有的专业每年招生,有的专业隔年招生,有的专业隔两年招生,如发现劳动市场某类技术人员过剩即停止招生.总之,为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需要服务,针对本地区工,农,商等各行业的需求,安排教学计划,提供适应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就业,做到学以致用,这是多科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多科技术学院的教学采用单元制模式.所谓单元制,就是把一门课分成几个符合标准长度,内容相对独立的单元,学生学完几个单元,通过经常性的测验和正式考试便通过了这门课程.学生可以选甲专业的几个单元和乙专业的几个单元,甚至跨专业,跨学科选学单元,这可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拓宽,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2)采用"三明治"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绝大部分多科技术学院都实行了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方式:学生用一段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一段时间到工厂企业参加生产劳动,以验证理论,接着再学习一段理论,又到实践中去,如此交替进行,直到掌握所学专业,通过考试,得到毕业证书为止.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
  (3)学制灵活.2年制的全日制高级专业证书课程类似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对入学的新生要求低于3年制读学位的学生.全日制3年制包括"三明治"学制,其毕业生可获得学士学位,相当于英国的大学毕业生.既招收一般中学毕业生,又招收在职人员,既担负职前教育,又承担职后进修培训的继续教育,有全日制,半日制,也有夜间制,函授制.尤为突出的是,它们提供多级水平的课程,毕业生能获得不同的学历资格.
  (4)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英国,企业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雇主在一些教育基金会等关键机构中任职;雇主直接参与学校领导班子;企业参与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参与对学校的评估;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学校提供资助;与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制度,提供实训设备,场地.学校非常重视进行社会调查,总是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并严格按照企业或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把职业知识纳入到学校课程,开设"工作经验课程";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校教师经常到企业度过一段时间,以帮助他们对工作环境更加熟悉.
  职业教育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还体现于许多职业教育与培训革新计划.1983年开始实行"青年培训项目",该项目重点是让青年在工作中得到实际锻炼,也使雇主关心教育,并和学校一起承担培育下一代的责任.类似的项目还有"技术职业教育计划","教育——企业伙伴计划"等.1988年起开展的"共训工程"以企业方为主.企业要协助学校贯彻教学大纲,提高师生对经济和企业的了解,提高教学成绩,帮助及辅导个别学生,对学生学习,实习项目提供专家咨询,提供贯彻教学大纲所需的物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业余或暑假打工机会,有计划地组织参观公司,企业以提高学生对将来工作的了解,得到实践经验.学校要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企业一起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学校和企业联合管理"共训工程",企业要为教师提供工作岗位,支持企业职员到学校工作,加强校企交流.
  (5)政府通过立法给予支持.为了促使企业参与教育,政府通过立法,确保在继续教育的学校和公立中学的管委会有企业主代表.1989年政府宣布成立培训与企业协会,目的在于让企业在当地组织中起主导作用,赋予它们培训青年的重任.这样就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得到协调的发展.经验证明这样做对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利,从而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协调.企业主需要录用基础知识扎实,有培养前途的合格青年,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方法和目标以及如何改革也要了解,学校要符合企业主和青年人的要求,掌握工作与劳动力市场趋向的信息.
  4.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行业主导型"模式
  在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行业在职业教育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在过去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更是形成了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制度,使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简称,是澳大利亚义务教育后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行业在TAFE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导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宏观决策.国家和各州管理TAFE的组织机构,是以来自并代表行业意志的人员为主组成的.如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ANTA)是代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管理TAFE的权威机构,由政府,行业教育界的代表组成,本届ANTA共有7名成员 ,其中有5名来自澳大利亚的支柱行业.其他重要机构,如联邦和各州TAFE的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各州TAFE服务处都是以来自行业的人员为主组成的.这些机构对TAFE发展重大问题(如适应就业市场,满足企业需求,争取经费投入等)作出的宏观决策充分体现了行业的主导作用.
  (2)参与TAFE学院办学的全过程.行业对TAFE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在TAFE学院办学的整个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制定办学操作规范.联邦和各州TAFE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文件,除国家谁框架,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外,连具体的课程开发都是以行业为主导制定,由政府颁布的方式出台的.通过制定和颁布这些文件,行业对TAFE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从而使得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能力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纳入行业需求的轨道.
