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音响对接头:电影节独缺编剧奖之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37:08

电影节独缺编剧奖之惑

2010年10月15日 23:15华夏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金鸡百花电影节刚刚开幕,就连续遭遇了诸多责难,参赛影片毫无亮点,没有大片,诸多明星不愿参加等等,其中最令人深思的就是编剧的抗议,中国影视界一向有不重视编剧的传统,这一届金鸡百花奖编剧的抗议只是一次小小的爆发而已。

尽管金鸡百花是中国最大的电影节,但实际上很多年以来,几乎都被视为自娱自乐的“鸡肋”,而且,今年的金鸡百花被搬到一个小县城举办,更是让很多业内外人士为之担忧。

编剧集体抗议

日前,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编剧王兴东在网上撰文,炮轰集资了5000多万,花大钱、造大势的百花奖没有剧本奖,是对编剧公开的蔑视,也是对历史的“背叛”。王兴东所谓的背叛,可能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王兴东所说的:“这是一次集体的忘恩负义,一个业界的过河拆桥,一次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一次对百花奖历史的背叛!”实际上,历史上的金鸡百花曾经是有编剧奖的,当时金鸡百花尚未合一,作为电影节的百花奖,在1962年的第一届百花电影节上将最佳编剧奖授予了夏衍、水华,获奖剧作是《革命家庭》,第二届最佳编剧奖授予李凖先生的《李双双》。1980年重新恢复百花电影节之后的第一次编剧奖获得者则是《吉鸿昌》的编剧陈立德。其后,百花奖一度缩减到仅剩观众票选的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两个奖项。近年,百花奖与金鸡奖合并为一大电影节,各奖项也陆续恢复,包括最佳导演奖,演员奖更增加到了包括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以及新人奖在内的5大奖项,但编剧奖却一直未能恢复。

尽管一直都有编剧呼吁重设最佳剧本奖或者最佳编剧奖,但可惜的是,这一呼吁始终没有成功。汪海林、费明、刘毅三位编剧愤然联名发出公开信痛骂百花奖“忘本”,质问如此大型的电影奖项将编剧群落排除在外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不需要编剧?这一举动在网上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

忽视编剧成传统

实际上,汪海林的愤怒并非一朝一夕,中国影视界对于编剧的忽视由来已久,不仅仅是电影奖的问题,编剧在影视界的合法权益几乎得不到任何保障,特别是和著作权相关的。汪海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前中国电影编剧的署名是在第一屏出现的,后来名字慢慢往后挪。到现在好多片子根本找不着编剧的名字,DVD和海报上面也会抹掉编剧的署名。”

首先是片酬问题,中国编剧呼吁提高片酬已经很多年,但始终不见效果,据了解,目前中国编剧片酬最高15万一集,目前国内能挤进“10万元俱乐部”的编剧有六位,分别是高满堂、邹静之、张永琛、王宛平、王海鸰和海岩。而六六因为《蜗居》,之后也进入了“10万元俱乐部”。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但却经不住对比,以《变形金刚》做比较,《变形金刚2》曾经被曝出,光请编剧的费用就达到800万美元,和中国编剧相比,其中差距何止天壤。即便如此,好莱坞的编剧还时常曝出罢工事件,要求提高待遇。而在中国,倘若编剧罢工,显然只是一个笑话。汪海林说:“对影视产业来讲,各方面体系都是不合理的,比如薪酬体系、名誉权的分配体系。比如一部作品成功后,就属于某一个人,艺术上的成就全算到一两个人头上是不对的。一流的编剧始终只拿到二线演员的酬金。”

实际上,不管是好莱坞还是日韩,影视界“编剧为王”的现象一直存在,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还有其他相关的权利也同样不可侵犯。比如说对剧本的改动,在美国、日、韩,这显然是不行的,编剧和导演分属不同的职能,完成投拍的剧本很难改动,如果导演一定要改,则必须得到编剧的同意。中国导演可以随意改动剧本,甚至最后拍出来和原剧本完全不同,而根本不必征求编剧的意见。著名编剧王海鸰对此也深有感触:“投资方和导演对剧本总是进行‘二度创作’,如果剧作成功,投资方和导演会说这是他们‘再创作’的结果,如果失败,则一切责任都是因为‘剧本太烂’,编剧根本无处喊冤。”

很显然,编剧一直在承担着一个替罪羊的命运,却并不享受任何成功的成果。

非著名编剧的苦恼

以上问题,还是著名编剧所遇到的,不管是汪海林,还是王兴东,尽管他们一直在愤怒和不满,但是在编剧行业里,他们仍旧是成功者,实际上,大多数编剧的名字前面要加上“非著名”三个字,这些编剧才是真正中国编剧业的主要力量,而他们的遭遇,更加无助。

一位曾经参加过多部电视剧创作的编剧讲述了她在编剧生涯中的遭遇,她说:“像我们这样的编剧,写剧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创作剧本,然后投稿,倘若有人看中你的剧本,自然有钱赚,但是这种概率很小。另外一种就是参与创作,和一个影视机构搞好关系,他们可能会在有某个创意和选题的时候,召集一些编剧共同创作,这样的剧本很多都能投拍,也就是能拿到稿酬,但是稿酬非常低,而且是多人参与,大家分。至于署名的问题,我从来都没有奢望过,有自然好,没有也没地儿说去。”

这位编剧不愿意在媒体上透露姓名,对于编剧奖的问题,她说:“其实我也愿意看到编剧真正被人尊重,国际上的各大电影节都有编剧奖,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呢?这显然不合情理。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已经遭遇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我们也不奢望这个奖能落到自己头上,但最起码,有这样一个奖,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安慰和希望吧。”

中国影视界的软肋

编剧,一直都是中国影视界最大的软肋,在这一次金鸡百花奖编剧奖事件之后,很多网友表示不满,有网友表示:“怪不得中国没有什么好的电影电视呢!”

编剧们认为,不管是在报酬上,还是对编剧权利的尊重上,中国影视界做的都还远远不够。然而,目前的中国编剧仍旧是买方市场,编剧们几乎没有条件和投资方谈判报酬和权利的问题。海岩对此曾表示,目前这个市场编剧是供过于求,大部分编剧还处于找活儿干的状态,这也导致编剧很难和制片方谈条件,“如果他提出了要求,人家很可能就不用他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提高报酬难,即便是兑现已知报酬都很难,很多编剧尽管和投资方签订了剧本使用合同,但是却很难得到执行,就连合同上规定的报酬也未必能够拿到。据悉,目前中国编剧的报酬一般都是分期支付,签合同时支付一部分,拍完关机后支付一部分,上映之后再支付一部分,而很多时候,编剧能够拿到的可能仅仅是刚开始的那一小部分,后面的报酬则往往被长期拖欠。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认为,要保护编剧的权利,目前最要紧的是把合同上那些白纸黑字先落实,“连合同上写的片酬都保证不了,呼吁提高片酬又能怎么样?”但问题在于,合同约定的权利可以用法律途径来维护,但维护的结果却往往是整个影视界的拒绝,也就是说,编剧们被拖欠报酬,想要用法律途径拿回来,就要做好改行的准备。而这个代价,显然是很多人无法承担的。

同样,一直有人提议成立编剧工会,像好莱坞一样将编剧组织起来,以此来维护编剧的整体利益,但实际上的问题是,中国没有导演协会,没有制片人协会,没有投资方协会,即便是有编剧协会,又向谁去维权?这同样是一个无解的话题,而中国的编剧们,还将继续生存在无解的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