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腰疼是怎么回事:中国人如何红红火火过大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7:34:06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此时此刻,不管你远在异国他乡,还是天涯海角,不管你是一文不名的穷人,还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只要你是中国人,只要你的血管里流淌着黄河、长江,只要你是炎黄子孙,你一定会为心目的那个“红红火火的大年”欢呼、感动、快乐、幸福……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春联的同时,倒贴“福”字、挂灯笼。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贴春联、贴福字,挂红灯笼活动,均要在大年三十下午完成。

2、团圆饭

 

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也叫“年夜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年夜饭中,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还要吃,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以及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

3、看春晚

 

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届春晚,亮相荧屏开始,“春晚”就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春节大餐。在很长一段时间,除夕之夜举国上下,所有频道,只有“春晚”一台节目。80年代,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诉说着国人对自由与幸福的向往;90年代在“无所适从”中,维持着低端的快乐;而到了21世纪“零年代”,则在“不差钱”的笑声中娱乐。春晚,越来越被国人诟病,可是每到大年除夕之夜,国人们拿着遥控器,一边骂、一边感慨、一边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4、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现在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但在传统习俗中,人们一般以为,燃放爆竹可以驱除邪祟,保人生平安。

5、大拜年

 

正月初一才叫“年”,也即“春节”,是一年的开端。这一天早晨,人们一定要早早起床,吃罢白面饺子,开始拜年。从此时开始,拜年仪式一直延续到正月初四。 初一拜爷爷、奶奶、父母、叔伯;初二拜外祖父母,舅舅;初三拜岳父母、姨姨;初四要迎“灶神”;初五为“破五”,人们开始工作。初六、初七、初八、走不完的亲戚再走走;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6、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之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传说,孩子们可用压岁钱抵制“年兽”的伤害。

7、闹元宵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汉文帝时,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就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也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当代闹元宵活动一般从正月十二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日。在北方,正月十二日晚上“烤老鼠火”,寓意烧毁旧年旧尘,迎来新春新景,正月十六晚上,“烤柏灵火”寓意来年红红火火。