  ②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所有TAFE学院均有院一级的董事会,主席和绝大部分成员是来自企业第一线的资深行业专家.董事会通常每季度开一次会,对学院的办学规模,基建计划,教育产品开发,人事安排,经费筹措等进行研究和作出决策.此外,任何一名新职员的招聘过程必须有来自企业的人员介入.
  ③充实学院教师队伍.除了规定TAFE学院的长期任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之外,行业还通过鼓励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以最新的职业技术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行业人员以到学院当老师或兼课为荣.兼职教师一般在晚上上课.行业的高水平专家也接受学院的邀请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同时企业根据TAFE学院教职工管理的惯例,接受学院教师每学年两周到企业工作,并吸收教师成为行业协会会员,从而确保学院教师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
  ④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行业还通过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接待学生实习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企业为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员工,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学院用,以加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并负责不断更新.此外,企业还支持学校建立起全国范围模拟实训公司网络,供所有TAFE学院学习使用.目前澳大利亚国内已建有近100家由各种行业赞助的模拟实训公司,并与国际上3000多个著名的跨国模拟实训公司联网.
  (3)负责教学质量评估
  国家和州的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除了每年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之外,还经常进行行业雇主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满意程度的调查,企业则积极响应这种调查,提供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看法和建议.从1999年至2000年对6000位企业雇主的调查结果来看,其中有83%的雇主对TAFE总体上表示满意,74%的雇主认为培训的价值已体现在雇员素质的改善和生产力的提高上了.
  (4)投资岗位技能培训
  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的2%用于培训.实际上一般企业都已突破了这个比例.企业培训的实施大体上是:企业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TAFE派人与企业内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及费用等,经公司认可后,由TAFE照此实施.有时,这一过程不是经过协商,而是企业采取招标方式进行.
  按照上述的方式开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使企业直接从中受益.企业家们意识到只有依靠科学进步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由此,TAFE学院与企业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一道独特的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风景线.
  5.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产学合作"模式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包括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科研上的委托,人事上的交流,资金上的资助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产学合作获得长足的发展,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学校向产业提供人才,产业向学校提供实践的条件以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产业向学校提供各种捐赠和资助,促进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学校将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提供给企业;学校承担企业的委托研究,企业委托学校培养和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研究水平.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是互相需要,互利互惠的,对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对学校科学研究的促进是十分有利的.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产业界向学校投资.学校接受产业界的资助,作为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的资金,如日本钢铁联盟出资设立神户钢铁短期大学.但学校接受产业界的投资后,便按照产业界的要求培养人才.另外,一些企业还对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以便使这些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去工作.
  (2)企业与学校在人员上互相交流.有些学校教师兼任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的顾问,也有兼任公司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的,而企业中的一些技术人员,专家则兼任学校的讲师等.这种交流使企业与学校互相沟通,学校编组课程时,能够充分地估计到产业部门的需要.另外,企业还为学校的学生提供现场实习,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派自己的职工到学校去进修,以便提高科研能力.
  (3)企业委托项目.双方就有关研究范围,期限,经费,专利,版权所有和保密责任等事项签订合同,研究成果由企业付给报酬,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这种"产学合作",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物力,财力上的资源共享,缩短科技人员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了科技人员的培养.企业拥有物力和财力,但需要智力支持,而学校搞科研又需要财力,物力,科研成果也急需投入应用,特别是应用性科研成果,必须尽快投入应用才具有真正的价值.通过合作,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做到一举多得.
  学术振兴会在产学结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术振兴会是日本学术振兴事业的中心实施机构,其工作内容之一是促进大学的学术研究和社会的合作与联合.学术振兴会的工作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支持与合作.学术振兴会下设几个组织,其中与产学结合有关的主要有"综合研究联络会议"和"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综合研究联络会议"由产界和学界有识之士20人组成,对产学联合今后应大力发展的领域及推进其发展的方法等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由产界和学界第一线研究人员组成,对将来技术开发上的重要课题交换意见,发表论文等,下设38个专业委员会.这些专门委员会根据各研究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的概括与分析
  综上所述,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多种多样,但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类:
  1.并行式,即全日制注册学生除了全日制学习外,每周做部分时间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并行式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学习,一方面在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通常每周20-25个小时.
  2.交替式,即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工作学期的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学期的长度取决于学校采用的学期制).
  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并行式的好处在于:使学生的学业不致被打乱或中断;使学生不至于花费太长的时间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费补助;根据雇主对合作教育实习的安排,学校可以经常改变业余工作的岗位;如果学生有学习能力,学生所做的业余工作可能会转变为合作教育的实习岗位.
  实施并行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方面的主要障碍是如何对班级进行安排,以使学生每天都能工作4个小时或4个小时以上.这通常意味着上午尽可能多地安排班级学习,留下下午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工作实习.当然,这种情况所引起的实习时间安排总是必须与雇主协商解决,然而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实行交替式的好处在于:以总时间量衡量的话,学生将积累许多工作经验.因为学生作为全职工作人员进行实习,他们可以获得很重要的工作岗位;学生不再被限定在附近场所进行实习工作;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或工作,对学生都有好处;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去参加工作后再返回学校学习,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且更会十分专注认真.
  交替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定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以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再返回学校时,其学习不会被中断打乱;对课程加以组织,以使学生能够在可接受的时间段内毕业.
  (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主要特征
  1.以学生就业为方向
  合作教育使学生于在校期间便有大量时间走出校门参加实际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于国外的合作教育以学生就业为方向,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便自然受到重视.在产业部门,学校和学生三者中,学生也自然成为中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国外实施合作教育的大学在对学生工作学期表现的考核中将品格,和交际能力放在首位,而把专业对口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2.顶岗工作,有偿劳动
  学生在工作学期中顶岗工作是合作教育别一个重要特征.体现是否顶岗的最主要标志是工作是否有报酬.合作教育学生的工资一般是相同岗位长期雇员工资的60%左右.据美国合作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生的收入依地区消费水平,工作领域和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平均每个学生年收入(工作学期收)在2500美元至14000美元之间.
  3.系统而又严格的管理
  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学生的分散安排给学校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内部有一个人数可观,责任重大而工作效率又高的合作教育管理机构是国外合作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一机构将学校的招生,毕业生就业咨询和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做好这一工作,他们建立了十分齐全的用人单位和校友住处资料库,这一管理机构中的主角是合作教育协调员.他们都是从企业中招聘来的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长期企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企业与学校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完全由他们承担.
  4.有国家制度的保障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是在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下开展的,如英国通过立法促使企业参与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了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责任,澳大利亚的国家认证体系和培训包是TAFE办学必须遵循的教育法规,学校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就是围绕这些能力和标准要求而展开的,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产学结合.
  5.有政府政策的支持
  从国外产学合作发展的历程看,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政策或规定性政策鼓励和促进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合作教育,形成了开展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如德国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国税.澳大利亚则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用于教育培训.
  6.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国外合作教育发展的事实证明,合作教育与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学改革紧密相连,在促进教学不断适应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合作教育促使高等学校对一些专业的课程安排作出调整,学生由于在工作中增加了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内容提出种种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因此,推动教学改革是国外合作教育又一极其重要的特征.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产学结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使用产学合作教育一词始于80年代中期.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的后5年为"引入"时期.8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教育也开始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地交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育试验,标志着我国"引入"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多种多样的国外教育界进行合作项目的形式,"克隆"国外的合作教育研究会(对外称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进行探索的阶段.其特点是在民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走向有组织有计划地群体状态.期间,在协会的组织下,组成了"产学合作教育研究课题组",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1997年10月,教育部出台教高厅(1997)9号《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第三阶段,由民间有组织的试验,走上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这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期间,由教育部领导提议,经协会研究,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研"字的加进,扩展了合作教育的范围和内涵.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验力度,教育部成立了"九五"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作为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参与试点工作具体操作,加强了试点工作的力度.为了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视觉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形式,机制和方法,教育部又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中,列入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
  (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的概括
  1.工学交替形式
  这种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二个理论教育学期,一个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的工作学期.如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他们从1985年先后开始试验这种形式,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操作办法.
  2.中后期结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一次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不等.这种可以称为"厚三明治"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一般都在国家规定的学制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延长学制,如原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进行的"2+1"形式.
  3.结合实际任务的形式
  这种形式是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用人单位提交的实际项目,如调研任务,采访任务,规划勘测任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形式由于任务的大小和时间多少的不固定性.实施需要一个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体制.文,经,法等专业比较多采取这种形式.
  (三)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济发展对产学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结合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3)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结合开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健康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原因.
  (4)开展产学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仍然套用过去安排生产实习的方式,在寻找产学结合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结合路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一次性可以接纳十几人的单位比较少,因而给产学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5)目前产学结合更多地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做得不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地位将会日益显现,如何调动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如何改革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需要,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
  (6)缺乏国家的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这方面目前显得十分不够,亟需加强.
  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一)应进一步明确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开展产学结合的目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应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的实际,只有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职教育应按社会,行业(企业)及其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求设置专业和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科技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或有所超前.此外,高职教育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以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生产规律,工艺,设备和技术等,缩短学生成才的后熟期.因此,产学结合,发挥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
  1.产学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有用人部门参与培养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因为学校教育的传授基本停留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所的范围,学生在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差甚远,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应变能力,更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高新技术是应用与发展同步进行,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应用创新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使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密切合作,产业部门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实现培养目标.
  2.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特有的规律性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从事学术研究,科技开发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不同,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应用性,实践性.而高职教育要实现自己的特色,不走"学科教育"之路,就必须加强产学合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特色.
  3.产学结合是开发(或增设)新专业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时首先应对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分析,然后对与专业相关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内涵进行分解,再确定其教育教学内容,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开设.所以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离不开产学合作.此外,产学合作设置专业还有利于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周期性长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矛盾,通过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学校可以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总之,产学结合使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条通过行业企业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信息并与社会沟通的主渠道,因而是高职院校科学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可靠保证.
  4.产学结合是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
  高职教育所强调的实践教学条件,如果完全靠学校自己来改善是难以实现的.一方面,学校毕竟财力有限,很难为所有的高职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教学基地,尤其对有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来说,投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则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即使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比较齐全了,也必然与学生未来上岗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有一定的差别.况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不断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加速,从而提高对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这些都将大大超过校内实验实习实训设备更新完善的能力和速度.所以,依托行业和企业,与之合作办学,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可以有效解决举办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问题,使学生接触行业企业正在使用的设备,采用的工艺,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真正走上第一线岗位.
  5.产学结合是建设师资队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应用人才,教育者本身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既要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要符合现实社会中职业岗位(群)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此外,还应尽可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合作,高职教师能够深入第一线挂职锻炼,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长期实践;才有机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等,从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结合,高职院校还可以从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企业中选择能够进行教育教学的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成为高职教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解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6.产学结合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需要
  通过产学结合,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并根据自己所需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来制订培养方案,同时参与人才培养,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等逐渐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尤其是顶岗实习,不但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用人单位的了解,而且可以加深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认识,逐渐进入角色,成为一名"准职业人",毕业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说,产学结合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了解的桥梁,使二者由"强行包办"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实践证明,产学合作开展得好的专业,就业率也较高,大多数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自愿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可见,产学结合也是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
  (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
  1.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把政府对产学结合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例如对积极开展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应有政策,基金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结合;对积极参与产学结合的企业应给予包含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承担产学结合任务,积极参与产学结合全过程.
  2.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
  应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积极推行董事会管理体制,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使产学结合纳入学校办学管理层面,形成科学稳定的体制和制度,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开展产学结合.
  3.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发挥行业主导作用
  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过程中,应重视行业组织的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对行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职能,发挥行业组织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发专业,设计培养方案,办学质量评估,师资培养等工作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
  4.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促进产学结合可持续发展.
  如何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参与产学结合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结合长期,稳定,持续开展,关键在于建立良性机制,政府应以互惠互利,有利于产学结合各要素发展为原则,积极建立产学结合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学校自身也应加强产学结合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激励和管理制度,不断探索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产学结合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冯晋祥. 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 世界62个国家教育概况.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 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编辑. 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 内部资料. 2002
  (5)刘启娴. 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张德祥等.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辽宁高职学报. 2001.6
  (8)贾少华.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及对我们的启示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1.2
  (9)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构想. 中国教育报. 2003.2.23
  (10)温景文. 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 辽宁高职学报. 1999.2
  (11)温景文. 澳大利亚高等农业教育. 世界农业. 1999.6
  (12)温景文.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考察与分析 辽宁高职学报. 2002.1
  (13)温景文. 中日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比较. 高等职业教育. 2002.2
  (14)温景文. 农业高职教育应对WTO发展策略. 中国高教研究. 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